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追求本真的语文课堂
——特级教师魏星《三打白骨精》教学赏析(226100)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王敏
如今的语文课堂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大容量、多环节、快节奏似乎已成课堂教学的主题词。但一阵信息轰炸之后,静下心来细细筛选,似乎所学的东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学生因为无法自由地呼吸,安静地思考,独立地体验而收获甚微。笔者前几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魏星老师执教的《三打白骨精》一课,顿时豁然开朗:魏老师的课不正是我们心目中一直追求的本真课堂吗?整个教学繁华落尽,既是简约的,也是深刻的;既是朴实的,更是厚实的。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和谐,“言”与“意”统一起来,“人本”与“文本”统一起来,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语文素养的发展统一起来,表现出了一种质朴的、本真的美。在魏老师的课上,学生都有收获,是实实在在的收获、语文的收获。
一、本真课堂: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感悟空间
教学从“三”切入:“在古典小说当中,有很多带‘三’字的故事,你知道吗?”学生纷纷发言: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三请诸葛亮,三借芭蕉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诸葛亮甚至要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之后聚焦“三打白骨精”,引导学生扣住“三”字质疑:“悟空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写三打呢?”教师作存疑处理,进入文本细读: 【片段一】
师:白骨精一出现时,在唐僧师徒四人的心目中各是什么形象?轻轻地读,静静地想,抓住关键的字词支持自己的想法。(学生定心阅读、圈画)
生:在唐僧的眼中是一个善良的村姑,我从‚斋饭‛读出来的。(教师板书:善)
生:在猪八戒的眼里,白骨精是一个美貌的村姑。课文中没有写,但在原著里,作者写了猪八戒的反应。(气氛活跃起来)
师:(板书:美)猪八戒一见,嘿,好漂亮啊!他放下钉耙,摆摆摇摇,一去迎,一边偷偷地看。他看到一个怎样的村姑呢?(课件出示并引读‚却说那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的眉清目秀,……‛,略)
师:换个角色,在孙悟空的眼中呢?
生:在悟空的眼里,她是一个妖精。我从‚白骨精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村姑,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读出来的,‚摇身一变‛说明变得特别快,白骨精十分迫切地想吃掉唐僧,我感受到它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
师:‚摇身一变‛抓得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了蛋白精了(学生笑)。——在悟空眼里,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妖精?谁还来补充? ……
师:(板书:恶)在孙悟空的眼中,它是一个邪恶的妖精。——沙僧是个什么态度?
生:(齐)课文没有写!
师:沙僧对女妖怪没感觉,对男妖怪也没有感觉。(学生笑)但没有个性正是沙僧最大的个性。
师:同一个妖精,不一样的感觉。唐僧看到了善,猪八戒看到了美,孙悟空从美貌当中看出了妖,看出了假,看出了恶,看出了丑。不一样的感觉,情感也就有了变化。【片段二】
师:悟空二打白骨精的时候,激烈的情绪爆发了!这时候,唐僧就念起了——生接‚紧箍咒‛。唐僧念起了紧箍咒,师徒四人的内心情感各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读二打白骨精部分,轻轻地读,静静地想,找出关键的词句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学生长时间静心阅读,圈画)
生:唐僧对悟空无辜伤人的行为十分生气,你打死了村姑,怎么又把村姑的妈妈打死了?
生:我认为是震怒,从‚摔下来‛和‚喝道‛看出来。孙悟空连续杀了两个人,师父认为他无心向善,有意做恶,所以十分气愤,想把他驱逐出去。师:(板书:怒)抓住细节,对语言的感觉越来越精细了!生:唐僧是愤怒的,但又有一些疼惜、无奈。
师:嗯,体会得很好,有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换一个角色来交流。生:我觉得悟空很委屈。他明明打的是妖精,唐僧却说他无辜伤人性命,甚至都不愿收他为徒了。悟空一再跟师父解释,但师父不听劝说,所以悟空十分委屈、痛苦。(板书:痛)
生:悟空受菩萨的点化,护送师父去西天取经,虽然受到误会,但还是义不容辞的要保护师父,他对师父很忠心,明明知道师父没有松箍咒,却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就是想让师父把自己留下来。……
师:猪八戒又是怎样的情感?
