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地区》反思
《西北地区》教学反思
一般来讲,教师对于教学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教学比较重视,而往往忽略了“课后反思”这一环节。课后反思是回顾、总结这一节课是否成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能及时地对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认真而全面地分析、总结、判别优劣,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这样既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又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因此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学期我担任八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时光匆匆前半学期已经结束了,现撰写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为何反思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其次,经常反思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提供依据;课后及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基础上及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
用心 爱心 专心
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提供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
所谓“得”,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较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和片段。“得”有的反映在教师热情高,训练精彩、得法之处;有的反映在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之处;有的反映在师生双边活动到位之处„„,课后就该细细体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运用了哪些教学手段?是怎样找到突破口的?采用何种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等。
课堂教学中的“失”是指授课不得法或语言点拨欠妥,影响学生的接受,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之处。为此,课后就应该抓住它大做文章,探究出最佳的教学方法,转“败”为“胜”,为今后再讲此课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失”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出现这类情况,也不必懊丧,应细细研究“症结”形成的原因,然后设计改进意见,及时找出弥补的方法:或降低要求,或分步解决难点。比如在讲“经纬网”一节时,在工作之初的几年中,教学就有些不得法之处。只是按课本上的顺序把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告诉了学生,没有注意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同时也高估了学生,认为我讲一遍,他们就能明白,结果到考试时全傻眼了。把这些教训及产生的原因和今后的预防措施记下来及时自省、吸取教训,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从而变本节课的“失”为下节课的“得”。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反思什么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机会;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格。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信敢为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
例如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不同类型的区域,同一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种“身份”;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我国可以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关于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上还比较陌生,因此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地理区域类型,还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能够读图分析四大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的特点,最终达到爱学地理、会学地理、活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课本上读图5.4“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首先要通过界线A、界线B、界线C的具体分布,明确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界线A是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界线B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把界线C说为青藏地区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效果会更好,学生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更加明了清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既是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就会有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充当学生的“向导” ——把学生引向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向导,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自能乐学、善学。
在教学中,对于西北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特色、气候特色、产业特色、人文特色及资源特色这些基础知识,我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做法,而是放手让学生去找。首先要求学生先仔细阅读教材,归纳总结每一段说了什么问题,接着,老师把问题写出来,要求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老师进行全面分析讲解,最后,师生一起
用心 爱心 专心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 主动性,更重要的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累与创新。自我总结成功之处与发现存在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对成功的教学进行小结反思,有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总结先进的教改经验。总而言之,课后反思是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超越自我。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教学难点:
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浩瀚的沙漠„„ 师:想不想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呀? 生:想
师:好!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二、讲授新课
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师:这幅地形图中描绘出了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先看一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生七嘴八舌说出有:山脉、地形、河流、省区等。
师:好,我们分组来完成:第一组找出本区的山脉;第二组找出本区包括的
地形,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第三组找出本区包括的省区及主要的城市;第四组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完成后派一代表发言。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
一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贺兰山、大兴安岭。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得又多又全,能不能利用这些山脉,说一说本区的 位置?
一组代表指图说: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以北。师:很好。并补充: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这段分界线是古长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山脉。
师指图中山脉的位置,生说出山脉的名称。
师:第一组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下面看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了。二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地形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有一生补充说:还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师:补充的真好!那么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二组代表:本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师:同学们这种说法合适吗?
有学生举手说两个平原面积很小,本区地形应该是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师:你观察地太认真了!好,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地形。师指图中的位置,生说出地形的名称。
师:第三组的同学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 三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包括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宁夏。其它学生补充说:还有甘肃。
师:对,还有甘肃,但主要包括的是新疆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师:前三组都表现的都不错,第四组的同学该你们上场了。
四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主要的河流是塔里木河,但它是条内流河,还有一条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河流特别少。
师:总结得太准确了,本区的河流与其它地区相比,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干旱少雨。
师:怎么看出来本区干旱少雨呢? 生:河流少,沙漠多吗。
师:太聪明了,从稀少的河流和无边无际的沙漠我们可以判断出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
生齐答:干旱。
师:这个地方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了呢?
请看图5.15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大屏幕展示:
①本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多少? ②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规律?
③本区内的三种自然景观: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分布有何规律? ④结合活动1:能否总结出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师:好!哪位同学来完成第①个问题。
生: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50毫米以下。
师: 200毫米、50毫米的年降水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本区特别的干旱。师:哪位同学发现了本区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了? 生:我发现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很好!我们看本区的年降水量从东边的400毫米以上向西逐步减少为400毫米、200毫米、50毫米以下,呈现一种递减的规律。
师:那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三种自然景观的分布应该有何规律?
