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中部 费丙权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在大纲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机与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化 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从思想品德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则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我在学生看书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公平合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当他们的观点与教材主题思想基本相同时,我便即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就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规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的是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定的基本程序,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例,指导自学法可以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指导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提示重点。任务可是一章或一节,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布置任务时要提示自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任务和要求应符合学生的水平,照顾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解答疑问、指导方法。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学生改进自学方法。再次是检查效果、弥补不足。及时地采用提问、检查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对重难点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肯定成绩,给学生以鼓励。最后是运用。即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自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是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一学科与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他们的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就不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一相关性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到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始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师生之间多样化、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养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人人参与的实践和创新过程。所以,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把学生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本身就是一门很综合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有必要,在活动中学生学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而是在学生开展了“体会残疾人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蒙住双眼体会忙人没有眼睛做事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捆绑一条腿让学生感受腿有残疾的人的举步为艰,让学生帮助双手体验没有了手的困难等等,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以及其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帮助他们的情感就自然由心而升。学习《美化家园》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看我手多巧”的变废为宝活动,学生把废瓶子、废罐子、没有用的纸片经过构思设计,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进行展示,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美化家园的意识。
主体性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是情感的切入点,导行的前提,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也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教育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感情的工作,关乎感情,而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最终的培养教育目的也正是让他们成为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感,带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情为线,贯穿始终,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涛.思想政治课开放性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J].[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此文于2010年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9期
第二篇:激活课堂方法之我见
激活课堂方法之我见
江苏省江都市第一中学于秀梅 一堂好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应是听得专心,思考得认真,活动得积极。教师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讲课时看见学生恹恹欲睡或呼呼大睡了。激活课堂,创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爱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
首先,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在教学实际中,我利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首先有感情地背诵了杜牧的一首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下子把学生们带入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中,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想起美好的意象——荔枝;接着我展示出荔枝的实物,课堂上顿时活跃了起来,趁此机会,我让学生们说说他们对荔枝的了解,学生们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我又及时引导他们说明事物时要注意说明的角度、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样,在调动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又帮助他们复习巩固了说明文的知识。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
例如:在教学《满江红》时,我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中一起朗读闻一多的诗《发现》,将学生带入一个洋溢着热情的爱国氛围的情境中,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图画入手,勾起学生对南宋爱国名将岳飞的回忆。顿时,课堂上议论纷纷,学生们积极发言,都想说说自己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欣赏完课文后,我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满江红”的音乐,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学唱。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意犹未尽,我感觉我带给他们的那份激情一定会给他们的成长留下灿烂的一页。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运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再有,教师决不能“一言堂”,老师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人人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建立平等关系,使学生“爱老师”
教师以自身态度的投入和情感的体验感染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激情不是表演,而是教师用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在热情,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许多学生都提出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因而喜欢这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这位老师而讨厌学习这门功课。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怎样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呢?
孟子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也就此扪心自问:我能真正地以“幼吾幼”之心去呵护和诱导每一位学生吗?你是因为“告状”才去家访吗?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时,你还是站着训斥,学生垂手站着听吗?“今晚回去写张检讨,叫家长签字后明天早上拿来,不然,明天早上你不要进教室!”也许你没有直接地“体罚”学生,可是,你这毫无教育艺术可言的情绪化的话语是在“心罚”学生呀。学生离你而去到明早踏进教室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心里将会如何地备受煎熬,身为人师的你换位想过吗?正如中国台湾朱秉欣《老师,您听我说》一文中所言:“老师,请您把我当一个人看待,而不仅是您记分簿上的一个号码。老师,您不要单看我的成绩,更要看我所作的努力。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了我的能力。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但只有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去听别人的意见。老师,请您记得,您也曾经是学生。您是否有时也会忘记带东西,在班上您是否样样第一?„„”诚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希望我们教师可以“温柔地教予”,可以换位思考!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珍爱学生的自尊。教师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青少年,他们需要心灵的抚慰,更需体贴入微的爱心。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费理得曼说过:“如果孩子总是被责备,他就会失去耐心;如果他常常被夸奖,那么,他会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爱你、爱我、爱整个世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仔细审视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还是批评、纠错,都要始终为学生着想。这时教师的鼓励和安慰就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些理解,多体验学生的感受,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真挚的爱赋予学生信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譬如,当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时候,教师一点也
