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小学课堂细节教学研究
———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内容摘要】要想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首先有效性课堂教学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备课时,预先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其次,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把握住课堂瞬间评价,以富有人性化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另外课堂上,教师还应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体态、表情细微变化,就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
【关键词】细节提问人性化语言
有效教学是相对于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而言的,有效教学主要关心教学活动中怎样促成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语文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相比,创新的需要更迫切,空间也更大。研究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对改变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的状况,更好地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如何培养有效的教师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一线教师,担负着巨大而神圣的使命。所有的教师都会对他们所教的学生学习、生活产生一些影响,而某些教师会持续地产生更大和更积极的影响,他们似乎与学生相处更融洽,在教授知识方面更成功。这种教师称之为“有效的”教师。有效的教师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有效教学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时代在不断地前进,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思想要更新,方法要探讨,修养要锤炼。
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敬业、爱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教师来教。回想一下,我们的教学生活是课堂,师生的合作教学的阵地是课堂。如果我们的课堂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回味无穷、流连忘返,那我们的教学就是低效的。
要成为有效教师,就必须培养有效教师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或质量,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表现出这些教学行为,促使教师意识到教师的教只有通过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才会起作用,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性,鼓励教师灵活教学,展现教学机智,实现有效教学。
1、高涨的教学热情
教师对教学拥有饱满的热情,能使学习充满乐趣。教师对教学的热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感染他人,使课堂充满活力,有助于建立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合作氛围;会让学生充满自信;会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他们讲课时全身心投入,抑扬顿挫的语调极富表现力,饱满的激情感染着每个学生。
2、丰富的知识储备
正如陶行知所说:“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需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不论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还是有着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请跟上您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教师只有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选择、计划并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掌握专业知识,教师讲课才能灵活处理、创造性使用教材,才对“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才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自己比较清楚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回到正道上,才可能较自然地拓展教学资源。只有通晓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师才可能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学,以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做一个学生所喜欢、家长所期望、自己所满意的人民教师。
3、积极的职业心态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师是社会的人,教师工作是崇高的,也是艰辛的。我们面对的是频繁变动的教材、没完没了的考试、外面世界的诱惑、内部环境的压力等等,常常使我们身心俱惫,也势必引发教师的职业倦怠。解决这一心理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教师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从小事、从细微做起,从源头和本质上有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二、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
当前有的学校正在实施的“导-学-练”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专家的论证与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切身实践,我认为“导-学-练”教学模式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首选。
1、有效教学的落实重在“导”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导”,体现以教师为主导,重视导学提纲的编写,并对学生的作答和评价进行总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自学,完成导学提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和学生大胆评价问题,重视知识的延伸和研
究性学习。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一般不重视学生的导学。如果有导学,导学的题目也是“思考与练习”题,往往是缺乏系统,学生难以操作,客观上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导学实际上并没有落实。因而,尽管提倡课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但因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也只能是当一名 “看客”。
“导学”的改革实验从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的弊端,具体地说,就是授课前教师编写导学提纲,提供一定的自学思路,创造自学条件;教学中可面向全体的示范朗读、示范评点,以致于举其一让学生反其三,让学生各竭其才,同一问题因人作答,循循善诱等。课堂上学生解答问题,并由学生作出评价,然后由学生进行总结,完成导学提纲。
2、知识的内化过程重在“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放手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上的题目自由地学。运用“导学、自学、讨论、交流、反馈”的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知道五个环节,还要知道这五个环节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是怎么样的关系,在每个环节里应该怎么做,并逐步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先独立思考,求之不得,再向教师举手示意,待教师到跟前个别辅导,不要问前后左右的同学,以免干扰别人自学。要让每个学生都知道动笔墨读书的好处与做法,以便自觉去做。会运用自学方法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效果自然逐步好起来。
教材本身承担了一部分辅导学生自学的任务,导学提纲的设计便成为“静态辅导”。例如动笔读书的方法和示范,词语音项义项的选择,理解课文语言、内容和写法的步骤等,课本用不同形式将其编入,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兴趣地方便地接受指令和辅导。教师面向全班的指导和面向个别学生的辅导,要受教材的制约,教材已做了的,教师一般就不必重讲。不过教材中的教法只体现共性,把握大局。而教师运用的教法除了发挥教材中的教法作用,还要针对本班特点,具有个性,创造性地因势利导发挥细节作用。例如个别辅导中的无声指点,就很有启发性,对敏捷而不踏实的学生很能起到纠正知识或方法的错误,又端正学习态度的作用。教师用的教法和教材里的教法互相依附而存在。这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普遍存在的好处是节省学生的时间,便于自学,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提高自学效率,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3、教学质量的提高重在“练”
