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共5篇)

时间:2019-05-15 07:3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第一篇: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论文标题: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IR ORIGININ NORTHWESTERN CHINAWu XinnianTh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Centre for Resources andEnvironment,CAS,Lanzhou 730000

论文作者 吴新年

论文关键词 生态环境问题/根源/西北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origin/northwesternChina,论文来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论文单位 呼和浩特,点击次数 258,论文页数 98~104页1999年1999月论文网 http:///paper_31729651/ 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三废”污染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

This paper discussed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inNorthwestern China,such as soil erosion,soil salinization,desertification and polution from the three wastesetc.,andanalysedtheir origins.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与主要问题

西北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大部分地区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且地形复杂多样,多山地,其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森林稀少,植被覆盖率低;沙漠戈壁面积大,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土地不能或暂难利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加剧;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在今后的地区开发过程中,西北地区将始终面临着如下一些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约占黄河上中游流域总面积的2/3。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地区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总计约25万多平方公里,一般侵蚀模数为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10000吨,少数地区高达2~3万吨。其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两个:东区主要位于固原—彬县—华池—延安—乡宁—中阳—兴县—和林格尔—东胜—榆林—靖边—同心—固原范围内,该区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14亿吨多;西区大致位于靖远—庄浪—天水—渭源—临夏—定西—靖远范围内,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年均产沙量约2亿吨[1]。这些泥沙最终都输入了黄河。陕南的石灰岩山区一般具有山高、坡陡、谷深、河沟比降大、地表土层薄等特点,遇大暴雨,往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1.0厘米,有的地区高达2~5厘米。该地区土壤一旦流失殆尽,则变成裸石山,很难恢复。

1.2 土地沙漠化加剧

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分布较多的国家之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相互交错在一起,总面积估计仍达150万平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5%。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都有大面积分布,另外就是内蒙古,这些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西北的沙漠化土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半干旱地带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及宁夏的东南部的干旱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二是干旱荒漠地带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狼山——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的广大干旱荒漠地带。沙漠化及风沙肆虐已经成为危及当地人类生存的巨大灾害。例如,1993年5月5日在西北地区发生的特大“黑风暴”就造成数十人死亡和5亿多元的直接经济损失。今年4月份又连续发生数次“沙尘暴”,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损失。

西北地区不仅沙漠化土地分布面积广,而且近年来由于植被减少、草场退化等种种原因,沙漠向绿洲侵蚀的速度正一步步地加快。如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从米兰至莎车近800公里地带内,土地沙漠化面积已达近1.5万平方公里,风沙流每年正以3~10米或更高的速度逼近绿洲,被吞食耕地已达3万多公顷。1960年乌伦古河三角洲沙漠面积为117.8平方公里,1980年已发展到463.3平方公里,20年间扩大了三倍。石河子垦区受沙漠威胁农田达2万多公顷,其中沙漠化面积已经达0.43万公顷。精河县尘风暴的年发生次数由50年代的3次增加至现在的7、8次之多,扬尘严重影响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并污染牧草致使牲畜患病死亡[2]。据研究资料表明,整个西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目前仍以每年2000~3000km[2]的速度在增加

[3]。

1.3 土壤次生盐渍化日益蔓延

土壤盐渍化及其蔓延也是危及当地农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除气候干燥、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排水困难、地下水位高等自然因素外,还与管理不善,排水不配套,作物插花布局,灌溉没有严格执行定额等有关。有研究资料表明,西北干旱地区盐渍化面积已达200多万hm[2],占全国盐渍化土地的1/3以上[3]。例如据1979~1985年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显示,引黄灌区12市县耕地面积中,轻、中、重盐渍化面积占41.5%,尤以银北地区(含银川市郊区)最为严重,盐渍化面积高达64%。清水河中下游平原和扬黄新灌区已发生或潜在有土壤盐渍化威协。新疆土地盐渍化也很严重,据1985年统计,全疆盐渍化土地面积已达125万hm[2],占其总耕地面积的30.6%;而南疆地区次生盐渍化面积已达32万hm[2]多,占其总耕地面积的48.8%[3]。土地次生盐渍化轻则影响农作物产量,重则导致土地弃荒。

另外,工业“三废”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利用对大气、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的现象在西北地区也日趋严重,尤其随着地区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地区人口膨胀导致农业生产压力的增大,有日趋加重之势,今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西北地区的工业,从总体上来说,是以能源、原材料、化工工业为主体,过去是,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如此局面。而这些工业的发展,本身就对当地及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再加上过去体制下实行的粗放式经营,重规模、轻效益,重产值、轻利润,重开发、轻治理,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层次低,将即得的一些利益建立在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式开发上。不论是从管理思想,还是生产技术实施手段上都没有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产与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放在必要的位置上。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企业只重视追求产值,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不处理或处理不充分,不是从整个大生产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只关注自身小集体眼前的狭隘利益。结果造成工业企业发展的同时,对当地及周围地区其他产业(如 农牧业)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而近年来农业发展中对化肥的极端偏好,也导致了不可避免的负效应。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

从总体上来讲,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这样几种:(1)水土流失严重;(2)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日益加剧;(3)资源、原材料开采以及相应废弃物的堆积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4)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造成极其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在我国其他地区也存在,但在西北地区表现得则尤为严重。因为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及人文环境为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尖锐化提供了特殊的条件。

2.1 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曾提到,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而西北地区又是我国几大河流的发源地,因此该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造成灾难,而且还将危及和影响其他地区(几大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研究和治理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不仅有助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几大河流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那么,造成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认为可主要归因于如下几个方面:

(1)在土地资源的认识问题上违背了自然规律。例如对于什么是宜农荒地,目前仍然只有很笼统和模糊的认识。一般说来,宜农荒地就是指那些宜于农垦的荒地。但是很明显,这里缺少了一个度的把握。同样都是宜农荒地,有些是现实宜农荒地,只要开垦就可用于农业生产;而有些则只是潜在宜农荒地,必须在条件(如气候条件、水利工程、生产耕作技术等)改善后才可转化为现实宜农荒地供农垦。而事实上西北的许多荒地都只能算是潜在宜农荒地,是轻易开发不得的。它们目前也许只适合于种草植树,用于改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作为地区农业发展的辅助系统存在,或者只能用于种植果树等经济作物,而不能直接用于发展农业,用于种植粮食作物。但是在我们过去的许多年里,将所有的荒地同等看待,条件好的,发展灌溉农业。条件不好的,也开垦来发展农业。这后一种农业,说得好听一点就是“雨养农业”,说得白一点,实际上就是“靠天吃饭”农业。因此,许多时候的结果都只是事与愿违,不但没能真正地发展农业,而且破坏了原有的植被,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与恶化。

(2)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迫使下,狭隘、盲目地发展农业,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从而使发展农业生产、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就成为人们关心的头等大事。但是,由于过去生产技术条件所限,更主要的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农业发展只是一味地走外延扩大发展之路——开荒。只要是荒地,不管条件如何,就胡乱开垦,有的甚至毁林开荒、毁草开荒,总以为只要开荒播种,到时候多少总能有点收获。正是这种广种薄收经农思想的左右,造成许多地区生态被破坏,水土无法涵养,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壤质量日益低下,农作物产量极低。而越是单产低,越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之需,于是愈加广泛地开荒,愈加严重地造成生态破坏,如此以至造成恶性循环,许多地区甚至严重到了无法恢复的境地。

(3)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滥开乱挖、只开不治的作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例如陕西省靠近晋、蒙的“黑三角”地区,这里是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基地,开发建设10多年来已经进入开采期,但是,仅这一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就占全区总面积的86.5%,土壤侵蚀模数高达1~3万t/a,向黄河输入沙量近4亿t/a左右,占向黄河总输沙量的1/4,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全区人为破坏植被面积266000亩,弃土弃渣总量3.3亿吨,新增入黄泥沙3000万t/a,由于人为随意弃土弃渣,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4]。据调查,神府、东胜矿区废土废渣堆积总量达6800多万t,其中有60%直接倾倒于河流,有的地方河道淤积,造成泄洪困难,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以上三点是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因素。当然还有自然因素。由于西北特殊的地理环境,再加上长期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西北特殊的气候、生态基础。例如该地区降雨稀少,植被覆盖率低,而降雨又相对集中,且强度大,经常形成地面径流,在西北的坡度地势上造成强有力的水侵剥蚀,引发水土流失。因此,历史形成的自然因素也是造成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根源之一。

2.2 造成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与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相似,造成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原因也是两方面的。人为的过度开发活动超过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于是就造成了意想不到的生态恶果。特别是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客观上加大了对土地资源的压力,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垦利用。而更为重要的是,西北绝大多数地区至今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落后,仍维持着广种薄收和只种不养的掠夺式经营,采取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一些不宜农耕的砂质草原被开垦成耕地后,经过几年翻耕,粘粒减少,粗粒增加,地表粗化至不能耕种就被弃耕撩荒。这种人为地毁草毁林,过度开垦,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诱发了沙漠化的潜在因素,使大批的土地沙漠化。研究表明,人为作用沙漠化过程较自然沙漠化过程快10倍左右[5]。例如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是现存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的胡杨林,由于滥伐乱砍、毁林开荒及过度放牧,林地面积迅速减少,比50年代末期减少了近50%,而木材蓄积量则减少了60%。50年代末,新疆的甘草面积是200万公顷,储量250吨,而今面积仅66万余公顷,储量仅50万吨。又如准噶尔盆地南部梭梭等荒漠林已后退20~30公里,塔里木盆地边缘红柳、胡杨等后退更多。和田绿洲与沙漠之间的乔、灌、草植被带几乎彻底崩溃。广大沙漠化地区逐步陷入了“人口增加——过度开垦——耕地沙化——生产力下降——可利用耕地丧失”这种愈演愈烈的恶性循环之中。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大风和暴雨,它们也许正是土地沙漠化的重要动力来源。风是沙漠化地区的主要自然营力,而且随着风速增大,风蚀也愈强,呈正相关趋势。西北地区戈壁、荒漠面积多,很少天然防风林带,风力都较强,全年平均风速一般在3.3m/s~

5.5m/s。刮风的时间多以春季为主,而这一季节更是降雨稀少,植被覆盖率极低,干旱砂质地表的沙极易被风力所吹扬,造成沙化的蔓延。此外,本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水蚀严重,水流带走粘沙土层,使粗沙层出露地表,也形成沙化土地。加上风蚀与水蚀相互促进,水蚀撕裂地表,为风蚀创造条件;风蚀吹走地面疏松物质,露出紧实底土,渗透性更差,又为水蚀创造了条件。这种相互促进作用,更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进程。

