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上)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道古代汉语。第二、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第三、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第四、中文必修课。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一、仔细学
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赤壁之战》)副词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徐珂《冯婉贞》)名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动词
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种种差异。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不断地飞”。“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习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按“白”当为“自”字之误,为声符)。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不同。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书。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
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ㄅ(bo)ㄆ(po)ㄇ(mo)ㄈ(fo)的顺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号码查字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68-69页。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1.《康熙字典》 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的这一优点。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总目中有部首“宀”(mián),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口诀有助于记忆:
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页与此不同,可任选一种记忆)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证。例见教材70页。
《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2588条。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此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
2.《中华大字典》
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参见教材70-71页。3.《新华字典》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有帮助。
4.《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这本字典释义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其特点是:重视释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1993年出版了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6.《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详下。
7.《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但此书以韵排列,查检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
8.《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1986年出版,1990年出齐。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
《汉语大字典》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并收,但过于求细。
9.《中华字海》
《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
二、查检词语典故
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了分工:《辞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词源》则以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就是说,《辞海》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
《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此书对于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初学。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
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但也显得繁杂。《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包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该书对每一虚词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则用直音和反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m+áo=má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dōn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反切上字为清音者(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德”是清音,所以“德红切”为dō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tóng,因为“徒”是浊音。
通论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子·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
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
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
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
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 宫:古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古代纺锤也叫“瓦”,《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后遂称生女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
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通名变专名。
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
暂: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动的迅速。《左传》:“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
汤:热水。如赴汤蹈火。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后转指菜汤、米汤等。
„„
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某种联系。
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理解。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我们这样处理: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
复辟: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现为贬义词。„„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而言之,词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乐毅列传》:“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杜甫诗《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论
(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数量不多),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社稷、园圃;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如犹豫、披靡、窈窕。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如“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此句代表四个词,五个词素:“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琵琶”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
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事物,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这种情况肯定不利于社会交际。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一个音节来记录词,容易产生同音词,用两个音节来记录词,同音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因此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其趋势就是复音化。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
1.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音词,如 虎:老虎
鼠:老鼠
2.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如 伐:攻打
乖:违背
川:河流
遏:阻止 3.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如
友:朋友
燃:燃烧
道:道路
弃:抛弃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这种同义词连用有助于我们认识词义,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作为词来说今天已经不用了,但它们却作为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中,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个词素义去认识另一个词素义(只限于联合式的复合词)。如匡:匡正
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最初的组合其实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这种临时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的使用,临时组合的同义词逐渐变为固定的结构,一个新的复音词就产生了。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双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素,不能再分为更小的意义单位,主要有两种情形:
1.叠音词,或称“重言”或“叠字”。如“习习谷风”。这类词一般都是形容词性的,多用于绘景状声。《诗经》中用得较普遍。
2.连绵词,也称“连绵字”。如“逍遥”等。这类连绵词,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千万不能拆开来解释。
二是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是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但只有其中的一个词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例如(教材第90页):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关于同义词的辨析问题
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概括地讲,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
(一)理性意义上的区别,又分别体现为范围、性状、程度等方面的不同。1.范围广狭不同,如 女:通称 妇:已婚女性 2.性状形态不同,如 坐、跪、跽 此三字的共同点是两膝着地,区别在于臀部是否依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3.程度深浅不同,如
饥:一般的饿,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
饿:严重的饿,指长时间未进食。黄生《义府》云:“饥犹可生,饿则至死。” 疾:一般的病 病:病重。
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恭”侧重于外貌,“敬”侧重于内心。以上四点为理性意义上的区别。5.感情色彩不同,如
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肯定意味。杀:无褒贬之分
弑:子杀父、臣杀君,以下犯上,含贬义。《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臣弑其君(指武王伐纣),可乎?”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6.语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页)畏:多作及物动词,很少使动用法。
惧:多作不及物动词,如果作及物动词,则是使动用法。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92页所举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同”。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无毛者;浑言之,则皮、革无别。
第二篇:古代汉语上
第一次
1文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其时代是(先秦)1.
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解释”六书”中的(转注)。
3..成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和古文字、今文字分水岭的字体是(隶书)。4.《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清代(朱骏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属会意字的一组是(斩休雀析)。
6.《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本义)。7.《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部)部。
8、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A古今相同、B古今完全不同、C古今有继承又有发展)
9、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式的是(A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C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
10、语言中词的意义可分为(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
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自鼻)。
12、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一组是(後后
第2次
1、对古白话正确的解释解释应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书面语)。
2、《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段玉裁)。
3、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问物盆现)
4、《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中”是”在句中是(指示代词)。
5、《康熙字典》检字部首是(214)部。
6、《齐桓公伐楚》:“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词义感**彩扬升)。
7、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本义)。
8、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歧的字有(A古今字B:异体字C:繁简字)。
9、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A:词义扩大 B:词义缩小C:词义转移)。
10、下面对古代汉语数量表示法的正确表述有(A: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不用动量词。B: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C:古汉语中,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D: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泪淚)。
第三篇:古代汉语试题(上)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上)
一、名词解释:(10分)
六书本义笺疏衍文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亦江北莫象徒载末岳鹿
三、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
入括号内。)
1.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
A.裁B.疆C.榖D.窥
2.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
A.虢,虞之表也。B.表裘不入公门。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3.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
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4.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射者正己而后发。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子归,何以报我?
C.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吾子与子路孰贤?
