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时间:2019-05-14 14: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第一篇: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废渣、废水、废气;占用、破坏大量土地;同时,还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破坏了地质地貌景观、易造成矿区水土流失,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目前。我国对矿山生态环境的管理主要由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负责,各部门均有部门法规,但在矿山生态环境管理的具体实施中存在职权交叉和职责不清问题,导致在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一、矿山生态环境现状

(一)、矿山生产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三废排放)

1、矿山固体废渣主要来自煤矿开采产生的矸石、其它矿山开采的剥离岩土和选矿厂的选矿尾砂等。有的煤矸石被发电厂利用;有些矿渣作为建筑工程的回填材料加以利用,有的回填井下采空区或地表塌陷坑中。矸石山、排土场、尾矿库的规模取决于矿山的开采历史和开采能力。

2、矿山废水主要指选矿水和矿坑水。矿坑水排放量较大,但污染程度较低;选矿水排放量小,污染程度较高。矿坑水主要分布煤矿、石灰石、建筑石料、滑石等矿山中,一般均不含有毒有害元素,故未加治理,以本底水质排放。有些矿山废水能循环利用,矿山排水供当地生活用水,达到零排放。多数选矿厂按有关规范建立了相应的尾矿库和选矿水、尾砂水的集中处理装置。一些小的选矿厂的选矿废水几乎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3、矿山开采和矿产品加工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对环境的影响,以采煤矿山矸石的自燃、煤尘、瓦斯排放和水泥、白灰厂、选矿厂、石灰石、滑石等矿区空气中的粉尘为最大,尾矿沙尘对大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有的矿山对粉尘采取布袋、喷水等措施进行处理,对露天采场用洒水车洒水来降尘。

(二)矿山开采诱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矿山开发中生产、生活设施和露天采场占用了大量土地;露天采场、排土场、尾矿库、塌陷区及其它矿山地质灾害破坏了大量土地;同时,还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尤其是是无证非法采矿,乱采乱掘,随意弃渣,往往造成土地砂砾化和岩质化。一些矿山陆续开展复垦工作,积极复垦,绿化矿区,并取得明显成效,矿区环境已得到改善。

2、采矿活动,特别是小选矿厂对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的污染现象很普遍;选矿废水和矸石及其它废弃物经风化淋滤后,有害元素及可溶性盐,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渗透对土 1

壤造成污染;采矿,尤其是露天采矿对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小选矿厂集中区,水体和土壤被严重污染。白灰厂、水泥厂集中区沙尘满天,附加的畜牧业、农业受到严重危害,恶劣的工作环境也造成多种职业病。

3、矿山地质条件复杂,采矿时必须进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强排,因而破坏了地表水、地下水系统的均衡,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地区出现了疏干漏斗。

4、采空区易形成采空区塌陷,造成的损失大,具有突发性、多发性、隐蔽性和渐变影响持久而占有突出地位。按其特点和规模可分为地面沉陷和地面塌陷两种类型。地面沉陷指缓慢的、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陷(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无声无震,一般沉陷深1-15米,地表呈现椭圆形盆地壮,局部有地面塌陷坑或蝶壮积水洼地。煤矿区发生地面沉陷,部分地区出现地裂缝,房屋变形。采空区塌陷爆发突然,有声有震,一般面积小,塌陷深度较大。煤矿区局部地段出现塌陷坑。

5、矿坑突水、冒顶属于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中的突变型地质灾害。矿坑突水是指由于巷道揭露和采空区塌陷等原因导致的矿坑突然充水现象。冒顶是由于井巷围岩的稳定性较差,当开采条件下强大的地压传递在顶板或两帮时,使围岩进一步遭到破坏而引起陷落现象。

6、矿山发生的滑坡主要是受采矿活动影响,造成的边坡失稳,在汛期地表水、地下水、降水以及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岩土体的整体移动。山区的露天采场边坡和排土场边坡、选矿厂尾矿坝等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滑坡。

7、采矿活动大量破坏植被和山坡土体,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轻则造成矿区水土流失,重则诱发泥石流灾害。有的山区由于水土流失,选矿厂尾矿排放不当等,造成部分河道淤积,有成灾趋势。

8、采矿活动还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诱因,采矿活动促成自然灾害叠加等负面作用,威胁或加速生态环境恶化。

二、有关矿山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规定和各部门职责

根据《环保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三十五条等有关规定,环保部门负责矿山废渣、废水、废气排放管理。矿山需办理排污登记,缴纳排污费用于污染防治,并负责治理。如违反,给予警告或者处以应缴纳排污费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根据《森林法》第十八条、第四十四条等有关规定,林业部门负责矿山地表植被的管理。开矿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需经林业部门审核同意,并缴纳植

