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基于生态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阐述生态旅游出现的必然
性和重要性
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098269姓名:郑林班级:一班
生态伦理是指:体现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保护声环境和资源的理性思维与道德规范。纵观现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断地在产生各种各样的垃圾,污染环境的行为屡禁不止,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以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毫不理会我们生活的环境的承受和净化能力。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更多的重视,在旅游这项奢侈的休闲娱乐活动中更是得到完全的体现。很多游客把很多生活垃圾,人为的带入自然当中,直接对自然造成污染,使得现在很多旅游景点垃圾成灾,严重影响到自然的生态平衡。所以生态旅游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要亲近自然,同时也得保护自然。首先就得从这些直接破坏者做起,让人们明白破坏自然就是在毁灭自己。这也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手段,它比只是在城市当中单一的宣传教育来得更为直接,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效果也会很直接的体现出来。如果能解决旅游对大自然带来的直接生态污染,那么环境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现在人都在自然灾害中体会到了自然不是我们人类现在能够控制和改变的,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长治久安的共存下去。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变得尤为重要了,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到旅游这个队伍当中来,对坏境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如果人们还是像以往那样去实行大众旅游,那么我们的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坏,自然的报复也会越来越直接,越来越严重。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成为了当今社会刻不容缓的推广项目。必须让旅游者明白我们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现阶段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用了多少就会少多少,如石油煤矿等,那些东西是不能在短时间补充。所以我们要珍惜我们的资源,节约我们的资源,让我们人类能够一直发展下去,直到我们能够找到能源的替代品。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子孙后代考虑后路,否则资源用完之时就是我们人类灭亡之日。所以保护环境就成了必然的事情,自然才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没了根本,就像没有根的植物一样,永远无法生长。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都很好了,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所以旅游业开始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是越来越严重,很多人都是素质一般的人,把许多的生活垃圾带入大自然,给自然带了直接的环境污染源头,这样的破坏怎么可能使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怎么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绿地?生态旅游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必须倡导人们走生态旅游的新路线,减少旅游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和可能。我们不能以破坏环境的手段来发展经济了,也不能破坏环境来进行休闲娱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生态旅游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旅游与环境和谐的方法,既实现了旅游的经济增长,也很好的保护了环境,更为人们了解大自然和我们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提供了便利。所以生态旅游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变废为宝”、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时代,国家积极扶持“负碳排放”的人造板行业,鼓励各大人造板行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森林砍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一份绿色贡献。宁国东南木业作为人造板行业的一员,在专心生产我们的密度板的同时,也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造板企业1万多家,产能超过2亿立方米,是世界人造板生产、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国,并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森林碳汇,如广2000年广西的人造板年产量67.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41.4%,12年后人造板年产量升至2297万立方米,增长33倍,森林覆盖率升至61.4%。
人造板业的发展为世界节省了大量原木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同时东南木业也响应国家号召,生产我们的低碳环保的密度板绿色产品。完美还原自然本色,带给您更多的绿色和健康。
第三篇: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人类长期以来超负荷利用生态系统,生态欠债式的发展,已经累积形成明显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污染与破碎化、海洋酸化等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变革现有的生活与生产模式,才能减缓地球自然资本退化趋势,并确保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山西省依托能源资源优势发展经济,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不仅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反而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加重了环境容量的负荷力,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都构成了严峻挑战。基于此,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理论,同时引入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如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生态协调系数、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标的研究,尽量全面客观地反映人们的需求活动所带给山西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文章首先对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其后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出山西省2007-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年份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演变分析,对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2007-2011年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1.4334ha/人增长到1.62275ha/人;2007-2011年间山西省人均生态承载力比较平稳,维持在0.82ha/人。可见人均生态足迹的增长速率较快,从而导致2007-2011年间山西省生态环境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在2007-2011年间,从山西省各生态生产性土地类型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得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人均生态足迹都各略有盈余,其他两类土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尤其以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赤字最为突显。最后,本文针对缓解生态赤字,实现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转变消费模式,在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倡“低足迹”的消费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关键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山西省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22;X321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1绪论12-181.1选题背景及意义12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1.2.1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现状12-151.2.2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现状15-171.3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1.3.1研究思路171.3.2研究方法17-182相关理论基础18-232.1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2.2生态足迹模型19-232.2.1生态足迹相关概念19-212.2.2生态足迹模型的评价21-233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23-283.1山西省区域概况23-253.1.1自然条件概况23-243.1.2社会经
