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追求语文课堂简约之美
【摘要】: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本文主要从简化课堂的内容、目标、方法、环节以及语言来讨论如何让小学的语文课堂变得简约。在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将语文教学逐步回归到其本质——简约,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简约之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简约
【正文】:“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简约的语文课堂,应是简明而不失品位,简单而不失精彩,简化而不失实在,简要而不失到位,简便而不失高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追寻的简约,其实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教学目标追求简明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简约的教学目标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目标要精简,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文章,学会用口头和书面语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只要将这四件事情做好了,语文也就学好了;其二是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要精简。要做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简约,教者心中就要有明确的语文教学的大目标和赖以支撑的应该落实在每节课中的小目标,在每篇文章以及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不忘循序渐进地紧扣识字、写字、阅读、作文这四大块,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等核心要素,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来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例如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教学目标简明扼要:一是以读为本,品读细节,披文入情。二是由读悟写,读写结合。这样的目标定位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抓住了语文训练的有效途径——“读”与“写”,整合了三个维度,涵盖了“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目标明确,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二、教学内容追求简约
崔峦老师曾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而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三是教学的方法、策略使用不当,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教师分析内容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
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一篇课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陶罐和铁罐》,在教学开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奚落”一词切入课文的学习,在理解“奚落”意思后,围绕“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学习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感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至于课文的10-17自然段,内容简单易懂,老师只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中了解两个罐子各自不同的结局,其余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点,直奔主题,又化繁为易,事半功倍。
三、教学环节追求简化
不少课堂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并没有能静下心来去认真读书感悟,结果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了。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如王崧舟老师教《长相思》。他先是引领学生读通诗词,读出韵味;接着是引导学生围绕“作者身在哪里?心在何处?”这个主问题,读懂词意;然后引导学生想像词中作者的情景和假如他在故园中的情景对比,读出词情;最后是通过质疑来读透词心,明白作者虽爱家,但更是为了报国,提升了主题。这样以“读”贯穿全课教学,板块式推进,简单而又高效地将课文的学习推向高潮,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方法追求简便
陶行知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投影仪、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上公开课,几乎成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大展台。似乎不用现代化的设备,该教师就落后,这课就陈旧。其实,语文的学习是要靠“读”去“悟”的,要使教学资源不浪费,课堂教学不作秀,简约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要强化实施课堂上的“精
讲多练”与“精讲精炼”。通过生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言语的内在精神,使学生文本语言与人文熏陶融为一体。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我以读读、感悟、表演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弄清剧本的基本要素,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表现的提示语反复阅读课文,感悟蔺相如的宽容大度、顾全大局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然后又引导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让学生受到美好人文精神的教育,最后,又设计结合课文的写话训练,让学生想象再现蔺相如、廉颇促膝相谈决心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的情景„„尽管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五、教学语言追求简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语言的简洁、精练、准确,有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杜甫云:“语不惊人死不休。”虽含有夸张成分,但告诫人们要重视语言、提炼艺术。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1)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2)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取得成功。所以,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感悟文本的精神,置身文本的情境,积极寻求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3)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沟通师生心灵。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不拘一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越是简单的东西越科学!”简单也是一种美!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的负荷。让我们一起为语文课堂“减肥”!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堂只求简约有效 《教育教学论坛》 2011年23期
2、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 http://wenku.baidu.com/view/d9ad1a543c1ec5da50e270ac.html
3、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http://www.xiexiebang.com/fkggz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814
4、简单是智慧.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9).5、探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化 《小学阅读指南》2011年11期
第二篇: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追求教学简约之美
句容市第三中学 徐霞 江苏省句容高级中学 黄金斌
【摘要】
当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潮流,我们应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
【关键词】
简约 有效性 教学思想 教师 目标
提到戴尔,你会想到什么?当然是它闻名于世的直销模式,打个电话,网站上填填信息就一切都搞掂。戴尔着力倡导的概念是“向过度包装说不”,只要是不必要的,就都属于“过度”的范畴。我们的教学何尝不应拒绝“过度包装”,追求简约之美呢。两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教育论著《学记》就论及“约而达,微而减”“能博喻然后能为师”,从中我们可以领略“由繁到简,由博到约”的简约教学的理念。何为简约?简约就是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简明的课堂设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简洁、精炼的外在形式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当追求有效教学成为潮流,我们更应积极思考如何使教学变得简约而不简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教师要有强烈的“求简”意识,懂得舍弃与整合,深入浅出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课堂变得简约又充实,那应如何将之付诸实践呢?
