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典诗歌比较鉴赏
古典诗歌比较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的:
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比较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重点难点:
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提问: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浙江卷)《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比较鉴赏示例(形象、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情感比较)
(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
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解题要领: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
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2、详细捕捉关键词语(送、望,流尽年光)
(三)对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3、善于联想类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
(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比较)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试题解析: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诗的后两句的描写对象都是荷,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诗中写荷花“相倚恨”、“暮犹怕热”,都用了拟人登 崖 州 城 作 李德裕 的表现手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参考答案: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 “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后一首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怜爱喜悦之情。
问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示例]:
柳
李商隐 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前人评价这两首诗,说前者表达的是“迟暮之伤,沉沦之痛,触物皆悲”,后者表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达的则是“咏柳而贬美人”。请指出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上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简要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分析。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参考答案】: 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相同点:都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柳》诗借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来抒发诗人身世之感,寄托自伤迟暮、自叹身世之感;而《垂柳》诗则借体态轻盈、翩政长官,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来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
不同点:《柳》:对比,以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对比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垂柳》: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垂柳有意撩逗着春风,这是拟人手法;“世间谁敢斗轻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盈?”是反问,显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系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用典、楚王、江畔种柳,随意为之,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嫔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以此讽喻竟相争宠的大臣们。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解题要领: 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情往(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往反而会平静下来,不诅咒这可恶的穷山僻岭,不说人被山所阻隔,却说“山欲留人”,(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了这种手法。正是“事到艰难意转平”的心理的反映。诗中没有抒写政治的愤慨,迁谪的哀愁,语气(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优游不迫,舒缓宁静。然而这一语气之中,包孕着诗人无限的忧郁与感伤。
(四)对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参考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的思念,更表达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帮自己一把,使不至于葬身瘴疠之地)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的急切期待。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解题要领: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1、积累传统意象的寓意(大雁南飞——思乡、盼归)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对比问题: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试题解析: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自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陆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参考答案:
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解题要领:
1、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
2、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
3、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
4、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
课堂练习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试题解析:这道题属开放性比较题目。古诗在流传过程中同一首诗,不同的版本有时有不同的用语。不同用语在该诗中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理解鉴赏的角度不同,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有的版本作“别秋江”,两种用语都表达了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但“引愁心”用拟人化手法更富感情色彩,与 “别秋江”相比更胜一筹。
参考答案:“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解答要领: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为什么”来。这类题的解题思路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
2、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实际。
3、从表达思想感情上比较,看哪种用语更能准确表现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课堂练习2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对比问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解析:苏轼的观点非常明显:扬李贬徐,说徐凝的诗是“恶诗”,写瀑布“惟有谪仙辞”。其实两诗各有其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那么评价它们的优劣就要看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是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徐凝用“白练”来比喻瀑布,李白用“银河” 来比喻瀑布,李白用的比喻就超过了徐凝。白练取其白,银河也取其白,用“银”比用“白”显得更光采。银河在天上,“银河落九天”,正写出了瀑布从高山上落下,像从天上落下,更显得生动而有气势。瀑布是飞流,银河的河也具有流水的含义,比起白练来更显得真切;再加上“直下三千尺”比“一条”更有气势。这样一比,徐凝的诗就显得平凡,不生动。但说徐凝的诗是“恶诗”,也有些过分。徐凝诗中“千刃直”的形象,“雷奔人入江”的声势,“白练飞”的比喻,还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它不是“恶诗”。
