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时间:2019-05-14 06:2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篇: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入世后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1.环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环境:通常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环境问题: 由于环境质量的变化对人类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环境问题与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保护:指公民、团体、国家及国际社会为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生态破坏:温室效应;臭氧耗损;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

自然资源过度消耗:耕地;淡水;森林;矿产

结论:传统发展观所引发,导致全球生态恶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环境问题全球化,环境保护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全球化

3.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生:1972年会议;1987年文件;1992年会议;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体现的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化浪潮 , 法律化趋势 , 新的贸易壁垒

产业结构的大变迁大调整, 国际援助的附加条件 , 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恶化加剧,自然灾害严重

2.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1)社会经济层面成因:

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工业总体技术低对环境的压力

城市化迅猛发展对环境的压力,环保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的问题

环境法制不健全,全民族环保意识淡薄的问题

(2)体制层面成因:分级财政体制影响环保投入,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影响环境治理,追求短期“政绩“影响环境建设

3.加强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加强环保法制建设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注重环境综合治理

推进环境科技进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

增加环境保护投入,扩大环保国际合作

三、江苏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江苏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

经济大省与资源小省的矛盾,技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矛盾

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地区差距扩大与区域共同发展的矛盾

生态环境恶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科技进步;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法制建设;环保产业,加强创新,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

开展理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第二篇: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危机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 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极大增强, 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财富。然而,随着人 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 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 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 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的胜利。”[1]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 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 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多年梦想。近30 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付诸行动,这在很大 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抑制了环境恶化的速度,然 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环境 已出现危机:中国的SO2和CO2排放量,尽管人均远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却十分显著;一些 城市的大气污染和酸雨污染比较严重;江河湖库水域 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尚未得 到有效控制;一些地区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使得 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物种数量减少,有些 物种濒临灭绝。[2]

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 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 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 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 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 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 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 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 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 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 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 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 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 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

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

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

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

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

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其意义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自然界的资源匮乏和环境

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制约着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可

·11·

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相

互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

调,保证世世代代的永续发展。1980年3月5日,联

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

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3]1987年,由挪威前首相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环

境与发展问题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4]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热内卢

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

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国家所普

遍接受。我国政府同样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1994

年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文件来指导我国社会经

济未来的发展。2003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

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

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而

且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

先,它使人类改变了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否定

了人与自然的完全对立,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

体,人类必须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

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源于环境保护,是人们对以

往所持有的传统发展观及发展模式的扬弃。它主要解

决的问题就是“为谁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

题。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推进新型工

业化的进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生

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经济

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使国民

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平。[5]要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协调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片

面追求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思想,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

设,才能促进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思想面对当前的环境危机,站在全球生态整体利益的高度,为我们找

到了一条既适合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的道

路,为当前人类乃至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

向。只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才能顺利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促进社会全面

进步。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得到全球广泛的承认和接

受,但是各国如何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实际目标、计

划、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起来却并

不容易。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明白:只有必须坚持

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一)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环境的立法管理。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各级政

府、生产者和消费者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如制定更

加有效、明确的环境保护法,从法律和制度的源头上

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保护法在促进可持续发

展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各地方、各部门在制定区域经

济发展和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综合考虑,绝不能走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随着世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先后出台

了许多法规条例,使环保工作有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

托和保障。我国政府加强了环境生态保护工作,如进

行了治沙治水、植树造林,加大了治理污染的力度,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

污染防治法》等法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然而,有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适应构建

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将迫切需要我们政

府进一步修改、完善或制定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

保工作发挥更大的效用;二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的力度。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工作,提倡可

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领导依然存

在“经济第一,环境第二”的观念,他们往往受眼前

利益的驱使和诱惑,而不顾长远的、全社会的整体利

益。例如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即将可能变成为一

条干涸的小溪。这很大程度是人为造成的,是由于人

们大肆砍伐森林、过度浪费水源、大量开垦湿地等各

种原因所引起的。我们应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和管理的力度,在各自辖区内应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做

到分工明确、权责明细、各司其职,将环境质量的改

善情况作为考核有关部门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我们

要继续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绝不姑息手

软;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和管理,让更多的违法

环境行为和不良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三要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可持续性与人口的数量