生:降水多的地方草木茂盛,降水少的地方不长草。应该是: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师:分析地有理有据,真棒!
师:结合活动1,哪位同学找到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了? 生:这四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④②③①。
师:加上一些关联词,把这四句话组成完整一段话怎么样?
生: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每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然后完成练习题。大屏幕展示填图题,填注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河流。一些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正误,加以订正。
教学反思: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从地图上收集地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很好。开始时我对这节课很满意。后来,在《地理教学》上看了其他老师的一节课视频后,我忽然意识到,这节课我仍是牵着学生在走,没有大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所以以后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再下功夫,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又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三篇: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反思 地理组 温顺
5月初我校组织开展了一年一度的“树蕙杯教学大赛”活动,这次赛事中我的教学内容为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在本次活动中通过各位听课领导与教师的悉心指导,收获颇多。同时自己在回顾教学过程时也发现了一些细节和问题,值得反思。下面我就《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这节课以及评课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想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总体来说非常清晰,分为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特点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突出该地区的特殊地形特征、东西差异大的植被特点、干旱的气候及其对其他自然要素的影响;第二部分农业特点是利用前一部分所学习的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西北地区畜牧业的东西差异和西北地区东西部灌溉农业的不同特点。所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先通过地表景观让学生认识到该地区气候干旱,再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让学生理解西北地区在总体干旱的特征下由于西北东西跨度大干旱程度由东向西逐渐加重,由此进一步认识干旱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对本地区河流的影响,更影响了本地区的农业特点:无法像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一样发展大范围的种植业,从而延伸出西北地区的种植业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区发展,而在适合草类生长的地方更适合发展畜牧业,形成了我国重要的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而由于干旱程度不同畜牧业和种植业的生产特点也在西北地区的内部区域中出现了自东向西的过渡变化。
在根据本节的教学设计思想展开教学时,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首先明确本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范围,让学生对西北地区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在进行自然特征的教学中,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在七年级下学期就已经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基本学习方法。因此我尝试先复习,让学生回忆区域地理的学习模块,然后将自然环境的几大要素: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点、植被特点等按照区域地理的模块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来学习掌握,由
于教材中提供的地图与景观图有限,我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考虑到班级中的电视屏幕大小有限,部分地图在课件中体现或许效果不好,我运用教师基本功中的版画技巧,在黑板上画出尺寸更大的西北地区版图,并标注主要省级行政单位、山脉与河流。之后利用教学语言讲解给学生,效果很好——学生很接受这种视频课件与板书板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材中对于自然特征中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讲解不够深入,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这种大陆性特点给学生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我还是利用课件给学生对比西北地区某城市和东部某沿海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年较差大,再通过本区日平均气温曲线图与相关数据让学生感受到西北地区的日较差也很大,突出了该地区气候的大陆性特点:即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较少、日照充足。分析降水分布规律时,在提出自东向西降水逐步递减的结论后,强调西部的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地区由于能够形成地形雨降水也较多,为之后学习该地区畜牧业的内容是,学生更易了解该区域能够形成山地草场做铺垫,同时在讲解贺兰山以西畜牧业以山地牧场为主时在详细解释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中理解难点、夯实基础。在农业特点的教学中关于蒙古包的内容与课堂运用较少,提出问题不足。关于蒙古包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蒙古包的优点是什么?
二、蒙古包的产生与内蒙古牧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有些困难,这说明我在讲解的过程中更注重理论,而结合实际不足。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完全可以结合内蒙古草原牧民的实际生活给学生解释当地牧民赶着牛羊群追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结合学科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灌溉农业部分内容要着重突出本区发展种植业最大的限制因素——水,让学生感受到水对当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课尾点题,仍然突出干旱这一特征。
总之在本节课中我围绕干旱这一突出自然特征开展,因此整体的教学设计思想也突出了这一关系,在讲解过自然特征后把农业特点也放入这一关系体系中更能突出本节的重点。
通过“树蕙杯教学大赛”这次活动,不仅促进了我在备课时深挖教材钻研新课程标,提升了我的教学专业水平,还通过观摩与聆听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评课中总结的问题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是一次很好的教学锻炼机会。
第四篇:西北地区教案
【板书】西北地区
一、基本概况 1.位置和范围 2.人口和民族
【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上讲台,指图说说西北地区的范围。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指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展示投影片】北方、南方、西北三地区的面积与人口对比表 面积占全国的比例 人口占全国的比例 北方地区 20% 40% 南方地区 25% 55% 西北地区 30% 4% 【提问】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看,本区与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北方地区面积约占20%,人口约占40%;南方地区面积约占全国25%,人口约占全国55%。即东部季风区的两个区面积不到全国的一半(45%),而人口约占全国的95%。——说明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稠密。
而西北地区相反,面积比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大,人口却少得多。说明本区人口密度小,人口比较稀疏。
【提问】请同学说说:西北地区有哪些民族?
