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求教育的本真 呵护生命的幼芽
追求教育的本真 呵护生命的幼芽
——赴临沂20中学习日记
最宝贵的机会是学习的机会
201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天气 多云
“我跟你说个事啊,你可不要太激动。”年级部主任卖着关子和我说到。“什么事?”我满肚狐疑。“激动”一词让我一时难以分辨这接下来的消息是好还是坏。
“这个周末学校安排我们去山东学习„„”汪主任的话虽没有让我“喜出望外”却足以激起我内心的波澜:万万没有想到我也获得了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
„„ „„
时光飞逝,急速的!眼下,我倒已经是入住在沂州府宾馆了!虽然在路上驰骋了一天,但并无半点劳累之感,满心的是对明日学习的期待,是对开拓眼界的期待,是对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的好好把握„„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然在“课改”的大浪潮下,这个观点多少被一些人给否定了。我们所践行的“学本课堂”就是主张教者和学生皆是学习的共同体,但也没有漠视“教师”要“充满导学智慧”。
一个学富五车、专业知识过硬的老师定能引导出一个理想的、与生有益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绽放生命活力,散发青春风采。教学的方法、技巧固然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可学可借鉴的,然而教者的个人魅力、知识底蕴、教学艺术是学不来也借鉴不来的。这是一种智慧之花,开在“时间”之茎上,长在“内力”的土壤里。
希望此次的临沂之行可以收获多多,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积累闪亮的智慧之光!
聆听报告 珍藏点滴收获
2015年3月31日 星期一
天气 晴
“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临沂20中现象’首期全体验式高研班暨全国教师高级研修基地的挂牌仪式”
当大屏幕上赫然出现此次活动主题时,心里蓦地升腾起一缕庄重严肃之感。这情感源于对刘校带着我们9人团队驰骋600余公里来取经学习的崇敬与感激;也源于对这次远行学习的重视与珍惜。
今天主要是听了天津市教育研究院陈玉亭博士和北京市清河中学孙玉柱校长以及临沂20中姜怀顺校长三人的报告。报告中,难抑激动之心,思绪翻腾,获益良多。
陈博士,《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这里面,陈博士提到了教师的“内力”一说。她把教者的“成熟”比作武侠小说中的“内力”:“当‘内力’达到一定厚度,任何招式都可以从容使出来,并能随环境改变而自创招法,妙手天成,变化无穷。真正的成功者,他们的成功你看得懂却模仿不了——原因就是,你只学了他的招法,却没有他的内力。”
说得多好啊!我们虽可以借鉴他人之法,但他人深厚的知识底蕴、智慧的教学艺术能借鉴来吗?不!不能!
我们该思考‘内力’何来?除了教学经验的日积月累,除了备课上课的精心准备,除了对待学生的观察关爱,除了同事之间的互相学习,除了叩问内心的叙事反思,最重要的,应该是永不停止的读书学习,应该是潜心钻研的学科探索。
读书,提高眼界;探索,铸造品质。只有这才是形成我们教学艺术的不竭源泉和无尽动力。
“研究学科精神,培养思维能力”,陈博士的此项建议,我深信不疑。每一门学科都有他的显著特征,它是我们选择教学方式的灯塔。语文课,就该情飞扬,志高昂,灵秀生动;数学课,就该讲逻辑,论严密,智慧相撞;思品课就该知廉耻,懂荣辱,深华生命;历史课就该看成败、知兴替,明鉴得失„„课堂风采,岂能一以贯之?
姜怀顺校长的一首《永远和童年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密切关注学习者,了解他们,遵循生命规律进行教育的有思想的齐鲁名校长。这使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宗旨——让山区孩子享受最优质的教育。孩子是生命的幼芽,而我们追求的本真教育不正是用生命呵护生命的成长吗?
姜校长提出的“价值引领”让我们仿佛看见了行为的源动力,实践的追源地。“宽容是一种疼痛的过程”“评比成为老师的绞肉机”等生动形象的观点说法让我们耳目一亮,也许“施以个性关怀”的确可以让人温暖,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温暖了人的心,自然点亮了希望,促成了行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想,这样的精神洗礼真好!
听苗凤珍老师的课有感
2015年4月1日 星期一
天气 阴
今天,终于是真切地走进课堂了。如果说报告是你的理论奠基,那么,课堂则是你的实践领悟了。
早晨,虽然由于路线不熟走错了路耽搁了点点时间,但精彩依然没有错过。《孔乙己》,鲁迅先生的一篇有名的小说。小说的学习不外乎抓住它的三要素即可,但,说实话,怎样才能达到你预期的效果,怎样才能营造氛围引人入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生命、提升生命,这,不容易!
学科精神的体现,个性思维的发展。我想,这就是我对苗老师课堂的核心评价。
首先是个性的整体感知。学生们众说纷纭孔乙己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迂腐”“善良”“用手走路”等等都是学生的热腾腾的,刚出“颅”的第一想法。
接着苗老师示范解读。从词义、表达效果、前后文对比、课内外对比四个方面解读她自己对印象深刻的“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的个性理解,要求学生们从“手”“脸”“语言”“嘲笑”中选择其中任意一个 “原点”来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既抓住了要领,深入文本,细化文字,又做到了全文联系,前后贯通,真是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在总结主旨和拓展延伸方面,苗老师是利用一个又一个的巧妙设问引生入胜,给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之感。巧妙的板书更是让学生从课本看到“历史——今天——未来”的车轮滚滚向前,让学生的认识得以拓展,价值观得以引领。
更值得借鉴的是,苗老师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句名言警句般的话语自然过渡,诸如“开卷有益,小说发表近百年,给不同人不同的记忆”“边读边思的神情是最美的神情”“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的共鸣,那么你的阅读感受呢?”“读一篇好文章,就是在滋润自己内心的心灵”„„这些话语让课堂环节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也让你叹服她灵动的教学语言。
她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学科精神。学生独到的见解,流利的口语表达不仅是课堂的靓点,不也正是苗老师课堂成果的最直接证明吗?