密切相关,只有处理好人口增长的数量与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社会、资

源、环境才容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我国人

口的不断增长,人口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的过度增长将导致森林消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耕

地不足以及粮食短缺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人口

增长,整个国家就会形成“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

境破坏—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必须严格

·12·

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少生、优生。努力提高人口

素质,教育人人有环保意识,使人人关注全球危机的大问题,使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这对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

展是极有裨益的。

(二)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加强自身建设

转换经营机制,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

长方式,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到集约型和效益型增长

方式上来。在过去的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成本

换来的,这使本来有限的资金、资源过度消耗和浪费,同时还产生了破坏生态环境、引起环境危机等一系列

十分严重的后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就必须要

改变观念,转换经济增长方式。企业应当开发和节约

并举,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

路子。环境危机的解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应当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科

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如果不

彻底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将难以继续。

可持续发展观就是对人类传统的片面地追求产量、产

值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反思。企业应该树立

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和

加强自身建设,努力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付费、谁利

用谁补偿”原则,采取措施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严

格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量,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反对资

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到开发与节流并重,合理使用有限资源。企业应当对一些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设备,坚决实行限期淘汰制度;对污染严重而

又缺乏有效治理措施的厂家,坚决实行关闭停运的政

策。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将经济增长方式从高耗低效的粗放式增长转变

为高效低耗集约式增长;处理好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与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否则,总有一天我们的资源将会消耗殆

尽,我们的经济发展将会面临沉重的灾难。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环境危机的解决有赖于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保

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

长远发展的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需要广大公众的积

极参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历史的事实

已经证明:如果人类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基础,自然就将会反作用地报复人类。然

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环保意识缺乏,他们往往是破坏

环境、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甚至一些地方领导依然

思想僵化,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

味片面地追求经济数量的快速增长,只重视眼前利益,而没看到长远利益,经常做出一些有损于环境的事。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了解决环境危机,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我们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

传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各种媒介宣传人类与自

然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类如果再不转变原有对自然

和环境的观念,就必将自食其果;宣传环境保护与经

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系;宣传破坏环境必将最终导

致人类自身毁灭的道理;宣传“保护环境,人人有

责”,坚持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些

都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养成自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意识。其次,我们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决

策者的环境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提高综合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各级决策者和企业负责人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对象,他们越早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依赖于

一个良好的环境,认识到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

坏、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就越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最后,我们还要继续在中小学校和高等院

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环境意识启蒙、环境知识灌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的课外和校外活动,使他们正确认识环境及环境

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环

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自觉地参与保

护环境的行动。[6]

结 语

环境是我们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只有促

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

才能做到可持续。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宁可

暂时放慢经济的增长速度,也不应该破坏我们赖以生

存的环境。任何人为的创造活动决不能超出自然所能

承受的程度,任何为所欲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必然会

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因此,我们在对待生态环

境问题的态度上,应当做到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爱

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同

时,注重其质量和效益。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和自然和谐

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

居乐业,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4.[2]张坤民,朱达.中国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 1998(01).[3]刘东辉.从“增长的极限”到“持续发展”[A].可持续发展之路

[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6.[4]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台北:台 湾地球出版社,1992:34.[5]程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意义及策略[J].云南环境科学, 2006,25(增刊).[6]陈鸣.保持环境的净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J].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01).·13·

第三篇: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摘要: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文中着重讨论了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强调了城市建设应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根本,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进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Q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内集中爆发。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水资源短缺、能源匮乏、水质恶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人居环境恶化、居民健康水平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根治以上的问题。本文将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研究现有问题,并提出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是近代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化、经济高速增长、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之后,人们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逐渐形成的一种新思想、新的自然经济观,并于一九八七年由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明确提出来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有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生态环境角度,说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发展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内,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增长、增值、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要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低、人口密度高和物质流动强度大的特点,并与区域的环境和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一个高度人工化、智能化的开放系统,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等环境因素构成。因此,对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来说,自然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更新观念,树立环境价值观,正确处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力求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与区域和谐统一,进而实现城市经济不断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目的。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关键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中总是处在先行的地位。城市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环境保护系统、防灾系统等,几乎每一类基础设施都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系并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性。因此,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良好的基础设施对环境有正面影响,能对改善环境做贡献,提高环境的可持续性。

