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4:0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第一篇: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重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单元:《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游天都》

第二单元:《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孙膑》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第一单元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古代汉语的时限,1919年5月4日之前称古代汉语,“五四”是下限,上限无法确定。

2、字典辞书排列汉字的方法 a按音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 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如《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c按号码排列。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3、《康熙字典》的作者是张玉书和陈廷敬,采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的注音方法。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直音法是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可以避开生僻字,方法有效,是古代的主要注音方法。直音法简明准确,但难以避开生僻字,还有互注。

4、工具书:刘淇(清)《助字辨略》 王引之(清)《经传释词》

杨树达(近人)《词诠》 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汉字的发展演变阶段: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六书: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范围的异同:

(1)词义的扩大,如“菜”,古代专指植物类蔬菜,现在包括肉、蛋之类;再如“睡”,古代指坐着打盹,现在指一般的睡觉。

(2)词义的缩小,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指少数公共场所。再如“瓦”,古义比今义要广,古代指陶制品,现在房屋上的建筑材料。

(3)词义的转移,如“暂”,古代是指狗突然向人袭击,今义指时间短暂;再如“汤”,本义指热水,现在指菜汤、米汤之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有哪些?

答:(1)古代是褒义,现在是贬义的:如“复辟”,古代是“恢复君位”,现在是说“开历史倒车”;再如:“爪牙”,古代指“勇猛的得力助手”义,现在是“走狗”。

(2)古代是贬义,现在是褒义的:如“锻炼”,古代是玩弄法律诬陷别人的意思,现在指“练习、磨炼”,是褒义。

(3)有的中性词,后来有了褒贬色彩:如“谤”,古代指“议论”,中性;现在指“诽谤”,贬义。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答:就是词的本来意义,是通过分析字形和考核文献资料所得出的最早的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2、什么是引申义?

答: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包括比喻义。

3、从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如“月”,本义是月亮,引申为时间单位“月”。再如“城”,本义是“城墙”,引申为“城市”。

间接引申是有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辗转为它训”。如“朝”,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再引申为“朝廷”,再引申为“朝代”。再如“任”,……。

4、词义引申规律: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看,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有整体到部分,是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第二单元

(五)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使动用法?

答: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掌握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的例子,即理解其意义,见到“使动用法”的词,能够识别出来。

3、什么是意动用法?

答: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4、掌握书上出现的每一个例子,体会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的意思,学会识别意动用法的词。P279-P283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几种形式?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88)(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见P290)(3)一般句子中,代词用“之、是”等代词复指,如:……。(见P292)(4)介词宾语前置:如何以知之。一以当十。等等。(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哪些形式? 答: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两个名词性词组并列,如:荀卿,赵人。(2)不用判断词,句末有语气词“也”,如:张骞,汉中人也。(3)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如:陈轸者,游说之士。(4)主语用代词“者”复指,句末有语气词“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注意:本节的每个例子都要好好看一遍,看懂,理解。)

2.古代汉语也常常出现“是”字,但它往往不是判断词,而是代词。“是”作为判断词来用,汉代肯定就有了。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不用判断词“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直接作谓语构成,靠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判断。有的书上把判断句叫做“名词谓语句”。荀卿,赵人。《史记》

现代汉语,也有不用“是”字的句子。老张北京人。明天星期一。

(2)主语后常用“者”,谓语后常用“也”。“者”是代词,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并起提示作用,舒缓语气:“也”是语气词,表示肯定与确认语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

(八)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古代汉语被动句式有哪些?

答:有以下一些形式:(1)“于”字式,如:卻克伤于矢。(2)“为”字式,如:道术将为天下裂。(3)“为……所”式,如:卫太子为江充所败。(4)“见”字式,如:厚者为戮,薄者见疑。(5)“见……于”式,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字式,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实际上在战国末期就已经产生了。

(十)代 词

1、人称代词部分: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用指示代词“其、之”代替。

2、指示代词部分:

a “之”是近指代词,用作定语或宾语;(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这、这个、这些”等。)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

姜氏欲之,鄢辟害?《郑伯克段于鄢》 b“夫”是远指代词

食夫稻,衣夫锦。《论语》 c特指代词“其”(用作定语)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西门豹治邺》 d充当谓语的指示代词“然”。河东凶亦然。《孟子》

e“焉”常指代人物或处所,代表一个范围或方面,同时还具有语气词的作用。相当于“于是”;“诸”相当于“之于”、“之乎”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3、疑问代词部分:

a“孰”多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一般用在选择问句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父与夫孰亲?《左传》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尽心下》

作主语宾语例:孰为夫子?《论语》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固定结构“孰与”的形成过程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形成过程分析:

第一句中列出了与主语相比较的对象,是“孰”的最早用法,句中的“与”是介词。第二句为了强调谁更美,把“孰”字提到了介词“与”前面,是发展演变的开始。第三句则省略了比较项,“孰与“形成了固定结构。b指处所的疑问代词“焉“

多用来问处所,表达“哪里”义,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表示反问,表达“为什么,怎么”义。余焉能战?《左传》

四、无定代词

指代的内容不固定的代词。主要是“或”与“莫”。

1、肯定性无定代词:或。含义是:有人,有什么东西

今或闻无罪,二世东之。《史记》

宋人或得玉。《左传》

2、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含义是:没有谁,没有(什么)

群臣莫对。《战国策》

物莫能陷之。《历山之农者侵畔》

3、某,多做主、宾、定语。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一般指人,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有的人”或“某人”,只用作主语;“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没有谁”或“没有什么东西(事情)”。“莫”字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范围。“或”和“莫”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肯定性”与“否定性”的不同。

五、辅助性代词 “者”和“所”部分:

特殊代词“者”和“所”的用法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答:“者”和“所”是两个起辅助作用的代词。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或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分。

一般说来,“所”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之成为名词性结构,表示动作的承受者、被动者;“者”字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构成名词结构,表示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这就是二者的区别。

往送者,迎来者。《国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大者王,小者侯。《汉书》

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所不为也。《荀子》 “所。。者”P332 诸:之于,之乎。

(十一)介词、连词 介词部分:

1、介词“于(乎)”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种:(1)表示处所和时间,如:……;(2)介绍涉及的对象,如:……;(3)表示比较,如:……;(4)表示被动,如:……。

2、为,本义是“劳作,从事,做”。动词 子产是以能为郑国。《左传》 虚化为介词,有以下用法:

a引进行为动作服务的对象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 b引进行为动作关涉的对象

太子怒,入,为王泣。《史记》 c引进行为动作的原因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伦》 d引进行为动作的目的天下熙之,皆为利来。《史记》 e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连词部分:

1、连词“与”的用法:注意连词“与”和介词“与”的区别。

2、“然”的用法。“然则”、“虽然”、“然而”三词都是词组。意思是……。

3、连词“之”的用法有哪些?