生:猪八戒幸灾乐祸。悟空之前打死了他喜欢的美貌姑娘,现在尝到苦头了,一副疼痛的样子让八戒乐了。
师:(板书:乐)哪怕那村姑真是个妖怪,陪陪俺老猪说说话也是好的啊。(学生笑)猪八戒怜香惜玉,这是幸灾乐祸的一个原因,还有吗?
(学生反应活跃,说出了多条理由,如:悟空平常欺负他,借此刁难悟空;悟空走了之后,他就可以做大师兄了;猪八戒的耳朵里一直藏着银子,想着散伙回高老庄做他的女婿去,等等)师:同学们,同一个事件,不一样的情感。当矛盾暴发时,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到了一个词语上——‚紧箍咒‛,猪八戒希望师父念紧箍咒,想借此刁难刁难他;唐僧念紧箍咒,责罚悟空无心向善、有意作恶;当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悟空现出了猴子的原形,怎一个‚痛‛字了得!
接下来,魏教师又创设“悟空含泪而去„„”的补白想象,把矛盾激发到最高点。在读完全文后,再回到课始的问题上来,学生的感悟精彩纷呈,有的说“如果一棒打死,后边就没戏了”,有的说“白骨精化为美女,化为美女的母亲、父亲,引起了唐僧无条件的怜悯,更引起了孙悟空越来越大的愤怒。最后唐僧被捉了,悟空再来打白骨精,唐僧才能醒悟过来”,有的说“有一句话是:事不过三,三打更能突出悟空的智慧、勇敢。”有的甚至说到“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不够、二不够、三才能代表一切。三不是指确切的数字,而是表示很多,这样更能体现出悟空的神通广大,法术无边”。课上到这里,古典小说的的特点敞亮了:“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一波三折’。把人物的情感距离拉大,矛盾就产生了,情节就好看了,人物的性格就站立起来了,小说的主题也就深刻了。抓住这个特点,打开人物情感的密码,这就是走进经典的一把钥匙。”妙啊,无论是上课的学生,还是听课的老师,都享受到了阅读的惊喜!
本真的课堂宜简不宜繁!在这节课上,魏老师突显了文本的核心价值,从“三”切入,让学生感悟“三与古典小说的故事性”。整节课的教学,都为了感悟这一点。为什么这样定位呢?小说最大的特点是“冲突”。人物心理的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是小说艺术的根本特点。白骨精一出现,在孙悟空的眼中是一个邪恶的妖精,在唐僧眼中是一个善良的姑娘,而在猪八戒眼中则是一个美女。由于感知不一样,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情感、动机和行为,而且发生了连锁反应。魏老师就抓住文本这个特点,提出两个“主问题”走进文本:(1)白骨精一出现,在唐僧师徒四人的眼中各是什么样的形象?(2)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师徒四人的内心情感各是怎样的?这两个问题提得太巧妙了,感悟的空间特别大,学生思维的触须深入到文本细处,这样就把课堂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门彻底打开了,把学生情感、思想的门打开了,学生不仅领悟了古典小说“一波三折”的特点,还读出了隐藏在“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课堂上出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生动景象!
二、本真课堂: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
整堂课的教学须臾不离文字,每个教学细节紧紧围绕文本语言形成波澜,以语文的方式教出语文味儿,如: 【片段一】 生:我从‚山坡上闪出一个年过八旬的老妇人‛中的‚闪‛字看出她是一个诡计多端的妖精。‚闪‛说明动作快,一个老妇人怎么可能‚闪‛到唐僧面前呢?
师:‚闪‛字品得好!小说中最有力量的就是细节,我们需要关注。……
师:小说的语言是不可以忽略的。白骨精的语言关注到了吗?
