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共5篇)

时间:2019-05-14 21: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篇: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强调了城市建设应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根本,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进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Q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根治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现有问题,并提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近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之后,人们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思想、新的自然经济观,并于一九八七年由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明确提出来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有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增长、增值、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要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低、人口密度高和物质流动强度大的特点,并与区域的环境和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一个高度人工化、智能化的开放系统,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因素构成。因此,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来说,自然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更新观念,树立环境价值观,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与区域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关键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总是处在先行的地位。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环境保护系统、防灾系统等,几乎每一类基础设施都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系并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性。因此,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良好的基础设施对环境有正面影响,能对改善环境做贡献,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3.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控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类传统的观念,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是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用链连接起来,这种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4.2 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的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3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4 建设生态住宅

目前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抓住,及时把“生态理念”进入到住宅设计和住区规划中,解决住宅节能、节水等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

4.5 发展环保产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保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所进行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重整传统的生产工艺系统,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

4.6 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

为了协调全球环境问题而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用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ISO 14000 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4.7 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人口总量的增大必然对生态资源承载和环境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任务繁重。

4.8 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它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要有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而且必须要有明确的环境目标。

结束语

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应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根本,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加强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建设,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地理学报,1994(02)。

[2]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城市规划汇编,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994。

[3]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点。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士弘。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报,1997(01)。

[5]吴人坚。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9-10-21 10:51:08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9年9字号:T|T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自然界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以供人类利用,这种更新是靠自然的力量进行的,这是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生活和生产之需从天然水体中取水,用过的水再排回到天然水体中的人工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在享用自然之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的自然循环运转顺畅而成为良性循环,使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服务于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洪水等,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使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1];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1.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1.1.1水资源短缺

我国河川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4亿m3,约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47×104亿m3的5.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世界人均淡水量为1.08万m3/人.a,而中国仅为2392m3/人.a,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的第88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即使在长江流域富庶的太湖地区,人均水资源也仅为800m3/人.a。目前,我国有333个城市缺水,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中[2]。

1.1.2水资源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1984年~1995年这10年间,700余条近10万km长的河流中污染河段长度从占21.8%增加到46.5%。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2]。有的水源既不能灌溉,更不能用于生活饮用。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6%。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违背“给水与排水统一体性”的运作

通俗讲,给水与排水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借用”和“归还”可再生资源——水,所以,给水与排水是不得以任何原因或任何形式偏废一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法则。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传统观念[3]: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业;给水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具体表现为因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这种违背“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性”的运作,是“只借不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一些工程建设投入。但是,欠帐较多,大部分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设市城市666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2.8亿m3/a,城市污水处理量为83.3亿m3/a,污水处理率为23.6%。城市市政系统年收纳污水208.9亿m3,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处理能力751.2万m3/d,加上分散设施的处理能力,每年处理污水23.8亿m3,市政污水处理率为11.4%[4]。上述污水处理率均未限定处理程度和处理深度。按照国家环保局最近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推算,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为5.5%[5]。

如某城市于九十年代初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属大型处理厂,但仅为一级处理,即使能按设计能力运转,出水水质仍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局最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可数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标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题。水的社会循环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的各种需求,避免和消除水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2.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合理完善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从给水与排水是两门互不相关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个具有统一体性的整体的观念,从给水排水是一项国家投资、垄断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门工业的观念,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

2.1.1经济体制的转变

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提法,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发展成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2.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废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得以永续良性运转。

2.2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国际环境条例》接轨的若干行政法规等;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水的消费者应支付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才能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

2.3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是防治水污染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设或加强污废水治理工程。可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工程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2.4重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等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内河的水质及河周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促进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这比建几个市民广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实实在在。

