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关电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1
《开关电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witching Power Supply Technology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设计周数:2 学 分:2 讲授学时:4学时
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习完《开关电源技术》课程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一方面巩固课程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作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能初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独立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课程性质:《开关电源技术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运用电子技术、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及仿真技术等课程知识,进行开关电源电路和系统设计的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
目的: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开关电源电路和系统设计的能力。2.了解与熟悉常用的电力电子电路的电路拓扑、控制方法。
3.理解和掌握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主电路、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元器件的选择计算方法。
4.具有一定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仿真实验和调试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依据以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在本课程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要求:
(一)题目布置和人员配置
依据实验条件,选取合适的课程设计题目,根据学生数量,选取适当的题目数量,以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二)学生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在设计和实验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重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重点在于指导。
(三)考核
考核形式采用设计报告、实验和答辩三方面综合评定成绩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设计态度,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文字表达和表述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本课程设计既要立足实验室现有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又要达到综合运用所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设计目的。在以下的几种中选择若干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设计。
1、正激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2、反激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3、半桥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4、全桥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5、推挽型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学生在了解与熟悉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电路拓扑、控制方法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常用的开关电源电路及系统的主电路、控制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方法,掌握元器件的选择计算方法。包括以下的教学环节:
1、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布置设计题目;
2、指导教师下达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制课程设计指导书;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设计题目和设计任务书复习所学,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设计;
4、设计、计算完毕,经指导教师审查认可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
5、学生整理设计资料和数据,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审阅报告,进行答辩以检查学生的设计情况。要求:
学生能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符合专业规范的设计和实验工作,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创新和独立思考。
四、理论教学学时分配
本课程除指导教师必要的布置设计和实验任务外,一般不进行理论教学。
五、实验名称与学时安排
根据实际设计题目确定实验和调试内容。学生设计大概在1周,实验(上机)0.5周,撰写报告和考核0.5周。
六、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
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技能及创造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以草图成绩、正规图成绩、说明书成绩、答辩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七、教材及参考书
1.侯振义 等,直流开关电源技术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 2.杨旭 等,开关电源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
3.张占松,蔡宣三。开关电源的原理与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第二篇:《EDA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成都大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设计名称: 《EDA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代码: 学 分: 1 总学时/周数: 1周
适用专业: 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等专业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EDA技术课程后的必修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综合利用所学EDA技术知识完成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电子系统设计,从系统顶层模块的划分、各功能模块的硬件语言描述(编程)、各模块及整体电路仿真、到最后下载到可编程器件实现真实的电路,让学生亲自体验一次采用现代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完成一个电子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得到一次自主使用VHDL语言描述电路功能的训练机会,从而提高对VHDL语言的使用能力,加深对仿真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对使用Max+plus2EDA软件工具的熟练程度,最终获得初步的电子系统设计经验,为毕业设计和将来从事电子设计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采用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原则,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自我想像的空间,设计分阶段进行,在独立力完成了方案设计后,组织一次交流讨论会,互相启发开阔设计思路,尽可能使学生在这个具有创新思维、难度最高的设计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通过该课程设计更深入更全面地提高使用Max+plus2软件工具完成设计全过程的熟练程度,尤其是要提高仿真和试验开发系统的使用能力,设计最终要做出真实电路并上电检测其功能和性能指标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最后写出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选题原则