后记:
一片干涸龟裂的土地上,几株绿意盎然的幼苗正在成长„„
第二篇:教育本真不倦的追求
教育本真不倦的追求
——走进杜郎口中学
沿滩区富全学校郭正松
在我的心中,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推进者,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能集中体现该校在教育本真追求中的方向和所有内涵。如果到一个学校学习,我最关注的就是教师行为。
在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做出全面修订之后,在沿滩区推进“双新”活动之际,我们于11月26日走进了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去感受这股来自于齐鲁平原上的“旋风”。
走进杜郎口中学,宽阔的操场,平整的跑道,葱郁的树木,丰富的文字,凡此种种,在眼前一闪而过。我用手中的摄像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杜郎口中学的老师在哪儿。学习回来之后,略做整理,分享几组拍摄的镜头。
第一组:晚自习,他们在……
(最初走进杜郎口中学,是他们的晚自习时候,我们来到了七年级的教室里。)
镜头一:七年级一班教室里,六个小组的学生安静地做着自己的事儿,有的查阅工具书——翻着厚厚的词典,有的在书上做着批注,有的在练习本上不停地算……环视教室,没有教师。
镜头二:停留片刻,我们走进了另一个班级。这个班里面,老师组织学生整齐地坐着,讲解着关于经纬度的知识——这时仿佛走进了我们自己的课堂。一会儿,教师有事儿出去了,一名学生主动上台接着演示着课件,点缀着些许话语。镜头三:到了七年级办公室,从虚掩着的门缝中看到了几名教师在交谈着,办公桌前墙上的显示器里呈现出班级学生的学习场景——原来是这样监控学生的自习呀(心中不禁有些抵触)!
第二组:反思时,他们在……
镜头一:(第二天早晨七点四十五分,这是他们反思的时间。过道里站满了参观的人,年级组有十余人到场)前几位老师发言,点评了昨天听课老师的课堂,接着一名英语老师背诵了课文——会后还自行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一名体育教师
说了课(好像没有真正的互动)。
镜头二:走廊上摆满了教师的反思、组内的考核,内容丰富。
第三组:上课时,他们在……
镜头一:(第一节课,我们走进了七年级2班的教室,是一节历史课,讲的是东晋时期的多彩艺术)上课伊始,学生自觉的按照习惯在黑板上板书着相应的内容,教师在巡回观看,而后在黑板上补充了部分内容。展示开始,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展示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时不时地穿插其间,抛出话题,纠正错误。
镜头二:这是一节九年级的数学课,从板书内容来看是二次函数。一名学生流畅地表达着自己的解题思路,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说完,老师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的思路怎样?”
第四组:课间操,他们在……
(第二节课快结束了,我们知道是课间操时间,便早早地来到运动场边,找好位置。)
镜头一:每个班的孩子比较整齐地来到操场边,站好队,而后成四路纵队跑步走进操场。孩子们随着音乐节奏展示着独特的动作,感觉很有意思。班级前后没有教师的身影,我推进着镜头,在操场的最右边,发现了两列教师,他们跟学生一起做着操,舞动着身体。
镜头二:做操完毕,学生在交流着什么,做操的两列教师却渐渐地围城了两团,仿佛在交谈着什么。
第五组:交流时,他们在……
(第四节课的时候,是学校组织的交流时间)
镜头一:所有年级组的教师代表来到报告厅,向来参观学习的教师交流他们学科组的教学教研工作。从他们学校的教学模式、理念到每一天的安排、处理,娓娓道来,毫无做作。
镜头二:逢问必答。有些老师提出了一些质疑的问题,他们均认真作答,谦虚、大方。
回眸这些镜头,似乎定格在“教育本真的追求者”上。
一、对学校教育的无悔陪伴
在杜郎口中学,房舍最为简陋的是教师宿舍。低矮的平房,窗户上贴着窗花纸,难以看清室内陈设。“家远的教师住校,周末回家。有晚自习的老师一定住在学校,陪伴着学生。”这是交流时,数学组的老师这样介绍。联想当晚看到的情形,同年级的老师有的在教室里带领学生预习,有的在办公室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了领导的巡视,没有谁的督促。11月的山东,风疾,昼夜温差大。全校几十位老师放弃了家中温暖的被窝,暂别了家人,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与学校为伴,与工作为伴。离妻别子不是为了生计,是为了对教育的守候。
二、对工作伙伴的无私互助
在反思的时候,年级组的教师针对听课的内容,及时找出同伴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没有做作,没有委婉,没有修饰,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毫无保留地在全年级教师当面的时候提出,直刺问题本身,逆耳的忠言让听者脸发烫。
没有别人的批评,或许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没有建议的评价,怎能说是帮助。教师的成长来自于自己的孜孜以求,更来自于同行的适时点拨。
三、对教育对象的精心呵护
展示课上,教师仿佛湮灭在学生之中,如果不是他们穿着不同,真是难觅身影。学生主动地汇报,精彩的讲解,积极而有序的展示,每一环,每一节,教师却在精彩之后及时现身,或总结,或指引,或安排,或点评。话语少而精,问题巧妙而及时。我们在课堂上最担心教师的两点——越位和缺位——在他们的课堂上极难看见。
做操的时候,老师们站在另外一边,与孩子们同舞。没有了来自背后的注视,没有了来回的监督,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与他们的平等。
呵护不是庇护,让孩子们露出自己的头,感受风霜雨雪的滋味却是真正的呵护。
四、对教育本真的不倦追求
教育是什么?作为一名教育人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事业?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是让学生成才。从这样的表述中,我们很欣慰地感觉到自己从事职业的伟大,将自己置身于一种主宰者的地位——是我让你成才的!殊不知,从杜郎口
中学教师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委屈”般的幸福。学生的需要成为教师的行动,学生的成长成为教师的目标。预习的时候,有的教师退下来,作为管理者,关注班上的纪律,从屏幕中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有的老师直接走进班级,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斩获,却作为学生的伙伴登场。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展示活动遇到问题,教师及时指导、总结、点拨、评价,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位置显露无疑。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同伴的工作,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让自己的每一句话更加准确,让每一名学生每天都有收获,这是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是对教育真谛不懈地追求。因为学生需要展现,教师从权威上退下来,抑或湮灭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个性张扬之中,丢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沿用一种看似统一的教学模式里。看着孩子们那份自信与执着,教师仿佛真像蜡烛一样渐渐化为光和热而逝去。
走出校门,迎面的疾风吹过,似乎要吹走校园中的尘埃,剥尽教育的厚装,真实地看看教育的本真是什么!