答:主要有两种:第一、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第二、“之”用在主谓结构中间,使这个主谓结构变为名词性偏正结构,如:……。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语气词部分:

1、注意疑问语气词“乎”、“与(欤)”、“邪(耶)”。

2、注意感叹语气词“哉”“夫”。

3、句首与句中语气词“夫”“唯”“其”。词头和词尾部分:

1、掌握动词和形容词词头“其”

用于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前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 其的用法辨析:用作代词,一般出现在名词前。

作句首句中语气词,出现在祈使句、反问句或表推测的句子里。作词头,一般只出现在动词形容词前。

3.掌握词尾“然、焉、乎”。用于形容词后,可译为“。。的样子”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把书上的例句看懂、理解)

第二篇:古代汉语重点

绪论

古代汉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还要学习所谓“小学”(文字,音韵,训诂)

学习古代汉语,对于语音,语法,词汇这三方面的知识,都应该学习,但首先应强调词汇方面。至于语法,古今差别不大。

第一单元 文选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春秋》。

《齐晋鞌之战》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翻译:于是逢丑父和齐侯互相调换了位置。将要到达华泉时,齐侯战车的骖马被树木绊住而不能继续逃跑而停了下来。逢丑父睡在栈车里,有一条蛇从他身子底下爬出来,他用小臂去打蛇,小臂受伤,但他(为了能当车右)隐瞒了这件事。由于这样,他不能用臂推车前进,因而被韩厥追上了。韩厥拿着拴马绳走到齐侯的马前,两次下拜并行稽首礼,捧着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给齐侯送上去,daier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进入齐国的土地。’我很不幸,恰巧碰上了您的军队,没有地方逃避和躲藏。而且我也害怕逃跑躲避而使两国国君受辱。下臣勉强充当一名战士,谨向君王报告我的无能,但由于人手缺乏,只好承当这个官职。逢丑父命令齐侯下车到华泉去取水。郑周父驾着齐君的后备车,宛茷担任后备车的车右,见齐侯来了,装上齐侯就跑掉了,使他免于被俘。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打算杀掉他,他喊叫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代替他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这个人不怕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了他,用来勉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就赦免了逢丑父。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简答题出自于通论)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 《康熙字典》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词典。

《辞源》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新华字典》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对《说文解字》的介绍?

作者是东汉许慎。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许慎所说解的字义是他认定的本义。他根据小篆的形体来分析字形结构,说解字义,大部分是可信的。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远的影响。

《说文》四大家:

著《说文解字注》的段玉裁,著《说文解字义证》的桂馥,著《说文句读》的王筠,著《说文通训定声》的朱骏声。

《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虚词字典。

《诗词曲语辞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注音方法:直音或反切

直音: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例如“毛”字可以用“莫袍切”来注音,因为“莫”(mo)的声母是m-,“袍”(pao)的韵母是-ao,把m-和-ao合起来,正好成为“毛”的音mao。

通论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的各方面,词汇变化最快。

通论

(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一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简答: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

主要有三种情况:

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

2、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

3、利用两种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值得注意。这种复音词使用两个单一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复音词只是作为陪衬。有人把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副词”。

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这里只“园”起作用,“圃”无义)

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战国策,魏策四)

(“休”吉兆,“浸”妖气。这里只“浸”起作用,“休”无义)

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

(人多了不能无失。“得”字无义)

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记,文帝本纪)

(有急。“缓”字无义)

通论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身意义。

文字学家主要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是凭字形。

通论

(五)汉字的构造P160

文字学家主要是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六书主要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人并不是先定出六书的原则然后才造字的。六书只是后人根据汉字的实际情况,加以客观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至于转注和假借,则是用字之法,因为根据转注和假借的原则并不能产生新字。

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形声才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

意符和部首的关系?P168

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但是意符和部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对所统属的各个字而言。由于形声字的意符又是形体构造上的偏旁,所以原则上意符都可以作为部首,但部首不一定是形声字的意符。这个理由很简单,一则因为部首所统属的字不一定都是形声字,例如贝部的负等字,言部的计讨设等字:二则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等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但是从《说文》全书来看,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部首就是意符。

通论

(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P170

不同形体的字可以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异体字河谷金子的分别?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P173

第二单元 文选《战国策》P100

国别体

第三单元》文选《论语》P179

《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以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颜渊》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杨货》杨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馈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翻译: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 :“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礼记》

《礼记》是一部资料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所记。有的是解释礼经《仪礼》。《大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身者,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岂敢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宽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翻译:所说的从意念中体现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这便叫做自我满意(自我觉悟)。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

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掩盖自己的坏行为,显示自己的好行为。但旁人观察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曾子说:“很多眼睛注视着你,很多手指指着你,监视严厉啊!”财富能使房屋生色,道德能使自身生色,心地宽广才能身体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第三篇: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古代汉语重点总结

一、【汉字的起源】: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契刻说、图画说。

重点掌握:

1、结绳说:这一说法最早出现于《周易》《庄子》,结绳的具体方法:“事大,大结起绳;事小,小结其绳。”清末有学者认为结绳是一种“结形字母书”。结绳之法并没有与语言发生直接的联系,不能表现复杂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不能起到记录、传播和保存语言的作用,所以他既不是文字符号,也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2、八卦说:八卦是古人用来占断吉凶休咎用的八种符号,源于《周易》。其卦形与卦名为:乾、坤、震、巽、坎、離、艮、兑。这些卦形象征大自然的八种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也可用来象征人伦(父、母、长男、长女、中男、众女、少男、少女)、社会地位、各种禽兽、人体各种器官等多种意义。

