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北地区大开发问题思考看法
近日出席民革中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西部大开发研讨会”,期间到西宁的周边和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沿岸做了考察,并了解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的情况。沿途所见所闻都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决定在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分适时、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下面仅就西
北开发实施中的“软件”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大开发规划及实施的集权性。大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西北只应由省一级统筹制订开发规划,各市、地区、州不宜有各自规划,市县的职能是不折不扣地实施省统一编制的开发规划。当然各省的规划要与中央的总体要求相一致,也要充分听取、吸纳市、县意见,更要请专家、学者缜密论证。
西北开发之所以要强化省一级相对集中权利是与西北的省情相适应的。以青海为例:全省人口510万,国内生产总值239亿元(人均4675元),本级财政收入23亿元;而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其经济总量与东部的中等城市相当,人口与东部大城市相近,面积又是东部二、三个省之和。面对这样的省情如果权力过于分散,省、市、县都搞开及规划,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势必在大开发热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将面临又一次浩劫。(道理很简单:西北各级正满腔热情地准备在大开发中一显身手,做出政绩。)因此首先要将规划集中在省一级编制。
其次,财力要相对集中在省上,市、县财政只管保吃饭、保稳定。来自中央的开发资金应由省政府按规划统筹安排,绝不能搞地区平衡、照顾性地分“蛋糕”。而应以项目带资金实行法人负责制逐项开发,科学做好前期工作,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在项目安排上要以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开发规划中确定本省的“东部”和“西部”,让有限的财力用于有条件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再来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在一个省财政转移支付更宜操作、更快见效。
再次,经济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在省上。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省级经济主管部门既要精简人员更要强化职能,使这些部门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班子。而市、县一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精简压缩,相对弱化其职能,以利于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
二、基础设施的投入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西北最显著特点是地广人稀。其社会发展一定要从这样的省情出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稀疏的村、乡稳妥地实施移民政策,集中到中心城市周边。只有这样区域经济结构的改造、保护环境以及兴地富民等战略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以青海为例,全省46个县中,人口五万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海西、玉树两个自治州地广人稀更突出:面积占全省71%、人口仅占全省12%。面对这样的省情,要实现“乡乡修通四季常通公路”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全省439个乡镇)。海西、玉树两个州的乡与乡相距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而一些乡才千余人,可想而知修好这里的乡际公路有多少人流、车流和物流呢?与其投入资金修这些路,倒不如将这部分投入用于移民搬迁,有序地组织分散居住的群众往公路干线、中心城市集聚。这样不仅修路可以少投入,包括乡乡所需的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卫生医疗、广播电视等等设施也可以相对集中建设减少投入。因此西北开发中基础设施投入一定要与小城镇规划协调匹配。
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移民政策可以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加速西北的开发进程。但在实施中一定要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让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能认识到移民政策是富民强省的好政策而自觉地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实惠,感受到亲情。
三、面向东部甘当配角,着力提升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制造业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但仍有相当发展空间。最近参与“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调研中发现东部许多外商企业都在为产品的原辅材料、零配件的国产化而奔波寻找供应商。如江苏省昆山的正兴橡胶公司(台资生产的子午线轮胎供不应求,通用、丰田和国内汽车大公司订单不断,但其主要原料——生胶、强张力细钢丝、帘子布一直苦于寻找不到国内合格供应商,国外进口又受配额困扰。再比如厦门的厦顺铝箔公司年产15万吨“双零”铝箔(厚度仅0.006-0.008毫米)一直是市场抢手货,其原料0.35毫米的薄铝板在国内找不到质量合格的供应厂家,一直是从韩国进口。青海铝厂有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如果能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关键设备、技术,生产出指标合格的薄铝板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以性能价格比高的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效益,也是一个发展机遇。关键是要面向市场掌握信息,为此可对西北的主要工业品排个队,列出若干有优势的产品面向东部外资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到外商集中的地区。有针对性地考察调研,看看外资企业有哪些原辅材料,零配件为什么不能国产化、其关键性能指标是什
第二篇:公诉人素质要求思考看法
公诉人的主要职责是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进一步阐述公诉机关的指控意见,并通过举证、质证和辩论,使合议庭确认公诉机关对被告人的指控,依法宣判被告人有罪并处以相应的刑罚,公诉人还肩负着监督法庭审理案件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重要职责。出庭支持公诉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能否使被告人认罪伏法,实现公诉的法律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也就是说能否通过支持公诉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使旁听群众受到法律教育,树立人民检察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威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诉人,必须具有“正、准、稳”三个基本的素质要求,笔者现就对公诉人应具有的素质要求结合多年来的公诉工作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必须“正”,即必须具有正义感