写于2012年12月2日
第三篇:追求本真课堂的生命价值
追求本真课堂的生命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在不段的深入,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讨论,一次又一次地除去我们思想上的尘埃,以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本真教育”是倡导务实求真的教育,是孕育高尚人格的教育。人格的极致是真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彰显课堂的生命价值,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是师生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有令人激动的矛盾冲突,有难以躲避的困惑焦虑,有角逐智力的欢腾愉悦,有切磋琢磨的师生情谊„„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里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就是流动着生命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而知识活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活化使这些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化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变成容易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润泽。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是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一、追本溯源,在思维共振中体现生命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学科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师生思维共振中去追本溯源,去体现生命的价值。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一个不会“思维”的教师,学生也不会尊重他,更可怕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思考者。
要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一要搞清楚教材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而编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教材,理清编者的思维线索和方法。二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平时思考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解于胸。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创造性的火化随时都可能迸发。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不一定非要有多彩的画面、绚丽的音乐、厚重的历史、丰富的现实。有时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本身,我们能发现:知识的真理感、学科思考的内在美、丰富的思维方式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立本求真,在情感共鸣中展示生命价值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要确立道德至上的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新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只有做到立本求真,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总是让学生生硬地、被动地去掌握知识、认识事实,如果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那么创造的智慧与激情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样的课堂学习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将变得萎靡不振、沉闷和程式化,毫无生气和乐趣;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只有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其生命的价值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自由活动才会充满“自我”的个性特色而富有创造性。如果课堂总是让教师按照给定的教材、指定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进行,终日进行的是枯燥、机械、重复性的劳动,其创造性的才能与智慧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最终就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课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在抓重点和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隐性的,对学生发展具有渗透的内容,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享受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让学生们心情愉悦、思维顺畅、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孩子们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撒播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普通而平凡,但又多么绚丽和灿烂。我们只有耕耘课堂,创造课堂,让课堂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课堂成为师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三、返璞归真,在探索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近来文化研究,学者们多有引用“草根”一说。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我们追求的本真课堂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那么,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
“探索实践是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学必须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习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发展和满足的一项有意义的也应该是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幸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创造充满着快乐,这是尊重生命的人本精神的呼唤。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智能发展,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习成,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又要重视给学生以生命的欢愉和享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索而倍增兴趣和信心,获得激励和满足,并因此而产生新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娱乐型”的外在“包装”,给学生以轻松和快乐;要善于选择和组合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把它引进课堂,给学生以兴趣和吸引力;要善于挖掘信息所蕴含的情感或理性的美,给学生以审美的冲击力和心理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值得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1.享受学习,激励成功。成功的教学应善于在学生的内心和头脑里激起获得知识的欢乐感与幸福感,促使学生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奋发学习。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他感到是一种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爱因斯坦曾告诫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礼物来享受,就是要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趟有趣的发现之旅行,不断地发现学习的乐趣,以激励其不断成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一旦成功,就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从而渴望学习,享受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激励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2.自我反思,主动建构。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验。主体参与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展、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以“探索观”构建的课堂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学完一定量的知识要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来龙去脉,总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反思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既得的结论,更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获得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实践应用,尽情体验。有一位数学教师在教“秒”的认识一课时,为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尽情体验:(1)直观感知:跟着钟面上秒针走动的声音,每走一秒的“嘀嗒”声就拍一下手;(2)建立表象:看着钟面上秒针走10秒的时间,让学生对应着每一秒数一个数,从1数到10,同桌进行游戏:一人看钟面,一人数数,然后请学生上讲台前表演;(3)动作思维:让学生用较合适的方式表示1秒钟可以完成的动作,尽量把学习的“首创权”还给学生;(4)举例深化:请学生例举出生活中用秒计时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并在课堂上请学生用秒计时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5)实践内化:半分钟的口算比赛与半分钟的数脉搏活动,下课前,让学生用秒计时收集、整理学习用品。整堂课,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紧紧被问题所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心思考、用心体验,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有疑问、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在快乐的游戏活动中,寓情于美,创设了一个崭新的美妙境界,引起学生审美感受的共鸣,使其在审美体验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情感的陶冶。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地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真正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这种通过“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的活动怎不令孩子们流连忘返?