不能急躁,而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课方法有什么问题?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当学生屡劝不听、屡教不改的时候,教师千万不能泄气,也要换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恰当?当学生失去理智、顶撞冒犯你的时候,教师不能发火,换位思考一下:他会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对他是否缺乏更深刻的了解和理解?他的心理方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教得轻松,学生才会学得快乐。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创造与学生平等、民主、友好的交流机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朋友,让他们爱上你,从而爱上语文。
三.精心设计组织,教学生“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例如:我在《斑纹》的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四个步骤。第一步:自读入手进入情境。为让学生理解“斑纹”这个词语,学生想象,并互相说说自己所看见过的斑纹。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思考,结合组内别的成员的思维角度,更全面地理解。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了解,教师可创设一定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将学生带入一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整体阅读的能力以及初步概括能力。第二步:自学质疑,初步解疑。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比如什么是“斑纹”?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蛇?为什么要写寓言和传说?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足以说明学生们在动脑筋,力求读懂课文,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但有时学生的提问也会出乎意料,但却正体现了学生求知欲和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让学生积极地去寻找问题的解答。第三步:小组讨论,多向交流。在这一步中教师将学生有所质疑的问题整理归纳成几组并出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文中斑纹呈现的规律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在“斑纹”里体现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哲理性思考的呢?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接着让小组选取一个讨论,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一一发言完毕后,组外成员发表意见。学生十分喜欢这样的讨论活动,因为这是一个训练语言、活跃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这样的讨论活动时间由课文安排而定,而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并且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比教师“讲授”留下的印象更深,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第四步:评价学习、自我反馈。在学完本课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口头评价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诸如“通过这堂课我学到了 „„”、“我懂得了„„”、“我还有问题没解决„„”等等,一改以前有教师作课堂总结的程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的观念。
四.正确引导鼓励,使学生“会创造”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学生个性特点的体现,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在教学了《变色龙》,大家都说:生活中我们不能像奥楚蔑洛夫那样见风使舵、阿谀奉承,有个学生却提出:现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在必要的情况之下或许我们也要学着见机行事、左右逢源。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有效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附作者简介:
于秀梅,江都市第一中学,电话:***,邮编:225200
第三篇: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
激活课堂 作文之我见
王 静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激活作文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作文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作文与学生的真实世界越来越近,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中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敢想、乐学善思、寓教于乐、爱说善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探索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放飞心灵。
关键词:小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获取素材想象创意表达
说到作文,大多数学生“谈文色变”,畏惧作文,有人慨括当今学生有“三乏”,即学生学识贪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如果老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课堂,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借鉴了很多有成功经验的优秀教师。潜心研究如何把作文引入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作文“我喜欢的水果”
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
师:美吗?生:很美。谢谢大家。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老师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的妈妈呀也很高兴,所以就给我买了好多水果。同学们想吃吗?
生:想。师:那你们猜猜我到底拿来了哪些水果呢?
生:苹果、梨子、香蕉„„(师出示大盘水果)
师:看看,多漂亮的﹗喜欢吗?
生:喜欢。
-0-
师:那好。请你们说说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来说)
孩子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快乐,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
二、创设情境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吹泡泡”这个游戏。我设计了用“玩儿”做话题,开展一次有趣的活动。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儿,在玩儿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童年的快乐,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呢﹗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用“玩儿”做话题,开展一次有趣的活动吧。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再由小组决定玩什么,怎么玩。
师提出要求: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热闹的场面。又如教学 “石头、剪子、布游戏大赛”。我选择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石头、剪子、布”作为教材,设计了游戏闯关活动:A“小试牛刀”,B“高手过招”C“巅峰对决”。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游戏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作文能力又培养人。
三、自由命题
准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梦乡”、“恶梦”、“美梦”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笑声不断。整个课堂呈现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觉不到习作的压力。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乐意写。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又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孙悟空》的配音,让学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孙悟空》。孩子听一段,说一段。听是说的基础。因此,我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世界童话故事了、寓言故事了、成语故事了,不但让他们听其中的情节,还能欣赏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让他们听到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并培养他们专心听,仔细想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
课标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他们会觉得电视里演的,故事里讲的,自己想的„„都会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注重想象。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奇思妙想。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作文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
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
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生:啊(ǎ)?
