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时间:2019-05-12 16: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全集

一、总目录: 第一章考纲解读

第二章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读诗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第四章高考考点分类解析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节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节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详解

第一章

考纲解读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章

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读诗的基本原则

一、古典诗词的发展变化。

1、《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曾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感情。

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及其特点,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脉络;既要对各个时期的诗歌总体风格有所了解,还要对各个时期的(特别是唐宋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2、诗歌作为典型的文学样式,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二、语言

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例

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3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4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鸿雁”指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读诗及鉴赏的总体要求

1、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2、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

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4、读诗流程歌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六看风格与手法; 七看时代与流派。

第三章

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4、借助近几年的高考题,强化对各类诗歌特征及相应的鉴赏方法的认识和掌握。

第一节各类诗歌特征及鉴赏方法

一、【古代诗歌按内容分类】

1、怀人思乡诗

2、赠友送别诗

3、边塞征战诗

4、田园山水诗

5、咏史怀古诗

6、托物言志诗

7、忧国伤时诗

8、建功报国诗

9、人生际遇诗

10、闲适隐逸诗

11、生活杂感诗

12、即景抒情诗

1【“怀人思乡诗”的特点与鉴赏】

“怀人思乡诗”一般与三类人相关:飘泊在外的游子、长年征战的将士、独守闺中的离妇。“怀人思乡诗”特有的一些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等 “怀人思乡诗”抒写的主要情感包括: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怀人思乡诗”抒写情感的方式: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鉴赏示例】

蝶恋花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2【“赠友送别诗”的特点与鉴赏】

赠友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数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尤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互赠,以表达离愁别绪。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关于送别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赠友送别诗的特征:

文字特征:一般会出现“送”、“别”、“赠”等字样。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杨柳”、“行舟”、“劳歌”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别后的孤寂和思念以及对友人的劝勉和安慰。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以物喻人,或是心理刻画。【鉴赏示例】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3【“边塞征战诗”的特点与鉴赏】

边塞征战诗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与送别相关的“塞下”、“边城”、“烽火”、“羌笛”、“关山”、“月”、“大漠”等词语;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或是长年征战的艰辛和对家人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的抨击。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鉴赏示例2006天津】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4【“田园山水诗”的特点与鉴赏】

古代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田园山水诗”的一些基本特征: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

情感特征:或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 技巧特征:或融情于景,或比喻,或拟人,或夸张,或白描,或渲染,或动静结合,或远近结合,或视听结合。

【鉴赏示例2007全国II卷】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5【“咏史怀古诗”的特点与鉴赏】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或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或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统治昏庸和社会时弊,或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在技法上通常是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有以景衬情的,有古今对比的,有侧面烘托的,有用典的。

【鉴赏示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6【“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与鉴赏】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与作者所需表达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之间有一定得相似性。如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整体上说是托物言志,局部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鉴赏示例】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7【“忧国伤时诗”的特点与鉴赏】

内容特征: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渴望国家统一人民自由。

常用技法:借古讽今、以景衬情,古今对比,化用与用典 【鉴赏示例】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

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

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

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8【“建功报国诗”的特点与鉴赏】

“建功报国诗” 的特征:

意象特征:一般会出现缅怀古代明君圣主、英雄豪杰的丰功伟业;也会出现国难当头、奸臣当道、昏君无能的社会现实;还有战乱、民生、北伐等相关字词;

情感特征:表达的是建功立业、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或抒写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懑和哀痛。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乐景哀情,或是对比衬托,或动静结合、虚实相生。【鉴赏示例】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9【“人生际遇诗”的特点与鉴赏】

“人生际遇诗” 主要是指那些遭遇仕途坎坷挫折的文人墨客对人生多艰、命途多舛、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作。

意象特征:“风雨”、“阴晴”、“夕阳”、“落花”、“流水”、“闲居”、“衰鬓”等;

情感特征:表达的或是人生多艰、命途多舛的悲叹,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或是豁达大度、从容开阔的胸襟。

表达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是虚实结合,或是对比衬托。【鉴赏示例】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

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10【“闲适隐逸诗”的特点与鉴赏】

“闲适隐逸诗”主要是指因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而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闲适隐逸诗”常见意象:田野山林、清风明月、野老隐者、松竹梅兰、龟鹤鹿兔、蓬门柴户、榆柳桑麻等。

“闲适隐逸诗”常见情感:平和安宁的氛围,悠闲详和的心态;美丽的乡村风光,浓郁的生活情趣;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热爱。

“闲适隐逸诗”常见技巧:或融情于景,或烘托渲染,或虚实结合,或视听兼备。语言质朴清新。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1【“生活杂感诗”的特点与鉴赏】

“生活杂感诗”题材比较宽泛,它涉及到生活得每一个细节,因而它所表达的情感相对来说也多姿多彩,多年来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排除以上10类,那么,“生活杂感诗”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青春易逝、时光不再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对仕途失意、知音难觅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告慰平生、欢愉人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对忠贞爱情、诚挚友谊的赞美(如:秦观的《鹊桥仙》)等。

“生活杂感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借景抒情。【高考试题2006全国II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2【“即景抒情诗”的特点与鉴赏】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那种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纯粹于或壮丽山河,或繁华景象,或怡人风物,情感偏重于欢快、欣喜、热爱等简单的情感抒写。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即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鉴赏示例1】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①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第四章

高考考点分类解析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抒写出作者的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其次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表情达意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与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有修辞格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

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分析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举例1: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来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举例2: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二【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最具表现力)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妙)在哪里?

