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技术和手段,长期以来已被发达地区的老师广泛地运用于教学,它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村教师日思夜想的期盼,近年来随着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多媒体以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小学,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优化课堂教学,我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摸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以强劲、猛烈的势头走进了农村中学,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日益显现,成了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青睐。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后,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运用多媒体来优化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呢?
一、用直观生动的视听材料激活语文学习兴趣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此它能最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景、激活课堂气氛及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都是我们农村大多数学生未曾到过的地方,如果单纯的凭借课本的描写,学生是无法体会、领略这些美景的,而对景色的描写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的,于是我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制作成视听课件,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这些图片,美丽的苏州园林呈现于眼前,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美丽的景色再配上动听的解说词,使学生耳目一新,学生反过来学习课文时,不但轻松,而且对景物的描写很快就能背诵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直观形象优势,理解课文重难点
多媒体的形象化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沟通了语言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它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的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文章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或平时经常看到的但观察得不够细致,教师如能够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景、呈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活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奠定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由静变动,生动悟意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配有插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在生动的画面中悟出课文之意。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自难达到,重点依然在,难点亦为难点。
3.演绎成趣,融生达情
所谓“演绎”就是将合适的课文改变成“课本剧”,让学生参与表演,把课堂当剧场,让学生当演员,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突破课文的重点。但要想使学生进入角色,演得成功,还须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创造一定的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小蝌蚪的成长过程,我将此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利用成套教学幻灯片,将幻灯片的画面逐一呈现在屏幕上。在一副副引人入胜的画面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非常出色,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了解的请清楚楚。这样的课本剧表演,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用功能多样的实物展台加强反馈
在语文课堂中,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生活有多广阔,知识就有多广博”。好的问题要设在重点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处,引领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进行思考,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相应的拓展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反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改进教学方法。然而传统教学中,受条件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把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反馈,但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例如,学习了《苏州园林》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一篇“学校花园图”,同学们的设计各具匠心,我选取其中的多副作品,通过实物展台一一展示,他们边欣赏、边品评,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他的笔头练习都可以用实物展示台来展示。
总之,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便捷和帮助,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增色。
第二篇: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而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博大精深的知识世界,如果仅仅靠教育者的口耳传授,显然不可嫩达到全面快速的传播效果,而当各种现代教学媒体进入教育领域后,人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达到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古为今、化虚为实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中有很多艺术性、趣味性极强的课文,运用多媒体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
1、视觉情境:在教学《颐和园》时,教师首先播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一边观赏一边听录音,仿佛身临其境,不禁心旷神怡,激起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问题情境:在 教学《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可以利用录音,播放这首歌曲,教师在学生充分领略歌曲的优美旋律的同时,思考:歌词中的“希望的田野”指的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让他们带着疑问读课文,很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形,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中有些文章所写的人、事或景、物等,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对此缺乏感性认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运用多媒体再现情形,使学生融入其中,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一个直接的参与者。这就为解决文章的重难点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想象当年圆明园的样子并了解它毁灭的经过,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但是,由于学生对圆明园缺乏感性认识,很难想象出当年圆明园的辉煌。
