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范文
第八章
西北地区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和以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明确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干旱为主要自然特征的地区。
3.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4.明确西北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优良畜种和主要灌溉农业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你们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吗? 生:西北地区
师:对!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一、草原和荒漠 1.位置和范围
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指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2.地形
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西北主要地形
【归纳】该区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3、气候
多媒体展示西北的降水量图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为什么以干旱为主?
“西北地区位置图",请同学们读图并按比例尺量算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喀什到最近海洋的直线距离各约多少千米;再从”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图上,看一看,这两个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大约各是多少毫米。(量算并读图)分别是558千米和3510千米,400毫米和50毫米以下。【引导】太平洋水汽千里迢迢想给西北地区带来丰沛的降水,西北地区有没有创造有利条件使水汽容易进入呢?
出示中国地形图学生读图分析
【归纳】因距海较远,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4、河流
师:受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河流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本区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陆湖,是我国内流河的主要分布区。
5、景观
【学生活动】观察西北自东向西的植被变化图,说出西北地区植被的变化,分析原因。【师生总结】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呈现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植被稀疏,是因为降水自东向西不断减少,因为离海洋距离越来越远。
二、牧业和灌溉农业 【承转】:西北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在这种干旱的条件下,人们是怎样发展农业生产呢?本区的农业生产以哪个部门为主? 【展示图片】内蒙古牧场,新疆牧场
【学生活动】说说以上牧场有什么不同之处。【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
【师生共讨】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牧区降水较多,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宜牧草生长,形成温带草原牧场,贺兰山以西的新疆牧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养牲畜没有水是不行的,所以牧场主要分布在有高山冰雪融水的山坡地带,形成山地牧场。不同的草场,畜种也不完全相同。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宁夏的滩羊都是著名的畜种。【提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是不是除了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展示多媒体图片认识西北地区的农业特点。
西北地区发展种植业有什么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讲述】在干旱的西北地区,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但天然降水不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需要,水成为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所以要想发展种植业就要想办法找灌溉水源,因此西北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利用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进行灌溉。对照图找出灌溉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及其特点和分布规律。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区面积较小,零散分布,主要分布在有河流灌溉的地区(黄河)、山麓地带(河西走廊、天山山麓等)。【承转】在干旱的西北,蒸发特别强烈,人们是怎样保护珍贵的水资源的? 【学生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提问】你们听说过西北地区的水果吗?这些水果因何而出名?除了水果新疆还有什么特色农产品?
学生结合图片及图下文字分析 【小结】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草原和荒漠
1、位置和范围
2、地形
3、气候
4、河流
5、景观
二、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第二篇: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第四、五课时
课 题:第五章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明确西北地区的范围和地形特点。
2.理解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递变规律,并初步探讨其成因。
3.明确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气候与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关系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4.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
5.明确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分布及我国主要的牧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了解祖国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
比较法、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西北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打开大屏幕,显示图5.4(课本第4页)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与同学们一块儿复习四大区域划分界线及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区的地势及地理位置。今天我们来了解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讲授新课]
读图5.14:西北地区的地形。
同学们从图中找出本区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问。
大家已经知道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那么来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达这里吗?(很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用亮线分别显示中国主要东西方向的山脉。想一想:这样的走向对来自海洋的东南湿润气流有何影响?(阻挡气流)总结: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的地理位置加上东西向山脉对气流的阻挡,使湿润的海洋气流很难到达这里。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
1.这里的降水情况如何?(稀少)2.气候有何特点?(干旱为主)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为内流河还是外流河?(内流河。教师提示、点拨学生从气候、地形方面找原因)3、4两题目要通过大屏幕显示中国河流分布图,把推理结果在现实中得到印证。
板书: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活动1:(课本第12页活动1)
这个题目,学生很快即可完成。通过提问,看有无问题,适当点评。
承转:我们知道本区降水稀少,所以气候干旱,那么本区各地干旱程度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教师点拨:降水有东西差异(东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应是西部较东部地区更为干燥。
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分,降水的东西差异,会导致植被差异吗? 播放录像片段:(有画面,有解说)1.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景观。2.荒漠草原景观。
3.荒漠景观——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看完后,教师简单介绍水分与景观的联系。完成第12页活动第二题。
想一想:
1.西北地区制约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2.西北地区的西部都是沙漠吗?(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教师进一步解释为:地表水、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录像片段: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我们把沙漠地区,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叫绿洲。提问:这些绿洲的分布有何特点? 盆地边缘。[课堂小结]
(师生一起复习总结)提问: 回答:
1.本区地理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2.东西方向山脉?