一、简明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好比是一堂课的“心脏”。一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太多,每个目标都想抓,不愿取舍,结果可能一无所成。教学目标要科学、精要,“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目标的定位应恰到好处、要有侧重。如在情感性较强的学习内容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比较显性的目标时,教学就应围绕情感和价值观感悟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定位。一堂课集中解决一两个既是教学重点,也是学习盲点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囫囵吞枣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简洁内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怎样使有限的时间变得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学会取舍,不妨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是易混点要讲,易错点要讲,规律和方法要讲;三不讲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
简要设计。为活跃气氛,很多课堂设置了小组讨论,小品再现,演讲,辩论会等众多环节,让人眼花缭乱,似乎为课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但往往热闹有余而内涵不足,在众多教学手段的狂轰乱炸之下,学生缺少了“静思”的过程,被教师强势主导的一个个环节搞得筋疲力尽,课堂教学情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科学、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规律的,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这样就搞那么复杂了。“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简便方法。简便的方法和思路是学生所期待和乐意接受的。往往掌握方便快捷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学会从最简单的举例中归纳普遍的规律,如徐长青
老师的“退中的数学”,真正做到“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有些课堂通过各种辅助教学设备,展示眼花缭乱的教学场景,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冲淡了教学的主旨,把原本简单的课变成了复杂的课,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教学媒介的运用要点到为止,克服“浪费与作秀”,避免喧宾夺主,更多的时间应留给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和感悟。
简练语言。任何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雨果说:“语言就是力量。”老师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能使学生一下就把握核心问题,避免注意力的分散,强化他们对重点问题的思考。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去启迪、激励学生,留下学生自由发挥的空白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着成功和信任。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就会让人有一种清净明亮的感觉。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用心锤炼每一句课堂教学语言,不断提高教学的美感。
教育专家汪潮教授曾说过,“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简约不是随意,它是一种精湛设计;简约不是低能,它是一种高效整合;简约不是无为,它是一种教学境界。”倘若要在简约教学中切实有效达成目标,教师本身应博学多才,教艺精湛,有较高的教学素养,宋朝大词人苏轼说过“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简约中透着凝练,在凝练中带着思考,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使课堂教学达到简约而不简单,朴实而又扎实的境界。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 徐长青
[2] 《简约语文》浙江教育学院 汪潮
[3] 《简约:数学课堂教学的理性回归》 许卫兵《课程·教材·教法》 2009年第五期
[4] 《网络环境下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研究报告 张新卫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流淌简约之美
让语文课堂流淌简约之美
【摘要】语文课由一棵大树变成一座大山,压在老师的头顶上。于是,望“语文”而生畏。为语文课“打枝”,让语文课简约起来,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简且精,简且丰,少枝多果,岂不乐哉?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课堂 简约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学生、没有表演,没有多媒体,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又意境深远。简约的语文课堂,剔除了喧嚣与华丽,变得干净而又美丽。”这是全国著名特级老师薛法根对简约教学的看法。事实上,当老师们把教材读厚、读深、读透之后,惟有 “更浅出”的教学,将那些不是语文或关于语文、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把多维深刻的语文教学内容以凝练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才能使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
本色语文课堂追求简约与高效。主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简约——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
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简约的教学内容,是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简单,是一种指导思想,也是教学的很高的境界。我们要以简驭繁,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理想。
1、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也就是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目标定的是否科学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果目标定过多或过高,面面俱到,就会无法实现;倘若目标制订过低或过少,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或者是课标规定要达到的要求。
例如:我在教学《猫》一文时,抓住三个目标进行教学,首先学好生字词,重视识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倡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其次是指导学生自我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 1
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兴趣;第三理解并练写,围绕“作者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和小猫的淘气可爱的”展开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受到思想启迪的基础上进行习作,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
2、教学环节简洁自然。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如教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3、教学内容简约精练。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课堂可以与社会生活、学生经验、学科知识等联系在一起。因此,语文课堂可教学的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为此,在课堂操作中,决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取舍,选准精讲的内容。分清哪些是重点教学内容、哪些该略略带过,哪些该“蜻蜓点水”等!
如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一诗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诗句来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通过读中悟,悟中读,深深地体会田园风光之美。
教学内容简约精练意味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放弃一切与学生并不怎么重要的知识点,也许这样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者是“教
材重组”的点点体现吧!总之,我们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面面俱到,也许留下点余地和空间反而更美!