3、仓颉造字说:战国时,有学者认为文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韩非子》、《吕氏春秋》);汉代更将仓颉神化了。(《淮南子》: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荀子的说法较为实际:“好書者眾也,而倉頡獨傳者,壹也。”章太炎也說“倉頡者,蓋始整齊劃一,下筆不容增減。”由此可得,倉頡不过是对文字进行过一番整理划一的工作罢了。

二、【六书】:是先秦至汉代学者对汉字的结构方式及造字方法所进行的分类,而不是造字之初就定下的六种条例。始见于《周礼》,郑玄注引郑司晨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處事(指事)、假借、谐音也。”班固《汉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叙》,对“六书”作了具体说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三、【金文】:指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青铜多为钟鼎彝器,所以又称作钟鼎或彝器铭文。金文因为铸在青铜器上的缘故,多圆润粗壮,气势雄浑。

四、【小篆】:小篆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秦系文字演变而来,是秦代统一文字时使用的字体。小篆的风格圆转匀称,与籀文非常接近。小篆是进过整理的规范化字体,异体字大为减少,字形方正而略长,线条圆转匀称,字符的位置和笔画的多少也较为固定。

五、【八分】:又称分书,楷隶,是一种高度成熟的修饰成楷模的隶书。唐张怀瑾《书断》: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六、【古今字】:古今字是前代数词数意共用的统用字与后世为示区别另造的分化字组成的一组字。广义的古今字还包括古今异体字,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一术语的人是东汉经师郑玄。

七、【异体字】:异体字是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这是一种在文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字多形的现象。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文字学家们还称这为或体、俗体。(八种差异类型,见书P52)

八、单音字的特点:多义性、灵活性、能产性。

九、复合词的类型,举例说明。

①并列式复合词,是由两个同义、近义或反义的语素构成的。有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的语素构成的又叫同义复词。例:“寻常”原为长度单位,八尺为寻,十六尺为常。凝固成复音词后,则有普通、平常的意思。“消”指“减少”、“消失”;“息”指“增加”、“产生”。“消息”转化成复音词后,有“音讯”的意思。

②主从式复合词,根据词的结构方式,主从式复合词大致有: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动补式等几类。例,偏正式复合词,如“中国、天子、布衣、行人”等;动宾式复合词,如“将军、执事、尽心、司马”;主谓式复合词,如“政治、自然、夏至、御用”等;动补式复合词如“摆脱、割裂、说合、织成”等。

③缀加式复合词,并列式复合词与主从式复合词,两个语素都是宾语素,而缀加式复合词则是宾语素缀加虚语素复合而成。例,《诗》:“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于归”是缀加式复合词,“于”为词头;《列子》:“杂然相许”中,杂然是缀加式复合词,“然”为词尾。

十、单纯词

A、什么叫重言词?其功能是什么?

重言词又称叠词、重语、叠音词,有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组成,但两个字仅代表两个音节,重言词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重言词的功能是描绘状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摹拟声音(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B、什么叫联系词?其形式是什么?

联系词又称謰语,连语,联系字,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联系词中的每一个字,其原有的含义,都与联系词所表示的词义无关。根据联系词两个音节在语音上的关系,可以有双声联系词,叠韵联系词,双声兼叠韵联系词和非双声叠韵联系词四种形式。其中双声和叠韵联系词是主要形式。

十一、新词产生的原因

“新词”指的是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而新造的那些词。

1、社会生活的前进与科技进步导致新词产生。

2、社会制度的变更与文化的发展也导致新词的产生。

3、人的观念有时也引起新词的产生。

十二、什么是理性意义、附属意义。

理性意义:也称为概念意义、指称意义。大致就等于这个词所反映的概念。理性意义反映某一事物的本质特性,是词义的核心,在词典中给次所下的定义就是词的理性意义。附属意义:古代汉语中相当多的词语除了具有概念性的理性意义以外,还含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文化意义等,我们统称为附属意义。

十三、義位、義素和語義場

义位:一个词可以只有一个意义,但多数情况下有多种意义。每一个意义称为一个义位。义位就是词典上所列的义项。

义素:义素是根据特定的需要将词的意义进一步分析而得出的区别性特征,是意义的最小单位。

语义场:义素的分析可以把不同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某些词义与另一些词义往往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人们根据这些词义上共同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把词分成大大小小不同类,这就是词义的聚合,分出来的类就是语义场。

十四、词义引申方式

1、连锁式引申:甲义位引申出乙义位,乙义位引申出丙义位,丙义位有引申出丁义位,一个接一个,形成一种连锁的关系,叫做连锁式引申。

2、辐射式引申:由本义直接向不同方向引申出几个不同的义位,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式平列的,形如车幅。叫做辐射式引申。

3、综合式引申:连锁式和辐射式是古汉语词义系统中的两种基本引申方式,往往在一个词的意义里同时出现,而且有的出现多个层次,表现了相当复杂的词义引申关系。

十五、词义引申的规律

1、从具体到抽象。如“道”,本义是道路。《诗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

2、从个别到一般。如“江”,本义为长江,《尚书》:“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引申为凡大河多可称江。

3、从实词到虚词。如“把”,本义为握持。《说文》:“把,握也。”中晚唐,“把”虚化为介词。寒山诗《有人把椿树》“有人把椿树,换做白 ?檀”

十六、【叶音】也叫“协句”“协韵”。就是说某个不押韵的韵字,要临时改换成他的读音来与上下韵字相和谐。

十七、【字母】简称“母”。又称“声”,“纽”、“声纽”、“音纽”。指一个汉字音节卡头的辅音,相当于声母。由于汉字是非拼音文字,古代有没有记录语音的专门符号---音标,要表示一个常用字作为标目字,应以代表该声母,这个标目字就叫字母。

十八、【等呼】等呼是唐末宋元时期的音韵学家用来分析汉语韵母结构的术语,是根据韵母中主要元音及介音发音情况的差别而划分的类别。“等”和“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期的等韵图将《广韵》那个的韵分为两呼四等。两呼为开口呼和合口呼。两呼又分为一二三四共四等。

十九、【反切】反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主要的注音方法。反切产生于汉魏期间,唐以前一般称“反”或“翻”,唐以后称“切”,合称“反切”。它用两个汉字标注一个汉字的读音,其形式是在被注音字下面标注“某某反”或“某某翻”或“某某切”。

二十、【读若】如若也叫读如,是反切出现以前的一种拟音方法。它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标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其基本形式是“某读若某”。读若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

二十一【声训】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法。其形式为“某,某也。”是研究两汉语音的重要资料。二

十二、“娘日二母归泥”是什么意思?