被恢复费。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林业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统一安排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植树造林面积不得少于因占用、征用林地而减少的森林植被面积。如违反,责令停止违法为,依法赔偿损失,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可以处毁坏林木价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拒不补种树木或者补种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林业主管部门代为补种,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支付。

根据《水土保持法》第十八条、第三十六条等有关规定,水利部门负责矿山防止水土流失管理。规定矿山企业排弃的剥离表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必须堆放在规定的专门存放地,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专门存放地以外的沟渠倾倒;矿山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并交纳水土流失补偿费。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治理的,要按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标准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利水保部门负责统一安排治理。如违反处以罚款,或者责令停业治理;罚款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请县级人民政府决定。责令停业治理由市、县人民政府决定;中央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直接管辖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停业治理,须报请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根据《土地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二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等有关规定,国土部门负责矿山占用耕地复垦和矿山地质环境的管理。矿山需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用于因开采造成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的预防和治理恢复,采矿权人履行治理恢复义务,经有关国土部门组织验收合格的,返还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及利息。逾期不履行治理恢复义务或者治理恢复仍达不到要求的,国土部门使用该采矿权人缴存的保证金组织治理,治理资金不足部分由采矿权人承担。如违反,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5年内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

三、有关措施和建议

一是依法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法明确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等部门在矿山环境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其中管理职责交叉部分要在管理内容上、管理程序上给予细化明确,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联合执法、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矿山环境治理力度、加强配合,从根本上改善当地矿山环境。

二是实行属地管理,明确基层监管责任。对矿山环境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基层政府能管的就以基层政府为主,基层政府管不住的上报上级政府解决。基层政府要组织尽快建立矿山环境“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责任体系,按照“任务到矿、责任到人”的要求,明确地方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及其内部职能机构的监管职责。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不能单一罚款了之,要从不同渠道加大处罚力度,责令治理矿山环境。

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业执法动态巡查、环境执法动态巡查、矿山督察、矿山年检等工作,及时发现矿山企业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废渣、废水、废气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以及因采矿破坏地质地貌景观、诱发地质灾害等问题,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对问题严重的,坚决停产整顿,直至关闭矿山。进行矿业秩序整顿,坚决制止非法采矿行为,限期关闭不符合条件的矿山,取缔严重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的小矿山企业。

四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矿产资源整合。按照国家关于矿产资源整合的有关精神,继续深入开展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向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彻底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努力。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和地质灾害隐患基本消除,通过大矿大开,促进矿山环境治理。

五是从严审批矿业权,把好矿业开发“准入关”。坚持和完善采矿权审查制度,严禁在交通干线两侧和旅游景区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开采,严禁在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区和汤河水源上游进行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矿活动。把是否具备经环保部门审查同意的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采矿许可证发证的一个必要条件,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采矿权申请,一律不予审批和发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六是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宣传力度。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主旋律。保护和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是矿业开发必须正视的问题。矿产资源开发将采取“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的关系,统筹规划。把做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

第二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问题研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问题研究

【摘 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首次提出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磋商制度对环境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起到衔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路径与制度保障。本文通过对磋商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法律性质分析,以及其功能、内容、程序等实证分析,探讨磋商制度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意义,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提出构想。

【关键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制度构想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7-0202-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环境生态破坏事件不仅对社会公民健康和财产安全产生威胁,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2015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330起,较2014年减少141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2起。①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首次提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作为一项新制度,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传统解决途径提供新的思路。我国虽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具备相应的政策,试点省份也出台了相关的法规,但是对生态环境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应如何界定、生态损害发生后如何尽快达成磋商协议以实现生态损害的修复,以及磋商机制程序与司法诉讼如何衔接等未作出具体规定。在《试点方案》规定中,对磋商行为未作恰当阐释且规定过于简单概括,面对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损害,亟待理论完善与制度保障。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合理性必要性及法律属性分析

(一)磋商的合理性及必要性。从理论分析,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环境进行保护,之前的国家公权力至上,权力自上而下,逐渐向协商合作发展,转为倒逼的模式,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磋商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从效益的角度分析,行政执法资源有限,需要通过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促进损害赔偿的履行,环境修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从价值分析,首先按照哈贝马斯的法律哲学观点,法律的核心是公共意志在公共领域的体现,协商的正义强调通过相互的对话和理性的协商,对法律事件达成一致意见,形成法律规则,需要公众的沟通对话与参与。其次契约理念中包含的平等互利思想,能够促进磋商过程中赔偿义务人双方主动的履行赔偿义务。最后在法庭之外找到高效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损害日益增多,环境诉讼案件的迅猛增长,环境诉讼举证难、责任主体认定难、赔偿数额高等难题,使得诉讼制度不能满足生态环境损害纠纷处理。而生态环境的救济通常以行政或者刑事救济为主,忽视受损生态环境本身的修复,重处罚轻生态环境利益。需要通过磋商建立一种以恢复生态环境损害为目的的救济模式。建立磋商制度可以在达成磋商协议后,督促赔偿义务人履行义务,即使未能达成磋商协议,赔偿权利人也可以利用在磋商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证据,为诉讼提供便利。