生:(读)‚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从这句中我读出了白骨精看到唐僧时的得意和狡猾。
师:从你的朗读没感觉到‚不胜欢喜‛,谁再来读一读?(一生读)师:不怕别的妖精听见吗?请注意‚自言自语‛,谁再来读?(一生读)师:读得不错,但似乎还少了点妖气。(生再读,加上‚冷笑‛声,全场鼓掌)
【片段二】
师:孙悟空是怎么识别出她是诡计多端的妖精的? 生:(齐)火眼金睛。
师:这个词语比喻非凡的判断力。他是怎么判断出来的?读书一定要仔细。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中看出来的,‚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这里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应该没有什么人居住,怎么突然来了一位村姑,所以判断这个村姑是妖怪。
师:‚山高必有怪,岭峻必生精。‛这个同学有一双火眼金睛,他抓住了环境描写来体会,非常好,读书就应该有一双慧眼!让我们一起来读。
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众多的情、理、意、趣,但这些人文价值无法游离于文中具体的人、物、景、境,而所有的人、物、景、境又只能存活于具体的字、词、句、段之中。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就要从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辐射开来观照全文。本真的课堂一定是直面文本、直面语言,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让学生“得他滋味”!我们可以看到,魏老师始终引导学生紧贴着文本的地面,穿过字字词词的丛林,抵达敞亮的境界。在片段一中,他首先引导学生抓住“闪”、“不胜欢喜”等,反复咀嚼白骨精的语言、动作,精细化地感受语词的内涵,使白骨精阴险狡猾、诡计多端、居心叵测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立了起来。仅仅这些还不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魏老师又让学生用朗读表现,还原语境,学生“嘿嘿”两声冷笑,使人物形象跃然眼前,文本语言变得立体而生动。这一来一去,“言”和“意”互转、共生,产生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在片段二中,不仅让学生理解“火眼金睛”的本意,更是把词语放入文本的整体语境,判断语言的所指与能指,捕捉文本语言的多重意蕴,逼近小说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的“火眼金睛”。这是一种“全语言”的学习,这是一种立体的感悟,这是一种活性思维的培育,足见魏老师的匠心。
三、本真课堂: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本真的课堂应是一种快乐的生活。魏老师用他特有的轻松与幽默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最有分量的东西,也让听课老师着迷。【片段一】
师:在猪八戒的眼中又是怎样的村姑?(补充出示原著中的一段:‚却说那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眉清目秀,唇红齿白,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齐读)
师:(引读)月貌花容的女儿,那是什么样的眉毛----那是怎样的眼睛——那是怎样的体态---那是什么样的声音——
师:这是三百多年前的排比句、比喻句。从这里能够看到村姑的—— 生:(齐)美!
师:更能看到白骨精的—— 生:(齐)狡猾!师:也能看到猪八戒的—— 生:(小声地)好色!
师:你们连这都知道啊,猪八戒真是个唯美主义者,呵呵!(学生笑)【片段二】
师:你们看出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出来了吗?(好多学生举手)师:想到‚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的同学放下手来。(不少同学放下手,觉得有些奇怪)
师:想到 ‚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同学放下手来。(又有几个同学放下手来)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词语放在其他英雄身上也是合适的。在与白骨精几次三番的较量中,你觉得孙悟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思考片刻)
生:他是一个有自己判断的人,面对狡猾的白骨精,敢于拆穿她的阴谋诡计。师:嗯,悟空能从表象中看出事物的—— 生:(齐)真相!
