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时间:2019-05-12 16:44: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

摘要:小学生是振兴祖国的民族希望,而小学语文则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它把充满希望的小学生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同时对小学生进行复兴民族文化的思想启蒙。然而,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小学语文的学习变得呆板乏味,许多小学生因此产生厌学心理。为此,本课题探索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实践问题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一个不可取代的启蒙工具。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播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其课堂教学实践的效果与否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在现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诸多教学问题亟待解决。以江苏省海门市某小学为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调查中发现,有15%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不平等,有1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时而平等,时而不平等。调查结果充分揭露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过疏的问题。此外,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情况,帮助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愿学语文,想学语文,乐学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一成不变,语文学习枯燥乏味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符合应试标准,教师忙于解难点、梳文意、写板书,而学生只忙于抄记老师呈现的笔记,师生双方在课堂学习中缺乏生动及时的教学互动。这样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僵化了教育过程,使教学内容公式化,另一方面,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压制,使其单纯地成了抄、记文字的机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视小学生对新事物更易产生兴趣的心理特点,往往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等传统教育方法,将本应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课堂完全禁锢在复读、背诵和习题演练等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教学方式中,使小学生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产生抵触心理。

1.2 师生关系过疏,学生怯于畅言

从学生角度看,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上仍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形成完全的自主意识,学生对教师始终保持一种绝对的、统一的服从,其敬畏之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传授的道理深信不疑。在此过程中,学生无形中产生一种来自教师权威性的压迫,使其在受教过程中不敢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将老师的言行奉为绝对的真理。

从老师角度看,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有时不可避免地会显露一种主宰者的姿态,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使双方在距离上逐渐疏远。由于教师个人主观感情的影响,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往往更赏识学习成绩好,表现行为优异的学生,对其寄予高期望,从而更关注其学习状况,而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者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则放低对其的学习要求,削减对其的关注度。如此,资质优异生因学业压力而对教师敬而远之,资质一般生因感到不受重视而疏远教师。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使得师生距离难以拉近。对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建议

2.1 教学模式多元化,寓教于乐

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其心智尚未成熟,无法适应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对僵硬枯燥的学习氛围更易产生排斥心理。为此,采取有效措施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小学生对于汉语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在教学载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融入新元素,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气氛真正活跃起来。

2.1.1 创设趣味课堂,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由于小学生处于低龄的年龄阶段,其思想尚幼,一个融洽轻松、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无疑会为其创造一个趣味无穷的课堂环境,以便其更快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在教学载体上,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将新颖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代替部分枯燥死板的粉笔板书形式,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视频,呈现相关的图片、文字,以便小学生获得视觉、听觉上的教学刺激,唤醒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新鲜感,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增添开展益智比赛,举行课文情景表演等趣味内容,扩展由课文延伸出来的课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快乐中获取知识。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音乐和图片,或令人心碎或使人情绪激昂,伴随着课文内容的跌宕起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更是使学生完全融入到文章中去,令其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地体验。

2.1.2 教师引导,学生主宰课堂

要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提升,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成为知识的主人,我们需要大胆地将课堂重心移到学生身上,使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主宰课堂。如,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能动地把握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的部分板书可转由学生板书,教师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可由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进行总结。创新“学生掌控课堂”这一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将多种新颖的课堂教学方式巧妙融合,调动学生主动“学”、大胆“做”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我能动中高效地学习知识。

2.2 拉进师生距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拉近师生的距离,转变小学生视老师为绝对权威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促成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发言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方式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在课后与个别学生进行单独交流,也可在课堂中打开心扉与全班学生心贴心地交流。如此,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品性、爱好、性格,更好地因材施教,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老师,改变其对教师绝对服从的错误心理。比如,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世锦老师在《狼和鹿》一课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便让学生大声齐读他的姓名,这使得学生一下子放松了紧绷的心理,消除了戒备的状态,此时,陈世锦老师于学生而言,是老师,但更是朋友。老师毫无顾虑地介绍自己的姓名,这种随和又真诚的态度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填补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缝隙。学生被老师平易近人的举动所感动,自然而然灵感迸发,渴望表达自我。老师通过拉近与学生们的情感距离,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尽情地抒发内心感受,使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内容产生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从而使不同的思想碰撞,迸发绚烂的思维火花。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课堂之始,生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开端,课程导入是否能激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决定着接下来整堂课的教育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入新课的教学方式形式多样,诸如情景导入法,悬念设置法,游戏激趣法,背景简介法等。教师若能根据所教授的课文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一个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无疑会使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比如,在《卧薪尝胆》一课的教学中,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之始通过画出“王”字的象形图案,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设字谜,从而激起学生阅读、学习文章的兴趣。这一巧举,不仅勾起学生学习欲望,同时也引出了文章内容,为接下来进一步剖析文章打好基础,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

