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获得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因此,要全面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完成一次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信息的顺利传递,才能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顺利搭建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所接纳和内化为知识。
一、激发兴趣,引发动力,积极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兴趣去读、去学,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氛围营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潜能。因此,老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从神圣不可侵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切为了学生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援助者,学会热爱、尊
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宽松的、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
2.图片展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效。因此,在每堂课之前都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的亢奋状态。比如说,可以进行图片展示。
二、注重教师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道德。情感由政治和思想品德组成,不仅仅依赖于显性课程设计的渗透,更有赖于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方法的良好运用。思想品德课程强调的是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操。情感的形成需要适当的情景烘托,人类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当中迸发的,这种感情或激动或悲伤或愉快或沮丧,是不受大脑支配的,全部有赖于当时所处的环境。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自身的情操和自身的道德品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自觉中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当教师表现出的是高尚的思想品德时,学生自然受到感染,这种非课堂式教学起的作用往往比课堂讲课的作用更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更加透彻和切合实际。
三、巧设疑,妙导思。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先导,它可以引起积极的思维,使课堂“神动”。然而,问题的设置和思考时间直接影响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过多,学生疲于回答,不愿思考,思考问题的时间过短,不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问题的提出没有实际意义,教师自问自答的课堂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具体内容提出解决本课重难点的“好的问题”,提出“好的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根据问题本身的难易度确定学生思考时间的长短。“问题提出”和“时间控制”是教学效能测评的两大要素,问题提出的好,问题的量适度,则教学效率高,课堂教学的提问以学生思考3—5分钟为宜。
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充满快乐与成功的体验,这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与沟通,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为达到这个目的,我的做法是:先指导学生预习,即针对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包括教材与课外材料的整理),使学生有的放矢地预习。搞好预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然后,由学生汇报预习情况,师生合作归纳提炼出问题。最后,合作学习,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学习,充分发挥群体互补优势,在合作讨论中感受成功与快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相关生活常识,但是对于生活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思想品德课程应该为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所以,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方式,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亲近社会,提高社会生活能力,为今后打下基础。
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通过新闻调查、模拟法庭、辩论会等活动,开展情境教学。在活动中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人的意识、情绪和思维是受他所处的环境影响的,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也不例外。教师可以运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实物、画面、音乐等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出与教学要求相吻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参与、去感悟、去理解、去体验,从而进一步增强趣味性,提高实效性。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部分心得体会。总之,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又是学生生活的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应贯彻生活化原则,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活动,以体验生活的方式最终达到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在思想道德课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增强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的反思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教研室包双连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旗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展开新课程有效教学实验研究。广大中小学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很多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经验与成果。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在有效教学实践中,我与广大基层教师一起成长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感受颇深。
一、关于教师的培训学习和教研活动的体会
‚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得是‘有效老师’‛。也就是说教师要拥有有效教学的思维、理念,要掌握许多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这就需要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教学实践的过程。‚有效教师‛是发展、成长起来的,而不是短时间能‚造‛出来的。因此,用更多的时间自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多与同行交流,多借鉴优秀、成功的教学经验,努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效教学,勇于承担教改的责任,力争当一名‚有效教师‛。
二、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具有很大的德育功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发挥它的首要地位作用(德育功能),能否实现‚三维‛目标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
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实现课程目标,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何。‛思想品德课程综合性相当大,决定了其课程目标内容丰富、导向多样,但其主任务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最终目标是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好公民奠定基础。在分类目标知识的学习、传播,能力的培养、锻炼,情感的体会、发展及价值观的引领、生成,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互相作用和转化。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重要的,是三维目标中的主导目标。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主导目标呢?‚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自主学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观点及其相对应的基本材料、事实的基础上,重点对课文中的活动探究和实际生活中的有关这方面的真实情境(如重大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等)展开对话讨论、分析应用、反馈评价等,来完成三维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知道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内课外相接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有效课堂要延伸、拓展到课外,回归生活,‚知行合一‛,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才‚有效‛,三维目标才最终实现。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和社会实践。内容上可以按主题模块方式进行;组织形成式可按全班、自愿、分组、分点等方式行动;方法有:劳动、宣传、搜集、访谈、调查、建议、倡议等等。