对湿润气流阻挡。
3.结果呢?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4.特征包括?
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反馈练习] 1.填空
(1)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 遥远与 方向山脉的共同影响,形成 为主的气候特征。
(2)西北地区的河流特征表现为:数量,且多 河。(3)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 的差异引起的。2.判断
(1)西北地区具有受海洋影响小的共同性特点。(2)西北地区内部没有差异。
(3)西北地区干旱区面积广大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4)我国山脉的走向与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形成无关。3.填图
在西北地区填充图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塔里木河
参考答案:
1.(1)海 东西 干旱(2)少 内流(3)水分(降水)2.(1)√(2)×(3)√(4)× 3.略
板书设计
第三篇:西北地区教学设计及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西北地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教学难点:
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浩瀚的沙漠„„ 师:想不想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呀? 生:想
师:好!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二、讲授新课
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师:这幅地形图中描绘出了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先看一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生七嘴八舌说出有:山脉、地形、河流、省区等。
师:好,我们分组来完成:第一组找出本区的山脉;第二组找出本区包括的
地形,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第三组找出本区包括的省区及主要的城市;第四组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完成后派一代表发言。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
一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贺兰山、大兴安岭。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得又多又全,能不能利用这些山脉,说一说本区的 位置?
一组代表指图说: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以北。师:很好。并补充: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这段分界线是古长城。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山脉。
师指图中山脉的位置,生说出山脉的名称。
师:第一组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下面看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了。二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地形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有一生补充说:还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师:补充的真好!那么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二组代表:本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师:同学们这种说法合适吗?
有学生举手说两个平原面积很小,本区地形应该是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师:你观察地太认真了!好,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地形。师指图中的位置,生说出地形的名称。
师:第三组的同学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 三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包括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宁夏。其它学生补充说:还有甘肃。
师:对,还有甘肃,但主要包括的是新疆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师:前三组都表现的都不错,第四组的同学该你们上场了。
四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主要的河流是塔里木河,但它是条内流河,还有一条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河流特别少。
师:总结得太准确了,本区的河流与其它地区相比,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干旱少雨。
师:怎么看出来本区干旱少雨呢? 生:河流少,沙漠多吗。
师:太聪明了,从稀少的河流和无边无际的沙漠我们可以判断出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
生齐答:干旱。
师:这个地方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了呢?
请看图5.15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图,完成以下问题: 大屏幕展示:
①本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多少? ②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规律?
③本区内的三种自然景观: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分布有何规律? ④结合活动1:能否总结出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师:好!哪位同学来完成第①个问题。
生: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50毫米以下。
师: 200毫米、50毫米的年降水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本区特别的干旱。师:哪位同学发现了本区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了? 生:我发现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很好!我们看本区的年降水量从东边的400毫米以上向西逐步减少为400毫米、200毫米、50毫米以下,呈现一种递减的规律。
师:那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三种自然景观的分布应该有何规律?
生:降水多的地方草木茂盛,降水少的地方不长草。应该是: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师:分析地有理有据,真棒!
师:结合活动1,哪位同学找到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了? 生:这四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④②③①。
师:加上一些关联词,把这四句话组成完整一段话怎么样?