土地沙漠化的结果,除了造成毁埋农田、淤寒渠道外,更为严重的就是加重沙尘暴的危害。例如最为严重的就是1993年5月5日发生在西北地区的沙尘暴。据调查资料表明,这次重灾区主要出现在农田防护林体系不够完善的老绿洲及其边缘林网化处于幼林阶段的新垦区。这次沙尘暴使景泰县农田受灾3万多hm[2],禾苗被毁5006hm[2],丢失死亡牲畜、羊只2947只,埋没农渠1.48×10[2]km,死伤84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00多万元,是本次沙尘暴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6]。

土壤盐渍化问题也是制约西北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例如甘肃省现有耕地5205万亩,其中灌溉面积只有1500万亩,而盐碱地就有168万亩(原生76.5亩,次生91.5万亩)(注:数据来源:甘肃省水科所。)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西走廊自东向西土壤盐渍化显著加重,除干燥度和地形因素外,与河西走廊西部冲洪积平原潜水埋藏浅,地下水开采利用不当有关。在干旱荒漠气候作用下,潜力蒸发浓缩作用强烈,如地下水位高出临界深度,则会引起大量潜水蒸发,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加剧了土壤的盐渍化。故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适度开采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埋深十分重要。另外,西北不合理的大水漫灌,致使大量水渗入地下,地下水位升高,也是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2.3 资源、原材料开采与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资源、原材料的开采与开发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成分。但由于过去对资源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开采开发技术手段落后等原因,其间也对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首先,资源是泛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及信息。根据资源的属性特征,可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种。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日益短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是有价值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环境是一种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国有资产的思想认识,环境资源未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和基本的经济要素来认真看待,这就导致了环境资源的不断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尤其是过去那种认为空气、水体、森林、土地、矿藏等环境资源是公共财物,可以无偿或微偿使用的指导思想,是导致环境资源衰竭和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管理体制上的不合理,也是造成一些资源、原材料开采、开发企业有意或无意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因之一。由于经营资源与原材料开采、开发活动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央部属、省属企业,中央及省对其有极大的影响力。作为中国企业所特有的企业“行政级别”大都为省级、市级,与所在城市级别相当,一些特大型企业的行政级别甚至还高于所在地政府,形成了“大企业、小政府”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所在地政府在对这些企业行使环境管

理职能时就容易受到上一级的干预,形成所在地政府环境管理“失灵”。

第三,区域生态序的不公平,也是导致西北地区产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原因之一。区域公平性包括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对资源产地和市场腹地的直接或间接环境影响。就世界范围来说,区域生态序不公平性体现在发达国家从事高附加值、低污染的加工产业,而将一些效益低、污染重的初级产品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趋恶化。国内也存在类似情况。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地区只能从事单一的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产业,其特征为“产品少、废物多”。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则利用资源型地区提供的原料、半成品进行深加工,从事附加值高、利润大的产业,特征是“产品多、废物少”。资源型地区在全国经济、环境中处于不公平地位。

矿业因其工程特点而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里仅以煤矿环境影响为例,其具体表现主要为[7]:

(1)煤矿属矿产资源的开采业,煤炭开采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上覆岩层、地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破坏过程,如果开采不合理,就很容易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

(2)煤矿生产的主要活动是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煤炭开采方式有矿井开采和露天开采两种形式,我国煤矿多以矿井开采为主,约占煤炭产量的96%,采煤方法多为长壁工作面开采,全部垮落式管理顶板,因而对上覆岩层和地表的破坏较为严重。

(3)矿井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工作面开采,引起煤层顶板垮落,形成“三带”(冒落带、导水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引起地表塌陷,排放大量煤矸石、矿井水和煤层甲烷气。我国煤矿万吨煤的塌陷面积一般为0.2ha,矿井排矸率一般为10%~20%,吨煤矿并涌水量平均为4m[3],吨煤甲烷气涌出量平均为1.0m[3]。

露天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主要是:露天开采剥离地表,破坏土地,排放大量的剥离物,增加水土流失,导致出现采场、排土场边坡的滑坡、凹陷、露天矿的粉尘积聚。我国露天矿每采万吨煤破坏土地的面积约为0.22ha。

(4)一个矿区,既有矿井、选煤厂等生产单位,又有机修厂、坑木场、化工厂、煤气厂、热电厂等辅助企业,此外,还有行政福利、生活居住、商业服务设施,从而使矿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的“小社会”,许多城市都是在矿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的,如陕西的铜川、宁夏的石嘴山市等,俗称“煤城”,从而决定了煤矿矿区的环境影响既有煤矿特有的环境问题,又有一般城市的环境问题,还有区域性和流域性的环境影响问题。

(5)煤矿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开发规模大、范围广、服务年限长、占地面积大、人口集中,最终形成城镇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生态破坏为主,兼有环境污染问题。“煤矸石堆积如山,塌陷坑比比皆是,黑水到处流”,是对我国煤矿环境问题的基本描述。煤矿矿区存在的这些环境影响问题在其他矿区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是由工矿业的工程特点所决定的。

另外还由于工矿业中的管理不善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如横穿甘、陕、川三省的白龙江一带的黄金滥采行为不仅造成当地极大的生态环境破坏,而且造成212国道被毁的恶果。再如号称长江第一县的青海曲麻莱县,由于人工采金泛滥,10年来毁坏植被的损失相当于两个大兴安岭火灾;目前由于生态被破坏,风沙威胁草原,如不采取措施,这个县的县城将在10年内被风沙吞噬[8]。再如一些油田任意排放的废水、废油、废弃物等也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的影响,这还不包括开矿占地造成的毁林、毁草等破坏。另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造成大量“三废”,也是形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2.4 能源消费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煤炭生产与消费大国,也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近几年,虽然我们大力发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煤炭用量比例虽逐年减少,但煤炭在能源中仍占70%左右。