第二,?n堂之中,深入剖析文章,使学生对话作者。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结构、生理条件等限制,其专注能力十分有限,很难能做到整堂语文课都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解析文章又是整堂课的重中之重,学生一旦注意力不集中,便很难再吃透课文的中心思想,因此,在此课堂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既要做学生思路的引导者,又要为学生的思维保驾护航。比如,教师可以现场还原课文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让学生成为文章一角而直接与原文作者对话。特级教师盛新凤在《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扮演角色,演绎课文,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拓展文章角色的对话,此举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致高昂,使其迫不及待地走进文章中心,感知文章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其掌握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如此高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受益当下,更受益未来。

第三,课堂之末,清晰扼要地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梳理、巩固、消化所学知识。在小学学习阶段,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在课堂结尾,教师要为其进行系统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同时,为实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拓展训练,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比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开发区永安小学的语文教师王云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在课文学习结束时,首先与学生一起以填空练习的形式总结了课文中提到的壁虎、小鱼、老牛等动物尾巴的作用;其次,通过学生对文中各类动物尾巴作用的掌握,让学生拓展思维,思考总结现实生活中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老师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索课外知识的方法,来进一步充实他们在课堂中已获得的知识,体现了教师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重视。这一新颖的教学总结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概括、巩固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提高其学习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亮辉.小学语文名师教例赏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2]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优秀学科教案评析?小学语文[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 杨丹.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调查及分析[J].教育(周刊),2015(50):13.

第二篇: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研究

作者:张正新

内容摘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地分析,入木三分地概括,恰到好处地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笔者以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两点为切入口,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进行了探索,希望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说明一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语言

伙伴式

心理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1、语言是师生对话的工具。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教学语言的纽带作用会随之有所减弱。但我们认为无论运用什么样的现代教育媒体,也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语言,相反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为我们授课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富有情感地面对学生用口语讲解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凡是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方面,应该是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与之相比的。

2、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因此说,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美丽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然而,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经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学生语言苍白、贫乏,令人堪忧。

1、教师语言黯然无色。在进入课堂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教师的课堂语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厉,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比较枯燥,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学生语言贫乏单调。教师教学语言贫瘠,直接受损者是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学生的语言必然苍白或“金口难开”。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的课堂

语言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静静等待。教师在讲台上使出浑身解数,引、导、等待,学生依然静静静地坐在那里,右手握着笔,用期待的眼神等待着老师“口吐”标准答案,时刻预备着记录,又似乎在说您只管讲、写,我们会记下来,他们看老师的眼神是多么神圣。他们已习惯于被动、依靠。如此沉闷的课堂,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

学生从小就不会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不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的人,我们怎么指望他们去开拓、去创新?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种主体性是不可能替代的自主行为,而这样的课堂,学生已完全退居二线,真正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或“旁观者”。如此现状,令人担忧,令人深思。学生作为孩子的活力、自信哪去了?

语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它是师生对话的工具,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媒介,我们觉得要优化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我们提出了优化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研究过程

(一)创设伙伴式心理环境使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答应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形成判定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看,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场所与舞台,是孩子生活的天地,活动发展的舞台;是教师体验教学生命、展示教学智能的场所与舞台。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我们要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双方合作的活动。关爱生命,在教学中充分熟悉到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们也是一个个有感情、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摒弃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惟我独尊的家长作风,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处,把学生视为“伙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持一种自我本身也“待教育”的心态,真诚地接纳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态势参与到学生的世界中,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观念。更多地赏识和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敢于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群言堂”,变学生“只听不说”为“既听又说”。

当学生“说话”时,教师的责任是“倾听”,并引导其进行创造性的说话,这样课堂上就会出现各抒己见的自信的学生。“标准答案”也将失去它的魅力,取而代之是多元化的答案。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陶冶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愉悦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教师要注重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暖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来创设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让课堂布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的语言显露儿童的天性,绽

放聪明的花蕾,展露创新的萌芽,让学生在课堂中敢想、敢说。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怎样使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精致呢?

(二)精致课堂教学语言使课堂布满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何谓精致?笔者认为它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精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老师话来说有‘四美’:

1、音美,要讲普通话;

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

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究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闻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了工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美丽严密的书面语言,教课是让学生置身于美丽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语言研究中,探索出了如下几点做法:

1、唤起生活体验激发爱好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形象的语言,能将“死”知识变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活”知识;具有情感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振奋学生的精神,让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教材化难为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笋芽儿》时,教师问“你曾撒娇过吗?”生齐声回答“没有。”于是,教师又问:“比方说,你和妈妈一起出门,看见了一条非常漂亮的裙子,你很喜欢,可是,妈妈不给你买。这时,你会拉着妈妈的手,说„„”教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学生看了,也模拟我的样子,细声细气地说:“妈妈,给我买吧,给我买吧!„„”有了这样的铺垫,再回到课文中学习的时候,小朋友很快就领会了小笋芽撒娇时的语气。显然,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要理解“撒娇”这个词语似乎是太难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来引导,将抽象、枯燥的词语具体化、生活化,学生在“听故事——想经历——模拟动作——想象说话”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自然而然地把握了这个词的意思。同时,也能较轻松的将这个词语进行迁移。

2、营造愉悦氛围激发情感 闻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语文教学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能协助我们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提高课堂效率的直接用具。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

在教学《称赞》这篇课文时,教学伊始,教师就对自己看到的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了夸奖。“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洁啊!我也称赞你!”“你们听得多认真啊,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进行了多次的随机表扬,如有的学生课文读得并不好,于是随着一句“你读得很努力”,我发现学生学得更认真了。再如,有的人读得好,演得也好,就轻轻地称赞他“你不仅会读书,而且挺有自己的想法呢!”

