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

第一篇: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教案序号:第三次教案

教学时间:2014年9月2日,第三周,星期二,第1、2节 教学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3级,13级综合班 课题:古代汉语

汉字的起源 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对汉字多元起源的分析解说,要求学生对汉字的起源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而了解中国悠久的文明史。

教学重点、难点:

1、汉字与图画说

2、汉字与刻划符号

3、汉字与象形符号 复习旧课及导入新课:复习旧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讨论教学方法,5分钟 新课内容:新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讲授教学方法,60分钟 [内容要点]

一、有关汉字起源的几种学说

1、八卦说

2、结绳和契刻

3、仓颉造字说

4、图画说

二、考古发现与汉字的起源

1、刻划符号

2、象形符号

3、图形族徽

课堂讲练结合:课堂讲练结合的内容及讨论相结合,10分钟 小结:小结的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汉字的起源 有关汉字起源的几种学说

《淮南子·本经训》说汉字产生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看似荒诞,实则是用神话的夸张手法表现了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发明。有了文字,人类从野蛮社会步入文明社会,开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质的飞跃。

那么,汉字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汉字学领域里一个颇具魅力的神秘问题,历代许多文字学家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种种推想和猜测,有的虽不无道理,但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开汉字起源之谜。建国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汉字起源的神秘外衣正在逐层被揭开。

许慎《说文解字·叙》论汉字的起源说: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綦)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许慎认为,在汉字产生之前,曾有过一些过渡阶段。起初是庖牺(伏羲)氏创作八卦符号用来表示“宪象”即反映客观世界。其后有神农氏结绳记事,由于不能适应日益繁多的事物,巧饰作伪的事也逐渐萌生了。至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 1

《古代汉语 上》教案

了书契文字,百官由此得到治理,万民由此得到督察,这大约是由易卦中的夬卦得到的启示。从八卦到结绳到书契,这种文字起源的模式虽不见得符合文字起源的客观实际,但也并非毫不相关。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一、汉字与八卦

所谓“八卦”,就是古代用于占筮的八种符号:

兑 天

泽 乾三连,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朱熹《八卦取象歌》

这八种符号两两相叠,又可演绎出六十四卦。八卦或六十四卦的符号,都 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这阴阳两种符号到底源于什么,人们有过各种猜测。郭沫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见《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中认为阳和阴两种符号分别是男女生殖器的象征;高亨《周易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认为阴阳是用于占筮的两节或一节的“竹棍”(即蓍草)的象形;陈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载《孔孟学报》第12期,台湾1966年)认为阴阳符号源于结绳时代绳子上“有结”、“无结”的形态。此外还有人认为它们是由龟卜兆纹演化而来。诸说之中,似以阴阳符号源于蓍草或小竹棍之类为较可信。另外随着地下考古资料的出土,人们从甲骨文、金文和陶文中,发现了以数字组成的原始八卦符号,这种八卦原来所采用的数字是一、五、六、七、八几个,而到了战国中期的楚简,其数字已简化为一和六。据此,有人认为后来的卦符—和--,就是由数目字一和六(古文作∧)演化而成的(参见曾宪通先生《四十年来古文字学的新发现与新学问》,《学术研究》1990年第2期)。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我们觉得,阴阳符号具体来源于什么,或许比较难以说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阴阳符号的形成,是古人仰观俯察,对自然万物基本形态进行抽象的结果。正如开头说的“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种说法应该是符合情理的。

既如此,单从“观物取象”的角度来看,汉字的产生与八卦的形成,其思维方式具有相似性是可以肯定的。但文字的萌芽在仰韶文化期间,而八卦占卜的流行则在晚后的龙山文化期间,因此八卦的产生和汉字的创造在思维方式上的相似性并不能说明汉字是由八卦而来。再者,汉字的“观物取象”基本上是一种形象的再现(少数指事字除外),而八卦的“观物取象”则是一种抽象;前者用于记录语言,后者用于占卜吉凶,两者性质功用各不相同,不宜混为一谈,更无所谓源流关系。

考古发现的商周卦符

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记数符号构成的(原始的八卦符号与数字符号有着相同的来源,都源于用算筹记数的古老记数法)。上图中所示只是已发现的原始八卦符号中的一小部分。这类符号全由原始记数符号构成,其中由三位数构成的是单卦,由六位数构成的是重卦。(参见张政烺《试释周初青 3

《古代汉语 上》教案

铜器铭文中的易卦》,《考古学报》1980年第4期)。汉字中,跟原始占筮术有关的一些文字,也采用了原始记数符号。例如“爻”字甲骨文作,由两个“五”构成;“教”字甲骨文作文作,像两手摆弄,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的形象,其中的由“五五六”三数构成。由此可见,某些汉字偏旁也跟八卦符号有具体的联系。这说明,八卦作为远古文化的符号系统,在汉字创造的整个过程中,对一些汉字的构形有过渗透和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个别的现象,不能据此认为八卦是源,汉字是流。