生: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白骨精越狡猾就越打,唐僧百般阻挠还要打,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而坚持下来。在前两打中,他有些莽撞,就像个武夫,第三打就吸取了教训,说明他胆大心细。
师:是啊,悟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生:我觉得悟空有心向善,对师父是忠心耿耿的。不管唐僧怎样骂他或念紧箍咒,他都陪伴在唐僧的身边。
魏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细品每个细节,都有一种游戏的特质。在轻松的方式背后,往往又能看到学生的发展。本真的课堂,就是要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终点。在课文中,猪八戒的调唆推动情节发展,魏老师有意加入原著中村姑的外貌描写,通过文言文排比句的引读,领悟白骨精化身村姑的千娇百媚,和猪八戒的“喜色”形成巧妙的反差,多么智慧的设计!学生既轻松地感觉出“妖精”的味道,又感悟了原著语言的特点。整个课堂中,原著的补充还有好几处,处处轻轻松松,味儿十足。片段二也是耐人寻味,让学生说孙悟空的个性特点,老师没让“勇敢”“机智”等词语在课上立足,让举手的同学一次次放下手来,颇有抖包袱的感觉。学生开始想到的词语太脸谱化了,这样设计有“去蔽”的功效,逼得学生深入思考,真正走进文本。学生通过努力,终于说出悟空的英雄性主要在于能从外表中看出真相,从表面中看出实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悟出人物“这一个”的性格。
不仅如此,魏老师还巧妙地结合现场元素,使得教学对话灵动生趣。比如,当板书“妖精”时,老师诙谐地说:“《西游记》中虽然有很多男妖怪,但‘妖’”字还是女字旁。” 当一位学生很精确地找到“摇身一变”时,老师说:“在我们的牛奶中,加入三聚氰氨,蛋白质摇身一变就成蛋白精了。” 当一女生读出白骨精妖里妖气的话时,魏老师说:“白骨精请坐。”学生大笑,魏老师表情颇认真的样子:“你现在不是白骨精,将来一定是!”学生笑得更厉害了!这时老师才抖出包袱:“我的意思是:白领、骨干加精英。”再比如,当学生说出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后,老师巧妙点评:“把人物的情感距离拉开,‘心心相错’故事才好看。”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加深了理解。整堂课学生没有窒息的感觉,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观众席上也不时发出舒心的欢笑,这就是课堂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力!这就是特级教师的魅力!
魏老师的课堂平实淡雅、不加修饰,自然本真。置身这样的课堂,如沐春风。诚如他自己所言,语文教师面对课堂时,要像《大长今》里的那些厨师一样,怀揣真诚的心态,用高超的技艺,慢慢地“熬”,细细地“煲”。是啊,这样“煲”出的课简约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这,不就是我们要追寻的本真课堂吗?
第二篇: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还原语文课堂 回归语文本真
——罗湖体育馆参会感想
2012年12月,我和学校几位老师一起到罗湖体育馆参加华南六省“名师大课堂”暨全国第八届小语大赛特等奖、著名大师精品课例评析会。时间很紧,中午连吃饭的时间都像是救火似的,但是,收获很大、很多。其一是见到了许多我心目中仰慕已久的大师,如崔峦、高林生、于永正、王崧舟、盛新凤等。特别是有幸与于永正老先生共进早餐,还与他握手、请他签名,可惜没有合影。呵呵,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追星族似的。其二就是能听到这么多让人心动、让人折服的好课,确实是一种幸福。所以我重点谈谈自己的听课后的几点感受。
1、落实语文双基是语文的根本。
在这次的课堂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语文双基的落实。无论是名家还是新秀,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字词、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在低年级的课中表现更为明显。如《数星星的孩子》《石榴》;高年级的课堂同样也十分重视,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头就是听写词语,既是考察学生熟记字词,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所以高林生老师在评课中就指出,语文课堂一定要落实好基础目标:识、写、读、背。崔峦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提高自身素质是最大的技巧。
在这二十多节课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老师高超的教学技巧,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细细想来,真正的技巧看似容易,自己照葫芦画瓢却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素质与他们相比有很大的欠缺。王崧舟老实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就像是武侠小说的“人即是刀”“手中无刀、心中有刀”之类的话,这些也都是息息相通的。王老师的《普罗米修斯》一课算是第二重境界。他总是能把学生带进自己创设的那种氛围里,但不是靠现在的多媒体,而是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和引导,也就是他在演讲中说的有一种无形的“气场”。这气场无形,不仅深深的吸引感染了孩子们,场内听课的老师也被深深的感染。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让语文如此美丽》的演讲中说:“诗意语文在不朽的文字当中《我的母亲》三处‘我的母亲’;要营造气场,注意诗意的辐射和融化(长相思中的‘身’和‘心’);语文课堂要抵达心灵,滋养学生的诗意生命《江雪》中的‘钓’;语文课堂要超越风格,诗意即本色,教师要上适合自己的课,要按美的规律上课。”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魅力就是他自己本身,他就像一个指挥家,就像一个引路人。
3、有效的教学策略。
可以说这次的所有课堂都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每一个策略后面都会有一个教学理念的支撑。不然,无论多么精巧也不过是花拳绣腿的无用功。我现在就呈现几个经典案例。
王崧舟《普罗米修斯》对比品读片段
“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对比1:“有什么错?”换成“没有错” 对比2去掉“决”和“更” 对比3:把“承认错误”和“归还火种”调换顺序。
这三处对比是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于永正《给予树》写信练习
黑板上板书了“并不宽裕、如愿以偿、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
分三个小组进行写话练习。第一组写“金吉娅,你家里并不宽裕……”的句式,要求用上“一百美元、五个、二十美元”;第二组写“金吉娅,你才八岁……”的句式,要求用上“如愿以偿”,第三组写“金吉娅,你的礼物让我……”的句式,可以随便用。
这个练习,既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也是训练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学习使用好词好句。我们的教学也可以多多采用。