4、教学手段要简化实用。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公开课《雨》。课前,教师把大屏幕投影仪打开,屏幕上出现了课题:雨。上课铃响了,教师想用猜谜语的方式激趣导入,于是说:“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千条线,万条——”老师刚说到这里,学生马上就喊起来:“是雨!是雨!”教师树起大拇指说:“同学们真聪明,我还没说完就猜到了,下面请看老师板书课题„„”。
这样的教学片段,教师一说要他们猜谜语,他们不用动一点脑子就知道答案一定是“雨”,学生的思维一点也没有参与到谜语其中,可以说这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导入手段多而繁,但却是一无用处,只是“哗众去宠”。这样的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理念多,新尝试多,新的教学手段更多,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手段,甚至是网络走进课堂、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但过多过杂的手段,使用不当,会严重地冲击着我们的语文课堂,无法让我们的课堂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因此,我们该慎重地,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学案预设等情况,选择科学而高效的教学手段,力求让教学手段简化而实用,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导致“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二、简约——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
聆听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知识功底、宽广的学科视野,确实让我们为之震撼。每一个环节处理都是那么出其不意,每一次过渡都是那么情感投入,每一次朗读指导都是那么动情揪心,每一个细微的学习习惯都是那么重视,每一次教学拓展都是那么思路开阔,每一次角色转换都是那么自然。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及时地捕捉这个问题的实质;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够及时出现在孩子的身边;当孩子想说某句话而没有说出来,他能够带着孩子说出来„„这都是智慧的体现。
在他们充满了文化功底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特级老师的博学睿智、幽默深情和独到韵味,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气。
底气来自于丰厚的积淀。具体到一篇课文,需要的是对教材的深入解读。语文新课标反对把课文讲深讲透,烦琐解析,但并没有反对教师对教材反复推敲,想深想透。惟有深入,才能浅出。有效的课堂一定是建构在对教材正确、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针对教材特点,立足教材内涵上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不必盲目追求设计的新颖、多变。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在纷繁复杂的语文信息中寻找一个圆点,统领整个课堂教学,简简单单教学语文。当然,语文教学要简单,并不是课堂上就让学生读读书,写写字那 么简单、随意。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 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我以为,语文教学应该尚简。应该抓得住一个圆点——语文最根本的东西,扎扎实实而又简简单单地教学。
老师们只有成功地抓住一个“圆”点,才能简简单单教学语文,省却了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一下走进学生的心灵里去,踏准学生生命的节拍,把课上到了孩子们的心里,这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三、简约——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
“朴素是优雅的灵魂”。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只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就能让语文绚丽多彩、精彩纷呈。尤其让人钦佩的是,他们教学语言清新、质朴,没有
华丽精致的辞藻,没有气势如虹的排比,但是学生却在他们的带动下充分地说,投入地读。这种朴素的美,是真正的大美!
再反观当前不少课堂,不难发现,现在的课堂太喧闹了,丰富多彩的图片影像让人目不暇接,曲风不一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游戏层出不穷„„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学会倾听,学会思索吗?当视觉疲劳、听觉疲劳、身体疲劳的他们随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赶冲时,他们的语文能力又如何能提高?苦心设计准备的教学环境已经对学生学习语文形成了干扰。
“静”是语文教学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的前提条件,使语文教学逐渐走向简约,走向真实。为了让学生沉下心来学语文,真正学会倾听、阅读、思考、写作,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外部的“静”界。孔子教育学生,最喜带着学生到自然中去,远离尘世的喧嚣。“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清静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不受干扰,专注学习。营造外部的“静”界很简单,只要教师能够将课堂实实在在地当作学生学习的场所,在教学时多做“减法”,删去对学生认知起负面影响的环节,把时间还给学生。课堂自然就安静下来了。
语文学习也需要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内心“静”态。只有静心,才能保证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静心,才能保证真正地读进文本;只有静心,才能保证调动新知、旧知进行思考。“静”下来,不仅作为一种语文学习的良好状态,更应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我们期望,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大道至简”简约并不简单。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删繁就简,才能无比丰盈。大道至简,真水无香;简约语文,丰满境界。
让我们共同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打造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查静 《江苏教育》
2.《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杨再隋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3.《利用课文空白开发思维潜能》 郭辉雄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4.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张祖庆 《小学语文教师》
5.《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真真切切》梅林等
6.《简约语文》汪潮,浙江青年名师展示会
7.《关于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想法》张庆
8.《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 徐新铭
第四篇: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首先我想从我看到的一则故事说起:一位哲人把一个小孩、一位物理学家和一位数学家同时请到一个密封的、黑暗的房间里。哲人吩咐他们:“请你们用最廉价又最能使自己快乐的方法,尽快把这房间装满东西。”物理学家马上伏在桌上开始画这个房间的结构图,然后埋头分析这个季节哪是光照最佳的方位,在哪堵墙哪个位置开扇窗最合适。草图画了一大堆,绞尽脑汁的物理学家还是不能确定在哪堵墙上开窗,他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中。而数学家连忙找来了卷尺丈量墙的长度与高度,之后伏案计算这间房间的面积,又在苦苦思索能用什么最廉价的东西恰到好处的把房间迅速填满。只有那个孩子不慌不忙,他找来一根蜡烛,从口袋中掏出火柴点亮它——昏暗的房间一下子明亮了。在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还在皱眉设计种种方案的时候,小孩已经在屋里围着摇曳的烛光幸福得跳舞唱歌了。
多么睿智的孩子,他用了最简单、最廉价的方法,然而这简单的方法带来的却是不简单——烛光摇曳、满屋生辉、温馨浪漫,让人感到快乐无比,这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我想我们的语文课不正是在追求这样的效果吗?用实实在在的方法,使学生有真实的收获;用简约的方式,使我们的课堂丰满有效!所以下面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就是——让简约之美浸润语文课堂。
一、何为“简约”? 哲语分享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清)郑板桥(郑板桥画竹画了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到后来,他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竹就要画出竹子内在的精神——“清瘦”。怎么才能凸显出竹子的“清瘦”?就是要“冗繁削尽”。这种“减法思维”体现的是:由简约带来真实和高效)
