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看法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看法
一直以来人们大多只关注教师关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之类的美丽光环,很少有人注意到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发现:近年来,有近30%的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比例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导致教师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不是身体健康问题,而是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轻则影响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师个人工作业绩,重则影响一代人,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为了下一代人,为了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全社会应该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起来,大家都来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的机制,不再让“园丁”们在美丽的光环下独自哀叹,甚至把不健康的因素转移到我们的下一代。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过大、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望过多过高、教师的自我定位过于完美、教师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以及一些其他因素,使得很多教师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先期预兆。
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过大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仅存在于上班的8小时,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长时间处在强大的压力之下,势必导致人的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久而久之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心理学认为:适度的工作压力可以排除心中的空虚和郁闷,令人振奋,给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相反,过度的工作压力会给人带来苦恼、烦闷,使人感到焦虑、心悸和沮丧,使人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失调反应,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可见,教师过大的工作压力是是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过多过高的教师角色期望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作为教师,上对国家、社会、学校和所有学生的家庭负责,下对几十上百名学生负责。总是要把各种不同的角色期望挂在心中。不同的主体对教师的角色有不同的期望,对教师的工作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众多的角色期望综合在一起,无疑是要求教师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超人。过重的心理负担会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三、过完美的自我期望难以如愿使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和道德的化身,常潜意识地把完美作为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标。工作中,教师总是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作得尽善尽美,样样都不比别人差,并且渴望他人看到、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往往忽略了自身的条件限制。
四、不够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教师评价主要采用终结式的评价方式,并且把评价结果与奖惩相结合。从而,只评价到了教师在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做的工作,忽略了其它众多方面的工作,如教师改变学生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所作的努力。忽略了教师在学习成绩以外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五、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使教师出现不平衡心理
以前教师出于自身的职业特点,对于金钱的问题都羞于启齿,但现在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包括教师也不回避报酬问题。不可否认,近年来教师的待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党和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气在保障教师的工资兑现上,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生活状况,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但是相对高强度的付出及物价还有相当的差距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部分教师选择到东南方待遇较优厚的地方就业。
总之,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性的,相应的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工作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我们教师自身而言,我们必须能够锻炼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克服心理不适,发展健全人格,积极主动的迎击各种社会挑战。
第二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看法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看法
一、背景介绍
“健康”,一说到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只是身体的健康,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含着心理的健康。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而在现实的中学生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缺陷,而职高学生可能表现地更加明显。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案例描述
临近期末,而且下个星期就要进行政治会考了,这节课政治老师叫学生自己背复习资料上的知识。同学们都认真地复习了起来,政治老师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忽然,政治老师发现小冰一个人头一直往下低着,抬都没抬起来。“她在看什么呢?”政治老师过去一看,小说,这还得了,都快考试了还看小说,因此政治老师就把她的小说收走了。下课了,老师刚要出教室门口,小冰大声说:“把书还我。”她的态度很不好,一点没有想要认错的态度,因此政治老师就把学生和小说都放到了我的面前。刚开始我跟她交流时,她的态度也是很不好的,不过我没有生气,因为我知道小冰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学生,她是一个懂事、讲道理的学生。今天肯定是有其他事情在打击着她,所以对老师才会有这样的态度。在我的耐心劝解下,她说了是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所以才会这样,而她心情不好的来源是自己的家庭。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这几年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有事情也都要自己解决,而最近刚好碰到了一件烦心事,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却远在外地,都无暇顾及她,因此她觉得很无助,也觉得父母不够关心她。
三、案例反思
类似于上述案例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超级明星迷、自私冷漠、早恋,甚至同性恋都有可能存在。那么像上述案例中的小冰事件,或者是其他类似事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首先,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对学习已经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在学校中就无所事事,容易东想西想;其次,由于家长出门在外或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使孩子缺乏父母的爱,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自己也会变得没有爱;最后,由于现今媒体对某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大量报道,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充满好奇,因此也会试着自己去尝试。
其实,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一下,总共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
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2、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3、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4、学生自身的生长特点。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可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其次要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再次,学校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
最后,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我们可以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与学生身体发展同步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身体生长更加重要,作为学校、作为教师、作为家长都应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的位置!
