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时间:2019-05-15 05:1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第一篇:《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一、课程说明: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选文多为散文,少数为韵文。选文以先秦两汉为主,以源带流,适当选取后世名篇。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教学内容重难点

绪论部分

教学重难点:

讲解古代汉语的性质,提出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介绍基本的学习方法。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

2、提高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

三、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同一的原则。

文字部分

教学重难点:

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了解分析汉字形体构造对掌握词义的意义,掌握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熟悉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

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古今字:

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 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

造字异体; 繁简异体。三、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 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 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 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

汉字的通假

一、通假是指在古汉语的书面语里,把已有的字作为音节符号,记录与之音同或音近的词的方法。

1、先秦古籍通假现象较为普遍。

2、汉以后汉字通假逐渐减少。

二、汉字通假的两种情况:

1、本无其字的假借;

2、本有其字的通假。

三、汉字通假的条件:

1、必须是音同或音近。

2、音同或音近是以上古音为标准的。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别与关联。

词汇部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今词汇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能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尤其是同中有异;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古汉语词构成的特点。

词的古义和今义

一、汉语词汇的新陈代谢,形成了古今词汇。词汇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新词,也不断地淘汰旧词;词汇的发展,不单是数量的增减,也表现为词义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古今词义。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一般情况。

(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

1、这类词多属基本词汇。

2、基本相同不是绝对相同,在一些次要属性上存在差异。(1)客观对象起了变化的;(2)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深化的。

(二)古今词义基本不同的:

这类词数量多,可以从不同角度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词义程度上的差异:(1)词义变化显著的;(2)词义变化微殊的。词义范围上的差异:(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上的差异:(1)词义褒贬的差异。(2)词义轻重的差异。

三、怎样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

1、要有词义发展变化的历史主义观点;

2、辨析的重点不在同,而在异,在同中之异;

3、要掌握较多的语言材料,经常进行比较归纳;

4、充分利用工具书,有条件的可参阅古注。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义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一词多义:

有关联的义项间的关系构成了词义系统。在词义系统中有一个义项是本义,其它义项是由本义派生的引申义。

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本义

指词的本来的意义,指有字形可考、有文献资料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

指在词义发展中,由本义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派生的意义。可以分为:

(1)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2)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由引申义再引申出来的意义。本义是引申义的根据,引申义是本义的延伸。

三、本义的推求及其意义:

1、推求本义可以根据汉字初形;也可以根据词义发展规律,从多义归纳比较中求得。两者都需要有文献上的参证。

2、把握本义有以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词义引申的途径:

1、延展引申。

2、条件引申。

3、比喻引申。

4、关联引申。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单音词

1、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居多数,复音节词居少数。

2、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的比较。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

(一)单纯词

1、迭音词(重言词)

是由两个相同音节重迭而成的。迭音词不同于用词上的重迭。

2、联绵词

(1)联绵词是单纯的双音词,在语音上两字有双声、迭韵或双声兼迭韵的关系,也有非双声迭韵的关系。

(2)联绵词的字只起音标作用,字形与词义无关,切忌望文生训。(3)联绵词在诠释上具有不可分性和书写形式多样性。

3、音译外来词

(二)复合词

1、同义复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词凝结而成的。

2、偏义副词

是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互对举的词所组成,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陪衬作用。

其他类型的复合词。

3、判定复合词时要防止两种偏向

(1)不能以今拟古,将貌似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词组或相邻成分误为复合词。(2)也不能以今拟古,将已经凝结成词的复合词还原为词组。

语 法

(一)虚词部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常用虚词的语法特点,掌握它们在相应结构中的主要用法。

一、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二、常用虚词

(一)之、其、者、所; 是、或、莫。

(二)曾、且、乃、非、勿、毋、弗。

(三)于(於)、以、为、与、因;

诸。

(四)而、则、虽、然。

(五)唯(惟)、盖、夫; 也、矣、乎、焉、哉; 欤(与)、邪(耶)、耳。

为便于掌握,虚词讲授可以以字为纲,兼顾词类。

语 法

(二)实词部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今汉语实词用法的异同;着重掌握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语法特点。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

古今汉语实词用法基本相同。古代汉语一些实词在句中可以临时具有其它词类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现象比较突出。

古代汉语常见的词类活用:

(一)名词等活用为动词

1、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辨别实词是否活用为动词,要依据该词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是否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来判定。

(二)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三)意动用法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把结构分析和句意结合起来。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三、名词用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状态;

2、表示行为的处所;

3、表示行为的凭依;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态度。

(二)方位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行为的处所;