什么是简约?重点突出为简,厚积薄发为约。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和文本之间能进行更为深入的充满智慧的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力求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平淡而不平庸”。“简约的结构,深入的对话”,这样的课堂才是简约课堂,这种“简约”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我认为:
1、简约是一种理念,使教学过程清清爽爽。把简单的课上得很复杂是一种技巧,把复杂的课上得很简单是一种智慧。简约的目的最终是高效。
2、简约是一种深度,使语文课堂充满张力。简约的教学设计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阅读,这是让学生能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前提。
3、简约是一种底气,使语文学习扎扎实实。做到“教学环节简洁;文字训练扎实;教学形式朴实”,这就需要充分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感悟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联系生活,在感悟体验中展示学生的灵性;走进对话,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展示学生的灵性。
4、简约是一种境界,使语文教学回归自然。语文教学要想显得简约而丰满,教师必须把握对话的本质。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5个“说”来表现:一是课文说什么,二是课文怎么说,三是课文为什么这样说,四是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五是大家想对课文说什么。把握语文的实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效。
简单地说,语文课堂的简约,就是目标小一点,过程实一点,方法纯一点,以自然、朴实的教学去追求高效、灵动、和谐的课堂。
二、为何“简约”?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有了很多的变化:师生对话、合作交流、书声朗朗、情意浓浓„„很多老师蓦然发现:语文教学应该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关注与提升。于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每节语文课都追求的目标。老师们甚至希望,一节课就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所以,在课堂上呈现的是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以致于有人说如今的教育常常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我们的小学语文就是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阅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胖’了,教‘肿’了”。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有的老师驾驭不了,另外又怕漏教了却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却迷迷糊糊,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
近几年听了许多的语文课,对以上问题有了一点深入的体会。课上很多年轻教师精神抖擞、表情丰富,加上精致的课件、准备充足的教具、活泼多样的方式,都非常吸引我们听课者的眼球。但35分钟的热热闹闹之后,走出课堂,想回忆起什么,却只是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节课结束,学生似乎学会了许多,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真正学会,甚至可能连课文都没读正确、读流利。以下例举几个片段:
片断一:《低年级识字教学》
教师让学生从“苹果树”上摘下带有学生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共十个字,大部分学生抢不到,学生贴不到,教师按自己的板书设计贴好,然后让学生齐读生字。学生“抢摘”后,仅仅和同学们一起齐读了一遍,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纯属无效劳动,因为参与活动的孩子不过是随意“抢摘”而已,匆匆忙忙之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的时间?
片断二:四年级上册第18课《美丽的小兴安岭》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了他个人的观点。)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片断三:二年级下册《春天在哪里》
一位教师在执教《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读课文识字。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等。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第五步,读古诗《春晓》第六步,合唱《小燕子》整节课学生又唱又跳,台上台下蹿动。
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把语文课变成了联欢会。从以上片段中我们可以发现,以“学科渗透”为名的各种非语文活动占据了课堂,占用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时间;有时远离文本,让学生随意发挥,不着边际的议论和大量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个人阅读实践,取消了教师的板书和范读,甚至必要的讲解。凡此种种现象造成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在课堂上,语文学科虽然也重视“综合”,但这种“综合”不是抽象的综合,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不能因为要“综合”而异化了本体,甚至消融了本体。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即听、说、读、写活动,以及与此相关的观察、思维、想象活动、情感活动等等。“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
针对“把课文教肿了”;针对教师教得辛辛苦苦,课时紧紧张张,效果仍不理想,崔峦先生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想我们的语文课的确需要“瘦身”,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突出重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呈现一种“简约之美”。我们说教学首先要突出教材重点、敢于取舍。正因有了侧重点,教学就应该变得“简单”和“专一”,简约而自然,这才是是语文课堂的本色。简约自然,其实就是真实,这种看似简约的课堂并不简单。它要求课堂不要硬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堂教学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让教学方法太花哨,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
三、如何简约?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如果说课堂是一条船,那么简明的目标就是精确的航向,它是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有明晰的学习目标作引导,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正确的评价和调整。
1、三维目标的整合。在确定目标时,我们一定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力求简明适当。简明是指在有限的一堂课时间内,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适当是指教学目标要因课而异,因学生而异。如,景美情深的课文以赏读积累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以熟读、复述、内化语言为主;写法上有特点的课文以领悟迁移写法为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确立简洁集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有用的、实际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作为语文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课标明确规定的年段目标,要对自己任教的年段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越位,也不能不到位。
如低年级要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同时加强朗读和词语的积累。阅读教学要追求情趣、扎实和规范。还要做到读写姿势正确,写好铅笔字,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认真完成作业,学会查字典;中年级要加强朗读,练习默读,要加强段的教学,并逐步向篇过渡。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学会预习复习,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形态则追求自主、智慧和发展,要从精读中领悟学法。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要学会读书做笔记,随时使用工具书,能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在实践中用语文。