生: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每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然后完成练习题。大屏幕展示填图题,填注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河流。一些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正误,加以订正。
教学反思: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从地图上收集地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很好。开始时我对这节课很满意。后来,在《地理教学》上看了其他老师的一节课视频后,我忽然意识到,这节课我仍是牵着学生在走,没有大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所以以后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再下功夫,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又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第四篇: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教学设计
复习:“四大地理区域”空白图,讲述一下界线A、B、C确定的主导因素,前面我们学习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这节课来认识一下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塔里木河”的特写图片感悟,描述西北地区的地形、河流。
小结: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形成“三山夹两盆”的格局。河流多为内流河。在塔里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这两个特写是为了证明什么?(干旱)探究:西北地区为什么这样干旱?
教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干旱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分析?(海陆位置、季风、降水)
电脑出示风蚀地貌图片──风蚀蘑菇和风蚀城堡,过度: 西北地区总体来讲降水较少,但在内部也有一些差异。结合12页降水图及自然景观图,分析植被由东向西是怎样变化的?(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过度:与西北地区的干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藏地区,我们来认识一下青藏地区。
1.看13页图,感悟?(高 寒)
2.过度:别看青藏地区又高又寒,但青藏地区自然资源相当丰富。你了解吗? 14页活动2
1.青藏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拉萨因晴天多、阳光灿烂,被称为“日光城” 同学们对此有什么疑问吗?
友情提示:青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透明度好,太阳光线穿过时,热量耗损少,到达地面的热量多,所以青藏地区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拉萨也因此成为“日光城”
2.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疑问?本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降水少,为什么水资源丰富,并成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友情提示:青藏地区虽然降水少,但因气温低,蒸发少,日积月累,高山上便形成了厚厚的冰雪。冰雪融水就成了江河的主要水源。
3.除此以外,青藏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有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三、以牧业为主的地区
过度:我们知道西部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说出我国四大牧区,同时牧区,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1.读15页“主要牧区”图,说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藏牧区有什么不同之处。各有什么牲畜品种?(内蒙古牧区──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牧区──细毛羊,青藏牧区──牦牛、藏绵羊)2.农业区:
西北气候干旱,大部分地区以畜牧业区为主,但也有部分灌溉农业区例如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等
教师:这些地区是如何进行灌溉的?
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有黄河经过,是用黄河水进行灌溉的,河西走廊附近有祁连山、高山冰雪融水可以灌溉。
而在青藏地区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降水较多,气候比较温暖,土质肥沃,日照充足,可发展河谷农业。主要在哪两大河谷——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拓展延伸:
1.牧区有一种传统民居──蒙古包,易安装、搬运、拆卸,想一想,这种民居与自然条件及生活方式有什么关系? 2.你知道新疆哈密瓜特别甜的原因是什么?
3.读古诗《敕勒歌》,思考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西北地区,现在成为沙尘的源地,你认为现在环境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过度放牧,侵占草地为耕地。
第五篇: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经过对课标的梳理,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涉及的课标点有五条。主要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湖,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理论依据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初中地理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1)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中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在教学中我围绕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这一区域特点展开教学,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间及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联系。体现出区域内部东西部之间地理事物的差异。
(2)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学中我注重方法的梳理和提升,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人地观。主要体现在读图方法和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教学上,以及西北地区的人们结合区域自然条件特点发展农业生产两方面。
3、教材分析
(1)本章与全书的关系:北京市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学习方法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在这一章都有体现。所以它们在方法和知识上为本章的教学做了必要准备。另外后面的大洲、地区和国家都属于区域地理,只是区域的大小有所差异,本章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都可以迁移到后面的学习中。