(二)磋商的法律属性。磋商的主体,一是国务院授权的省级政府,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国务院授权相应的环保部门进行索赔;二是对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磋商本质上是民事性质的协议或者合同,在磋商的法律关系中,赔偿权利人应当作为生态环境与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同另一方进行磋商,避免传统的行政命令式治理生态,通过平等协商的方式确定生态损害赔偿协议和修复方案。

磋商协议带有行政色彩,协议一方当事人就是行政机关,其自身负有生态环境管理修复的职能。在委托鉴定评估、选择磋商范围、修复生态环境范围的确定等方面行政部门起到主导作用。

三、国内外生态损害赔偿磋商的实践探索

(一)国内生态环境损害磋商的政策与实践――以贵州为例。依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定义,磋商机制即发生生态环境损害后,由行政机关主导调查评估,制定修复和赔偿方案,与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损害赔偿磋商协议。贵州省作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试点省份,出台了《贵州省生态环境环境赔偿磋商方案(试行)》,方案明确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遵循的原则、磋商的主体、磋商程序的启动条件、磋商程序及内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司法登记确认、保障措施等重大问题进行规定。在试点的过程中,贵州省某非法倾倒泥渣损害生态环境事件,涉案企业两家,贵州省环保厅作为贵州省政府授权的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进行了磋商,达成一致,签订了赔偿协议,并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②

(二)国外生态环境损害磋商实践――以俄罗斯、美国为例。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⒁蚧肪澄廴径?造成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或自然资源衰竭作为一类独立的损害,称为“环境损害”。③俄罗斯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立法比较完备,在《俄罗斯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不仅利用自然者付费,而且损害环境者也要赔偿。对因为生态环境损害造成的人身财产和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损害都需要赔偿。其主要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追偿,由国家机关、检察机关、公民、法人等提起赔偿诉讼,由法院对起诉进行审理。除了诉讼,俄罗斯环境保护法还探索诉讼外的途径,并在 《俄罗斯环境保护法》中进行规定。④

在美国《油污染法》中也提供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但将其称为自然资源损害,并且明确自然资源损害的界定与自然资源的范围。《油污染法》同样为大部分的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美国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追偿,一是诉讼的途径;二是联邦政府等公共机构作为受托人对生态环境损害向污染责任人索赔;三是美国的超级基金法。美国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实践中大量采用了磋商与和解的方式,涉及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

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制度的构想

(一)磋商制度的原则。磋商的原则包括合法性、自愿性、有限性、平等性。合法性要求磋商的内容,程序等符合相关法律规定;自愿性要求磋商应当自愿的参与;对于行政机关代表国家行使索赔权,不能单纯追求磋商的结果而忽略有限适用的原则。这里所指的平等性应当界定为形式上的平等性,在整个磋商过程中,是否启动磋商程序、损害赔偿的方案等具体工作的推进都由行政机关主导。

(二)磋商协议的内容以及程序。在坚持磋商规则原则的情况下,为了使磋商制度有效发挥作用并保障磋商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首先,赔偿义务人对于赔偿权利人或者有关部门的调查评估结论有异议并有证据证明,磋商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就鉴定评估结论和损害事实认定进行讨论,鉴定评估机构应当对鉴定评估中有异议的结论作出解释性说明,必要时委托其他鉴定机构重新进行鉴定;经过调查评估后,对受损害的生态环境需要修复和赔偿且能够确定赔偿义务人,赔偿权利人应当依职权主动启动磋商程序。

其次,通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义务人参加磋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难以确认,赔偿的数额量化困难等诸多难题,需要赔偿义务人和赔偿权利人对磋商内容等相关事项充分的讨论和协商,赔偿权利人可以事先以书面形式将磋商事由、磋商范围、磋商时间、地点、意见反馈方式等事项事前告知赔偿义务人。另外赔偿权利人与赔偿义务人在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应当重视时效性,如果经过第一次磋商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磋商双方仍有意愿进行磋商的,赔偿权利人应当在不违反相关程序的情况下组织开展进一步磋商,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控制磋商次数,不能反复磋商,否则将会影响整个赔偿和修复工作的开展。如果赔偿义务人不同意磋商,赔偿权利人应当立即终止磋商,改为诉讼途径解决。