3.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要根据城市环境容量,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控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程度,确保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类传统的观念,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4.1 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路式的反馈流程经济模式,是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运用链的技术,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循环链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相统一。城市和农村、生产和生活用链连接起来,这种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4.2 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的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的生产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4.3 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观,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其他环节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有利于取得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认识绿色消费问题,对于发展消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4.4 建设生态住宅

目前在世界各国,新型的生态住宅可谓方兴未艾,从可持续发展住区的市场观出发,发展生态建筑在我国也必然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抓住,及时把“生态理念”进入到住宅设计和住区规划中,解决住宅节能、节水等和住区环境保护问题。

4.5 发展环保产业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环保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所进行的经济技术活动。它是以信息技术和生态技术重整传统的生产工艺系统,有利于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新兴产业。

4.6 实施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

为了协调全球环境问题而制定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用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ISO 14000 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是针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等重大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

4.7 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

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水资源、土地资源对人口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极限,人口形势十分严峻,控制人口增长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人口总量的增大必然对生态资源承载和环境系统造成更大的压力,也会导致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增加,就业任务繁重。

4.8 综合规划,协调发展

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它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城市的发展建设不但要有经济发展目标、城市建设目标,而且必须要有明确的环境目标。

结束语

实现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只有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够得以实现,我们应以城市基础设施为根本,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加强城市人工生态环境建设,进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彦。持续发展与地理学。地理学报,1994(02)。

[2]顾朝林。论中国城市持续发展研究方向。城市规划汇编,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1994。

[3]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点。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杨士弘。论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报,1997(01)。

[5]吴人坚。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最新【精品】范文

第四篇: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调查报告

【关键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政策支持 一,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及政策支持

我将调研地点就近选在了我暑期打工的地方,***省**县,方便我走访调研,了解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情况。据我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政府给予了极大地政策支持。各地兴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二、我县的生态环境情况

近年来,我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制定了生态环境管理办法和对于违规的企事业单位的处罚条例,并严格执行。几年来收效良多,成果显著。县内水域水质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也有所提高,本次调研由于是暑期调研,所以无法体验由于冬季供暖所排放的废气对于空气质量的影响,不过,回想往年来,每年冬天供暖设备都会排放大量废气污染环境,增加烟囱高度毕竟治标不治本,并且对环境的危害更大。多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一直没有解决办法。

今年暑期回家,就听说县里进行暖气改道的工程,到年底供暖时,就可实现全县楼房住户的统一供暖。这样就可做到锅炉废气统一处理,集中排放。废气经过专业处理,净化然后同一排放,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供热废气对于本地空气的污染指数的影响。

另外,我先还建立了小型生态园区,植物园里培植了多种农作物,品种繁多的树木等,由于**地区自然天气的限制,**地区农产品品种较南方匮乏。珍贵植物品种更是稀少。所以县里建起了植物园,一方面可做些作物培植方面的实验,还可以当做旅游景点供人观赏,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也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大方面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二)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与人们的自觉履行分不开的,这就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有了一定的要求。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三)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

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总结:

生态文明必须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并重才能均能发展,受到良好的成果,如果只重视其中一项,必然会有严重的弊端,或破坏了自然环境,或忽略了经济建设都是不可取的。新社会的建设必须多项共举,共同发展。

第五篇: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儒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杜小安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1989年5月举行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是国家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推动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可持续发展要使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目标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考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与该国所拥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能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世界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谁在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上占据优势,谁便能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为牢靠的基础与保障,创造更大的时空与机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94年7月4日,我国政府批准了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目标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后劲和良好的条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积累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智慧,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着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角度,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想资源,使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够建立在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上,最终根深叶茂,结出健康和长久的果实。