(2)本节在全章的位置:西北地区是全章的最后一节,因此借助西北地区可以梳理和提炼出分析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从五方面特征对西北地区进行介绍。即:地域辽阔的多民族聚居区、深居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灌溉农业和放牧畜牧业、新兴的能源基地以及沙漠治理和草场保护。五部分看似孤立但互相之间联系紧密。教材围绕区域气候干旱的突出特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强调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本课时我重点讲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4)教材的处理:①调整 A.将多民族聚居区放在第二课时讲解,以体现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形成更完整的知识体系。B.将河流与灌溉农业调整到气候之后,将植被分布与放牧畜牧业放在本节课最后,这样教学线索更加清晰。②补充 两类图,一类是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水系分布图、中国四大牧区分布图和西北地区植被分布示意图),便于利用地图说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存在的差异。另一类是景观图(种植业相关图片、西北地区特有畜种图片及坎儿井景观图),帮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景观感知更加充分。③删减 删减了乌鲁木齐和酒泉气温曲线和年降水量图。剩余的三幅图已经能够很好地说明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东西部间的降水差异。
4、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学习中国地理,学生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有了初步的认知。
技能方面: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学习阅读地形、气候、河流水系、农业分布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通过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了一定认识,但还不能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特别是缺乏方法的提炼。因此本节课我将问题细化,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总结出西北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结合板书和学案进一步梳理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综合前面的分析,本节课我重点落实课标的以上三点。内容涉及位置、范围;气温、降水分布,气候特点以及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可借助地图、气候统计图、实例等教学资源。行为动词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要求:了解、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综合课标、教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读《西北地区》图,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对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评价。
(2)读《西北地区》图和相关气候图,归纳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位置、地形等方面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西北地区的气候,读图及资料,归纳区域河流、植被的分布特点,分析它们对当地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影响。
(3)通过对西北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间及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间联系的分析。梳理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并体会环境的整体性,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重点难点
根据对课标和教材,结合西北地区的区域特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及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我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对西北地区的气候进行分析,从区域的气候特点对该地区河流(水源)、植被、农业生产等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进行分析。突出区域特点的同时,理清各要素间的联系,梳理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3.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授法。即: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分析和比较,解决问题,体现课标中“关注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
4.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制作PPT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有效的教学素材。
5.教学过程
(1)学生通过观察地图符号感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将两种气候图叠加,建立空间概念。教师细化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地图对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特点,同时得出降水东、西部存在差异,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突出区域特征及区域内部的差异。继续将问题延伸,通过读西北地区图,运用已有读图方法和步骤,用问题引导和完成学案的方式,得出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分布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期间补充中国地图,目的是利用较小比例尺地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2)围绕气候干旱这一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以帮助找水引入,利用西北地区图分析河流分布和流量等特征,补充中国水系图突出西北地区河流数量少的特点。综合前面的分析,得出气候干旱是西北地区河流数量少、流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气候与河流的联系,同时帮助解决农业灌溉的水源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农业分布图找出河流流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补充图片和资料讲解,说明气候干旱的西北地区,河流水源对于发展地区种植业的重要作用。建立河流与种植业的联系。设置疑问:新疆吐鲁番盆地盛产的葡萄和哈密瓜远近闻名,这里的水又是怎么解决的呢?由此引入西北地区独特的灌溉方式坎儿井。
(3)教师首先利用坎儿井示意图及资料讲解坎儿井的构成。紧接着补充景观图,一方面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坎儿井,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坎儿井流经地区地表景观的变化,理解它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体会当地人们不断适应自然发展经济的聪明才智。
(4)西北地区的气候除干旱外还具有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特点。教学中我首先将西北地区图和西北地区植被分布示意图结合,建立空间概念,然后将示意图和景观图结合,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受西北地区地表植被景观的变化。进而分析得出降水的东西差异影响植被的东西变化。由此引出区域主要的农业部门——畜牧业。出示四大牧区图建立植被与畜牧业的关系,通过比较景观图体会区域内部畜牧业的东西差异。
6.板书设计
结构式板书:体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总结提升出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结合板书设计学案,进一步对本节的知识与方法进行梳理。
7.教学反思
(1)注重地理图像在教学中的运用,突出学科特色。
(2)教学中突出区域特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理清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提升,教学思路清晰。
(3)深入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注重渗透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坎儿井”,体会当地人们不断适应自然发展经济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