4、某词富有深意,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请分析某字或某句在哪一方面的表达效果。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

(1)陈述对象或态度:直接指出关键字词,或表明观点态度。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

(4)指出用法:指出该词在诗句中的活用现象或修辞手法。

(5)点明作用: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全国卷Ⅰ】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

第二节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浸润于形象之中的诗歌内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景物形象: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往往浸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素。

事物形象:指诗中所刻画的某一物件(如:松、竹、梅等)所赋予读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灌注着作者的情感、人格、评价倾向,读者从中得到某中生活启示或人生感悟。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形象(物象)类举】

【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

1、雄浑、开阔

2、高远、纯清

3、庄严、肃穆

4、清幽、明丽

5、深隐、旷达

6、静谧、悠闲

7、空灵、秀美

8、慷慨、豪迈

9、和谐、融洽

10、激越、狂野

a、缠绵、悱恻 b、萧瑟、落寞 c、苍凉、悲壮 d、凄婉、冷落 e、荒凉、衰败 f、凄苦、悲凉 g、痛苦、悲愤 h、低沉、怨婉 i、幽暗、忧惧 j、悲怆、幽怨

【“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第三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

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种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之二——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衬)、夸张、借代、比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手法。

【表达技巧之四——篇章与结构】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附录)【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概念解读】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模式】 ⒈这首诗的某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⒉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这幅画面的。

⒊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一意象的? ⒌对第三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⒍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⒎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注意两点:A、题目提问的指向:是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抑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等)?B、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分析要清楚、细致,要联系诗句中具体的字词或语句做一个详细的解说。如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或者以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或者某句是实写、某句为虚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包括该表达技巧在语言锤炼、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达主旨等方面的效果。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考纲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价值观、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等。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常见的提问模式】 ⒈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⒉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⒊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⒋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

⒌这手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涉及面较为宽泛,而要做到全面理解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内心感受和写作意图、揣摩出作者赋予诗歌语言之中的思想以及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我们就有必要尽可能

多地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的变化以及写作的背景,从而推测到作者当时的心境,结合诗歌本身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要凭借的几个点】

1、借助题目的信息推测诗歌内容的大概范畴。

2、借助对诗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的一般性特征的全面了解把握诗歌的总的大致的思想内容。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中原、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点。但切忌生搬硬套。

3、借助序言和注解的信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4、依据诗歌整体意境评价其思想内容【这是根本】。

5、借助抒情或议论性语句揣摩其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通用的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题要点】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提纲】

⑶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 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

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复习建议】

1、加强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注意题型的“高考标准化”,注意答题思路、步骤、要求标准化。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第二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章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4.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及其社会意义,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社会价值、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的局限性。

第二章

高考考点分类解析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考纲解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形象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抒写出作者的情感,深刻地反映出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时首先要学会根据语境推断出词义或语义,其次要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表情达意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与用意。要特别注意诗中有修辞格和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

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诗歌中有关词语或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理解诗歌中关键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分析诗歌整体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等方面的艺术效果。

举例1: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后来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举例2: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二、【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最具表现力)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2、某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妙)在哪里?

4、某词富有深意,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5、请分析某字或某句在哪一方面的表达效果。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三、【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

(1)陈述对象或态度:直接指出关键字词,或表明观点态度。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在诗句中乃至在全诗中的含义,包括其表层意义、潜在意义、比喻意义、双关意义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描述该字所在句的景象。

(4)指出用法:指出该词在诗句中的活用现象或修辞手法。

(5)点明作用: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突出了什么样的主旨,或在结构上起了什么样的作用等。

【古代诗歌“赏析字词语言”通用的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全国卷Ⅰ】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

(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

(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

第二节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诗歌形象:也就是诗歌意象,是作者在诗中选取的融铸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等诸要素。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形象(意象)有机融合就形成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对意境的分析则包括对诗歌形象、内容、情感的全部把握和鉴赏。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浸润于形象之中的诗歌内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人物形象:主要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景物形象: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形成的一种形象,它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往往浸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因素。

事物形象:指诗中所刻画的某一物件(如:松、竹、梅等)所赋予读者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灌注着作者的情感、人格、评价倾向,读者从中得到某中生活启示或人生感悟。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常见的提问模式】

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或: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②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象)?有什么寓意?

③诗中塑造了什么形象(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所写形象(意象)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形象(即意象)与诗人的情感综合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意境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2009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 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附录)【古代诗歌中常见形象(物象)类举】 【古代诗歌的常见意境类举】

1、雄浑、开阔

2、高远、纯清

3、庄严、肃穆

4、清幽、明丽

5、深隐、旷达

6、静谧、悠闲

7、空灵、秀美

8、慷慨、豪迈

9、和谐、融洽

10、激越、狂野

a、缠绵、悱恻

b、萧瑟、落寞

c、苍凉、悲壮

d、凄婉、冷落

e、荒凉、衰败

f、凄苦、悲凉

g、痛苦、悲愤

h、低沉、怨婉

i、幽暗、忧惧

j、悲怆、幽怨

第三节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考纲解读】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种抒情方式。

【表达技巧之二——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表达技巧之三——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中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偶、对比、衬托(反衬)、夸张、借代、比拟、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手法。

【表达技巧之四——篇章与结构】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附录)【古代诗歌常见表达技巧概念解读】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模式】

⒈这首诗的某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⒉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这幅画面的。

⒊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⒋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一意象的?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通用的答题思路】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注意两点:A、题目提问的指向:是问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还是篇章结构?抑或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艺术手法、表达技巧等)?B、要落实到具体的点上。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分析要清楚、细致,要联系诗句中具体的字词或语句做一个详细的解说。如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或者以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或者某句是实写、某句为虚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包括该表达技巧在语言锤炼、描绘景物、抒发情感、表达主旨等方面的效果。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第四节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考纲解读】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包括概括分析作品的主旨、形象的社会意义;评价作者赋予作品的感情、价值观、人生观;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或认识 的局限性等。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常见的提问模式】 1.请结合全诗赏析某一(几)句的意思或内容。

2.为什么说这首诗是什么诗或表现了什么情意,结合全诗加以分析。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写了什么样的内容)。4.某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你认为怎样?