四、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厉王虐,国人谤王。
2、听事前除,雪后犹湿。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4、世人皆醉,我独醒。
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两载之间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然。
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名曰孟极。
秦军引而去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作状语),并说明是属于哪一种活用。(15分)
1、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加点的字是入声字。10分)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八、翻译下面句子。(10分)
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九、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章。(20分)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战国策·魏策四》
注:无忌:信陵君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10分)
六书: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传统文字学认为的六种造
字方法。
本义: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词的较原始的意义。
笺:毛传的补充和订正。
疏: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古文正文,也解释古书的注。
衍文:古籍因传抄和刻印误加入的字。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亦:指事江:形声“水”形符“工”声符北:会意
莫:会意象:象形徒:形声“辵”形符“土”声符
载:形声“车”形符“”声符末:指事岳:会意鹿:象形
三、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所选择的答案填
入括号内。)
1.下列形声字中,形符在左下角的是(ABC)。
A.裁B.疆C.榖D.窥
2.下列各句“表”字用的是本义的是(BD)。
A.虢,虞之表也。B.表裘不入公门。C.或援誓以表心。
D.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
3.下列句子中,形容词用作意动的是(BCD)。
王抑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小人甘其垄亩,君子保其恬素。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之未能,请轻之。
4.下列句子中,“发”是引申义的是(ACE)。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射者正己而后发。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E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做宾语的是(ABD)。
A.许子奚为不自织?
B.子归,何以报我?
C.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D.吾子与子路孰贤?
四、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它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属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还是感情色彩不同。(10分)
1、谤:批评。感情色彩的不同。
2、除:台阶。词义的缩小。
3、购:悬赏征求。词义的转移。
4、醒:酒醒。词义的转移。
5、穷:不得志。词义的转移
五、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是本义还是引申义。(10分)
集:鸟聚集。本义。
然:燃烧。本义。
题:额头。本义。
引:后退。引申义。
间:参与。引申义。
六、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包括名词作状语),并说明是属于哪一种活用。(15分)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意动用法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
3、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大小:形容词使动用法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七、注出下面这首诗的平仄,如有拗救,请指出:(加点的字是入声字。10分)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
陵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
八、翻译下面句子。(10分)
庄公赏赐给他食物,(颖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庄公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家有母亲,吃的都是我供奉的食物,没吃过国君赏赐的食物,请允许把这些肉送给她吃。” 虽然没有敌国外部的忧患,但是谋士和勇猛的将士不能不培养、选拔。譬如蓑衣和斗笠,当适宜于时令的雨已经来临时必定会需求它的。
九、标点并翻译下面一段文章。(20分)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且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信陵君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信陵君。唐且对信陵君说:“我听说:‘有的事是不能知道的,有的是不能不知道的;有的是不能忘记的,有的是不能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唐且)回答说:“别人憎恨自己,不能不知道;自己憎恨别人,不能让别人知道。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不能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处,不能不忘记。现在您杀死晋鄙,解救了邯郸,破除秦兵,使赵国保存下来,这(对赵国)是最大的恩德。现在赵王在(邯郸)郊外迎接您,突然见到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对赵国的好处。”信陵君说;“我接受您的教诲。”
第四篇:古代汉语上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 》,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4.什么是“亦声”?
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6.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概念和例字。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问题:古今词义的异同有哪些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牛、羊、山、水”等;(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如:“绸”古代的意义是“缠绕”,现代的意义是“丝绸”;“该”古代的意义是“完备”,现在是“应当”。(3)古今词义有同有异的。如:„„
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有:(问题:从词义范围看,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哪些?)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3.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4.从词义轻重的情况:
(1)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是“诛杀”的意思。(2)还有写词,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现在一般是“感谢”义。
5.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如“消息”,古代是“消长”的意思,再如“睡觉”,古代是“睡醒”的意思。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2.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因此,历来文字学家都是从字形入手探求词的本义,东汉人()就是这样做的,他的《 》就是一部讲本义的书。而他讲本义的办法是()。3.如:“斤、戒、刃、適、臣”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另有“臣、望、临、卧”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造字方法。
4.所以,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材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5.什么是引申义?
答: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6.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7.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8.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9.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如“网、踵、市、特”四字,掌握这四个字的本义和引申义。
(五)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3.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
5.掌握P281——282页“名词用如动词”的例子。6.名词用作状语有几种情况?
答:(1)表示方位和处所;如:„„(2)表示工具和依据;如:„„(3)表示对人的态度;如:„„(4)表示比喻,如:„„。(回答问题时,要适当举
一、两个例子。)
7.掌握P282——284页“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8.名词活用的条件有哪些?(即:判断词类活用的依据有哪些?)答案在P284——287页。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2)句末往往有语气词“也”。(3)往往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九)副 词:
本章重点以下一些特殊副词的意义,尤其要注意它们和现代汉语不同 的地方:
1.程度副词:少、稍、颇
2.范围副词:但、徒、特、第、直、仅 3.时间副词:曾、尝、再、复、仍 4.情态副词:且、固
5.否定副词:不、弗;毋、勿;未;非;否;微;(如问:古代汉语否定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加举例。)
6.表敬副词:有两类:(1)表示尊人的有:请、幸、谨、敬、惠、辱;(2)表示自谦的有:窃、忝、猥;(如问:古代汉语表敬副词有哪些?即回答这一条。)
(十)代 词: 人称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哪些?
