短文两篇 教案7

时间:2019-05-13 22:50: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短文两篇 教案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短文两篇 教案7》。

第一篇:短文两篇 教案7

23.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难点:

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

用心

爱心

专心

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7 短文两篇-教学教案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行道树》: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第一次真好》: ①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②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③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教学设计

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②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研读与赏析

第三篇:初一上7短文两篇教案

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贪婪、堕落、点缀、冉冉、雏形、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等词语。

学会在散文中寻找中心句,并以此理解文章的主旨,辩证地理解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体会“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的含义。

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的名言。

能力目标:

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情感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教益,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课文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辩证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行道树》借行道树的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则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两篇短文有叙有议。引导学生探究文中的精辟议论,调动积极思维,并适时适当地点拨指导,使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反复朗读《行道树》,把握短文点睛之笔、扣题抓尾,引导探究,理解篇目主旨。联系人生体验,融会贯通,获取生命体验。行道树

张晓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共同来欣赏一幅画,(实物投影仪展示画面,学生观察)请同学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发言,明确: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奉献浓荫的行道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看看为人们所赞扬的行道树的形象和精神是怎样的。

二、资料助读(投影:)张晓风散文创作

为了使读者对她的全部散文艺术创作有一个横向平面的概括性了解,我将张晓风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内涵概括为三个渐次展开,互有渗透交叉,不断扩大其涟漪和波浪的“反馈圈”:一是,她对大自然,大地上山川草木只有宗教性的虔城才可以相比拟的感恩情感;二是,她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三是,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这三个方面的情感思想内涵,也可以说是一种类型构成,贯穿她整个创作生涯中每一个向前迈进的段落。

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

——摘自《张晓风散文论》,《文学评论》1994?7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1)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2)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3)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4)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四、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寻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

让同学思考两分钟。对于中心句的找法,可以先将文中你认为关键的句子画出来,对比各句,看看哪个更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句出现在第三段:“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3、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同学回答明确: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五、品味语言:你认为文中哪些语言你理解起来有难度?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1、“堕落”一词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堕落”的用法确实跟我们的语感不能相合,怎么说是“堕落”呢?下文明明说,“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那怎么说“堕落”呢?查词典,“堕”,落、掉。“堕落”的一个义项是沦落、流落。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六、课内练习: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花草

也许因为我在江南农村长期生活过的缘故,我特别难忘那朴实无华的红花草。

红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种植区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迹。还在早春时节,歇冬的农田仍无生机,倔强的红花草就从隔年的稻茬周围,争先恐后地萌发出来。她那葱绿的羽叶,浅倚着冻土,嫩茎上开着一朵带霜缀露的小红花,恰如举着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红玛瑙,真美。

然而,我对红花草的喜爱,还不单因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朴实、崇高的情怀。

数九隆冬,万物萧疏,红花草却冲风冒雪地生长着,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开,百花争艳,红花草又无意争春,默默无闻地扎根成长,她的品格何等谦逊!暮春将临,落英缤纷,红花草更到了全盛时期;这时,她的花蕊深蕴着醇香,香气弥漫,空气好像渗进了糖丝,使无数蜜蜂为之癫狂,终日绕着她采蜜。驰誉中外的“紫云英蜜”,就从这时开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节,红花草又慷慨地被翻进土里,泡入水中,变成了好的绿肥,为迎接更大的丰收牺牲自己。

红花草,活着,敢斗残冬,无意争春,一心为美好的生活酿蜜;死时,默默无怨,死得其所,给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红花草不名贵,不浓艳,也难入观赏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红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质分别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A.由远及近时间顺序

B.由外到里空间顺序

C.由近及远时间顺序

D.由里到外逻辑顺序

3、红花草的一些品德与人类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数不要超过方格范围。

红花草 人类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残冬

②无意争春 一心酿蜜

③死得其所 给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

参考答案:

1、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2、A

3、①勇敢 ②默默奉献 ③舍己为人

4、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极少贡献殊多的无私精神,不正是一种崇高人格的象征吗?