【回答】西北地区以汉族为主,大致占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他们分别聚居在内蒙古、宁夏、新疆。
【量算】请同学们用地图册上“中国地形图”的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各约558千米和3510千米)
【读图】读地图册上“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呼和浩特、喀什的年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两地的年降水量分别是400多毫米和50多毫米)
【提问】两地降水量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差异原因是:两地距海远近不同。)【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指图讲解】本区东部的呼和浩特距海较近,海洋水汽可到达,所以降水较多;西部的喀什距海较远,又有山岭阻隔,到达的水汽很少,所以降水十分稀少。
【读图】读地图册上“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看一看本区年降水量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完善。
【讲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板书】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形成原因:深居内陆
【放录像】西北地区的地表景观。
让学生看录像时,注意观察本区的地形、植被、河流等地面景观。看完录像后,教师提问: 【提问】西北地区的地形以什么为主?(高原、盆地为主。)【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读图】请同学在图中找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天山、吐鲁番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讲述】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较平坦,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在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
【提问】请同学们在地形图上找找新疆境内的主要山脉、盆地,说说新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指图讲述】新疆地形的显著特征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山顶终年积雪。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山间断层陷落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为我国地势最低洼部分。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板图】新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画)。
【指图讲解】新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板书】2.地表景观
(1)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指图讲述】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植被更替变化原因是:本区东部降水稍多,越往西降水越稀少。【提问】荒漠地区生长哪些耐旱植物?牲畜以什么为主?
【讲述】荒漠地区,地面主要为石质戈壁或沙丘,只生长极少数的胡杨、芨芨草、骆驼刺等耐旱植物。牲畜以耐渴的骆驼为主。
【读图】读课本插图“胡杨林”。
【讲述】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板书】(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读图】在“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
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板书】(3)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提问】本区的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讲述】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至关重要。因此,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大多近水而作,择水而居。东部集中在黄河沿岸平原,呈带状;西部集中在沙漠边缘的绿洲,呈点状。铁路沿线的工矿区也呈带状。
【板书】(4)农田、村镇、城市呈带状或点状分布
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到,西北地区草原辽阔,特别是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草原水草丰美。所以本区畜牧业发达,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板书】
三、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1.主要畜牧业基地的分布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提问】我国的畜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指图讲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的广大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本区出产的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不仅供给当地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还大量输送到其他省市,并出口到国外,成为本区重要的经济支柱。
【板书】2.放牧特点
【讲述】放牧方式已有所改变,由传统的游牧方式,正向定居轮牧方向发展。
【读图】阅读课本插图:“牧区的定居地”、“牧民在挤奶”、“机械打草贮存过冬”、“牧民在剪羊毛”。
【提问】“定居轮牧”比“游牧”有什么优点?
【回答】“定居轮牧”的优点有二:一是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条件,由于有了定居地,可在附近建设许多现代化设施,比如实现打草、挤奶、剪羊毛的机械化,在定居地周围建立畜产品加工厂、商店、学校、医疗站等,蒙古包里有了电灯、电视机,改变了以前落后的生活方式;二是扭转了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通过建设人工草场,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提高了单位面积草场能放牧牲畜的头数。【提问】本区草场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讲解。
【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风蚀作用显著,容易引起沙漠扩大。加之人为的不合理利用,单位面积产草量逐年下降,草原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为防止沙漠扩大和草原退化,本区人民应把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作为重要任务。
【板书】
四、灌溉农业 1.灌溉农业的特点
【讲述】本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是发展农业的很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当地农业对水源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在有河水、高山融雪、地下水灌溉的平原地区,农业比较发达,称之为“灌溉农业”。
【板书】2.主要分布地区
【出示挂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
【读图】请同学在图中找出四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
【提问】这四个灌溉农业区依靠什么水源进行灌溉,出产哪些农产品?