一、儒家的义利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在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质量,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即经济发展不但要有量的扩张、也要有质的改善。这种发展模式一方面追求经济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包括人均GDP增长率、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投资的增长率,另一方面突出强调环境治理保护力度和投资的比重,包括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总产出比率、保护区面积率。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既要追求经济增长,更要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后劲,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更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儒家 圣贤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儒家的“义利兼顾”、“以义制利”、“诚信为本”等思想可以发挥重要的指导价值,来纠正社会上流行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思想。义利关系问题(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伦理及社会风尚都具有十分重创要的作用。孔子最早提出义利之辩,他主张重义轻利,义以生利,以义制利,义然后取,见利思义。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不过,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论语·子路》里,孔子说过先“庶”(人口兴旺)、再“富”(生活富裕)、后“教”(教育)的发展观。可见他肯定了实际功利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在谈论食、兵、信三者孰为重时,以“信”为第一,认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足食”和“足兵”体现了功利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可见孔子将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功利追求的地位。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强调要贵义贱利,舍生取义。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西汉董仲舒继承了孔孟的义利观,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的论点,强调道义和功利不能并存。他的这个观点对后来影响很大。宋代又就义利关系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程颢、程颐、朱熹等坚持董仲舒的观点,认为道义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二程语录》)陈亮、叶适则认为道义和功利并不矛盾,功利体现在道义之中,离开功利无所谓道义。叶适说:“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乃无用之虚语耳。”(《习学记言》)后来清代学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反对董仲舒的观点,主张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关系问题明显的凹现出来。在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违法乱纪、不讲公共道德、不负社会责任、胆大妄为的人乘机钻空子,贪赃枉法,大发不义之财。他们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制假贩假,挥霍无度,过分渲染高消费、超前消费,炫耀富裕,追求眼前利益和笑贫不笑娼的片面舆论导向更使一些人见钱眼红,对不仁之富垂涎欲滴,导致社会腐败、道德滑坡、人心冷漠;他们为发财致富不择手段,狂采滥伐、竭泽而渔、滥捕偷猎、任意排污、盗损文物等,使生态环境受到更严重的威胁。由此加深了社会的贫富不均,使环境问题变本加厉,从而使破坏性的经济生产活动到处泛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儒家的义利观当中吸取营养,帮助当代中国人惊醒。儒家的义利之辩可以为我们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一个重要的思维视角。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人们安身立命的道德原则问题,同时也一个重要的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导向问题。面对拜金主义盛行和物欲横流的现实状况,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儒家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并重等思想来进行社会调节和规范,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标准作为道义原则去捍卫和坚持,制约和引导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功利原则。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要放松对道义原则的追求。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如果我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罔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无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我们就成了唯利是图的小人,最终在经济利益的疯狂追求中迷失自己,发展就成了一种对人类贪欲的追逐,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并祸及子孙后代。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尽快建立健全市场机制的运行规范,使经济活动有法可依,同时辅之以一系列促进社会发展、环境生态保护和治理的法规,把人们的经济行为量之以法,使不法之徒不能妄为;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加强社会教育和启蒙,强化健康、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高尚的社会道德风尚,批评抵制那种片面宣扬金钱至上、发财享乐的错误舆论,把维护社会道义和生态环境提高到与经济增长同等重要的地为,以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