许嫣娜《大海那边》
角色扮演是本课最大的特色。学生和老师都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螃蟹,咔嚓咔嚓地做操,噗噜噗噜地吹泡泡,学生在童话世界里有滋有味地朗读,绘声绘色地表演,教室成了一个童话世界。在这个童趣盎然的课堂里,老师自身俨然就是一个儿童节目主持人,亲切的语调、夸张的表情,实在让人折服。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低年级的课,也是我可欣赏却无法实践的课堂,只能仰望之了。
苏兰《看戏》
让我敬佩的是苏兰老师本人的经历。讲台上精神抖擞、笑容可掬的一个人居然是身患绝症已经动过两次手术的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一口气上了70 分钟。想到这点,同时看到她的备课网页上密密麻麻的课堂资料,这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啊,我当时就不禁眼眶湿润。她的课堂和我们大陆的课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生活中的语文,而我们的孩子更多是课本上的语文。我们的孩子在接受礼物时不知道说谢谢,不知道应该双手接过去,不知道应该点头或者起立。我们的孩子不知道梅兰芳,不知道陈凯歌,不知道如何区分海报的宣传重点。苏兰老师最后说:“谁也不知道我们现在学的知识将来是否有用,但是你不去学习,将来想用也没得用,那时你就会发现现在的学习有多么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张祖庆《狼牙山五壮士》对比教学法
开头就听写了两组词语,分别是描写壮士和敌人的词语,然后分成两列,让学生认识了褒义词和贬义词。接着对比度了英雄和敌人的句子,进行探讨,能不能把写敌人的句子去掉,能不能把写英雄的句子去掉。这是写作方法和写作目的的训练,很有成效也很必要。最后对教材该不该把幸存的两位壮士交代一下,把日本军官向壮士跳崖处敬礼也写进教材进行探讨。这不仅涉及到了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涉及到了编者的意图,很具有挑战性,前瞻性。
张龙《最后一头战象》
训练学生抓住主要情节来列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很扎实,值得学习。刚开始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不是不够精炼就是不够完整,因此,老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抓主要情节,最后学会了归纳主要内容,老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注意学习这种方法。只是做课痕迹太重。
第三篇: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本人在教学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本真;语文教学
所谓“本真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陛、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的本质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语文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体设计和安排语文教学活动,力求语文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本人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教与学融合,踩准教学的真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老师在其讲座中指出:明确“教什么”永远是首要的。从学生的角度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理解不深的、容易出错的和体现语言文字规律性或知识串、知识类的。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呢?我首先对课标进行了再学习,明确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年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做到方向正确。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对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遵循教学直观性的原则,采用了初步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制作绘本的形式来把脉学生的微学情。有人说:阅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写作是把画面变成文字的过程。会读书的学生读完课文后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画面,利用绘本的形式,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画笔呈现在纸上,便于教师了解班级所有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状况,从而知道学生需要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从绘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现在学生一般都能画出“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樟树的外形”、“樟树拒虫”、“人们和樟树合影”这四幅图,反映出对于这样一篇层次清晰的文章,学生具备了初读课文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层次的能力。孩子们爱想象,部分孩子能根据字面的意思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根据第五小节的内容,他们让石榴树、樟树和虫子开口讲话,形象地表现樟树的特点,妙趣横生。少数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当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时,两棵樟树也向宋庆龄表达着依依不舍以及感激之情;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家具加工厂中的樟树依然散发着香气;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对话等等。也有个别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不敏感,比如画出的樟树枝千细、树叶稀疏等。
学生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课文,与文字对话,直观地展示出个体对于课文的阅读感受。我通过绘本明确了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自己读瞳课文的内容,课堂上真正需要教的是语言形式的秘密,即作者是如何把樟树的特点写清楚,从而表现对宋庆龄的赞颂之情的。同时绘本也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绘本贯穿始终。在教学第4小节时,利用学生画的两幅樟树图(如图