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在上《口语交际——找春天》时,当学生说到:小草偷偷地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这是引

用课文中的话)于是,在这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春风轻轻一吹,小草弯下腰来,似乎——(引说,且指名):似乎在向我们鞠躬;似乎在向我们点头微笑;似乎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似乎在说:“春天多美啊。”„„在学生不断地想象说话中,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

某位教师在执教《比尾巴》这篇课文时,“谁的尾巴最好看?”假如教师单单来解释“最”的意思,显得枯燥,学生可能还是难以理解。教师就利用了班级学生的资源,“请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声音最

响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写字最漂亮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小朋友读读这句话”„„此时,教室里学生朗读热情一浪高过一浪,而且被请到的小朋友无疑被“最”的殊荣所感染,“披文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投入朗读之情可想而知。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表现出乐学、爱学、好学,充分感受到称赞的魅力,使文本与课堂融合。

3、搭建“脚手架”促进理解

在柯林斯、布朗和纽曼形成的认知学徒模式中,“脚手架”被描述为一种指导学生达到能独自完成智力任务的程度的方法。有效的“脚手架”策略,使学生从事任务时,能更关注学习的要点,提高学习的效力。某位教师在执教《活化石》这篇课文时,文中“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假如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又叫公孙树。”这么长的一句话,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怎样把它转换成学生易于理解的说法呢?教师在请男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爷爷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教师在请女生朗读后,说“你现在种下了银杏树,等你做奶奶的时候就能吃到它的果子了。”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的教学语言,作为“脚手架”。学生在老师请了两位学生朗读之后,明白这句话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知识,这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朗读的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优雅体态语相得益彰

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在“台上”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可以看出,一堂优秀的课堂教学不仅得力于好的有声语言,也必然伴随着自然、得体的体态语。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是一种智力的投入,而且是教师整个人体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

我们来看《从现在开始》文章开头,狮子大王发号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教师指导朗读的两个片段。

片段一:

师:狮子大王发号施令时是怎样的? 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一生读,很多学生捂着嘴偷偷地笑。教师发现了。师:你们为什么笑?

生:一点不像大王在说话。

生:狮子大王大似乎怕小动物。

生:狮子大王没有大王做,不兴奋了。„„

师:你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谁来读。(有两三个学生懒洋洋地举起了手。)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朗读效果仍然不佳。教师匆匆进入下一环节。)片段二:

师:你心目中狮子大王是怎样的?(配合看课件)生:神气、威武的。师: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几位学生朗读,指名学生评价。学生认为他们读得很正确,但没有狮子大王的神气、威武。

此时教师挺一挺胸,扬扬头,两眼威严地扫视全班,并用大手一挥,拍拍胸前的贴画(狮子),把这句话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

师:谁愿意来当狮子大王?

学生马上精神焕发,挺直身体,高举小手,争当狮子大王。教师把狮子贴画,戴到学生胸前,再请他来朗读这句话,狮子作为“万兽之王”的那种威严气势溢于学生言表。同样的,学生在朗读猫头鹰、袋鼠、猴子轮流当万兽之王时发号施令时的句子时,都有非常棒的表现。

上面片段二中的教师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向学生作心理暗示,将学生的思路向预期的教学目标推进了一步。体态语言作为教师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辅助有声语言的传情达意,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无声的语言,即体态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都可以用来为教学服务。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医院儿童心理咨询部主任罗伯特。布鲁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长时间注重以便于完成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美国心理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阿伯特。梅哈拉也说:“在感情交流上,无言的举止往往比语言更传情。”

三、取得成效

(一)教师角度

一年多的实验和研究,使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在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中有了比较大的转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教师从实验和研究中找到了一条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途径,提高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的能力。

(二)学生角度

1、学生学习爱好盎然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现在,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欣喜地发现95%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爱好。上语文课时,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几乎每个同学都能自觉阅读课外书,他们不但喜欢读书,还喜欢自己动笔写话,平均每星期写一到二篇的日记。通过实验,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新奇独特的问题。带着问题一起学习解决,已经成了一种学习习惯。

2、学生的个性语言得到发展

在课堂中,学生有较强的表现自我的意识,敢想敢说敢问。他们敢于随时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独立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敢于指出书本和老师的错误,敢于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和补充。《新版大闹天宫》,写的是一次午睡,因为老师不在,大家趁机在教室里嬉戏玩耍的事;《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写的是小作者为了参加比赛在排演,大家都在打雪仗,她没有参加!又想到下次下雪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而回到家向妈妈诉