2、表示行为的方向。

(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月”、“岁”等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频数和时间的持续等。

语 法

(三)句法部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今汉语句法结构的差异,重点掌握古代汉语特有句式,并能正确分析一般的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主语与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用格式: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三、判断句谓语之前加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四、指示代词“是”用作判断句主语,不要误认为判断词。

五、判断词“是”的出现。

古代汉语被动词

一、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句子的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受事者。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结构形式,同现代汉语比较,有共同之处,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以主动的形式表示被动的内容,即所谓意念上的被动,这是古今汉语共同的表达方式。

三、古代汉语几种常见的被动表示法;

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面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面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面又加“所”,组成“为......多”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宾 语 前 置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被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唯)宾语+是+动词” “(唯)宾语+之+动词”

习惯句式、成分省略

一、习惯句式是古代经过长期使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凝固的机构。

二、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1.“如(奈、若)......何” 2.“......孰与(孰若)......” 3.“何(何以)......为”

4.“无乃......乎”、“得无......乎”、“不亦......乎”。

三、句子成分省略的原因。

四、几种常见的成分省略:

1、主语承前、蒙后和对话省略;

2、宾语承前省略;

3、兼语省略;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综 合 运 用部分

教学重难点:

熟悉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及其编纂体列,掌握查检工具书的方法;认识古书注解的意义,了解古书注解的 体列、方法和常用术语;明确标点古文是一项基本功,了解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其危害,掌握正确标点的方法;明了直译和意译,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古汉语知识进行较为准确的对译;熟悉诗律与词律的基本内容。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字词类工具书

1、说文解字。

2、康熙字典。

3、辞源。

4、辞海。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二)虚词类工具书

1、助字辨略。

2、经传释词。

3、词诠。

4、古汉语虚词通释。

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

(一)熟悉工具书的编纂体列;

(二)掌握查字、定音、选义的要领;

(三)发挥工具书的效能,挖掘工具书的潜力。

古 书 的 注 解

一、古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古人创造了多种注解体列与方法,为今注解提供借鉴。

二、古书注解的体列:

(一)传注体。

(二)义疏体。

(三)集解体。

三、古书注解的方法:

(一)释词。

(二)通句。

(三)疏释全章大意。

(四)评说。

四、古书注解的常用术语:

(一)释义术语。

(二)声训术语。

(三)注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局限。

古 文 的 标 点

一、标点古书的意义;

标点古书是学习古文的基本功之一。

二、标点错误的类型。

三、标点错误的原因及危害。

四、怎样正确地进行标点:

(一)要注意文章的整体关系;

(二)要注意语言分析;

(三)要依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判断。

古 代 的 文 体

一、古代文体研究简况。

二、姚鼐文体的分类。

三、今天按语言形式的分类:

(一)散文。

(二)韵文。

(三)骈文。

古 文 今 译

一、古文今译的意义。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直译和意译;

2、注意对文言词语的保留、增补、替换和调整。

三、古文今译的标准――信、达、雅。

诗 律

一、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二、诗律的基本内容。

(一)句数的规定:

1、律诗

2、绝句

3、排律

(二)押韵的要求

(三)平仄的格式

1、平仄的句式与规则

2、平仄的变通与*救

(四)对仗的安排

1、工对

2、邻对

3、宽对

词 律

一、词调、词牌、词谱:

1、词调

2、词牌

3、词谱

二、词的字数与分段:

(一)依据字数,词可分为:

1、小令

2、中调

3、长调

(二)依据段数,词可称为:

1、一段叫“一片”或“阙”

2、不分段的词称作“单调”

3、分两段的词称作“双调”

4、分三段、四段的词称作“三叠”、“四叠”

三、词的用韵

四、词的平仄

五、词的对仗

第二篇:古代汉语重点

绪论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还要学习所谓“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强调词汇方面。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春秋》。

《齐晋鞌之战》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翻译: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daier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他喊叫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这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简答题出自于通论)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 《康熙字典》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词典。

《辞源》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新华字典》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对《说文解字》的介绍?