答:(1)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朕”等;(2)第二人称代词有:“女(汝)、而、若、尔、乃”等;(3)严格说来,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2.先秦时期的“他”是别称代词,是“别的,别人的”意思。3.先秦时期的人称代词没有复数形式,有时在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后家“侪、等、辈、曹、属”等表示不只一个人,但这些此词是名词,不是复数形式。
4.表示自谦的词有:“寡人、臣、妾、奴、仆、愚”等;表示尊人的词有:“子、君、先生、足下、大王”等,这些都是名词,不是代词。
指示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有哪些?
答:古代汉语常用的指示代词有“是、此、斯、兹、之、其、彼、夫”等,一般分为近指、远指和旁指三类。“是、此、斯、兹、之”是近指代词;(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彼、夫”是远指代词;“他、它”是旁指代词(意思是“别人、别的”)。2.指示代词还有“若、然、尔”,“若”常用于定语;“然、尔”常用作谓语。
3.“焉”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疑问代词部分:
1.古代汉语的疑问代词有哪些?
答:疑问代词大致可以分为指人、指事和指处所三类。常用于指人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指事的疑问代词主要有“何”、“胡”、“曷”、“奚”(一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指处所的疑问代词主要是“安”、“恶”、“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或”和“莫”部分:
1.“或”和“莫”分别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两词的区别是什么?
答:“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
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者”和“所”部分:
1.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2.介词“以”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或“拿”,如:„„;(2)表示凭着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如:„„;(3)表示原因,相当于“因”、“因为”、“由于”,如:„„;(4)表示时间,相当于“于”、“在”,如:„„。“以”的用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它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用在动词
之前,也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二是它的宾语的位置,介绍“以”的宾语,常常放在“以”的前面。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2.连词“而”的用法主要有几种? 答:主要有三种:
第一、用在联合结构里,连接形容词、动词和形容词性、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性质和行为的联系,如:„„;这一用法里面,有顺接和逆接两种。
第二、用在偏正结构里,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在意思上往往是一种顺接,前后语意相承,但不是并列的,也没有转折的意思,如:„„; 第三、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在意思上是一种逆接,如:„„。
3.连词“则”的用法有几种?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两事在时间上相承,有“就”或“便”的意思,如:„„;(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有“那么”或“那么就”的意思,如:„„;(3)表示假设,如:„„;(4)表示发现,如:„„。此外,“则”还可以表示“让步”。
4.“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5.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
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句末语气词“也”、“矣”的用法和区别。2.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3.注意感叹语气词“哉”。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名词词头“有”。
2.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言、于、薄”。3.掌握词尾“然、如、而、若”。(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十七)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说文解字》的作者、成书年代、体例、内容、所收字数。2.《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字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每字先说字义,后释形体。
3.许慎所说解的字义,实际上就是他认为的本义。
4.许慎对篆文的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纳,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
5.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谁?分别有什么著作? 答: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及其著作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6.名词解释:《经籍纂诂》(作者、年代、体例、内容)。
练习三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
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
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
(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十、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线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
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
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
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
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越 巫 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
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第一单元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又向北二百里,叫做发鸠山,它的上面有许多柘树;有鸟在山上,它的形状像乌鸦,长着有花纹的头,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字叫做
精卫,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这只鸟传说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字叫做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被淹死了没有回来,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西山上的树枝和小石子来填塞东海。漳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流入黄河。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远古的时候,四方极远处撑天的柱子倒塌了,大地九州裂开了,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大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灭,大水浩瀚不消退。猛兽捕食善良的百姓,猛禽抓走老人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炼了五色石头来补苍天,砍断了大海龟的脚重新立起四方极远处的撑天柱,杀了黑龙拯救中国,积聚了芦灰止息洪水。苍天补好了,四方的撑天柱端正了,洪水干涸了,中国平定了,猛兽猛禽死了,善良的百姓得以生存。