前不久,上海恒源祥集团公司董事长刘瑞旗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文化发展的“狼羊之辩”,讨论道义与功利的冲突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做狼,还是做羊?这时每一个中国企业都面临的重大思想问题。2004年,随着一本叫做《狼图腾》的小说持续畅销,人们对狼的生存哲学和发展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该书将“狼性文化”归结为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三大特征。小说唤起了不少人对“狼性”的渴望。此后,狼道”就开始被广泛移植到企业领域。在企业界,人们对狼的崇拜风起云涌。“狼性”管理理论开始大行其道,狼赫然成了成功的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对《狼图腾》一书评价很高。他说:“读了《狼图腾》,觉得狼值得借鉴。其一,不打无准备之仗,其二,最佳时机出击,其三,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号称中国第一CEO的张瑞敏之言立即在企业界掀起了阅读《狼图腾》的高潮,大小企业纷纷仿效狼的精神,打造狼一样的团队。狼性文化的影响之大之深已非一般文化现象可比。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过分强调竞争的残酷性和挑战性,严重忽视人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大爱精神,一味强调生存竞争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把人性异化为狼性。然而,一些企业文化研究学者也揭示了狼性文化的致命弱点,如独断专行、攻击性过强、残忍冷酷、贪婪无比、家族式垄断、僵化死板等。狼性文化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狼性企业文化中深藏着固有的本质——残酷无情,你死我活,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蔑视规则,无视人性等等缺陷,极易造成企业及员工在文化上的迷失。在与市场竞争对手的拼杀中,置对方于死地将是惟一目的,即使一方获胜,也会因失血过多元气大伤,形成“双输”的结果;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员工与老板之间以及员工与员工之间将以“性恶论”为原则,互相提防、互相猜忌,毫无信任感,必然产生巨大的内耗。很显然,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狼性文化”是一剂致命的毒药,绝非商业大道。因此,上海恒源祥集团在招聘广告里公开表示不提倡„狼道‟,而信奉„羊道‟。在恒源祥董事长刘瑞旗眼中,“羊道”提倡包容与和谐,提倡创新与改变,提倡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他认为,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并不只有靠“狼道”才能使企业摆脱竞争的泥潭。恒源祥确立了以“羊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创了以小企业、大品牌为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经营和快速扩张,使恒源祥迅速成为国内毛纺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中国著名品牌。刘瑞旗认为,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文化主张先义后利,就是“羊道文化”的体现,很值得今天的企业家借鉴。“羊道”的精神强调和气生财、合作双赢、诚信为本、和谐相处等原则,追求创造性而不是对抗性,因此能够长久持续发展;而“狼道”精神更多的是强调竞争性、对抗性,以及对他者的攻击性和毁灭性,因此会犯鼠目寸光,急功近利,自取灭亡。刘瑞旗的“狼羊之辩”将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引入企业文化中,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二、儒家人文思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通过人口控制、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文明、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物质精神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自身的发展。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类自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综合治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改善人居环境等几个重要方面。儒家思想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人口综合治理方面,儒家的“博爱”“大同”思想和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人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最紧迫问题之一,只有妥善解决人口问题,才谈得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人口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生育水平仍然偏高。大量调查研究数据表明,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低的人们受到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孝道的影响,具有强烈的传宗接代、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的封建思想。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儒家思想里的封建余毒,扭转重男轻女的陋习,同时利用儒家思想里“四海之内皆兄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激发人们的公德心,建立健全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就能破除养儿防老旧观念;并通过增强人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促进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把国家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到底;同时通过继承儒家教育为本的优良 传统,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我国人口普查与人口调查已表明,文盲半文盲妇女的生育水平很高,而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们具有自觉节制生育的愿望,生育水平较低。因此,提高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也是人口综合治理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举措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变“政府要我少生优生”为“我要少生优生”,降低人口数量,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

其次,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积极价值。教育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因素,又是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提高全民文化教育水平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手段。现代科技文明的基础在于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越高,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越高。尤其在信息化社会,拥有良好的教育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我国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正是这种时代潮流的体现。而如果人们教育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受改善生活、发财致富的经济驱动力的驱使,人们很容易发生对环境生态破坏性的生产,诸如盲目采伐森林、开垦荒坡等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滥采矿藏造成的矿产资源浪费与耗竭,盲目生产造成的能源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在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而人口基数又十分庞大的我国,今后发展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导致环境破坏的工业化道路,而采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必须采用高新技术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技术,因而对人们的教育水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针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要在全体国民中进行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对当今社会及人类后代的责任感,增加参与持续发展能力。这种教育不仅要使人们获得科学知识,也要使人们具备高度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于是,儒家尊师重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虚怀若谷、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学思并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实事求是、举一反