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他根据小篆的形体来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大部分是可信的。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远的影响。

《说文》四大家:

著《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著《说文解字义证》的桂馥,著《说文句读》的王筠,著《说文通训定声》的朱骏声。

《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虚词字典。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注音方法:直音或反切

直音: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因为“莫”(mo)的声母是m-,“袍”(pao)的韵母是-ao,把m-和-ao合起来,正好成为“毛”的音mao。

通论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通论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一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简答: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

主要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种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这种复音词使用两个单一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复音词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副词”。

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园”起作用,“圃”无义)

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战国策,魏策四)

(“休”吉兆,“浸”妖气。这里只“浸”起作用,“休”无义)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人多了不能无失。“得”字无义)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

(有急。“缓”字无义)

通论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身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

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P160

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六书主要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六书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形声才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意符和部首的关系?P168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但是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是形声字的意符。这个理由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例如贝部的负等字,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170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异体字河谷金子的分别?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P173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P100

国别体

第三单元》文选《论语》P179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以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杨货》杨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礼记》

《礼记》是一部资料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所记。有的是解释礼经《仪礼》。《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者,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岂敢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说的从意念中体现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这便叫做自我满意(自我觉悟)。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

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掩盖自己的坏行为,显示自己的好行为。但旁人观察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曾子说:“很多眼睛注视着你,很多手指指着你,监视严厉啊!”财富能使房屋生色,道德能使自身生色,心地宽广才能身体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第三篇:古代汉语(上)

《古代汉语》教案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语言有口语的形式,也有书面语的形式。口语一发即逝,不能传于异时,留于异地。书面语可以借助文字等手段流传下来。古代没有留声机、录音机之类的设备,我们对古人口语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但借助古书,我们可以知道古人书面语的情况。所以我们说我们现在所接触的古代汉语主要是指书面语。

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言,即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形成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古代汉语如何演变为现代汉语,古白话是很重要的材料。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宋代的理学语录(如《朱子语类》)、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白话碑文(元人使用八思巴文,译为汉语一般就是白话),明清时期的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古白话也有不好懂的地方,如白居易诗:“长忧到老都无子,何况新生又是儿”。这里的“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来理解,这诗就不通了。实际上这里的“儿”是特指女孩子。唐代妇女也自称“儿”。有些古白话如果没有深入研究,要清楚其含义还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那么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缩小到了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第一个系统: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从先秦到近代都有,现代还有一些浅近的文言文。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唐宋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也都是文言文,这些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

总之,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就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文言文。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第一、为了了解古代社会。

古书是记载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的重要载体,要读懂古书就要知道古代汉语。第二、为了更好地使用现代汉语,提高语言修养。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中保留着很多古代汉语的东西。比如“此致敬礼”为什么不能写成“此至敬礼”?比较下面的古代汉语例子就能明白:

《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孟子·万章上》:“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可见“至”是自动词,“致”是使动词,二者有别,不可混用。

第三、提高个人文化修养。第四、中文必修课。

三、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1961年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这部教材采用文选、常用词和通论相结合的编排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快地提高古代汉语的知识水平。其中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因此属于理性认识。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感性认识的积累和理性认识的积累,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

具体方法:

一、仔细学

掌握六个字:形、音、义、字、词、句 学语言如搞微雕,需要下细功夫。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根据古今不同特点有联系地学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这也是特点之一。比如: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赤壁之战》)副词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徐珂《冯婉贞》)名词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动词

这些句子里的“习”字,在词义和语法作用上都与今天的“习”字有别。这些区别正包含了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的种种差异。就它的词义来说,“习”的本义是“鸟数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夏历六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虫。”这里的“学习”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习”正是用其本义,意思是“雏鹰学习不断地飞”。“习”的这个本义,可以从它的偏旁“羽”看出来〔《说文·习部》:“習,数飞也。从羽从白(按“白”当为“自”字之误,为声符)。由“鸟数飞”到今天的“学习”,意义与用法均有不同。我们今天不能说“大家习古代汉语”,而只能说“大家学习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还有“温习”、“习惯”、“习见”、“习用”、“习俗”、“习气”、“恶习”等由“习”字构成的合成词,这些词来源于“习”但与古代的“习”字有所不同。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眼光,不能以今推古,也不能以古律今。我们要“习(动词)古汉语习(副词)见之习(名词)”,掌握其特点。

古代称老人为“丈人”,现代指“岳父”(古称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古称长者为丈人,妻之父亦长者,故可泛称丈人。泰山有丈人峰,故妻父又称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长,故妻父又称岳父。岳父可对岳母,但泰山不能有泰水。)

古代称男人为丈夫,现代称“妻子的配偶”。“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知识更新越快,材料越多,要靠死记硬背来掌握一门学科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学会查找资料、充分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最基本要求。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常常会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更要学会查阅字典和辞书。下面按照查检字音字义、查检词语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三个方面介绍一些工具书,以便大家今后的学习。在介绍工具书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三种方法:

1、音序排列法:音序排列法有的是按照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有的是按注音字母ㄅ(bo)ㄆ(po)ㄇ(mo)ㄈ(fo)的顺序排列的,古书还有按平上去入四声和一百零六韵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部首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3、四角号码排列法,参见教材68页。