总之,本真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生命意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式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还课堂之本真
本真课堂应是以实现学生真实、真正的发展为起点和依据,着力改变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真正转变,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前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但是现行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如: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刻意求新,热闹非凡,冷落文本,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大大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思想守旧,不注意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担心新课改会影响考试成绩;部分教师追求自我发展,主动发展,超越发展的意识淡薄,课堂教学创新不够;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等。
一、我心目中的本真课堂
1.在本真课堂里,把学生看成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里有多元的、自由的学习方式,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合作、或体验、或探究等等。课堂里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一味地展示自己的教学预案,而是灵活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甚至错误问题,能耐心、及时引导,以思想激活思想,以智慧引领智慧,以个性启发个性,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2.在本真课堂里,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新建构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的知识应当包括教材里的知识、教师本身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3.在本真课堂里,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有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自由地彰显个性,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不论对与错,尽显个人所思所想,敢于向教材和教师质疑,不用担心教师的责备,不用担心同学们的嘲弄,只在乎将自己的言论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一部分,积极参与,大胆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应有的指导与呵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
4.在本真课堂里,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讲究机会均等,避免出现少数尖子生独领风骚,中等生偶露头角,下等生无声无息的现象。
5.在本真课堂里,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为目的,以开放式、互动互促为主要模式的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仅给予学生知识层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等心理方面的支持。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尊重和鼓励方式,营造学生愉悦轻松的心理环境。
总之,在本真课堂里,有民主的学习氛围,有自由的学习方式,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有机会均等的师生有效互动,有支持性的师生关系。
二、构建本真课堂的初步尝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新课程改革的落实,素质教育的推进,创新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课堂。如果没有课堂的深刻变革,再美好的教改设想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还课堂之本真是我们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本真课堂。
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有两个,即教师和学生,本真课堂要靠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前提条件。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尊敬老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根本,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教师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生发展方向的指引者。例如,在讲授我国政党制度中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政治常识问题时,有些学生由于对现实生活及我国的国情了解具有片面性,看问题比较偏激,不能完全接受课本中的有关理论观点。针对这种现象教师不应进行强硬的理论说服,而要引导他们搜集研究今年伊朗总统和阿富汗总统选举舞弊案以及有关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多党大选而造成民族和国家政治危机等方面的事例,引导他们全面分析造成危机的原因及后果,再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近现代史,与他们共同探讨我国多党合作制与西方多党制的区别,领悟多党合作制的优越性,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性。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信任的教学关系。
2.运用好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协调学生关系,发展本真课堂。
“主动、探究、合作”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学习,需要教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问题,需要教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协调学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间的关系应体现平等、互助、合作、竞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课时,我尝试着把“听证会”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引入课堂,开展了“模拟听证会”的活动。举办听证会,使学生自觉寻找伙伴,组成活动小组,按照每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分工,协调一致地去完成共同的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诠释了合作学习的社会性及高效率。开展“模拟听证会”的活动,就是让学生对我国社会政治生活进行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它使得抽象、枯燥的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把教师的说教变成学生的感同身受,从而心悦诚服的接受,有水道渠成之效。同时也会激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优化本真课堂。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及个性心理品质等多个方面。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室文化建设,用来营造轻松、整洁的环境,给学生以美感。使学生感到心情愉悦,有利于学生养成文明举止和良好习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主动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优化教学环境,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以适应教学过程中认知的需要。如在教学中,学生对某一观点分歧较大时,教师可以组织讨论,通过发扬民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多种观点思想发生碰撞,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功效;在进行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选播电影、电视等影像资料或制作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的画面感染学生,烘托气氛;在讲授国际关系问题等理论时,教师可把富有典型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背景,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的政治学理论加以分析探讨,各抒己见,增强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进行哲学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事例或有趣的故事导入,深入浅出,使学生在真实的事例中,或在诙谐有趣的故事中领悟出哲学原理的内涵。
三、构建本真课堂的反思
构建本真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问题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构建和谐课堂,下面几个问题值得重视:
1.教师转变观念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前提条件。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权威,师道尊严统治课堂,师生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本真课堂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发展的看待学生,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师生是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伙伴。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不能有和谐课堂的。因此,能否真正建立起和谐课堂,转变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2.建立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基础。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行为、认知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赢得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有敌意,学生就不会喜欢你这个人,更不会喜欢上你的课;如果师生关系一般,学生对你这个人、你的课也会一般。因此,融洽的、支持性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基础。
3.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本真课堂的关键。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赖、崇敬和喜欢,教师的专业素养非常重要。良好的师德和高尚的情操能够感化学生;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能够吸引学生;饱满的激情和毫不吝惜的微笑能够感染学生;得体的着装和文明的举止能够塑造学生。因此,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
4.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课堂的氛围是包括每个学生的、集体的一种精神面貌和情绪倾向。不能有死角,不能有不和谐因素。“学困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死角”;“问题学生”往往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不和谐因素。因此,帮助和转化“学困生”和“问题学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5.与学生的课外对话与交流是构建本真课堂的重要补充。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是需要解决,但是,在课堂上过多地批评教育学生,往往会破坏课堂的和谐气氛,又不一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会因为在众人面前丢“面子”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果个别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构成大碍,可以稍加暗示,把问题留在课外去解决。这样既不影响课堂的和谐氛围,又可以给学生留足“面子”,达到教育目的。
构建本真课堂不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
让课堂提问回归本色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
黄志平
新课程改革提倡“对话教学”和“互动教学”。“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可以让教师将课堂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政治学科的内容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学生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中容易导致课堂空洞、乏味,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在政治课堂中,教师如能注重提问策略和艺术,可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课堂提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最大化的挖掘学生的潜能。所以这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关键性的教学技能。但是在目前的政治课堂中有不少课堂提问却有违教育和教学的本真,失去了课堂提问应有的本色和价值。从课堂提问的设问、提问、答问和点评这四个环节来看,有违课堂提问本色和学生实际的现象仍然普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现象之一:教师的设问带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和启发性。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问,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所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乃至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政治课堂中有些提问的问题是信口拈来,没有精心设计,这样的提问似问非问,目的不明,缺乏思考价值,让学生丧失方向,丧失自主,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提问过于琐碎而无意义——“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也总是千篇一律的“是”与“不是”,“对”与“不对”。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的思考,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或者是不能形成“预设——生成”的效果,只能让学生寻找课本答案,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现象之二:教师的提问流于形式,无实际意义。有些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由传统的“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这种课堂虽然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却违背了提问的价值和初衷。
现象之三:课堂提问不能面向全体,兼顾全局。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往往担心基础较差的同学答不出问题而耽搁时间,从而忽略大部分学生,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没有积极性,只是消极等待,觉得课堂好像不关他们的事,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
现象之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没有恰当的点评,甚至无果而终,丧失了问题的本身价值所在。如在讲《和平与发展》时,教师提出“影响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教师没有作任何处理,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被搁浅了,学生还沉浸在思考中,突然被教师拽入到另一个情景中,学生一片茫然。这样的提问与其有不如无,既浪费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又没有任何收获,极容易挫伤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或者是对学生回答的对错与否,不作评价,马上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叫学生回答,或者评价含糊其辞,让学生如坠云雾,摸不着头脑;或者只说缺点,不说优点,或者过早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代替学生思维。久而久之,学生将没有激情,逐渐失去参与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既要凸显问题本身的价值,又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和政治课的学科特色,围绕课堂提问的四大环节,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问题的设计,做好设问的准备工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提问,功夫在课堂之外的备课上。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
(一)课堂提问的问题要目的明确、具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提的问题要有典型性,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提出的问题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果对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过于随意,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劳动者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分层次把握好本课知识内容,了解我国现实的就业状况和劳动者工作状况,我以劳动者为核心设计以下题目:
1、为什么要就业?
