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34—35页。设计思想: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母小于10)分数加减法及应用,解决与分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节课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第一节课,是后面继续学习分数的基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节课既要对以前的知识的重点回顾,又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节课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丰富分数的内涵,发展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学重、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平台。学具: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你认识吗?(出示分数二分之一)提问:看到二分之一这个分数,你想到了什么? 请你用二分之一说一句话。
小结:同学们刚才所说都是我们以前学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二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2、师:请你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课件出示)①全班交流。
②讨论:在表示1/2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③教师质疑:这里是把谁看作整体“1”?一份是几个?这个整体“1”还可以指哪些呢?
3、师:同学们对分数了解到真多!今天我们再次来探访分数这个老朋友,相信你会对分数有更新的发现。(揭示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由“根据1/2说一句话”和“在图上表示出对应的分数”进一步唤醒学生以往对分数的认识,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抛弃以往切入课题的浮华,通过两个知识复习,让时隔一年的分数知识再次明朗,轻松的谈话,使分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一步步清晰起来,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拿彩笔
1、全班分成八个组。每组从彩笔盒中拿出彩笔总数的1/2。
2、汇报、展示:小组汇报所分铅笔总数、拿出的支数及拿法。
3、学生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生:拿铅笔的方法相同,都是把铅笔总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拿出了其中的1份。生:我发现他们拿的支数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生:会不会数错了。
4、学生验证。经过验证是对的。
5、各组都是拿全部彩笔的1/2,拿出的彩笔支数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和附近同学交流。
请台上的三位同学把所有的水笔都拿出来,并告诉同学们总支数是多少,1/2是多少支,验证刚才的结果。
师生小结:总支数不一样,同样是1/2,所表示的支数却不一样。活动二:说一说
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
3、质疑: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彩笔、看书的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一样,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一样。活动三:画一画 一个图形被两张纸遮住了,只露出了这个图形的1/4是□,画出这个图形来。
[设计意图:开展“拿彩笔”的活动,通过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使学生体会:同样是“1/2”,彩笔的数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原有的彩笔的总数有的相同,有的不同。“画一画”是借助直观图形体会一个图形的1/4都是一个□,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可能不一样。“拿彩笔“是直观操作,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把学生对分数的朦胧经验抽象成理论知识;”画一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个活动,由直观到抽象,遵循学生知识螺旋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三、反馈提升
1、分数小游戏
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大组人数、小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467人)、全校总人数(2863人)的几分之几。
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发散: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估一估
出示题目:一个整体的2/3是(8个圆),这个整体会是下列哪个图形? 请学生先估计,然后再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
3、辩一辩
导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定这样一个节日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让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学们,你们现在窗明几净、桌凳整洁的教室里读书,你们真幸福。而在我国西部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读书有何等困难。请看屏幕。课件播放“西部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图片”。你想说什么?
课件出示:为了帮助西部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读书,小明捐献了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请说明理由。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提升设计了“分数小游戏、估一估、辩一辩”三个环节,力求体现基础性、层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利用新颖多样的题型,把基础认知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内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提高的目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反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和大家分享。请你选择:(1)我感触最深的是……(2)我学会了……(3)我发现……中任选一种方式和大家交流。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知识吗?
五、拓展延伸
分数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你知道吗? 课件播放录音。
课后,大家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网络等形式去了解分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全课,重温本课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同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孩子们利用网络资源继续学习,使学有余力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也符合新课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教学反思:
教学完这节课,我有以下的收获:
1、注重结合实际展开教学。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已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如教师利用学生已对分数意义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相同的1/2,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体验整体“1”不同,同一个分数所表示数量的不同。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会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学生通过拿彩笔、画一画、分数小游戏、辩一辩等活动,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分数意义的建构。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3、让学生在生活大背景下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本节课创设了多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如“分彩笔”、“猜本数”、“分数小游戏”、“估一估”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实践、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分数,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4、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在教学中我还应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清晰地说出心中所想,使听者更加明白。
5、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中,通过“世界读书日”引入,观看贫困山区孩子读书的图片,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进而引出捐款。课尾,又介绍了分数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整节课由“复习引入→探究新知→反馈提升→回顾反思→拓展延伸”五部分组成,环环相扣,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宽松和谐,富有挑战力的情境,主动构建知识体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篇:分数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经历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理解分数表示多少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从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三、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等
四、教学计划
(一)了解起点,激疑导入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的再认识”,看着课题,你觉得哪个字很特别呢?为什么要加个“再”?我们以前对分数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呢?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
(1/
2、1/
3、3/
4、2/
5、4/7 „„)你能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吗?