1993年,我国原煤产量为11.51亿吨,煤炭消费量约为11.4亿吨,分别在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中占74.3%和72.8%。1995年,我国消费煤炭12亿吨,预计到2000年,将达14~15亿吨左右,燃煤引起的烟尘排放量将由1992年的100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2050万吨,SO[,2]由1785万吨增加到3325万吨。在每年排入大气的污染物中,有87%的SO[,2]、79%的粉尘、67%的NO[,x]、71%的CO均源于燃煤。目前,国际上的矿产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而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和钻探严重滞后,目前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储采比连年下降,新增可采储量低于当年采出量,使得煤炭在一次能源产品总产量和总消耗量中始终占有70%以上的比重,而且在今后若干年内,仍将维持这样的局面。然而,我国煤炭资源利用方式多数仍然是直接燃烧原煤或极低级的粗加工产品,因此其造成环境污染简直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总之,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能源消费低级化的落后现状是造成我国能源消费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而这种现象是西北地区表现得又尤为突出。另外,其他能源物质如油品的消费,由于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油品质量等级上不去,使用后污染严重也是不容忽略的事实。

至于在西北农村,由于能源短缺和生物质能过度消耗,更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源之

一。据甘肃省能源公司对黄土高原256.4万农户的调查,有82.3%的农户缺乏能源。为了弥补燃料不足,一些地区的农户已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甘肃定西县调查测算,一个5口人之家,每年要铲草皮30亩左右,每挖尽3~4平方米草坡才能拾到0.5公斤草根,以致该县北部山区的荒地荒沟一年四季见不到绿色。农村能源中74.4%靠作物秸杆、畜粪,约有一半以上的秸杆、草根被送进灶火炕洞而不能还田。因此,如何通过改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来阻止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成为目前必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篇:恶性食品问题根源

新闻事件背景回放

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网络上出现了有关对食品安全的一些调侃:

1、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

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

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

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

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

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

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

而三鹿事件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

2、外国人喝牛奶结实了

中国人喝牛奶结石了

3、日本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振兴一个民族

中国人口号:一天一杯牛奶,震惊一个民族

三鹿系列刑事案件中一干涉案人员最后被依法严惩,田文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人民币2468.7411万元。生产、销售 “蛋白粉”(掺含三聚氰胺)的被告人高俊杰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被判处死缓,被告人张彦章、薛建忠以同样罪名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他15名被告人各获二年至十五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透过三鹿“毒奶粉”事件,以数万名儿童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给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食品安全教育课。事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乳制品行业等都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做出了各种承诺和表态。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并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仅2011年以来多个地方再度曝出食品安全问题,河南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10年间瘦肉精屡禁不绝;随后重庆“毒花椒”事件、广东中山墨汁粉条事件、湖北宜昌“毒生姜”事件、辽宁沈阳毒豆芽事件、江苏丹阳西瓜膨大剂事件、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以及最近席卷全国的地沟油事件……

风起云涌的食品安全事件,像一双双粗重的钢琴手,一次次肆虐地撩拨人们敏感的神经,更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4月22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末尾,谈及食品安全,朱镕基尖锐地说了句:“食品工业,现在什么敢吃啊?吃什么都有致命的添加剂。”胡锦涛总书记4月底在天津考察食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时谆谆叮嘱大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你们是食品安全的守卫者,一定要坚决执行食品安全法,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吃上放心的食品。温家宝总理则斥责这些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以上表态均已显示政府高层已经真正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已是一种国家乱象,食品治理与维稳相关,刻不容缓。

然而社会公众却认为:在历次食品安全事件中,我们听到了道歉,但没看到更多人受严惩;我们听到了表态,但没看到具体的解决措施;我们感受到了沉痛和反思,但没看到这些转化成更强大的改革推动力。于是公众从生气到愤怒、再到无奈和漠然,人们在反复遭遇打击时,通常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大众心态正经历从愤怒到无奈的微妙过渡,更多人面对这些新闻的反应却是见怪不怪、无奈调侃。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层出不穷的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背后,暴露了太多太多的问题。如此以来,我们应当回头审视,我们曾经以生命为代价的教训,究竟有多少被汲取,又有多少被遗忘。以前经济条件不好“没得吃”,现在生活富裕了反而“不敢吃”,我们苦苦追问:还有什么食品是值得相信的?我们又应该吃什么呢?在达到温饱之后能否解决吃得好、吃得安全的要求?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针对“你最担忧的安全问题是什么”,前一段时间新浪网调查结果显示,30.7%受调查者认为是食品安全,位居第一。据记者走访发现,当前食品安全存在“四宗罪”,最令消费者感到担忧。

一宗罪:“药你命”。蔬菜、水果残留农药超标,部分食品中非法使用、滥用添加剂,危害消费者健康。

二宗罪:“黑心肠”。每年有大量食品从“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流向市场,环境脏乱差,生产不规范,质量不达标。

三宗罪:“假面具”。部分食品生产、销售者“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变着花样对食品弄虚作假,令消费者难辨真伪,上当受骗。

四宗罪:“玩概念”。各种贴着高科技标签的转基因食品、纳米技术食品、有机食品等大行其道,其中不乏模糊标注、不规范产品,往往使普通消费者不明就里花钱,稀里糊涂消费。

谈及如何根治“四宗罪”,受访消费者有“三盼”:一盼杜绝“软监管”。二盼食品行业重建诚信体系。三盼自身提高监督和维权意识。(以上信息来源自2011年9月9日现代快报)

就食品安全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干货类、奶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难以想象,已到了“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的地步。

(二)产生原因

来自权威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48人,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来源新华社2011年5月5日电)。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副检察长邱学强介绍,去年9月以来,最高检共对76件重大影响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件进行挂牌督办。今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涉及食品安全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37件57人,其中渎职犯罪者39人(来源自2011年5月23日法制晚报)。由此可见,食品安全的整顿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毒食品的“生命力”并没有明显衰退的迹象,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依然频现?