口诀:横一垂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具体查法可参阅《现代汉语词典》正文之前的“四角号码查字法”。这三种方法各有利弊,可参阅教材68-69页。下面介绍一些具体的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字义,可查以下九部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新华字典》4.《现代汉语词典》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6.《说文解字》7.《经籍籑诂》8.《汉语大字典》9.《中华字海》

1.《康熙字典》 这部书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据《汉语大字典》湖北收字组统计,全书计收47043,说见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字典,一般字典上查不到的字,都可在这里查到。阅读古书可以充分利用《康熙字典》的这一优点。

《康熙字典》用的是部首排列法,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正集前有总目,列有214个部首名称。总目中某部首在某集与正集中某部首在某集是一致的。比如总目中有部首“宀”(mián),在寅集,如果我们要查“寤”字,便可在正集的寅集中查到“宀”部,再按笔画去查,可在十一画中查到此字。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总目来确定某个部首所在的集子。为了快速查找某部在某集,过去有一首口诀有助于记忆:

一二子中寻,三画在丑寅,四在卯辰巳,五午六未申,七酉八九戌,其余亥部存。(教材69页与此不同,可任选一种记忆)

《康熙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之下先列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一般引古书为证。例见教材70页。

《康熙字典》编于众手,其中难免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在使用《康熙字典》时,我们还要利用王引之的《字典考证》,它纠正了《康熙字典》的引书错误达2588条。现此书多附在今本《康熙字典》之后(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版的标点整理本《康熙字典》是以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为底本,此本已用王引之《字典考证》进行了校改)。此外,王力先生于1981年作《康熙字典音读订误》,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达五千九百多条。

2.《中华大字典》

此书较少人使用,不多介绍。参见教材70-71页。3.《新华字典》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收字八千五百个左右,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收有一定数量的古书常用字和词汇,对学习古代汉语有帮助。

4.《现代汉语词典》

这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词汇的中型词典,1978年出第一版,1996年出修订本,词目增加到六万多条。这本字典释义精确,体现了目前汉语研究的水平。收有一些古字古义,有助于学习古代汉语。

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本书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百多个。其特点是:重视释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义项一般按词义引申远近的顺序排列,即先列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依次列出引申义、假借义,对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还有辨析,有些难懂的例句也有注解或串讲。这本字典比较适合初学者。1993年出版了修订本,对原书引例作了较大修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书证范围过于狭窄的毛病。

6.《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著,收字9353,另收重文1163。此书重在解释汉字的本形本义,是中国文字学的经典著作。详下。

7.《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用韵母排列法,依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但此书以韵排列,查检不便。近年影印本多附有笔画索引。

8.《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比《康熙字典》多近万字。1986年出版,1990年出齐。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八卷,每卷前列有该卷的检字表,第八卷列有全书的《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

《汉语大字典》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在字形方面,收列能够反映汉字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的形体;在字音方面,标注了中古的反切和上古的韵部。在字义方面,则是常用义和生僻义并收,但过于求细。

9.《中华字海》

《中华字海》由冷玉龙、韦一心等编撰,1994年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共收字八万五千多,比《康熙字典》多近一倍,比《汉语大字典》多近三万,可以说是世界上收字最多的字典。本字典除了收列常用汉字外,还大量收列了各种俗字和难字,如敦煌俗字、佛经难字等。

二、查检词语典故

这方面最常用的工具书有《词源》、《辞海》、《汉语大词典》。

《词源》和《辞海》两部书的编辑体例大体相同,都用部首排列法。1958年两书同时开始修订,并作了分工:《辞海》偏重在百科方面,仍旧是综合性的辞书,包括成语、典故、人名、地名以及各门学科的名词术语等;《词源》则以收词语为主,兼收百科,着重考察词语的起源,是阅读古籍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参考书。也就是说,《辞海》重在广搜,《词源》重在溯源。

《汉语大词典》是与《汉语大字典》相对的一部大型语文工具书,由罗竹风主编,全书共十二卷,五千余万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收词空前丰富,传世古籍中的复音词语基本上都能在这部大字典中找到。单字按部首排列,附有《音序检字表》和《笔画检字表》。有缩印本,共三本,售价六百元。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的工具书有《经传释词》、《词诠》和《诗词曲语辞汇释》等。《经传释词》是清代王引之(王念孙之子)所著,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按古声母排列,比较特别。此书对于虚词的特殊用法,引证丰富,结论正确。但对于虚词的通常用法,谈得较少。