二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要以此为依据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
例如:高金莲老师在这次的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中执教了《微笑着承受一切》,她老师根据四年级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以及学习基础,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承受、失声痛苦、剧痛、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等词语。
2、学习从“课题入手,抓课文重点”的方法,理解句子“我绝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的含义。
3、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
以上目标中,老师抓住桑兰的“坚强”这条主线,由“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这一显现桑兰坚定和自信的语句为射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围绕此句进行品读、理解和感悟,在理解词句、掌握方法的同时达成本文的情感目标——感悟主人公以微笑面对一切的自信、乐观、坚强以及永不放弃的人生态度,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
正是因为我们在三维整合上下了功夫,语文就变得简单了。2、突出语文能力。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要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更要突出语文能力。我曾看到一位老师执教《赵州桥》一课时,制作了大量的课件,该课件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展示了赵州桥的地理环境、全貌,却没有用于解决课文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难点“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的内容。运用这种课件教学,由于忽视了教学目标,学生不能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头脑中只是一些赵州桥的外观及周围环境的零碎画面。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并没有多少提升。
(二)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了,可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精选简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老师深入研读教材和教学内容,发现那些学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东西,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要做到“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1、瞄准课文的重点,训练的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发展的生长点。我们备课时,需要对整组教材和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确定了简明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的体会、感悟、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在教学中,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为三维目标的达成服务,但同时又不能刻意追求,放大我们所要强调的那个维度。据说雕塑家罗丹雕塑了一座人像,让学生们提意见。一个学生说:“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啊!”罗丹听后,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子砍去了这双“完美”的手。因为在罗丹看来,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部分是比整体更为重要的。如果这双手太突出了,有了自己的生命,便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我想同样的道理,我们如果刻意放大这个维度,设计了很多内容来达成这个目标,那势必会忽略另外的维度。你强调的那个维度强调得过了头,语文就会走向“异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不能得到和谐统一。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我们在沙滩上用双手捧起沙子的时候,手里的沙子满满的,却几乎不会漏下来,但是当我们用力一点,把沙子握得紧一点时,沙子却从指缝漏下来,直到漏得精光。我这样说的意思就是,要想得到的多,就要顺乎自然;若是操之过急,刻意追求,反而可能得不到。很多事情是这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如南翔小学宗晶老师执教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真正做到了既注意整体把握,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简约而适度,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以一个中心问题“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到后来却什么都没有了?”导入课文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们乱砍滥伐的错误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宗老师选择了描述小村庄变化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人们随意砍伐的行为,有感有悟,情理交融。这些重点语句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
2、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简约”不是简单、机械地减少教学内容,减少教学的知识容量,而是要求教师认真地钻研、解读教材,对文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把握,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工夫,在浅出教学内容上做文章。语文教材的主体是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语文教师难当,语文课难教,这第一难,就在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依据什么来确定每课教什么呢?依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确定每课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说,教师先要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已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诸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一位特级教师在一次公开课后曾经说:“我备这堂课直接的时间只有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一堂课。”
我们应立足文本,学会精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扎实、紧扣读写。何为基础训练?就是立足于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基本技能训练和着眼于听、说、读、写、观、习的良好习惯的培养。但是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我们逐一讲解、训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满堂问”“满堂练”“满堂讲”,不仅不能使学生印象深刻,而且也讲不透、讲不完,因此,教师应善于“精选”、“精讲”。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一座铜像》一课,有许多字词,教师可以重点教“急中生智”,让学生说说“急中生智”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了解急在何处?智在哪里?抓住这个全文的关键词“急中生智”,联系上下文涵盖全文,问得集中干练,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干净利落。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除了用小便浇,还有其它办法吗?结果都不行,只有小便浇是最佳办法,突出了小于连的机智。于是小于连既可爱又聪明,热爱祖国与人民的形象便树立了起来。本单元又是重点理解词义,又达到了词语理解的训练要求。
3、正确处理课文与补充材料之间的关系。恰当地补充课外阅读材料,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反之,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教学负担。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克服教学内容“泛化”“不确定化”的现象,做到“该教的就教,不该教的就不教”。