蝜蝂传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蝜蝂,是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爬行时遇到东西,总是抓取过来,抬起它的头把东西背在身上。背的东西越来越多,即使是非常疲困也不停下来。它的背很涩,东西累积因而不散落下来,终于跌倒不能起来。有人怜悯它,给它去掉背负的东西,但如果能爬行了,又像从前一样抓取东西背着。它还喜欢往高处爬,用尽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到掉在地上摔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如今世上那些贪取的人,见到钱财不知避让,来充实他们的家室,不知道会成为自己的负担,惟恐财产积累得不多。等到因疏忽大意栽了跟头,罢了官,或流放到远地,也已经困苦不堪了。如果能够东山再起,还是不悔改,每天想着爬升更高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因而贪取更加厉害,以至于接近危险境地,看到先前的因贪取而自取灭亡的人也不知道引以为戒。虽然他的形体庞大,他的名称是人,然而他的智力却与小虫一样,也够可悲了!巫山、巫峡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
长江水又向东流去,经过巫峡,这就是杜宇凿通巫峡来使江水流通的地方。郭仲产说:“查考《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如今巫山县城东边有巫山,大概是郡县治所不固定的缘故吧。”江水流过巫峡,向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座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晋太元二年再次崩塌。在崩塌的那一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激起几十丈高的波浪。现在江滩上还有石头,有的圆如竹篮,有的方如竹筐,像这样的石头很多,都是从崩塌的山崖落下来的,使湍急的江水更加汹涌,所以叫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头,还算是高耸突出的。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它的下边十多里,有大巫山,不只是三峡地区所没有的,而是应当与岷山、峨眉山相抗衡,与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大巫山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这是神人孟涂居住的地方。《山海经》说:“夏朝君主启的大臣孟涂,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人到孟涂的住处诉讼,孟涂把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被抓的人请求活命,孟涂赦免了他,让他住到大巫山
上,大巫山在丹山西边。”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于巴郡。”丹山西面就是巫山。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又有天帝的小女儿居住在那里。这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没有出嫁就死了,埋葬在巫山的南面。瑶姬的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宋玉又说:“‘巫山的神女,住在巫山非常险峻的地方,早晨变为行云,晚上变为行雨,早晨晚上,住在阳台山之下。’楚怀王第二天早上去看神女,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所以,楚怀王给神女建了庙,叫做朝云。”这中间从头到尾有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大概是因为巫山而得名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三峡七百里路当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山险峰,挡住了天空,遮住了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阳光和月光。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沿江上行和下行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达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
长风,和行船比起来也不算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春季和冬季的时候,那洁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流,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顶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在山崖上的泉水瀑布飞流激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的确有很多趣味。每逢雨后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山林寒冷,山涧清寂,常常有高山里的猿猴长声啼叫,高低婉转的悠长声音凄凉而异常。空旷的山谷回荡着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久久才消失。所以,渔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最长,听到猿猴啼叫,眼泪湿了衣裳。”
王子坊
自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临洛水,北达芒山,其间东西二里,南北十五里,并名为寿丘里,皇宗所居也,民间号为王子坊。
从退酤以西,张方沟以东,南面靠近洛河,北面直到芒山,其间东西宽二里,南北长十五里,都叫做寿丘里,是皇帝宗亲家族居住的地方,民间把那个地方叫做王子坊。
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缥囊纪庆,玉烛调辰,百姓殷阜,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当时天下太平,边远各地都遵循职守,文章著作记载着国家的吉庆,和光普照调节着四季的气候,百姓富庶,庄稼丰收,民俗安乐。没有听说过鳏夫寡妇之类的穷苦人吃不上饭,也没有见过孤独无靠的贫苦人穿破烂的衣服。在这时候,皇帝的家族和王侯显贵,帝王的亲戚和公主们,纷纷占有山川海洋出产的财富,占据风景优美物产富饶的地方,争着修建园林住宅,互相夸耀竞争。高高的门楼,宽大的房舍,内宅深幽,房屋相连,馆阁高峻,风像是从它们中间吹起;楼台耸立,雾像是从它们中间生成。高台芳榭,每家都建;花草树林,幽曲池塘,每个园里都有。没有一处不是春夏桃李长绿,秋冬竹柏长青。
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妓女三百人,尽皆国色;有婢朝云,善吹篪,能为团扇歌、陇上声。琛为秦州刺史,诸羌外叛,屡讨之,不降。琛令朝云假为贫妪,吹篪而乞。诸羌闻之,悉皆流涕,迭相谓曰:“何为弃坟井,在山谷为寇也?”即相率归降。秦民语曰:“快马健儿,不如老妪吹篪。”
其中河间王元琛是最豪华奢侈的。常常与高阳王元雍比富。元琛建造了一座文柏堂,形制就像皇宫里的徽音殿。制作了白玉井栏,黄金水罐,用五色金丝织成井绳。还有歌伎舞女三百人,都是全国最美的女子。有个婢女名叫朝云,善于吹篪,能吹奏南朝的团扇歌和北朝的陇上声。元琛做秦州刺史的时候,羌族各部纷纷起事,多次讨伐他
们,不肯归降。元琛令朝云装扮成贫苦的老妇人,吹着篪四处乞讨。羌族各部的人听到了,全都流泪,互相传话说:“我们为什么要放弃祖坟和乡里,在山谷里当贼寇呢?”于是就互相带领着前来归降。秦州百姓说:“快马健儿,不如老妇吹篪。”
琛在秦州,多无政绩。遣使向西域求名马,远至波斯国,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皆有名字。以银为槽,金为锁环。诸王服其豪富。琛常语人云:“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造迎风馆于后园。牕户之上,列钱青琐,玉凤衔铃,金龙吐佩。素柰朱李,枝条入檐,伎女楼上,坐而摘食。
元琛在秦州,没有多少政绩。派遣使者向西域购求名马,远的地方到波斯国,得到了千里马,取名叫做”追风赤骥”。次一等的有每天能跑七百里的马十几匹,每一匹都有名字。用银子做马槽,金子做链环。王公们都佩服他的豪华奢侈。元琛常常对别人说:“晋朝的石崇仅是个外姓人,尚且穿名贵的毛皮衣服,在吃的禽蛋上画上图画,在烧的木柴上雕刻花纹,何况我是大魏的天王,怎么就不能做到豪华奢侈?”在后院建造了迎风馆。门窗上雕刻着成排的钱币图案和青色的连环花纹,玉石雕琢的凤凰衔着铃铛,黄金塑造的龙衔着珠佩。白色的苹果,红色的李子,枝条伸入屋檐,歌伎舞女在楼上坐着摘吃。
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巵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又陈女乐及诸名马。复引诸王按行府库,31
锦罽珠玑,冰罗雾縠,充积其内。绣、缬、紬、绫、丝、綵、越、葛、钱、绢等,不可数计。琛忽谓章武王融曰:“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
元琛曾经邀集皇族,陈列许多珍宝器皿,金瓶银瓮一百多口,瓯、檠、盘、盒数量与此相当。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红玉卮几十个。制作工艺奇特精妙,中土没有,都是从西域来的。又陈列歌伎舞女以及许多名马。还带领众王巡行府库,锦织的毡子镶着珠玑,透明轻薄的绫罗,堆满库内。绸缎布匹,丝绢织品等,不计其数。元琛忽然对章武王元融说:“我不遗憾没有见到石崇,遗憾的是石崇没有见到我!”