三、以身作则、锲而不舍、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等教育思想都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儒家“里仁为美”“择仁而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人类住区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因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更高要求。当今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人口增长、高速城市化、住房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严重匮乏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世界上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简陋、有害身心健康的环境中。所以,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联合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人类住区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人类住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以及所有人(特别是城市和乡村贫民)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的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立法机构制定并实施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动员所有的社会团体和全体民众积极参与,建设成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住区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这里既有改善物质居住环境的的意思,如住房、交通、安全、卫生等环境,也包括改善人文环境,如社会交往、文化教育、邮电通讯、业余娱乐、健身体育等环境。在儒家思想里,孔子特别强调人居环境的人文因素。他深感居身之地有“仁”的重要性,提出“里仁为美”的思想。他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他认为,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好人也会逐渐变坏,和好人住在一起,坏人也会慢慢学好。他因此对物质性的环境看的比较轻。有一次,他告诉弟子想去九夷居住,弟子说那里太粗陋了,不宜居住,孔子回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孟子曾经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荀子《劝学篇》明确提出“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的思想。刘禹锡的《陋室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王安石《里仁为美》说“为善必慎其习,故所居必择其地。”可见儒家对人居住的人文环境具有很高的标准要求。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它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实现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现实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要求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并能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所以,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决不能走西方文明浪费资源的发展模式,更不能模仿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思考和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张“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强调建立天、地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本义并不是谈人与自然关系的。在儒家来看,“天”可以有三种属性。他首先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冥冥之中宇宙的主宰,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决定王朝兴衰命运的主体,同时是赋予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是赋予人良知和良心的根源,有时还指我们头顶的浩瀚穹苍。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第一种含义,认为“天”是一个有喜怒哀乐的天,也是世界的大主宰,可以和人感应、能够决定人的吉凶祸福。他认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更强调第二种含义。孟子认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仁义礼智道德观念和良心原则,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因此,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宋明理学家张载、二程都继承了这条路线。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在《天论》篇里强调第三种属性,仿佛天就是物质性的大自然,但在他的整体思想里,“天”仍然是主宰、是人敬畏的对象。

虽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直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不能直接用于解决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问题,但这个“天人合一”思想却能够给现代生态伦理提供重要的借鉴价值。首先,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认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为一”,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和交流,认为天地万物是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信念的重要基础。由此一基础所显出的是人对于自然万物在精神价值上的统一性和在宗教情感上的尊重和敬畏。我们看到,在儒家祭祀的对象里不仅有至上神、祖先神、圣贤神,还有大自然之天神和地祗神,如日神、月神、山神、河神、土地神、五谷神等等。只有认识并认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这一宗教基础,才能为人们自觉自愿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找到根本解决之道。其次,面对当前人类遭遇的生态危机,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为克服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藉由自身科技智能发展所建立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科技霸权,使人类严重背离了“天人合一”思想的路线,由科技发展所构筑起来的骄傲与虚荣,由弱肉强食和急功近利导致的贪婪和物欲,把人已经异化成金钱、强权和科学技术的奴隶,很难重新回到天地的怀抱。正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那样,“人对人是狼与狼的关系”,到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则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它在承认人与自然差别的基础上,把人类之爱推之于自然万物,从而将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解去“蔽于天而不知人”和“蔽于人而不知天”的两种偏 颇倾向。它提醒我们现代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必须学会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尊严”的前提下来获得人类自身的尊严,如何在“天人相分”的同时找到人与自然的宗教和精神纽带。第三,人类社会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依靠科技创新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历史,同时也是在环境问题的逼迫之下不自觉不自愿地回归自然的历史,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云汉的生态学价值也在当代处境下才得到重视而显示它本身的存在意义。现代文明滥用科技导致的弊端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人口爆炸、全球变暖等等。如果这些弊端里的任何一项得不到有效控制,则人类前途必然遭到毁灭。因此,人类从客观上开始出现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现实迫切需要。当代学者季羡林先生为此提出“东西文化互补论”,主张人类必须悬崖勒马,正视弊端,痛改西方“天人对立”的思想方法和征服掠夺大自然的发展模式,采用东方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开始共同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之时,也大胆提出科学发展的理论,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把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十分强调资源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这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显示出它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对中国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总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大胆地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资源。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的人文精神、儒家的义利观都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指导和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

管仲连、涂方祥、杨琳:《中国文化与可持续发展》,海洋出版社,2006年。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王石生 余天心:《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8。杨波等:《儒家文化与可持续发展》,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下载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可持续发展战略

    怎样正确认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国情状况?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使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②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

    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平潭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调查报告 ——09生化系生物工程(食品方向) 王小英 学号1***平潭,我的家乡,是中国第五大岛、福建省第一大岛,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

    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浅谈绿色饭店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者:马红霞 目录 摘要: ...................................................................................................................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发展经过我搜索大量的文献,总结出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空前发展。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这几十年来,我......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山西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人类长期以来超负荷利用生态系统,生态欠债式的发展,已经累积形成明显的生态问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河流污染与破......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浅谈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搞好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发展的各个领域。......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变废为宝”、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时代,国家积极扶持“负碳排放”的人造板行业,鼓励各大人造板行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减少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