“练”,就是学生要求完成导学提纲上的练习,接受各种课文能力的训练,“练”一般来说是与讨论交流同步进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讨论交流”也是练的一种形式。此外,“每节课练的内容以及方式方法在课本上都有明确的规定,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调整,但不能脱离课文的学习要求。在实施“练”这一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能力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反复强调“练”的方法和过程,教会学生如何讨论和交流练习。
2、凡要求学生练的,教师要先行一步,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例如要求学生用规定的时间速读一篇课文之后即作填空练习,教师就要先试一下,以确定答案,了解所需时间,掌握难易程度。
3、在练的过程中要先扶后放,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4、发挥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学习定势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学生发生定势作用,从而使学习活动有一定的方向性。它的积极作用是能在条件不变时迅速解决问题,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的正迁移。它的消极作用是当条件变化时,容易发生错学,会固执地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而不尝试用其他方法。要用比较法提醒学生注意,克服思维活动的惰性和刻板性,培养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5、课堂上要保证学生练的持续性和时间的完整性。在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要因个别事例打断全班的练习、讨论和交流。
6、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且具体辅导,例如对敏捷的而不踏实的学生,不让其停留在会做上,要求防止出现细微差误;对敏捷而又踏实的学生,要求高质量高速度完成练的任务,把节约下来的时间有效地利用复习旧知识或学习新知识,不让快车等慢车,全班齐步走。对踏实而不敏捷的学生,要求在会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速度;对不敏捷又不踏实的学生,要求注意力集中,多思,乐于和同学交流。
三、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1、风趣和幽默
为给学生建立一个持续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的热心和幽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课堂关系是积极向上的。幽默不仅抵消紧张,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自信与安全感,促进信任,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课堂上,当教师不自觉出了错误时,不要掩盖,轻松自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学生学习,会更加融洽师生关系。对课上的突发事件,教师机智地幽默一下,会活跃课堂气氛,更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讲课中,教师也可有意引入一些有趣的话题,将内容与幽默巧妙地结合起来,会使这节课教得更有效。2、适应性和灵活性
教师有效组织教学能使学生拥有更多有效学习时间。教师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处理每天的教学事务,如收集学生的作业,分发学习数据,布置任务,检查任务,交流班级信息等,并形成班级惯例,形成有活力的教学。成功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他们不是站在某一固定的地方,而是活跃于教室每一个角落。他们积极参加学生的各类活动。同时,有效的教师会冷静灵活地处理课堂上的变化,他们会通过学生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读取”课堂正在发生的事情,学生的理解和激励程度,课堂环境的变化,教学中的问题,并在几秒钟时间内确定帮助自己达到既定目标的替代方法,选择一种实施。如学生不能正确或自信地回答问题时,教师会据情况进行补充:提供正确答案,深入探究,重新引导或重新表述。能够意识到需要变化并相应作出调整。
总之,有效的教师对自己和学生的成功积极而自信,支持和鼓励学生,有着良好的职业品行。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保证学生在离开课堂时比他们进入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本学科。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教学,是所有教师应有的追求。
第二篇: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有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
任顺英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那么,如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容易调动学生的感情、点燃激情。同时,它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
1.在情境中形成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应伴随教学的始终。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教师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前提。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教师可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提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两个问题:(1)儿童多的地方是怎样的情景?(2)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会找到春天呢?这样,通过问题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期待,激发起学生通过阅读探究问题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从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2.在情境中体悟文本意蕴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些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对某些地区的学生较为陌生,学生很难进入文本的意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意境呢?我们可以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实物、模型、语言、挂图、录像等手段能创设出形象的意境,使学生自主获得感性经验,让文本生动起来,让文本所表现的画面流动起来,让各种形象彰显出灵性来。如教学《水乡歌》一课,学生对“水乡”这一概念较为陌生,在教学中,教师便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水乡的录像等手段再现水乡的美丽,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江南水乡,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获得真实具体的感性经验,使学生很好地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起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从而让学生进入王国维的“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3.在情境中激活文本灵性
