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问题教师的看法
1、职业适应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问题,心里曾经有很多想法,很想说出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也曾把自己当做问题教师,觉得自己不能适合教师这个队伍,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消沉过、彷徨过。最终又活了过来,原来,适应职业竟然是一个如此简单的心理过程,现在我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要总结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原因。
1、知识方面的不自信: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你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2、教学经验的不足:这是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言,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说起教学经验,却无从谈起,尤其是教小学,你最起码的懂得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得会说小孩话,否则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也不会听懂。
3、是来自领导方面的压力:幸运的会遇到好的领导,他们会站在一个长辈的角度或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角度,耐心的引导你去尽快的适应教学这个工作,倒霉的遇到不好的领导,他不去站在一个老教师的角度去引导你,启发你,相反,他会抓住你的一点点不足,像搞文化大革命一样一竿子打死你,新上任的教师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领导是最倒霉的。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他们的理论是:既然老师拿着高薪就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希望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硕士、、、、、、殊不知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休息。更何况孩子的水平也还分个三六九等,把孩子的不成材全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似乎不是很合理。
5、队伍的不正之风: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队伍的不正之风,俗话说一条鱼混的满锅腥。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乐于搞集团组织。顺我者兴、逆我者亡。小官不大,总希望有人给他溜须,不会来事的就不得翻身,干多的不如不干的。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
1、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在知识上做到迎刃有余。
2、教学经验上多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3、无论是什么样的领导,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官的私欲也就无所谓怕哪位领导,一定要相信正义。
4、社会方面的压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俗话说众口难调,用沉默去对待,微笑着去生活。
5、面对集团的不正之风,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相信‘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别人所左右的了的,只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就行了。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做的总结,也许说的不尽完美,或者有点歪理学说。但是我却自豪地说:我现在活得潇潇洒洒,自由自在。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嘛!活出自我,就对了。
第二篇: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一些看法
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一些看法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某某老师改行了,某某老师经商去了。这些教师当中,以青年教师居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教育这一职业产生了倦怠感。
教师职业倦怠并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几年前就被人们提及,且被作为一项课题开展研究。可见教师职业倦怠早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职业病和社会现象。
教师职业倦怠一般表现为:工作缺乏激情,消极敷衍,丧失职业理想,无成功追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情绪上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责等等。
在我们学校,我深深感受到教师职业倦怠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所表现。如:总有少数教师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迟到早退;部分教师对待问题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简单粗暴;对学校安排的公开课、竞赛任务,认为是给自己找麻烦,不愿意接受;一点小事本不用请假的非得借因请假等„„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肯定是负面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便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职业收入过低。一谈到职业倦怠,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这样讲:“一个月就那么点工资,强勉养家糊口,还要求你做这做那,老师们不烦才怪呢!能敷衍去完成就不错了。”这话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被定下了“乐守清贫、甘于奉献”的行为准则。在世人眼中,教师就应该是精神上的富有者,物质上的贫困者。然而,教师是人不是神,需要物质生活,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力。需要经济养家糊口,养儿育女,收入低,待遇差是老师产生这种倦怠的原因之一。其次,教师多重角色,工作量大。在学校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大量付出自己的体力、脑力、情感。回到家里还要处理家务,照顾家人,这让许多教师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整天和几十个学生打交道,有些教师难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回家中,对家人大发脾气,牢骚满腹,影响家庭和睦。更有少数家人,不理解当教师的家属在学校辛苦付出,不愿意让其为那么点成绩“拼命”,为了家庭团结,一些教师尤其是女教师宁愿选择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做贤妻良母足矣。第三、精神压力大。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仍然没有变革。考试仍然是以卷面分数论英雄。而学生的分数又与教师的众多利益挂钩,如:绩效工资、职称晋升、评优表模等等。这种升学压力导致为了综合指数和名次,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师生都苦不堪言。第四、个人价值不容易得到肯定。一所学校里,能够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虽然也在努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讲县级以上优质课、受到上级表彰的机会可能轮不到他们身上。许多教师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搞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就行了,不需要争抢什么,于世无争。由于自身的价值很难有机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所以丧失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激情和理想,不再有成功的追求。