在传统的观念中,八卦所反映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一个缩影。由于八卦和汉字都是反映外在世界的符号系统,八卦符号的形成在思维方式方面与汉字的产生具有相似性,都是“观物取象“的结果;又由于某些原始八卦符号与某些汉字的构字偏旁有着具体联系,因此八卦符号很容易与汉字的产生联系起来。首先把它们联系起来的是东汉的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谈到汉字的起源时是先从“八卦”说起的。但从《说文·叙》原文来看,许慎先言庖牺氏作八卦“以垂宪象”,次言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再言仓颉作书,“百工以乂,万品以察”,显然是从功用的角度把八卦、结绳和汉字联系起来的,未必视八卦为汉字的前身或源头。到了近代,刘师培在《小学发微》中则明确宣称:“大约《易经》六十四卦,为文字之祖矣。”(见《国粹学报》乙巳七期)完全肯定了八卦与汉字的源流关系。从以上所述来看,刘氏的话显然过于绝对。

总之,八卦和汉字虽有一定关系,但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符号系统,且汉字产生在前,八卦流行在后,八卦不可能是汉字的源头。

二、汉字与结绳和契刻

结绳和契刻都是上古社会的记事方法。

《老子》和《庄子》中都有老百姓“结绳而用”的记载,《易经·系辞下》和《说文解字·叙》也有“结绳而治”、“结绳为治”的话,可见上古社会结绳既用于记事,也用于管理。结绳的具体方法,《周易正义》引郑玄注云:“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

结绳的作用在于帮助记忆,它本身不可能完整地记录事件,也不能表示词的 4

《古代汉语 上》教案

读音,因此结绳本身并不具备文字的性质。但是,结绳的一些形象却可能与某些汉字的构形有着直接的联系,比较明显的是“十”和“十”的倍数。如在古文字中,“十”写作,“廿”写作字金文作,篆文作,“卅”写作,即是取象于结绳。此外,“世”

,是“卅”的变形。《说文解字》云:“世,三十年、等,类为一世。”可见也与数目有关。甲骨文里有些符号比较特别,如似秘鲁的结绳架,也可能与结绳有关。由此可见,结绳对汉字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但如果因此断定“文字之作,肇始结绳”。(朱宗莱《文字形义篇》)则又过于绝对,不能使人信服。

和结绳性质相近的是契刻,即许慎说的“初造书契”中的“书契”。《诗·大雅·公刘》有“爰契我龟”之语,“契龟”指的是在龟甲上刻契文字(卜辞),现在可见的最早的文字资料恰恰就是殷墟甲骨刻辞,因此人们很容易把许慎所谓“书契”与甲骨刻辞联想到一起。不过,许慎本人只见过山川所出鼎彝文字,并没有见过甚至也未曾听说过商代的甲骨刻辞,因此,许慎所谓“书契”不可能指商代的甲骨契文。“契”的本义许慎释为“大约也”,即“大的契约”。文字结构是“从大从从

”。许氏又说:“,巧

也,从刀丰声。”“栔,刻也,从木。”其实契、栔、诸字同源,都指刻木为契,从制作的手段看是契刻,”字,其文云: 用告王。从功能作用看则是契约。西周金文中已出现“折首执讯,俘车马五乘、大车廿、羊百、“契用告王”即“契以告王”,意谓将战绩(俘获品)刻在简册上向周王报告。“”字形作,从丰(gài)从刀会意(许氏释为形声,不确切)。丰像刻画契约,中间一竖表示一分为二(古代契约于刻契之后,都要在刻契处剖开,双方各持一半,合券时以刻纹吻合作为凭据);加上“刀”旁表示用刀刻契;再加“大”旁作“契”,表示大的契约;或加“木”旁作“栔”表示刻木为契;或再加“金”旁作“锲”,表示镂刻金属,即《荀子·劝学》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刻契为约的办法,产生于原始时代发明文字之前。那时候人们在木块上刻划一些简单的纹路或缺口以帮助记忆,其作用与结绳相似。这种办法至现代还保存

《古代汉语 上》教案

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红河哈尼族农民给地主交租,按租金多少在木片或竹片上刻缺口,然后一剖为二,地主和农民各执其一。契木为约作为一种传统凭信手段,在文字产生以后仍然继续被采用。

木契上的简单刻划道道,只起帮助记忆的作用,当然不能算是文字。不过,契刻的这种形式,却很可能是最早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古人利用这种形式把一些数字符号或象形符号刻划在陶器或竹木片上,用以传递某种信息,就有可能逐渐演化成类似青铜器上的族徽文或是竹简木牍这类文书,文字和文献也就逐渐地形成了。从这点说,书契比八卦和结绳都更具有促进文字产生的条件。西周《师同鼎》铭文把作册称为“

”,把常见的“册告”称为“

告”,似乎正透露出远古时代由竹木契演变成竹木册的消息;封建时代把“律师”称为“刀笔”,也反映了以刀为笔的传统观念。由此看来,许慎所谓“初造书契”,大约不是指最原始的刻木为符,而是指最早在竹木简上刻契文字的事情。

三、汉字与仓颉造字说

仓颉其人,一般都认为是黄帝的史官,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左右。造字的说 法在战国秦汉间颇为流行,如《荀子·解弊篇》、《吕氏春秋·君守》、《韩非子·五蠹》、《世本·作篇》、《淮南子》、《论衡·骨相篇》、《说文解字·叙》等都有记述。

典籍中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有些是比较离奇的,如《论衡·骨相篇》云“仓颉四目”,《淮南子·修务训》云仓颉“产而能书”,既生异相,又具异才,实不足信。《淮南子·本经训》又云“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这一则看似荒诞,实则表现了文字的产生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剔除其神话的外衣,还可窥见一些历史真实。《淮南子》言及此条材料,意在说明“能愈多而德愈薄”,故高诱注云:“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弃耕作之业,而务锥刀之得,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鬼’或作‘兔’,兔恐见取毫作笔,害及其躯,故夜哭也。”作者和注者的理解均过于表面,便成了无稽之谈。