2、我国就业的现状怎样?
3、如何促进就业(分三组:一组代表企业;二组代表国家;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4、劳动者就业了,他们的权益状况怎样?
5、我们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分三组:一组代表国家;二组代表企业;三组代表劳动者个人)
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这些问题即从整体理顺了本课的知识,同时又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渴望着寻找答案,这时教师就可以同学生在共同的探究中学习课本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对课本知识的认识。
(二)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新颖,贴近生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 政治课的内容与时事、生活实际问题联系十分紧密,所以在提问的过程当中,要经常与生活中的实际联系起来,与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应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使提问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这样,使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与实际相联系,学生才会感到有兴趣,才会积极地去思考,这样整堂课才有气氛。例如,我在讲“市场经济的缺陷” 时,正值“三鹿奶粉事件”,我通过视频,播放了这起事件对婴儿和众多家庭带来的伤害,通过真实的、惨痛的事实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
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追问,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整体性,力求环环相扣 设计好提问环节。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设计提问的环节,即针对一个知识串,通过怎样提问的形式既为突破知识点做铺垫,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加深理解。问题设计要对教学过程全盘考虑,作出整体性安排,要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步步为营;其排列顺序,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政府的工作原则》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你和政府打过交道吗?
2、你的感觉如何?
3、什么样的政府才能令你满意?
4、怎样才能保证政府令你满意?问题的设计从和学生拉家常开始,引发学生的感受,然后落脚在本课的重点上(政府工作原则),然后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认识高度:从国家性质、自身权利、政府自身知识,深刻理解如何帮助政府打造一个权威的政府。
二、逐步推出课堂问题,注意因材施教、面向全体,抓好提问时机
(一)课堂教学的问题要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启发思考 启发性是课堂问题的灵魂,学生答问中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答非所问、答不上来等。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处。不能不顾课堂情况的变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课前设计好的问题,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要多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如在讲高一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
1、同学们早晨吃的什么?
2、有没有剩饭?你把剩饭怎么处理了?你为什么这么处理?
3、用的什么餐具?你饭后的餐具怎么处理的?
4、其他同学如何看待该同学的行为?
5、你发现身边和社会中还有那些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或习惯?
6、我们该怎么办?这样一堂课从学生身边的小事谈起,引发他们的思考,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感应,那么我们的三维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人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在提问时,经常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XXX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提出来自己的观点。” 有时还请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来重复刚才那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或者是进一步提出与刚才问题相关的问题来让其他同学思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十分重要。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提问时机有这几种情况:
1、导入时提问,以旧带新。在新课导入时,适当设置提问,既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学习目标明确。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讲到《民主监督》时,可以就课本的卖瓜农为例,设置如下问题:“针对此种情况,该瓜农应行使什么权利?”“他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行使呢?”(前一问是复习监督权,后一问就是贯穿新课。)
2、学习中提问,答疑解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疑惑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设置问题,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讲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的依法执政,有一个问题就是“党的主张是否等于国家意志”?要解决这一困难,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国家意志(或者国家政策)是在哪个机关作出决策的?”这是我们上一框学习的内容,全国人大具有决定权,决定全国一切重大事务。很明显党的主张不等于国家意志。“那么,党的主张能不能上升为国家意志呢?”学生自然就会的出结论,把党的主张拿到全国人大审议表决,如果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状态法定程序,也体现了党的执政方式——依法执政。
3、过程中提问,新颖独特,趣味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新颖,能激发学生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调不起学生参与的“胃口”。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会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提问后,耐心等候,及时评价,热情鼓励
教师提问后应该等候一段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有条理的详细组织答案,使学生给出更好、更满意的答案,从而使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减少。同时,教师还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给予恰当、热情的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言,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用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巩固当堂教学知识时,可以提问学习中等学生;而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性问题,则提问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应该及时评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学习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提问后教师应当欢迎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决不要有意无意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积极性。
