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_之我见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之我见 巩店中学
张贺芳
新形势下,我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施对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道:“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
现在很多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确立的话题也是越来越偏离语文教学本身:《愚公移山》讨论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法来解决愚公的问题,从《孔乙己》出发讨论绍兴的酒文化。也许这些话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从语文教学本身的角度看,似乎有点舍本逐末,放弃言语形式和语感教学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错失。这样的教学对语文教学而言是无效的。
三、强调对语言的品味与揣摩
要做到有效教学,教师就不得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诵读,增加课堂上学生诵读的机会,给予同学品味与揣摩语言的尝试。例如,教师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可以设计让学生速读课文并找出中心句的环节。同时,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致使学生能够深入把握教材,更好的与文本展开对话,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正确理解和把握。
四、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是谁在读书?是我们的学生;是谁在学习?也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人人清楚、个个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的老师往往忽视了这一基本的问题,故而导致了在具体的教学中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的现象。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把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
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老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五、重视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要达到“三维目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及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很重要,它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可指导学生用心去整体感知课文,体味作者在文章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以便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会实现学生、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掌握也会更加牢固。
因此,阅读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将阅读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阅读去整体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体验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在分析、解决问题中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
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施,可以准确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更是有帮助的;我们一线教师要抓住有力的时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力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所突破。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根据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进行多维对话,从而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加工和重建,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 情境 协作 学生个体
【正 文】我们在小学学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更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像根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一堵厚厚的墙。”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说到:“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五个人之所以对大象的形态说出了五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主要是认知心里的原因,是这五个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识对“大象”这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重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判断。
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讲,知识是认知者主动建构形成的,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所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地灌输方式,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学习。为了最大有效的使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切实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创建理解掌握的情境,语文教学更应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让学生在语文中深入去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与作者、作品的多方对话,才能使他们不断地开拓视野、储备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多为学生搭建主动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有效,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情境”的创设
语文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如果能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情境,学生就会与课文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身临其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储备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开课”是创设情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活泼清新的导入语、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与课文相关的一组图片、展示课文情景的背景音乐等,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课文所展示的特殊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谛听,去触摸,去体验。如在导入李煜的《相见欢》时,投影展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悲乐,生活体验很深刻,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泪之痕。用这样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一个帝王、一个亡国君主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首次看见李煜那张孤寂、凄楚、哀情无限的脸,这样就紧紧锁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牵引”到课文中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内涵了。
成都市某中学的王保兵老师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把学生带到杜甫的浣花溪故居去实地考查了一番,让学生真实了解了那个茅草屋的构造,调动学生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样的茅草屋在八月的狂风暴雨中飘摇的惨况,体会到了杜老的辛酸与无奈。通过实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教学起来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互相协作中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情感积淀,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的阅读材料,就会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这个桥梁中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阅读材料产生新的洞察和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首诗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同为贬谪诗而刘诗积极明朗而韩诗语意凄切?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有的从文本本身入手,有的追根溯源,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等等,最终明确了答案。又如鲁迅的《故乡》,在教学时,要探讨小说的主题,经过老师的简单提示,然后把问题交个学生,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与文本、与他人的多方对话,提出多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
生活中,同一件事情对每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学生接受了普遍的信息后,把这些普遍化的信息理解、加工、赋予个人的意义。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一方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在解读过程中,由于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这一“个体化”的知识,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是与非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肯定与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解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就有不同的评价:有学生认为他们是见钱眼开的拜金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于勒的穷与富,于勒富了,他们满怀期盼,于勒穷了,他们诅咒躲避。有学生认为他们也是值得同情的人,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追求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于勒叔叔本身也有诸多不是,所以菲利普夫妇也有自己的许多无奈。这些标新立异的解读一改以往教参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关注的是他们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应把语文学习化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广泛参与其中,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第三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大柏中学 范云
有效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进步与发展的教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数学教学活动。有效课堂教学能使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有效教学追求社会化、人性化教育,强调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甚至感激,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那么善意的批评、提醒则不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有时甚至导致师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主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或大姐姐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打球、游戏、讲故事、讲笑话等等),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