三、关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内容、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还知识的本来面目,是抽象的只是具体化、感性化,让学生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经历‛。要面向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恰当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做会有以下几点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和更新知识内容;提高理解、分析和辨别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逐渐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个体实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心里、性格、身体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智差‛、‚能差‛、‚势差‛的学生给予关爱和帮助,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使之有信心地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其次,要联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的历史文化淀积、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文明户等等,一定要恰当地、经常地运用到教学中来,才能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使课堂更加有效。再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这一点尤其重要。由于不同版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相对稳定,造成教材中的资料、数据、事实、人物事例等相对陈旧,‚过时‛。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取得进步;同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时期,信息化、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出现,某些方面改革阻力依然很大等等。这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以上几点,是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和教研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相信,只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努力实践、相互交流,共同总结,一起反思,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起来,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能成为一名‚有效老师‛。
第三篇: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激活思想品德课堂之我见
江苏省兴化市顾庄学校初中部 费丙权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兴趣、学习方式、情感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能力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精心构思问题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在大纲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体现生机与活力,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课堂。
关键词:学习兴趣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化 学法指导
一、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是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投入程度,关系到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从思想品德课每节课内容要素的构成来看,既有思维的平淡点,又有思维的强劲点。一般来说,思维的强劲点,主要存在于一定背景材料到揭示课本基础知识的转折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当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时,往往要先为学生提供一定背景材料设置情境,在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基本情况后,巧妙地为学生提供设问,要求学生结合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激发状态,课堂教学也上升到了高潮。当围绕问题圆满完成讨论之时,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不仅如此,更关键的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则主要是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发展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七课《公平合作》时,我在学生看书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的公平合作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当他们的观点与教材主题思想基本相同时,我便即时给予肯定,学生也就从中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从学生的兴趣点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近期发生的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以及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促进和提高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自身发展,以达到他们主体性充分发展的开始。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规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知识,而且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道德素质方面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另一类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都想说也能说上几句的东西。这些内容在趣味性、可读性日益增强的中学政治教材中随处可见,要充分利用。同时,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还应不失时机地把教材中没有的而能为教学所用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搬上课堂,并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还能让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思维过程中,完成落实课本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三、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强调的是发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定的基本程序,以指导自学方法为例,指导自学法可以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指导的基本过程是:首先是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提示重点。任务可是一章或一节,也可以是一个问题,布置任务时要提示自学的重点,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任务和要求应符合学生的水平,照顾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是解答疑问、指导方法。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自学中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扫清障碍;根据个别情况,指导学生改进自学方法。再次是检查效果、弥补不足。及时地采用提问、检查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自学效果,对重难点进行个别或集体的查缺补漏,纠正错误,肯定成绩,给学生以鼓励。最后是运用。即把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巩固自学的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不断得到发展。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是课程的探究者和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欢某一学科与喜欢某一学科的任课老师是相互对应的。如果学生不喜欢、不尊重、不热爱任课老师,对所学课程没有兴趣,他们的情感就处于一种抑制状态,就不能有积极的,高效率的思维活动,教学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一相关性早在我国古代,《学记》中就已提及到所谓“乐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学的活动组织者,教师始终应该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建立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讲求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创造师生之间多样化、多层面、多纬度的沟通方式,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的求异思维,把课堂变成以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主阵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养成。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人人参与的实践和创新过程。所以,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逐步形成善于质疑、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把学生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因素转化为个体的创新能力。
思品课本身就是一门很综合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很有必要,在活动中学生学得知识,受到教育,其效果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泛泛说教所代替不了的。例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一课,教师不是单纯讲解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应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而是在学生开展了“体会残疾人的一天”的活动,让学生蒙住双眼体会忙人没有眼睛做事的诸多不便,让学生捆绑一条腿让学生感受腿有残疾的人的举步为艰,让学生帮助双手体验没有了手的困难等等,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的体会残疾人的诸多不便,以及其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学习他们,帮助他们的情感就自然由心而升。学习《美化家园》一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看我手多巧”的变废为宝活动,学生把废瓶子、废罐子、没有用的纸片经过构思设计,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进行展示,这个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注意环保,美化家园的意识。
主体性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是情感的切入点,导行的前提,无论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思品课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自体验,感受教学内容,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信息交流,也是培养道德主体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教育人的工作本身就是感情的工作,关乎感情,而我们培养教育的对象也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最终的培养教育目的也正是让他们成为富有正义感,具有责任感,带有使命感的时代新人,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以情为线,贯穿始终,唯如此,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力。