教学既然是师生双边的活动,精心设问,循循善问,就成为解决教学矛盾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简单,实际上功夫下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期待,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效率地学习,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有效提问、有效教学的目标。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政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
“本真教育”拒绝单向活动
江小进
教育教学从来都是双方面的。本真教育的课堂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教育目的。而如何实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高含金量的付出,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需要双方的良性互动。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基于此,我们提出“本真教育”不能也不该教师或学生的单方面活动。
一、从教师方面看 1.充分的课前准备 我们知道,没有充分用好这四十五分钟的每一秒,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于课堂即时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此外还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在面面俱到,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体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合理地讲练,每节课都要有比较深入的信息反馈与调整,确保每节课中目标的达成度。
2. 科学的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的教学方法要有根本的改变。我们要让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看书、自学。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在这个“教”的过程中,教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授之以渔”。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者要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3. 有效的激励机制
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培优补差工作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事实表明,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补差,首先是“治懒”,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懒”,包括思维上的懒和练习中的懒。思维上的懒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不集中;练习中懒的表现为练习速度慢,作业完成不及时,家庭作业拖拉等。针对以上情况,分别要施之有效的措施,在课堂中加强“快速提问”,增加提问的密度,把一些略简单的问题请差生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二是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三是课堂作业堂堂清,教师要严格监督,不给他们抄袭的机会;四是不能让他们有拖拉家庭作业的机会,一经发现及时进行批评,并严格处理。
二、从学生方面看 1.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这样,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有效了。
2.课堂学习习惯
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时要站直;听课时目视老师,重点内容课本上有的要勾画,没有的要记在课本的空白处或笔记本上;老师板书时要目视黑板;老师提出问题时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问老师;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时将书捧在胸前,声音要宏亮;书写时执笔要正确,要认真,书写解答过程要规范,写在规定的位置,不写错字、别字,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要集中精力紧紧围绕老师的讲课思路用心学习。
3.课后巩固习惯
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假如每次作业都能够做到先复习,然后像对待考试一样对待作业的话,那就等于一天几次考试,就不会出现平时作业100分,正式考试不及格的情况了。
三、师生的和谐共振
数学上“1加1等于2”,在这里,我们要的是“1加1大于2”。一个班级的师生就像一支运动队,教师就是那教练。每一节课就象一次训练,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能产生刘翔、王军霞这样的世界冠军;同时,没有足够的训练强度,也不会出现中国女排。光教师“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点拨,我们的课堂教学想要不高效都不可能。
本真课堂的魅力
——参加全省农村中小学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现场研讨
会有感
张店区潘南小学 陈秀玲
在外出学习之前,我没搞明白这次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没见到会议通知,什么内容?会有什么收获?带着疑问,和同行的老师颠簸了一下午,来到这个陌生的潍坊昌邑。正像泰安教科所的领导点评时所说的:来的时候真是没抱什么希望,没放在心上,以为这么偏远的农村,能有什么好的经验,但是听了三节课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觉得昌邑经验是非常值得推广的。在听课时,全场与会人员无不侧耳倾听,尤其是于美霞老师上的小学数学课,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让人体会到了真正原生态的课堂,魅力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于美霞1963年出生,高中学历,1986年开始任民办教师,2002年转正。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得昌邑市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和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已连续九次优秀率达到100%。而且,于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与众不同”,学生仅用一年时间就学完了九至十二册的数学教材,经测试,全班学生对所学内容全部掌握,优秀率达到了100%。她所教的学生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四种能力,即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和研究欲望,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班级的学习气氛浓厚,实现了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的教学发展目标。
我觉得于老师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备课的实用性,优化备课过程,加强对教材的整合。两周教完半学期课。
于老师说,刚开始时,她也是按部就班地教,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她发现“其实学生潜力很大”,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就牵扯到更多的知识,有时一句点拨,学生们就能明了下节课甚至是下单元、下学期的课。而且随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思维能力的增强和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增长,学生自主突破数学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书上的内容掌握很快,而且探究新的学习内容的欲望特别强烈。于老师清醒地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盲目重复熟悉的内容或死板地执行既定教学进度都会阻碍学生的自主发展。于老师开始整合教材内容,有意无意地加快了教学进度。现在,两周能教完半学期的课。于老师说:“有人说‘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知识链,对教材要灵活机动,不过分依赖。原先我不能理解,现在,我知道了。”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前提是,教师必须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于老师凭着她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小学的数学教材进行了创造性使用。学生上课提出的问题,于老师总是尽可能引导他们探究和思考。尽管学习进度很快,但于老师还是常为不能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苦恼:“我也得抓紧学习,现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候我也解决不了。”