5.这手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或内容,请具体说明。6.本诗某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涉及面较为宽泛,而要做到全面理解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内心感受和写作意图、揣摩出作者赋予诗歌语言之中的思想以及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我们就有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的变化以及写作的背景,从而推测到作者当时的心境,结合诗歌本身去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要凭借的几个点】

1、借助题目的信息推测诗歌内容的大概范畴。

2、借助对诗人生活经历及思想感情的一般性特征的全面了解把握诗歌的总的大致的思想内容。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中原、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每个人的思想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都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从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特点。但切忌生搬硬套。

3、借助序言和注解的信息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4、依据诗歌整体意境评价其思想内容【这是根本】。

5、借助抒情或议论性语句揣摩其思想内容。【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通用的答题思路】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答题思路示例】

高考题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 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题要点】

1、用自己的话呈现诗歌描绘的画面。

2、用精练的词语概括画面内容(不是氛围)。

3、诗歌反映出作者当时的思想或心情。

4、诗歌体现思想内容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提纲】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古代诗歌鉴赏之复习建议】

1、加强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注意题型的“高考标准化”,注意答题思路、步骤、要求标准化。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举一反

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第三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练习题

1、欣赏首句“饮”的作用。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2、欣赏颔联中的“咽”和“冷”。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3、读诗答题。

蝶恋花 【宋】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试从“景”与“情”的关系进行分析。

2、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答1:“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伫倚”的结果却是“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草色烟光”之景却与“无言谁会”之情结为一体,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答2:(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

(2)从 “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

4、读诗答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这首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什么感情?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作用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答1:不是同一时间,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作者这样处理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伤,酒醒以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得很远,倍感凄凉孤寂。

答2:前者描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乐景衬哀情,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正面衬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5、读诗答题。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答案提示: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三句写实,后一句是想象。

6、读诗答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7、读诗答题。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阅读上面两首诗,说说两诗在内容和表达技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两首诗都是咏史诗。《汴河曲》借咏史来抒发昔盛今衰之情,通过古今对比的景物描写,曾经“无限春”,而今“已成尘”,满堤的杨柳让回顾昔日繁盛的行人满腹愁绪。《汴河怀古》借咏史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诗歌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如果排除隋炀帝南巡的奢华行为,单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8、读诗答题。

鹧鸪天〃桂花

【宋】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试分析词中是如何刻画桂花的形象特征并表达作者的志向的?

【参考答案】提示:

1、首句形神兼备地直接描绘出桂花的独特风韵:外表并不艳丽,但体性温柔、香留天地;第二句作者直接议论,强调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突出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冠绝群花;下片先借梅和菊来侧面烘托桂花“冠中秋”;然后借对先贤屈原遍赞群花、唯独没提及桂花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爱。经过层层议论,“情疏迹远”但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就鲜明而突出了。

2、作者借咏颂桂花来表现自己对这种“情疏迹远”但香浓品高的品格的真爱和赏识,这也是作者对这种独特高尚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9、读诗答题。

柳梢青〃春感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注】这首词是南宋沦亡之后,作者隐居山林所作。

这是一首亡国的悲歌。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春感”的?

【参考答案】

提示:

1、以虚写实:上片写对故都凄凉情景的想象,下片回顾故国情景。

2、今昔对照:上下片的情景对比;

3、化用与用典。“春感”:对南宋故国表达深沉的怀念,对元统治者表示切齿的痛恨,抒发了亡国的深哀巨痛。

10、读诗答题。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若个:哪一个

表达主旨:

表达技巧: 明确:

表达主旨:投笔从戎、矢志报国的决心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

表达技巧:反衬,直抒胸臆。

11、读诗答题。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用轻松地生活小事为题材来表现严肃的人生主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细读这首词,说说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

提示:这首词写眼前之景,寄寓心中之事。从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中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即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这也体现了作者藐视祸患、达观自信的胸襟。

12、读诗答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13、读诗答题。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参考答案】

(1)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4、读诗答题。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②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①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②提示:一二句视觉与嗅觉相结合。三四句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15、读诗答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评价鉴赏: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陈述对象或态度:是“拳”和“退”(2)解释含义:“拳”是“蜷缩”的意思,这里是栖息意; “退”是“越飞越远”的意思。

(3)描述景象:鹭鸟在沙滩上蜷缩着栖息,鸿鸟在天空中越飞越远(4)指出用法:形象别致生动而又准确的动词

(5)点明作用: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16、读诗答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提纲】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17、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全国卷III)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如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动”和“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1)】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

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题目不作要求,可略。

【答题思路(2)】

①判断并指出诗歌中的表达技巧。本诗从“动静结合”的的角度刻画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②具体分析运用了该表达技巧的诗句。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③分析该表达技巧运用的效果。全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答案提纲】

(1)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修辞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以“淡磨明镜” 来比喻“平静的水面”,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来反衬“东风忽起”之前的水面的平静。(2)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案提纲】

诗歌开头“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山前珠翠绕”“ 殿里笙歌作”,描绘了中原昔日繁盛境况,而如今“荒烟外,许多城郭”“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一片狼烟,满目风尘;昔盛今衰的悲慨中表达出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而结尾“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则表达了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则是想象“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第四篇: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

(二)标志

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等。

(三)代表诗人

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

1、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2、统治者——穷兵黩武

3、家乡——思乡念亲

4、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

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

四、边塞诗语言特点

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五、边塞诗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