教学中通过将文本中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既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处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给学生创设一种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补充“空白”,激活文本的灵性。笔者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感受姐姐在缠足前后的有什么不同;接着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畅谈自己的体会。如:学生在联系“当时孙中山的家里很穷,他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空闲时,姐姐就陪孙中山一起玩。孙中山最爱听姐姐唱歌,姐姐也经常唱给他听。”这几句品读时,学生便想象姐姐洗衣、烧饭、插秧和挑柴的情景,想象姐弟俩坐在门槛上,仰望湛蓝的星空,姐姐哼唱那悠扬的小曲,孙中山趴在姐姐的膝盖上静静地倾听……虽然家里很穷,但他们生活得依然是那样的快乐充实,那样的无忧无虑。而这一切都是在姐姐没有缠足前才能拥有的生活。“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姐姐是如何的痛苦作者并没有具体地描写出来,这给学生的想象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有的学生说姐姐用乞求的眼神望着妈妈,央求着妈妈不要再缠了;有的学生说姐姐疼得咬紧了牙,额头上渗出豆大的汗珠;有的学生说姐姐不是在乞求,而是在绝望地呐喊……当学生读懂孙中山曾苦苦地请求妈妈不要再给姐姐缠足了,可这一切都是徒劳。“‘你年纪小,还不懂得这些事。’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此时孙中山站在门外,听着姐姐那绝望、凄惨的哭喊声,仰望苍天紧握双拳,发出悲壮的呼喊:“多么丑恶的规矩,多么愚昧的陋习,多么黑暗的社会……我要推翻这一切!”此时,学生已分不清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的我了,从而进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为我之心”的境地。
二、、走上讲台,让学生成为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可是,多少年来,讲台是只属于老师的舞台。而学生就像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因此,必须要打破教师独占讲台,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滋味。让学生成为老师式的学生,让老师成为学生式的老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能激起他们学习语文的愿望,使他们更好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1.让学生上讲台“讲”
一是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 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六年级的《牛郎织女》。对于这类课文,我们可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指导学生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上台讲述出来,也可以鼓励学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间故事,在班级举行一次民间故事交流活动。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故事,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故事情节,还在记忆故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培养了语感。
二是教材中还有些课文内容较浅,学生易于掌握。对于这类课文,老师就可大胆放手布置学生分小组自学,然后请学生也当一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讲解时,语言简练清晰、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教师要给予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则要评讲“老师”的讲课水平,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可及时作出适当补充,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投入学习的劲头十足,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
另外,还可以采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学生如能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表达出不同的看法、认识,此时教师若能让学生由此展开辩论,不但能使学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让学生上讲台“演”
语文教材选材丰富,有一部分课文非常适合学生走上讲台去“演”。教学时,教师若能利用语文知识的本身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去“演”,以“演”促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六年级的《学会合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带着演讲的激情,走上讲台演讲。如六年级的《大江保卫战》,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事迹感人,惊心动魄。教师可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编为课本剧。这样既对知识有了深刻而又具体的认识,又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链接生活,让学生走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生被禁锢于有形的教室之中。如此的教学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打破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应该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格局,让学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精彩的生活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走上社会,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尝试。
1.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古人说得好:“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要少给学生布置 机械、重复、无效的抄写作业,用心为学生推荐适合阅读的读物,鼓励学生多看书,多吸收有益的知识,帮助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时,在课前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司马迁其人的资料及写作《史记》前后的有关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这样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水到渠成。再如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根据名著改写的课文,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三借芭蕉扇》等,学习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此外,根据不同体裁的课文向学生推荐相应的读物,学生在阅读中不仅有精神收获,获得审美体验,还能发展思维、认识世界,提高语文的素养,能收到一举几得之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是一种好方法。因为语文无处不在。因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做一些专项调查,写一些调查总结,提高学生的调查、总结能力。调查研究的内容很广泛,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对本市的环保情况做一个专项调查,走出家门,走上社会,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体察、了解本市的环保状况,采访环保局的有关专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收获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交际的能力、观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还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用语言灌输所不能达到的。
3.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
事实上,看电视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只需掌握好一个“度”。但不少家长因担心影响孩子的学习,一味地阻止。我们可让学生每天看半小时新闻,并把看到的新闻讲给老师、同学、家长听。这样,不仅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国内外大事,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教会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电视节目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如一些好的少儿节目、历史片……也可让学生适当看看。语文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让学生走出课堂,变客观接受为主观感受,勤观察生活,多思考人生,学生定能在这些宽广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收获多多。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追求有效教学
追求有效教学,建设幸福课堂
——读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的感想
于翠凤
那是一位被教育的芬芳充盈的教师,快乐地研究教育教学,并把它作为自已幸福的奉献。读他的著作,不仅敬佩,更多的是仰慕,仰慕他的精神,更仰慕他的幸福。可是我并不遗憾,因为我也是一位幸福的老师!