还有一件让于老师头疼的事就是:课本“上完了”,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教材上的例题于老师几乎不用,因为“学生已经觉得太简单了,引不起他们兴趣”。于老师只好带领学生多方查找资料,找来新的有价值的练习题,一块儿学习、巩固、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于老师还常常让学生自己出题、互相出题,在自己出题、自己解答,互相出题、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们这里资料少,没办法,就自己编题目。我自己编的题目,学生常常能挑出毛病。”提起学生来,于老师非常自豪。
二、第一周不上课。
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于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做法:第一周不上课。在这一周里,她每天上课时都跟学生谈心,谈家庭情况、科学故事、名人轶事,谈他们学习中的困难,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尽最大的努力了解学生。之后,她会给学生们“上思想政治课”,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热情,鼓舞士气;课前饭后她几乎全跟学生在一起。渐渐地,学生把她当成心目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数学课堂,成了于老师和学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学术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的进步高兴,学生为能跟这样的老师一块学好数学高兴。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于老师说不了几句话,她说得最多的是“谁想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她的课堂上时时处处体现着质疑、探讨、辩论,是学生的思维引导着课堂,老师跟着学生转,没有一个学生不投入,完全是学生的天下,是学习的乐园,真让人佩服但也费解,于老师是怎样在这种近乎原始的条件下把孩子培养成这样。
四、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只评价小组”
同很多自主课堂一样,小组是于老师课堂上的基本活动单位。与很多课堂不同的是,于老师的“小组”不是作秀的花架子,不是活跃课堂的形式,而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的互助、合作组织。“我只评价小组,个人表现再好,组里有人落后,也不会得到奖励。”于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她的这种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实际上也是于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诠释。也正是有了这种正确的评价导向,才使得她的学生真正成了你帮我助的生活和学习伙伴,才使得于老师的班里没有了“后进生”,没有了“学不会”。
然而,落实小组的作用和功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于老师经过几年的探索,基本抓住了培育小组的关键:
小组的组建。于老师认为,小组是学生学习的精神家园,因此,在小组组建之初,学生们就应对小组有相当的认同。在接收新班级的时候,由于不太了解学生的情况,她首先确定有组织能力又学习较好的学生当组长,再让组长选组员,组长认为能“管”几个同学就选几个组员,然后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个别调整后确定小组。等到学生和老师之间都比较熟悉之后,于老师还会组织大家自愿组合、自主选举小组长。因此,于老师班的小组有3人的、有4人的,还有6人、8人的,但每一个组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组织,能够团结协作地完成各项任务。
小组长的培养。于老师认为,对于小组的成长而言,选择、培养好组长至关重要,因为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和灵魂,是教师得力的助手。于老师班的小组长都非常“敬业”,比如,有位同学总完不成作业,组长就天天陪着他写,直到他“服气了,不写作业真对不起我们组长”。再比如,有位同学近来上课老犯困,组长就主动和家长联系要问个究竟;考试后发奖品,各小组长全部发给了组内的其他同学,小组长自己都没要„„这些都与于老师特别重视小组长的培训是分不开的。于老师认为培养小组长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思想教育,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学习一样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位组员的学习。其次,要对组长进行管理方法的培训。于老师每周都要开组长会,交流一周的情况,制订下一周的工作计划,交流好的管理经验和办法,共同解决小组管理重点难题。避免组长因“教不会”、“管不了”而放任不管的现象。再就是给组长实质的权力,帮组长树立威信。如在班里明确:小组长就是小老师,不听组长的,就是不听老师的;再如先进的评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等都由小组长来完成,小组活动全员参与。采用小组的方式教学是为了最大可能地照顾全体学生,因此,小组的活动一定是全员参与的。只有将个别好学生把持课堂发言的格局打破,才能有更多的学生从课堂中获益。于老师特别强调小组中每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发言的能力,让每位同学都学着说,说清算理,说得有逻辑、有条理。她觉得,学生“会说了,道理才真正明白了”,而且,通过交流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实现成果共享。于老师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起初班里有1/4的学生敢说会说,有1/4的学生敢说但说不好,其余1/2的学生不想说。刚开始时,这些学生连最基本的算理也讲不清楚,只说一个结果。为了让学生敢说、会说,于老师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一开始是“逼”着每个人在小组中发言,不管对错,只要说就得到表扬;再后来是先让好学生在全班说,然后表扬他们说得对的、好的地方,给全班起示范作用,告诉大家什么是有效的发言和提问;再往后是中等生,最后是较差的学生说。等到全班的学生基本都敢说、会说了,小组的活动就有了内容。
小组活动光有内容还不行,还得有形式,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有的小组长把小组分成了更小的“互助组”,小组活动时,常常是两人一组交流,组长四处“巡视”,解决难题、纠正问题。有了互助的小组活动形式,小组活动的组织更严密了,活动更有实效了。
关注个别“难管的”学生。虽然分好了组,各组长也很负责任,但于老师认为,作为教师,还应当和组长一起,关注个别“难管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主动服从组长的管理,学会合作。在于老师的印象中,刘梅就是个典型例子。这个小女孩非常要强,像男孩子的性格,分组之初就是不服气。为了让她能够对小组有认同感,于老师就让她去孙芳所在的小组做组长,替下孙芳。可两周下来,她说什么也不干了,说组长太难当了。体会了组长的辛苦之后,刘梅以后再也没给组长出过难题。还有的同学由于调皮捣蛋,没有组肯要他,于老师就先自己给他当一段时间的组长,再做同学和组长的思想工作,让他能感到小组的重要和温暖,这样的学生一般都能珍惜机会,主动配合组长的工作,积极学习。
对小组的评价。对小组的评价可以借助组间的竞争激发小组内部的活力,激励小组成员团结向上的士气。在学生眼里,于老师有一个“神秘”的本子,同学们相信,这个本子里记录着每个组每时每刻的好表现。可于老师却腼腆地说:“我哪里能够记下那么多?有时候我也会忘记,但是学生们比我清楚得多。”每天早上,于老师班的值日班长都会根据前一天在班里发言、提问等情况给每小组排名,每周的组长会上也会对每组的表现进行集体评议。于老师深知,这种所谓的“评比”只不过是激励学生的手段,所以,她常常私下里做工作,避免有的组老受批评、老得倒数第一,“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受打击也不行”。既然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喜欢新奇的小学生而言,评价方法的灵活、新颖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评价方法一定要常变”,于老师强调说。她常常根据学生的情绪和个别学生的表现,改变评价策略,通过评价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他们在课堂上常处于兴奋状态。