融立性贪暴,志欲无限,见之惋叹,不觉生疾。还家,卧三日不起。江阳王继来省疾,谓曰:“卿之财产,应得抗衡。何为叹羡,以至于此?”融曰:“常谓高阳一人宝货多于融,谁知河间,瞻之在前。”继咲曰:“卿欲作袁术之在淮南,不知世间复有刘备也?”融乃蹶起,置酒作乐。
元融秉性贪婪残暴,贪求的欲望无穷无尽,见到了元琛的财富感叹不已,不觉生了病。回到家里,躺在床上三天不起来。江阳王元继来探视,对他说:“你的财产,应当与他不相上下,为什么感叹羡慕,到了这个地步?”元融说:“我曾经认为只有高阳王一个人珍宝财物比我多,谁知道河间王的财富也超过了我。”元继笑着说:“你想成为淮南的袁术,不知道世上还有刘备吗?”元融于是惊跳起来,摆设宴席,演奏音乐。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及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取,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那时候国家富足,府库中财物多得放不下,钱财罗绢不加遮盖地堆积在房廊上的,不计其数。到胡太后听政的时候,赏赐朝中官员自去扛背丝绢,任凭他们随意拿取,朝中大臣没有人不尽自己力气扛取而去。只有元融和陈留侯李崇扛绢重量超过了自己的体力所限,跌倒了扭伤了脚踝。太后就不给他们,让他们空手回去,当时人们都讥笑他们。侍中崔光只拿两匹绢,太后问:“侍中为什么拿这么少?”崔光回答说:“我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得到的已经很多了。”朝中的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清高廉洁。
经河阴之役,诸元歼尽。王侯第宅,多题为寺。寿丘里闾,列刹相望,祗洹郁起,宝塔高凌。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峣,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啧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经过河阴战乱,元魏宗室全被杀尽。王侯的府第住宅,大多题上匾额成了佛寺。寿丘里中,各个佛寺可以互相看得见。佛舍繁多,宝塔高起。四月初八,京城的青年男女大多来到河间寺,看到那里的房屋华丽,没有人不惊叹,认为蓬莱神仙的居室,也不能超过它。进入
后园,看见沟渠曲折,登山的石阶陡峭,红色的荷花伸出池中,绿色的浮萍漂在水面,廊桥飞架楼阁之上,高高的大树耸入云端,全都啧啧赞叹,即使西汉梁孝王的兔园,想来也是比不上的。庐山草堂记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庐山的奇特秀美,在天下名山中居第一位。北面的山峰叫做香炉峰,峰北的寺院叫做遗爱寺。在香炉峰和遗爱寺的中间,那地方的风光胜景,在庐山中又是最美的。元和十一年秋天,太原人白乐天见到并且非常喜爱这里的风景,好像远行的客人经过故乡,恋恋不舍不愿意离去。因而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建造草堂。
明年春,草堂成。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磩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紵帏,率称是焉。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第二年春天,草堂建成。草堂共有三间,中间两个大柱,两个侧室共有四个窗户。宽窄大小,完全与心意和财力相称。开启北面的门户,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防备盛夏的暑热;架高南面的屋檐,让阳光照进来,防备隆冬的严寒。建造房子的木材只用斧头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壁只是用泥涂抹,不用白色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子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与草堂的简朴风格相称。
堂中设置了木榻四个,素绢屏风二幅,漆绘的琴一张,儒家、道家、佛家的书各两三卷。
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白乐天做了草堂的主人以后,仰面观山景,俯身听泉声,随意浏览竹林奇树云霞怪石,从早到晚,应接不暇。顷刻间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而胸气顺畅,外部环境适宜,内里心情平和;住一宿身体康宁,住两宿心情恬淡,住三宿心旷神怡,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这种状态。
自问其故,答曰: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幢竖,如盖张,如龙蛇走。松下多灌丛,萝茑叶蔓,骈织承翳,日月光不到地,盛夏风气如八九月时。下铺白石,为出入道。
自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这个居所,前有平地,方圆十丈,中间有平台,占平地面积的一半;台南有一个方的池塘,是平台面积的两倍。池塘周围有很多竹子和野花,池塘里生长着白莲和白鱼。又南边抵达石山的山涧,夹着山涧两边有古老的松树和杉树,大的几乎有十人之手合围粗,高不知道有几百尺。长长的高枝上摩云霄,低处的枝条拂着水面,像幢幡一样竖立着,像车盖一样张开着,像龙蛇一样盘曲伸展着。松树下面有很多灌木丛,蔓生植物女萝和茑的枝叶藤蔓
互相纠结交织,攀附遮盖,太阳和月亮的光照不到地上,盛夏时的气候就像八九月间一样。下面铺着白石,作为出入的道路。
堂北五步,据层崖积石,嵌空垤块,杂木异草,盖覆其上。绿阴蒙蒙,朱实离离,不识其名,四时一色。又有飞泉植茗,就以烹燀。好事者见,可以销永日。堂东有瀑布,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
堂北五步远,靠着高崖堆积石头,在积石的空凹处填土,多样的树木,奇异的花草,覆盖在上面。绿荫浓密,红果众多,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四季常青。又有飞流的山泉,栽种的茶树,就着山泉水煮茶,喜欢游览的人见了,对着美景品茶,可以终日不离去。堂东有瀑布,水悬挂三尺高,直泻到台阶角落,流入石渠,从早到晚都呈现白绸子一般的颜色,夜间就像是环佩和琴筑发出的声音。堂西靠着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于空中,引山崖上的泉水,像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在空中,从屋檐滴下落到石阶,接连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像雨露,点点滴滴飘飞洒落,随风远去。
其四傍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纪覼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噫!凡人丰一屋,华一箦,而起居其间,尚不免有骄矜之态,今我为是物主,物至致知,各以类至,又安得不外适
内和、体宁心恬哉?昔永、远、宗、雷辈十八人同入此山,老死不反,去我千载,我知其心以是哉!