幸福是一种心态,幸福是没有标准的,当一位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去享受的时候,学习是幸福的;当一位老师与学生水乳交融,尽情挥洒教育智慧的时候,老师也是幸福的。那么拥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和这样的一群快乐学习的学生,课堂就是幸福的。我想陈老师的课堂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也在追求这样的一种课堂,这样的一份幸福!
什么样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我们应该怎么样做才能建设理想的课堂,并让课堂散发出幸福的味道来。才能成就有效课堂。结合我自已的教学体会与陈大伟先生的书,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不要让梯子搭错了墙头”——-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这是作者在书中引用他朋友的一句话:我们不要“用一生的辛苦忙碌攀登到人生阶梯尽头时,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而教师缺乏课程意识就很可能使“梯子搭错了墙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什么是学生?就是“在前辈与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课堂要追求的是什么?就是学生的需要,生存与生活能力的需要。所以教育要学会选择,让学生按自已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也就是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
对于学生学习的自由我认为一者是学生对有兴趣专长的选择,“尺有所长,寸有所短”人的个性差异因遗传、经历、环境而各有不同,所以在专长上也有不同,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已的优势,更有利于生存的需要,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学习的自由还表现在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1
过于整齐划一的方式反而泯灭了一部分学生的天性,那是教育的悲哀。
学会生活。人区别于动物的就是人不仅要生存,还要生活,生存只要温饱,而生活需要思想。在课堂中融入生活的哲理才让学生觉得趣味横生。
比如在学习国际关系时,要求学生比对在当前形势下国与国对抗与合作的目的与优劣,学生们罗列史实,层层分析与讨论,从对抗的两败俱伤到合作的双赢认识到世界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感悟到人与人和合而谐的意义所在。
快乐是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切合了学生的需要,学习自然也是快乐的。享受教学的乐趣,把快乐带给学生!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职业,提升教学生命,增强教学有效性的第二步。书中叙述了两个故事,对我感触很深。第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印度教徒步行到喜马拉雅山的圣庙去朝圣。路途非常遥远,山路非常难行,空气非常稀薄,他虽然携带很少的行李,但沿途走来,还是显得举步维艰,气喘如牛。他走走停停,不断往前遥望,希望目的地赶快出现眼前。就在他的上方,他看到一个小女孩,年纪不会超过十岁,背着一个胖嘟嘟的小孩,也正缓慢地向前移动。她喘气得很厉害,也一直在流汗,可是她的双手还是紧紧呵护着背上的小孩。印度教徒经过小女孩的身边,很同情地对小女孩说:我的孩子,你一定很疲倦,背这么重的东西!"小女孩听了很不高兴:“你觉得重,是因为你背是一个包袱,而我背的是我的弟弟,不是包袱。”
只要有爱就没有重量,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喜悦的关怀与无求的付出。教师,只要热爱自已的职业,辛苦也是快乐的生活!