44岁的于老师脸上时刻洋溢着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这种笑容使我们相信,是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听于美霞老师上课,是天然去雕饰,是无法预约的精彩。它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课堂,该怎样上课。她没有刻意的情景1导入,没有华丽的开场白,而是直接让学生把兴趣引向知识本身,激发的是内在的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而不是外在的对形式上的兴趣。有的是让人激情、原生态、扎扎实实、效果显著、学生投入、学生收益、深刻、有厚度,让人感到惊奇,感到喜悦,感到震撼。
听的第二节课是37岁的徐治兴老师上的一节初中作文课。在这节课上,让人感觉作文不是模模糊糊,特别是作文的评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求明确,目标具体,学生也能根据目标批改作文,而不是凭感觉打个分。他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赋分的依据。开头怎样写,该得几分,过程怎么写,达到什么程度得几分,结尾怎么写,精彩句子有几个,该得多少分,非常明确。采用的方式也是小组合作,首先老师出题目,出要求,然后下组讨论,构思,接下来小组汇报作文构思,其他小组评价,再修改作文构思,然后是写作文,批阅组长当堂批阅,(全班有近20个批阅组长,)小组讨论批阅组长的批阅意见,再讨论。听了这节课,当时和赵老师讨论,这种模式拿到小学来倒很合适,让学生学会作文的格式,所谓的先入格,再出格。让学生感到作文不再难写,很快掌握作文的诀窍。
我的感悟
近来的外出学习,我感触很多。扎实有效的会议越来越多,务实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浮躁的教育风气,似乎正在逐渐退却,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的真教育风气正在涌起,包括于美霞老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陶继新的《教育先锋者档案》,于丹讲论语,前几天在和平小学召开的张店区校本研究工作研讨会,等等,这些都对我的震动很大,是对我十几年教学生涯的冲击,越发感觉自己教学理论的缺乏与无绪,课题研究的肤浅与盲目,教学管理的时效性质疑。看了这几节课,深感执教教师是那么幸福,那么得意,确实他们在以自己的学生为骄傲,他们对做教师的感觉该是多么的良好。
陈大伟老师在《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中写道,认为教师有两个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一个是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追求,一个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占据我们职业生涯主要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是让我们充实生命的主要阵地,我们该从课堂上寻找幸福。
我们教师生活不幸福的原因有很多,课堂教学不幸福是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种,没有高质量的课堂,没有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教育创造的意义和乐趣,没有优异的教学成绩,没有管理学生的得心应手,我们教师的内心幸福体验怎么会出现。所以我们应该积极起来,全身心地投入我们的工作,动点脑子,想点办法,付出点精力,争取点成绩,让自己产生被认可的感觉,那样我们的体验肯定比发发牢骚、怨天尤人要好得多。
我的反思
课堂教学的根本,就是你的课到底能够给学生什么,能够给学生什么智力挑战,学生能得到什么,学生该得到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得到?这样的方法恰当吗?
近日,随县尚市镇中心小学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强力推进“361”本真课堂模式。
所谓“361” 课堂模式,指的是从课堂结构上三步六环一体,从学情调配上三优六平一辅,从变式练习上三提六基一展。这种课堂模式致力于追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回归“本真教育”,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独立思考的愉悦,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生成“以人为本、返璞归真”的快乐课堂,达到学生身心成长、智力开发和健全人格的和谐统一。
第四篇:呵护生命
呵护生命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物体;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有轰轰烈烈,有平淡如水,有艰难困苦,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克服它,只要你战胜它,那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丢失了自己拥有的生命,那么,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已是烟云了。
生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我们应该热爱生命,而热爱生命的前提是关注安全。大家都知道生命创造了人类世界,生命创造了人类历史,生命更推进了人类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生命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生命的气势是如此的恢弘壮丽;生命的火花是如此的美妙绝伦。生命真是美好,它是容天,容地,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古,笑今,笑世间可笑之人的精神。它有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毅果断;亦有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志雄心,更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诚信。然而,你有没有想过如此美妙的生命,在我们离开母亲的搀扶,摇摇晃晃的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以后,靠的是什么?要我说靠的是安全这把拐杖,如果说安全是花,那么安全就是衬托千娇百媚的绿叶,如果说生命是一幅画,那安全就是抒写神远神致的笔。没有了安全,我们的生命就会摔跤,就不可能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更不可能到达人生辉煌的顶峰。
是呀!有了安全才有平安,才有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幸福,那多少的事故和眼泪,夹杂着悔恨和泪水,让我们随之黯然,那多少的教训和哭泣,伴随着辛酸和痛楚,让我们更加警醒,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关注安全,才有平安,才有幸福。
关注安全,平安是福,让我们用安全的花环,串起这一片常在的欢声笑语;让我们用安全的镜子,照出这一幕合家的幸福美满;让我们用双手,去呵护生命。
第五篇:生命的呵护
生命的呵护
生命就像一朵还未盛开的花朵,需要温暖人心的呵护,才能够芳香四溢,沁人心脾,偶尔也要有勤劳的蜜蜂和漂亮的蝴蝶的点缀才会显得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我曾阅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把一杯热乎乎的牛奶给了一个饥饿的小男孩,后来那位小女孩得了重病,几年以后,当小男孩得知曾帮助他的小女孩得重病的消息后,马上过来看她,并且想尽办法来帮助她,还帮她把所有的医疗费都付清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生命呵护。只要你献出一点爱心,别人也会在你遇到挫折时帮助你。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时间就是知识——自古以来,有多少大文学家就是因为抓紧时间学习知识,才博学多才,聪明绝顶,才会考状元。
时间就是金钱——每天一大早的,菜市场就很热闹,这热闹的场景,是卖菜者半夜两点多去批发各种蔬菜,人们都抓紧时间买菜,卖菜者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时间就是生命——在火灾的来临时,消防叔叔提前一秒或晚一秒,就会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或失去一个宝贵的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你知道梅花为什么会受那么多人的爱戴吗?因为梅花有一种美的个性,那就是坚强。它忍受着暴风雪的打击,在寒冷的冬天里开放。让王安石写下了千古绝唱。
“千磨万击还坚定,任尔东西南北风”——碧绿苍劲的叶子紧紧地扎根在岩石缝中,任何风雨都吹不动它,它们用自己的坚强、真实的个性保护、呵护自己可贵的生命。它那真实的品格让郑燮感动。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就像一朵花,凋谢的时候就证明了生命的结束。但我们要好好呵护珍惜我们可贵的生命,活出自己的人生,让他即使凋谢的时候还是依然可贵。
明江小学六年级:丁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