《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眉目清楚,系统性强,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比较通俗易懂,便于初学。用注音字母排列,另有部首目录可利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全书共释单字、词语五百多项,所释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引证先诗后词再曲,对阅读和研究诗词曲颇有帮助。

此外,虚词的用法还可查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助字辨略》收虚词476个,依四声排列,收词范围下逮唐宋,诗词经史并存,但也显得繁杂。《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古汉语虚词630多个(包括异体字、通假字),还收了复音虚词和固定词组660多条,是目前国内收词较多的古汉语虚词词典。该书对每一虚词均从词类、用法、意义几个方面加以解释,并举出丰富的书证。此书质量较高,足资参考。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字典,在注音方面有种种不同的情况。“五四”以后常用的是注音字母,更早的字典则用直音和反切。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反切。

反切是一种延续了近两千年的注音法,这种方法比直音和叶音都要科学。反切原来只称“反”(旧时讳言“反”,故又写作“翻”)或“切”,后来才合称“反切”。“反”或“切”的意思是取两字相翻或相切,即两字拼切成一音之意。反切的相切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调”,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即m+áo=máo。但是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些反切并不是这么简单。比如“东,德红切”,反切下字的声调与被切字的声调并不相同。这样的现象就是语音演变造成的。就这个例子来说,“德红切”的音为什么是dōng,其实跟反切上字的清浊有关系:反切上字为清音者(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被切字念阴平;反切上字为浊音者,被切字念阳平(即发音时声带颤动)。“德”是清音,所以“德红切”为dōng,如果是“徒红切”,则被切音是tóng,因为“徒”是浊音。

通论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汉语是汉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地方;同时更要看到古今汉语的发展变化,看到古今汉语相异的一面。语言的各个方面,如语法、语音和词汇,无时不在变化之中。比较而言,词汇的变化最快。词汇的变化除了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以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在各种语言中都很常见,比如英语中的deer,现在指的是鹿,而在十六世纪莎士比亚剧本《李尔王》中却指动物,意义范围比较宽泛。Marshal现在当“元帅”讲,而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它的意思却是“马夫”,现在此义已废弃不用。Nice的意思是好、妙,口语中常常使用,而它的原始意义却是“无知”、“愚蠢”,也是现在废弃不用的意义。原来到了十八世纪,nice的含义变得复杂起来,有了“愚蠢地对小事进行挑剔”、“吹毛求疵”等意思,这个意义逐渐转变为“精确”、“细致”等,并带上赞许的色彩,慢慢地就变成现在的意义了。汉语词义的演变,情况也大致相同。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我们要有历史的观点,注意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不能以古推今,也不能以今律古。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这类词一般都是基本词汇,是词汇中的重要的核心部分,如“人”、“手”、“牛”、“马”、“山”、“水”、“日”、“月”等,正是这类词保证了古今语言的稳定性和继承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既不作为重点,也不是难点。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该”在上古和中古都只当“完备”讲,中古以后才有“应当”的意思。比如宋玉《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这个意义的“该”,也写作“赅”,如成语“言简意赅”中的“赅”,即是“完备”的意思。

又如“抢”,现在读上声,当“抢劫”讲,而古代读平声,当“突过”或“撞击”讲。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此“抢”即“突过”之意。《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此“抢”即“撞”的意思。成语“呼天抢地”之“抢”,亦即此意。以上所举的这类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其实并不多见。由于其数量不多,而且古今差异悬殊,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只要勤查字典,掌握起来并不困难。所以这一点可以说是重点,但不是难点。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是最常见的现象。这类词的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这是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掌握的。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以劝事君者”中的“劝”,如果理解为“规劝”,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劝”的这种意义,是汉魏以后才有的,因此不能用于解释《左传》文章的意思。实际上《左传》中的这个“劝”的意思是“鼓励”、“勉励”,与《荀子·劝学》中的“劝”的意义是一样的。像这类的“微殊”,如果不注意,就很容易误解古书。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下面我们着重举例分析这类的词语。

首先从词义范围的角度来看,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词义范围扩大,如:

江:古代指长江,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江东”即指长江以东。河:古代指黄河,现在指一般的江河。如古代“河北”即指黄河以北。„„

以上所举之字,都属于词义范围的扩大。扩大是指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大多是由个别变为一般,由具体变为抽象,由专名变通名。

第二,词义范围的缩小,如: 宫:古指房屋,《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后专称帝王的住房或寺庙,现在还指某些公共建筑,如少年宫、文化宫等。

瓦:《说文》:“土器已烧之总名。”古代纺锤也叫“瓦”,《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后遂称生女子为“弄瓦(与“弄璋”相对)之喜”。《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后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