苦“我怎么那么命苦啊!”喊完,她就“哇”地一声哭了出来。《我上岗了》,是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铅笔因为钢笔的上岗受到冷落到再一次被重用的过程。《风——妈妈的脾气》小作者把妈妈比作春风、北风、台风、龙卷风,让我们来读读其中的一段吧:龙卷风是所有风的大王,在他来临之际将会“天昏地暗”。这种风一定会在我考试考砸的时候出现。而且一旦出现,便会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它的声音就像大炮在轰鸣,狮子在狂吼。不到一分钟,我的泪水就会像瀑布一般飞泻而下。这些文章,都是用他们最本色、最自然的语言表达的心声,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

3、学生善于发现、表达生活中的美 语文课堂只有让学生真切地去感受,细心地去体验。学生才会在生活中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下面两篇短文就是学生在生活中捕捉到的美,并通过细腻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奇啊,这雾》:车子沿着盘山公路一路蜿蜒而上。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山间,迷迷蒙蒙的都是乳汁一样的雾。层层叠叠的群山,因为有了雾的衬托,而显得如梦如幻,如诗如画。雾笼罩着高高的青山,笼罩着幽幽的竹林,笼罩着丁冬流淌的小河。一团团,似云;一阵阵,像烟。明明似乎就在眼前,可却怎么也抓不着。我们的车子在这样扑朔迷离的景色中前行,宛如仙境一般。《小雪花》:

下雪了!下雪了!望着窗外的小雪花,我感到很惊奇。小雪花,你是糖吗?同学说:“不,它不甜。” 小雪花,你是盐吗?同学说:“不,它不咸。”

小雪花,你是天庭派来的仙女吗?为什么你的纱裙是那么的雪白漂亮? 小雪花,你是飞舞的小精灵吗?为什么你会那么调皮可爱?

小雪花,你到底是什么呢?小雪花默默无语,停在我的手心,渐渐化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在这一句句童趣盎然的诗文,学生是用眼,用聪明,乃至整个心灵在感知四周的世界。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一个艰苦地探索过程,我们深入课堂一次次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碰撞,进而获得发展。由于受时间、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仅从课堂教学语言方面作了一些探讨。课堂教学语言没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在此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和完善。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 傅道春著《教师行为优化教程》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肖锋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 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莉莉《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案选粹》 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

倪文锦 谢锡金编《中学语文教学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版

第三篇: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要求我们把课上得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高效起来,“就是在尊重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师选取最好的最适合该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过程的方案,实现学生在自己起点的最大可能的提高,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最佳的语文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受到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知能起点等多种可变因素的制约。目前,语文教改呼唤先进的理论,更渴望在理论指导的卓有成效的实践;语文教改需要科学的思路,更期待可供广大教师借鉴、仿效和操作的具体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依据不同的标准,选取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多样化的解答。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表现为:目标简明突出、过程协调和谐、设计新颖不俗、语言言简意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成为展示学生灵性的舞台。

一、教学目标简明突出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即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它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实施起着制约作用。有没有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纵观那些被公认为典范之作的课堂教学实录,尽管各自的教法和风格千差万变,但在教学目标的简明和突出这一点上总是英雄所见略同。著名特级教师陆继椿先生依据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一课一得”的教学思想。“得”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物化,课堂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个“得”来展开,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应该依据这个“得”来评价。

二、教学过程协调和谐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彼此默契配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教育的艺术》)而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两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却来自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与和谐在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表现为: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教学过程的协调和谐,还表现为讲和练融合统一的相得益彰。所谓“精讲”就是要讲得科学,它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活动的全部。其内涵应是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定向、指路、提示、点拨。其着眼点不应只是教材,更应是学生,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通过教师经济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快捷和准确地把握教材,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所谓“多练”就是要练得充分,它不仅是指作业和练习,应该是学生全部认知过程中的思考、探索、见疑、发问、讨论、表述等。基于以上的认识,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讲和练应该是相互关联、和谐融合、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

三、教学设计新颖不俗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步骤所作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最能体现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成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课堂教学最佳的保证。

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其设计总是巧妙的。巧就巧在能从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获得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石拱桥》文字浅近、科学性强,是说明文的典范作品。学习这片文章,可让学生先观察挂图,自行描述赵州桥两端大拱和小拱的关系,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阅读课文中的有关说明与同学们的描述两相比较,找出不同,分辨优劣,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增长知识,以明确说明事物的三个要点(抓住特征注意顺序用语准确);接着通读全文,弄清三个要点在课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以使他们通过教材实例来验证所得知识的正确性;最后让学生写一段文字介绍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说明事物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激趣-认知-巩固-迁移,脉络分明,环环相扣。

总之,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似一首诗,主题鲜明,凝练隽永,回味久长;应该似一首歌,和谐明快,旋律流畅,荡气回肠;应该像一幅画,构思不凡,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活起来,才能收获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2]《课堂教学艺术的创新》

(作者单位:河南省清丰县纸房乡初级中学457324)

第四篇:浅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乌沙镇小学

温斌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即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益。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达到最优效率。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主导作用