教师在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圆明园的原貌。使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很容易的了解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总体布局。屏幕上所显示的园中各个景点,又把学生带入了变化万千、趣味无穷的园林之中。学生边读边看,边看边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你感受到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再由老师配合画面感情朗读,让学生亲身感受美的意境。再通过各种珍品额展示,使学生了解这座园林不但是一座万园之园,还是一座文化艺术价值极高的宝库。了解到这一些,再联系第一段,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圆明园 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再加上录像再现英法联军烧毁园林的片段。深深激起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强盗贪婪、野蛮罪恶行径的憎恨,大大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在这里,由于多媒体的恰当运用,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渲染气氛,强化学生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课中有一些感情色彩比较浓厚的文章,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多媒体所渲染的气氛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感情朗读提供很好的氛围。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再现当年长安街上人们送别周总理灵车的场面,并配以哀婉的音乐,这样学生一下子便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所同化,很自然的进入当时情境,跟文中人物产生共鸣,使朗读充满感情。而充满感情的朗读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可控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害怕作文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小学生为什么害怕作文呢?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针对学生写作的困难做过这样的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候提起笔来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色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无话可说”是指没有生活的积累,“形容不出来”是指缺乏语言积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代教育媒体可以很好的为我们提供帮助。
1、小学生习作时,往往喜欢:写“大英雄”“大事”“天下奇观”“舍己为人”等感人的大场面。但是,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对这些芝麻小事学生往往熟视无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指导学生收集素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会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如:教师可留心学生生活,用录像机、录音机、照相机等摄取有关镜头(或对话、或细节、或场面„„)。让学生明白:这些小事是写作的很好的题材,教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教会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选择,使学生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2、大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却无法准确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现代教育媒体的可探性为学生顺利完成由“物”到“文”思维的转化提供了极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景物、事情的过程、人物的神态、语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反复观察、揣摩、切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并在教师有机地指导下,准确使用词语,恰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掌握了写作方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有
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第三篇: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定稿)
如何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新科技,我们的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地与新科技相融合,是我们这一代教师不能不深刻思索的重要命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培养各种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优化课堂教学的状况,来概括阐述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功效。
1.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创设情境,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授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制成课件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提出要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例如,我在上《春》时,就用录象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表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学生认真欣赏屏幕上的画面,体会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我在教《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时,配以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的《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高超的诵读技巧,一种凄凉的氛围顿出,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别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趣。
2.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诗的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强暴、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象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诗歌单元的教学,运用多媒体极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如,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第十四课何其芳先生的诗歌——《秋天》一文时,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好多有关秋天的实景照片,在教学此诗的过程中,适时展示给学生看,作为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去诱导他们想象他们眼中的秋天是如何的,并大胆用自己童稚的笔在纸上画出来。最后我将学生的作品收上来一看,令我大惊,原来学生眼中的秋天更是多姿多彩,五色斑斓。学生的想象力竟如此丰富,教学效果极好。
3.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整为零,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感知。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先生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串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媒体这种密集型的信息提供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又如,在教《鲁迅自传》一文时,为了增加文本的信息,我搜集了一代文学大师鲁迅一生各个时期的照片与寓居场所的图片,用多媒体投影展示,活跃了气氛,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量。
4.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结构。