参考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解答要领:
1、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
2、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3、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四、课堂小结: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
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
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这一程度。
注意掌握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因此,工夫都要下在读懂诗歌上,下在对诗歌的理解、分析、鉴赏上。
五、布置习题
1、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
塞上听吹笛 高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 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能水到渠成。
(2)比较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①炼字角度:高诗一个“满”字,既写牧马时节梅花该落的合情合理,也洋溢“埋骨岂需桑梓地”盛唐豪情,更隐含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李诗的一个“尽”字,写了将士怀乡的无一例外和绵绵不尽的乡愁。
②修辞角度:高诗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边地无梅引发故乡梅联想。李诗恰切比喻,“沙似雪”、“月如霜”,写出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③情景角度:高诗寓情于景,和平宁谧和思乡之情蕴于“雪净”、“牧马”、“月明”、“羌笛”和“梅花”的意象中。李诗写景兼抒情,前三句写景、写声,后一句抒情。
④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雪净”写春来,象征这危化解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还和将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前两句实写表边塞和平生活,后两句虚写抒将士心志。李诗烘托铺垫,“沙似雪”、“月如霜”渲染环境艰险,衬托思乡悲凉。
点拨:对手法的分析可以多角度分析,但是注意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不能脱离诗句,手法的表现技巧在诗句之中,关键在于抒情。
除了比较不同之外,两首诗还可以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2、游终南山 孟郊
终南山 王维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到此悔读书,朝朝迈浮名。
比较两诗意境与表现手法的不同。
答案: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写景时,孟诗写景抒情,以静态为主,立足点未变,类比抒情,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凡俗生活厌恶,对隐居生活向往。
王诗移步换景,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结句暗示,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3.诗歌与图画定向比较鉴赏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 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举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比较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试与原诗比较,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
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解析:答出画面的内容并且要有分析。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第二篇: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古典诗歌鉴赏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其后两个小题题(10分)
鹧鸪天(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注]著:同“着”(zhuó)(1)本词很显然描写了一个人物形象,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性格特征如何?(6分)答:
(2)本词几处写及“黄菊”。请说说“菊”这个形象在本词所起的作用。(4分)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2010年福建省高考题)(10分)
访隐者(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报泉石。山翁②酒热不出门,参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题目相呼应最关键的一个字是(2分)(2)结合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6分)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病牛(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5分)答: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5分)答: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0分)
月上瓜洲(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1)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可以看出,词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答:
(2)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答:
五、阅读以下一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小村
(宋)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来写小村?刻画出小村怎样的景象?(4分)答:
(2)造成小村村民“生计一如此”除了统治者的剥削以外,直接原因是什么?从哪两个意象可看出?(2分)
答: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分)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糸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这个意象,请分别作简要赏析。(6分)答: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答:
七、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写出这幅图景,3分)答:
(2)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环境气氛怎样?(3分)答:
八.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海 棠苏轼 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
②
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
注:①崇光:绚丽的光泽②红妆:指海棠。
(1)本诗抒发了诗人对海棠深切的眷恋。
一、二句写了哪些意象,为海棠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4分)
答:意象有、、、。氛围特点是:、。
(2)古人在《冷斋夜话》中推崇本诗三、四句为“尽古今之变”的范例,请参考下面一则材料,说说这两句变在何处?(4分)
参考材料:《太真外传》记载:杨贵妃喝醉了,唐明皇召见,“命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皇上笑曰:‘岂是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九.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题目。(10分)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1)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语意双关,请简要分析。(3分)答:
(2)下片中“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概述词的上阕所写内容。由此表现出怎样的境界美?(5分)答:
(2)“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夜阑风静縠纹平”其实不是纯粹写景,有何含义?请加以简析。(6分)答:
第三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