但是也有一些比较平实,如《荀子·解弊篇》云:“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专心致志于文字,因此成为众多“好书者”中能够流传于世的人。又如许慎《说文解字·叙》云:“黄帝之

《古代汉语 上》教案

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认为仓颉是从鸟兽的蹄印足迹中得到启示而造出文字,这是完全可能的。

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多持批判态度,认为“文字在人民间萌芽”(鲁迅语,见《门外文谈》),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不是某个人所能完成的。我们觉得,承认仓颉造字与文字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提法并不矛盾。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例子的。”这史官的采集工作,应该就是仓颉的主要工作。在采集整理的过程中,仓颉(或者巫史集团)依类推衍,继续创造出许多文字来,这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仓颉不仅采集整理民间的文字,又创造了许多字,因此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他的名字也流传了下来,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所以我们对于“仓颉造字”之说,应该具体分析,不应视为完全无稽。

四、图画说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书者如也。”《段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 此“书”字,其意犹今言“依样画葫芦”,实与绘画无别。而“书”字又可指称文字,如仓颉作书,即指仓颉造字。从这里我们便可看出汉字与绘画的密切关系,既所谓“书画同源”。比较明确地从汉字起源的角度阐明“书画同源”观点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在《六书略·象形第一》中说:“书与画同出„„凡象形者,皆可画也,不可画则无其书矣„„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后来孙诒让、沈兼士、唐兰、蒋善国等人都曾明确指出图画和象形文字的源流关系。如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说“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在后来的《中国文字学》中,他又说:

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能读。P62 这句话说明了文字和图画的联系和区别。文字起源于图画,但图画并不等于文字。所谓“可以读出来的图画”,是指这种图画已经具有固定的读音,和语言中的词挂上了钩,也就是说,它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了,这时,图画才转化为文字。这就是图画和文字的主要区别。文字起源于图画,我们可以从汉字的众多“初文”中得到证明。因为大部分的象形字都是照着它所表现的物体形状画出来的,7

《古代汉语 上》教案

即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太阳写作是,月亮写作等。现在,“图画说”已是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一种主要的汉字起源因素了。

第二节

考古发现与汉字的起源

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许多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材料。这些材料主要有:

一、刻划符号

刻划符号主要指发现于黄河上游、距今六七千年历史的原始社会晚期的陶器刻符,是属于仰韶文化的遗存物。出土地点主要是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此外,甘肃和青海等地属于马家窑文化的遗存、山东龙山镇城子崖的龙山文化遗存以及江浙等地属于良渚文化的遗存也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陶器刻符。在200多件标本

仰韶遗址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甘肃马家窑遗址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江浙良渚文化遗址陶片上的刻划符号

中,计有各种记号242个,从中可以归纳出不重复的刻符五六十个。这些刻符的性质,目前主要有三种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它们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与文字的关系密切,但又不同于后来的文字,可视作原始文字的祖先(参见《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于省吾、陈炜湛等先生认为它们已经是文字,它们中有的构形与商周古文字类似,可以释读(参见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陈炜湛先生《汉字起源试论》,《中山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汪宁生等先生认为这些符号只是随意刻划,本身决不是文字(参见《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以上第一种意见比较谨慎,支持者比较多;持第三种意见的人也不少。

《古代汉语 上》教案

这些符号往往刻在一定部位上,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陶器符号,几乎全都刻在直口钵的外口缘上。从这种情况来看,它们显然不是随意的刻划,而是具有一定意义的记号。有人推测,这种符号一部分跟古汉字里的数目字十分相似,商周古文字里从一到八几乎都可从这些刻符中找到相似的形状。前面谈到的汉字与契刻有关,主要就是指这种情况。这种符号另一部分可能代表陶工或器物主人的标记,也跟“族徽”有关。此外,一部分天干字如甲乙丁癸等也可能是从这类刻符中吸取过来的(以上参见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这些情况表明,原始社会晚期的陶器刻符也许本身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但它们与汉字的关系很密切,对部分汉字的形成有比较大的影响,似乎可以视为汉字的萌芽。

二、象形符号

象形符号主要发现于黄河下游,以山东大汶口文化为代表,距今4500年。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发现的陶器上有4个象形符号:

在同时期的诸城前寨遗址发现了一例残缺的图形符号,作

形,显然是上面第(4)例的残文。对于这些符号,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认为还不是文字,而是“属于图画记事性质”的符号。但大多数学者则主张它们是早期的汉字,并对它们进行了考释:第一例象钺之形,第二例象斤之形,第三例象日在云气之上,为“旦”字(有人认为“日”下为“火”字,故释为“炅”,音jiǒng,义为日光,也可备一说),第四例应该就是第三例的繁体,下面是山峰并立,山之上是云气,云气之上是太阳,意即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高出云山之上。这些符号除前寨一例情况不明外,其他都刻在陶器的边缘上,可见决不是随意刻画的,很可能是东方民族中一些氏族的徽号,而“用象形的符号表示族名,很可能是原始表意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因此这些符号与古汉字的形成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符号本身的结构来看,(1)(2)两例为独体象形符号,(3)(4)两例是合体会意符号,也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此外,这些符号如第(3)例还出现在大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汶口文化的大玉琮和良渚文化的玉璧上(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说明这些符号已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具备了交流信息的可能性,起到了文字符号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这些象形符号与古汉字颇为接近,是古汉字的前身,应属于原始文字的范畴。