六、边塞诗常见意象

1、与战争有关地名:

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

2、与战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 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

3、与战争有关的景物: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4、与战争有关的器物: 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

5、与战争有关的乐曲: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诗句直接抒发了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的《从军行》

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一边是现实中无定河边悲哀凄凉的丈夫枯骨,一边是妻子梦境中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对照,凝聚着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乡愁。)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7、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8、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如: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春景喻冬景,描写了塞外玉树琼花的雪景。)

八、边塞诗时代特点

1、盛唐: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中、晚唐:国势渐衰,昂扬向上的基调依旧,但悲壮惋伤的成分渐多。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3、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感情或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高考设问方式】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解题指导】

1、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2、其次,分析意象、意境特点。

3、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把握思想情感

4、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

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

巩固练习:

1.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羸弱老兵。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渲染了“愁绝”的气氛。

3.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4.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注释]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渲染了什么气氛?

第一句是(俯视)远望,第二句是近看(仰视),采用比喻修辞,描绘出清冷寂静的环境,渲染了凄冷寂寞的气氛。(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6.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①对比,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借代手法,“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第五篇:解读语文高考中国古典诗歌分类鉴赏答案

第四句的“流莺”均是紧扣诗题,写出“夏”的意境。

十四、《幽居初夏》

1、写出了景物幽静,生机勃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闲适、怡然自得之乐。结尾两句抒怀,表达了 涛人志士空老,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幽情中有暗恨。

2、这首诗写幽居初夏景色。湖径胜处,野斜横斜,绿荫绕屋,水满、草深、鹭飞、蛙鸣,“箨龙” “木笔”生机盎然,景清幽,物安详.人闲适,确有陶渊明诗的恬静,白居易诗的明浅。但从结句抒发 的感情来看、,他的心境是不静的,他抑郁不平之气表现了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坚韧执著的个 性特征。

四、边塞诗

———、1、登高菊

2、“见月两回圆”,点明了离家赴边的时间,写出了诗人离家之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思念。

3、B

4、A

1、古(或:歌行)

2、风沙暗雨雪纷纷

表现战士戍边之艰辛痛苦。

3、对比(或:反讽)

4、这首诗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如从不同角度来写边塞的开阔境界,高处:登山望烽火,低处:饮 马交河边,全景: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这首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战士的痛苦和激愤。如“公主琵琶幽怨多”,“胡雁哀鸣夜夜飞,胡 儿眼泪双双落”,都是侧面描写。

二二:,1、古

2、羌笛何须怨杨柳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两句点出了地点和描写了环境,不仅写出了天山云海 的恢弘气势,也让征人勾起了思归的心绪。

3、《关山月》从征人和思妇两个角度、虚实结合来抒写思念之苦之切,而《陇西行》中,把“无定 河边骨”与“深闺梦里人”联系起来,对比强烈,震撼人心,有力地表现了连年边塞征战给人民带来深 重苦难。

四、1、D(这里的“穿”是“破”的意思)

2、“其二”以景句结尾,以景结情,充满无限边愁,言尽而意无穷。“其四”则直抒胸臆,抒发了 将士建功立业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3、A秦时明月汉时关B镜中衰鬓已先白C雪上空留马行处D落日照大旗

五、1、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暗示这地方荒凉至极,也流露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

3、“一杯”与“万里”相对比,表达了将士们深深的思乡之愁,一杯浊酒怎销得了这浓重的乡愁?

4、刻

表达了将士们建功立业而壮志未酬的愁苦。

六、1、点明时间,渲染悲凉气氛。

2、“更”.表明刚才已经愁苦万端,而此刻则愁上加愁无边无际了。

3、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都是虚写,都从对方思念写。

七、1、A明月来相照B月出惊山鸟C江南江北送君归D雪尽马蹄轻

2、D

3、“直”,写孤烟之高,“圆”,言落日只低,这样在广阔的背景下,写出了边塞独有的壮美景色。

八、1、B

2、这两首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和主旨基本相同。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月光来渲染悲凉的 气氛,思乡之愁;前者写闻笛,后者闻笳,这也相似。当然,从结句看,后一首在抒发感情上更明显些。

九、1、D(应是正面描写)

2、《塞下曲》运用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壮志,也表达了诗人对边防的关心。《听晓角》寓情 于景,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诗人的愁苦。

3、A明月来相照B胡儿十岁能骑马

C长风破浪会有时D只是当然已惘然

十、1、王勃

卢照邻骆宾王

2、B

3、这首诗通过对气氛的渲染、场面的描写、环境的衬托等,塑造了一位投笔从戎出塞征战的书生,可谓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4、A五千仞岳上摩天B家祭无忘告乃翁C愿将腰下剑D悔教夫婿觅封侯

十一、1、边塞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

3、“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土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 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十二、1、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F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 的悲愤。

2、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 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种心情都在“有谁 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

3、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

十三、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4、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十四、1、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 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3、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五、送别诗

—、1、一字师

2、A

3、看似淡淡点出各自的行程,但正是从两人的行程可见相距迢迢、天各一方,自然深含离别之愁;

可谓“道是无情却有情”,言尽意无穷。

二、1、B

2、一般的送别诗总是写离别时的无限愁绪,而这首诗却是写别后之情。本诗写景叙事相结合,以

景结情。又,以“红叶青山”之“乐景”

反衬离别之苦。

3、A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C西出阳关无故人

D洛阳亲友如相问

三、1、鸿雁

砧声

2、父辈送子似的牵肠挂肚和谆谆嘱咐。

3、D

四、1、A芳草萋萋鹦鹉洲B对饮成三人

C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D天然去雕饰

2、B

3、《送友人》运用比喻这一修辞方法(“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来抒发诗人的离愁,末句(“萧

