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莱州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莱州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莱州,我的家乡,她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拥有108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现在每一个城市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进行了下面这个调查:
第一部分:活动内容
2013年1月20日,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和针对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根据调查报告的对象的研究,我就莱州的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调查,了解莱州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号召,从而进一步分析莱州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深层影响,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真正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我们采用的调查方法有:1观察法;
2、资料法;3上网法;
4、问卷调查法。调查期间我们通过了解《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地质环境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关于“十五”计划制定的建议》、《莱州的水质情况》、《莱州的土地使用情况》、《莱州湾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指南》《莱州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数据和资料,并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应对措施。为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解决带来了重大的意义。
第二部分:理性思考。
首先,我们通过观察法:通过调查莱州的地理位置及其环境卫生,确定主要污染的分布状况、污染物概况;调查污染情况;通过资料法:咨询当地政府部门,了解近几年有关环境污染的材料和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文件及规;通过上网法:利用网络,调查莱州近年的经济发展概况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事项,了解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颁布的文件和措施;通过问卷调查法(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83份,问卷回收率达83%):最大目的的收集关于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资料,有利于我们充分的分析调查问题,了解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的看法和态度。我们还在我们的家乡多个地方进行了走访调查,了解生态环境变化,并做简单的记录。并对家乡的水质和土质做了检测。了解土地使用率,人均的耕地面积,使用水的源头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了解,从村领导那了解到家乡为响应可
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措施,从村民那了解到家乡居住环境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把资料汇总、搜集、整理,得到详细的资料和问题,最后,通过分析汇总后的资料得到关于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我们知道不能单方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忘了我们的家园,应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必定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部分:问题和建议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环境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壤次生盐碱化等许多生态问题都都已经逐年加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和规定,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其中人为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们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引发了水土流失;人口增多,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蒸发旺盛等引发了干旱缺水;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引发了土壤次生盐碱化;滥砍滥发,过度放牧,植被的减少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环环相扣,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人人知可持续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有挽回的地步,不至于失去我们可爱的家园。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县区的每个角落,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只是指导,工厂污水的排放,“三废”不达标的排放,石材垃圾的堆积,森林由参天大树变为小树苗,清澈见底的河流已变为白污水,石材废渣随处可见,部分私营个体户,过分的追求商品的积极效益,生活基础设施不到位、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而造成的生活垃圾随处堆置,乱占土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治理给予几点意见与建议:
加强政府的领导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认识度,尽可能躲栽种防护林,营造环境保护浓厚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要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三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在着力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要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深入开展有关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广大消费者接受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理念并积极实践、大力推广。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政策措施,在不断挖掘城乡有效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意愿和购买力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的质量,避免盲目的浪费行为,抑制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第四部分:经验与体会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他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培育以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不竭动力。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少,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然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身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首先,节约资源能源方面,我们应该节约利用有限的资源能源,例如:水资源,节约用水,及时关闭水龙头,一水多用,不用含磷洗衣粉,污水达标处理后在排放等等。其次,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大力号召广大群众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种草,防治水土流失;不随便乱扔垃圾,为大家创造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城市。除此之外,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努力创新,自主研发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方法、技巧和工具。
所以我要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性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贡献一份力量;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为了我们明天的更加美好加油!