四周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天有锦绣谷的山花,夏天有石门涧的云霞,秋天有虎溪的明月,冬天有香炉峰的雪景。阴晴明暗,早晚烟云的隐现,千变万化,不能详尽记述细说,所以说居于庐山之首。哎呀!大凡人们建造一座高大的房子,制作一张华美的竹席,起居在其间,还不免有骄傲自负的神态,如今我是这座草堂和美景的主人,外面景物纷至沓来,启迪人的心智,各以类至,接触什么就产生什么思想感情,又怎么能不外感舒适,内心平和,身体安宁,心情恬淡呢?从前慧永、慧远、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同进入这座山,直到年老去世也没有回去,离我千年,我因庐山的美景而理解了他们的心情啊!
矧予自思:从幼迨老,若白屋,若朱门,凡所止,虽一日二日,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其喜山水病癖如此!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而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何况我自己想想:从幼年等到年老,或贫居白屋,或富居朱门,凡是居住的地方,即使只有一两天,也总是倒上一筐土堆起一个小土台,积聚拳头大的石头垒起一座小山,环绕斗升之水成为一个水池,喜欢山水的癖好像这样啊!一旦仕途不顺,贬到江郡做副职,江郡太守宽厚地安慰我,庐山以神奇的美景接待我,这是上天给予我时机,大地给予我居所,终于满足了我爱山水的癖好,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尚以冗员所羁,馀累未尽,或往或来,未遑宁处。待予异日弟妹婚嫁毕,司马岁秩满,出处行止,得以自遂,则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成就我平生之志。清泉白石,实闻此言!时三月二十七日,始居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湊公、朗、满、晦、坚等凡二十二人,具斋施茶果以落之,因为《草堂记》。
现在我还被闲职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有时去九江,有时来庐山,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以后弟弟妹妹婚嫁完毕,司马任期满,行动顺遂自己的心愿,就一定左手领着妻子儿女,右手抱着琴和书,最终在这里定居生活到老,以成就我平生的志向。清泉白石可以为我这话作证!当时是三月二十七日,我开始居住在新堂;四月九日,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东西二林寺长老凑公、郎、智满、晦、智坚等共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饭,摆设了茶果,为草堂举行了落成仪式,因而写了这篇《草堂记》。
游天都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九月初四日。走了十五里路,到了汤口。又走了五里,到了汤寺。在汤泉里洗了澡。拄着手杖向朱砂庵攀登。走了十里,登上了黄泥岗。
原先隐没在云雾中的各个山峰渐渐露了出来,也渐渐落在我的手杖底下。转弯走到石门峰,越过天都峰的山腰向下走,便看到天都、莲花二山的峰顶,都特异挺拔地出现在半空中。路旁有一个向东攀登的岔路,正是从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于是就向前急行径直攀登。差不多到了天都峰的侧面。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再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石峰一片一片地对峙而起,路在石峰间弯弯曲曲地延伸。石头堵塞道路的地方就凿通它,陡峭的地方就凿出台阶,路断的地方就架起木桥连通它,遇到悬崖就立起梯子接通它。向下俯瞰,又陡又深的峡谷阴森可怖,红枫和苍松混杂在一起,五色缤纷,光彩鲜明,就像图画和刺绣一样。于是想到,黄山应当是一生中罕见的奇景,而有此奇异的景色,上次却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真感到快慰而又惭愧。
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擥。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这时夫役和仆人都被险峻的山路阻挡落在了后面,我也停下来不在向上攀登。只是一路奇异的景色吸引我独自前行。登上峰顶以后,39
只见一个小庵像鸟儿展开翅膀一样,那是文殊院,也是我早年想登而没有登上的。这里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风,左右两边的秀丽景色,好像都可以用手采撷。四下环顾,奇异的山峰参差排列,众多的沟壑纵横交错,实在是黄山最美的地方。如果不是第二次来,怎么能够知道它的景色如此奇异美丽!