一、图二)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作者是如何表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莲蓬勃勃的特点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时要关注重点词句。利用“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如图三)这幅图,引发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樟树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将读书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帮助理解的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学第五小节时,直接利用学生加入自己丰富想象的画面(如图
四、图五)去找对应的课文内容,并巧妙利用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转述课文内容。最后,结合学生所画的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问答,揭示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绘本的制作实现了从学生的真起点展开教学,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读与写融合,找准训练的真落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一切举措、行为、活动应聚焦、紧扣、指向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读写互动,是落实语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精准的抒情散文。表达方法方面的亮点很多,开头1~3小节,作者由“庭院里有两棵树”说到“舍不得这两棵树”,再点明“这是两棵樟树”,逐渐点明写作对象,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第4小节写樟树的外形时,围绕“蓬蓬勃勃”的特点,从枝干写到树叶,从局部写到整体,很有条理。第5小节写樟树的内在特点,先运用对比的手法,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一连用三个关联词来表现樟树的可贵之处。而纵观全篇,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的高尚品德。
众多的语言训练点令人眼花缭乱。我原先打算立足本篇文章重点段第五小节,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物喻人表现中心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详略得当,但我的师傅省特级教师张明凤校长让我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真正应该从本篇课文中获得的语言生长点,而不是在其他的课文中也同样能够获得的?在张校长的引导下,我认真研读教材,将语言训练点锁定在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运用关联词表达情感、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上。
为了将训练点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安排两种形式的写:(1)读前写。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深入读书之前,用自己的话来写写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外形。这是一种比较自由地表达,没有过多的约束。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第4小节,弄清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修改自己写的话。(2)读后写。在充分理解了樟树的内在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用上“无论……总是……”等关联词来写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此处训练糅合了关联词的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深入认识宋庆龄的品质、学习文童围绕中心句写话等多种练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在模仿中创造。除了写之外,在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还根据学生绘本中的想象画面(如图
四、图五)创设了两个情境:石榴树上有一个小虫子,想要把家搬到樟树上,如果你是?x妈妈会怎么说?假如你是樟木家具店的老板,你又怎么向顾客介绍你的商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创造性的转述.加深对樟树香气永存这一特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关联词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为背诵作了铺垫。创造性地转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融通”,但前提是找准教学内容在语言训练上的真正生长点。
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相互配合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和谐,还要追求精致美丽和质朴本真的和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教育本真不倦的追求
教育本真不倦的追求
——走进杜郎口中学
沿滩区富全学校郭正松
在我的心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推进者,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集中体现该校在教育本真追求中的方向和所有内涵。如果到一个学校学习,我最关注的就是教师行为。
在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做出全面修订之后,在沿滩区推进“双新”活动之际,我们于11月26日走进了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去感受这股来自于齐鲁平原上的“旋风”。
走进杜郎口中学,宽阔的操场,平整的跑道,葱郁的树木,丰富的文字,凡此种种,在眼前一闪而过。我用手中的摄像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在哪儿。学习回来之后,略做整理,分享几组拍摄的镜头。
第一组:晚自习,他们在……
(最初走进杜郎口中学,是他们的晚自习时候,我们来到了七年级的教室里。)
镜头一:七年级一班教室里,六个小组的学生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儿,有的查阅工具书——翻着厚厚的词典,有的在书上做着批注,有的在练习本上不停地算……环视教室,没有教师。
镜头二:停留片刻,我们走进了另一个班级。这个班里面,老师组织学生整齐地坐着,讲解着关于经纬度的知识——这时仿佛走进了我们自己的课堂。一会儿,教师有事儿出去了,一名学生主动上台接着演示着课件,点缀着些许话语。镜头三:到了七年级办公室,从虚掩着的门缝中看到了几名教师在交谈着,办公桌前墙上的显示器里呈现出班级学生的学习场景——原来是这样监控学生的自习呀(心中不禁有些抵触)!