以上所举之字,都有词义范围的缩小。缩小是指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多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通名变专名。

第三,词义范围的转移,如:

暂:猝也。突然、一下子。指行动的迅速。《左传》:“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后来转指时间短暂,不久,又指暂时的(与将来相对)。

汤:热水。如赴汤蹈火。闽方言说洗热水澡尚称“洗汤”,即保留了古义。后转指菜汤、米汤等。

„„

以上所举之字,可以看成是词义范围的转移。范围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而新旧意义之间又有某种联系。

以上三点之中,范围的扩大和缩小还比较好理解。范围的转移比较难把握。我们这样处理:古今词义如果是范围的变化,那么不属于扩大和缩小者,都可看作转移。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古今词义除了范围的变化,还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如: 爪牙:古指得力助手,是褒义。《国语·越王句践栖会稽》:“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今指帮凶走狗,为贬义。

复辟:恢复君位。《明史·王骥传》:“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现为贬义词。„„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不同,还可分为几种情况。有的是由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有的是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有的是古今词义的轻重变化,由重变轻或由轻变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加以注意的。

总而言之,词义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判断词义的异同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能以今律古,也不能以古推今。当然古、今并非绝对,它们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秦汉为古,唐宋就是今;唐宋为古,明清就是今。只有在这样的古今概念中,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词义的变化。比如“仅”字,上古时指的是不过、只是,如《史记·乐毅列传》:“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唐宋时读去声,指的是多,有将近、几乎的意思。杜甫诗《泊岳阳城下》:“江国踰千里,山城仅百层。”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现在又恢复到了其最早的用法,表示少。

通论

(三)单音词 复音词 同义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古代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丈夫、君子、百姓、陛下等,但数量不多),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我们在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

古代汉语复音词很多是同义连用的,因此还要注意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单音词、复音词和单纯词、合成词的关系:

单音词和复音词是根据音节进行分类的。单纯词和合成词是根据词素多少进行分类的。合成词一定是复音词,如社稷、园圃;复音词不一定是合成词,如犹豫、徘徊。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如人、牛、马、羊;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如犹豫、披靡、窈窕。

词是语言中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素是语言中有意义的构词单位,两者都是语言中的意义单位。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写单位。一个字记录的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词素,有时既不是词,也不是词素,而只是一个音节。如“他喜欢弹琵琶”一句里,“他”字记录的是一个词,“喜”字记录的是一个词素,“琵”字既非词,也非词素。此句代表四个词,五个词素:“他”和“弹”是每个字代表一个词;“喜欢”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两个词素;“琵琶”是两个字代表一个词,一个词素。

古代以单音词为主,用有限的音节去表达无限的事物,势必导致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音词。这种情况肯定不利于社会交际。为解决这个矛盾,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词汇向复音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用一个音节来记录词,容易产生同音词,用两个音节来记录词,同音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了,因此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从词汇的角度来说,其趋势就是复音化。古代汉语单音词变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有三种情况:

1.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或词尾变成双音词,如 虎:老虎

鼠:老鼠

2.古代单音词为不同的复音词所替代,二者之间没有相同的词素,如 伐:攻打

乖:违背

川:河流

遏:阻止 3.与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构成复音词,如

友:朋友

燃:燃烧

道:道路

弃:抛弃 需要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这种同义词连用有助于我们认识词义,许多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作为词来说今天已经不用了,但它们却作为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复合词中,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个词素义去认识另一个词素义(只限于联合式的复合词)。如匡:匡正

古代汉语中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词最初的组合其实是临时性的,并没有凝结成一个整体。这种临时组合,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双音化的趋势。经过长期的使用,临时组合的同义词逐渐变为固定的结构,一个新的复音词就产生了。

古代汉语还有两类复音词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双音节单纯词。双音节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构成一个词素,不能再分为更小的意义单位,主要有两种情形:

1.叠音词,或称“重言”或“叠字”。如“习习谷风”。这类词一般都是形容词性的,多用于绘景状声。《诗经》中用得较普遍。

2.连绵词,也称“连绵字”。如“逍遥”等。这类连绵词,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个整体,千万不能拆开来解释。

二是偏义复词。这种复音词是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但只有其中的一个词素在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例如(教材第90页):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关于同义词的辨析问题

一、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概括地讲,同义词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感情色彩和语法特点三个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之。

(一)理性意义上的区别,又分别体现为范围、性状、程度等方面的不同。1.范围广狭不同,如 女:通称 妇:已婚女性 2.性状形态不同,如 坐、跪、跽 此三字的共同点是两膝着地,区别在于臀部是否依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3.程度深浅不同,如