任何改革首先是观念的革新,课堂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曾倡导:“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自学能力上靠教师引导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自学时间,把自学活动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探究性自学、深究性自学、吸收性自学。当然,强调学生自学,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越是强调学生自学,教师的指导作用越具体。

例如教学《夜莺的歌声》一文时,学习课文时可这样设计:本文题目是《夜莺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指什么?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有几种叫声?每种叫声代表什么?通过这样设疑自学,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二、体现教学原则,优化课堂结构

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要实现课堂教学结构最优化,必须从“学情”出发,改革落后课堂教学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指导学生学习,使教从于学,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以达到最优化,这样才有“源头活水来”的“教”、“学”新感觉,高激情。《父亲的菜园》一文,深沉浓重的感情强烈地打动了人的心,然而文中的情景反映的时代与眼前小学生相差甚远。那么,如何实现情景再现,拨动学生的心弦呢?为此,教师要先将自己投入到文章创造的浓厚的感情氛围之中,再借助对字、词、句的讲解大肆渲染,推动感情高潮,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以此为契机举出当代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使学生从体验中教育自己理解和热爱自己的父母,进而升华文章主题。

三、讲究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语文工具,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这就要求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加强能力训练,进而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教学时要依靠字词句,感悟文章浓重的情感文章并非无情物。

如教学《父亲的菜园》一文时,父亲的“菜园为何感人至深,只要抓住“我们一定要去开一块新的菜地”,“从山脚下把土一筐一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父亲的双脚红肿,脚板也磨了泡”。等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加以引导,定能领会父亲为了全家的生活艰辛的开垦菜园的情景。

总之,只要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定能达到最优化,定能提高语文教学的目的。

浅谈思想政治工作

“对症下药”法

乌沙镇小学

温斌

十几年,当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回首想想,哪些年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哪年就出成绩,特别是今年来,思想政治工作也算有了点经验,班级工作做得较顺利、扎实。所以就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我把常在班级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一“对症下药”法,介绍如下:

对症下药,是医学术语,意指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对症下药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思想问题,采取不同方法加以解决,也就是通常说的“一把鈅鍉开一把锁”的方法。人的个性,就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其中性格是人的个性核心,人的不同个性,是由于生理素质的不同和后天所处环境、经历、教育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因而不同个性的人所产生的思想问题也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相同。“对症下药”这一方法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的哲学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实践论。根据实践体会,我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1、对豁达开朗,喜欢直言,不计小节的学生做思想工作,一般应该开门见山,有啥说啥,该批评的就批评,直言相告,但也要注意策略性。

2、对粗暴急躁,性格倔强,易于感情波动的学生,要把握其心理状态,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去做思想工作,注意批评的时机、场合、言词,避开火头与锋芒,使其在冷静的反思中认识缺点和错误。要对其加强涵养和理智的教育,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对沉默寡言、温和顺从的学生,应给予关心爱护,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只要没有大毛病,一般不过多指责,尤其在公共场合,有了缺点错误应通过个别谈话,提出批评,指明方向。

4、对爱面子,自尊心强的学生,一般应采用当众表扬,表扬中含着批评,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教育,使其自觉注意求实,克服虚荣,发扬优点,改正错误。

5、对好胜心强,爱显示自己,易骄傲的学生,一方面要注意肯定成绩和优点,另一方面指出其前进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适当增加学习任务,使其有压力来抑制自满情绪。平常加强谦虚谨慎的教育,把好胜心引导到努力学习上来。

6、对有错不认错思想固执的学生,要采取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错误要严肃批评;重点讲危害,指出路。注意进行坏事变好事的辩证教育,指明改正错误的方法,亮明学校的态度,使其有法制和纪律约束的意识,同时又有弃旧图新的光明感,促使矛盾向好的方面转化,工作要有耐心,不要怕反复,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可简单从事,激化矛盾。总之,只有科学地掌握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善于区别不同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第五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措施

云南省下关一中 李曙光

一、前后联系,古今打通,优化文言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课题研究中,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的开拓型教学原则,一方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疑,恰当诱导,方法优化,把立足点转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上;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处于最佳能动状态,多读、多思、多练,多背,从而使教和学结合,主导和主体结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加强了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第一,前后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初中的文言积累,在对照比较中,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已知去推知未知,是课题实验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在资料准备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了“高初中文言词语对照卡片”和“高初中文言语法对照表”的整理制作上,着眼点还停留在单纯的字词句的比照联系上。进入课堂教学实验后,才感到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词语的前后联系问题。事实上,这种方法运用得当,引导有方,就会给学生创设一个自我探求知识的情景,把学生的“接受”,变成了学生的“探求”。从“你要灌输”到“我要求知”,真正落实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地位,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前一句,学生读了不知所云,而后一句则一目了然。如果教师不分轻重,都要逐字逐句地串讲一番,效率肯定低下,达不到优化的目的。碰到这种情况,课题实验中的做法是,学生难于理解的词句,讲透彻,讲明白;而学生能够自己掌握的内容,放胆不讲,让学生自读领会。而讲,则注重前后联系,注意牵线搭桥,创设情景。幻灯打出“蜀之鄙有二僧”(《为学》)和“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两个句子后,学生从直觉上就可以判定,“越国以鄙远”的“鄙”,意思同第一句的“鄙”相同:边邑。但“鄙远”又应该如何解释呢?“边邑”与“远方”的语法关系又如何理解呢?首先看“远”字。“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一句中,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锋利的武器。那么,“远”呢?用法相同,意思是“远方的郑国”。这也就是说,“鄙远”是两个名词在一起,而它们的关系既不是并列,又不是偏正,按照文言的语法习惯,其中前一个词应该属于“词类活用”了。正如“稍稍宾客其父”中“宾客”与“其父”的关系一样,“宾客”属于名词的意动用法。“鄙远”也应作如是观: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自己的边邑。鄙,名词的意动用法。这样提供材料,创设意境,探索求知的做法,并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因为那些学生自己可以理解的内容,老师就放手不讲了,所以这种方法比起从头串讲到尾,面面俱到的做法,不但没有影响课程的进度,反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为学生赢得了阅读感悟的时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