甘肃省临夏州和政县和政中学
宋晓霞
731200
【摘要】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一看诗歌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文本。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古典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是汉语言的精华,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陶冶情操。但纵观历年高考,说起诗歌鉴赏,很多学生就感觉头疼。究其“难”度,一方面在于诗歌本身语言的凝练性和内蕴的丰富、含蓄性;另一方面也在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鉴赏方法[1]。在这里,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心得体会。诗歌的鉴赏,特别是考场之内,应从“四看”入手。
一看诗歌题目。诗歌的题目,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等诸多信息,它或提示诗歌的主要内容,或提示写作思路行文线索,暗示着诗歌的主旨,诗人的情感。对诗歌题目的评析,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把握住作品,才能进一步去感知诗人的情感、见解、理想、抱负等。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理哲诗等,一般就没有,据此再结合诗歌的主体进行分析,就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主旨。如2014年广东卷的万树的《望江怨 送别》诗题非常简洁,“送”点明事件,“别”表明情感,惜别之情跃然纸上从送别诗的角度去理解诗歌的情感。再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都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诗歌题目带给我们的信息,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二看诗歌作者。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鉴赏时应关注作者的生活经历。比如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是田园派始祖,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他的诗歌风格基本上就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豪放、一个是沉郁,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2]。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修学释道,喜爱山水丹青,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恬淡宁静,清新明快,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柳永他多才多情,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词词缠绵悱恻。读到高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杜牧诗含蓄绰约,多借古抒怀,吊古伤今。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范仲淹词苍凉悲壮,苏轼词雄健豪放,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辛弃疾一生抗金复宋,气势雄壮的主调,壮志未酬的遗憾。陆游的诗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时代,就能更准确的解析诗歌中蕴含的意蕴。
三看诗后注释。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对注释内容认真思考,寻找注释与整首诗歌之间的联系。如2014年北京卷《奉陪郑驸马韦曲》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注释表明了地点,提示了写作背景,如果考生没有关注到这些信息,就很难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
四看诗歌文本。高考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一个“看”字,将离人孤独地走了,却还频频回望,而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忍看的形象,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无不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提醒的解答,都是建立在对诗歌文本的正确解读之上的。
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经过时间的冲洗,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只有潜心诵读、思考,才会领略。诗言志,词缘情[3]。诗人的情感志向隐于其中,语言精炼,情感含蓄,答题时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歌鉴赏不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金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歌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王慧;古典诗歌的鉴赏简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晁立志;试谈古典诗歌的意境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第四篇: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初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浅议
塘尾万里学校 余泽薇
【摘要】古典诗歌鉴赏对学生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教学中存在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依赖教参而少个性解读、缺少诗意缺少激情、吟唱偏失、反馈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有必要加大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开发多种形式深入解读,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优化作业反馈形式。
【关键词】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方法
一、古典诗歌鉴赏教学重要性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深远的中华文化载体和代表。300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古典诗歌仍能振奋我们的精神,陶冶我们的情感。古典诗歌的教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个性的塑造。
古典诗歌的教学除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启迪作用。“它能纯洁、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具备基本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那种悲悯、慈善的情怀”,“古典诗词古朴的意境,能使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古典诗词独有的音韵美、画面美,能带给学生美的滋养和熏陶”。[①]对初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重默写轻品味
古典诗歌教学重背诵重默写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一则,在初中现行的学习考察中,古诗文默写占了较大的分值比例,并且有错一字整句不给分的评价标准。这种制度对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意识、严谨的意识,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必须的。学生流行一句话:“靠靠靠,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重背诵中默写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二则,教师把“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条古训作为借口,剩下了引导学生进行品味的“麻烦”。在浏览论坛时,看到一教师自言其看法很传统:“古代诗歌需要的就是背诵!没有积累,什么都没有,至于理解和领悟,以后再说。”教师的这种重背诵积累轻理解领悟的意识也是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成为薄弱环节的原因之一。但强记强背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中小学生虽然会背诗歌,但已经失去了诗歌的韵味了。在诗词教学中遵循“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古训,在教学中一味让学生诵读,而忽视对诗歌的理解。诗词教学加强背诵是毋容置疑的,但仅仅让学生背过就万事大吉,这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对诗词的内容和形式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句子、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甚至可以以板书的形式形成“导学图”,理清层次,交代写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二)依赖教参而少深入解读