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主要任务是揭露犯罪,要求法院惩治犯罪。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改变了以往法官“先入为主”的做法,公诉人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正义与邪恶的直接较量,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公诉人是正义的化身。公诉人必须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用事实和证据指控犯罪,从而达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捍卫法律尊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公诉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秉公执法、不循私情;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和法律;充分体现出惩治犯罪,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的正义感。这是做好公诉工作的政治素质的要求。
二、必须“准”,即必须准确运用法律。
法律是打击犯罪,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作为一名公诉人,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武器,才能在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担负起国家和法律赋予公诉人的重要职责。
就公诉人所担负的工作任务而言,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法律知识。因此,公诉人不仅应当掌握一定的刑法方面的法律知识,而且应当熟悉和掌握法学领域的各方面的有关法律知识。比如民法、经济法、婚姻法、行政法规以及其它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刑事案件的形成和发展中,某些事实和情况涉及到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只有了解和掌握的这些知识,才能真正辩明案件的是非曲直,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比如:在某些案件的开始阶段,往往涉及到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等。如渎职罪中某些条款就属于这一类。不仅如此,国家公诉人还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与公诉工作的有关的一些边缘科学知识。比如法医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司法逻辑学等等。
公诉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特征。公诉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由于案件复杂、多样、任务繁重而又不可能分得那样细,这就要求每一个公诉人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公诉任务。广泛性是专业性的基础,而专业性则是广泛性的集中;离开了广泛性的“专”是狭窄的,单一的,薄弱的;而离开了专业性的“广”亦必然是肤浅的,分散的,无力的。
再如,公诉工作的职能等,肩负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两项职能,这也决定了公诉人必须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必须懂得多些,理解深刻些,否则就谈不上监督。
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以现成的成文法规、法律书籍、资料中吸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丰富理论;这里所说的实践,不仅是指公诉人通过现实的工作实践来取得实际经验,而且也应当包括古人的、前人的、别人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注重学习和研究那些成功的正面经验,而且还要注意研究那些失败的反面教训,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犹如一座丰富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因此,准确运用法律,就是要将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运用于我们的公诉工作之中,这是公诉人做好公诉工作的业务素质的要求。
三、必须“稳”,即必须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沉着,稳定是公诉人做好出席支持公诉工作的重要方面。公诉人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出庭公诉,揭露犯罪,绝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得失,而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维护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公诉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意志,视法庭为战场,想法设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完成公诉任务。不论案情的复杂
第三篇:公诉人素质要求思考看法
公诉人素质要求思考看法
公诉人的主要职责是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代表本院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出席法庭支持公诉,进一步阐述公诉机关的指控意见,并通过举证、质证和辩论,使合议庭确认公诉机关对被告人的指控,依法宣判被告人有罪并处以相应的刑罚,公诉人还肩负着监督法庭审理案件有无违反法律规定的重要职责。出庭支持公诉的成败,不仅关系到能否使被告人认罪伏法,实现公诉的法律效果,而且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也就是说能否通过支持公诉达到一定的社会效果,使旁听群众受到法律教育,树立人民检察院在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威信。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国家公诉人,必须具有“正、准、稳”三个基本的素质要求,笔者现就对公诉人应具有的素质要求结合多年来的公诉工作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必须“正”,即必须具有正义感
公诉人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主要任务是揭露犯罪,要求法院惩治犯罪。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后,改变了以往法官“先入为主”的做法,公诉人肩负的任务更加艰巨,出席法庭支持公诉是正义与邪恶的直接较量,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公诉人是正义的化身。公诉人必须具有强烈的正义感,能站在国家的立场上,用事实和证据指控犯罪,从而达 到打击犯罪,保护人民、捍卫法律尊严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公诉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司法改革的不断推进,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秉公执法、不循私情;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事实和法律;充分体现出惩治犯罪,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的正义感。这是做好公诉工作的政治素质的要求。
二、必须“准”,即必须准确运用法律。