2.5学技术是解决“社会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水危机的矛盾”的先导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还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许多科技成果以单项技术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技术研究,缺乏综合性的工程化技术和决策支持体系;一些科研成果虽具先进性,但产业化和商品化有难度;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开发研制更有待加强。目前,应着手开展如下工作。(1)对已有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2)开发研制和完善各种测试技术和性能评价技术,为工程设施的优化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3)调查环保产业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到本世纪末,世界环境设备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四大新市场之一。(4)应在有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开发高技术和拳头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同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司.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给水排水,1995,5

[2]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2

[3]许保久.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1996,2

[4]张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1

[5]郑兴灿.中国水工业的产业组成和发展问题探讨.给水排水,1998,2

第三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 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 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

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可

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

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

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

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

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

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

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

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

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 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J].云南环境科学, 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13·

第四篇: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入世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通常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环境问题与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臭氧耗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耕地;淡水;森林;矿产

结论:传统发展观所引发,导致全球生态恶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保护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

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1972年会议;1987年文件;1992年会议;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体现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浪潮 , 法律化趋势 , 新的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的大变迁大调整, 国际援助的附加条件 , 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恶化加剧,自然灾害严重

2.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1)社会经济层面成因:

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工业总体技术低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化迅猛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的问题

环境法制不健全,全民族环保意识淡薄的问题

(2)体制层面成因:分级财政体制影响环保投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影响环境治理,追求短期“政绩“影响环境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注重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环境科技进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扩大环保国际合作

三、江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江苏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地区差距扩大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矛盾

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科技进步;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法制建设;环保产业,加强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开展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第五篇: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关键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策支持 一,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政策支持

我将调研地点就近选在了我暑期打工的地方,***省**县,方便我走访调研,了解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据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极大地政策支持。各地兴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县的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我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了生态环境管理办法和对于违规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几年来收效良多,成果显著。县内水域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也有所提高,本次调研由于是暑期调研,所以无法体验由于冬季供暖所排放的废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不过,回想往年来,每年冬天供暖设备都会排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增加烟囱高度毕竟治标不治本,并且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多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一直没有解决办法。

今年暑期回家,就听说县里进行暖气改道的工程,到年底供暖时,就可实现全县楼房住户的统一供暖。这样就可做到锅炉废气统一处理,集中排放。废气经过专业处理,净化然后同一排放,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供热废气对于本地空气的污染指数的影响。

另外,我先还建立了小型生态园区,植物园里培植了多种农作物,品种繁多的树木等,由于**地区自然天气的限制,**地区农产品品种较南方匮乏。珍贵植物品种更是稀少。所以县里建起了植物园,一方面可做些作物培植方面的实验,还可以当做旅游景点供人观赏,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大方面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人们的自觉履行分不开的,这就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

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总结:

生态文明必须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并重才能均能发展,受到良好的成果,如果只重视其中一项,必然会有严重的弊端,或破坏了自然环境,或忽略了经济建设都是不可取的。新社会的建设必须多项共举,共同发展。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生态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如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负荷将突破生态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极限,城市生态与环境问题随时会恶性爆发,并可......

    论文-浅析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 ┊ ┊ ┊ ┊ ┊ ┊ ┊ ┊ ┊ ┊ ┊ ┊ 装 ┊ ┊ ┊ ┊ ┊ 订 ┊ ┊ ┊ ┊ ┊ 线 ┊ ┊ ┊ ┊ ┊ ┊ ┊ ┊ ┊ ┊ ┊ ┊ ┊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 摘 要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一、建设部门的特点及重要性好范文版权所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给建筑业带来生机和活Α=ㄖ翟谧试蠢谩⒒肪辰ㄉ韬蜕缁峋梅⒄沟确矫娓河兄匾姑......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城市持续发展是城市的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大到小,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

    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09生化系生物工程(食品方向) 王小英 学号1***平潭,我的家乡,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

    雾霾与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环境生态环境 与 雾霾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四班 李斐 20130420411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环境的恶化给人类的生活 带来严重的灾难。如何保护环境,实......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经过我搜索大量的文献,总结出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这几十年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