出示大圆片,谁能说说它的1/2怎么表示?对折并涂出它的1/2.出示小圆片,那它的1/2呢?
请同学们认真对比观察,在表示1/2 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样是“1/2”,涂出的面积却不一样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即将对分数进行的再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1.活动一:拿铅笔
创设情境,老师这儿有两盒铅笔,你们能分别拿出它们各自的1/2吗?老师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并问台上学生:你准备怎么拿呢?(我准备把这盒中全部铅笔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师: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他们两人都是拿出全部铅笔的1/2,拿出的支数却不一样多呢?
验证:现在请刚才的两位同学把盒子里所有的铅笔拿出来,告诉同学们你们各自的总支数分别是多少,它们的1/2又是多少? 2.活动二:说一说(1)小明看了一本书的1/3,小军看了一本书的1/3,他们看的一样多吗?
(2)比较、讨论:“都是一本书的1/3,但表示的页数不一样多,为什么?”怎么样的情况下,两本书的1/3是一样的?
师:通过刚才拿水笔的游戏、观察讨论看书的情境,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分数相同,整体不同(相同),那么分数所表示具体的数量也不同(相同)。3.活动三:画一画
(1)师:同学们表现得真出色,老师奖励给大家一幅精美的图案,(出示一张图片,用白纸遮着,白纸中间打开一个孔,露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老师这幅图案的四分之一,那你能猜测出老师这幅完整的图案吗?
(2)请大家打开练习本,试着画一画。
(3)同学们都很有创意。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质疑:这些图形的形状明明不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四分之一却是一样的呢?
(三)巩固练习,反馈分析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分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填一填:用分数表示各图中涂色部分。
先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在组织学生交流。(图1是把一个正六边形平均分成6份,取其中的4份,可以用4/6或2/3表示;图2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有2份没有分开,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图3是12个小圆圈组成的一个整体,蓝色部分占整体的9/12,也可以用表示3/4;图6则是需要旋转,把内圆和外圆组合起来看,用分数4/8或1/2表示。)
2.选一选:根据一根圆木的1/3,判断这根圆木。根据一个圆的1/4,判断这个圆的3/4。
3.辩一辩: 为帮助四川汶川地震灾民重建家园,小明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1/4,小芳捐了自己零花钱总数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捐的多吗?请说明理由。
4.(机动)游戏:请1个同学站起来,请学生先后说出这位同学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想一想,同样一个人,怎么可以用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再认识呢?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 部分 4
6 3 4 2 2 1
第三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李平丽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再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分数旧知。
师:你们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三个图形的涂色部分吗?(课件出示图形:)预设 生:这三个图形用分数表示分别是。(课件展示结果)师: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吗?为什么? 预设 生:前两个图形的相等,因为这两个图形大小相同。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使学生理解整体“1”相同,同一个分数对应的部分也相同,为整体“1”不同的情况作铺垫。
2.举例说明的意义。
(1)独立想一想,并说一说可以表示什么。
(2)全班交流并填写表格。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 取几份 用分数表示 4份 3份 ▲▲▲△ 4份 3份 4份 3份 „„ „„ „„ „„
总结:(课件出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师:同一个分数,当对应的整体发生变化时,部分量也会跟着变化,看来还有许多关于分数的知识需要我们进一步学习。今天,我们就对分数进行再认识。[板书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一)]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画一画。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
(1)理解题意。师:读“一个图形的是”这个已知条件,你们知道了什么?
预设 生1: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2个□。
生2:这个图形一共有8个□。(2)画出原图形。
师:请同学们动手画一画。展示画法: 观察画法,质疑:三个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行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生:三种画法都是正确的。(3)师生共同总结。三种画法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是由8个□组成的。根据部分量求出整体的数量,表示部分量的分数的分母是几,整体就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2.拿铅笔游戏。师:现在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做游戏。看,我这儿有两盒铅笔,一盒4支,一盒8支,请两位同学分别拿出两盒铅笔的。(学生按要求拿铅笔)师:认真观察,说说你的发现。预设 生:拿出的铅笔数不同。观察结果,质疑:都是拿出每盒铅笔的,为什么两个人拿出的铅笔数量不一样呢?