法律是打击犯罪,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有力武器。作为一名公诉人,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一武器,才能在出庭支持公诉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加以应用,担负起国家和法律赋予公诉人的重要职责。
就公诉人所担负的工作任务而言,首先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法律知识。因此,公诉人不仅应当掌握一定的刑法方面的法律知识,而且应当熟悉和掌握法学领域的各方面的有关法律知识。比如民法、经济法、婚姻法、行政法规以及其它的法律法规。这是因为,在刑事案件的形成和发展中,某些事实和情况涉及到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只有了解和掌握的这些知识,才能真正辩明案件的是非曲直,分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比如:在某些案件的开始阶段,往往涉及到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等等。如渎职罪中某些条款就属于这一类。不仅如此,国家公诉人还应该努力学习和掌握与公诉工作的有关的一些边缘科学知识。比如法医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司法逻辑学等等。
公诉工作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又具有广泛的特征。公诉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由于案件复杂、多样、任务繁重而又不可能分得那样细,这就要求每一个公诉人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公诉任务。广泛性是专业性的基础,而专业性则是广泛性的集中;离开了广泛性的“专”是狭窄的,单一的,薄弱的;而离开了专业性的“广”亦必然是肤浅的,分散的,无力的。
再如,公诉工作的职能等,肩负着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和审判监督两项职能,这也决定了公诉人必须具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必须懂得多些,理解深刻些,否则就谈不上监督。
专业知识的学习,除了以现成的成文法规、法律书籍、资料中吸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司法实践中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丰富理论;这里所说的实践,不仅是指公诉人通过现实的工作实践来取得实际经验,而且也应当包括古人的、前人的、别人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注重学习和研究那些成功的正面经验,而且还要注意研究那些失败的反面 教训,从中受到教益和启发。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就犹如一座丰富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因此,准确运用法律,就是要将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有机结合,运用于我们的公诉工作之中,这是公诉人做好公诉工作的业务素质的要求。
三、必须“稳”,即必须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沉着,稳定是公诉人做好出席支持公诉工作的重要方面。公诉人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自己的工作,出庭公诉,揭露犯罪,绝不是出于个人的恩怨得失,而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律,维护改革开放的胜利果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公诉人只有具备了坚定的政治信念,才能进一步坚定自己的意志,视法庭为战场,想法设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顺利完成公诉任务。不论案情的复杂程度、辩护人名气的大小、旁听群众的多少,公诉人首先要确立必胜的信念。因为毕竟公诉人对案情了如指掌,而且除了主诉检察官决定的案件外,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一般由检察长决定,甚至由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或向上级检察院请示汇报,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先期的预测,可以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对公诉人来说,对其做好出庭公诉应具有坚定的信心。
法庭辩论,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候,公诉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对公诉人的行为产生明显的影 响,有的公诉人会暴跳如雷,丧失检察官应有的风度;有的公诉人会沉默不语,等于默认了对方的辩护观点;还有的公诉人会惊慌失措,阵脚大乱;所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都是公诉人心理素质不够稳定,不够成熟和表现。事实上,只要辩护人不是胡搅蛮缠,那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公诉人保持沉着、稳定的心态,一定会找出相应的对策。所以,作为公诉人应不断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应变能力,自觉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灵活运用心理战术,以保证出庭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是做好公诉工作的心理素质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当好一个国家公诉人,担负起法律所赋予的出庭公诉任务,必须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出庭支持公诉人的需要,充分发挥出庭支持公诉的作用。
第四篇: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发展的一大隐患,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涉及政治、历史、资源、军事国防等多方面。钓鱼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岛的面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享有钓鱼岛的最早发现权。钓鱼岛列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中国先民海外探察发现,命名称作列姑射,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流带主干的左侧。从地理上,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大陆架上。据地质学家调查,钓鱼岛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曾在冰期时出露成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逐渐与大陆分离,钓鱼岛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及其可行性,一是不断增强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根本。抵制日货在民间的呼声很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有些产品的质量确实高于中国,我国要做的是做到提高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创新,不能依靠于出口自然资源,为别国加工产品。这样我国的经济是赶不上日本的,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一切,经济不发达是会挨打的。若我国的经济实力超越日本,那么日本为顾全大局会不得不放弃对钓鱼岛的权益主张。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领土争端,实际控制的一方会占据很大优势,我国应及早做好备战准备,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矛盾重重,加之历史仇恨情绪的影响,矛盾激化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国必须做好为守卫领土而进行战争的准备。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两国都将承担不小的风险。而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钓鱼岛,我国是不能有一丝闪失的。