有毒食品层出不穷,完全无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令五申,成为“打不死的小强”,这其中既有制度缺失、执法不严、官员政绩等因素,更有道德因素。经过分析比较,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行业准入门槛,生产经营者良莠难分,特别是原来食品免检制度的存在,放任企业胡作非为,留下了诸多监管空白。加上目前我国的法律对于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较轻,不痛不痒的起不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现在我们是“拔鸡毛给猴子看”,企业的违法成本太低,这使得许多企业存在侥幸心理。

2、多头监管,执行不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一种“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导致食品安全管理出现条块分割、沟通不畅。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因此,“机构云集”增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多个部门监管一个方面的事务往往需要政府协调,提高了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效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卫生部分分合合的历史表明,国家建立独立食品安全监督部门的思路似乎并不十分清楚,这不仅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的效力,更造成了问责不明确的弊病。

3、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与国际标准不能接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合理,对标准的深人研究不够,部分标准的实施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等。如7月修改出台的《乳业行业标准》就被专家评价为“倒退了25年,堪称全球最差”,并称中国被“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标准”。

4、政府监管食品安全需要运用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政策工具,目前政策法规不健全,无法做到法规化,制度化,缺乏长效机制。面对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往往采取“救火”式的治理,哪里发生问题治哪里,事情过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而导致制假售假屡治不绝,屡禁不止,甚全有愈演愈烈之势。

5、财政投入不足,检测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不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引发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国家急需的部分检测项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技术、违禁物品、激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二恶英、疯牛病的检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等,监督检验能力与国际水平差距逐渐加大,制约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利益驱动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如有的执法机构偏重于有经济利益的执法行为,以罚代刑、以罚代管,一罚了之,监督执法工作时紧时松,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有的甚至为不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三是基层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设置和技术人员配备不能适应监督工作开展的需要。

6、食品生产和经营者诚信缺失,道德观扭曲。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眼睛盯着的只有钱,丧失道德底线,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顾法律禁令,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屡禁不止。目前,不管政府部门还是消费者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白岩松在微博上发表的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现在都是原告,也都是被告。卖猪肉的人用夹杂瘦肉精猪肉挣来的钱,兴高采烈地出来买馒头,没想到馒头被别人染了色;然后卖染色馒头的人出来给孩子买奶粉,里面有三聚氰胺。每个人都在害别人,每个人都是受害者,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消费者个体维权的困境

尽管监管部门一再呼吁市民要对食品问题主动举报,但由于对监管部门以及消费者协会存在不信任情绪,加上这些部门往往奉行“谁投诉、谁举证”的原则,导致普通市民往往无能力或不愿花费精力物力在举证方面,没有相关民间组织为依托,普通市民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效果非常有限。

1、繁琐的民事诉讼程序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所存在的制度性缺失也使得消费者维权之路存在诸多困难。食品安全纠纷多数是规模性的群体纠纷。虽然在我国现有的立法框架下可以采取的诉讼形式有一对一的诉讼、共同诉讼、第二人参加的诉讼和代表人诉讼等,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这些诉讼形式都有其现实问题。不仅因为大规模单个诉讼,影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于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的解决并非最合适的法律模式。还因为我国集体诉讼制度是一个立法空白。集体诉讼制度设计出现的空白,也给我国消费者维权方式的选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繁琐的诉讼程序、漫长的诉讼时间和高额的诉讼成本限制了诉讼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最后防线的作用。目前食品安全纠纷在法院诉讼中仍然作为一般的民事纠纷处理。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消费者需要对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及因果关系等提供证明。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过重的负担。另外,食品安全问题损害的一般是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利益,漫长的诉讼时间对消费者而言不仅是医药费难以获得及时赔偿的问题,而且还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

2、消费者维权面临技术障碍

食品安全纠纷所涉及的各种复杂的专业检测、认证决定了势单力薄的消费者难以独立地与生产经营者通过和解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当消费者提出食品不符合基本安全标准的主张时,生产经营者可以轻易地以其他同类消费者没有发现问题而予以否认。消费者个人很难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主张.这使得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在谈判过程中更加被动。即使有一些消费者联合起来与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协商,生产经营者出于声誉考虑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也很难说是公允的,而且食品安全的问题仍然存在,生产经营者与潜在的消费者之间的食品安全纠纷仍未得到解决。

3、消费者维权组织的作用尚待加强

消费者协会作为专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社会性组织,难以有效发挥民间调解的作用。消费者协会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社会性组织,只是为纠纷解决提供一个平台,并不掌握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相关信息,因而难以消除消费者与食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经济实力和信息占有量的差距。消费者协会的调查虽然能够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力,但是并不具有强制力。这样,寄希望于消费者协会来平衡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力量以更加公平地解决纠纷的预期也很难得到实现。另外,调解程序的启动需要有当事人的合意才能进行,而且民间调解结果不具有强制执行力,这使得纠纷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国外经验借鉴:全程监控