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情感、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激发兴趣、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活化课堂、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实现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从而搞好思品课堂教学,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涛.思想政治课开放性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J].[2柯建来《思想品德课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3] 张京伦.以问题讨论为主线,设计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J].此文于2010年发表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第9期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之我见
西华二中:李祥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理念,以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为目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我开展了新的一轮课堂教学改革,主题更加明确——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打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高效课堂”,在此大好环境下,我也深刻的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简单反思总结如下:
一、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在新一轮课堂改革之前,我们也进行了不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得探索。比如,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材料来代替教师简单枯燥的说教,将最新的时政热点及相关的影响资料充分的吸收进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大量资料的扩充,使得整堂课如同一个大的拼盘,一会视频,一会活动,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了,使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正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学则不固。”同时,由于学生搜集资料的条件有限,大部分资料的准备还是由老师进行,整堂课依然是老师占在了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了遏制。针对这些情况结合我市新一轮的课改,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获取知识不应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更不应是唯一的目标,我们要让学生自主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方法,并能够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探究——发现——创造的能力。结合这个特点,在新课改后我们尝试“以导学提纲为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写导学案。可以包括:学习目标与要求、基础知识自学提纲、深度思维的问题、方法与思路的要求、典型例题的举例和分析、系统总结和归纳、跟踪检测、当堂达标、作业布置、拓展迁移等。比如我在讲授《直面挫折》一课,就为学生编写了这样一个导学提纲,如果你是一个遇到挫折的人,你将怎样面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自身经验一步步的来解决问题。这种导学提纲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也有利于同学们的展示。
其次,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本着先静后动的原则来进行,所谓“静”就是学生独自静心学习,沉浸在自学提纲和教材之中,运用圈、点、勾、划等方法读透教材,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或拿不准的问题可以进行整理或者做出特殊的标记。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能力,减少对老师和他人的依赖性。所谓“动”就是小组成员之间针对自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个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同组成员相互讨论,本着自己能独立完成的组内不交流,组内能完成的班内不交流的原则,最终达成共识,充分体现小组团结合作的魅力。
第三,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学生自信。在新课改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已无容身之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已经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师一人独掌教鞭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
强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往往演绎成优生或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为此我在展示环节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大力提倡“展示无错”“后进赶先进”“全员参与”原则。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发挥合作精神,同学展示有错误的,组内其他同学可及时纠正、完善补充;小组成员在展示过程中注意和其他小组成员以提问方式形成互动。
3、每次展示时教师不点名,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展示预习成果。展示的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由老师在导学提纲上提出的问题,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自主发现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4、展示交流时要求学生能够脱离课本,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思路和独特的见解,其他小组的同学在认真倾听、笔记的基础上,记下疑问。当展示结束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要求答复,没有具体的问题时,也要适当地从准确性、新颖性、实效性、语言表达等方面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欣赏的长处。
5、展示的方式要丰富多样,新颖活泼,健康深刻。展示的方式除了常用的听、说、读、写、看外,更提倡小品表演、编演课本剧、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网络交流、歌曲绘画、实物设计、实际操作等多种艺术的呈现方式。
二、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以良好的习惯促学生主动发展
1、教学生学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在45分钟的课堂上,学生每一个时间单位的注意力不尽相同,维持的时间长短也不同,这就形成听课质量的差别,听课质量的差别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差别,因此解决好听课注意力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解决好听课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听课笔记,听课笔记主要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以往有些学生,上课的时候记笔记特别认真,几乎能把老师所有讲述的内容全部记录下来,结果影响了听课质量;还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记笔记的习惯,结果课后复习的难点和疑点无法自己解决。所以,从开学开始,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设一个课堂笔记本,将老师上课的重点知识简明扼要地记录,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或鼓励的语言,每位学生的都不一样,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对会听课学生的欣赏,发挥榜样的带动效应。
另外,激励语言和奖励机制双管齐下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这里我最常用的是激励性用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在学生的表现有明显进步时,应及时运用肯定性、激励性用语,并适当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在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课堂上对紧跟老师授课步子的同学的独到见解大张旗鼓地甚至是夸张式的表扬,例如——“不错,学习就得认真。” ——“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大有进步,再加油。”/“希望你再接再厉!”/“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功到自然成!”/“你瞧,你比以前进步多了,望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 ——“你试一试,相信你一定能成功!”/“老师和同学们相信你一定能进步!”/“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出来!”/“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另外专门设置的百分考核奖励加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学一个月来,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大大增强,问题不再没人答,而是抢着答。
2、教学生学会做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好习惯
在学期中、学期末以及中考组织的学生质量检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平日学习还可以,但考试成绩往往不如人意。究其原因,不会审题是其成绩不理想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所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很有必要的。这方面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课堂中分析的课文、搜集的资料、习题等权利下放给学生,这一阶段主要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从而归纳主题、划分层次,真正看懂材料,因为许多同学总认为政治学科开卷考试,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抄一气,全然不顾材料的主旨,造成反题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科评价体系,促先进、带后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所以我们应关注每个孩子,要信任他们,给他们以希望,对他们进行积极评价,评价是促进学生反思自己,找出缺点和不足以便及时进行矫正的最佳途径,也是教育评价中的“促进学生发展”功能的最好体现。在主体性教育中,艺术性地进行评价可使学生充分体验成长的愉悦,发展健全的自我意识,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各种知识有效地纳入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对学生的展示做及时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在我的课堂中我主要采取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内容灵活选择,可以是展示过程中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点,可以使讲题的思路,也可以是讲题的语言,方法。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评价都必须是非批评的,必须有建设性的作用。评价的时机也并非固定不变,可以在一个小组展示后,也可以在所有小组展示后,其目的只有一个,及时发现并赞赏每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拿起“表扬的武器”,使学生处于“我能学好”的自信中。当学生沉浸于“我能学好”的喜悦之中时,必然会产生更强烈的主动的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以更好的心态步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为自主学习搭建起新的台阶。