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
又如:教学五年级的一次想象作文。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小天使,张开想象的翅膀,闭上眼睛,飞呀飞,大
家飞上蓝天,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这么多的主人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
生:有麻雀、乌鸦、喜鹊„„
师:他们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本领高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作文上的压力。
五、善于创意表达
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迫切的欲望。创设情境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特定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转换。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儿童语言的天赋,鼓励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如作文教学片段:
师:有请各位选手隆重登场并作自我介绍。
生1:我是1号选手,我本领高强,不信,呆会让你一饱眼福。
生2:牛皮不是吹的,废活少说,看我的真功夫吧。
生3:各位观众朋友,支持我的有大礼相送,请记住我是战无不胜的3号选手。
师:吹气球比赛正式开始。
经过一番激战后,教师采访裁判员和观众。这些选手的表达如何?他们说:“他们的表达十分有趣。”选手输了,但他表现得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幽默地说:“我中午多吃了些洋葱,有些控制不住了,输了比赛,是正常反应。”台下一片哄笑。裁判员也不甘示弱,接着说:“根据我们观察,吹气球比赛和体积并不成正比,和嘴巴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观众:”会吹牛的并不一定会吹气球,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全班乐开了花。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根本感觉不到写作地压力,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愉悦地氛围,让他们轻松、快乐,并获得了知识。
六、评改作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自改,就是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自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评作文当成是一次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当成是与读者的对话。怎样才能培养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反思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应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
比如开展“找别字大赛”、“啄木鸟医病”等活动。把文字训练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地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老师改作。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改,提高写作水平。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及一些工具书进行修改。从字、词、句、段逐渐过渡到篇。教师要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你看这个标点改得多好啊,这样一改整句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你真是火眼金睛,这样的小毛病也被你找到了,而且改得正确,你真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修改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要相信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学生修改完作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说说感到困惑的地方。以自己写评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自评中写道:“不知道你们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我一直担心写得不够好,所以认真地修改了3遍。我认为文中描写“小胖”吹气球时的脸部表情写得很精彩,希望读了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评语是他的心理话、真心话。在全班交流会上,许多同学向他提出了建议。经过再次修改,他的作文发表在黑板报的“习作天地”。
就这样从自批自改升级到互评互改的高度。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交流、修改,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赏析。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作文,这就是资源共享。
激活课堂,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写作文,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孓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
[4]任富强《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2002年第2期
[5]《写作指引》、《语文学习》编辑部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篇:激活习作课堂之我见
激活习作课堂之我见
牛佛镇罗井小学校 王 静
【摘要】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激活习作课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创新习作教学,从而丰富学生生活和写作素材,让学生习作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语言的载体很好地承载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真正激活学生的创作情趣,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乐学善思、寓教于乐、爱说善说,激发学生强烈的习作欲望,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探索知识、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丰富情感,激活学生的创作思维,放飞心灵。【关键词】小学生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获取素材
想象
当今学生习作的现状有人慨括为“三乏”:即学生学识贪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于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如果老师能够以多种方式激活习作课堂,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习作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新课程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我借鉴了很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潜心研究如何把作文引入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标指出: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优化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积极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联系生活、运用生动的语言、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图画、播放音乐、角色表演,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各种生动活泼、具体形象、民主和谐的良好情境氛围。拉近学生习作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动口,引发表达的兴趣。如教学观察习作——“我喜欢的水果”:
师:(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你们从老师脸上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脸上挂着微笑。师:美吗? 生:很美。
师:谢谢大家。老师今天特别高兴,因为老师的论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的妈妈呀也很高兴,所以就给我买了好多水果。同学们想吃吗?
生:想。
师:那你们猜猜我到底拿来了哪些水果呢? 生:苹果、梨子、香蕉„„(师出示大盘水果)
--
师:看看,多漂亮的﹗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好。请你们说说在这些水果中你最喜欢哪种水果?为什么喜欢它?(引导学生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方面来说)
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观察得非常仔细,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观察、探究、交流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在这堂课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美味可口的水果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快乐,还有了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为顺利习作做好了铺垫。
二、创设情境 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到学生作文时指出:“宜令学者随时随地探求事物之精髓,且必经己之思考而得答案,然后陈事说理自能确切而畅通。”游戏活动就是学生模拟社会实践。做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他们童年生活中最绚烂的部分,从学生的游戏生活入手,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如教学“写一次游戏活动”。我设计了用“吹泡泡”这个游戏活动,教师把全班同学分为4个小组,再由小组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师提出要求: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热闹的场面。