所选题目应是社会生活、生产中常见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且感兴趣的、对所学知识尽可能综合全面派上用场的、难易程度适中的、一周时间能够完成的的题目。
四、课程设计内容及时间安排
1.设计内容:根据具体设计题目和提出的功能性能指标要求,查阅相应参考资料,将所设计的电路系统划分成若干功能模块完成顶层结构设计(方案设计),对各功能模块用硬件描述语言描述以完成程序设计,对个功能模块及电路系统整体做仿真设计以验证其正误,将设计文件下载至可编程逻辑器件在实验开发装置上检测功能性能指标以完成真实电路的设计。写出课程设计报告,其中要有顶层结构图,各功能模块的程序,各功能模块和整个电路系统的仿真波形图,并对这些设计图纸和设计程序所表达的逻辑思想、工作原理给以说明,写出设计步骤和设计心得。2.课程设计时间:开始设计的前一周公布设计题目下达设计任务,用半周时间完成方案设计、程序设计,另外半周完成仿真、下载、测试。
五、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
潘松 黄继业 编著《EDA技术使用教程》(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005。
王振红主编《VHDL数字电路设计与应用实践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六、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现场检测设计出的真实电路占50%,课程设计报告占50%。
大纲撰写人: 杨显富 系(教研室):(签字)学院学术委员会意见:(签字)
学院审核:(签字、盖章)年 月 日
注:请在黄色显示的区域里用“仿宋 五号”字体填写。
第三篇:DSP技术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DSP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 学 时: 2 周
编写人:刘伟春 审定人:余建坤 何海浪
一、本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课程设计课,其目的为通过对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理解课程教学的理论内容,并且能够掌握和熟悉DSP的开发流程和基本的编程方法,开拓学生在现代控制技术上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硬件设计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设计中涉及到各种器件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和知识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工程实践活动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二、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三部分。一是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信号处理系统的概念、离散时间信号处理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连续时间系统的离散化处理等等;二是DSP器件的基本理论,包括器件的结构(总线、CPU、寄存器、存储器等)和工作原理,器件中片内外部设备(定时器、计数器、串行I/O接口、直接内存存取DMA等)的工作原理;三是DSP仿真开发技术基本理论,包括DSP系统设计方法,系统指标分配,器件选择的原则以及DSP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三、程序与要求
课题由指导教师给定,也可由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题目较大时,可以以组为单位实施。教师在课内外给予及时指导和答疑。基本要求:
1.掌握以实现系统要求为目标的自上而下的DSP系统设计方法,并掌握系统指标分配,器件选择的原则以及DSP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2.掌握DSP仿真开发系统的结构。掌握仿真器的连接和安装,熟悉开发软件Code Composer Studio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3.掌握TMS320C54x芯片的硬件结构,了解CPU、寄存器和存储器中各数据的含义。了解TMS320C54x芯片外部设备的工作原理,熟悉数据的处理过程和中断。了解TMS320C54x芯片的指令系统,熟悉各种指令和基本算法。
4.独立完成DSP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程序的编写和调试。课程设计报告应包括方案选择分析、重要单元电路分析、重要参数计算、基本测试数据等。
四、主要内容提要
1.方案论证(方案比较)与总体设计; 2.单元电路的设计; 3.电子元器件的选择;
4.根据性价比和预设指标,合理选择参数进行计算; 5.程序设计,包括程序流程图与源代码的实现 6.仿真与结果分析。
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
1.平时表现,占10%;
2.论文排版规范,有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占20%; 3.设计报告方案合理,系统软硬件设计正确,占70%。
六、配套指导教材
[1]戴明桢等编著.TMS320C54X DSP 结构原理及应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第2版,2007;
[2]彭启琮编著.DSP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广书编著.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算法与实现.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北京合众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编著.SEED-DTK系列实验手册.北京合众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出版,2007。
第四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1.卢秉恒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王启平主编.《机床夹具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李益民主编.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赵家齐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李旦等主编.机床专用夹具图册.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6.崇凯主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第五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后,对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夹具结构进一步了解的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达到以下目的:
1. 初步掌握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学会查阅有关资料; 2. 掌握设计机床专用夹具的基本原理的方法,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完成本课程教学后,并在本学期集中进行,时间为3周。
三、课程设计主要内容
1. 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 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3.具体内容
(1)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
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拟订工艺路线
正确选择基准; 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3)选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既要保证加工质量,又要经济合理。
4)确定指定工序的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和公差。
5)确定指定工序的切削用量。
6)计算代表性工序的单件工时。
7)填写工艺文件。
(2)设计指定工序的专用夹具
1)准备阶段
分析指定工序的加工技术要求、工艺特点、毛坯情况、所用机床刀具加工余量及切削用量;收集有关设计制造同类型夹具的资料,吸收其中合理部分;
2)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
根据零件尺寸要求,分析需限制的第一类自由度,确定工件的定位方案和定位元件,制定夹具方案、绘草图和刀具的对刀、导向方式。
3)确定夹紧方案。
根据零件的结构和所需的夹紧力,确定夹紧方案。4)确定夹具结构。
(3)绘制夹具装配工作图及零件图
四、课程设计要求
1.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1)制定一个成批生产的(或中批或者大批生产)、中等复杂程度零件(不少于10道工序)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填写工艺文件
(3)填写若干个工序卡
2.专用夹具设计
(1)设计某道工序的一个专用夹具,画出符合要求的夹具装配图(由15~20个零件组成。
(2)绘制夹具中两个零件的零件图。
3.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该设计说明书要求在15页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