“娘日二母归泥”这是章炳麟在《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一文中得到的结论。这是说上古没有中古的娘母、日母,这两母在上古归于泥母。章氏所列论据,如“涅”从“日”声,“汝”从“女”声、“诺”从“若”声,“仍”从“乃”声等等。据此,章氏得出结论:“古音有舌头泥,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与古皆泥纽也。” 二

十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是什么意思?

这是曾运乾在《喻母古读考》和《切韵五声五十一声类考》中提出的观点。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依《切韵》反切的结果。实际也分为两类:一类只出现在三等韵前,可称为喻三(或称于母、云母);一类只出现在四等韵前,可称为喻四(或称喻母、余母、馀母)二

十四、诗律的八种格式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C、平平平仄仄 D、仄仄仄平平

1、××○○× ××○○×

○○××○ ○○○××

○○○×× ○○××○

×××○○ ××○○×

2、○○××○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二

十五、粘對與拗救 粘对:“对”就是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粘”就是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粘对规则,就是失对或者失粘。拗救:律诗中如果诗句违背了平仄的规则,是格律不顺,这叫“拗”;如果“拗”了,就得在本句或者对句适当位置予以补救,这叫“救”。如何“拗救”?

1、在A句型“仄仄平平仄”中,拗救有三种情况。其一,第三字一般要“论”。如果拗了,一般要在对句“平平仄仄平”中将第三字由仄改平来救;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拗)兹去,萧萧班(救)马鸣。”但因第三字可不论,故此种拗救只能是“半拗”,也可补救。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拗)为别,孤蓬万(不救)里征。”其二,如果第四个字拗了,则必须在对句第三字救。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拗)尽,春风吹(救)又生。”其三,如果第三、四字同时拗。也只能在对句第三字救。如杜甫《远送》:“草木岁(拗)月(拗)晚,关河霜(救)雪清,”

2、在B型句“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否则整句诗中除末尾一字为平处,就只剩第二字为平,这叫“犯孤平”,是律诗的大忌。如果第一字不得已而拗了,就得用本句第三字来救。

3、在C型句“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三字拗了,就造成句末三个仄音连用,不合律。得用本句第四字救。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字必须为平。

4、在D型句“仄仄仄平平”中,不能为第三字必须为平,不能为仄,否则句末三字平声连用,这叫“三平调”。

二十六、从对仗的内容来看,有出句与对句意义相近,叫“正对”。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有出句与对句意义相反,叫“反对”。如“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有对句与出句意义相承,叫“流水对”。流水对的两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表达各种意义关系的复句。有表因果的,假设的,连贯的。

从对仗的形式来看,除了出句与对句相对以外,还有同一句中前后两半相对,叫“当句对”或“句中对”。如“山吐晴岚水放光,辛夷花白柳梢黄”(白居易《代春赠》);有两联中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叫“隔句对”或“扇面对”。如“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如何?”(郑谷《寄裴晤员外》);有上下两句相对的字词不在相应的位置而是颠倒错综,叫“错综对”或“交股对”;有借用同音词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对仗,叫“借对”。

重点翻译题

P165---《尧典》 P522---《日喻》

P753---《满井游记》

第四篇:古代汉语重点文章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

古今字:

1、“谓之京城大叔。”

大太:

极大。

2、“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避;

避开。

3、“姜氏何厌之有?”

厭饜:

满足。

4、“食舍肉。”(今仍作“舍”)

舍捨:

放开。

5、“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嘗嚐:(今皆简化为“尝”)吃。

6、“佗邑唯命。”

佗他:

别的。

异体字:“不义不暱。”

暱昵:

亲昵。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惊姜氏”

2、无生民心

其他此类活用

名词用于动词

18、今京不度。

度,合法度。

19、隧而相见。

隧,挖隧道。

本义和引申义

1、邑:

本义,人所聚居之地,大小不一。

本篇中“制,岩邑也”、“佗邑唯命”、“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等句中的“邑”都用其本义。

2、都:

本义,大邑。

本篇中“都过百雉,国之害也”、“大都不过参国之一”说的都是比国都小的都。

3、鄙:

本义,边邑。“西鄙”、“北鄙”是本义,引申出

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

本义,倒下。“射其右,毙与车中。”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

本义,赶上。“故不能推车而及”。本课中“无庸,将自及”指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

6、啟;简化“启”

本义,开门。课文“夫人启之”是说武姜准备替共叔段打开城门作内应。

古今词义不同

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2)古代的国通指国都。是现代所没有。

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都指都邑的城墙。

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2)读四声时,全为古义,指兵车。

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本文“大叔完聚”。“完”指修葺城墙,是现代所没有。而现代的“完毕”、‘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做宾语:

1、君何患焉?(您对这件事还担心什么呢)

2、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何厌之有?

(姜氏有什么满足)

4、其是之谓乎?