第二个故事:有三个泥瓦工在建造在建造一座教堂,一个行者路过这个工地,就问一个泥瓦工:“师傅,您在干什么”?他回答说:“你不见吗?我在砌墙,因为砌墙我才能拿到工资,才能养家糊口,解决我的生活”。行者又问旁边第二个泥瓦工同样的话,而第二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建造一座教堂,因为这里方圆十里都没有一座教堂,我们都是上帝的信徒,我要为我的家人,我的亲戚朋友,我们这一带的父老乡亲建造一个心灵的寄托所”。行者又到不远处第三个泥瓦工面前问道:“师傅,您在干什么”?第三个泥瓦工回答说:“我在实现我的梦想,要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教堂”。数年后,那三个泥瓦工都谋着不同的职业,过着不同的生活。第一个泥瓦工依然还是泥瓦工,而第二个泥瓦工成了一个牧师,第 2
三个泥瓦工成了世界闻名的建筑师。
热爱自已所从事的工作才会用心去做,才会做出教学的艺术来。当教师把心灵之爱注入教育的时候,教育才会散发出芬芳的气息来,这样的生活又怎会不幸福呢?
追求有效教学,优化教学环节。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三步。
我们连云港地区正在引导教师落实“三案六环节”。市教研室的孙朝仁主任在《“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研究与思考》(发表于《连云港教育》)中说:“六环节”中的“自学质疑”环节要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学习阅读相关学习素材自主学习,基本解决学案中的学习问题,提出疑难问题;“交流展示”环节要交流解决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互动探究”环节要选择具有探究价值的质疑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教师要为互动探究提供材料支撑和方法指导,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指导,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精讲点拨”环节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要针对知识重点和学习难点进行点拨,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此过程“教师要到位而不越位”;“纠正反馈”环节要收集反馈信息,设计针对性强的训练题,可以纠正反馈后再反馈;“迁移运用”重在拓展学生思维,形成相关技能,可以用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做载体。这篇文章对教师的实施有效教学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这是对教学模式转变的一个指导,是转变传统的“教与学”为“学与教”,虽只是字序的不同,但其中的内涵更是相差许多。学后教,是“不愤不悱”,教后学是教师在填“鸭子”,学后教是自主学习,快乐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而教后学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与能动性。
注重教学反思,提升教学生命。这是有效教学的第四步。
教师在反思中成长。《论语》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生总是在不断在修正自已中成长,教学也是。批判性地看待自已的教学与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不固执,不封闭,不盲从,不照搬,不轻信。
我在教学之余把写教学反思日志,作为一种日常的工作与习惯,除了在博客上发表,与同行们相互交流之外,在每个教学案之后每天几句不断地写,日积月累,反复推敲,形成有效的自我教学模式,教学能力也会不断地提升。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应根据实际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进行多维对话,从而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加工和重建,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储备与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 情境 协作 学生个体
【正 文】我们在小学学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五个盲人,从来没有见过大象,更不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他们就决定去摸摸大象。第一个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就说:“大象像一条弯弯的管子。”第二个人摸到了大象的尾巴,就说:“大象像根细细的棍子。”第三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身体,就说:“大象像一堵厚厚的墙。”第四个人摸到了大象的腿,就说到:“大象像一根粗粗的柱子。”五个人之所以对大象的形态说出了五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主要是认知心里的原因,是这五个人根据自身已有经验和认识对“大象”这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重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解和判断。
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讲,知识是认知者主动建构形成的,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并被主体所内化的。所以,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摒弃过去那种机械地灌输方式,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经验主动学习。为了最大有效的使学生获得更准确的知识,切实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创建理解掌握的情境,语文教学更应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让学生在语文中深入去体验、感悟,才能拉近他们与教材、与作者乃至作品中的人物的距离,让学生通过与教材,与作者、作品的多方对话,才能使他们不断地开拓视野、储备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人格,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多为学生搭建主动建构的平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学习语文。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有效,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重视“情境”的创设
语文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如果能把学生引入预设的情境,学生就会与课文作者一起喜怒哀乐,会与作品中的人物交流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在身临其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储备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准确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开课”是创设情境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活泼清新的导入语、课文的一些背景资料、与课文相关的一组图片、展示课文情景的背景音乐等,把学生的思维定位在课文所展示的特殊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谛听,去触摸,去体验。如在导入李煜的《相见欢》时,投影展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悲乐,生活体验很深刻,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泪之痕。用这样的导入语把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一个帝王、一个亡国君主的情感世界,让学生首次看见李煜那张孤寂、凄楚、哀情无限的脸,这样就紧紧锁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牵引”到课文中了,学生也就真正理解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内涵了。