饥:一般的饿,感到肚子空,想吃东西

饿:严重的饿,指长时间未进食。黄生《义府》云:“饥犹可生,饿则至死。” 疾:一般的病 病:病重。

4.侧重的方面不同,如

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恭”侧重于外貌,“敬”侧重于内心。以上四点为理性意义上的区别。5.感情色彩不同,如

诛:多表示杀死有罪者,含肯定意味。杀:无褒贬之分

弑:子杀父、臣杀君,以下犯上,含贬义。《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臣弑其君(指武王伐纣),可乎?”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6.语法功能不同,如(教材第92页)畏:多作及物动词,很少使动用法。

惧:多作不及物动词,如果作及物动词,则是使动用法。

关于词义的理解,在古代汉语里还有泛指和特指的不同。比如教材第92页所举之例。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有些同义词“析言则别,浑言则同”。如皮、革,析言之,皮指有毛者,革指无毛者;浑言之,则皮、革无别。

第四篇:古代汉语上

第一次

1文言是以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其时代是(先秦)1.

许慎说:“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这是解释”六书”中的(转注)。

3..成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和古文字、今文字分水岭的字体是(隶书)。4.《说文通训定声》的作者是清代(朱骏声)。5.下列四组字中,全属会意字的一组是(斩休雀析)。

6.《汉书•刑法志》:“当斩左止者笞五百”。中”止”在句中表示的是(本义)。7.《说文解字》的部首有(540部)部。

8、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有(A古今相同、B古今完全不同、C古今有继承又有发展)

9、下列各句中是被动句式的是(A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C曾子见疑而吟,伯奇被逐而歌。(论衡•感虚)、)。

10、语言中词的意义可分为(A:本义B:直接引申义C:间接引申义D:假借义)。

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古今字的一组是(:自鼻)。

12、下列四组字中,属于繁简字的一组是(後后

第2次

1、对古白话正确的解释解释应是(六朝以后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汉语书面语)。

2、《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清代(段玉裁)。

3、下列四组字中,全属形声字的一组是(问物盆现)

4、《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中”是”在句中是(指示代词)。

5、《康熙字典》检字部首是(214)部。

6、《齐桓公伐楚》:“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句中”伐”作进攻讲,其古今词义的变化属(词义感**彩扬升)。

7、贾谊《治安策》:“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 中”解”在句中表示的是(本义)。

8、古书中常见的形体分歧的字有(A古今字B:异体字C:繁简字)。

9、古今词义范围的演变,通常有(A:词义扩大 B:词义缩小C:词义转移)。

10、下面对古代汉语数量表示法的正确表述有(A: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不用动量词。B: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数词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C:古汉语中,强调某一行为的数量时,可以改变句式,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复指。D: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前表示行为数量的数词,是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的。)。

11、下列四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泪淚)。

第五篇:古代汉语课程总结

古代汉语课程回顾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记载的历史和《春秋》大致相同,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书中比较详细的记录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或侵略的斗争及各诸侯国内部贵族之间的争权斗争。对于统治者的凶恶残暴,骄奢淫逸以及神权观念有一定的否定。但在宣扬和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措施,道德观念等方面还是极尽其力的。书中的记载,有较大的历史真实性,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左传》有很大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通行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地对地导弹的旧注本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注殊》,今注本有当代杨伯峻编著的《春秋左传注》。

课文中选

《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郑庄公和弟弟公叔段以及母亲的事情,郑庄公和共叔段为了争夺权力而不顾兄弟关系,进行互相残杀。郑庄公的确可在“京不度”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行动来遏制叔段这股“恶势力”的发展,但是,身为叔段的哥哥,他一定不愿意惩罚自己的弟弟,甚至形成骨肉相残的局面,所以他一忍再忍„等待自己的弟弟能够自省,然后改过自新。然而,叔段却得寸进尺,郑庄公身为一国之君,既然要捍卫自己的地位就不得不在叔段“将袭郑”的时候予以回击。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可理解为郑庄公的老谋深算,阴险狠毒和虚伪狡诈,充分地证明了他为权力而不顾一切。他表面上是在爱自己的弟弟,让他扩大管辖范围,其实他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弟弟管辖范围内的百姓对共叔段产生怀疑,对他不满。郑伯耍着欲擒故纵的手段,共叔段有勇无谋,贪婪无度,不顾兄弟之情,更加肆无忌惮的扩大自己的管辖范围,到处招兵买马,企图谋反。郑伯在等待时机回击公叔段,共叔段起兵袭郑时,他就可以以讨伐叛徒的名义除去共叔段。从一方面看郑庄公是在害他弟弟,他本来可以及时的制止弟弟的行为,但是却让其自由发展,没有尽到作为兄长的责任与义务,后来与母亲和好,而他们的母亲姜氏,偏袒公叔段,讨厌郑伯,企图里应外合,一心想让公叔段谋反,作为母亲,没有让兄弟俩和睦相处,反而添油加醋的助长想兄弟反目成仇,把他一网打尽,从此就可以后患无忧了。