1 实验班还是对照班,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教文言课文时,“落实重点难点字词句后,多给学生自读时间”。所谓自读,当然应该包括思考在内。而坚持前后联系的原则,能够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背境,达到由此及彼、温故知新的目的。其一,前后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在回忆中读懂文句。“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一比较,“妻子”作为两个单音词,不讲学生自然明白。其二,前后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新旧课文的理解。“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由于亲戚是现代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学生往往不把它理解为“父母妻子等亲属”。如果将它与初中课文的“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臣”离开的是父母妻子等亲属,这就突出了对蔺相如的追慕之切,而如果不是父母妻子都背叛了他,怎么能叫做“寡助之至”呢?其三,前后联系可以更好地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劝学》并不算难,但其中有些句子,学生往往容易误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翻译时,很少有学生把它当作定语后置句来处理,明知“爪子与牙齿的坚利”有些别扭,又不知道如何加以调整。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打出:“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就可以明白:“中心语+之+定语+者”是文言定语后置句的典型格式。而有时,其中的“之”字可以省略,“僧富者”就是“僧之富者”。那么,其中的“者”也应当可以省略,“爪牙之利”,就是“爪牙之利者”,可以翻译为“坚利的爪子与牙齿”,而“筋骨之强”应该翻译成“强壮的筋骨”,也就无须多说了。有些句子,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教师不点拨,学生也容易误解。“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中的“金石可镂”,如果不联系“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学生不大会把它理解为被动句。其四,前后联系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文言词语的系统认识。虚词也好,实词也好,句式也好,许多学生学到后头,忘了前头。在课题实验中,总是启发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以旧知识带新知识,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这样,学过的课文越多,例句就越多,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给学生的印象也就越深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显著的学习效果。例如,“然”可以作词尾,即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后面,作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的”“地”相当。讲到《赤壁之战》中的“勃然”,联系到《愚公移山》中的“杂然”、《黔之驴》中的“庞然”、《捕蛇者说》中的“汪然”。这样,学生对“然”字做词尾就掌握得比较牢固了。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前后对照比较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去获得准确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通过对照比较,学生的思路更为广阔深入了,因而能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既懂得“应该这样”,又懂得“不应该那样”,进而把握语言的本质特征。

第二,古今打通。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吸收消化,丰富思维,接受文化熏陶。要达到这一个目的,就每一篇课文而言,应当力求透

2 彻理解,充分领悟。但是,由于文言文词性的变化,语义的分歧,语法的特殊,透彻理解并非易事。而且,从各篇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必须通过相互对照,彼此应证,才有可能形成必要的知识体系。这样,类比教学法便应运而生。类比教学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而且其教学过程正是拿零星知识进行对照印证的过程,因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说的“已有知识”,一是指上文已经说过的学生在初中积累的文言文知识,二是指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着的古代汉语的痕迹,利用语言的古今继承性,以今证古。

正如唐德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国的文言文是一种一脉相承,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它和语体是有血肉难分的关系;它不是像希腊文、拉丁文那种‘全死’的‘外国文字’。”○5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文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6要说汉语的特点,这恐怕是最大的特点了。因为这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结果。

文言文是“国货”,不是“洋货”,文言文姓“汉”。文言文教学理所应当要体现汉语的特点,具有“中国特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往往无视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的特点,教学“本国本土产生的应用文字”却跟教学英语、日语一样,让熟悉、使用现代汉语的中学生面对跟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文言文时,如同置身于异国他乡一样陌生、茫然。这无论如何是一个误区。“误”就误在割断了民族语言发展的历史,“误”就误在割断了古今汉语的联系。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表现为汉语言变的“过程”,他们“同宗”;所以,文言文教学应该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并未死去的文言文在现代中学生的头脑中“复活”,超越时空,化难为易;才能使现代中学生温古而知今,察今以推古,较迅速较扎实地学好文言文;当然,同时也带动、促进现代文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的效果。可以说,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人人动手,清洁上海!”清洁,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有时他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润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只要想一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初中语文第四册《记一辆纺车》)幕、席均是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初中语文第一册《纪念白求恩》)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