以上分析不不管正确与否,上面的一些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不管怎样,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需要正视和解决的。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1、尽量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与其他国家所投入的教育资金,教师工资相比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资金少之又少,加之现在物价飞涨,教师工资的增长过于缓慢。现有的工资并不能适应当地物价房价的增长速度,所以还需国家加大绩效工资的投入,实现教育均衡。
2、及时调整心态,树立人生目标。俗话说“如果你改变不了世界,你就改变自己。”否则你就是痛苦的。有许多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我们也不可能逃离当地教育,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改变自己。常年累月重复同样的工作,如果没有一点改变,人不可能不生厌倦。因此,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确定新目标,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让每年都有个奔头儿。
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努力,关键还是要从政策、管理等多方面尽可能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让老师们找回职业幸福感。
第三篇: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发展的一大隐患,中日钓鱼岛争端由来已久,涉及政治、历史、资源、军事国防等多方面。钓鱼岛位于台湾省东北,距基隆港190公里,距日本冲绳岛西南约420公里。钓鱼诸岛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个台湾岛的面积。
从历史上看,中国享有钓鱼岛的最早发现权。钓鱼岛列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中国先民海外探察发现,命名称作列姑射,位于北赤道洋流“黑潮”流带主干的左侧。从地理上,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大陆架上。据地质学家调查,钓鱼岛作为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曾在冰期时出露成陆地,与我国大陆连成一片,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才逐渐与大陆分离,钓鱼岛是中国大陆延伸的一部分。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在我看来,解决办法及其可行性,一是不断增强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是根本。抵制日货在民间的呼声很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有些产品的质量确实高于中国,我国要做的是做到提高技术水平,做到技术创新,不能依靠于出口自然资源,为别国加工产品。这样我国的经济是赶不上日本的,弱国无外交,实力决定一切,经济不发达是会挨打的。若我国的经济实力超越日本,那么日本为顾全大局会不得不放弃对钓鱼岛的权益主张。二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以武力解决问题。领土争端,实际控制的一方会占据很大优势,我国应及早做好备战准备,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矛盾重重,加之历史仇恨情绪的影响,矛盾激化是极其有可能的。中国必须做好为守卫领土而进行战争的准备。三是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两国都将承担不小的风险。而对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的钓鱼岛,我国是不能有一丝闪失的。
由此可见,中日钓鱼岛之争的背后是国家利益之争,是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交汇碰撞的真实显现。如何解决钓鱼岛争端,维护我国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考验着中国人民和政府的决心和胆识。
第四篇: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我对钓鱼岛问题的看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目前日益紧张的钓鱼岛问题的看法是复杂的。首先,钓鱼岛在明朝就已经属于中国版图,后因战争原因被日本强占。因此一直是中国领土自不待言。所以我对日本右翼分子的主张一直鄙夷,日本官方强占钓鱼岛的野蛮刑警让我愤怒。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我们对待任何国际问题都要团结一致,此时必须对我们的领导人充分信任,相信他们可以处理好这个问题,我们绝不能失去理智。对于游行,尤其是砸日本车,烧日本店铺的行为,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暴徒的行径,因为无论何时,违法的行为都是为我们所不齿的。而游行本身,就给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带来了不便。总之,我们要理性爱国,一切向着习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看齐,无论我们和日本是和是战,我们作为学生,先要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好好学习,当我们真正成长起来之后,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我相信邓小平说过的“我们的一代缺少智慧,谈这个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下一代比我们聪明,一定会找到彼此都接受的方法”一定会实现吧,到那个时候,钓鱼岛一定能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五篇: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
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问题基本看法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何影响?
如果要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我以为应该先从他们各自的哲学开始研究。西方哲学是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待和分析世界的,就有一定的理性和缜密性。而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则是用阴阳的观点,体现了较为明显的感性认识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渗透了其各自文化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西方画的写实和国画的写意,就是两种典型的体现了各自哲学本源的审美方法。
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的差异,实际上也可以在这个角度来分析异同的。西方人性基本观点是一种蓝色的海洋风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它使得西方教育价值取向更趋于实用性,就是所谓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这种观点造就的教育体系,更注重于知识的实用性,总体上受教育者在思想和接受程度上造成太大的压力。受教育者对于科学的探求欲望是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加而递增的。其结果便是诺贝尔奖的频频入囊。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植根于黄土与黄河的文化。对人性的观点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就造成了在教育价值取向的中表现了一定的武断性。言而深之,造就了揠苗助长的教育体系。也使得受教育者在其年龄与学识增加的同时,不断增加对知识的怨恶。举个例子来看,我们的三角函数及其繁复的公式,在高中阶段已经让每个学生烂熟于心了。但其实际的应用意义却被教育者无暇顾及了。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范范的、功利性的,而非科学性的。国人其实早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但时至今日,还是在抱定这样一种价值取向。高考对社会的震动力,远远大于某人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杰出贡献。所以,中国的文艺界首富所拥有的财富和知名度,远远高于了袁隆平!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种悲哀!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不能,真的不能再把教育方式转变只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页书,每一次作业上来。
中国已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变,再想向更高目标腾飞,必须要把对功利的崇拜转变到对科学的热爱上来。让中国的下一代真正做到轻装上阵,他们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科学的腾飞,才是中国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