《齐桓公伐楚》文中叙述了齐楚两个国家在春秋时的一场斗争,齐桓公侵略蔡国之后又向楚国进军。楚国以其实力为后盾,同齐国展开了一场尖锐的外交斗争,最后达成妥协齐国退兵。齐国以楚国不纳贡祭祀用品为由,对齐展开讨伐,楚国派遣使者不卑不亢的与齐国进行谈判,先恭维了齐王一番,巧妙的表达自己不愿意归属于齐国,再得到齐国强硬态度时,分析了自己有利的条件,方城做城墙,用汉水做护城河,即使是强大的齐国与之对抗,也占不了多少便宜,两败俱伤罢了,齐国最终退兵。两国订立盟约,避免了一场战争,强大的外交辞令,令人惊叹。

《晋灵公不君》文中描写一个骄奢淫逸的暴君,滥杀无辜,不务正业的昏君,晋国大夫赵盾等人冒着被杀头的危险觐见,但是晋灵公不听从忠臣的意见,反而变本加厉的想加害赵盾,幸运的是晋灵君派去的武士曾得到赵盾的恩惠,没有杀害他,后来晋灵公设宴企图杀害他,因为有护卫提弥明拼死保护才逃脱厄运,赵盾逃亡,后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返回国都,被扣上了弑君的罪名,理由1找顿时宰相逃亡没有越过国境,返回都城没有将凶手正法,假设他越过国境或者是将杀害晋灵公的凶手缉拿归案,也许就能摆脱弑君的罪名了吧。

《论语》一书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论和行事,是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论语》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学说的基本资料,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仁义,礼乐以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说明和阐释,被视为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为语录体,语言通俗简练,含义深远,富有哲理,许多语句成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仁”思想,仁者爱人---推己及人,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礼”思想----为国以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文中选取了十则进行学习,《吾日三省吾身》通过曾子的口述,每日经常反省,查看自己有无过失,可以看出孔子弟子在进德修业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概括他一生的成长,成熟的过程,以十年作为一个人生阶段,要想达到预定的目标需要经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不会感到人生迷茫一无所获,到了古稀之年老脸成熟,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都符合社会规范。《见贤思齐焉》孔子激励人们向有德才的人看齐,看见没有的人德才的人应当远离,并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们一样的缺点。《饭疏食》《叶公文孔子与子路》则分别讲述了孔子安贫乐道,清廉无愧于心的做人,对那些歪门邪道的得来的富贵,孔子视之为浮云,鄙夷不慕。和刻苦学习,发奋学习乐以忘忧的态度,不懈追求却不知道老期将至。以及其他的表现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目的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还有抨击统治阶级奢侈无度,不顾百姓死活,《哀公问于有若》选段即使在灾荒之前仍然不减赋税反而变本加厉层层盘剥的行径,借有若的对话,进行有力的抨击,反映了孔子民本的思想。《季氏将伐颛臾》则反映孔子维护周礼,政治上保守,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那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大国吞并小国并不意

外,体现孔子思想局限性,但是孔子提出的:“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子路从而后》描述了一个隐者对孔子的误解,隐者鄙视那些一心谋求仕途的游着,通过子路之口,道出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批评隐者逃避现实,洁身自好的出事思想。

《礼记》阐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以及,以理服人的政治主张,《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下载《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课程简介

    《古代汉语》课程简介 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我国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同时也是一门语言课。 之所以说《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基......

    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谓之京城大叔。”大太:极大。2、“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避;避开。3、“姜氏何厌之有?”厭饜:满足。4、“食舍肉。”(今仍作“舍”)舍捨:放开。5、“皆尝......

    古代汉语试题(上)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上) 一、名词解释:(10分) 六书本义笺疏衍文 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 亦江北莫象徒载末岳鹿 三、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五篇材料]

    古代汉语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 第二单元:《郑伯......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精选五篇)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契刻说、图画说。 重点掌握:1、结绳说: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周易》《庄子》,结绳的具体方法:“事大,大结起绳;......

    古代汉语上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合集5篇)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说 明 一、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以及图书馆、政史、文秘等非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 非中文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