不用说,成语,应该成为文言文教学中通向现代汉语的一座桥梁。因为,成语为中学生所喜闻乐见,而它又充分反映了汉语的所有特点,它是联系古今汉语的自然纽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成语与文言文的联系。

成语与一词多义。“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亡,逃亡。成语如“亡命之徒”。“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亡,灭亡。成语如

3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刘表新亡。”(《赤壁之战》)亡,死亡。成语如“家破人亡”。

成语与通假字。“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成语如“图穷匕首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成语如“拨乱反正”。

成语与词类活用。“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说出。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成语如“莫名其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耻,以„„为耻。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意动词)。成语如“不耻下问”。“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生。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时大都活用为动词)。成语如“生死肉骨”。

成语与文言句法。“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不余欺,即“不欺余”。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成语如“时不我待”。“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祭以尉首,即“以尉首祭”。介词“以”带宾语表示工具、方式时,常放在动词后面。成语如“绳之以法”、“晓之以理”。

因此,利用成语来进行文言文教学,既能使学生加深理解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特点,又能增强其文史知识,扩大其知识面。例如在教学《《六国论》时,讲到“暴秦之欲无厌”的“厌”不要仅要求识记课本上“厌”的注释(通“餍”,满足),也不要满足于对“厌”在文言文中几个义项的归类整理;如果联系成语“贪得无厌”的“厌”(满足)、“喜新厌旧”的“厌”(讨厌),学生在词义的比较中对“厌”会理解得深一点,掌握得牢一点。

“可以说,成语的本身就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有这种现象。”○7成语,正是我们搞活文言文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组词成句的主要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而组词成句的基本材料——汉字,又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有些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这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代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中找到。○8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只是在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常常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往往将这个字作为一个语素进入到双音词中。考察汉语的演变可以发现它由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趋势。了解和利用这一特点,往往可以帮助我们通过现代汉语双音词去判断和掌握文言文单音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词汇掌握得越多,对其意义理解得越准确,就越能在“白话和文言的关系”上做文章,运用这种“古今打通”的方法也就越方便越灵活。例如,掌握了修建、修造、修长等现代汉语词汇,就不难从比较中对下列文言句中的“修”的意义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不必去死记“修”在文言中的这些义项:“乃重修岳阳楼”(修建),“修守战之具”(修造),“茂林修竹”(长)。

二、掌握学生心理,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优化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感知、思维、记忆的、想象的心理发展过程。因此,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心理来设计课堂模式,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

根据学习动机、兴趣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动机是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的内部动力,学习兴趣和需要就是最好的动机。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他们对所学的课程“热爱”了,或者认为“需要”,他们学起来就有劲,就能克服种种障碍,取得优异成绩。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经常具备旺盛的求知欲。因而,在课题实验中,我充分利用课本所呈现的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要去说服别人做他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你的说服对象的身份地位又远远高于你时,你将如何去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广而言之,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说服别人,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最好的说服效果呢?怎样才能争取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呢?我们的古人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生动丰富的材料和极其宝贵的经验,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那些辩才无碍的大师们的表演吧。用这样的导入,可以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向往”,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另外,还可以利用语言、悬念、置疑、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实践证明,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用来组织课堂教学,达到优化目的。

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的变化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之后,必然会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产生注意。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渐下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去适应学生的心理,稳定和加强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学习《归去来兮辞》一文,从初中课文《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对理想的农耕生活的憧憬,引出他“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豪气以及他的归隐,再用《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诗句,来让学生体味他归隐时的心情:回归山林的鸟,放归大海的鱼。到此,便不失时机地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让学生沉浸在一个经历反复磨难而后找到心灵归宿的诗人的喜悦之中。整体的感悟之后,又引导学生分析这音节谐美、一派天籁的美文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它为什么会赢得欧阳修“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的高度赞誉。分析完后,组织学生背诵、做练习。最后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这样一篇短文用一课时,从教学密度上看,比较紧凑。翻译、理解、背诵几项任务全部完成,学

5 生既不至于因任务少而疲沓,也不至于因为任务重而疲劳。从教学环节上看,导入、新课、练习、总结,环环相扣,节奏鲜明,保持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方式来看,学生有听,有说,有读,有写,以内容的相关性、形式的多样性及其自然转换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看,每项教学内容完成之后,都及时检查,使学生看到成绩,明确得失,引起进一步的注意。类似的做法,达到了“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的优化目标。

根据学生记忆的特点和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和再现等方式,在人们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人的活动的都是以个体经验为前提的。学生的学习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储存、再现、运用,能力的提高,智力得发展,都离不开知识的记忆。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量的增加逐渐遗忘,削弱学习效果。教师要了解记忆的特点,掌握记忆的规律,去布置复习内容,调动各种记忆方式,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巩固获得的知识。

作业要精当。所谓精,就是必须掌握最基本的内容;所谓当,就是数量要适中。有味道的东西人们爱吃,有意义的东西容易记住。贪多嚼不烂,不易消化。从本课题的实验目的和文言文的学习特点出发,一篇课文,除了字词以外,完成教材练习也就行了。