萧班马鸣”)以马写人,更表达了这浓浓的离愁别绪。《送友人人蜀》则运用想象,描写友人一路行程的 环境,为他分忧、为他劝勉,表达了诗人的绵绵情意,末句还还寄托了自己人京后政治上的不得志。

五、1、C

2、这两首送别诗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与友人分别时的留连不舍,充满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但诗中流露的感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前首虽含离情别绪,但并无伤感,还流露着诗人欢快的情绪,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后一首则满含离别的伤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孤寂感。另外,前者充满诗情画意,则侧重借景抒情。

3、A天涯共此时B不尽长江滚滚来C雪上空留马行处D替人垂泪到天明

六、1、耆卿三变北宋

2、寒蝉长亭杨柳残月

3、C

4、B

七、1、幼安苏辛豪放

2、拟人赋予水、风以“无情”,而以水、风的无情,反衬出人的有情,从而渲染了离别的伤感气

氛。

3、C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忧国的深情、抱国的夙愿和对友人情谊、衷心的祝愿,可谓委婉曲折、含蓄

隽永。词人通过想象,写景,运用拟人手法来抒发分别时的情感。又借用典故(“莼鲈”),想象友人与

儿女团聚,表达对他的祝愿,也抒发自己的感慨。下片的主体部分也是通过词人的想象来抒发情感。

八、1、词人把送别时所见之景(山、水)比成眉和眼而使之成为有情物,这样就非常巧妙而形象地表

达了浓浓的离愁别绪。而“眉眼盈盈”一方面指友人所去之地,另一方面也指送别时脉脉含情的神态,充分表现出一中含蓄的美。

2、这样词人把分别时的愁苦更加深切的表现出来。

3、寄托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愿友人与春光同在。

九、1、万里霜

西风

长虹

亭西风雪

2、那样会使人在孤身天涯的自伤中,更增添故乡渐行渐远、一去难返的无边悲伤。

3、第一首,诗人通过想象,描写“鱼海”的苍凉景色,用“休望”这种看似无理的劝慰,抒写友

人肠断天涯的伤感。第二首,则通过江南长亭相送的实景描写,借景抒情,借对比惊心的问语,抒写离

别之苦。

4、A更行更远还生B芳草萋萋鹦鹉洲C春草生兮萋萋D春风吹又生

十、1、(1)唐伯玉

陈拾遗

登幽州台歌

(2)希望友人建功立业扬名塞外的美好祝愿。

(3)1“洛阳道”之遥远。②对友人的思念绵绵不尽。

2、B

3、《送魏大从军》主要运用典故来希望友人为国效力,名扬塞外,全诗洋溢着一种豪情和悲壮慷慨

之气。《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则从别宴的场面、场景写起,借用琴声,抒写友情,最后由实写转

向虚写,表达深深的离别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清澈宁静,哀而不伤、回味无穷”。

十一、1、C

2、A

十二、答案举例: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

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十三、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

十四、1、“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

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六、思乡诗

一、《月夜》

1、子美少陵野老

2、A

3、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是构思的奇特,从对方写起。写此诗时,诗人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的长

安,在长安,他望月思家、思念在鄜州的妻子儿女。但他不从长安月写起,而是想象鄜州月下妻子思他

的情景,以儿女小不解忆,反衬妻子的独忆,以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来突出妻子望月之久而忆念之深,通过妻子对自己的思忆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二、《雨夜寄北》

1、杜牧小李杜

2、这首诗本来是要表达自己眼前的羁旅之愁和不得归之苦。但诗中并没有直接地表达自己眼前的 愁苦,而是通过想象将来与妻子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切。未来的乐反衬了今夜的苦,而今夜的愁 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的乐,所以此话虽明白如话,却曲折、温婉、含蓄隽永。

三、《邯郸冬至夜思家》

1、七绝七律

2、这两首诗都是写羁旅飘泊在外,逢佳节思乡的情景,只是白诗写的是客中度冬至而思家,而黄

诗则是客中逢除夕而思家,两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结尾处,皆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描写了家里的人对自己

的思念情景,在空间上来了一个大的跳跃,表现自己对家里的思念之切。

四、《除夕夜》

1、诗人在除夕之夜客居他乡,远离亲人,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不觉触景生情,凄惨

难眠。

2、诗人本是要抒发自己在除夕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但他却不写自己,而是写故乡的亲人对自

己的深深思念牵挂之情,这样就把双方思之久,思之深,思之苦的感情完美地表现出来,而语言上却显

得婉委含蓄。

五、《恨别》

1、诗史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对故国、骨肉亲人的怀念,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情怀。

2、C

六、《寒食寄家师诸弟》

1、空想

2、第三句直抒胸臆,其他三句皆是写景,第一句写雨中空斋,第二句写江上流莺,第四句杜陵草

青,这些都是因第三句而生。反之,第三句的抒情又有赖于上两句和下一句的烘托。

3、结句写景,但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暗写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诸弟、故

园的怀念之情,诗人对人与地的怀念俱在写景中。

七、《逢人京使》

1、两首诗的第三、四句都分别用了一个细节描写。岑参是与自己远赴西域,也不知走了多少天,一天他忽然迎面碰到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就想请他捎封家信回京,但是走马

相逢,没有纸笔,那么就请你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去吧,这个细节把行者匆匆的情景,对帝京、故园

的思恋而又“功名只应马上取”的雄心都表现出来了。张籍的诗剪取了家书就要发出的一个细节,“复

恐”写尽了写信人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动作,更表现了诗人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对

家人的深切思念,细节的真实形象生动,更有力地表达的情感。

八、《渡江汉》

1、不可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改为“近乡情更却,急欲问来人。”因为作者被贬岭外,又