第二组:反思时,他们在……
镜头一:(第二天早晨七点四十五分,这是他们反思的时间。过道里站满了参观的人,年级组有十余人到场)前几位老师发言,点评了昨天听课老师的课堂,接着一名英语老师背诵了课文——会后还自行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一名体育教师
说了课(好像没有真正的互动)。
镜头二:走廊上摆满了教师的反思、组内的考核,内容丰富。
第三组:上课时,他们在……
镜头一:(第一节课,我们走进了七年级2班的教室,是一节历史课,讲的是东晋时期的多彩艺术)上课伊始,学生自觉的按照习惯在黑板上板书着相应的内容,教师在巡回观看,而后在黑板上补充了部分内容。展示开始,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展示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时不时地穿插其间,抛出话题,纠正错误。
镜头二:这是一节九年级的数学课,从板书内容来看是二次函数。一名学生流畅地表达着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说完,老师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的思路怎样?”
第四组:课间操,他们在……
(第二节课快结束了,我们知道是课间操时间,便早早地来到运动场边,找好位置。)
镜头一:每个班的孩子比较整齐地来到操场边,站好队,而后成四路纵队跑步走进操场。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展示着独特的动作,感觉很有意思。班级前后没有教师的身影,我推进着镜头,在操场的最右边,发现了两列教师,他们跟学生一起做着操,舞动着身体。
镜头二:做操完毕,学生在交流着什么,做操的两列教师却渐渐地围城了两团,仿佛在交谈着什么。
第五组:交流时,他们在……
(第四节课的时候,是学校组织的交流时间)
镜头一:所有年级组的教师代表来到报告厅,向来参观学习的教师交流他们学科组的教学教研工作。从他们学校的教学模式、理念到每一天的安排、处理,娓娓道来,毫无做作。
镜头二:逢问必答。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些质疑的问题,他们均认真作答,谦虚、大方。
回眸这些镜头,似乎定格在“教育本真的追求者”上。
一、对学校教育的无悔陪伴
在杜郎口中学,房舍最为简陋的是教师宿舍。低矮的平房,窗户上贴着窗花纸,难以看清室内陈设。“家远的教师住校,周末回家。有晚自习的老师一定住在学校,陪伴着学生。”这是交流时,数学组的老师这样介绍。联想当晚看到的情形,同年级的老师有的在教室里带领学生预习,有的在办公室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了领导的巡视,没有谁的督促。11月的山东,风疾,昼夜温差大。全校几十位老师放弃了家中温暖的被窝,暂别了家人,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与学校为伴,与工作为伴。离妻别子不是为了生计,是为了对教育的守候。
二、对工作伙伴的无私互助
在反思的时候,年级组的教师针对听课的内容,及时找出同伴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没有做作,没有委婉,没有修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毫无保留地在全年级教师当面的时候提出,直刺问题本身,逆耳的忠言让听者脸发烫。
没有别人的批评,或许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没有建议的评价,怎能说是帮助。教师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孜孜以求,更来自于同行的适时点拨。
三、对教育对象的精心呵护
展示课上,教师仿佛湮灭在学生之中,如果不是他们穿着不同,真是难觅身影。学生主动地汇报,精彩的讲解,积极而有序的展示,每一环,每一节,教师却在精彩之后及时现身,或总结,或指引,或安排,或点评。话语少而精,问题巧妙而及时。我们在课堂上最担心教师的两点——越位和缺位——在他们的课堂上极难看见。
做操的时候,老师们站在另外一边,与孩子们同舞。没有了来自背后的注视,没有了来回的监督,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与他们的平等。
呵护不是庇护,让孩子们露出自己的头,感受风霜雨雪的滋味却是真正的呵护。
四、对教育本真的不倦追求
教育是什么?作为一名教育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是让学生成才。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很欣慰地感觉到自己从事职业的伟大,将自己置身于一种主宰者的地位——是我让你成才的!殊不知,从杜郎口