复习要及时。新学的知识开始忘得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下来。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课堂上要组织学生边学边练,趁热打铁,及时巩固;当日知识,当日布置复习。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先复习,后动笔,充分利用反复和再现的功能加强记忆。

知识要加工。凡是经过学生深度加工过的知识易于掌握。比如课后练习题,凡是需要理解的东西,如果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析理解、归纳整理,记忆效果比照搬教师讲解或抄袭他人的好得多。

重点难点要分散。性质相近、形式相同的复习内容集中,让人感到单调而疲劳;如果将其分散穿插,让人感到新鲜而轻松,便于记忆。例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的作业,应以翻译文句为主,适当布置一点思考内容;第二课时的作业以理解文意为主,适当安排一些字词句练习。这样分散搭配,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与重复,加强了记忆。

三、选好突破口,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新颖不俗,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课题实验中,我深切地感到,吃透学生,吃透教材,围绕教学目标,选择出最佳教学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学设计的牛鼻子。突破口选准了,教学思路与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也就为全课的成功开辟了道路。

教学突破口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认识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及其在认识活动中主体地位的过程,也是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梳理教学思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选择教学突破口,是教育者胸中装着学生,尊重学生

6 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地位最明显的显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的教也就是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必然要审视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从而使学生顺畅地走进课文,走出课文。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解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这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问题的关键,就看教者是不是想着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滕王阁序》可以说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一篇著名的骈文。但如果找到合适的教学突破口,学生就容易成为主动权的持有者。在实验中,我抓住一个突破口:对偶。布置预习时,让学生到自己的作文中找对偶句。不用说,这是学生修辞运用上的薄弱环节,很少有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找出对偶句。在这样一个心理背景下,学生自然对《滕王阁序》这样一篇通篇用对偶句写成的文章“另眼相看”。这时,结合初中教材的实例,让学生知道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设问对、反问对、当句对、隔句对”等类型,从语法上看,又可分为“主谓对、动宾对、偏正对”等形式,于是,带着好奇,运用知识,学生紧紧盯住“对偶”,用以撬动文中让人应接不暇的典故以及丰富深广的思想内蕴。最后,让学生取材于班级和学校,每人写一副对联。这样,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学带用,挑逗起学生的思维,使之保持亢奋状态,便可化难为易,树立信心,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是作者致力于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收到事半功倍最佳教学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径。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是中学生重要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根据经验和实践证明,认识内驱力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派生出来。学生这种心理倾向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认识内驱力。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对获得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因为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就是从激发学生心理倾向出发,以角度的巧妙、切入的新异,呈现出新颖不俗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季氏将伐颛臾》,和初中的《论语六则》比起来,文字艰深了,思想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水平远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呢?上课伊始,教师板书:“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待学生齐读这句话后,教师解释道:在跨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之所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觉到孔子的伟大,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及他的政治主张在今天仍然放射出异样的光辉。这个核心以及孔子治国安邦的原则,就是《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批驳冉有、季路的理论依据,请同学们到文中去寻找吧。在这里,教学突破口的成功选择,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选择最佳教学突破口,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审视作品个性,教出特色,达到常教常新理想境界的有效手段。把握作品个性,处理教材也像“解牛”:选点、切入、动刀。其中,选点即选择突破口,最为关键。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

7 作为议论文,《过秦论》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它的论点到文章末尾才亮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的特异之处,要求前面的铺排论述与之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一说到“逻辑”,学生往往有神秘感和畏惧感。抓住文章个性,化难为易的方法,就要破除这种畏惧感。引导学生在涵咏玩味整体感知的同时,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是在铺排“施仁义”,哪些地方是在强调“施仁义不施”?结果,学生对什么是“逻辑联系”,为什么《过秦论》在篇末才亮出论点,仍然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措施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电子白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电子白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城关希望小学 孙秀珍 摘要:电子白板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 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文本作为教师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载体自然是开放的而非闭锁的,从而在课程知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张力,为教师的创......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精选五篇)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姓名、袁群 作者单位、丰城市剑光中心小学 邮编、331100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 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并渗入各个领域,以计算机为......

    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

    “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课题阶段性工作总结 邹平县魏桥中学尹建军 2008年12月份,我申请参加了我校申报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子课题:“课堂教学最优化变革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课堂的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以生活世界作为学生学习的背景和桥梁,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希望能帮到你!初中语文课堂教......

    2012年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专题研讨会暨

    2013年语文高效课堂操作策略研究专题研讨会暨 山东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 邀请函为了倡导本色语文理念,交流课改经验,展示教师风采,研习新的课程标准,推动语文教育健康发......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研究计划3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研究》 阶段性研究计划(3)目前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已进入总结阶段,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优化导入艺术的研究、优化提问艺术的研究、优化语言激励艺术......

    找准“突破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找准突破口,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一个好的切入点就如抽丝剥茧的丝头,只要能找到这个丝头,就能有条不紊地一层层剥去茧丝,最终得到想要的茧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找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