(三)设计简化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简化”,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支撑。教学环节的“简约化”,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等基础上的“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思维的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品味,去感悟,去思考,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
1、教学过程要简化。简洁的过程设计往往充满着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顺应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用整合的思路,整合的问题,将教学过程简约化。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整合的问题覆盖面一定要大,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主动交流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具体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突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即可: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获得一个大概的了解;精读理解,是指教师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帮助学生体味、领悟课文的重、难点;熟读迁移,则是指教师主要通过对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悟性。
我们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无论教哪个年级的阅读课,无论是教哪篇课文,都离不开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和师生交流。一般来说,刚刚学习一篇新课文,要安排自学的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之前,也要给学生比较充足的自读自悟和“交头接耳”的时间。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简化。语文教学的训练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思维的训练,一个是语言的训练。我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尽量为这两个训练目标服务。要通过你的创设情境,你的课堂设计,使学生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体悟,有美感的激发,有想要表现的欲望。通过这些,有效地实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目标。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狗杜克》一课时,组织了以下课堂教学:1.默写四组词语,然后听老师讲“小狗杜克”的故事,并借助默写的词语归纳故事内容。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安然无恙”的意思,讨论:小狗杜克是怎样使玛丽的孩子安然无恙的?由此感悟到小狗的勇敢及忠心。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词句复述故事,再就当时情境写台词:玛丽和周围的人面对尼科安然无恙、杜克留着鲜血的情景,会说些什么,三位同学表演,其他导演。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表演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四)选用简便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简便”,是实现“简约”课堂的“润滑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的世界是自由的,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法应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哪钟方法简便、有效,利于学生亲密接触文本,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就采用哪种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年级的《大竖琴》一课时,录制了各种车辆的马达和喇叭声,使孩子在看竖琴图和大桥图,以及听竖琴美妙琴声的基础上使想象思维达到了跨越,在听听、看看、想想中,学生仿佛置身于繁忙的大桥上,切实感受叔叔阿姨们在为上海的建设而忙碌,我们的上海在不断前进!从而理解了大桥弹的“乐曲 ”就是:我的家乡——上海在前进。
1、突出基本教学手段。
自从“电”闯入语文课堂以来,语文课堂就变得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了。教学手段虽多,但总有上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语文课的基本教学手段是什么?拿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最基本、最简便、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读和写。
实实在在读书。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里提及的“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伴随思、说、议、写等其他语文实践活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读”的训练中,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教师上《给予树》,在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急于问学生“你认为课文中有哪些给予?”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教师怎么启发,也只能发现“金吉娅对陌生小女孩的给予。”却怎么也猜不出老师想要的“妈妈给予孩子们。兄弟姐妹相互给予”。而为了让学生说出这两种“给予”,一节课上,这位教师带着学生一会思考,一会交流,一会看书,一会反馈,绕来绕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结果学生还是不能说到点子上,最后教者只好自己说出答案。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记得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要学生读出某种语气没有错,但不能为读而读。有的教师要求“请带着悲伤的感情读”、“请带着高兴的语气读”,可是学生朗读时所带着的感情并不是真正从内心生发出的情感;我们也常说“这里要读得快一些”、“那里要读得慢一些”、字要读得重一些”,要知道,朗读不仅仅是以速度和重音表现出来的技巧,更应当是学生对文字感觉的声音表现。我们应当着力去做的,是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的感情。如有一个执教《掌声》一课的老师抓住了出现在课文两个地方的“一摇一晃”:“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摇一晃”中英子不同的感受,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样的处理就非常好。
快快乐乐写话。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学生在读中丰富了语言,获得了写的技巧,培养了思维能力、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写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我们就要把练笔落实在课堂上,尽可能把老师的教学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写话时间,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我们的巡视指导,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
2、创设语言情境。
我在执教四年级《游天然动物园》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为动物拍照”这样一个情境,然后指导学生品读、交流,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的好:
上课伊始,在指导学生将课文读顺之后,我在课题“游天然动物园”之后加了个破折号,要求学生用课文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受。“乐趣无穷”,这是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接着把作者最后的这段浏览感受读一读:“‘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米库米天然动物园之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每年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 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也来一次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的快乐之旅怎么样?”下面“想”声一片。“关于旅游,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故意顿了一会儿)希望这说的不是你。怎么说的呢?”几个关子一卖,学生一个个伸直了脖子,生怕够不着这顿大餐。“什么是旅游呢?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问他其中的乐趣,回答三个字:不知道。’”学生一听,都乐得笑了。我接着说:“旅游应当是欣赏,应当是把身心交给山水自然,而不是赶着照一张张‘到此一游’的人头照。”学生会意点头,我又说,“但如果是把握精彩瞬间,能够很有艺术地拍照,那就另当别论了。今天的快乐之旅,我们就顺着作者的文字去米库米天然动物园神游一番,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为动物拍照!”学生们先是惊讶,接着一个个兴奋不已。“一个有情趣的人读课文,一定能将文字读活,发现一个个有情趣的瞬间,并随时按动快门,留下那记忆里的精彩。(补一句)——而不是回家问他什么也不知道。”学生又笑,并开始有兴致地投入到课文中去,读着,想象着,圈画着,并做下“拍照”的标记。