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引导孩子学习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长一双“亮眼睛”,学会观察、认真思考。同时品味游戏,感受游戏。这样以“玩”“乐”为载体,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孩子体验生活,在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角色塑造能力,既训练习作能力,又培养人。
三、自由命题
语文课程准标指出:习作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实突破传统的旧的命题方式。解放孩子的心灵和大脑,释放孩子的嘴,开拓视野,把命题的自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从独特的生活经历选取话题,从独特的心理感受中发现话题。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作文。比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教师出示“梦”要求组词或补充成一道题材不同的选题。题目给学生留有许多的空间,许多学生思维活跃。出现了“梦乡”、“恶梦”、“美梦”等命题。孩子对做梦有很大的好奇心,为什么会做梦呢?对自己做了什么样的梦都愿意和同伴分享。在交流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你一言我一语,班里笑声不断。整个课堂呈现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生感觉不到习作的压力。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习作的恐惧,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可写,也非常乐意写。
我们老师经常会这样说:你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会怎么写。这并不是自由作文,反而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
--的生活为基点,激活思维,激发欲望,表达生成,自由写作。比如孩子都爱看动画片,我就选用了动画片《孙悟空》的配音,让学生听音乐、编写一集新版《孙悟空》。孩子听一段,说一段。听是说的基础。因此,我经常讲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给他们听,不但让他们听其中的情节,还使他们欣赏绝妙的语言。
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创造不同的情境,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鼓励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感受生活,从不同角度抒写自己的感受,选择不同的命题、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儿童最宝贵的思维品质就是爱想象、爱幻想,而且孩子是乐于想象、善于幻想的。在孩子的心中,一切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都是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想象仿佛就是真实的,美好的幻想是可以变成现实的。他们会觉得电视里演的,故事里讲的,自己想的„„都会实现。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想象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进入想象的世界,使学生的思维在想象中空前活跃和丰富起来,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重新组合相关信息,创造出具有独特审美意味的新形象。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可以借助一定的载体创设相应的情境,形成适合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使其思绪如飞、文思如泉,使他们能愉快地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写出奇思妙想。注重发展个性,展现学生的童心、童真、和童趣。如一次想象作文教学: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我画的是什么呀!生:两个圆圈、两枚鸡蛋、两个球、两块石头„„。
师:你们说的都对,就根据你们所说再想想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生:啊(ǎ)?
师:别急,老师的画还没画完呢,根据你们剧情的需要画完这幅画,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可以画成连环画的形式。我放了首轻柔的钢琴曲,孩子一边想,一边画,最后出示孩子的作品,请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说说他们想象的故事。
又如:教学六年级的一次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只尼尔斯的鹅》。
师:同学们,请大家把自己想象成尼尔斯,骑在公鹅马丁的身上,闭上眼睛,飞呀飞,大家飞上蓝天,飞过巍巍的群山,飞过一望无际的田野,飞过绿绿的草地,我们来到了童话王国。这么多的主人聚在一起,他们都有谁?快认认。
生:有麻雀、乌鸦、喜鹊„„
师:他们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本领高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想象最忌让学生凭空瞎想象,那就是妄想了,教师一定适时启发、点拨、引导,给学生想象需要的推动力,减轻学生在习作上的压力。
五、善于创意表达
--
表达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迫切的欲望。创设情境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乐于表达,自由表达,创意表达。在作文教学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有特定的角色,并且不断地转换。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儿童语言的天赋,鼓励学生在习作训练中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
如一次习作前的口语交际:
师:有请各位选手隆重登场并作自我介绍。
生1:我是1号选手,我本领高强,不信,呆会儿让你一饱眼福。生2:牛皮不是吹的,废活少说,看我的真功夫吧。
生3:各位观众朋友,支持我的有大礼相送,请记住我是战无不胜的3号选手。师:吹气球比赛正式开始。
经过一番激战后,教师采访裁判员和观众。这些选手的表达如何?他们说:“他们的表达十分有趣。”选手输了,但他表现得不是垂头丧气,而是幽默地说:“我中午多吃了些洋葱,有些控制不住了,输了比赛,是正常反应。”台下一片哄笑。裁判员也不甘示弱,接着说:“根据我们观察,吹气球比赛和体积并不成正比,和嘴巴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观众:”会吹牛的并不一定会吹气球,同学们说是不是啊!“全班乐开了花。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根本感觉不到写作地压力,而是感受到了一种愉悦地氛围,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轻松、快乐地表达出来了。
六、评改作文
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的有效途径,也是习作训练的目的。自改,就是让学生寻找作文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觉解决问题。自评,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评作文当成是一次对习作过程的反思,当成是与读者的对话。怎样才能培养主动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自我欣赏中感受快乐,在反思中提高习作能力?我认为应开展一些有针对性地活动。
比如开展“找别字大赛”、“啄木鸟医病”等活动。把文字训练与趣味活动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自改作文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修改作文的能力。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地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老师改作。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改,提高写作水平。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鼓励学生借助字典及一些工具书进行修改。从字、词、句、段逐渐过渡到篇。教师要不断肯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你看这个标点改得多好啊,这样一改整句话的语气就不一样了,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你真是火眼金睛,这样的小毛病也被你找到了,而且改得正确,你真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修改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要相信他们会写出更精彩的作文。学生修改完作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夸夸自己的得意之笔,说说感到困惑的地方。以自己写评语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有一个学生在自评中写道:“不知道你们看了文章有什么想法,我一直担心写得不够好,所以认真地修改了3遍。我认为文中描写“小胖”吹气球时的脸部表情写得很精彩,希望读了文章的同学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这样的评语是他的心理话、真心话。在全班交流会上,许多同学向他提出了建
--
议。经过再次修改,他的作文发表在黑板报的“习作天地”。
就这样从自批自改升级到互评互改的高度。学生之间互相鉴赏、交流、修改,推荐出大家认为写得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赏析。在评价别人的同时,完善自己的作文,这就是资源共享。
激活课堂,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写作文,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有趣味性、新颖性、多样性、时代性,更要考虑科学性、思考性、针对性、实效性。教师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不断有灵感产生,将生活中的情境“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地巧创佳境。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12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 [4]任富强《透视新概念作文》、《写作》2002年第2期