最后,磋商达成一致意见,应当签订磋商协议。磋商的协议应当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的赔付方式、赔付的期限以及生态环境损害修复方案。确定修复启动时间后应当严格按照修复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对于生态环境损害范围较广的,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等具体情况,协商确定修复时间、修复办法。赔偿权利人和赔偿义务人可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恢复方案的工作量、工作难度、工作所需时间、修复受生态损环境的成本、现有的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磋商,形成磋商协议;根据赔偿义务人经营状况、主观过错、支付能力等,明确赔付的具体时间,酌情考虑分期赔付,探索赔偿金赔付与环境公益劳动的结合模式。赔偿权利人和赔偿义务人磋商协议的确认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按照诉调对接的模式,由法院来出具民事调解书;另一种由基层法院出具司法确认书。

磋商虽然对于处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简便快捷,但也存在不足,即签订的磋商合同或协议不具有法律强制执行力,如果赔偿义务人不履行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义务,法院无法强制执行。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对于磋商协议的执行和赔偿诉讼的提起,经过法院确认后可申请执行。在磋商未达成一致或者赔偿协议司法确认前赔偿义务人反悔拒不履行赔偿协议的,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可以依法采取代履行等行政强制措施,确保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诉讼,具体的管辖法院参照环境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

五、结语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目的在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而非处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履行困难,对于损害评估的专业性强要求高,受损的环境修复难等问题,需要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引入磋商机制,由省政府授权的有关行政部门作为赔偿权利人与损害赔偿义务人进行磋商,一方面可以解决法院对于审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损害的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需要对磋商制度进行不断地探讨与实践。

注?:

①环境保护部.2015年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http:///2017-04/10/content58283.htm

③马骧聪译.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和土地法典[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2-3.④秘明杰.俄罗斯环境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探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55-59.参考文献:

[1]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2]杨朝霞.论环保机关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正当性―以环境权理论为基础的证立[J].法学评论,2011(2).

第三篇:漓江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漓江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回溯了漓江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漓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措施。漓江风景区是驰名中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10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但是,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主要表现在漓江汛期洪水泛滥、枯水期径流量变小、时间延长,由此引发河流自净能力降低,景区环境污染加重,水质变差,景区美景度和旅游承载力下降。漓江是漓江风景区的核心景观要素,漓江景区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漓江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为漓江风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桂林漓江 生态保护对策

一、概况

漓江,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是桂林人的母亲河,是桂林风光的灵魂,是桂林风光的精髓。漓江早已闻名遐迩。漓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属珠江水系。据了解,漓江发源于“华南第一峰”猫儿山,那是个林丰木秀,空气清新,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漓江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至黄柏江,西纳川江,合流称溶江;由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称漓江。

桂林有478万人的生活饮水都是依靠漓江,所以,随着桂林人民的健康发展及旅游的需要,漓江面临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等诸多课题,其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直接影响桂林的经济发展。现漓江的保护、治理和利用,已被世人关注和重视。根据互联网查找到的信息和自己亲自细心调查,大部分老百姓已经认为漓江水质大幅度降低,许多老百姓对爱护水资源的意识很是淡薄,所以希望政府加强对着方面的宣传和管理,提高人们的意识,尽可能降低污染源,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旅游的需要,漓江面临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与优化等诸多课题,其生态环境建设好坏,直接关系着桂林工业和20.34万km2农田的生产用水以及478万人的生活饮水,关系着桂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着桂林国际旅游地位的巩固和提高。漓江的保护、治理和利用,为世人关注和重视。

二、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保护好漓江这块国之瑰宝,多年来中央、自治区、桂林市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综合治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整个漓江流域的环境与水资源保护利用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漓江枯水期逐年延长,两岸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自然景观遭受破坏严重,水质有进一步污染的趋势等等。保护漓江必须从源头、从上游开始,漓江流域应从根本上解决漓江的保护、规划、建设和利用等问题,适应桂林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

1、漓江季节性枯水严重。漓江属雨源性河流,径流为降雨所形成,每年3—8月降雨集中,水量过剩;9月至次年2月,降雨骤减,水量不足,加之水资源开发不足,工农业和城市用水量增加以及上游水源林蓄水功能下降等综合因素,导致漓江枯水平均流量只有10立方米/秒,遇上严重干旱季节,桂林水文站流量下降至10立方米/秒以下。漓江枯水不仅会失去山水景观,危及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还造成水生物环境恶化,浮游植物繁殖,渔业资源濒于枯竭。

2、漓江及其支流水质污染仍比较严重。由于水源枯竭,枯水期水量减少,江水稀释、自净能力下降,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水环境质量迅速恶化。桂林市区五条支流(小东江、桃花江、宁远河、南溪河、相思江)有不同程度污染。