五六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了,我让学生将自己要拍的画面与同桌交流。学生其实就是在向同学读着课文中描写动物的语言。学生对课文还不太熟悉,此时让学生把课文读起来就是我的目的。
“这些动物有意思吗?头脑中为它们拍下照片了吗?闭上眼睛,看看这些动物的模样是不是就在你的跟前?嗯„„长颈鹿„„细长的脖子,斑驳的花纹,静静地,在树阴下亭亭玉立„„”显然我的引导给了同学们示范,他们也一个个在下面轻言描述起心中的相片来:“基马猴„„顽皮„„从来就没有安稳的时候,一会儿还在树上,一会儿已经蹦到长颈鹿的背上了。对,就拍在长颈鹿背上啃野果这一张,还朝我们挤眉弄眼呢,简直就是在气我们:你们有野果吃吗?”„„这时候学生的描述已经超越了课本的束缚,这是在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为学生的表现暗喜的同时,我决定把战线往前推进,将成果扩大:“同学们,一个摄影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作品内涵,往往会给作品起一个标题。比如老师就想给庞然大物河马来一张,你看它懒洋洋地刚出水面,突然发现了我们,于是愤怒地张开大嘴,对天怒吼„„我给这一张起名——气吞山河!”学生一个个鼓起掌来,接着不用我提醒,一个个便投入到发挥他们天才想象力的游戏学习去了。„„
不一会儿课堂就热闹起来了:
“我拍大象。它正悠闲地横过马路,扇着大耳朵,并用它那可怕的鼻子随意地将一棵小树齐根打断。我的标题是——横行霸道’。课文中不是讲,看见大象,导游阿里立即让我们们停车了吗?大象发起脾气可不得了了,这是‘横行霸道’。”
“我也拍大象这一刻,我的标题是‘别抢,看这’。小树断了,你的车想翻吗?呵呵„„”
“我拍狮子,„„‘温馨时分’„„”
“我拍打滚、玩闹的小狮子,‘天真’„„”
“ 我拍大象过河,被河马咬掉尾巴,标题是‘你也有这一遭’。”
„„
这节课中,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有情趣的设计,出其不意地在学生的“痒痒处”挠一把,使学生始终处在旅游拍照的积极情绪中,他们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实实在在地发展了语言。我想这就是简便的教学方法带来的意外效果。
(五)运用简洁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简洁”,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基石。如今很多老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令人感到迷惘甚至担心。比如:“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领新标异二月花,你的发言有了诗意。”“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就是你的答案。”猛然一看,这些评价语言非常富有诗意,但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却弄不明白自己的答案是对还是错。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有的放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用最简单的语言引导学生生动、有效地学习,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知互动、简约高效。我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发挥以下功能:
1、调动学习兴趣。一年级上册34《天上一群小白羊》一课,以为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啊!奔着、跑着,它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赶快读读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吧。这段话顺应浪漫的虚写手法问出新颖奇特的问题:小白羊飞到天上去了。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迫切希望读这首儿歌的心理,学习有了动力。
2、渗透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学情,巧妙地运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悉尼歌剧院那美丽独特的外形真是令人沉醉,你能找到文中那生动形象的描述吗?看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三年级上册《悉尼歌剧院》
寥寥数语既提出了学习要求,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与智的启迪,这正是简洁的语言所呈现的简约之美。
3、促进认识提高。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置身文本的情境,在步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获得体验。如:
“小乌鸦叼着虫子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情景感动了我们,谁能用朗读把小乌鸦的懂事和孝顺表现出来?”——一年级上册《小乌鸦爱妈妈》
4、激发表现欲望。教师要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不足,既肯定学生的长处,又要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最欣赏你读的那一句句子“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因为你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小青蛙快乐歌唱的情景中,谢谢你!——一位教师执教《荷叶圆圆》时所说。
5、沟通师生心灵。教师的评价语言应是真诚而恰如其分的,平等而充满关爱的,赞赏而充满期待的,要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亲近感。如:
一位老师请一名学生把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晏子使楚》,学生把“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这时老师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
这位老师的寥寥数语话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自我的勇敢精神,又巧妙地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幽默地把写字大小不匀这种偶然现象转换为写字与情感的内在联系,同时又机智地渗透、点明了对课文人物的认识;充分表现出了老师的智慧。
(六)制作简单的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的“简约”,是实现“简约”课堂的“调味品”。大多数语文课堂,还是使用常规媒体来教学,有时一支粉笔、一块小黑板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有的内容教学时并不一定要追求课堂教学媒体的多样,侧重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感悟可能更加适合,如果设计过于繁琐的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反而有画蛇添足之感。所以我们对多媒体教学应采取理性的态度,应“合为时用”。
所以,简约的设计,恰恰蕴含着智慧,昭示着深刻和经典。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我就制作了简单的课件:一段配乐录音,一张月亮星星的画面。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播放配乐录音,美妙的音乐、动听的声音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神情专注、投入。之后,我又出示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去想想自己坐在月亮上欣赏夜空美景的情景,然后再去朗读课文,达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尽管媒体设计非常简约,但简约中训练了语言文字,简约中体会了语感,充满着厚重的人文。
简约的最终目的是“求倍”——求得学生习得知识的倍增,求得教师专业成长的倍增,求得教育教学质量的倍增。简约的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们下气力进行不懈的探索,需要有深厚的底蕴来支撑。语文教学也只有简约、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够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所谓“大道至简”,应该就是这种境界。
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如果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注重了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呈现出简约之美、真实之美!