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
正好碰到云游四方的一个和尚澄源,兴致正高。这时时间已经过了中午,奴仆们刚好来到。站在庵前,品评两峰。庵里的和尚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攀登但是路远。只应当就近看看天都峰,明天登莲花峰。我不听从,决意攀登天都峰。
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我携同澄源、僮仆重新下到那条宛转石间的峡谷小路,到天都峰侧面,顺着光滑的石壁像蛇一样爬行而上,攀着野草,拽着荆棘,遇到大石林立的地方就越过石块,遇到像刀侧削过一样的险峻石崖就攀缘。每到手脚不容易抓住攀登的地方,澄源就一定先登上去伸下手来接应。每想到向上攀登已经如此,下来的时候又怎么能受得了呢?但
是到底也没有多顾及这些,经过几次艰险,终于登上了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像墙壁一样直立的大石头,大约有几十丈高。澄源寻找察看它的侧面,找到了石阶,扶着我攀登上去。座座山峰没有不低下去的,只有莲花峰与它抗衡。
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钜,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
当时浓雾时而聚来,时而退去,每一阵浓雾到来,就对面看不见人。眺望莲花峰的各个山头,大多笼罩在雾中。唯独登上天都峰,我到它前边,那么雾就移动到后边;我到它右边,雾就又漂到了左边。那上面的松树,尚有盘曲挺拔,枝干纵横的,柏树的大树干虽然像胳膊一样粗,也无不像苔藓一样平贴在石头上。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向下看各个山头,时而露出变为青玉般的山峰,时而隐没变为白雾弥漫的云海。再眺望山下,则日光明亮,又是别一种境地。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天渐渐黑了,于是我们就把脚向前伸出,手向后按着地,坐着往下溜。到了最险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来接应。越过险要处,下到山坳里面,夜幕已经降临。又从峡谷小路越过栈道向上攀登,止宿在文殊院。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叫做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是倒着生的,惊吓了姜氏,所以就取名叫寤生,于是就厌恶他。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不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等到郑庄公即位,姜氏为共叔段请求把制封给共叔段。郑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姜氏又请求把京封给共叔段,郑庄公就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郑国人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都会的城墙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的都会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郑庄公说:“姜氏要这样,怎么能够躲避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早地为他
安排一个地方,不要使他发展壮大。发展壮大了,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还不能除去,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郑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己摔跟头,您姑且等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不久太叔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要怎么办?要交给太叔,我请求去为他效力;如果不给他,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不用,他将会自取灭亡。”太叔又收两个边邑作为自己的领地,领地扩大到了廩延。子封说:“行了,领地大了就会得到百姓。”郑庄公说:“做事不义,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发展下去就会垮台的。”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太叔聚集起百姓,整修铠甲和武器,准备好步兵和兵车,将要袭击郑国。姜氏将要为他开城门。郑庄公知道了日期,说:“行了。”命令子封率领兵车二百辆攻打京城。京城的百姓背叛了太叔段。段进入鄢地。郑庄公追击到鄢。五月辛丑日,太叔出逃到共国去了。„„
郑庄公于是就把姜氏放逐在城颍,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
再相见了。”不久又后悔了。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
颍考叔在颍谷做管理疆界的官,听说了这件事情,就称有礼品进献给郑庄公。郑庄公赐给他食物。颍考叔吃的时候把肉放在一边不吃。郑庄公问他。颍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食物都吃过了,没有吃过您的肉食。请让我把肉送给她。”郑庄公说:“你有个母亲送,偏偏我就没有!”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郑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的后悔心情。颍考叔回答说:“您在这件事情上忧虑什么呢?如果挖地到黄泉,挖隧道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郑庄公听从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
庄公进入隧道赋诗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氏出来赋着诗说:“大隧之外,其乐洩洩。”从此作为母子就像当初一样。齐桓公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
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了,于是就接着攻打楚国。楚国国君派遣使者来跟诸侯国军队说:“您居住在北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是互不相干的。没有料到你们进入我国的领地,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先君太公说:‘天下诸侯,你可以征伐他们,来辅佐周王朝。’赐给我先君权力范围:东边到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你们的贡品包茅没有贡上来,周王朝的祭祀用品供给不上,没有用来滤酒的东西,我来责问这件事;周昭王南巡没有回来,我来查问这件事情。”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这是我们国君的罪过。我们怎么敢不进贡呢?周昭王没有回来,您还是到水边去问吧!”齐国军队继续进军,驻扎在陉地。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夏天,楚成王派屈完到诸侯国军队中再去谈判。诸侯国军队后撤,45
驻扎在召陵。齐桓公把诸侯国军队陈列出来,与屈完一起阅兵。齐桓公说:“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与我们共同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收容我们的君主,这本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谁能抵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攻城,什么城不能攻克!”屈完回答说:“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您如果凭借武力,楚国以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虽然你们兵多,也没有用它的地方。”屈完与诸侯订立了和解盟约。
鞌之战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卻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卻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癸酉日,齐晋两国军队在鞌地排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做骖乘。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做骖乘。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敌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铠甲就驰向晋军。郤克被箭射
伤,流血到鞋子上,没有停住鼓声。说:“我受重伤了。”解张说:“从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胳膊肘,我折断了箭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成了黑红色。哪里敢说受伤?您忍一忍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交战,如果遇到险路,我一定要下去推车。您知道吗?——然而您真是受了重伤了。”解张说:“军队的耳目,就在于我们的旗子和鼓声,前进后退都听从它指挥。这辆车一个人镇守它,就可以成功。怎么能因伤重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拿起武器,本来就是去死的。受伤还没有死,您还是要努力啊。”于是左手把辔绳并起来,右手拿过鼓槌敲鼓。战马狂奔不能停住,晋军就跟着冲了过去。齐军溃败。晋军追击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圈。
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韩厥俛定其右。