长期接不到家人的音讯,一方面日夜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牵累而遭不幸。所以渡

过汉江,“近乡”后,更担心碰到熟人,粉碎长期来梦寐以求与家人团聚的梦想,所以“情更怯”“不敢

问”。

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1、子厚柳柳州古文运动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用了一个奇特的设想,陆诗说“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化为千万个人,让每一

枝梅花之前就有个放翁呢?”其逸兴遄飞,对梅花的狂态,赏梅的痴情,通过这一设想,得到淋漓尽致

的表现,且格调极高。而柳宗元的诗是写诗人被谪居岭南,万里投荒,羁情凄凄,愁思郁郁,他要使自

己化身千亿,站在峰头望故乡。

·

十、《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旅次

2、从写景角度看,它从视觉、听觉,绘声绘形,传神逼真。鹤从高空向孤岛盘旋而下,著一“盘”

字;蝉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用一“曳”字,别致而传神,而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以鹤、蝉自喻,鹤脱俗而蝉清高,一个“投孤屿”一个‘‘过别枝”,是说自己空有才学,却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却

异地依人,他乡作客,寄托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十一、《思乡》

1、两诗皆是思乡之作,只是李德裕诗有浓厚的迁谪之意,而李觏的诗只是抒写了落日黄昏游子浓

郁的乡思。在写法上,《思乡》一开始以衬托的手法,极写故乡的遥远。而三、四句写诗人凝视碧山的 所见所感,“已恨碧山”阻隔了故乡,而“碧山还被”苍茫的暮云所遮,唤起了一种凝重的情绪。而《登》 诗的一二两句也是极写帝京之遥远,以鸟飞衬托,夸张中有浓厚的抒情因素。

三四两句写自己思归不得,是因为这里的“青山”“留人住”“百匝千遭”的群山围住自己,使自己 无法走出去,由此意象让人联想到政敌的四面环伺,重重包围,情调深沉而悲凉。

十二、《客怀》

1、C

2、甲词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他急切盼望见到亲人、故人,但亲人都毫无信息,更是愁上加愁,倚 楼远眺,不见彩筏,空闻雁声,漂泊天涯的孤客愁何以堪。而乙诗最后两句离开了前三联的思路,独辟 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想吴中的家,而联想到吴中的家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照,更显出千里客居者的孤 独与苦闷。

十三、《踏莎行》

1、写初春景象和“行人”的离愁别恨。写“行人”的妻子凭栏远眺,思念“行人”愁思绵绵。

2、上阕是实写,写“行人”在早春愈行愈远,而思乡之愁也愈行愈浓,而下阕是虚写,写“行人” 的妻子在家凭栏远眺,思念丈夫。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把离愁别恨抒发的淋漓尽致。

七、怀远诗

一、《春梦》

1、从这首诗总的来看,美人应指的是男人,诗人模拟女性之口抒发对离别爱侣的思念之情,因洞 房的春风而感到季节的变换,而引起感情的波动,表现了女子的细腻感情,而美人在湘江之遥。一般来 说,在古代男人为了功名或为了谋生,外出远离是常见之事。

2、在枕上只片刻工夫,在梦中已走完了到江南的数千里了,用“片刻”和“数千里”对比,既写 出了梦中的迷离虚恍,也暗示了平日的深情密意,也就是说以时间的速度与空间的广度的对比,写出感 情上强度与深度。

二、《大末怀李白》

1、D

2、应该指屈原。这一联是诗人的想象之词,屈原自沉殉国,满腔怨恨,虽死犹生;而李白一心思平定安史之乱,一清中原,反而遭受获罪远谪,当然也是满腔怨恨,两人千载同怨,李白一定作诗相赠 以寄情,表现两人的“心有灵犀”。

三、《酬乐天频梦微之》

1、微之

“新乐府运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白居易的诗记梦抒发念旧之情,元稹则以不曾人梦写凄苦之情;白诗用人梦写苦思,写人之常 情;元诗则用不能人梦,写人之至情,他把不能人梦的原因作了离奇的解释,梦想见你,但近来我的身 心被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可见心境更凄苦。

四、《沙丘城下寄杜甫》

1、应是五古:虽然句数、字数,押韵似近体诗中的五律,但格律却不严格,别说平仄,中间的两 联也不对仗,所以不是五律诗。

2、第一二两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颇有几分对自己闲居乏味生活的恼恨与自责。三四句描绘客 观环境,对诗人来说,似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也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这 萧瑟的秋天,更令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愁思难排,只好借酒浇愁,借歌忘忧,但又“不可解”“空 复情”,这样就逼出了“思君若纹汶水,浩荡寄南征”,可见前六句处处写“我”,却字字思君。

3、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②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平沙莽莽黄入天

④吾辈岂是蓬蒿人,五、《江楼感旧》

1、B E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休裁上,两诗都是 七言绝句,在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而且都流露了物是 人非的感伤,在写法上,都是拿去年与今年相比,而且三四句都点明了题旨,升华了意境。

3、①大庇天下寒七俱欢颜

②老病有孤舟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六、《白河南经乱》

1、战乱饥馑,灾难深重,祖传的家业荡然一空,兄弟姐妹抛家失业,天各一方,回首战后家园,一片寥落凄凉,破败的故舍虽在,可流离失散的同胞骨肉,却各自奔波在异乡的道路中。

2、这一联用了两个比喻,非常形象贴切: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形影 孤吊;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如深秋中断了根的蓬草,在萧瑟的秋风中,飘泊无定。而且以吊影分飞,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了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凄苦。