第五篇:语文教学法论文课堂教学论文:让语文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语文教学法论文课堂教学论文:
让语文课堂绽放简约之美
“简约,不简单。”这看似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却恰恰是“简约”的生动注解。语文老师要怎样使用恰当的教学环节,来施教丰富的教学内容,并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以期真正实现多元的教学目标?“简约教学”的理念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我想,如果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追求简约的教学过程,一定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丑小鸭》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它是根据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改编而成的。依据“简约”的教学理念,我这样思考并实践了本课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简洁明了
在教学《丑小鸭》之前,我多方面研读教材,从原著到各位专家的解读,都一一细细品过。窦桂梅老师认为,原著是那样的鲜活,应该让孩子直接读原著,在她与孩子们酣畅淋漓的解读中,读出的是“苦难中追求梦想,幸福中心怀谦卑”。她的课堂让我们折服,然而,我的课堂却无法模仿。她面对的是六年级的孩子,而我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小朋友。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那么多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他们幼嫩的心灵还读不懂人世间复杂的情感。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改编后的文本所呈现的情节,我删繁就简,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能仿照课文,用“丑小鸭来到(),()他。”想象说话。2.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受丑小鸭成长中的苦难和变成天鹅时的幸福。通过课文学习懂得,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困境,遭受怎样多的磨难,都不能泯灭心中的希望。
二、文本内容精选妙用
语文教材中,文本的内容总是丰富多彩,文本信息的丰富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是一对矛盾。如何精选文本内容,做到重点突破,详略得当,也是这一节课我认真思考的问题。许卫兵老师认为,数学课的选材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我觉得,这也同样适用于语文课。《丑小鸭》的三到七段描述了五个场景,每个场景都表现出丑小鸭不同的遭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段解读,还是抓住重点着重解读呢?经过仔细考虑,我着重选取三处,一处是丑小鸭出生后在家和在树林遭到的悲惨待遇。一处是丑小鸭在芦苇丛中,惊羡天鹅的美丽。一处是丑小鸭惊喜地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这三处场景,都分别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了小鸭不同的内心世界。选取它们,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验,才能更好地走进小鸭的内心,倾听小鸭的心声。
三、课堂主线清晰凸显
所谓“主线”,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和主干脉络,它是课堂教学的“魂”,是课堂教学有序有效的根基。《丑小鸭》这篇课文藏着两条主线,一条是小鸭从出生到成长,最后蜕变的成长主线。一条是暗藏着的小鸭心理变化的情感主线。如果选择前一条主线来组织教学,就很容易形成流水账似的课堂形式,处处关注,处处不能落到实处。所以我选择第二条主线展开教学。在体验小鸭苦难而无奈的心理世界之后,我又抓住“惊奇、羡慕”来补白小鸭内心。最后,可怜的小鸭从湖面的影子知道了自己原来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他此时的内心感受课文用两句话写出来了。于是,我直奔这两句,让孩子自由朗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孩子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丑小鸭的惊奇,快乐,幸福,兴奋„„并自己朗读,把这种满心的欢喜读了出来。在故事读完之后,我问孩子:丑小鸭为什么可以变成天鹅?孩子们说,他本来就是一只天鹅。我接着问,他知道自己是一只天鹅吗?欺负他的人知道他是一只天鹅吗?因为不知道,所以大家才会因为他的丑而嫌弃他,欺负他;所以,他的生活才那样的悲惨。可是谁也想不到,如此可怜的丑小鸭有一天会变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白天鹅。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对故事进行了整体的回顾后,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前预设的“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困境,遭遇什么样的不幸,我们的心里都不能泯灭了希望”的情感目标在孩子们的感悟中得到实现。整个课堂,从苦难时的低沉到蜕变后的激昂,孩子们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在体验中生成深刻的认识。主线的清晰明朗让课堂如行云
流水般酣畅,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跟随着丑小鸭品味多样的人生,收获穿越灵魂的心灵启迪。
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简约、沉静下来,我们才能够看清语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工具性与人文性共一色。所谓“大道至简”,大概就是这种境界!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让语文课堂绽放出清新宜人的“简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