七、教师小结:课文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发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业1:

注音(9):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自豪

解词(8):

堕落:①(思想、行为)往坏里变;②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①贪得无厌(含贬义);②不知满足。

冉冉:慢慢地。

苦熬: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作业2:在作业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解说自己的构思。

第2课时:指导自读《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作者通过两个事例抒写人生的一种体验。那么文中详细叙写了哪两次“第一次”的人生经历?请加以概括。

回答明确:短文详写第一次看见结实累累的柚子树和第一次看见十姊妹孵出的小鸟两次人生经历。

“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二、合作探讨:本文中有哪些词语你认为难以理解或很有意义?小组交流。

1、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钻研这类问题,可以查查工具书,词语即使不陌生,查查还是有好处。“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可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2、文中写十姊妹孵出的小鸟时选用的“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3、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但是,无论愉快不愉快,感觉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所以使人回味无穷。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三、自由发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尝试?

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毁了自己。课文讲的“第一次”,不言而喻,都指好事。做什么事情之前要有分辨力。明辨是非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看谁讲述精彩。

四、课内练习1:

请学生熟读短文两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当夜幕降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硕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种点缀。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觉__________________。(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给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课内练习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1、下面是选文1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

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

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

1、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

②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选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子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七、课堂小结:

生命是美好的,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请同学们诵读体会这句格言的意义,品味充满理想与信念的人生境界。

八、布置作业:

1、2必做,3、4选做。

1、熟练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

2、注音:

雏形,丰硕,稀疏,珍重,累累,沉甸甸,眼巴巴,玲珑剔透,多姿多彩,十姊妹

解释词语:雏形(chú):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多虚用)。

稀疏(shū):(物体、声音等)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间隔远。低回:留恋。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朽。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不可磨灭:形容印象、功绩等不会因历时久远而消失。

回味无穷:吃过好东西后余味不尽,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意味深长。

俗子:鄙俗的人。

3、时至今日,你肯定有许多有意义的“第一次”经历,请你选择最精彩的“第一次”,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话。

4、《行道树》中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的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为市民健康而忧愁。现如今,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请同学们借行道树的视角,写出城市蓝天秀水,草绿花红的变化。

十、教学反思:《第一次真好》切入点的设计,能使学生很快通过把握重点词语,来理解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把握主题。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难点: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行道树》,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2.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3.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2)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3)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4)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5)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6)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7)冉冉(rǎn):慢慢地。(8)苦熬: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

(9)自豪:因为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集体或个人具有优良品质或取得伟大成就而感到光荣。

(10)污浊:(水、空气等)不干净,混浊。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张晓风自选集》,作者张晓风,1941年生,早在1977年,就被台湾地区的批评界推为“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评论赞辞说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可以说是对她诗意散文的第一次感性素描。1981年,当她的第四本散文集《你还没有爱过》出版时,余光中先生为该书作序,称她为“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

2.导语。

行道树,我们每天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它们是寂寞、孤独、苦熬着的,你知道它们正想着什么?它们的形象是什么的化身?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讨论与归纳:“堕落”的原义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但课文的意思是行道树离开了它们的家,离开了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烟尘里,它们的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往坏里变。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而城市居民却早巳麻木不仁,早巳习惯于污浊,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他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个人生哲理。

行道树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行道树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他们甘愿自我牺牲。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他们寂寞、孤独、苦熬。他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行道树认识到,为神圣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5.探究质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为什么快乐?讨论并归纳:他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的健康而忧愁;他们为自己从事的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他们更为自己对人类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6.探究质疑:行道树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并归纳: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探究质疑: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赞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探究质疑:什么样的人也和行道树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讨论并归纳:可自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的事业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这篇短文表达了这样一种人生的哲理。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1)结实累累(lěi):形容果实结得多。(2)丰硕(shuò),:(果实)又多又大。(3)沉甸甸(diàn):形容沉重。(4)不可磨灭:经过相当长的时期都不能消失。(5)玲珑剔透,(tī)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6)眼巴巴:形容急切地盼望。(7)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8)多姿多彩:形容姿态万千颜色多样。

(9)珍重:爱惜、珍爱(重要或难得的事物)。(10)回味无穷:从回忆里得到许多体会。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3.就课文不理解处质疑。