外加巨额赔偿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也是一个全球性难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常发生,像德国在2010年年底相继在鸡蛋、猪肉和鸡肉等食品内发现致癌的二恶英;截止2011年10月4日美国“毒香瓜”疫情蔓延19州,致死17人,84人染病。相比而言,这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保障系统,但食品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可见根治食品安全问题任重道远,让我们看看有什么招数是值得借鉴的。第一招:严把源头关——监管触角伸向产地

从食品供应的源头开始,实行严格的监控措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屠宰场还要保留这些牲畜的详细资料,并标定被宰杀牲畜的来源。肉制品上市要携带“身份证”,标明其来源和去向。

第二招:重视流通环节——为每份食品“建档案”

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相关部门收集这些信息整理成数据库并开设网页,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供消费者查询。农产品有了“身份证”后,可追溯管理模式就变得易于操作。

在德国,食品的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以消费者在超市里见到鸡蛋为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说: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含或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

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也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在一些鸡蛋中发现超标的致癌物质二恶英,引起德国上下的极大关注。通过对有毒鸡蛋的追查,有关机构顺藤摸瓜将焦点快速锁定在了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提供企业身上。这家公司将受到工业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给生产饲料的企业,才导致了其下游产业产品二恶英超标。随后,德国政府迅速隔离了4700个受波及的养猪场和家禽饲养场,强制宰杀了超过8000只鸡。

第三招:食品造假要出狠招重罚

在食品安全制度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各国为此都加大了惩罚力度,其中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德国:刑事诉讼外加巨额赔偿

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饲料遭致癌物质二恶英污染。今年1月6日,德国警方即调查位于石荷州的饲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禁止受污染农场生产的肉类和蛋类产品出售。

对于这次二恶英事件中的肇事者,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

韩国:造毒食品10年内禁营业,还附以高额罚款。法国: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 第四招:食品召回构筑最后屏障

问题食品召回制度是发现食品质量存在缺陷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是防止问题食品流向餐桌的最后一道屏障。

对于不合格食品召回,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食品召回委员会”,专门负责问题食品召回事宜。2004年,在“食品召回委员会”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威胁消费者尤其是婴儿健康。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产品,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了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第五招:完善食品安全法 用法律来保障

美国于2009年加快了食品安全立法进程,继《2009年消费品安全改进法》后,又通过了几经修改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没有什么制度是万能的,美国相对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仍需不断完善,今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迎来一次大变革。奥巴马政府的这次改革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对美国食品安全体系进行的一次调整。100多年来,美国的食品安全体系在不断改进中日渐成熟。

英国和德国的食品监管体系同样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和发展。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标准署成立于2000年。此前,英国在1990年颁布《食品安全法》,对食品质量和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而《食品安全法》又是在1984年的《食品法》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再往前追溯,还可以找到一些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而德国食品法的历史则最早可追溯到1879年。迄今,德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各种法律法规多达200多个,涵盖了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所有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源远流长,而且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在与时俱进地不断修订和完善。

五、对整治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构想和建议

我们要确立“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健康”和“谨慎义务”的执政理念,真正把消费者作为上帝来对待。保护消费者健康,仅允许提供安全的食品;保护消费者不受欺骗,严格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向消费者提供实事求是的信息。具体构想和建议如下:

1、完善立法和食品安全标准。按照《食品安全法》关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要求,打造一种无缝监督与管理体制,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完整的法律责任体系,为追究食品安全责任和补偿食品安全问题受害当事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要尽快完善标准体系,全面清理整合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食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快解决标准缺失、重复和矛盾问题。一时难以出台国家标准的,要先行制定地方标准或产品安全、生产工艺、检验方法的规范性要求,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防止出现监管空白。

2、加强行政管理,通过对监管制度的整合,既要避免出现监管空白,提高监管效率,节约监管资源,又要防止出现职能交叉,相互掣肘,更好地发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效能。强化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克服地方保护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干扰。须把食品安全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支持监管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要求各监管部门恪尽职守,密切配合,责任到位,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监管链和责任追究体系。食品行业产业链条长、环节多,监管力量分散,必须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率。我们常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九龙治水‟,为什么?这在经济学上存在着„搭便车‟的尴尬。食品的监管部门众多,每个监管环节都会认为,我这里没管住,自然会有别人来管;反过来,如果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管,食品安全不出问题反让其他部门“搭便车”,破除这种职权交叉的体制势在必行。

3、延长和完善监管产业链。食品质量监督要覆盖整个产业链。实施“全产业链”,“从田野到餐桌盘”的食品质量及制造食品的原料进行检验和监督。有必要在立法上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能范围、明确追究责任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跨部门的食品监督机构,统一协调管理各个流程的食品安全,以杜绝机构间的相互扯皮推诿的困境。尤其需要对监管部门的失职渎职进行明确界定,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对相关责任人严惩不贷。可以参考的例子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最高到卫生部长,最低到相关监管部门的负责人必须为此负责而引咎辞职。

4、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社会力量介入食品问题治理,应该受政府的欢迎和提倡,并做相关的制度设计。

面对一波波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冲击而无法有效解决,很多学者认为,由于食品问题涉及各种利益关系和行为主体,单一地突击哪一方都不能有效解决,而必须具备综合的“社会治理”观念,即在社会利益和主体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政府只有让企业、民间组织、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治理,运用法律、市场、协商、行政等手段,才能有效地治理社会,因此,食品问题的治理,不仅急需对生产者、监管者、销售者等多个主体进行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立法跟进,更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的监督监管。相比之下,后者更急需发展。