三、图形族徽:“文字画”到“族徽说”再到“族氏文字”

图形族徽指出现在铜器铭文中的象形符号。对这些象形符号,人们的认识有 一个逐渐明朗化的过程。起初沈兼士先生把它们称为“文字画”,认为它们是“《说文》中象形、指事字的祖先”,但还不是“有音之文字”(《从古器款识上推寻六书以前之文字画》,见《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宋代吕大临在《考古图》“木父已卣”的释文中就曾指出:“木者,恐氏族也。”郭沫若可能受此启发,在他的《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殷彝中图形文字之一解》中提出了“族徽说”,认为“此等图形文字乃古代国族之名号,盖所谓‘图腾’之孑遗或转变”。解放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这类图画性很强的符号作为文字来研究,用研究文字的方法来解读它们,并把它们改称为“族氏文字”。

尽管学者们在给铜器铭文中的象形符号定名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都是一致的,即都把它们看成是与汉字形成有关的原始材料。沈兼士虽然认为它们不是“有音之文字”,但也承认它们是象形字、指事字的祖先。“族徽说”或“族氏文字说”,把这些符号看成氏族的徽号,而象形符号表示族名,应该就是原始表意字产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字形上看,这些象形符号显然要比甲骨文中相对应的字形要古老。因此把这类材料作为原始汉字来看待,对探讨汉字起源也是颇有帮助的。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教案序号:第四次教案

教学时间:2014年9月3日,第三周,星期三,第1、2节 教学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3级,13级综合班 课题:古代汉语

汉字的起源 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从多方面来研究汉字的起源是必然的趋势》)要求学生在老师分析讲解第一二节的基础上对之进行思考、讨论、探索。

教学重点、难点:

1、汉字与图画说

2、汉字与刻划符号

3、汉字与象形符号 复习旧课及导入新课:复习旧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讨论教学方法,5分钟 新课内容:新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讲授教学方法,60分钟 [内容要点]

三、从多方面来研究汉字的起源是必然的趋势

课堂讲练结合:课堂讲练结合的内容及讨论相结合,10分钟 小结:小结的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第三节

从多方面来研究汉字的起源是必然的趋势

汉字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正如华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一样,汉字的产生也是多元因素共同促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汉字现象,单元起源论显然力不从心,它的明显缺点是解释了一种现象就无法解释另一种现象,于是就不得不借助迷信和神话,在平常的历史现象中添加许多神灵的光圈。旧谈“仓颉四目”,“生而见鸟迹,知著书”,说他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有了超自然的神性,似乎一切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种解释所沉积的审美价值,但其科学价值甚低,在理论领域不能不说是最大的缺陷。实际上单元起源论不仅没有使汉字起源、发展的缘由得到揭示,反而使这一问题更加神秘。随着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许多新的科学的证据,给汉字起源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汉字起源成为必然趋势。多元起源论必然取代单元起源论,这是科学发展的大势所趋,汉字起源这一神秘问题必将赖此得到逐步解决。

从原始记事方法中去探讨汉字的起源,是多元起源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始记事方法主要包括实物记事、契刻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虽然与文字的距离还很远,但实物记事中却已孕育着不少造字的基本原则,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实物记事中有用动物的头或尾代表整个动物的,这是一种以部分代表全体的表形法。甲骨文中画一牛头表示牛,画一羊头表示羊,就是这种表形法。实物记事中又有属于表义法的,如用鸡毛和火炭相结合表示“火急”,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法也有类于此。实物记事中还有属于表音法的,如古代南诏送唐 11

《古代汉语 上》教案

王朝的礼品中有“当归”,就是谐音表示“应当归附”之意。汉字中的假借法可能也受到这种实物记事法的启迪。本章第一节中提到的“结绳”,就是古代实物记事的一种。结绳与汉字数字十的倍数可能有联系这种情况也说明了原始实物记事对汉字起源有积极影响。契刻记事在典籍中屡见记载。如《老子》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列子·说符》云:“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战国策·齐策》记冯谖为孟尝君赴薛收债,载“券契而行”。《隋书·突阙传》说,突阙“无文字,刻木为契”。可见契刻也是先民普遍应用的记事方法,而契刻符号就是某些数目字、指事字的先驱。考古发现的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与汉字的萌芽关系密切,正说明了这种情况。至于图画记事,已是大家公认的汉字起源的一个主要因素,考古发现的象形符号和图形族徽都与汉字起源有密切关系,甲骨文、金文中有许多字形象逼真,与图画几无区别,显然也是从图画简化而来的。

对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与汉字起源关系不大,或者带有一些神话色彩的汉字起源学说,如果加以客观辩证的分析,吸收其合理的内核,也可以与原始记事方法一起共同丰富多元起源论。比如前面提到的“八卦说”,虽然与汉字起源关系不大,但从八卦符号的“观物取象”中,我们也不难理解先民们在创造汉字时观物取象的思维过程。富有神话色彩的“仓颉造字说”,如果剔除其中的迷信因素,使之恢复到历史的真相中去,对我们探索汉字的起源也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比如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正是“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又如“天雨粟,鬼夜哭”之说,反映了汉字的产生对文明进程所具有的巨大影响,也说明了文字的“追虚捕微”的功能和作用。