【回答】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引黄河水自流灌溉,自古被誉为“塞外江南”,小麦、水稻、棉花、瓜果、甜菜都生长良好。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区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是西北的粮棉瓜果之乡。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都闻名国内外。
【读图】课本插图“吐鲁番葡萄园”。
【讲述】吐鲁番素以“瓜果之乡”驰名中外,是我国商品葡萄的主要产地,其中无核白葡萄糖分高、酸度低,晶莹碧绿,是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的。
【板书】
五、地下宝藏 1.丰富的矿产资源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分布图
【读图】在图中找出如下地名:霍林河、白云鄂博、石嘴山、金昌、玉门、和田、克拉玛依、阿勒泰。对照图例,说说它们各产什么矿?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分布表 地名 主要矿产 地名 主要矿产 霍林河(煤)白云鄂博(稀土、铁)石嘴山(煤)金 昌(镍)玉 门(石油)和 田(玉石)克拉玛依(石油)阿勒泰(金)【填表】让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填写。【讲述】通过读图、填表,我们知道了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铁、镍、黄金、宝石等矿藏也多。现在在塔里木盆地,已勘探出储量丰富的大油田。
【提问】在本区丰富矿产资源基础上,建立了哪些工业中心? 【板书】2.主要工业中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图讲述】包头——钢铁工业 玉门----石油工业 克拉玛依----石油工业 金昌——有色金属工业 【板书】
六、主要交通线路
【展示投影片】西北地区主要矿产和城市分布图。【读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主要的铁路线、航空线。【板书】1.铁路
【提问】本区有哪些铁路干线?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
【指图讲解】本区的铁路干线有兰新线、包兰线等,都是沿着有水草的绿洲和黄河谷地延伸的。现在兰新铁路北段(乌鲁木齐—阿拉山口)修通,并与哈萨克斯坦的铁路接轨,使本区成为亚欧大陆陆上便捷的通道。
第五篇: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教案)
【学习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分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学重难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设计】
1、情境创设观看《美丽中国-风雪塞外》
2、采用自学为主的模式。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内容,并将重难点标注出来。若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
3、采用教师引导的方式。具体分析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通过多媒体手段做一些西北地区景观的课件,并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美丽中国-风雪塞外》片段 通过视频展示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将学生在享受美景中进入今天的课堂。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环节二:自学探究(10分钟)根据学案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结合‘西北地区地形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由于本题综合性较强,在学案上标出相应提示,可引导学生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分析。
展示的过程中点拨学生,本题重点是“分析”二字,目的是为了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找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生导学案上的知识如下:
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73°E--123°E,32°N--50°N(2)海陆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3)相对位置:与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相邻,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以北。
地形特征:西北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多风蚀风积地貌)
气候特征:西北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干湿地区中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大,日照强,降水稀少,自东向西递减。
河湖特征:(1)西北地区河湖稀少,以内流河、内流湖为主。主要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主要湖泊:博斯腾湖、艾丁湖、罗布泊。
(2)河流的水文特征: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岭重重阻隔,降水少,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水量小,有大片无流区;汛期短,主要出现在夏季;植被覆盖率低,河流含沙量大;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植被特征:西北地区降水的不同表现在植被的变化上,本区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基本以贺兰山为界。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将每个自然地理要素现在黑板上,之后用幻灯片展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并加以解释。
环节三:合作研究(15分钟)
1、限时训练,自主完成合作探究三道习题。(1)分析P区域发展种植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历史上河西走廊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试分析其地理原因。(6分)
(3)说明居延海的干涸带来的危害及恢复居延海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10分)
2、学生展示,完成后请三位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答案。
3、底下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两方面,一方面是学案上三道习题内容的答案,另一方面是黑板上同学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不足之处。
环节四:小组展示(10分钟)
1、年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位于冲积扇,土壤肥沃;河流多,地下水丰富,水源充足。(共6分,每点2分)
2、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地形平坦(1)水源充足(1),农业基础条件好(1)人口较多(1)(共6分,每点2分)
3、居延海的干涸造成植被大面积死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沙尘暴发源地之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每点2分,共4分)
实施跨流域调水;限制上游的用水;营造防护林体系;发展节水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每点2分,共6分)
针对学生的答案,结合小组的展示,由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批改,并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解释。
习题处理完成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而从居延海的干涸可以发现,如果其中某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发生改变,那么区域内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会遭到破坏,这就是经常所说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习是为了生活,启发学生,本节内容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做到学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