二、导入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人的第一次越多,他就有了越多的人生阅历,生活就变得丰富多彩。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第一次真好”究竟好在哪里。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探究质疑:“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为什么不说“风俗画”或“风景画”? 讨论并归纳:“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风俗画”则是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场面。“风景画”则是以风景做题材的画面,二者都不够确切。

3.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我”是“俗子”? 讨论并归纳:这里的“俗子”指见识少,鄙俗的人。因为“我”是个生,长在都市的人,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乐趣,很少接近大自然,对大自然知之甚少。4.探究质疑:作者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请用课文的例子说明。

讨论并归纳: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如第一次见袖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5.探究质疑;“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讨论并归纳:“雏形”,指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了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讨论并归纳:就作者举的例子看,也可以知道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例如见那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但觉它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这一次并不愉快。又如露营,有时也会遇到困难,睡得也不可能舒适;第一次动手做饭,也是不一定愉快的。

7.探究质疑: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都是新鲜的,是从未体验过的,特别富有刺激,给人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使人回味无穷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8.探究质疑: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都值得尝试?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不是。有的“第一次”是坏事,当然不能尝试。如第一次吸毒,就绝对不能尝试。一试就陷入泥坑,毁了自己。

9.探究质疑:请同学们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讨论并归纳;可各抒己见。

四、小结

本文详写第一次看见柚子树,第一次看到十姊妹孵出小鸟时,内心充满喜悦、新奇与惊喜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因为这样使我们的生活领域不断地得到拓宽,我们的视野不断开阔,我们的经验不断丰富。

五、教学反思: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_7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题:短文两篇

二、教学目的: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四、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五、时:2时。

六、型:综合新授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第一时学习《行道树》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三)朗读。

(四)通读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找出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五)合作研讨。研讨方式:同桌二人切磋。

(六)总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学习《第一次真好》

(一)默读《第一次真好》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雏形

丰硕

稀疏

珍重

累累

低回

沉甸甸眼巴巴

玲珑剔透

具体而微

回味无穷

不可磨灭

(三)朗读练习。

(四)内容研讨

学习方法引导。探究的收获,首先取决于探究什么问题,问题有价值,探究才有价值。你认为阅读这篇短文,提出什么问题最有价值?如果问题是“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这样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对文内容把握得具体一些,但是思考价值不太大,因为只把文中的一些词语集中起来就有了答案。“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说的都是“好”,“好”就是指这些。“愿你珍重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珍重”的含义是什么,探究这个问题就更有价值。

2合作研讨。

(1)的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2)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3)“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全班交流小结。

(三)语言应用1

只是一种点缀。2当夜幕降临的时候。3

冉冉升起。4一

硕大的

沉甸甸垂吊在枝头。

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6

值得低回品味。7

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8

玲珑剔透。9第一次看到

,但觉

。10

使人回味无穷。11愿你珍重。

(四)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

十、板书设计:行道树张晓风关键词:神圣

痛苦

深沉行道树

原始森林同伴奉献者形象

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中的市民

第一次真好

柚子树结出累累果实→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的感觉(新鲜刺激,回味无穷)十姊妹孵出小鸟

→惊喜

十一、后小结:

下载短文两篇 教案7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短文两篇 教案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短文两篇(教学案)

    课题短文两篇作者 张晓风/周素珊课时两课时设计 兼馨学习方法 学习内容 方法总结仔细领会目标,明确要求,理解核心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对作......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短文两篇》

    7、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重点: ①理......

    第7部分: 短文写作

    第七部分:短文写作 (第51题,30分) 一、基本写作步骤 1.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审清作文的要求和所给的材料,如图表说明、关键词、段首句、提纲等等。审题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文章成功的......

    《短文两篇》教案.doc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巴金的相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5.教师课前准备:A.多媒体投影设备 B.教学的PPT课件 C.利用......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案 语文备组 谈读书 教学目的: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和虚词2.翻译重要语句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要实词和虚词2.翻译重要语句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体裁特点,积累文中出现的字词。 2.品读优美语句,感受深刻哲理。 3.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

    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