小说、戏剧课文。若单靠教师一人在台上讲解,尽管使尽混身解数,由于受自身表演能力限制,难以完全将情感表达出来。因而学生总是觉得课文干巴,提不起精神。但如果运用多媒体,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声图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专业演员表演的逼真,以及演员的语气用得十分恰当,使枯燥的理论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将学生的情感细胞都调动了起来,学生就会随着故事的情节而紧张、严肃,时而拍手,时而大笑等。他们的喜怒哀乐得到尽情的宣泄后,进而从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体会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生活中酸甜苦辣。特别是一些容易重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的补充使旧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学生不断地有一种新鲜感和历史接近感,能很好地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初三第六册有篇课文叫《泰坦尼克号》节选,此为电影文学剧本,若老师只口头介绍电影情节,再请同学将节选剧本分角色读读,势必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若能充分有效利用多媒体,在课前播放主题曲《我心永恒》,课中播放节选剧本电影片段,为了拓展文本内容,再在临近下课十分钟,播放电影开始与结束的镜头片段,那整堂课的效果会很佳。又如,在上戏剧《白毛女》时,我剪辑了电影《白毛女》经典选段,在课堂上多媒体投影播放,大大弥补了教师在戏剧教学中自身表演能力的不足,激活了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诚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的作用很多,限于论文的篇幅与主题,我不在赘述。接着我着重阐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另外一些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中最佳作用点,制作多媒体软件
何谓教学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呢?它是指在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最适合发挥教学媒体优势的地方。课堂教学的最佳作用点找准了,教学媒体的作用就会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把握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总结的三点具体做法。
1.扣住文章的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是由知识的深度、学生的经验以及认识的模糊造成的,当然教学难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但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生动活泼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的难点是精彩片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赏析,着重领会鲁提辖身上的嫉恶如仇的精神。在制作这一课件时,我多方收集资料:剪辑了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有关录象,摘选了金圣叹关于这三拳的精彩评点,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以抢答方式完成填空。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对这个片段的理解透彻,印象深刻。
2.扣住文章的体裁
体裁是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根据结构与形式,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不同体裁的文章,即使是体裁相同的文章,其写作风格也往往是大相径庭:诗歌含蓄凝练,留有较大的空白,需要用联想、想象去丰富;小说注重人物的塑造,故事性强,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潇洒飘逸;戏剧情节紧凑,冲突激烈,表演性强。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应区别对待,有所取舍,不可堆砌。诗歌的课件制作应有典雅庄重,意蕴悠长的风格,比较适合用相应古典音乐贯穿课件的始终;小说应扣住文中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重要方法;散文,不管是叙述的还是写景的,尤其是写景的,应通过优美画面,再配以背景音乐来诠释其深在内涵,使优美的语言变为立体的直观形象;戏剧表演性强,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再现,使时光倒转,空间轮换。例如小说《变色龙》中对话很有特色。我们可以据此来设计适合以对话描写为主的小说的配音表演,让文中的主人公在界面上“变”来“变”去,进行“哑剧”表演,而学生根据其表情、动作表演配音。这样学生在有一种成功的快感的同时,深切地体会到了语言的表现魅力,更加深了对奥楚蔑洛夫这个虚伪、市侩、趋炎附势的丑陋形象的感受。
3.扣住文章的核心问题
多媒体具有景、情、声的特点,用它们创设立体的教学情境,再现教材的意境和形象,能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输送更多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形成和发展审美能力。它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成了如临其境、如睹其事、如见其人的真实感。但是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有一定的“空白”,即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善于选取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他转动起来,不断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引导他们发挥聪明才智。这样,核心问题的设置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也应是一个最佳作用点。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科举功名的追逐者,可让他们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我想学生看到这样的场景,自然会引发他们对封建科举罪恶的深层思考,而勿须教师多言。在教学二十二课《羚羊木雕》时,我针对本文精心设置了三个问题,投影展示给学生后,让他们围绕问题去阅读,五分钟后,学生讨论,老师点拨,最后老师总结,问题顺利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也水到渠成地迎刃而解。
(二)巧妙组合多种电教媒体,创造优化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若能巧妙组合,集“声、色、画、乐、形”于一体,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探索欲望,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主动。
1.情境导入,调动情感
开头运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尽快进入状态,集中注意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在《安塞腰鼓》教学中,导入新课时,我剪辑了一组动画视频;一群剽悍的西北汉子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尽情地敲鼓狂舞,那奔放的舞姿,飞扬的流苏,铿锵的鼓声,顿时上课伊始的被动情绪一扫而光,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课文的有利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地转向课文内容的学习。又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情境导入,我选择了一组情态各异的鲁智深的肖像画,有憨态可拘的葫芦雕刻画,有大义凛然的重彩卡通画,有怒目圆睁的京剧脸谱,也有来自小说的插图和电视剧中的剧照。然后将这几幅画以不同的动画放映方式组成“连环画”,再同时播放刘欢主唱的《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这个导入就“导”得有声有色有情,置身这样的情境,学习兴趣倍增,初步感知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如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文时,我就借助一些有关三峡的影片、图片来演示,使学生对三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拉近学生与教材中描述对象的空间距离,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又如,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我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截取一些视频片段给学生欣赏,课文中最棘手的贾府路线图及贾府社会关系图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而且,这些材料对于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人物形象,也有很大帮助。