3、尾联写诗人自己在飘零凄苦中夜难成寐,举首望明月,情不自禁地联想到那些飘散在各地的兄 弟姐妹们大概和自己一样望月思乡而潸然泪垂吧,流散在五处深思家园的心,也都会是相同的。而苏轼 是因在中秋思弟而不能团圆,故退一步想,只要人好好地活着,即使相隔千里,也共一轮明月,两人都 是望月思亲。

4、①辨才须待七年期白《放言五首之三》

②居人思客客思家白《望驿台》

③犹抱琵琶半遮面白《琵琶行》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白《琵琶行》

七、《怀良人》

1、社会**,农村经济破产。农村的壮汉不是被迫外出谋生,就是被征调前方打仗,长期不能归,剩下妇人和老弱,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诗中的贫妇头发散乱,插的是荆条发钗,衣裙还是当年出嫁时,穷的实在少见。,八、《长相思》

月光皎洁,这位闺中少妇仍倚楼眺望,她身在妆楼,却思随流水,念远人而不得见,欲望穿秋水,成就了一副剪影式的画幅。

九、《一剪梅》

1、首句环境描写,“红藕香残”,“玉簟秋”,透出冷落寂寞,接着假想丈夫在家,——同划船多好,于是上西楼,见回雁,望明月,计算丈夫离开的日子。“花自飘零水自流”移情于物,又回到现实“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是设想丈夫也在思念,夫妻合写,这是怎样的愁情呢?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 上一下,用平常的字表现新奇的意境,似千万种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2、韩诗的上句以描写的方式写出了于桃李烂漫的季春,见景而相思,而李清照是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已推想丈夫,深知这种相思是双方的,以见两心相印。从时间上讲,韩在前是唐代 诗人,而李清照这两句词也有可能从韩诗化出,但一经化出,就起到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裂 的,又是合一的,是两情的分合深化,其分合表现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 “思”而化为“愁”。

十、《醉花阴》

1、易安婉约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首先妙在以菊花之“瘦”比人之瘦,其次妙在这三句共同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远的意 境:“帘卷西风”为“人比黄花瘦”作了环境渲染,使人联想到一幅西风菊瘦,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 叹怜花白怜的图画。三妙在这三句又与这首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例如:“莫道不消魂’’因而 “东篱把酒”。

3、①应是绿肥红瘦

②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③星河欲转千帆舞

④到黄昏,点点滴滴

十一、《望江南》

1、飞卿绮丽浓郁词藻华丽花间

2、两种说法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去掉”说主要是从诗词的含蓄以写景结,寄不尽之意于 言外,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高潮”说从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认为前几句描写尽了思妇的形象与动态。倚楼眺望前精心梳妆修 饰,“过尽”四字写出船只之多,暗写思妇眺望之久,然而“皆不是”,陡转,只见思妇失望之深,“斜

晖”句景中透情,更衬托思妇满怀愁思,后五字直接抒情,作了点睛之笔,将情感推向高潮,然后嘎然

而止。

十二、《永遇乐》

1、子瞻东坡居七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3、这首问是怀人之作,表达作者对孙巨源的怀念之情。但作者不从自己一方落笔,而是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辞,有人有己,扑朔迷离,上片从设想孙巨源当初离别海州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写

在景疏楼上饯别时的“明月如水”;接下来写明月有情,“随人千里”,然后写别来三度月圆,旅途孤单,唯有明月相共。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写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怀人之思,写

孙巨源越深思,越真切,则衬托自己对孙巨源思念的越强烈,越深沉。

4、(1)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应似飞鸿踏雪泥(3)姓名粗记可以休(4)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

水如天

十三、《点绛唇》

1、C

2、这首怀人念远之作,由思者听歌而至人梦,由梦中寻觅而对月怀人。结句写景,是在思远者问

花无语,寻觅无着之后,怅然若失,愁绪茫茫,不知所之,转见明月·,而明月也失去它固有的i匕辉,似

乎已随那人已去,而结句所展示的空间既大且空,仿佛置人于一个广袤而暗淡的天地间,想见思者那悲

凉而空虚的情感。

3、这主要表现在词中对梦境的描写中,梦境中的景物选择了“梦云”“烟树”写花而无语,状月而

不皎,即使是春天的“江南路”也以“依约”限制,画面不见浓笔重彩,显得清空,疏淡。

十四、1、散曲元杂剧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2、略。

八、咏史诗

一、《乌栖曲》

1、吴王昼夜相继的荒淫,醉生梦死的生活。象征(或隐寓)吴国即将走向没落的趋势。借吴王荒

淫来托讽唐玄宗沉迷声色不理朝政一事;或警醒唐玄宗如果一味沉湎声色,必将导致朝廷灭亡。

2、结尾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省:一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喟叹,二是诗人对沉湎声色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长此以往,将乐失国亡,单独的奇句出现,更突出以上

的作用。

二、《燕昭王》等

1、借古讽今,寄慨抒怀,怀才不遇

2、生不逢时,未遇明主,因而英雄无用武之地

3、陈子昂的诗将情感留于叙述描写中,显得更加含蓄而深沉,字面上似乎是以平淡无奇的语言写

自己“登碣石馆”“望黄金台”,然后看到的是起伏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一片荒芜,黄金台不见了。

燕昭王不见了,结尾又写到自己览古归营,其实细读便感到诗人对古人的无限向往,对现今世路坎坷的 深沉感慨。

李白的诗还有一些直接抒情的诗句子,如“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对不重贤士的现实表示强

烈的不满,结尾两句借田饶“臣将去君,黄鹄举矣”的典故,表明自己将远走高飞,别谋出路的愤慨之

情。

三、《过华清官》等

1、同:两首都是咏史诗,所咏题材相同;异:写法不同:甲诗通过描写送荔枝一事来讽刺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而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作者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感慨。另外,甲 诗开头两句犹如电影镜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骊山图景;而乙诗开头两句描述了诗人长途跋涉到华