成都市某中学的王保兵老师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先把学生带到杜甫的浣花溪故居去实地考查了一番,让学生真实了解了那个茅草屋的构造,调动学生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样的茅草屋在八月的狂风暴雨中飘摇的惨况,体会到了杜老的辛酸与无奈。通过实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这样教学起来就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互相协作中对话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情感积淀,基于自己的情感和经验,通过不同的途径、不同的方式进入同样的阅读材料,就会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善于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这个桥梁中学会理清自己的思路,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会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阅读材料产生新的洞察和理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首诗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为什么同为贬谪诗而刘诗积极明朗而韩诗语意凄切?学生讨论时,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有的从文本本身入手,有的追根溯源,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入手等等,最终明确了答案。又如鲁迅的《故乡》,在教学时,要探讨小说的主题,经过老师的简单提示,然后把问题交个学生,学生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与文本、与他人的多方对话,提出多个能够自圆其说的观点。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
生活中,同一件事情对每一个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当学生接受了普遍的信息后,把这些普遍化的信息理解、加工、赋予个人的意义。只有经过这个过程,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一方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在解读过程中,由于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这一“个体化”的知识,不能简单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作是与非的评价,而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作出相应的肯定与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如在解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就有不同的评价:有学生认为他们是见钱眼开的拜金主义者,因为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于勒的穷与富,于勒富了,他们满怀期盼,于勒穷了,他们诅咒躲避。有学生认为他们也是值得同情的人,他们身处社会最底层,追求丰衣足食的生活也无可厚非,于勒叔叔本身也有诸多不是,所以菲利普夫妇也有自己的许多无奈。这些标新立异的解读一改以往教参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拓展学生的精神自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它所观照的是学生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关注的是他们内在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和文化涵养的深浅。因此,为了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我们语文老师应把语文学习化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广泛参与其中,使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
第五篇: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
杨帆(2009.8.29)
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谓“有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有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实施新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我们教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特别要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意识与效益观念,在教学中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学内容多少,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最终实现 “时间+ 策略=高效”的教学目标。
关注单位时间的效益,核心就集中在每一节课的效能上。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是教学的核心环节,而每一节课则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在每一节课上下工夫,归根结底要做到一下几点:
1、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语文教什么?这是首要问题。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教学方向。即每堂课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或朗读或倾听或写作或阅读或说话;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思考能力;是感悟能力还是体悟能力。这必须在课前确立并在课堂落实。最根本的是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既不能好高务远也不能过于肤浅。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一节课的时效很短,教师应树立一瓢饮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在短暂的时效中获取实效。哪怕是仅有的一点。实际上,许多教师放不下,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教师必须放弃这种爱心,不能在课堂上溺爱,帮学生思考分析判断推理。如文言文就得串讲且面面俱到,结果是学生课后仍然不懂。学生没有获得认知和感悟的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思维教学是语文的灵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大的迷失是思维的流失。传统教学的精讲很容易忽视思维的训练,教改后的探究教学往往是隔靴搔痒,停留在表层的思考,忽视深层的探本溯源。教师应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入里的思考问题,注重联想和想象、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训练。切实围绕语文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找到思维的落脚点和语文学习的平台。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4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所谓教学的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包括自己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要海纳百川。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科带头人。
5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教师既要能统观未来的教学,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课堂的预设要具有科学性、预见性、合理性。科学性就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做道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预见性则要求能反映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的动态变化。合理性指的是豫设具有可操作性,能真实再现教与学的本质。
如何落实有效教学?归根到底就是让语文回归本质,回归自然。“语文,心灵的一泓清泉”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为应考而教学,是教育的功利主义行径。为教改而教学,是语文教育的形式主义的表现。语文,从人类生存的本能来说是工具,他让人在生活生产中交流;从人的最高需求来说是心灵的清泉,他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寄托。回归语文本色才是语文教育的目标。语文的源泉是生活。而语文教学是活生生的生活体现。从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生活中延伸发展。惟有用生活将教师学生课堂知识连为一体,语文方可闪烁他独特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