此外,汉字的形成还可以与原始思维、原始艺术联系起来考察。在文字符号真正形成之前,原始思维、原始艺术与文字符号三者关系非常密切。文字是原始思维、原始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原始思维的发展是文字产生的心理基础,原始艺术的成熟是文字产生的凭借手段;没有思维的发展也就想不出也造不出文字符号,没有线条艺术的手段,文字符号也就无所凭依。

根据对汉字起源之多元因素的考察,我们知道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记事方法,特别是图画和契刻。汉字中以指事为特征的符号,可能主要来源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刻划符号,以象形、会意为特征的大多数汉字,则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象 12

《古代汉语 上》教案

形符号以及其他图画记事符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随着时光的推移,原始汉字逐渐丰富,终于形成一个体系。汉字形成为体系,据推测可能在夏代,距今约有4000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初,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在山东省邹平县丁公村发现了一件刻字陶片,经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有4300年。这一发现对探讨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陶片上的字符共11个,作:

这些字符明显的特点是圆弧形笔画较多,直线形笔画较少;多数笔画连绵流畅,好像一笔写成;图画形倾向较小,符号化程度较高。有人认为这11个符号组成了词句或辞章,说明它已经被用来记录语言,因此陶片符号可以确定为一种文字。这种文字比甲骨文早800年,亦即说,中国有文字的历史又提前了800年。它是甲骨文之外的一种独立的文字体系。邹平丁公村陶片文字的发现,可以明确断定大汶口文化陶器象形符号等不是文字。

邹平丁公村陶片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兴趣。除国内学者外,日本学者也颇为关注。日本读卖周刊AERA1993年第8期、第21期分别发表了《中国四千年前的谜“文字”》和《使学术界分为二派的中国古文字——山东出土的丁公陶片》,报道了部分日本学者对陶片的看法(参见冯良珍《日本部分学者关于丁公陶片的见解》,载《语文建设》1993年第9期)。

总而言之,丁公陶片的各方面的问题至今还不能有一个定论。丁公村陶片出自一个废弃灰坑中,由一协助工作的民工(初中文化)发现,其真伪问题尚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陶片是真的,但其上的刻符则很难说。关于丁公村陶片的释读,各人说法不一,基本上均属推测,未有共识,因此丁公村陶片上刻符是否已用于记录语言,也有待于深入研究。如果它确是一种文字,基本上可以肯定它是一种与甲骨文不同的文字,因为它与甲骨文的风格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有人认为它似应属于东夷文化系统的文字,也有人认为它是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汉字(参见肖武《丁公村陶文集说》,载《语文建设》1993年第9期)。如果后者的

《古代汉语 上》教案

解释成立,则说明在汉字起源阶段,可能存在不同风格的文字,而后来汉字的发展,则选择了与这种文字风格不一样的方向。邹平丁公村陶片字符如果确是古汉字,当然也可以判定大汶口文化陶器上象形符号在当时并不是文字,但不排除这种象形符号后来逐渐发展为文字的可能。后来汉字发展的实际说明,汉字没有选择邹平陶片字符的风格,而选择了大汶口文化陶器上象形符号的风格,因而像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象形符号一类的古老字符,就成了我们汉字的祖先。

参考文献: 1.《汉字的阐释》林志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汉字说略》詹鄞鑫,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汉字学简论》张桂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4.《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新1 版,2001年重印

5、《说文解字》许慎 思考与练习:

1.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提及哪几种汉字起源的模式? 2.学完了本章,你对哪种汉字的起源模式有更多的看法?

3.以汉字的起源为基石,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任一国家的文字的起源。讨论题目:

从多方面来研究汉字的起源是必然的趋势。

教学后记:

从课前的学生调查中得知,多数学生对汉字的起源都抱有一种神秘感。对于揭开这层面纱,大多数都是跃跃欲试。上完课后竟有学生问:老师,英文是如何起源的?日文?德文?„„听罢,备感欣慰。多种的汉字起源说,让学生兴趣有加;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走向学术的前沿;汉字学所透示的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眷恋。

第二篇:汉字的起源 教案

了解汉字

1.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生来说汉语写汉字,这是一种天然的在语言环境中习得的过程。但是,同学们,你们真的了解汉字吗?离开了中国的文化,和母语环境,在别人看来,这就是十分困难的图画而已。这个被称为最难学习的文字,你对他了解又有多少呢? 所以,今天的开始,让我们了解一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神奇文字吧。

2.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唯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文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是结构严谨的方块字;汉字分化同音词的能力强;(汉语拼音一共有 63 个,声母有 23 个,韵母有 24 个,整体认读音节有 16 个。大忌大计 既然 寂然)汉字具有超时空性。

3.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对我国的国家统一,对汉族语言的发展,都有过重要的作用。(各地语言不同,文字可懂。)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如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果,都靠汉字记载下来,传播四方,流传到现在,成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

4.汉字影响到国外,尤其东亚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官方语言。联合国六大工作文字之一,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文字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类的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出现的。汉族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汉字也是世界上起源很早的文字之ー。股商的甲骨文,距现在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形体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由此可以想到,汉字产生的时间比这要更早。西安半坡遗址,距今有五六千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些规则的简单符号。同一时期,其他古代文物上也有类似符号,这些符号和古代汉字有一些相同之处,可能看作古汉字的前身。