就食品安全领域来说,要重视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标准以及规范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和独立性,但目前行业协会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媒体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职能,媒体可以和高校食品安全研究机构合作,适时发布来自权威研究机构的食品安全相关信息,从而对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压力。

5、提高食品安全违法的成本

必须坚持重典治乱,提高违法的成本,增加违法者的痛感。生产者之所以敢铤而走险,在于其铤而走险的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成本,正是这种经济利益让生产者在诱惑面前放弃了道德理性。因此,食品安全法也应该通过惩罚性的赔偿,来增加生产假冒伪劣食品者的成本,以经济杠杆促使生产者由经济人向道德人转变。具体而言,可以提高赔偿的额度和处罚的力度。现有的 10 倍赔偿显然是一个有待争论的额度,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他们维权的成本就可能超过了 10 倍赔偿的数额,而一次 10 倍赔偿的数额也可能伤不了故意生产者的筋骨。

6、建立企业诚信制度

赚钱是企业经营的目的固然重要,但企业生产的产品是面向广大人民的,不能因一己私欲,而生产损害人民群众生民健康的产品。而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塑造一个诚信的企业可以从源头上防止食品安全的产生。诚信建设,说到底就是法制建设,诚实信用,是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是传统美德的法律化。今后应当把企业或经营者的诚信建设当做一项基础的,常规的工程,建立量化考核体系,坚持不懈,因为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只有这样,企业,商人才会把消费者当做真正的上帝,食品安全才会有保证。

7、按照查获情况重奖举报者,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量,让不良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无藏身之地,从而净化食品市场。

8、加强基层监管部门人力、设备和经费保障力度,让罚款与部门利益脱钩,严禁罚款返还、变相“坐收坐支”。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工作。绝大多数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在基层,也解决在基层,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工作责任制、经费保障落实情况应当是近期检查和问责的重点。结语 要提升消费者信心,政府就得有实在的举措。“零容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该惩罚的,罚他个倾家荡产;该追究的,不能不了了之。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收入,才能形成“高压线”、带来威慑力。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们相信,只要有关部门严格监管,市场积极配置资源,企业的诚信经营,食品安全问题终会解决,让我们企盼这一天早日到来,我们都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

第三篇:西北地区大开发问题思考看法

近日出席民革中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西部大开发研讨会”,期间到西宁的周边和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沿岸做了考察,并了解甘肃、宁夏、新疆等西北省、区的情况。沿途所见所闻都充分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决定在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十分适时、非常必要和完全正确,得到西北各族人民的热烈响应。下面仅就西

北开发实施中的“软件”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强化大开发规划及实施的集权性。大开发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在西北只应由省一级统筹制订开发规划,各市、地区、州不宜有各自规划,市县的职能是不折不扣地实施省统一编制的开发规划。当然各省的规划要与中央的总体要求相一致,也要充分听取、吸纳市、县意见,更要请专家、学者缜密论证。

西北开发之所以要强化省一级相对集中权利是与西北的省情相适应的。以青海为例:全省人口510万,国内生产总值239亿元(人均4675元),本级财政收入23亿元;而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其经济总量与东部的中等城市相当,人口与东部大城市相近,面积又是东部二、三个省之和。面对这样的省情如果权力过于分散,省、市、县都搞开及规划,不仅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势必在大开发热中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生态环境将面临又一次浩劫。(道理很简单:西北各级正满腔热情地准备在大开发中一显身手,做出政绩。)因此首先要将规划集中在省一级编制。

其次,财力要相对集中在省上,市、县财政只管保吃饭、保稳定。来自中央的开发资金应由省政府按规划统筹安排,绝不能搞地区平衡、照顾性地分“蛋糕”。而应以项目带资金实行法人负责制逐项开发,科学做好前期工作,成熟一个开发一个。在项目安排上要以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开发规划中确定本省的“东部”和“西部”,让有限的财力用于有条件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再来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在一个省财政转移支付更宜操作、更快见效。

再次,经济管理职能相对集中在省上。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省级经济主管部门既要精简人员更要强化职能,使这些部门成为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班子。而市、县一级经济主管部门要精简压缩,相对弱化其职能,以利于规划的全面贯彻落实。

二、基础设施的投入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西北最显著特点是地广人稀。其社会发展一定要从这样的省情出发,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居住分散、人口稀疏的村、乡稳妥地实施移民政策,集中到中心城市周边。只有这样区域经济结构的改造、保护环境以及兴地富民等战略措施才能得以实施。

以青海为例,全省46个县中,人口五万以下的23个,玛多县仅万余人。海西、玉树两个自治州地广人稀更突出:面积占全省71%、人口仅占全省12%。面对这样的省情,要实现“乡乡修通四季常通公路”是有值得商榷之处(全省439个乡镇)。海西、玉树两个州的乡与乡相距少则几十公里,多则上百公里,而一些乡才千余人,可想而知修好这里的乡际公路有多少人流、车流和物流呢?与其投入资金修这些路,倒不如将这部分投入用于移民搬迁,有序地组织分散居住的群众往公路干线、中心城市集聚。这样不仅修路可以少投入,包括乡乡所需的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卫生医疗、广播电视等等设施也可以相对集中建设减少投入。因此西北开发中基础设施投入一定要与小城镇规划协调匹配。

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移民政策可以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效益,加速西北的开发进程。但在实施中一定要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让少数民族的兄弟姐妹能认识到移民政策是富民强省的好政策而自觉地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得实惠,感受到亲情。