第三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看法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师生观情感障碍心理健康情感教育
很多研究表明,师生关系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帮助老师对学生中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有所认识;下面就几种最常见的现象作一些介绍。
(1)好动与多动。
(2)粗心与学习技能障碍
(3)学习焦虑与焦虑症
(4)情绪低落与抑郁症
(5)厌学症与学校恐惧症
(6)做事认真与强迫症
(7)性格内向与孤独症
(8)说话走板与精神分裂症
如果出现以上表现或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请医生诊断治疗,将问题解决在早期,解决在萌芽中。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我市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不要求一个普通教师能够很快达到专业人员的水平,但至少要做到对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能够做出初步的判断,尤其是对那些比较明显和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的及时发现,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必要条件。
除了以上这些心理疾病,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心不足。
自信心是成功的关键,缺少自信,做事微微懦懦是很多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由于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只看到缺点而把最重要的优点都忽略了,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小树不削不直溜”,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比别人笨”,“自己老是失败,考重点中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一蹶不振”,失去自信心。
2、情商低。
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王子”“公主”,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和别人相处”。一些学生每天都是三点一线,学校、家、补课班,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没有朋友”,“我也不知道该和谁说心里话”,“我感到真没意思”,到最后“没人和我玩,我也不想和别人玩”。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
3、挫折承受力差。
不少家长在同时面前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能赶上人家一半就心满意足
了,这些话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在高手如林的初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第一”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四更为突出。我教过一个学生,初四毕业时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哈市某重点高中尖刀班,可高一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结果她一蹶不振,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不得不休学在家看心理医生。
4、早恋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
题”,初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市的各大初中学校已经略占1/10,“看到他就什么都干不下去”“我总想着他”“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高兴”,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班主任老师”,由此感到“坐立不安,吃不香,睡不着”,成绩逐渐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死胡同,心理问题日益严重,产生各种心理病态反应。
5、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独立意识、成人
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喜欢独立思考,遵从长辈的意识淡薄,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对于老师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反抗的行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这种心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如加以引导可以激发中学生求异的思维和创造的激情,从而成为一种难能可贵的积
极的因素。
二、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浅析
1、家长普遍忽略了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的行为品质是影响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是学生接触社会最初的重要环境,是家长把一言一行传给下一代的重要地方。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一周岁的孩子就会模仿父亲拿车钥匙开车,何况是马上成年的中学生了,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恰恰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应酬,或忙于积累金钱财富,放松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孩子过于放松学习,走向堕落;有的家长本身行为放纵,对孩子当然也只能起到负面影响;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很多使用不正确的方法使孩子从一个误区走向另一个误区,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孩子在感情,思想,品行,养成教育等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最后的结果是,初中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老师采取的能骗就骗,用一个谎言弥补另一个谎言,结果是受害的不是学生还有家长。
2、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方法不科学。
中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灵敏,什么都想知道为什么,好奇心强,喜欢走不寻常的路,探索更为奥妙的问题,并以独树一帜为骄傲,不愿守着老一套,也不愿意听家长和老师罗嗦,看问题有时过于主观和偏激。学生们都希望有和周围的人以朋友相待,能无话不谈,相互理解。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而我们的教育者恰恰忽略了用进步的眼光看待现在的学生,使用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反而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当多学习,多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赶上时代的步伐,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要多个角度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环境污染。
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脚步加快,高科技电子产品日益盛行,社会进入网络时代,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至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
常,因此也导致了教育在某些问题上存在误区,使中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不清晰,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的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中学生是电子游戏厅里的长客,网吧里随处可见未成年的中学生逃课打游戏,甚至有时引起打架、斗殴、甚至犯罪,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学校周围的录象厅,为了追求商业价值,经常播放暴力,淫秽等影视片,不少中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下面的案例给了我很多启发:
典型个案:刘某某,男,初四学生,15岁。从小学习成绩,经常考学年第一。但他从小就不乖,上小学五年级时,曾将小腿摔断,而且也经常为了帮助朋友出气和别人打架,经常被老师把家长找到学校来,赔礼道歉不说,还赔付了不少医药费,父亲就十分生气,就打他,这样他几乎天天挨打,但他仍旧不改。可他从未因为挨打而变的更加听话。到了初中,学习成绩还是很好,可仍恶习不改,还经常和各科老师闹别扭。而且有一次,竟然又和政教主任打了一架,被学校记过处理。这学期又因打篮球与同学打架,把一个同学打成重伤,使其住院,后被学校开除,辍学在家。父母去学校赔礼道歉,校方又同意复学。在家长及老师的严厉“管教”下,从此该生做事非常谨慎,也不敢大声说话了,除了和同学问问作业,其他的几乎什么都不说,不再和同学们在一起玩球,和以前完全不一样,生怕得罪了人,并且还出现了不自信、怯懦的现象。这一毛病持续了半年。再后来,作题也不象以前那样自信了,产生怀疑,心里也知道自己做的题是对的,老师上课就是那样讲的,但还是怀疑,就查找各种资料。就这样无休止地怀疑,弄得头昏脑胀,十分难受。
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跟得上的明显表现,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处理出现的状况,而忘了及时处理好孩子的心理问题。强迫症的典型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并存,二者的冲突导致患者十分痛苦。由上面来询者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他患的是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观念(强迫疑虑为主)并伴有强迫行为。
上面所说当的那个学生本来个性开朗、大方、不拘小节,自经历那次事件以
后,力图改变自己的性格,由于教育和引导的途径不正确,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致使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孤僻、刻板和胆怯。这是我们在教育问题上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几点建议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比学习成绩更为重要的,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普遍规律,依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式,改善其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观察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中学生的母校。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