第二篇: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关键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策支持 一,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政策支持
我将调研地点就近选在了我暑期打工的地方,***省**县,方便我走访调研,了解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据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极大地政策支持。各地兴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县的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我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了生态环境管理办法和对于违规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几年来收效良多,成果显著。县内水域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也有所提高,本次调研由于是暑期调研,所以无法体验由于冬季供暖所排放的废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不过,回想往年来,每年冬天供暖设备都会排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增加烟囱高度毕竟治标不治本,并且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多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一直没有解决办法。
今年暑期回家,就听说县里进行暖气改道的工程,到年底供暖时,就可实现全县楼房住户的统一供暖。这样就可做到锅炉废气统一处理,集中排放。废气经过专业处理,净化然后同一排放,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供热废气对于本地空气的污染指数的影响。
另外,我先还建立了小型生态园区,植物园里培植了多种农作物,品种繁多的树木等,由于**地区自然天气的限制,**地区农产品品种较南方匮乏。珍贵植物品种更是稀少。所以县里建起了植物园,一方面可做些作物培植方面的实验,还可以当做旅游景点供人观赏,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大方面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人们的自觉履行分不开的,这就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
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总结:
生态文明必须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并重才能均能发展,受到良好的成果,如果只重视其中一项,必然会有严重的弊端,或破坏了自然环境,或忽略了经济建设都是不可取的。新社会的建设必须多项共举,共同发展。
第三篇: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09生化系生物工程(食品方向)王小英 学号1***平潭,我的家乡,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突出部,属福建省会福州市辖县,总人口39万,陆域总面积371.91平方公里,主岛海坛岛面积267.13平方公里。东面与台湾新竹仅距68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最近的县;西北面和南面分别与马尾港、松下港、元洪港、江阴港、厦门港隔海相望;北面与长乐国际机场仅距60公里。改革开放以来,平潭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海岛优势,着力打造县域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来,随着平潭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现在甚至是未来平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针对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根据调查报告的对象的研究,我就平潭县的城市生态环境,重点是对平潭的街道管理、生产生活和建筑的垃圾处理、河道水体污染、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等问题进行了调查,从而进一步分析平潭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深层影响,达到研究平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的调查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调查平潭的地理位置及其城区环境卫生,确定主要污染源的分布状况、污染物概况;查询污染物堆放较多的原因,调查污染情况。
2、资料法:咨询当地环保部门,了解近几年有关环境污染资料。
3、上网法:利用网络,调查平潭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概况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事项,了解将来平潭发展的蓝图规划等调查方法了解平潭的街道、农贸市场、居民生活区、建筑工地等地方的环境现象,更深层得分析环境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现阶段平潭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调查结果如下:
一、目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但现阶段平潭街道管理还不完善,部分街道还有随处可见的垃圾,在街道两侧依旧存在小型的餐馆,还有蔬果经销商等在经营过程中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垃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农贸市场附近,部分沿街用户挤占街道随意搭建简易棚争取更大的获利;市场周边基础设施薄弱,垃圾箱数量严重不足并且位置分布也不科学,市场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腐烂菜叶、白色垃圾以及废物污水等;一些经销商环保意识薄弱,在交易结束后,没有及时清理摊位,导致垃圾的滋生,加上每天垃圾清运的滞后直接造成市场经营环境差;还有部分私营个体户,过分地追求商品的经济效益,沿街摆放商品,随处进行商品买卖,这等严重影响了街道的交通以及城市风貌。在建筑工地附近,随意堆放建筑垃圾,并且在一些道路建设中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在居民生活区,由于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而造成的生活垃圾随处堆置,垃圾的臭味四溢以及蚊蝇滋生等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次调查中,我还发现了在河道、池塘附近的垃圾成堆,有一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龙王头海滩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污水主要是城关东部地区如政府路、916路以东的生活、生产污水汇集而成,城关地区地势呈东西部低中部高的状况,使得东部的污水无法流到其它地方,加上沿流水路开发的那些房地产项目、沿海滨路周围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没有按规划要求建设合格的排污水道,以及各单位如城建、环保的监管缺失,造成了河道淤泥和水体污染,同时严重污染海滨环境。不仅影响到平潭的城市面貌的改观,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反复投入。另外在龙王头海滩、南寨石林区等景区可以看到游客丢弃的软硬包装纸、金属罐头盒、玻璃瓶和塑料等垃圾。同时噪声污染主要集中于县城潭城镇,主要来源是工厂、街道、建筑工地、公共场所等。在大街上,汽车、摩托车喇叭的声音,发动机的声音。建筑工地上,气锤、搅拌机的声音,工人装卸砖头的声音等所造成的噪音污染给居民带来不良影响。
二、原因分析:
由于平潭县政府的重视度不够,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县区的每个角落,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城市建设的需要;当地的市民对卫生、环保一直都非常漠视;还有些旅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重视对旅游景点的环境的保护,导致旅游景点的开发不能得到很好的进行;为了谋利,人们向江湖河海肆意排放污水,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任意排放工业废气。在进行改建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区域的当地老百姓的不理解、其他相关部门的不配合以及设计上的不到位,房地产发展的速度过快等等的行为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等等都严重制约着平潭城镇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最近几年,人们过度的重视经济发展,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以及各项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忽视,导致在环境保护这方面缺乏经济效益,经济的过快发展,基础设施跟不上,严重影响到环境保护的进行;平潭县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薄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城镇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不够完善。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了,随之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提高了,但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十分不美观的未来,严重滞后了和谐社会的建设,甚至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行。
三、对平潭环境治理的几点意见与建议:
加强政府的领导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度,在整个平潭环岛大通道的两侧,尽可能多栽种海岸防护林,营造环境保护浓厚氛围。坚持发展,加大投入,比如在海岸沙滩上加强固沙植物的栽植,加强在现有老化木麻黄林带中套种混交,在部分沙滩浴场或游客亲水游憩区域适当种植棕榈科植物,形成良好景观效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完善健全制度,落实长效,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资源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体系,不断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全民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为建设一个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平潭做出贡献。
通过本次的社会实践,我深刻的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一个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就是要有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然而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而稳定的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作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我们都来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 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 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
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可
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
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
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
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
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
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
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
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
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 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J].云南环境科学, 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13·
第五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
经过我搜索大量的文献,总结出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可持续是系统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然环境可持续是系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社会环境可持续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者结合, 并同时并进。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首要的工作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和缓解彼此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不能只强调发展城市经济,而放任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也不能单纯追求优质的城市生态环境而降低城市经济增长速度。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治理“三废”的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工业布局合理、产品生产的高质量、人口适度发展、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等等,与社会经济问题密切相关。具体地讲,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要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提高控制生态环境破坏的能力,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是要转变发展模式、更新发展观念,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减少城市生态失调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效地把人类和动植物的废弃物回到土壤,把工业废弃物分别加以分解或再生,以保持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和支持郊区农业发展,降低经营成本,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还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我国农业作为传统的第一产业, 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的污染和破坏比较普遍, 农业环境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要素, 主要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 农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要素的影响另文讨论, 本文主要讨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期引起重视, 求得正确的解决途径。
第三、西北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工程院于2001年初启动了“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经过考察、研究,完成了“西北水资源”项目综合报告。报告提出:为了保证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思路,以及10"项战略对策。
西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的水土资源已经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出现了很多问题,有的地方已呈现生态危机。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经过对各方面问题研究后认为,只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并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是可以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条件在10年内使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此,提出了10项战略措施,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这不但需要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更新观念,调整结构,提高水平;也需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西北水资源”项目综合报告的目的,是希望就以上问题,推动各方面取得共识。
第四、海岛旅游地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海岛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特有的海洋文化和丰富的海鲜产品等特性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海岛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岛屿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海岛旅游业已成为许多海岛地区的支柱产业,海岛旅游开发是解决一些海岛传统产业衰退,发展海岛经济的重要选择。然而,由于海岛生态环境脆弱,大量游客的涌入给当地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缺乏控制及过度发展下,游客的游憩质量将下降,旅游目的地本身相对自然、独特和真实的优势将逐渐丧失,这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冲击。
目前,海岛旅游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中有关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比较、海岛旅游环境负荷评估(生命周期法)、海岛旅游活动中交通环境影响评估(生态足迹指标)、可再生能源与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海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方法等;国内有关海岛旅游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无居民海岛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海岛开发利用风险评价、海岛旅游主体功能分区评价等。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较系统评估的研究成果较少见。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思想方法,构建了海岛旅游生态足迹模型,提出了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框架。
[1]杨士弘,郭恒亮.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4(1):74-83
[2]张晓辛,付锡敏.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J].可持续发展,2006
[3]刘音.我国农业环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12.[4] 钱正英.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专题研究,2003
[5] 肖建红, 于庆东等.海岛旅游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评估[J].地理学报,2011,66(6):84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