(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

其他句式

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不如早为之所。

3、公赐之食。

4、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语法

1、诸:“之于”的合音字。兼有带刺“之”介词“于”的作用。如“公伐诸鄢”

焉: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虢叔死焉”“君何患焉”

2、请:1)请你做某事

2)请你允许我做某事

(古汉语较常见)

3、敢:1)助动词,有胆量,敢于。2)副词,大胆地、冒昧地,多用于下对上的尊敬。

“敢为何谓也”

二、齐桓公伐楚

古今字:

1、共供:

共给。

“王祭不共”

2、女汝:

你,“五候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复音词

1、夹辅

本义和引申义;

1、缩:

本义,用绳子捆起来。

本文“缩酒”即渗酒。用其假借义。是指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

2、妥:

本义,安稳,安定。

本文“君若以德妥诸侯,谁敢不服?”妥表示安抚。

后引申为安,安抚。

3、次:

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一是次第,次序。作动词为按次序排列。

引申为次第在后的,等级较差的。

二是临时驻扎,本文“师进,次于陘”“师退,次于召陵”|

。引申为外出旅行停留。

语法;

之:

1)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b.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

宾语前置;

用指示代词“是”作宾语

5、寡人是征

6、寡人是问。

用代词‘是’复制提前的宾语,起强调

7、岂不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介词“以”的宾语

8、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三、齐晋鞌之战

古今字:

9、陈阵:

阵势。

“癸揂,师陈于鞌”

10、辟避:

避开。

“但辟左右”

11、絓掛:

阻碍,绊住。

“骖絓于木而止”

12、奉捧:

捧着。

“奉殇加璧以进”

异体字:

1、鞌鞍:

齐地名。

“师陈于鞌”

2、翦剪:

减除。

“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3、枹桴:

鼓槌。

“左并辔,右援枹而鼓”

4、俛俯:

地下身子。

“韩厥俛定其右”

5、轏栈:

古代士所乘竹木编成车箱的车。“逢丑父寝于轏中。”

复音词

1、败绩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3、“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

(二)意动用法

1、“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戳之不祥。”

其他此类活用

16、不介马而驰之。

介,甲衣。这里指披着甲衣。

17、从左右,皆肘之。

肘。指用肘制止。

本义和引申义

9、病:

本义,重病。

本文“余病矣”引申为一般的病。

可做动词患病。引申为疲劳;

又指困苦,引申为担心,忧虑。

由疾病引申为缺点,毛病。

有引申为责备,怨恨。

10、险

本义,地势不平坦,难以通过。如本文“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引申为险要的地方。

被动句

意念上的被动句

1、故不能推车而及。

2、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

3、唂克伤于矢。

4、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戳乎?

语法

于:

1)引进处所,时间或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范围。可译:“在”,“到”,“从”,“向”,“给”,‘对’‘在……方面’

2)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3)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译为“被”

四、晋灵公不君

古今字:

13、辟避;

躲避。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14、孰熟;

熟。

“宰夫腼熊磻不孰”

15、田畋:

打猎。

‘宣子田于首山’

16、舍捨:

放着。

“食之,舍其半”

17、竟境:

边境。

“忘不越竟”

18、反返:

返回。

“反不讨贼”

19、溜霤:

屋檐下滴水处。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4、“晋侯饮赵盾酒”

本义和引申义

11、骤:

本义,马跑快。引申为急速。

现在的骤表示急速,突然。

12、贼:

本义,毁坏,害。

本文“使鉏蔍贼之”

做名词指败坏者。

后引申为凶残、狠毒。又指违法乱纪、犯上作乱的人。

如本文“饭不讨贼”

13、宦:

本义,做贵族的奴隶。如本文“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后引申为做官,官职。

有引申为

宦官,太监。

14、饿:

本义,因挨饿而病倒。

如本文“见灵辙饿,问其病,”。古代都指严重的饥,面临死亡威胁。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9、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双宾结构

10、为之潬食于肉,实诸义以与之

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

11、其我之谓矣、十、复音词

3、恭敬

4、社稷

5、假寐

五、冯楥客孟尝君

古今字:

20、屬囑(属嘱):嘱托

“使人属孟尝君”

21、责债:

债务。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还债。

“使吏召诸民当责者”

22、反返:

返回,回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23、说悦:

喜悦。

“孟尝君不悦”

异体字:

7、懧懦:

懦弱

“文卷于事,溃于忧,而性懧愚”

8、徧遍:

普通。

“券徧合”

9、朞期:

一周年。

“后朞年”

10、:拿东西送人。

“遣太傅

黄金千金”

本义和引申义

15、具:

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引申为饭食。如本文“食以草具”。

有引申为具有、‘具备、准备。

后虚化为全都。

16、给:

本义,丰足。

引申为使丰足,如本文“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17、约:

本义,缠束(套上)。

本文“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后来有抽象意义约束、限制。

后引申为简单、减省。由约束引申为结盟、商定。

由此又虚化为副词,表示估计,大约。

18、金:

本义,上古为金属的总名。

引申为黄金的专名。

又引申为货币。

又用作计算货币的单位。

本课中“金五百斤”,“千金,重币也,”,“

黄金千金”的“金”和“黄金”指的是铜。

19、币:

本义,礼品的丝织品。

泛指聘问和祭享的礼品。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5、未得高枕而卧

6、君姑高枕为乐矣。

(二)意动用法

2、左右以君贱之也。

贱,以之为贱,把他看的很卑贱。

3、孟尝君怪之,怪,以之为怪,觉得这个人很奇怪

4、孟尝君怪其疾也。

5、孟尝君客我。

6、先生不羞。

7、不拊爱子其民。

其他此类活用

名词用于动词

14、衣冠而见之。

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5、因而贾利之。

利:牟利。

名词做状语

1、因而贾利之。

贾,用商贾之道

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客何好?

13、客何能?

14、以何市而反?