2.我国历史上流传着汉字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说法,甚至把汉字神秘化,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文字是为了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的需要,在原始的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字一般起源于图画。鲁迅先生说:“文字在人民间萌芽”;“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种说法是可信的。萌芽的原始文字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经过整理,图形或符号同语言中的词完全固定下来,并能够代表语言用来记事,这样文字就逐步成熟了。如果仓颉确有其人,他可能是搜集和整理汉字的名人之一。汉字的起源上原始社会的图画和图形。3.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4.甲骨文指通行于股商时代刻写在龟甲鲁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形是细瘦的线条,拐弯多是方笔,外形参差不齐、大小不异体字较多。金文主要指通行于西周的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特点是:笔画丰满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匀称,异体字也较多。书有大篆、小篆的区别。大篆一般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字形比金文整齐,笔画均匀,仍有少量异体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整理、推行的标准字体,字形更匀称、整齐,笔诉圆转、简化,异体字基本废除了。隶书有秦隶、汉隶两种。秦隶是产生于秦代的隶书,把小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摆脱了古文字象形的特点。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字形规整,撤、捺、长横有波磔,很少有篆书的残存痕迹。構书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至今,字形方正,笔画没有波磔,书写方便。草书和行书是辅助性字体。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是隶书的草写体,东汉章帝时盛行,笔画有汉隶的波磔,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今草产生于东汉末,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笔形没有波磔。狂草产生于唐代,变化多端,极难辦认,变成了纯艺术品。行书产生于东汉末,一直运用至今,形体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画连绵,各字独立,易写好认。象形

1.请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你眼中的火,水,日,月,山。2.教几个典型字。看视频。

3.游戏环节。拍苍蝇,精灵宝贝球。

第三篇:汉字起源

试论汉字的起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当我们的祖先用原始工具在树枝上刻下历史性的一笔时,这便是文化最初的足迹,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记录了原始人类的生活起居及从事的社会活动,例如打猎,祭祀,很好地传承了古国文明,可以说文字的产生,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经训》)虽然是夸张的描述,但也可见文字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因此,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年来各家众说纷纭,据《易•系辞》、《老子•八十》、《庄子•胠箧》、《说文解字•序》,在仓颉造字之前我们的祖先曾用结绳记事。此后,“太昊 ,伏羲氏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然后是“仓颉作书”,即有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图画说,原始意象说等,且各说法具有水火不相容之势。图画说以其形式上的象形和内容上的丰富含义得到文字学家们的普遍认可,并命名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裘锡圭先生赞同“文字画”),唐兰先生用“文字等于图画加上语言”支持图画说。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文字画”说包含的信息量明显大于其他表现手段。著名的人射鹿图是个强有力的证据。图画给人的直观感受即是弯弓搭射箭去射,这是显性的信息量;隐性的信息量是该图以直观形式作用于人的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联想与想象,得出“射可以用在任何地方,不论是射人,射马,还是射虎,”,这是结绳,契刻所不能做到的。因此,人们往往认为图画是原始文字的“源”,而忽略了其他的史前文字的存在形态。我认为,图画是作为汉字的主要起源的,结绳,契刻,八卦可认为是次要起源,为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抹灭的作用。

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古代社会,原始记事主要可以归纳为实物记事,符号记事和图画记事,三种方式各施其职,实物记事与符号记事可以说是原始人类为帮助记忆的最初尝试。郭沫若先生的“文字的发生和发展 ,在结构上有两个系统 ,一个是刻划系统 ,另一个是图形系统。”“刻划系统应在图形系统之前 ,“因为任何民族的幼年时期要走上象形的道路 ,即描画客观形象而要能象 ,那还需要一段发展过程。” 等系列观点的提出和史前刻划符号的发掘极大地震撼了“人类文字起源于图画”的理论。首先,从工具性角度出发,刻划,记号,图画等视觉符号形式的存在状态都是以“原始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作为客体,它们之间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使用不同的表达工具,都是满足使用主体不同的需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其次,从主体行为的主动性来说,远古人类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很简单的,更不带政治色彩——将主流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人之上,也就是说,选择结绳,刻划或图画是有相对自由的,虽然有些学者根据汪宁生先生的《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一文的调查得出了“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只是一种“随意的刻划记号”的结论 ,认为它们既“没有社会性”、“本身也没有自我说明的作用”、“任何信息也传达不了”,这种说法未免太绝对化和武断了,图画以其象事物的型和表意得到认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结绳记号同样也负载着一定的信息量,远古人类用随意的结绳动作有意识地保存记忆,避免遗忘。我们说“文字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结绳也是作为原始交际工具在帮助记忆的同时,也作为相互交际往来的凭证,“工具”性质是可以肯定的,从这点上足以说明结绳与文字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排斥结绳起源说可以说是否定结绳记事的这段历史。结绳的方式虽然简单,但足以表达简单的意思,例如记忆与盟约,而且在后代结绳方式亦有遗迹,如朱熹记述的苗民不知文字,仍以结绳记事,并父子相传,林胜邦亦考证过硫球结绳法分指事会意两类,凡物品交换,租税赋纳,用以记数者,则为指事类;结绳记事也成为后来有些汉字的取象之源,如汉字中的、、等字即取象于结绳,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认为,在声符文字未发生以前,图画文字里只有极少数的象形,此外,就完全是象意字了。即图画文字演化为象形字和象意字,而据上所证,象形字与会意也可以在结绳记事上找到一点证据,可见,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前奏和预演,结绳记事是文字产生的准备。