中学教师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委屈”般的幸福。学生的需要成为教师的行动,学生的成长成为教师的目标。预习的时候,有的教师退下来,作为管理者,关注班上的纪律,从屏幕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有的老师直接走进班级,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斩获,却作为学生的伙伴登场。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展示活动遇到问题,教师及时指导、总结、点拨、评价,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显露无疑。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同伴的工作,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更加准确,让每一名学生每天都有收获,这是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是对教育真谛不懈地追求。因为学生需要展现,教师从权威上退下来,抑或湮灭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个性张扬之中,丢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沿用一种看似统一的教学模式里。看着孩子们那份自信与执着,教师仿佛真像蜡烛一样渐渐化为光和热而逝去。
走出校门,迎面的疾风吹过,似乎要吹走校园中的尘埃,剥尽教育的厚装,真实地看看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写于2012年12月2日
第五篇: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我一直在努力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宝丰县二中牛凯辉
一直想参悟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听完余映潮老师的讲课后,感受到真的可以简简单单的教学,扎扎实实的收获。
2016年12月15日有幸听了语文教学泰斗余映潮老师的精彩授课,受益匪浅。现在不少名师上公开课不是把劲儿用在“教什么”上,而是全花在了“怎么教”的技术性问题上。一味使用所谓的“最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希望教学能够出彩,结果把语文上上成了艺术课。而余老师的课却让我想了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凡做一事宁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余老师的“贵在得法”,努力追寻最简便,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方式让人印象深刻。在执教《天上的街市》这课时,余老师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因为语文教学教学离不开读,余老师在阅读上下透功夫了。自我感觉本课的最大亮点就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余老师让学生反复整体读文本的形式,使每个学生读的充分,读出来真情实感。一吟在“节奏”;二吟在“停顿”;三吟在“重音”;四吟在“押韵”。使学生进入一种舒缓,浪漫,悠远的意境。通过读体味音乐美,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渐入佳境。第二,于老师始终把课堂练笔作为教学的一种习惯,本节课上,余老师借助一个话题“天上的街市真美呀,你看”,提供可以选择的雅词,启发学生动手描述画面,这些雅词的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供创作的平台,学生既克服了写作的恐惧感,也有“米”可以“下锅”,这才是老师的匠心独运。而我最佩服的是余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句句简洁明了,句句深入生心,没有重复,没有做作,而是句句激励,句句中肯,如春风拂面,舒服。由此可见真正的好课是在读、说、写、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自然催生出来的。可以说语文教学要有硬功夫,余老师的教学看似简单,实际是不简单的,它充盈着其一生的教学智慧。简单的实际是最深刻的。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学升入后的准确把握,是对精心预设之后随机生成的正确引导。余老师曾说过:为了备好一节课他曾挑灯夜读十万字,如此精神让人折服。我们的简单是为了让学生更轻松一些,让学生感受更深刻一些,对于老师怎能简单!
语文教学的追寻的精彩是一首精巧的诗,而非一壶平淡的酒。余老师以他丰富的教学阅历和刻苦的钻研为我们创作出了一篇篇美丽的诗篇。他以简明、简洁的实践教学再次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追寻的精彩,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体现。
对于“简简单单”的教学,我知道我要走的路还很长,那么姑且,一直前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