二、备课要以本为本,以人为本。有些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抄抄教案,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且还振振有词地认为所抄的这些“教案”都是由一些教育名师、甚至是教育名家编写的,有什么不行?其实我认为这些“教案”的编写大都是以本为本,是以教科书为本而编写的,不能以人为本,因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等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备课就不仅要以本为本,而且还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要备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至少知道这节课是学数学,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就好比是营养成分最高、最好的食品,可学生却不原意吃,怎么还谈得上消化呢?所以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就要转变传统观念,打破正统的教学方式,有老师认为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教师的语言表达就得非常的精炼,不能说一个与教学无关的字,我却不认同,试想本来就单调枯燥的数学,再加上正统的教师,呆板一平如镜的语言,我们那活泼好动的学生能坚持45分钟吗?所以教师口头语言的抑扬顿挫、肢体语言的形象生动、甚至搞笑,都能及时唤起学生注意力集中,一些重要的话语往往在语言的波峰或低谷时说出会更有效果。所以课堂里只要有一两句风趣的话或者一两个幽默的动作,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兴奋,然后再将他们的兴奋点迁移到学习上来。
四、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
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一定会培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卖价-成本价。
2、利用实物教学,可以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深奥的东西浅显化,从而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让枯燥的数学妙趣起来,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怕数学老师的学生喜欢起你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一定就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
第四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之我见
徐保建
(湖北省安陆市木梓乡木梓中学)
【摘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热爱数学,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关键词】:有效教学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学生要有不同的发展,我们广大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新课改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的策略,处理好师生关系,把握教材、创造性地备好每一节课,改革课堂教学教法,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有效性.那么怎样做到这几点?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1.1 培养师生良好情感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就是要以师爱去激励每个学生进步.数学,由于比较抽象,就有很多学生学习效率不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学生.曾经有一个刚升到初三的学生,通过我对他一个星期的观察,发现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都不错.我问他:“为什么初二毕业成绩不是很理想?”他说:“二年级时,数学老师总爱讽刺他,他不愿意学数学.”后来,我常鼓励他,帮助他.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终于赶上来了.通过这个事,我认识到挖苦、讽刺或体罚学生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把他们推向更为错误的方向.对于初中数学无效学习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学生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心他们,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以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让他们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不好的学生加以特别的照顾,如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上黑板前板演,只要他们有人举手,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感到在老师心目中有与优生一样的地位.课堂上,为了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要经常向他们提一些简单又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及时给予启发引导.1.2 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俯下身子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互相交换意见,互相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见,使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并消除防御机制.人都有自尊心和自觉能动性,只有受到尊重信任,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推动学生有效学习的助推器.1.3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因此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应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自觉性发挥程度而定.另外学生学习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开展,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学生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属于他们新的主题.因此,教师预设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而我们教师的作用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始终把学生摆在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学习.1 2 有效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
2.1 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过程.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方程与应用类课程,应多让学生联系实际,参与社会调查.如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画龙点睛”,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2.2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会出现打“乱仗”,学生好像在“云雾”之中.因此备课的研究就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我们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进入初中后,学生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接受初中教育的条件.随着知识、经验、技能的不断丰富,他们已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要求,这正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良好时机.3.1 创设教学情景,导课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若入能得法,导的有趣,不但能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很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还能激发同学们听课情绪,甚至对这堂课的成功,乃至整个数学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能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这样做,不仅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且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使其自动地获取知识.比如在讲“三角形ASA全等时”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场:“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刚收到一封某个数学基金会的来信,谁能在这块破碎了的三角形玻璃(有一边和两角是好的.)基础上,把它还原成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玻璃,可免费三日神州游.要想一举成功,请看课本.”这样一来就将学生成功地吸引住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一堂课就这样开始了,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就特别集中,学习兴趣非常高涨.教师适时点拔、启发、诱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的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3.2 利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图文、例题、展现情景,激发兴趣.然后我问学生:“初中数学好学吗?”学生们说法各异.但我明确告诉学生:初中数学很好学,也非常有趣.它会帮你解决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初中几何主要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常见的图形,学了几何,你就能站在地面上测量大楼的高度;你就可以很容易在三角形的余料中剪裁出最大的圆或矩形;你如果是木匠,你就会在圆木中锯出横截面是正方形的木料;你如果去购物,你就能算出用那一种方案购物更划算;你如果是老板,你就能算出怎样赚钱最多,铺设管道怎样最省料等.通过谈话的方式,利用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3.3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每一章的开始都有一幅图文,生动又现实的展现了数学与现代建设的密切关系,还有课本里的一些正文,例习题,特别是应用题的背景内容,教师在授课讲解时,即可作为新课的引子,也可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有利阵地.教师应以充满激情、自豪的语气向学生作简要的说明,介绍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介绍我国数学方面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2 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方式,使学生受到唯物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良好的习惯,并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数学法则的计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以及对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缜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内涵,利用数学解法的特点,充分展示了数学的逻辑性、抽象性、概括性、空间想象和分析能力.由具体生动的例子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培养他们对数学这一门独特学科的兴趣,指导他们迈向数学的大门,去领略知识和精神领域里的无限美妙的世界.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时有一道商品盈亏问题,我抓住本节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动学生通过去市场进行实际考察、询问家长等不同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不但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积极性,而且对“涨价百分率”、“降价百分率”、“打折”、“利润”、“毛利润”等专业术语理解透彻、运用得当.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成为学生交流、合作、深入思考的场地.3.4 增强数学兴趣和数学的吸引力,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一节数学课的时间很短,既要面向全体,扶优抓差,又要培养拔尖的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既要完成知识目标,又要完成能力目标.不仅要“育人以智”,而且还要“育人以德”,“育人以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老师应当注意增强数学趣味和数学的吸引力.把辍学的学生吸引过来,把座在教室的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讲台上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教学课堂出现勃勃生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凝聚力