以上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在实践中我也深深感到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素养并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实际,达到课改的目标,我会为此不断努力。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断拾荒在新课改征途上的我会更加从容、达观、自信,在改革中尝试,在尝试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
第五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徐保建
(湖北省安陆市木梓乡木梓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热爱数学,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关键词】:有效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我们广大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改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处理好师生关系,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备好每一节课,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1.1 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比较抽象,就有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学生.曾经有一个刚升到初三的学生,通过我对他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不错.我问他:“为什么初二毕业成绩不是很理想?”他说:“二年级时,数学老师总爱讽刺他,他不愿意学数学.”后来,我常鼓励他,帮助他.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通过这个事,我认识到挖苦、讽刺或体罚学生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的方向.对于初中数学无效学习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1.2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换意见,互相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1.3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另外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1 2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2.1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方程与应用类课程,应多让学生联系实际,参与社会调查.如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画龙点睛”,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2.2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会出现打“乱仗”,学生好像在“云雾”之中.因此备课的研究就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3.1 创设教学情景,导课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若入能得法,导的有趣,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还能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数学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讲“三角形ASA全等时”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刚收到一封某个数学基金会的来信,谁能在这块破碎了的三角形玻璃(有一边和两角是好的.)基础上,把它还原成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可免费三日神州游.要想一举成功,请看课本.”这样一来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教师适时点拔、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3.2 利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图文、例题、展现情景,激发兴趣.然后我问学生:“初中数学好学吗?”学生们说法各异.但我明确告诉学生:初中数学很好学,也非常有趣.它会帮你解决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初中几何主要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图形,学了几何,你就能站在地面上测量大楼的高度;你就可以很容易在三角形的余料中剪裁出最大的圆或矩形;你如果是木匠,你就会在圆木中锯出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木料;你如果去购物,你就能算出用那一种方案购物更划算;你如果是老板,你就能算出怎样赚钱最多,铺设管道怎样最省料等.通过谈话的方式,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3.3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图文,生动又现实的展现了数学与现代建设的密切关系,还有课本里的一些正文,例习题,特别是应用题的背景内容,教师在授课讲解时,即可作为新课的引子,也可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利阵地.教师应以充满激情、自豪的语气向学生作简要的说明,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介绍我国数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2 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方式,使学生受到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良好的习惯,并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法则的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以及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缜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内涵,利用数学解法的特点,充分展示了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由具体生动的例子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培养他们对数学这一门独特学科的兴趣,指导他们迈向数学的大门,去领略知识和精神领域里的无限美妙的世界.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有一道商品盈亏问题,我抓住本节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动学生通过去市场进行实际考察、询问家长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而且对“涨价百分率”、“降价百分率”、“打折”、“利润”、“毛利润”等专业术语理解透彻、运用得当.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场地.3.4 增强数学兴趣和数学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很短,既要面向全体,扶优抓差,又要培养拔尖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既要完成知识目标,又要完成能力目标.不仅要“育人以智”,而且还要“育人以德”,“育人以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当注意增强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吸引力.把辍学的学生吸引过来,把座在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讲台上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课堂出现勃勃生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
3.5 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具体,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上圆的概念.可用一根细绳子,一端系上钉子,一端系上粉笔,拉直细绳子,转动粉笔一周,就形成一个圆.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3.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又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拓展、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4.2 设计课堂层次时,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而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人的共性,但是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状况和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3].因此分层次时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但分层前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逐步缩小差距,促进班级整体优化并说明该分层模式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做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消除学生的心里不平衡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更加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较好地解决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层次不齐的矛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其自卑和落后心理,大大改善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这一现状.3 4.3 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堂堂课讲的清楚,学生听的明白.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做到精讲精练,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率.它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消化率.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参考文献: 2011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出版 3 邵荣贵: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J].科学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