双宾语结构

15、为之驾。

判断句

1、百乘,显使也。

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媛之计也。

其他句式

双宾结构

1、为之驾。(给他准备车辆。为:在这里指安排准备

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今字:

24、希稀:

稀疏。

“鼓瑟希”

25、舍捨:

舍弃。

舍瑟而作”

26、莫暮:

日落时,引申指时间靠后的“父子哂之”

异体字:

11、哂吲:

微笑,略带讥笑意。

“夫子哂之

12、泳咏:

歌咏。

“咏而归”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7、小子鸣鼓而功之可也。

8、求也退,故进之,进

9、由也兼人,故退之

退

10、可使足民。

其他此类活用

名词用于动词

12、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章甫

13、风乎舞雩

本义和引申义

20、方:

本义,本文译为向往道义。“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1、会同:

诸侯不定期地朝见天子叫做会,众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叫同。本文“宗庙之事,如会同。”

22、相:赞君之礼者。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6、毋吾以也。

17、不吾知也。

其他句式

谓语提到主语之前: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宜乎是谓语)

其他句式

双宾结构

1、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七、季氏将伐颛臾

古今字:

27、舍捨:

撇开。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1、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

本义和引申义

23、固:

本义,四面闭塞。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难攻易守。

如本文“固而近于费”。

后引申为坚固,又指坚持,固执,鄙陋。

有为副词,本来。

24、相: 本义,察看。引申为相命。引申为帮助,辅佐,如本文“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后特指帮助盲人的人。如本文“则将焉用彼相矣?”  后引申为相互。

25、夫子:

古代对老师,长者,大夫的尊称。

本文指季康子。

26、萧墙:

古今词义不同

5、夫子:

古代对老师,长者,大夫的尊称。

本文指季康子。

固定句式

“无乃”

1、无乃尔是过与?

八、子路而从后

古今字:

28、辟避;

躲避。

“趋而辟之”“辟人之士”“辟世之士”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2、杀鸡为栗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1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本义和引申义

27、体:

本义,全身的总称。

引申指身体的一部分。如本文“四体不勤”

九、大同

古今字:

29、知智:

智谋。

“以贤知勇”

30、刑型:

法式。

‘刑仁讲让’

31、埶勢:

权势。

“在勢者去”

异体字:

13、氓甿:

外来之民。

“愿受以廛而为氓”

14、煖暖:

暖和

“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数”。

15、氾泛:

水浸溢,“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4、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篤夫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正,篤,睦,和

15、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著,著

(二)意动用法

8、故人不独亲自亲,子其子。

亲,子

9、各亲其亲,子其子。

亲,子

10、以功为已。

11、刑仁讲让

12、以贤知勇

其他此类活用

(三)、名词用于动词:

10、故外户而不闭。

动词用于名词

3、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选,选拔出来的人物

本义和引申义

28、归:

本义,女子出嫁。

引申为返回,回家。

又指归还。

有引申为归附,归属,归到一处。

29、货:

本义,财物。

本文“货恶其弃于地也”

为引申义商品,货物。

后又引申为通货、货币。

引申为财务买通入,行贿。

又引申为出卖。

古今词义不同

6、蜡:

古代国君为报谢万物之神于年终举行的祭礼。本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8、大道之行,与三代之英,丘未逮也。

介词“以”的宾语

19、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介词“以”后面的宾语省略

20、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篤夫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21、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十、许行

古今字:

32、偪逼:

威胁。

“禽兽偪人”

33、振赈:

救济。

“又从而振德之”

34、反返:

返回。

“子贡反,筑室于场”

35、倍背:

背叛。

“师死而遂倍之”

36、设

死。

“昔者,孔子没”

37、暴曝:

晒。

“秋阳以暴之”

38、贾價:

价格。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二”

复音词

6、饔飧

7、树艺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6、禹疏九河,沦济累,而注诸海。

17、劳之来之

18、匡之直之

其他此类活用

(一)、名词用于动词:

1、踵门而告文公曰。

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饔飧

3、许子衣褐。

4、冠素。

5、又从而振德之

6、惟天为大,为尧则之

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二)、动词用于名词

1、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陶冶

2、益烈山泽而焚之。

本义和引申义

30、素:

本义,不染色的生丝绢。如本文‘素冠’。

后引申为没有染色的。

又指白色。

虚化为副词,指平素,一向。

又指空,白白地。

31、宫:

本义,房屋的通称。

后来专指帝王的住所。

32、路:

疲困,羸弱。如本文“是率天下而路也”都指疲于本命、古今词义不同

7、氓:

古代指外来迁来的百姓,以与世代住在本乡本土的百姓相区别。本文都指此意“自他乡归往之民”

9、路:

疲困,羸弱。如本文“是率天下而路也”都指疲于本命、10、易:

治理。

如本文“夫以百亩指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2、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23、虽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介词“以”的宾语

24、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代词“之”或“是”复指前置宾语

25、|戎狄是赝,荆舒是惩。

26、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其他句式

主谓倒装:

1、大哉,尧之为君。

2、君哉,舜也。

十一、齐桓晋文之事

古今字:

39、舍捨:

放弃。

“舍之,吾不忍其胡苏”

40、说悦:

高兴。

“王说,曰”

41、刑型:

示范。

“邢于寡妻,至于兄弟”

42、采彩:

彩色。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43、辟闢:

开辟。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44、反返:

返回。

“盍亦反其本矣”

45、辟僻:

邪僻。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异体字:

(齐桓晋文之事)

16、煖暖:

暖和

“轻煖不足于体与”

17、愬诉:

告诉。

“皆欲赴愬于王”

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9、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20、危士臣

21、兴甲兵

兴,使……兴。即发动军队。

22、朝秦楚。

朝,使……朝见

23、以一服八。

服,使……服。(使八个服从一个)

其他此类活用

(一)、名词用于动词

8、刑于寡妻

刑,做出榜样

9、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罔,网。对人民张网。

(三)、形容词用于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一个老,敬爱。第二个,老者。

第一个幼指爱护,第二个指幼者。

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煖不足于体与?