2.再创佳境,体会情感
导入过后,接下来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枯燥的讲解,或者煽情的讲解,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时可通过呈现多媒体而刺激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进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安塞腰鼓》所描述的生活与我们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再制作本文的多媒体课件时,重点放在了通过朗读品位语言,体会感情上。因为本文语言的精彩是其最大的亮点,长短句结合,不同形式排比的组合,使得本文语言犹如那“隆隆的”鼓声一样节奏鲜明,激昂有力。在制作时,我把这篇课文的朗读分成了三个部分,配画配乐。教学时,先让学生闭目侧耳聆听其声情并茂的朗读,然后再睁眼看课件仿读,与课件对话。学生情绪激昂,自然而然会理解和把握此文的感情基调——热烈奔放,充满激情。如果一味对着课本朗读体会,学生的情绪会很快陷入低谷。果戈里曾经说“朗读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满心灵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灵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那么,声情并茂的朗读,恰到好处的背景衬托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制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多媒体课件时,考虑到本文是报告文学,因此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罗布泊的图片,并且进行了分类与命名,一是仙湖消逝前图片,有蓝天白云图、牛马成群图、林边牧歌图;另一是消逝后的图片,有静默的抗议、茫茫戈壁图、龟裂大地图。在课中逐一展示给学生看,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情感震撼中激起学习的巨大兴趣。这是惟有多媒体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
3.再现情境,升华情感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的注意力会再次呈现低谷状态。这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呈现媒体。例如教师在上《安塞腰鼓》一文结束时,可再次播放开头的音像导入,让学生再次聆听那振奋人心的鼓声,这时学生的情绪不仅再次被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认识及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升华。又如《黄河颂》在教师小结内容后,可以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的片段,那磅礴的气势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临近结束时,我播放歌曲《月牙泉》,回应课文主题,在优美愉快的旋律中升华了学生情感,效果很好。
实践证明,适时、巧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教学,能创设个性化学习的环境,确实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是时代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历史必然。它的合理运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扩充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效益,利远大于弊的。它的有效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虽然,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处在发展期,还有些许待完善的地方。但我们应该看到,任何新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螺旋式发展的前进过程。因此,作为21世纪的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接受信息社会的挑战,大胆引入现代新技术,将教育教学的创新全面推向21世纪。
第四篇: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学大纲》也要求“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见语文教学如何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实施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4年5月教育部又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三个维度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当前,各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班班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等构成,在支持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同时还能实现人机交互。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索尝试,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达到增加教?W的密度和容量,加速教学信息传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化效果。
一、以声传情,拨动学生的情弦,激起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媒体上的声音资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富于情趣。
(一)适时的乐曲介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新课开始时播放与课文内容或情感相关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把学生导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中,增添了学习乐趣。如上《记一辆纺车》时,先播放歌曲《南泥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文章的写作背景,还可以想象出抗日将士战天斗地、热火朝天的生产自救场面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课文结束时播放与文章主旨有关的音乐,课尽而意无穷,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如《花的话》授课结束时,播放《好人一生平安》,随着娓婉动听的旋律,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从小男孩送二月兰给敬爱的老师,联想到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感谢老师,祝愿老师一生平安!
(二)声情并茂的“美读”,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唤起学生内心的视像和情愫,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激起内心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春》,由于朗读者带着一种盼春、绘春、赞春的喜悦心情,再配上悠扬动听的《春之声圆舞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学生很快就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如同在繁花似锦、诗情画意的春天畅游,自然地产生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二、以像激趣,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整体印象
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制作的影像,以形象信息的形式把学生带入课文的特定环境氛围,如临其境,可以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意境。
如学习《沁园春?雪》时,通过制作北国雪景,长城、黄河以及毛泽东观雪、吟诗的画面,同时配以适当的画外音,这样,毛主席指点江山,历数风流人物的景象就出现在学生眼前,激起学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壮志。又如教学《孔乙己》,因学生对封建社会落迫文人了解不多,授课时特地拷贝制作的电影《孔乙己》中反映他穷酸迂腐的几个典型场面,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一个饱受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且迂腐不堪的“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旧社会知识分子。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鲁迅对孔乙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揭露当时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社会现实很有帮助。