契刻是远古人类在结绳记事的基础上创造的用于帮助记忆数字的一种方法,契字做动词,《释名》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由于数目记忆的困难,所以刻木来作为一种信约,由于古代文献的大量记载,如《管子•轻重甲》、《列子说符》、《易林》、《曲礼》等,文字家们对契刻说给予了适当肯定,认为契刻的“约定俗成”的性质已经十分接近文字,已经带有书写的性质,然而仍不承认它是文字的起源,虽然有人推测汉字的一到八数目字来源于契刻,但不能作为有力证据。我认为,契刻的符号与汉字是相当接近的,服从于交际需要,具有“约定俗成”的特征,服务于小地区,小范围人们的交际圈,从认知学的角度,远古人类的简单思维已经创造了奇迹。刻划符号与人类思维具有直接的关系。为使对事物的直观认识能够保存,于是借助一定的形式(刻划)来实现,刻划的符号即代表现实中的事物,若我们把远古人类为保存原始记忆的意图叫做“意”的话,通过心理加工,其生成的图象即刻划的符号可以叫做“象”,即原始心理图式,可见远古人类有了“我手写我口”的可能,虽然这些刻划符号并没有语音形式,但无语音并不妨碍小范围的交流,并不影响突破时空限制的记忆,虽然所记忆的内容十分有限,只限于简单的具体的事物,但“约定俗成”的性质和工具的职能足以证明它在文字产生之前的重要性,作为次要来源来说,并不过分。由于各种起源说都有一定的道理,赞同一种起源说而排斥另一种起源说显得太主观化,还有学者折衷一说,认为结绳和象形汉字之间有个中间环节,即是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原始“数字卦”,阐述思路是结绳主要是用以记数的,实际上结绳是原始的数字形式,先民用这种原始的结绳数字进行占卜,“河图洛书”正是这种原始结绳数字排列而成的数字卦图式,这些图式可以排演出众多的数字卦,不同的数字卦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说数字卦粗略地具备了文字的功能,但这些数字卦所代表的内容毕竟让人难以把握,为了更形象准确地记录数字卦所蕴含的内容,掌管卜筮的巫师们才逐步地发明、创造了象形汉字。实际上,各种起源说法都有其理论基础,然而我要说的是,人们在重视事实考证的同时,忽视了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文字学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审视中国古文字时,怀的是探求“文字”的目的,何谓文字成为衡量的标准,裘锡圭认为,语言文字学者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派。狭义派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广义派认为,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都可以叫做文字。裘先生认为这种分歧只是使用术语的不同,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绝对的是非。然而实际上,文字的定义却成为探索文字起源的关键。也就是说文字学家对文字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由此导致了探求文字起源时的理论基础不同,验证的方式也不同,所以才会有各种文字起源说。狭义派的观点是:“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书•序〉正义》)这句话道出文字的性质。文字是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中国的文字是方块汉字,自然,狭义派文字学家以这定义做衡量标准,以古推今,进行严格的一一对照的研究,文字和非文字的符号界限分明,结绳记事,契刻记事很容易找到不符合的条件,如不代表语音,只是远古人类随意做的记号,一个个绳结并没有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认为汉字是高级的符号体系,其复杂的构形是不可能从简单的契刻演变而来的。从固有的文字构形来判断史前符号,根据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距汉字发生的源头较近,绝大多数文字个体是通过象形的诱导产生的图形式文字,文字符号与它所代表的词之间的联系,很明确地表现了汉字与图画的渊源关系,“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广义派文字学家在“用来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的理论指导下,支持图画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从宏观角度来说,只要可以用来传递信息,本身具有一定意义,都可以作为探索文字起源的材料和证据。根据目前考古工作的进展,我们没有有力的证据非常肯定地说图画说就是文字的唯一起源,恰当的说,这是主流观点,也有人持否定意见,认为以指示性的图案作叙事型的描绘的“图画文字”在中国尚未发现任何痕迹,而古埃及前王朝时代的象形字,其文字本身就是以图画的形式来表示的。不能因为甲骨文中象形字数量众多而断定汉字起源于图画,但大部分文字学家如唐兰,裘锡圭还是持肯定意见,我认为,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可以像广义派的做法,认为图画说是主要起源,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丰富文字起源说的理论,形成多元化的观点,但其中还是有主次之分的。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在文字定义做广义和狭义区分的同时,我觉得有必要对文字起源说也做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在远古人类时代,结绳,契刻,八卦,图画作为符号形式,依表达者的需要来选择,处于一个较自由选择的阶段。图画符号以其整体的优势(象形,象意)奠定了起源说的基础,但从广义上来说,可以把结绳说,契刻说,八卦说做为次要起源来补充和发展汉字起源的理论。

第四篇:【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1、汉字是汉民族的祖先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创造的一种文字符号系统,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体系。

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其他古老文字,早已失去了记录语言的功能而成为历史陈迹,例如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象形符号等,只有汉字从古代一直沿用至今。

2、据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已有汉字的萌芽。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简单刻画。

1975年在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距今大约有六千年),发现陶器上有一些重复出现的有规律的简单符号。

同时期的山东莒县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类似的符号。

这些符号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人认为它们就是古代汉字的前身。

3、关于“仓颉造字”的传说。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仓颉就是汉字的“原创”发明人。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 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 发明文字的灵感。