三、面向东部甘当配角,着力提升有优势的传统制造业。制造业产品普遍供大于求,但仍有相当发展空间。最近参与“十五”工业发展规划调研中发现东部许多外商企业都在为产品的原辅材料、零配件的国产化而奔波寻找供应商。如江苏省昆山的正兴橡胶公司(台资生产的子午线轮胎供不应求,通用、丰田和国内汽车大公司订单不断,但其主要原料——生胶、强张力细钢丝、帘子布一直苦于寻找不到国内合格供应商,国外进口又受配额困扰。再比如厦门的厦顺铝箔公司年产15万吨“双零”铝箔(厚度仅0.006-0.008毫米)一直是市场抢手货,其原料0.35毫米的薄铝板在国内找不到质量合格的供应厂家,一直是从韩国进口。青海铝厂有年产20万吨生产能力,如果能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关键设备、技术,生产出指标合格的薄铝板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以性能价格比高的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效益,也是一个发展机遇。关键是要面向市场掌握信息,为此可对西北的主要工业品排个队,列出若干有优势的产品面向东部外资企业寻找合作伙伴。特别是到外商集中的地区。有针对性地考察调研,看看外资企业有哪些原辅材料,零配件为什么不能国产化、其关键性能指标是什

第四篇: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酸雨

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

2.成因:人为使用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3.主要污染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业大量排放SO2

4.危害:⑴对生物的影响: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⑵对建筑的影响: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⑶对人体的影响:危害人体健康。

4.我国酸雨分布:⑴北方相对较轻:北方气候较干,降水少,且土壤呈碱性;⑵南方酸雨问题严重:

5.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区(气候湿润,降水多;有色冶金工业发达,大量

排放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5.解决措施:

①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

②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③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SO2气体制成硫酸(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

技术)

二、赤潮问题

⒈概念:赤潮是一种海洋生态灾害,指的是一些在海洋中浮游生活的赤潮生物在短时间内暴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且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

⒉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

⑴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

⑵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⒊我国最易爆发赤潮的海域是珠江口、长江口、渤海

⒋赤潮爆发对海洋水产业的不利影响

①藻类过度繁殖容易导致海水缺氧,致使鱼类死亡、或其它鱼类的食物列死亡,鱼类因缺少食物而死亡

②产生毒素、毒死鱼类

③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影响浮游植物和食物链

三、沙尘暴

⒈概念:

什么是扬沙、沙尘暴与浮尘呢?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

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⒉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

⒊形成条件——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⑴气温高、降水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

沙尘暴的形成及其大小,直接取决于风力、气温、降水及与其相关的土壤

表层状况。气温高、降雨少、大风多是形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生态环境

和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春天气温常常偏高,使土壤解冻的时间比往年提前,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而北方地区冬春降水

稀少,地表土壤干燥、疏松,植被还未形成,难以抑制沙尘天气的产生。与此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异常频繁,多大风天气,为沙尘天气的形成提供了动力。

⑵生态环境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我国西北和华北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活动造成土

地沙化不断扩展,为沙尘天气提供了重要土沙物质。此外,在北方城市建设中

在建工地很多,由于缺乏工地表土保护设施,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极易扬尘,也是加剧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4、危害:

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②使农作物受灾

③造成人畜伤亡

5、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

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牧。

四、荒漠化:

成因:自然:气候干旱,植被退化,物理风化加剧,风力强劲;

人为:滥伐、滥垦、过度放牧。

分布: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措施: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

灌溉;管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五、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

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

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

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

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

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七、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

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

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八、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

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

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

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

(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

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第五篇: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是人类世界相对划分的两个基本部分。所谓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与秩序之下,人类为了求生存而经由劳动过程或支付适当代价以取得及利用各种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简而言之,经济活动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的。生态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其中的生态系统及其赖以正常运行的周围条件。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即人与天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矛盾的根源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建立在人类劳动的基础上,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生态环境,其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无不来自于它。生态环境还承载与净化着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排放的废弃物。然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具体表现为:粗放新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人口增长及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退化与自然资源短缺导致的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认识滞后与经济开发利用的迫切性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必然地要与自己发展的产物——人类经济活动共居于人类世界之中。生态的许多积极变化表明它接纳了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作为,如人工绿化、生态复原、濒危动植物得到拯救等。这种一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流,构成了二者之间的基本同一。总之,二者既对立又同一而成为一个矛盾,要求我们把二者作为一个矛盾来看待,全面把握其对立性和同一性,防止片面性。天人调谐说只看到人与自然的直观同一性,不懂对立性,给实践带来盲目和消极。而人类中心论,无论是神学形态的还是理性形态的,都只看到人高于自然而与自然对抗,不懂得同一性,一味强调征服自然,导致实践上破坏生态而受到惩罚。

下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泛征求意见深挖问题根源

    广泛征求意见深挖问题根源 为开展好营造风清气正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活动,真正使查纠评议阶段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局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通专线电话等......

    风险问题的产生根源

    风险问题的产生根源采取的措施 个别单位思想发动还不够深入,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深入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我们要通过今天的再动员,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服务......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共5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文中着重讨论......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生态......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合集]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何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型,随后又发展成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

    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噪声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

    生态环境问题初二作文

    生态环境问题初二作文 生态环境问题初二作文1 首先,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件。那是我随我的外公从宜昌坐船前往三峡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早晨,船上的人都起来了,正准备打水......

    执行力问题的根源在上面5.30

    执行力问题的根源在上面 文/李政权 “执行力的理念是上级推卸责任给下级很便捷的手段。”这是万科总裁郁亮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的讲话,他甚至提及自己也不会让万科的同事看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