3、漓江河道内乱采乱挖沙现象严重。导致河床毁坏,河水渗漏,严重破坏了漓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为了制止因采沙严重破坏漓江河床和河岸的行为,1996年9月,桂林市成立了“桂林市整顿漓江河道采沙秩序领导小组”,发出了《关于禁止在漓江河道内采沙的通告》,成立检查组,采取有力措施进行专项治理。现在漓江河段内采沙船基本上已停止作业,乱采乱挖沙得到初步遏止。但漓江河道仍有乱采乱挖沙现象。

三、生态环境问题对策与措施

1978年,漓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十三条江河之一,1979年,国务院批示我们:“尽早恢复并很好保持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风貌”。1981年,国务院确定我市为社会主义风景旅游城市,明确要求:“要按照风景旅游城市的情况和特点,作出规划,严加管理。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治污染,制止破坏自然景观,逐步恢复破坏的风景点。”1982年漓江风景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86年,国务院针对桂林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加强城市和风景区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要结合详细规划,着重把山水、文物的规划进一步搞好,不仅要保持山水、文物等景物本身,而且要重视其环境景观的保护。”与此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要求桂林坚决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务院的一系列指示,切实保护好桂林山水资源和环境资源。

影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对策。目前影响漓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矿业和农林业矛盾,因此漓江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以教育保护生态资源为中心,加大宣传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教育和认识力度,特别是对与经济利益有重要关系的矿业和竹业的教育和宣传;以加强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资源保护性利用为重点;以协调保护区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为目标,利用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投入停止矿业使其产业转向和控制竹业的补偿资金,使矿工和农民逐步转向实施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环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1、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对海洋山、青狮潭两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总体规划,明确边界,配备专门管理人员,完善管理机构。加大对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实际,不断完善保护区功能区划,既要做好保护区的保护,又要兼顾地方经济发展〔1〕。

2、履行环境责任,节约水资源。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一个国家的环境责任应是履行环境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为履行环境义务,每个国家应完善立法,加强绿化,强化环保意识。建议对漓江上游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规划与治理,并列入政府的重要议程。在水环境污染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控制单元,确定规划目标,设计规划方案,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分析与决策。在漓江上游两岸逐步建立高标准节约水资源型的农田网,减少水资源的大量流失,从而为漓江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漓江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各学科协同作战,重视发挥各类专家的作用,让他们直接参与课题及学术研究与实施,将会收到良好效果。抓住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机遇,借鉴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突出后发优势。加强和不断深化对漓江流域的全面保护、综合整治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动态调研,进一步强化漓江流域环境污染的防治,尽可能减少漓江水体污染,巩固流域内工业企业“ 一控双达标”成果,鼓励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持续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旅游区环境质量,增强其自我调节功能。

4、积极开展漓江水质污染综合整治

抓好沿江污染源治理和截污工作,是保护漓江水质最重要的途径。我们以治

理工业、生活、旅游污染源以及各分支流为重点,坚持不懈地开展综合治理,确保了漓江环境用水和旅游通航用水的水质大部分指标保持国家二类水质标准。

5、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依法加强对漓江流域环境和水资源利用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依法加强对漓江流域和水资源利用,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坚决执行国家有关环保和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并结合漓江流域实际情况,先后制定、实施了《桂林市环境保护条例》、《桂林市漓江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结合治理漓江河道的通告》、《关于禁止在漓江河道采砂的通告》、《关于严禁在我市辖区内水面上经营水上餐厅、旅社、商店的决定》、《关于加强漓江旅游船排污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禁止在漓江和市辖区部门河段设置网箱养鱼的通告》等二十多个地方规章。

6、强化漓江两岸生态建设

漓江两岸绿化应以美化和保护环境为前提,根据旅游的特点,做到绿化、美化、花化、香化相结合,自然景观和点缀景观相结合,通过人工栽培树种、花卉搭配,把两岸建成一个点、线、面多功能的绿化体系。特别要在环境较脆弱的石山岩溶荒漠区,加大绿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坚决制止违法挖采河沙、违法开山取石严禁在漓江两岸放养山羊和江内网箱养鱼拆除严重影响两岸景观的各类建筑物继续实施防止两岸水土流失的护岸工程。

7、搞好技术与人才引进

进一步扩大开放,大力引进生态环保先进技术和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以满足我国实施可持续展战略和人世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桂林国际旅游发展的要求〔7〕。

8、增加自然保护区域

不断扩大和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将漓江流域所有高山大岭(海拔800m以上)人迹罕至的大山全部划为自然保护区,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工具,实行集约经营,以满足桂林经济、社会发展和优化生态环境的要求闹〔6〕。