3.5 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具体,设计生动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上圆的概念.可用一根细绳子,一端系上钉子,一端系上粉笔,拉直细绳子,转动粉笔一周,就形成一个圆.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圆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3.6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又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优化课堂结构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1 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拓展、小结、作业布置等过程,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4.2 设计课堂层次时,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和组织者,而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具有人的共性,但是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状况和条件、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3].因此分层次时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的与要求,重视认知过程的完整性,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按照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但分层前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分层是成绩差异的分层,不是人格的分层,其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逐步缩小差距,促进班级整体优化并说明该分层模式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地做些调整,合理地进行升降,消除学生的心里不平衡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更加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增强学习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较好地解决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层次不齐的矛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其自卑和落后心理,大大改善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这一现状.3 4.3 学生在掌握新知识时,还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堂堂课讲的清楚,学生听的明白.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意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做到精讲精练,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率.它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消化率.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参考文献: 2011版《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出版 3 邵荣贵:浅谈新课程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J].科学大众.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发布者:陈建飞 发布日期:2012-12-16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育影响下,人们把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无效现象大量存在,虽然我国目前的课改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一些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中少、慢、差、费的低效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其主要表现有:
(1)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从目前的初中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它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开发,不利于学生能力提高,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发挥其积极性,这显然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
(2)主客体错位。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场所,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教师习惯于灌输,学生习惯于接受;教师只顾“教什么”,不研究“怎样教”;学生只知“学什么”,不掌握“怎样学”;教师越俎代庖,学生惟马首是瞻。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水平被置之度外,结果是学生不会学,不懂学,乃至学不好,学习效益差。
(3)忽视差异。没有把学生当作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而把他们当作是有待修剪的“花草”和需要加工的“器物”;没有把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而是当作一种教学阻力,始终用一刀切的方法进行教学,把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生产“标准件”的流水线,使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统一的打磨,塑造成一个个统一规格、统一标准的“产品”。
(4)知能脱节。课堂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听课、轻动手,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和价值观,强调知识的掌握和经验的沿袭,忽视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知识只是以孤立苍白的形态而不是生动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成为“知识的巨人”、“行动的矮子”。(5)重负低效。“题海战术”盛行,其结果是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教学代价高、效率低,课堂教学陷入了“高耗低效”的怪圈。
(6)物式灌注。教师是“水桶”,学生是“水碗”,课堂教学是“灌水”的物式行为和过程。知识本位的物式教学目标成了唯一的教学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成了唯一的教学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成了唯一的评价手段,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教学的价值标准。这种物式灌注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智慧被窒息,精神被萎缩了。
(7)追求形式。没有把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缺乏对学生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力度、思维效度的训练,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在“方法时尚化、手段媒体化、结构模式化、过程程式化、教授表演化”上大做文章,形成表面上课堂教学研究轰轰烈烈,实质上课堂教学效果空空洞洞的局面。
(8)发展畸形。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而单纯注重认知发展,只训练学生的即时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合培养却加以忽视,导致学生表现出不会思维,不会创新以及情商较低的畸形发展状态。
总之,课堂教学失去了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依托,也失去了课堂教学核心的生长性质,使课堂生活变得暗淡无光,缺乏生机和活力。
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本课题正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提出来的。如何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观察和分析,寻找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办法;如何在实践层面推进有效教学的策略,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课题内涵:
所谓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的唯一指标。具体来说,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即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结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因此,评价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三、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依据: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以后,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1、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研究。赫斯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和扩大概念图式和心理技能,从而引起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应该经常考虑怎样使得教学内容被学生接受,使得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可以使得学生学到更深、更多和更广泛的知识。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自主权,学生在课堂里的行为问题就会屡屡发生,导致差生的成绩一再滑坡。他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这样,学生大脑完全投入到处理教材和学习任务之中,他们就会一直学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因此,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得上是有效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他提出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策略,还提出教师应该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时能作出决策。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与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分析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找到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有效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策略,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即根据不同阶段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问卷法、行动研究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①、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②、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③、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情况;综合采用“质”和“量”的办法,形成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的内容
①、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文献学习
②、分析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a、教师行为、学生行为的有效性。b、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有效性
③、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文献探讨,确立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2、组建课题组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
成立课题组,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3、具体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3年7月)①、学习有关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理论文献。
②、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分模块分时间研究,探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可分为:导入新课教学、阅读课教学、文言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古诗教学、名著导读教学、作文教学等)。
4、总结研究成果阶段(2013年7月-2013年8月)
六、预期研究成果 :
力争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方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优秀论文发表获奖、典型教学案例、制作课堂教学片段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