肥甘”指肥美的食物,“轻煖”指又轻又暖的衣服。

本义和引申义

33、保:

本义,负幼儿于背。

引申为抚养。引申为安。本文中所有的“保”都是“安”的意思。

34、明: 本义,光明,光亮。引申为明白,清楚。后用为副词,指“明白地”。如课文中“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意思是明显。课文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引申为英明,明智。古书中的明又指视力,眼力。课文中“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指眼力好,视觉敏锐。后来引申为看得清楚。

35、罔;

本义,鱼网。

用作动词为用网获取。

引申泛指收取、收罗。

有引申为编结。

又引申为陷害,欺罔,如课文“是罔民也”即陷民于罪。

又为动词“无”。

又用为副词“不”、“不要”。

假借为“惘”,迷惑不知。

古今词义不同

11、爱:

在对人和事物怀有真挚身后的感情这个意义是古今相同的。在古代,爱还有怜惜、舍不得、吝啬意义。本文中的“爱”都是吝啬、舍不得的意思。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7、臣未之闻也。

(闻未之)

28、莫之能御也。

(莫能御之)

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

29、《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十二、有子之言似夫子

古今字:

46、反返:

返回。

“南宫敬叔反”

异体字:

18、椁槨:

外棺。

“五寸之椁”

其他此类活用

(一)、名词用于动词

11、若是其货也。

货,行贿。

十三、北冥有鱼

古今字:

47、冥溟:

大海。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48、志誌:

记载。

“《齐谐》者,志怪者也”

49、反返:

返回

“适莽苍者,三食而反”

50、知智:

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异体字:

19、飡餐:

饭食。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复音词

8、扶摇:旋风

9、野马:指春日里野外山林沼泽蒸腾的雾气。

像奔腾的野马。

10、苍苍:

叠音词,深蓝色

11、夭於:连绵词,阻隔,拦阻。

12、穷发:不毛之地。

13、羊角:旋风。曲而上行像羊角。

14、翱翔:盘旋地飞。

本义和引申义

37、冥

本义,幽暗。海水深而呈暗黑色,故以为海名。

后作“溟”

39、鲲

本指鱼卵。这里用作大鱼名。

40、抟:

本义

捏聚成团。

后引申为环绕,回旋。

本文“传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抟”指回旋上飞。

41、培:

本义在根基上垒土。本文“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用假借义,假借为“冯”,指凭借。

42、抢:

本义指触,撞。

本文“我决起而飞,抢瑜枋”

43、決:

本义指疏导使水畅流。

又读xue\,迅速的样子,如本文“我決起而飞”

其他此类活用

(二)、名词做状语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水,在水面上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於者。

疑问代词做宾语:

33、之二虫何如?

34、奚以知其然也?

35、彼且奚适也?

36、彼且恶乎待哉?

其他句式

(北冥有鱼)

双宾结构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忦为之舟。

语法

(北冥有鱼)

6、之:1)动词。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2)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它。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於者”

3)指示代词。此。

“之二虫又如何?”

4)介词。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

“其翼若垂天之云”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在一个分句的主谓间用,表示语意未完。

“鹏之徙于南冥”

6)充当主语和谓语结构之间用“之”

“汤之问棘也是已”

7、其:

1)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做定语。

“其负大舟也无力。”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奚以知其然也?’

2)语气词。委婉语气,表示大概。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十四、秋水

古今字:

51、閒間:

中间。

“两俟渚崖之閒”

复音词

望洋:

仰视的样子。

词类活用

(二)意动用法

1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轻

16、死为留骨而贵。

贵(以之为贵)

其他此类活用

(一)、名词用于动词

20、使大夫二人往先焉。

先,先去做什么事。

21、王巾笥而藏之朝堂之上。

巾,笥

22、惠子相梁。

相,为相

24、欲代子相。

为相。

2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嚇,发出怒声。

25、“嚇”

发出怒声。

本义和引申义

44、泾:

本义指径。

本文“径流之大”指通。

45、俟:

本文“两俟渚崖之閒”指岸。

46、渚:

洲。

47、崖:

指水边高岸

48、时:

本义季节。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0、闻道者,以为莫己若者。

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

31、我之谓也。

被动句

见……于

5、吾长见于大方之家。

十五、小国寡民

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24、小国寡民。

小,寡

(二)意动用法

1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重,把……看的很重

1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以……为甘,美,安,乐

本义和引申义

36、舆:

本义,车箱。

泛指车子,如本文“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固定句式

“无所”

(没有……的必要)

2、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第五篇:古代汉语第一章到第四章课件重点

一 什么是古代汉语前提:古代汉语专指古代汉语书面语 三书说: 主语使宾语发出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主语自己并唐兰《中国文字学》:象形 象意 象声不发出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特殊2 历史分期:

五四运动以前的汉语,都叫古代汉语。分为四个时期:远古时期(殷商时代);上古时期(周秦两汉);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近古时期(元明清)。这是传统的分法

近年来又兴起了“近代汉语”的概念,指晚唐五代到清初的汉语。那么,魏晋南北朝到晚唐以前为中古汉语,清中叶以后迄今为现代汉语 3 内容:

古代汉语书面语还包括两个系统:文言和古白话。文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如诸子百家的文章,《史记》《战国策》《国语》《左传》)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言,又叫“近代汉语”。(元杂剧像《窦娥冤》,明清小说中的古代四大名著)二 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我们应该学习的是文言和古白话。按照现在课时的安排,中文专业的古汉语课以文言为主,理论上讲授文字、词汇、语法等知识,同时学习一定数量的文言作品。现在的课时太少,内容一减再减,我们只能分专题讲解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三 古代汉语的作用

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基础课。同现代汉语一样,语言类的课是我们学习的基础,不论你学什么,语言基础打不好,都会成为学习的障碍。更不用说中文、新闻这样的专业了。还有像古代文学、古代文化史等所有涉及古代的课程,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是源和流的关系,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它对古代汉语有继承也有剔除,想学好现代汉语,也需要有良好的古汉语基础

四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落实字、词、句;2 查阅工具书;3 多读作品 一 汉字的形体演变 古文字(秦以前)甲骨文

通行于公元前1300多年到1100多年,又叫贞卜文字、甲骨卜辞(内容);殷墟文字、殷墟书契(出土地点);契文、契刻文字(书写方法)金文

通行于殷商至战国,铸在青铜器上,又叫钟鼎文(商 周时期出土的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六国古文(籀文和小篆)

指秦以外的六国文字,又叫战国古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也叫简帛文。秦国文字叫大篆,也称籀文。秦统一以后文字由大篆变为小篆 今文字(秦以后)隶书

分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又称汉隶。古隶承上启下,是古今文字的一种过渡形体,今隶则是今文字的开端