参考文献

〔1〕易春林,陈善文,现代教育教学探索〔N〕第9期供稿,2009

〔2〕徐化成,林业的目标、原则和道路〔J〕世界林业研究,1991

〔3〕罗菊春,论森林与水的关系,面向21世纪林业〔M〕北京中国农科技出

版社,1998,36-38

〔4〕董广平,日本的天然林管理和天然林更新〔J〕世界林业研究,2001,(4):57-59

〔5〕王永安,论我国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几个问题〔J〕水保持学报,1989

(4):74-82

〔6〕郭晋平,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J〕世界林业研

究,2001.(4):37-38

〔7〕栗景玉,大连市生态环境建设跃居全国领先水平〔J〕中国林业,2001,(5):26-28

第四篇: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湖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 姜霞 夏喜衡

摘要: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介绍了我省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农业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省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

湖南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农业大省,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湖南省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湖广熟天下足,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一直在国家农业发展格局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农民人均收入有了较快的增加。但随着我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行业。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把生态和谐放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农村生态和谐是基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农村,在生态平衡和环境良好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一、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人们对农业自然环境过度的干预、大量农业人工环境的出现,使农业生态环境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只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掠夺性开发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一)自然灾害频繁,灾害强度提高

由于湖南省的地域特点,自然灾害不断。水旱灾害已成为影响湖南农业发展的首要障碍。以洞庭湖区为例,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逐渐加大,危害程度不断加大,且洪涝历时明显延长;外洪内涝交织,每年给湖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资料表明,湖南省水旱灾害的频率增高,周期缩短,灾情加重。洪灾发生频率是4年3遇;旱灾平均1.12次、年。近10年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水旱灾害发生。自然灾害的平凡发生,使得农业生态环境早大严重破坏,从而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工业“三废”: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乡镇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以及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而忽视对其综合治理的政绩观,造成了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并日益破坏着农村的生态平

衡。目前的农村,工业污水随处排放,工业烟尘排向空中,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随处焚烧等现象屡见不鲜。我国乡镇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但以工业企业污染为甚,排放的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包括废水、废渣、废气等“三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氯、氟、汞、铅等的有害气体,石材、砖瓦、水泥等建材企业的粉尘污染也严重危害环境。水环境污染是乡镇企业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许多乡镇企业例如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的大耗水工业,大量的污染废水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四类、五类甚至是劣五类。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农田土壤退化:农田化肥胃口增大;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些污染地区生产的农产品重金属含量已超过食品卫生标准数倍。一些除草剂的过量应用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了影响。

另外,又缺乏基本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监督机构,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城市产业化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给农村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现阶段,全国80%以上的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造成1/3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进而引起农灌水水质恶化;90%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填埋和堆放,不仅占有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给农村水质和土壤带来二次污染。

(三)农业自然资源耕地资源不断递减

湖南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特色农产品量多面广。稻谷产量居全国第一,生猪、棉花、油料、茶叶、甘蔗、烟叶、蔬菜和淡水鱼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居全国前列。桂阳烤烟、湘潭湘莲、临武鸭、永兴四黄鸡、沅江银鱼等优质特色农产品驰名中外。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了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人文效益,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乱占滥用,大量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城市、工业的“三废”污染等,已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相当严重,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供给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后备资源不足。目前,湖南人均耕地只有0.84亩,仅为全国的60.2%,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5%。,从1980年到2011年,每年以450万亩的速度递减,人口与耕地呈逆向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农药、化肥、地膜等的使用量急剧上升,近十年来年均递增4%以上,这些物质超量使用,造成水质污染、土壤板结、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导致不少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

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要实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快速发展,一定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可为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发展生态文明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刻不容缓。目前的农业生产状况表明,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处理好人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一方面,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把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安排专人负责,制订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宣传,增强环保意识。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宣传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环境保护的氛围。

(二)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

针对环境整治与农业产业化等热点问题展开科技攻关,研究建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监测体系;研究建立农业生态工程与环境保护体系;研究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村经济结构体系;研究建立持续高效发展的典型样板。

1.研究避灾与减灾农业技术。其重点探索旱涝灾害、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研究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区域避灾种植制度与农业布局;研究洞庭湖区避洪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设计等。

2.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复合农业调控体系。例如,研究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途径、模式与技术体系;集约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态保障体系与经济管理体系;以提高单产为基础的可持续高产农业技术;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资源高效利用型农业技术;以稳定增产为目的的可持续的耕作制度体系;以培肥地力为宗旨的可持续的施肥制度;以持续高效为目标的农业模式与技术;以环境保护为原则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

(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在生态文明框架下的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体