(1)改变只看成绩,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
(4)注重方法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发现,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引导并解决,也要避免强制性,以免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2、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中学生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体制。
只有学校领导及教师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要想办法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年级,各个活动中,在入学时一定要做好礼仪教育,构建一个渠道有机结合校内外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校内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课,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以班主任的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德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咨询技能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可能经常忽略了这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时班主任的谈话对学生能受益终生,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
3、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的生活环境。
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监管,坚决杜绝不良思想对中学生的侵蚀和影响,断绝一切可能毒害中学生的坏分子进入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不仅是家长和学校,整个社会都应该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只有这样才能还给中学生一片纯净、自由的天空,让祖国的花朵开放的更加鲜艳。
参考文献:
1、《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王宝祥 余凤冈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贾晓波
第四篇:对问题教师的看法
1、职业适应问题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一问题,心里曾经有很多想法,很想说出来,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自己也曾把自己当做问题教师,觉得自己不能适合教师这个队伍,不能适应这个社会,消沉过、彷徨过。最终又活了过来,原来,适应职业竟然是一个如此简单的心理过程,现在我把自己的感悟说给大家听。
首先,我要总结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原因。
1、知识方面的不自信:记得有一句话说得好: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桶水。这就要求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你才能很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
2、教学经验的不足:这是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言,自己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说起教学经验,却无从谈起,尤其是教小学,你最起码的懂得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你得会说小孩话,否则就算你讲的头头是道,孩子也不会听懂。
3、是来自领导方面的压力:幸运的会遇到好的领导,他们会站在一个长辈的角度或者大哥哥大姐姐的角度,耐心的引导你去尽快的适应教学这个工作,倒霉的遇到不好的领导,他不去站在一个老教师的角度去引导你,启发你,相反,他会抓住你的一点点不足,像搞文化大革命一样一竿子打死你,新上任的教师一开始就遇到这样的领导是最倒霉的。
4、来自社会方面的压力:如今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社会对老师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他们的理论是:既然老师拿着高薪就应该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主,希望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博士、硕士、、、、、、殊不知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休息。更何况孩子的水平也还分个三六九等,把孩子的不成材全归结到老师的身上,似乎不是很合理。
5、队伍的不正之风:出现职业适应问题的最重要的一点是队伍的不正之风,俗话说一条鱼混的满锅腥。就是这个道理,有人乐于搞集团组织。顺我者兴、逆我者亡。小官不大,总希望有人给他溜须,不会来事的就不得翻身,干多的不如不干的。等等、、、、、、面对这种种问题我的解决方法是:
1、首先要强化自身的文化素质,在知识上做到迎刃有余。
2、教学经验上多虚心向老教师求教,做到不耻下问。
3、无论是什么样的领导,我们只要做好自己。有一句话说得好:‘无欲则刚’。一个人如果没有当官的私欲也就无所谓怕哪位领导,一定要相信正义。
4、社会方面的压力完全可以不去理会,俗话说众口难调,用沉默去对待,微笑着去生活。
5、面对集团的不正之风,完全可以置之不理,要相信‘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别人所左右的了的,只要对得起工作,对得起学生就行了。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做的总结,也许说的不尽完美,或者有点歪理学说。但是我却自豪地说:我现在活得潇潇洒洒,自由自在。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嘛!活出自我,就对了。
第五篇:对教师的理解看法
在《未来之路——新教师入职教育》一书中的77页提到这样一句话“公众和专业人士关注教学质量的重点就在于:教师应该掌握怎样的知识和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其答案应该是超越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局限而拓展到理解、反省、批判和专业行为的范畴”。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章节的内容,同时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我们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钻研得深,钻研得透,正如老师所说的,教师不仅是传授者,更是一名研究者,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已有的知识,那么我们就很难在自己所属的领域有所突破,更不用谈有什么贡献了,只有当我们真真正正静下心来,深入学习,仔细研究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时,我们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到它的内涵,才能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属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同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应该明确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首先有作为一种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即课堂管理,了解学生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外,我们还要有应用能力,技术能力,个人能力和判断能力。首先,谈谈应用能力,作为一名师范生,我们接受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课程培训,但是如何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确实是对我们的一个很大考验,曾听毕了业的师兄师姐说“当你走进真正的课堂,会发现之前在学校的模拟场景等知识演戏,而真正的生活是没有剧本的。”的确,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会有许多的突发状况等,会让我们没有办法按原先的计划进行教学的任务,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的学习面面俱到,要在平时就考虑到真正教学时可能会出现的状况,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多参与实践,才能提高我们的应用能力。其次,关于技术能力,目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越来越普遍,它们也很大程度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也应该掌握好教学的相关技术,不能一味埋头书本,而变成“技术盲”,同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也有利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再次,个人能力,个人能力是树立教师自身威信的必备条件,只有个人能力足够优秀,教师才可以在学生面前有足够的底气和信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最后,谈谈判断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判断能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或者神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判断他们的心理状况,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的教学方向发展有一定的判断,这些能力,需要经验的积累,所以需要新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需要我们师范生不断地学习。
同时,通过这一章的学习,我也领悟到,作为一名老师,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我们在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我们自身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领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