3.自主探究。整体“1”分别由数量不同的多个物体组成时,同一个分数对应不同的数量。独立思考:为什么拿出来的铅笔数量不一样?
(1)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2)全班汇报交流结果。(3)质疑原因,展示答案。
答案一:用乘法计算。第一个同学拿出2支铅笔,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2×2=4(支);第二个同学拿出4支铅笔,所以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2=8(支)。
答案二:实际操作,摆铅笔。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2支铅笔,所以就摆出4支铅笔;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应该是2个4支铅笔,所以就摆出8支铅笔。(让学生到台前进行演示)答案三:用除法计算。4÷2=2(支),8÷2=4(支),所以第一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4支,第二个盒子里铅笔的数量是8支。(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师生共同总结。原来是盒子里的铅笔总支数不同造成的。一盒铅笔的表示的是把这盒铅笔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但由于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铅笔的总支数不一样多),所以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一样多。4.学生活动。
活动1:拿铅笔活动。小组同学分别从自己的文具盒中拿出偶数支铅笔,再拿出各自的,比一比,谁拿得多?(出示课堂活动卡)活动2:比较铅笔数量的多少。比较A盒铅笔的的数量和B盒铅笔的的数量哪个多。不给出A、B两盒的铅笔数量,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测,由于<,因此,会有同学认为A盒铅笔的的数量小于B盒铅笔的的数量,而有些同学则会想到A、B两盒铅笔的数量问题。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64页“练一练”1、2、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整体不同 同一分数 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
第四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永城市第八小学
张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仅能将一个物体平均分,也可以将一些物体当做一个整体平均分,并能正确平均分,从而理解单位“1”的含义。
2、理解并掌握分数的产生及意义,能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并且说出分子和分母的含义。
3、能够理解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知“分率”而得出“量”,从“整体”得知“部分”,由“部分”重现“整体”。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画表格)
一、分数的产生。(出示课件)看到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今天的内容与什么有关吗?(板书:分数)怎么用分数来表示?(、)对于分数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继续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
二、揭示单位“1”。
视频中最后一个问题“一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呢?说一说,拿出一张便贴纸试一试?(描述)除了苹果、便贴纸,观察一下教室周围,想想我们身边,哪里还能找出?(如果不能举出,就以教室物品为例。提示说出的含义)(预设1、当所有孩子举的都是一个物体时,将16张便贴纸为一份分给每个四人小组的组长,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其中的,现在每组组长和成员讨论:用这16张纸能表示出 吗?然后将这些纸的平均分给组长在内的每个成员。)(预设2、大部分孩子举的都是一个物体的例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举出多个物体的例子,提问:他举的还是一个物体吗?(不是),是一些物体,不过,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________?我们来亲自试试。将16张便贴纸为一份分给每个四人小组的组长,一个物体可以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其中的,现在每组组长和成员讨论:用这16张纸能表示出
吗?然后将这些纸的平均分给组长在内的每个成员。)引导说出:把16张纸看成一个整体。
“1”很奇妙,它不仅可以是一张纸、一个苹果,当一条线段有计量单位时,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一叠纸、一排书架、一摞书......我们都可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整体,在以后分数的学习中,通常会把一个整体称为单位“1”(板书)。
三、分数的意义,分子、分母的含义。
(出示课件)根据提示“谁是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表示其中的几份?用几分之几来表示?”来描述这两个分数的意义。
引出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的意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填空并观察分数的分母表示什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呢?(表示这样的几份)。
同桌互说:一人举出一个分数,对方说出其意义。
四、操作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一)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分数游戏。
活动一:每个人举出自己手里的4张纸,听老师说分数,快速取出相应的数量并举起来。
(分别为、、)每举一次问:数量都相同吗?为什么?(单位“1”相同)
活动二:(在上一环节正在进行期间随机多发给一些小组几张纸)现在,每个小组把所有人的纸都集中到组长那,一起数数一共多少张。(报结果)每组听老师说分数,派代表快速取出相应的数量并报数。(取出你们组中所有纸的)
每组取出的都是,为什么表示的数量却不同呢?(单位“1”不同)相同分数所对应的单位“1”不同,它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二)体会“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将两张便贴纸贴到黑板上,已知“部分”求“整体”。
这是一个图形的,你能画出这个图形吗?(应该注意横向两个为其中一份,出现画成纵向或分开的情况要及时纠正)。(随机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更深入的认识?