系,是指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又是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1.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在不同类型区域构建人地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其主要目标是应用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依据不同自然条件,进行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建设,达到提高生产率并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国广大农民和科技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许多生态农业实用技术,例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种养加结合的生态工程技术、生物能源开发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养地技术、生物固氮技术、生物肥料技术等等。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实行无公害生产,走有机农业之路。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科学施肥,大力推广施用有机肥、绿肥、沼肥。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严禁使用剧

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名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以及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上,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引导农民使用安全、高效、经济农药,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大力提倡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实行无公害生产。无害化处理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实施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工程。利用沼气池将农业废弃物和人畜粪便发酵后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同时将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既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又降低了生产投入,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水土流失治理是减少水旱灾害的根本措施。加强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可以增强森林调蓄、削减降雨径流。乃是根治洪水的根本所在。因此,治理水患,在战略上,应将山、河、湖、库,即洞庭湖水系集水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治湖必治山,治湖先治山;治山为本,标本兼治。短期效果(堤防)与长期行为(治理山河)相结合。在山地治理上,要特别重视保护天然林,改造低效林;同时退耕还林,发展速生丰产林。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重在提高森林植被的质量,以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水防洪的功能。

(四)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教育等综合手段,对农业生态环境地实施系统保护,减少破坏和危害环境的行为,使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调查,在各县市地设立监测网点,密切注视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状况。建立农业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环境质量动态,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种为人类提供各种服务的特殊资产,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发展的基本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应该更好的保护和协调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友才、刘正文,湖南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6)

[2]王金爽、杨玉明、赵丽丽,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2011(11)

[3]刘立军、彭亚琼、彭方平、汪美玲、李霞姣,湖南省衡山县循环农业现状及建议[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1(05)

[4]李光祥、赵静,关于生态农业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J],绿色科技,2011.(2)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中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噪声污染现状及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

(一)关于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水污染”具有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废水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据不同来源分为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两大类;据污染物的化学类别又可分无机废水与有机废水;也有按工业部门或产生废水的生产工艺分类的,如焦化废水、冶金废水、制药废水、食品废水等。

污染物主要有:(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5)森林砍伐,水土流失。(6)因过度开采,产生矿山污水。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二是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中国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

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据环境部门监测,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 1 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 1/3 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 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 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中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污染严惩细菌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不能算是卫生的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物有2221种之多,其中有些确认为致癌物或促癌物。从自来水的饮用标准看,中国尚处于较低水平,自来水目前仅能采用沉淀、过滤、加氯消毒等方法,将江河水或地下水简单加工成可饮用水。自来水加氯可有效杀除病菌,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卤代烃化合物,这些含氯有机物的含量成倍增加,是引起人类患各种胃肠癌的最大根源。目前,城市污染的成分十分复杂,受污染的水域中除重金属外,还含有甚多农药、化肥、洗涤剂等有害残留物,即使是把自来水煮沸了,上述残留物仍驱之不去,而煮沸水中增加了有害物的浓度,降低了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溶解氧的含量,而且也使亚硝酸盐与三氯甲烷等致癌物增加,因此,饮用开水的安全系数也是不高的。据最新资料透露,目前中国主要大城市只有23%的居民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小城镇和农村饮用水合格率更低。水污染防治当务之急,应确保饮用水合格。为此应加大水污染监控力度,设立供水水源地保护区。母亲河黄河1972年第一次断流,1997年断流226天,近700公里河床干涸。海河300条支流,无河不干,无河不臭。华北地下水严重超采,形成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的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100多个严重缺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土地沙化速度上升到每年3400多平方公里。更可怕的是,中国水资源总量还在下降。1997年总量为27855亿立方米,而2004年就降到24130亿立方米。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上游20多条河流平均萎缩了37.1%。

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

水体污染工业生产、增大设备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甚至使生产不能进行下去。水的污染,又影响人民生活,破坏生态,直接危害人的健康,损害很大。

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

危害人的健康水污染后,通过饮水或食物链,污染物进入人体,使人急性或慢性中毒。砷、铬、铵类、b苯并芘等,还可诱发癌症,被寄生虫、病毒或其它致病菌污染的水,会引起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重金属属污染的水,对人的健康均有危害。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六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我们知道,世界上80%的疾病与水有关。伤寒、霍乱、胃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类是人类五大疾病,均由水的不洁引起。

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水质污染后,工业用水必须投入更多的处理费用,造成资源、能源的浪费,食品工业用水要求更为严格,水质不合格,会使生产停顿。这也是工业企业效益不高,质量不好的因素。农业使用污水,使作物减产,品质降低,甚至使人畜受害,大片农田遭受污染,降低土壤质量。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

对于水污染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个办法:

1、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2、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3、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4、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5、家用水的净化:

过滤——沉淀(明矾)——用活性炭除异味,去颜色——消毒(氯气,漂白粉)。在自来水管传递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二次污染,所以饮用时要煮沸杀菌,而且还要用干净的杯子。

另: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家用健康饮水机

6、强化青少年保护水资源意识:

对于青少年,普遍的家庭并不太注重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教育要从小做起,养成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毕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拍宣传片、做宣传活动,让中国未来的每一朵花都有节约的好品德、保护水资源。以后,大量污染水资源问题就会渐渐减小。

7、少量创建填埋场:

让废水废气都能够经过处理,再排放至河流。由于填埋场占地面积大,浪费土地资源,所以应少量创建。

(二)关于噪声污染

在环保的角度上,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有主要分为:

交通噪声: 包括机动车辆、船舶、地铁、火车、飞机等发出的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的迅速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工业噪声: 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对工人及周围居民带来较大的影响

建筑噪声: 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的特点是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因此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这些设备的噪声级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尤为让人烦恼,极易引起邻里纠纷、家庭生活噪声污染,等。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间,会感到双耳难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一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又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对于噪声污染的控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办法:

1、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使车辆合理分流并四通八达;

改善道路路面结构,减轻机动车辆行使时所发出的与道路的磨擦声和道路不平时发出的冲击声;

控制机动车辆的设计、结构; 控制在用车辆时所发射的噪声; 控制警报器的安装和使用; 控制声响信号的使用; 管制交通;

控制交通设施所发射的噪声。

2、社会生活噪声的防治:

禁止使用大功率广播喇叭和广播宣传车;

禁止在商业活动中采用发出高大声响的方法招徕顾客;

文娱、体育场所的经营人,应当采取措施,减轻或者消除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居民使用家用电器、乐器和在室内开展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不得干扰他人。

3、生产性噪声的防治: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由于噪声源的多样性及其与生产条件的密切性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解决。如鼓风机、电动机可采取隔离或移出室外;织机、风动工具可采用改进工艺等技术措施解决,以无梭织机代替有梭织机、以焊接代替铆接、以压铸代替锻造;此外,加强维修,减低由不必要的或松动的附件撞击的噪声;用弹性材料代替钢件等。

厂区厂房的合理规划与设计:产生强烈噪声的工厂和居民区以及噪声车间和非噪声车间之间应有一定的距离(防护带),防护带内种植树木或设隔声墙壁。产生噪声的车间,内部墙壁、屋顶应用吸声材料以降低车间内部的噪声强度;门、窗、地板应采用隔声结构以防止车间内的噪声向外传播。产生噪声的机器常常伴有较强的振动,应在机座下、地基上装设减振装置。

4、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的技术措施:

A.吸声。用多孔材料贴敷在墙壁和屋顶表面,或制成吸声尖劈、吸声板装设在墙壁或悬挂于屋顶,以吸收辐射或反射出的声能,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常用的吸声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等;或利用共振原理制成多孔板停为吸声的墙壁结构,均能取得较好的吸声效果。

B.消声。消声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用于风道、排气管;利用滤波的原理使声波在传播途中改变方向或形态,或在消声器内装设吸声材料达到消耗声能降低噪声的目的。常用的有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消声器。

C.隔声。用某些材料、结构和装置将声源封闭,以达到控制噪声传播的目的。常用的有隔声罩、隔声室、隔声罩等。隔声结构应严密且有一定的质量以防引起共振。

D.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振动性噪声,应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接处设隔振或减振装置或防振结构。

E.个体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免受噪声的损害。在高强度噪声环境或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配戴个人防护用具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常用的有耳塞,由软塑料、泡沫塑料等制成,根据外耳道形状设计大小不等的各种型号的耳塞,泡沫塑料多制成圆柱型,使用前用手将其捻纫后放入外耳道内,多为一次性使用,耳塞的厢声效果可达20-35d风耳罩,隔声敢早较高,可达30-40dB。

F.卫生保健措施。定期对接触噪声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的检查,发现听力损伤应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进行就业前体检,取得听力的基础资料,并对患有明显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禁止其参加强噪声的工作。合理安排工间休息并尽可能暂离噪声车间。经常检测作业场所噪声情况,监督检查预防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

10人力 1班

程晨

10211020114

下载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冶金矿山企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合集]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何谓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的,或具有普遍型,随后又发展成为对全球造成危害的环境问......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人类长期以来超负荷利用生态系统,生态欠债式的发展,已经累积形成明显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污染与破......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

    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究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究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生态......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

    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耒阳市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现代化农村过程的发展,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次是环境质量污染的日益严重,这在很大范围上危害到了大部分农......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http://www.jy365.net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上) 宋强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院院长 各位学员,大家好!我叫宋强,是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正在迅猛发展,加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影响,如何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