韩厥梦见他的父亲子舆对自己说:“明天要避开车的左右位置。”因此韩厥就在战车的中间位置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人,他是个君子。”齐侯说:“称他为君子还要射他,不合于礼。”射左边的人,左边的人掉到车下;射右边的人,右边的人倒在车中。綦毋张失去了战车,跟着韩厥说:“请让我搭乘你的战车。”上车站在左边右边,韩厥都用胳膊肘推挡他,让他站在自己身后。韩厥俯身扶稳右边被射伤的人。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
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
逢丑父乘机与齐侯换了位置。将要到华泉时,骖马被树绊住停了下来。交战的前一天,逢丑父在战车里睡觉,一条蛇从他身下爬出来,他用胳膊打蛇,受了伤,隐瞒了伤情,所以不能推车,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绳子站在齐侯的马前,拜两拜然后磕头,捧着酒杯和玉璧献给齐侯,说:“我国国君派我们为鲁国和卫国请命,说:‘不要让军队进入您的领地。’我很不幸,正好碰上您的军车行列,没有逃避躲藏的地方,而且害怕逃走躲避会给两国国君带来耻辱。我当了一名士兵,冒昧地告诉您,我不聪明,在缺乏人才的情况下临时充数担任了这个职位。”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副车,宛茷做车右,载着齐侯逃走了,免于被俘。
韩厥献丑父,卻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卻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要杀了他。逢丑父喊叫说:“自今没有代替他的国君担当祸患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要被杀掉吗?”郤克说:“一个人不把用自己的死使他的国君免除祸患当作难事,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来勉励那些效力于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他。
晏婴论季世
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既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公弃其民,而归于陈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而或燠休之,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
齐侯派晏婴到晋国,请求再选送一个齐国公主作晋侯的继室。„„
订婚之后,晏子接受宾享之礼,叔向跟晏子一同参加宴会,互相交谈。叔向说:“齐国怎么样啊?”晏子说:“现在已经是末世了,我不知道该怎样说好。齐国恐怕要变为陈氏的天下了。国君抛弃了他的百姓,民心都归向了陈氏。齐国旧有四种量器:豆、区、釜、钟。四升为一豆,各自量器本身的四倍进位。一直到釜,十釜就成为一钟。陈氏的三种量器都在齐旧量器的基础加上一份,于是钟也就相应地增大了。陈氏用私家大量器借出粮食,却用齐公室的小量器收回。把山上的木材运到市上去卖,并不比山里的贵;鱼盐蜃蛤运到城里去卖,也不比海边贵。老百姓把他们自己劳动所得分成三份,其中两份要交给公室,而自己的衣食只占一份。公室搜刮来的财物腐朽虫蛀了,可
是连三老这样的乡官都受冻挨饿,都城的各个市场上,鞋子便宜,假脚价贵。百姓有痛苦,陈氏关怀慰问他们,百姓爱陈氏如同父母,归附他如同流水。想要陈氏不获得民众,那怎么样避免得了呢?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恐怕正要辅助陈氏夺取齐国天下,他们已经在齐国了。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栾、卻、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政在家门,民无所依。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况日不悛,其能久乎?”
叔向说:“是这样的。即使我们的公室,现在也到了末世。戎车的马不能驾车,国卿没有军队;国君的戎车左右没有好的人才,军队没有好的将领。百姓困苦,但是宫廷里更加奢侈。路上饿死的人到处能看见,而国君的嬖宠女子家中非常富裕优厚。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逃避强盗和仇敌。栾、郤、胥、原、狐、续、庆、伯等八大贵族的后代,地位都降在了公室的差役。政权落在卿大夫手里,百姓无所依从。国君一天天不思改过,反而用娱乐掩盖忧患。公室的衰落,还能有多少日子呢?谗鼎上的铭文说:‘天不亮就务求修明德政,而子孙仍有懒惰的。’何况一天天不悔改,还能够长久吗?”
晏子曰:“子将若何?”叔向曰:“晋之公族尽矣。肸闻之,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则公室从之。肸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肸又无子,公室无度,幸而得死,岂其获祀。”
第五篇:1、《古代汉语 上》绪论 教案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教案序号:第一次教案
教学时间:2014年8月26日,第二周,星期二,第1、2节 教学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3级,13级综合班 课题:古代汉语
绪论 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是一个怎样的学科,即这一学科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培养的是什么能力,以及学习这一学科的作用与意义等。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
基本理论:古代汉语学科为什么以文言文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复习旧课及导入新课:复习旧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讨论教学方法,5分钟 新课内容:新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讲授教学方法,60分钟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课堂讲练结合:课堂讲练结合的内容及讨论相结合,10分钟 小结:小结的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讨论。
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绪 论
一、“古代汉语”学科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1、“古代汉语”的内涵
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 言-----------文 言 文
古代汉语 〔
——→古白话-----------古白话文
文 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 言 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 白 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二、为什么要开设“古代汉语”课?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是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其二是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了解传统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讨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提高理解与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3、欣赏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4、掌握与提高中学语文的教学能力,必须学习古代汉语。教案序号:第一次教案
《古代汉语 上》教案
教案序号:第二次教案
教学时间: 2014年8月23日,第二周,星期三,第1、2节 教学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13级,13级综合班 课题:古代汉语
绪论 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并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文言”与“古白话”的内涵。基本理论:如何理解古代的死记硬背教学法?
复习旧课及导入新课:复习旧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讨论教学方法,5分钟 新课内容:新课的内容及采用的讲授教学方法,60分钟
基本概念: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课堂讲练结合:课堂讲练结合的内容及讨论相结合,10分钟 小结:小结的内容,5分钟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讨论。
古代汉语 文言 文言文 古白话 古白话文
三、怎样学习“古代汉语”?
1、传统的方法——死记硬背
古人学习文言语言的方式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他们要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硬背下大量的文言文,方能熟悉文言语言,运用文言语言写作。
讨论:如何评价古人“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
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我们不能一言否定之,要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死记硬背的劣根性:
易疲劳。
效率低。
易遗忘。
死记硬背的合理性:
符合儿童的智力特点:记忆力强,理解力弱。
符合儿童学习的规律:先记忆,再理解。
2、现代的方法——感性与理性相结合
现代人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所谓的感性认识就是要阅读文言作品,感受文言语言;所谓的理性认识就是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等各种知识与理论,用这些知识与理论来深化对古代语言的理解。
要有死记硬背的精神。
要有联系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