[5]《写作指引》、《语文学习》编辑部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西华二中:李祥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我开展了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更加明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此大好环境下,我也深刻的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简单反思总结如下: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不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得探索。比如,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材料来代替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将最新的时政热点及相关的影响资料充分的吸收进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大量资料的扩充,使得整堂课如同一个大的拼盘,一会视频,一会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了,使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正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学则不固。”同时,由于学生搜集资料的条件有限,大部分资料的准备还是由老师进行,整堂课依然是老师占在了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遏制。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市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取知识不应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更不应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让学生自主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够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结合这个特点,在新课改后我们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作业布置、拓展迁移等。比如我在讲授《直面挫折》一课,就为学生编写了这样一个导学提纲,如果你是一个遇到挫折的人,你将怎样面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自身经验一步步的来解决问题。这种导学提纲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展示。
其次,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本着先静后动的原则来进行,所谓“静”就是学生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以进行整理或者做出特殊的标记。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所谓“动”就是小组成员之间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组成员相互讨论,本着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组内不交流,组内能完成的班内不交流的原则,最终达成共识,充分体现小组团结合作的魅力。
第三,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学生自信。在新课改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容身之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师一人独掌教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
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往往演绎成优生或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为此我在展示环节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提倡“展示无错”“后进赶先进”“全员参与”原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发挥合作精神,同学展示有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完善补充;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和其他小组成员以提问方式形成互动。
3、每次展示时教师不点名,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展示预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老师在导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4、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欣赏的长处。
5、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的方式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看外,更提倡小品表演、编演课本剧、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网络交流、歌曲绘画、实物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艺术的呈现方式。
二、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以良好的习惯促学生主动发展
1、教学生学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每一个时间单位的注意力不尽相同,维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这就形成听课质量的差别,听课质量的差别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因此解决好听课注意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听课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主要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以往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记笔记特别认真,几乎能把老师所有讲述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影响了听课质量;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课后复习的难点和疑点无法自己解决。所以,从开学开始,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设一个课堂笔记本,将老师上课的重点知识简明扼要地记录,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或鼓励的语言,每位学生的都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会听课学生的欣赏,发挥榜样的带动效应。
另外,激励语言和奖励机制双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里我最常用的是激励性用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课堂上对紧跟老师授课步子的同学的独到见解大张旗鼓地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例如——“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另外专门设置的百分考核奖励加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学一个月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大大增强,问题不再没人答,而是抢着答。
2、教学生学会做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在学期中、学期末以及中考组织的学生质量检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平日学习还可以,但考试成绩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不会审题是其成绩不理想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所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课堂中分析的课文、搜集的资料、习题等权利下放给学生,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从而归纳主题、划分层次,真正看懂材料,因为许多同学总认为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抄一气,全然不顾材料的主旨,造成反题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促先进、带后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关注每个孩子,要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希望,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中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艺术性地进行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对学生的展示做及时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的课堂中我主要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内容灵活选择,可以是展示过程中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点,可以使讲题的思路,也可以是讲题的语言,方法。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评价都必须是非批评的,必须有建设性的作用。评价的时机也并非固定不变,可以在一个小组展示后,也可以在所有小组展示后,其目的只有一个,及时发现并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拿起“表扬的武器”,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的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素养并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际,达到课改的目标,我会为此不断努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断拾荒在新课改征途上的我会更加从容、达观、自信,在改革中尝试,在尝试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