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使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彻底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使汉字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楷书(草书和行书)

先有草书,再有楷书,再有行书。三种字体都是在汉以后流行

二 汉字的形体构造

许慎《说文解字·叙》:“六书说”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弯曲),日月是也。”通过描摹事物的形象和线条而造字

(1)独体象形:木 水 刀 人 口 手 女 止 牛(2)合体(附体)象形:瓜 果 齿 须 眉 州 2 指 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初看能够识别形体,审视方能显现意义(1)独体指事:一 二 三 四 五 十

(2)合体指事:本 末 朱 刃 寸 叉 厷 甘 3 会 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同“义”),以见指挥,武信是也。”把两个以上的形象合并在一起,会合出新意的方法就是会意

(1)异体会意:之 步 牧 即 既 采 乘 安 明(2)同体会意:并 从 比 林 森 磊 淼 聶 焱 4 形 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以表示意义的字为形符,取音同或音近的字为声符,合在一起就是形声字

召 问 剥 放 组 杜追 暮 蒿 盟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同一个形符的字意义互相贯通,可以互相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的界说比较含糊,导致后人意见不一。转注没有产生新字,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假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记录要表达的词的意义

自 焉 难 来 它 东 南 西 北 莫 关于汉字构造理论的新探索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象形 形声 假借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大的分类同陈的观点,但不同的是下面又细分了很多小类 写词法理论——词的书写形式: 孙常叙《古——汉语文学语言词汇概论》:从词的内涵写词,有象物、象事、象意;从词的声音写词,有形声、假借;形声是从词的意义和声音两方面写词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在句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并且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叫做名词用如动词。后面具体列出名词用如动词的条件二 形容词、数词用如动词 形容词和动词相同的是,它也能做谓语,但不能带宾语。还不能修饰代词,其他语法特点也与动词根本不同。形容词和数词活用为动词的条件比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稍微少一些,所以不再单独列出。参考名词活用的条件即可 一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等活用为动词的原则:名词等前后往往满足好几个活用的条件,所以不能逐条死记硬背。要对比名词等与动词的语法功能,看它前后的语法成分和语法条件是什么,名词等是不是放在了动词应该出现的位置上 1 两名词连用,构成主谓或动宾关系(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2)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天下缟素,今日是也。(5)曹子手剑而从之。(6)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名词活用为动词 2 名词后面出现宾语或补语(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3)左右欲刃相如。(4)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雍水。(5)师还,馆于虞。(6)沛公军霸上。3 用在能愿动词或状语后面的名词(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不备不虞(防备),不可以师。(3)左右欲兵之。(4)陛下不能将兵。(5)晋灵公不君。(6)不足生于不农。名词活用为动词4 有“而”字连接的名词(1)不耕而食,不蚕而衣。(2)辇而归,君亲推之。(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4)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5)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5 “所”字后面的名词(1)食吾之所耕,而衣我之所蚕。(2)置人所罾鱼腹中。(3)孤山有陈(朝代)时柏二株,其一为人所薪。名词活用为动词 6 “者”字前面的名词(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后代)有在者乎?(2)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缺少谓语,处于谓语位置上的的名词活用为动词(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2)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这个也可以放在第三条)二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2)夫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3)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5)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6)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商鞅的观点)(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8)世之所高,莫若黄帝。(9)(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数词活用为动词(1)六王毕,四海一。

(2)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3)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不十年,王弗召也。

(6)此三子(专诸刺吴王僚、聂政刺侠傫、要离刺庆忌)者,皆布衣之士也„„与臣而将四矣。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8)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一般来说,动词和宾语之间是支配关系,在有些情况下,宾语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叫做特殊动宾关系。(在省略宾语的句子中也一样)特殊动宾关系有以下几类 一 使动用法 :

动宾关系 二 意动用法: 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怎么样,或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当做什么。名词、形容词有意动用法三 为动用法: 主语为宾语实施某种动作行为。这个“为”包含多方面的意义。比如替、给;为了;对;因为等。名词、动词、形容都有为动用法。翻译时要添加相应的介词 一 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1)吾见申叔,生死而肉骨也。(楚国的申叔豫提醒令尹莲子冯注意自己的行为,否则会像以前的令尹子南和他宠信的观起一样,招来杀身之祸。莲子冯非常感激。每个朝代都有权倾朝野的大臣和宦官。如秦朝的赵高;东汉末年的十常侍、董卓;清朝的鳌拜、安德海等)(2)故扁鹊不能肉白骨,微、箕不能存亡国也。(微子、箕子是商纣王时期的王族,是像比干一样的忠臣、仁者)名词的使动用法(3)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车之强,乘毁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主,臣恐其有后患也。(秦昭王要攻打楚国,楚国使臣黄歇上书)(4)于是东诸侯之师,次于鄫以待晋师。(5)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立国、建国)(6)鲁欲将吴起。2 动词的使动用法(1)先生举手出狼。(2)毕礼而归之。(3)焉用亡郑以陪邻?(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5)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6)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7)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秦国的司马错建议秦惠文王攻打蜀地)(2)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3)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4)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5)既来之,则安之。(6)乃出图书,空囊橐。二 意动用法 1 名词的意动用法(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3)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4)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2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2)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6)成(名)以其小,劣之。(7)时充国七十余岁,上老之。(8)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三 为动用法(1)文嬴请三帅。(为、替)(2)夫人将启之。(替,给)(3)邴夏御齐侯。(替,给)(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5)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7)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从外来,骄其妻妾。(对)(8)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对)(9)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因为)(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因为)

下载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考试重点[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上册重点文选翻译大全[五篇范文]

    精卫填海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

    《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古代汉语》(上)课程重点知识树 一、课程说明:古代汉语是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的一门语言工具课。本课程由选文、本篇选词综述、古汉语知识通论及练习所组成。选文多为散文,少......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周及徐《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课程代码: 学 分:3 总 学 时:108 适......

    古代汉语整理

    填空题 《十三经注疏》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

    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 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 、“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 、“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 、“曾不吝情去留”:语......

    古代汉语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