由此可见,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之争,是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交汇碰撞的真实显现。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考验着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决心和胆识。
第五篇: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对于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从接触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我就一直被灌输着“落后就要挨打”的思想。最近发生的钓鱼岛事件也证明了这一点。为什么日本没本事去侵犯美国、英国,就因为美国、英国有强大的经济和综合国力。而中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国情使得日本紧紧地盯上了中国。中日两国是邻邦,有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自小泉上台执政以来,中日两国就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而由于前段时间钓鱼岛事件的不断升级,中日两国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几乎到了白热化阶段。对于钓鱼岛的归属问题,中日两国人民各执己见。然而到底谁是谁非,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不应妄加定论,必须查看相关资料来证明。
自古以来,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早在明朝就有关于钓鱼岛的历史文献记载。日本称钓鱼岛属其冲绳县管辖,但日本的冲绳县在距今约125年前曾是独立的琉球国。在1871年日本吞并琉球国之前中国曾与琉球国有过约500年的友好交往,且最先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等岛屿。
而且在明朝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日本学者新井君美所著《南岛志》一书中提到琉球所辖36岛,但其中并无钓鱼岛。1875年出版的《图编》一书中的“沿海山沙图”标明了中国福建省罗源县、宁德县沿海各岛,其中就有“钓鱼屿”、“黄尾山”和“赤屿”等岛屿。而日本最早有钓鱼岛记载的书面材料是在1785年。在《府县改正大日本全图》中也无钓鱼岛的记录。甚至到1879年,李鸿章与日本就琉球归属谈判时,中日双方仍确认琉球是由36岛组成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等岛屿。
日本最早“发现”钓鱼岛,是在日本吞并琉球,将琉球国改为“冲绳县”之后的1884年,比中国文献最早记载该岛迟约500年。而日本政府则以日本史书记载的关于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在岛上树立的标记上写有“黄尾岛古贺开垦”为据,称钓鱼岛是“无主地”,是由日本人先占领的,而非甲午战争时从中国夺取的,这完全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以上的资料虽然不是非常完全,但还是相当全面的说明了钓鱼岛自古以来都是属于中国的,中国对其拥有绝对的主权。同样,在1943年12月颁布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也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无人所决定之其他小岛。”而钓鱼岛从属中国,并非“无主岛”。抗日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也在《日本投降书》中明确表明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所有规定,并承诺忠诚履行《波茨坦公告》的各项规定。
以上的历史和法理依据都充分证明钓鱼岛是中国的。
但日本垂涎钓鱼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再加上背后有美国的撑腰,所以日本就与中国来争夺钓鱼岛。而且在钓鱼岛问题由于上美国的介入使日本在与中国争夺钓鱼岛主权争端问题中获得了更多的筹码,所以日本就更加肆无忌惮。由此可见,钓鱼岛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是中日两国的关系问题,还有美国牵扯在其中,也就可以说钓鱼岛问题是美国营造的一个阴谋,一个牵制中国发展、防止中国威胁到美国世界霸主地位、打压中国崛起的阴谋。而中日关于钓鱼岛主权问题之争正是美国为其实行亚洲战略所营造的一个契机。
对于钓鱼岛的问题,中日争端已久,然而从没像今天这样激烈过。但中国从来没有退缩过。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对钓鱼岛的态度也更加强硬。这次事件从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也许是件好事,因为这次事件激起了包括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在内的所有华人的愤怒,使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从而增强了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显示了中国的实力,使得美、日两国不敢轻举妄动,最重要的是这次事件使得中国自二战以来首次冲破钓鱼岛12海里基线,开始在钓鱼岛周边海域巡航保钓。
本着和平发展的原则,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到万不得已中国是不会动用武力的。在日本“购岛”闹剧出台后,引起了世界华人的同声谴责,日本政府的这一恶劣行径也激起了别的国家的愤怒,许多国家纷纷对日本表示指责和批评。这样中国就站在了舆论的制高点,这对中国收复钓鱼岛争取了巨大的外国援助。
对于钓鱼岛问题我的观点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领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日本侵占钓鱼岛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是这几点:
1、钓鱼岛是重要的战略位置,可以监控到我国东海沿岸,2、钓鱼岛海域蕴藏的丰富石油和油气资源,3、日本是岛国,其领土面积和领海面积有限,占领钓鱼岛就意味着可占领我国东海海域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4、日本就可以很容易的封锁台湾重要港口的航道,控制其经济命脉。
5、帝国主义精神促使其对外发生侵略
6、有美国的支持和与美国的合作等。然而对于由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引发了中日两国关系的转变,我觉得对于现在的中日关系而言,不到必要的时候我们将不采取任何的武力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毕竟我们现在倡导的是和平。而且现在社会都是靠综合国力来说话的,就像“落后就要挨打”一样。如果我们的国家能够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日本也不会轻易的来抢夺我们的领土,即使有打着民主和和平旗帜的美国在背后参与,又会有谁敢欺负我们。因此我们应该坚决地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对钓鱼岛享有绝对的领土主权,我们决不允许日本侵占我们的领土。
我知道收复钓鱼岛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全国人民的不断努力,我相信不久的将来,钓鱼岛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