此外,一些说明文、游记等,教学时若能展示平面(或线路)图或播放风景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通过展示人民大会堂的平面图和局部的相片,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说明的顺序,看清建筑物的特征,学会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三、综合使用多种媒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够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率。因而,许多课件都是把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音乐伴奏下的“美读”,再配上鲜艳的图画,让使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学习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那声情并茂的朗诵伴随着优美的旋律缓缓响起,加上一幅幅“甲天下”美景的展现,抽象的感情变成了真实可感、拨动人心弦的画面,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份美感,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四、节约时间,加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常常感到教学时间不够,教学容量太少,而这个问题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多媒体教学时,板书无需再写,上课时只需轻轻点击一下鼠标或超级链接,即可完成,而且板书字体的大小、背景、颜色等都可根据具体情形而设定。教师问题的提出也无需重复两遍三遍,轻轻一击就摆在大屏幕上了。此外,借助直观形象,有些课文内容也无需长篇大论,学生已了然在胸。这样授课中不仅节省了不少时间,而且授课的容量自然加大,长课短讲也就成为可能,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尤其是讲课过程中需要插入相关资料,或做课堂练习,以及复习课的教学,或者优秀专业的展评,借助多媒体平台效果就更加显著。
总之,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优化课堂教学的实效。
第五篇: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运用多媒体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阆中市江南镇裕华中心学校
余林海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美的展现,而音乐课堂教学就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经,对于提高全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帮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表现美有着积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合理的课堂结构安排,更需要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和提高教学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器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例如,在教授唱游课《小企鹅》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南极,很少看到过企鹅,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想象歌曲的音乐形象,可将歌曲和有关南极、企鹅的画面剪辑成小影片,课前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合着音乐,看着画面,律动进课堂。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冰天雪地的南极一下就吸引了学生,使学生情不自禁的萌发了学习这首歌曲的兴趣。学会唱后,可以利用“附件”中的“录音机”将学生的演唱配上伴奏录下来,然后播放,全班欣赏,使学生享受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我也骑马巡逻去》是一首蒙古族风格的少儿歌曲,在教学中可利用“超级解霸”软件,把有关蒙古大草原、那达慕盛会等风光录入硬盘,再配上二胡独奏曲《赛马》,在导入时,先问学生去过蒙古没有,想不想亲自去感受一番,然后点击鼠标,放映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色呈现在学生眼前,强大的视觉效果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仿佛正骑马扬鞭奔驰在茫茫大草原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再如,《十面埋伏》是一首描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情景的琵琶独奏曲,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乐曲表现的那种四面楚歌,悲切壮烈,气吞山河的历史场面,可将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剪辑下来,配上乐曲,让学生边看边听,营造一个如临其境的欣赏环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楚汉之争的战场,从而更好的理解乐曲表现的涵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直观形象,突破难点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小乌鸦爱妈妈》是一首两声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学生很少接触过分声部歌曲,为了让学生在演唱时做到声部和谐、音高、节奏准确,可以将高低声部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屏幕上,并且用“音频解霸”分别录制两个声部的伴奏。学唱时,轮到哪个声部就播放那个声部的伴奏,并且将歌曲中的渐强、渐弱等速度记号设置成“移动播放”从而提醒和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学唱歌曲。最后,在合唱时,还可以配上动画MTV,指导学生看着画面,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从中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心。再如,教学《敲手鼓的小巴郎》时,由于此歌曲中的音乐记号较多,学生不易掌握,有V(换气记号)#(升调记号)等,在歌单显示时,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并不停闪现,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这些记号的变换。如《大鹿》中的后十六节奏,以及表现小兔求救心切的乐句,《放牛歌》的衬词、《雨花石》中的难点节奏,都可以用闪现、移动、颜色变换、放大显示等方法来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乐理课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但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集成化功能制作软件,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时,就可通过“小兔分瓜”的画面,在屏幕上演示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过程,并在每份上标上相应的节奏符号,让学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仿佛在欣赏一则童话美术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起来的音符时值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三、优化教学,扩充容量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那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
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人们敲锣打鼓,喜庆丰收的欢腾场面,第二遍,我放慢了速度,学生听后发现,欢快,喜庆的情绪没有了,乐曲变得面目全非。通过这样,让学生认识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再如,欣赏《森吉德玛》时,轮到哪种乐器吹奏,就在屏幕上出现这种乐器,如单簧管、圆号等,既让学生欣赏了乐曲,又听辨了演奏乐器的音色,认识了不少乐器,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将更广泛的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上,全面提高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