清官后所见到的凄迷景色。再次,甲诗讽刺了唐玄宗的淫乐误国;乙诗取景深远,意味无穷,表现了对

历史的深思。

四、《赤壁》

1、不赞成。因为那样一改,虽然平仄,韵脚全合,但违背了诗歌创作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原则。诗

的最后两句虽是评论赤壁之战成败的原因,但诗人并未空乏说教,而是付诸形象,从反面假设:如果这

次东风不给周郎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东吴的两位美女将会被曹操掳去。用形象思维观察生

活,别{小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铜雀春深”这一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这正是作者艺

术处理上的匠心独特之处。

2、①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隔江犹唱后庭花

五、《蜀相》

1、D

2、萋萋碧草无人欣赏,呖呖黄鹂无人聆听,突出表现了武侯祠庙的荒凉之境和诗人自己难言的寂

寞之情。

3、①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

②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③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六、《西施》

1、七绝西施与吴王越王的故事为题材

2、D

3、C三、四两句字面上的意思是批评勾践只送一个美女便赚一个吴国,其实这是故用曲笔,指桑

骂槐,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洋溢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发人深思。

七、《石头城》

1、刘禹锡的诗石头城在沉寂的群山中,在凉意的潮声中,在朦胧的月夜里,写尽了故国的没落荒

凉。诗中只见山水明月,而六朝繁华俱无,所以,诗中句句写景句句融情,表现诗人对故国萧条,人

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刘翰的诗也是融情于景的典范,草满吴宫,而且“绿”到台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明月夜空,声

声雁啼,仿佛融为一体,在诉说着六朝衰败后的沉寂凄凉。

2、①天翻地覆慨而慷②飞入寻常百姓家③王睿楼船下益州《西塞山怀古》。

八、《长沙过贾谊宅》

1、A.第三句写孝文帝郑重求贤,虚心垂询,以至于“夜半前席”,但是,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

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这是什么样的“求贤”,这种“求贤”对于贤者意味着什么!似刺文帝,而

作者所处的晚唐又何尝不是这样!显然这一句的言外之意是讽刺晚唐的统治者,同时又赋予诗人怀才不

遇的感慨。

九、《蜀先主庙》

1、梦得,狂放

2、叱咤风云振兴汉室的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荒唐的警告。

十、《岳鄂王墓》

1、这首诗是作者瞻仰岳飞墓时所作,抒发了对南宋名将极为沉痛的哀悼之情。对南宋君臣苟且偷

安的政策表示强烈的愤慨。

2、一是寓情于景。首联写岳飞墓前的荒凉之景,寓作者伤痛之情。

二是运用对比手法。颔联、颈联用对比手法写南宋君臣的倒行逆施和由此产生的恶果,显示作者的 谴责愤恨之情。三是语言平易。咏古怀人之作往往喜用典,而此诗则用平实浅易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思想

感情。

十一、《台城》

1、同意。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想六朝旧事。六朝繁华,恍如春梦,如此盛衰命运使诗人自然联

想到当时风雨飘摇的唐王朝。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已全面走向衰败,昔日的繁华不再。诗人怀

古伤今,不无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绪。

十二、《姑苏怀古》

1、七绝宫调

曲牌

2、怅

3、《姑苏怀古》一二两句是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4、淡蓝色的天幕上群星璀璨,仰望苍穹,白云飞动,刹那时云消天开;俯视江中,江水澄澈,星

空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拂动,一片波光。夜深了,白鹭在沙滩上安睡,美极了。

九、哲理诗

———、1、唐

陋室铭

《乌衣巷》《竹枝词》

2、不畏险恶坚强乐观

3、由于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大比喻又套小比喻,这样就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而 富审美价值。

4、比如,经过艰苦的努力,总会成功。一个人应该不畏困难坚强乐观,胜利终会属于你。

5、D

1、子瞻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

2、由于态度、角度等的不同,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往往置身其中反而不能客观清醒的认识问题。

4、A柳暗花明又一村B毕竟东流去C夕阳无限好D更上一层楼。

二二二,1、C

2、D

四、1、宋

万紫千红总是春

2、A(“渠”的意思是“他”,这里指“方塘”)

3、言之成理即可。

五、1、在立意谋篇用字用语上仔细斟酌,反复推敲

2、写诗的诀窍、密要。

3、A则孤陋而寡闻B不豫则废C靡不有初

D向阳花木易为春

六、1、乐天香山居士

元稹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对某一人、事,要历史地、全面地观察、思考,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看法。例子略。

3、本诗行文曲折有致,起笔引人人胜。运用多种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形象地来说明道理。

4、A在地愿为连理枝

B此时无声胜有声C、一道残阳铺水中

D浅草才能没马蹄

七、1、初长的幼竹

本诗用“山”的固定不动与“竹”的生枝拔节作对比,揭示了新生事物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这一哲理。或: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这一哲理。

2、A下自成蹊B蝉噪林愈静C豪华落尽见真淳D哪得梅花扑鼻香

下载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其后两个小题题(10分)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宋晓霞731200 【摘要】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5则范文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比较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 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高考复习古典诗歌鉴赏知识梳理 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 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

    高考冲刺古典诗歌鉴赏系列一:把握思想感情 观点态度一、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阅读古典诗歌,能够概括中心意思。诗歌的中心意思就是指是个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纵观高考试......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

    第一讲 总说 1, 考大纲要求: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古典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5篇材料)

    “诗歌表达方式”鉴赏教案 江苏 汤继宗 复习目标: 1、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 复习过程: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平头中学 张琼芳 教学目标: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