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实际情况可能是仓颉曾经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但是,汉字的创造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更不是一人所能够完成。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 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4、文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辅助记忆方式的基础上,经过许多世代的“知识分子”和“准知识分子”们集体创造并逐步成熟起来的。

文字的萌芽可能是分散的,不成系统的。但是经过使用者的加工整理,图形或符号逐渐同语言中的“词儿”对应起来,并能够代表语言用来记事和交际,这样文字符号体系就逐渐形成了。

汉字,其中有象,其中有意。她是一首流动的哲学史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现,人类便找到了开启自然与智慧之灵的钥匙。没有文字,便也就没有今天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 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 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 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 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 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 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 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 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 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其与埃及的纸草文、巴比伦的泥版文书等同为人类社会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纸草文字和泥板文书都已失传,而中国的甲骨文几经变异,一脉相承,终于成为现在中国通行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记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5千年文明史。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更多的人认识这“千年神甲、文字始祖”,共同留住我们的文化之根.甲骨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殷代人用龟甲、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占卜。在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最详细的一条将近100字。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发现于安阳小屯村一带,是商王般庚迁殷以后到纣王亡国时的遗物(公元前14世纪中期~前11世纪中期),距今已3000多年。

甲骨文开始是自然流露,无人注意,1899年王懿荣辨认为商代文字,从事收集。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早期的研究者有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罗振玉又搜集实物拓印为《殷虚书契》等,并作考释。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始于1928年,连续八九年,最大的收获是1936年夏发掘的第127号坑,得甲骨文1.7万多片。综合先后所得加以拼缀挑选,编印为《殷虚文字·甲编》和《乙编》,共收甲骨13047号。董作宾根据发掘材料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分甲骨文为5期,对文字的文法、字形、书体等的演变有所阐述,其后时有修正。陈梦家在所作《殷虚卜辞综述》中慎审总结,断代说遂基本可信。甲骨文考释方面学者颇多,成绩突出的有郭沫若、唐兰、于省吾等。孙海波采集编印为《甲骨文编》,初版在1934年,1964年修正再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汇集1899年以来80年间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公私收藏以及流传海外的共41956片,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具体指导,编印为《甲骨文合集》,考古研究所70年代在殷墟发掘所得甲骨4589片,由钟少林等5人编著《小屯南地甲骨》,增加了一批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大约有4500个单字,可识者约1/3。它的基本词汇、基本语法、基本字形结构跟后代汉语言文字是一致的。用许慎六书来检查,在字形结构方面指事、象形、形声、会意皆已齐备;在文义使用上转注(互训,即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都很清楚。甲骨文可以断代,早晚分明,从某些常用字的变化可以领会许多中国文字发展的知识。例如:①简化,形体复杂的字,日趋简单,笔画减少。②形声化,象形字增加声符,假借字增加形符,变成形声字。甲骨文是占卜者写刻的,有它的局限性,不一定包括商代的所有文字。而有些占卜术语,一般人也未必通用。又由于是用刀刻成,不免变形,骤见不易理解。

甲骨文原来专指安阳殷墟所出,从发现至今已80多年,经过许多学者努力,取得很大成绩,在中国文字史上可以看作一个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发现周人有文字的甲骨,如陕西省西安市沣西张家坡出土三片卜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村出土1片卜骨,北京市昌平县白浮村出土3片卜甲,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出土292片卜甲,又扶风县齐家村出土1片卜甲,6片卜骨。其中以岐山、扶风所出比较重要,片数既多,不同单字在250字以上。这些资料出土地点分散,年代早晚不一,内容简单,字形与殷墟不尽相同,确是中国考古学之新发现,而从中国文字史看,还没解决什么问题。

第五篇:汉字起源

汉字起源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乾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仓颉造字说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汉字体系绝不会是一人之力所能创出的。

图画说

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于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彩陶盆上性质应是此地原始氏族的徽号当时正处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氏族社会阶段有四个鸟形图案与古汉字中的“鸟”上行和“隹”下行对照十分相似。《说文》说“隹”是短尾鸟的总名。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盆上和晚商青铜器上的鱼形图案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拿它们与古汉字中的一些“鱼”比较其相似的程度足以使人确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出来的。

下载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古代汉语 上》第一章汉字的起源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教案2

    “古代汉语”教案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选用教材:《古代汉语》殷国光 赵彤编著授课教师:李书 绪 论 【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

    汉字的起源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又见意的文字, 中国汉字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它独特的读音上, 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独特的形体和寓意上。读音、形体、寓意的独特性,......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汉字的起源(DOC)

    目 录 汉 字 的 起 源..................................................汉 字 的 构 成..................................................象 形 法 .......................

    关于汉字的起源

    组长:大家好,我们是起源小组,主要给大家展示汉字的起源。我们分头找资料,发现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除了课本上提到仓颉造字说,结绳说、还有八卦说、河图洛书说、图画说. “书契......

    汉字的起源

    一、请你谈一谈对汉字起源的认识和理解。 1、结绳(记事)说 关于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这也是原始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记事方法。《说文解字·叙》:“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汉 字 的 起 源 有 种 种 传 说, 中 国 古 书 里 都 说 文 字 是 仓 颉 创 造 的。 说 仓 颉 看 见 一 名 天 神, 相 貌 奇 特, 面 孔 长 得 好 像 是 一 幅 绘 有......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