分数的学习有趣吗?生活中有很多分数的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希望大家做一个善于发现的小学习家。(下课)(附课本图片、课件、教学反思各一份)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新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部分的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一)。由于提前被告知的失误,一直按老版教材准备的,但临上课前才发现,但有幸的是,这节课我是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结合起来准备的,无论哪种版本,都脱离不了“单位„1‟的认识;分数的意义;“整体”、“部分”间的关系;分数单位”这些内容,所以并没有很慌乱。
这节课我的初衷是利用手中的“便贴纸”玩转整个学习过程,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但在教学过程中随机拿出身边的“书”、指出教室中的物品对孩子们进行分数意义的解释,显得更加形象,孩子们也容易理解。在进行最后一个“部分”与“整体”教学过程中存在失误:开始准备的是一个整体的是一个,没有考虑横向纵向的问题,在发现版本不同后利用的是课本上的两个,在展台上展示孩子们作品时没能考虑周全,出现了知识性错误,这是以后课堂上必须要避免的。
虽然上这节课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也有那么多的“意外”,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使得自己得到锻炼,也反映出自身素养有待提高。
第五篇: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教学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教具准备 白板课件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在三年级时候是不是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举例子说说分数的意义啊?(自由汇报)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分数(白板拖拽课题:分数的再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分数的意义。
刚刚同学们在举例子的时候是不是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来表示分数的,那它还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式呢?我们就以四分之三为例进行研究。
1.白板呈现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说一说四分之三到底可以表示什么?
(1)先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
(3)指名白板演示。(利用白板素材库资源)2.全班交流反馈。
(1)板演学生结合图说说四分之三的意义。
(2)以多组图形为例,让学生用虚线把多组图形平均分成四份。说说每份是多少?3份?
3.总结分数的意义。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白板拖拽呈现)
(1)引导学生理解整体的含义。
(2)根据学生回答利用白板书写功能板书:一个、多个、多组。
(二)根据部分画整体。
刚刚我们从整体中找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老师告诉你其中的一部分你能找到它的整体吗? 运用白板的探照灯功能,聚焦学生刚才演示的其中一幅的部分让学生猜测整体。
1.白板呈现问题二。
(1)指名读题。(2)学生动手操作。(3)小组交流。
(4)展示汇报。利用白板的克隆及拖拽功能学生自主完成。2.总结规律。
他们画的各部相同为什么都对啊?(虽然形状不同,但是都是由4组两个小正方形组成的。)
(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游戏——《拿彩笔》,提出游戏规则。拿出彩笔总数的二分之一。1.小组操作。
2.展示汇报。白板呈现记录表格,学生的汇报教师填写。3.观察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彩笔的二分之一为什么数字不同?)
4.验证总数。(填表)5.总结规律。
观察两组表格,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整体不同,二分之一所对应的部分就不同。)
(四)小结质疑。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拿出的不一样,为什么还都是二分之一?)
三、巩固提升 1.(白板呈现)
(1)独立完成。
(2)指名板算。(说想法)
(3)全班交流反馈。(教师白板验证)2.(白板呈现)圈一圈,填一填,再说一说。
(1)独立完成。
(2)指名板算。(说想法)(3)全班交流反馈。3.(白板呈现)和同伴说一说下面每个分数表示的意思。
a.小组交流。b.指名汇报。
4.(白板呈现)为帮助灾区人民,奇思捐献了零花钱的,妙想捐献了零花钱的,妙想捐的钱一定比奇思多?请说明理由。
(1)小组交流。(2)指名汇报。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充分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真正的主人,一方面深入挖掘白板的各种功能切实为突破教学所用。反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方面做得还可以:
1.找准铺路石,以旧引新有效建构知识链接。先复习三年级时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出今天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在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的实际,从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出发,我突出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发现结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主动建构之上。
2.注重多元体验,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潜能。本节课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现在预习的基础上已经懂得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3.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适切,有效利用白板的素材资源和基本功能辅助教学、提升效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了很多使用信息化手段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白板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真实、愉悦的体验中经历主动探究、思考的学习过程。不足之处:
1.忽视分数含义的多层理解。理解“四分之三可以表示什么?”的问题时,当板演的学生介绍完自己的分数意义后,应立即追问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当学生举手的时候,就让几名学生将自己的表示方法在投影上展示,这样就更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知识拓展的空间不够充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情境的时候,不应当让学生仅仅局限在解决书中的问题,应当让学生用你自己喜欢的图形和分数试着从部分画出整体。这是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