济状况24-253.2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分析25-283.2.1山西省生态环境现状253.2.2山西省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5-284山西省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28-524.1生态足迹模型的计量方法及步骤28-304.2基础数据的来源304.3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30-324.3.1指标的选取方法30-314.3.2数据的处理方法31-324.4山西省2011年生态足迹计算及结果分析32-364.4.1生态足迹的计算32-344.4.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34-354.4.3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分析35-364.5山西省2007-2011年生态足迹动态演变分析36-474.5.1生态足迹演变分析37-404.5.2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40-424.5.3生态盈余/生态赤字演变分析42-464.5.4生态赤字原因分析46-474.6生态足迹相关指标分析47-524.6.1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分析47-484.6.2生态协调度分析48-504.6.3生态足迹多样性与发展能力分析504.6.4万元GDP生态足迹50-525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52-555.1加强机制建设,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525.2转变消费模式,在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提倡“低足迹”的消费模式52-535.3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35.4保护自然资源,在增加生物承载力,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为自然留下空间53-545.5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绿色投融资54-556结语55-576.1结论55-566.2本文的创新56-57参考文献57-62致谢62-63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63-64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 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 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
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可
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
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
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
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
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
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
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
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
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 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J].云南环境科学, 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13·
第五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唐成利 牛洪艳
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近年来,乱砍伐、乱开荒及过度放牧现象时有发生,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为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治理开发荒山、荒滩、荒水、荒地、荒沟资源的积极性,挖掘发挥“五荒”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阿荣旗政府结合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南、呼和浩特以及赤峰等地对“五荒”治理、生态建设经验和我旗的具体情况,开展“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工作,将“五荒”资源的使用权承包或拍卖给农户、联户以及农村合作社或其他社会经济实体,而且使用权可以依法有偿流转。“五荒”资源治理开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即有利于有效地整治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又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经济收入渠道,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亚东镇党委政府对“五荒”治理开发工作非常重视,在2008年11月13日召开的全镇动员培训大会,会上认真传达了阿荣旗“五荒”资源治理开发实施意见。结合我镇2008年农业基本情况,通过对比,三岔河等紧邻林区与原亚东镇距离林区较远地方农业收成情况,使与会者认识到水土流失,小气候等对农业的影响,加深了参加会议人员对“五荒”治理的认识,统一了思想。会上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王德复为组长的工作组,将全镇35个村划片成立了六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都由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实职副科级领导任组长,每个村还指定了一名联络指导员。制定了具体工作日程,确定有代表性、村班子威信高的白桦村、万兴村、山里屯村三个试点村,为便于工作,由镇里购买了GPS卫星定位仪6个。
会后各村分别召开了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的大会,村干部和包村干部结合村具体工作逐户宣传,并发放了宣传单12万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然后由群众选出工作人员分别成立“五荒”治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制定适合本村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大会讨论具体内容,上报到镇“五荒”治理开发办公室。各村抽调有责任心,工作负责的人员,实地踏查本村的“五荒”资源,登记造册,确定“五荒”位置、面积、性质,登记内容详实,范围包括2001年航测后新开垦的已耕种的草地列入本次登记内容,待旗政府出台相关文件一并处理。
亚东镇的“五荒”治理开发工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1月10日-30日)为成立组织、动员培训、宣传发动、资源调查。第二阶段(12月15日-2009年1月25日)公示“五荒”资源、试点实施阶段。第四阶段(2009年3月16日-4月15日)承包拍卖、工作总结。
“五荒”资源拍卖,共拍卖荒山17764.1亩,荒滩347.8亩,荒水247.1亩,荒沟91.7亩,基本草牧场3770.2亩,新半蚕场6454.09亩,生态防护林17565.6亩,第一轮“五荒”资源拍卖共拍卖46240.6亩。
“五荒”资源未拍卖荒山28358.9亩,荒地7190亩,荒滩6306.2亩,荒水9827.9,荒沟2389.3亩,基本草牧场15617.8亩,疏林地313亩,新增蚕场12849.91亩,生态防护林43834.4亩,“五荒”资源未拍卖共126687.41亩。
工作推进中,发现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
1、虽然政策解读明晰,宣传到位,但个别村的个别百姓认识不到位,有抵触情绪,需村干部和包村干部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2、现已登记造册的2001年后开垦的已耕种的部分草地如何处理,绝大部分已经经有关部门处罚过,现在仍在耕种,这部分耕地如何处理有待旗政府出台相关文件。
3、有关季节性禁牧,养畜户有想法。旗政府宣传大力发展畜牧,现在提出禁牧,养畜户牲畜绝大部门牲畜不适合圈养,牲畜如何处理存在问题,需上级部门出台圈养的优惠政策。
下步工作安排打算:
1、继续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把没有拍卖出去的“五荒”资源尽早拍卖出去,开成山有人包、地有人管、林有人护的良好局面。
2、鼓励各村结合本村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把“五荒”拍卖所有资金用在引领群众致富的路子上。
3、做好已承包“五荒”资源群众的监督和管理工作,该植树的植树,该种草的种草,益林则林、益牧则牧
阿荣旗城乡社会经济调查队:唐成利
牛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