《中国教育报》曾披露:“目前语文教师的读书状况堪忧。许多教师只是在看一本参考书。一本参考书外加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师仿佛有了永远的看家本领。”[②]照本宣科成了教师自我减负的“常规”途径。“当前诗歌教学过多的依赖教参之类的东西。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③]又有“最常见的模式是:引题—破题—简介作者—自读或范读—诗句解析—背诵—巩固练习”,诗歌教学一旦形成了某种生搬硬套的教学模式,那将等同于一滩死水。
而与深入的个性化解读相对立的就是,“背离科学化的过度多元解读”而矫枉过正。如果一味追求“个性化”解读而忽略诗歌的本真,那无异于哗众取宠。多元解读也应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既要激发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又要承认教学用书等权威阐释的历史合理性。
(三)缺少诗意缺少激情
如果一个教师上课时能激情投入,往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并迅速呈现出一种兴奋的入境心理状态。语文教师只有情动于衷,才能传情于外,才能煽起学生的激情,唤醒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诗歌。在所听过的古典诗歌教学课中,至今有一节课让我记忆犹新,那位老师的魅力就是在我听了那节课之后,若干年直至现在,我的脑海里总会时不时浮现出一个豪情万丈的句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他的激情和语言感染了我。
(四)吟唱教学传统日益消亡
《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磋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是汉人对诗歌源起的见解,诗歌是由情而发,于是带有音乐和舞蹈的符号,最初人们就是把它拿来吟唱的。诗歌之不吟唱者历来也久,但如果能把吟唱引进课堂中,无疑又为诗歌解读增添了一种乐趣。“如台湾师大教授潘丽珠的昆腔演唱古诗词别具特色,台湾师大王更生教授的古诗词吟唱录音,对我们的诗歌教学也很有帮助”。[④]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能偶尔伴以吟唱,不仅可以呈现古诗词的文采之美,而且可以展现古诗词声情并茂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五)反馈内容和形式单一
对于诗歌的反馈作业,一般不外乎抄抄背背练练,内容和形式都较单一。这也容易师诗歌教学僵化,抹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作业的布置上也是有文章可做的,如有的教师把绘画或表演作为诗歌作业,有的把诗歌朗诵录音作为作业,有的把诗词的演唱当作作业„„成长期的青少年都较喜欢新奇的东西,这种不拘一格的古典诗歌作业就较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思考
(一)加大对诗歌鉴赏教学的重视力度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指引着我们的行动方向。虽然我们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但在现有考核形式未有大的更改的情况下,考察内容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教学的方向标。如上面提到的,默写分值大,于是教师、学生都重背诵重默写而轻品味。从这点来说,要加大教师、学生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力度,相应的可以以加强中考古典诗歌鉴赏考查力度作为一种补充途径,或以引用或化用古典诗歌作为作文加分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解读
1、积淀文化,提高素养。“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对诗歌创作的精辟见解,也是对诗歌鉴赏的最高要求。鉴赏、评价古典诗词,如若不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难免会贻笑大方。掌握鉴赏有关的知识:首先,让学生了解格律,分清类别,积累古典诗歌常见的文学掌故。例如:“杨柳”在古代有离别之意。其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一般方法:一读二找三析。读指读课文,标题;找即找诗眼,或是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词;析指分析诗歌的意象。再次,掌握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方向,如作品语言、作品的表达技巧,分析作品形象,作品内容及主题思想等。
2、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所谓诗歌的比较阅读,即在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认识诗歌的本质与特征。比较阅读,可以是诗歌与其他艺术样式间的比较阅读。在教授画面感比较强的诗歌时,可以让学生把诗歌与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特质与内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作品内容。可以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间的比较阅读。诗歌,作为语言的最高级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极致追求,教授诗歌,可以把它和其他的文学样式进行比较,小说、散文、剧本,改写的过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阅读过程中一次意象的再创造。还可以是诗歌与诗歌间的比较阅读。如骆宾王《在狱咏蝉》是狱中之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蝉是诗人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李商隐《蝉》诗人借蝉来悲叹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可以是同“诗眼”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山居秋暝》中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把这些“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生可以懂得。《鹿柴》中“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达了隐居者的安闲的心境;《山居秋暝》中“空”写出了秋雨过后,洗涤后的大山清新,将作者来到山中,离开那宦海的飘浮,远离市朝的吵闹、喧嚣,心中感到的特别的清净、空灵和惬意的情趣表达了出来。[⑤]
3、常规和个性化教学并重。一方面要重视诗歌教学的常教常新,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诗歌教学的常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展开诗歌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它可以让我们有更大的空间选用诗篇。如李白诗歌朗诵专题、苏轼诗歌特色鉴赏专题、诗歌意象专题等。这些内容和方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都较常规,除了继承传统的诗歌教学内容和方法外,还要敢于进行创新尝试。如善于写作的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帮助学生投稿;善于朗读的教师,可以组建诗歌朗诵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朗诵竞赛;口头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动情的讲解打动学生。善于组织活动的教师,可以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至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事实上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如对于朗读、写作、歌唱或绘画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展示自己的特长„„
(三)唤醒学生学习热情
1、唤醒学生的激情。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学生接触到诗歌,很难一下子就被其打动,进入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的是情读诗歌,品读出诗意的情境,唤醒学生的激情去体会情真意切的情感,还原诗歌的创作情境。
2、吟咏背诵,滋养语感。吟咏吟诵,是诗歌情感体验的基础性工程。加强对学生诵读技巧的指导。强调“三到位”“四步走”。“三到位”即眼到位,口到位,心到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四步走”指学生在“诵读”中“冥想”,在“冥想”中“揣摩”,在“揣摩”中“感悟”,在“感悟”中“体味”诗情。对诗歌的形象感知,仅有吟咏的工夫是远远不够的,还应积累背诵一定量的古典诗歌名著。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作一些“主题化”的归类背诵。.尝试发挥诗歌的吟唱作用。吟唱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吟唱古诗词对提高中学生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熏陶情操,升华艺术趣味有积极影响。因此,应当让课堂上偶尔响起古诗词的吟唱声。上海师大附中特级教师彭世强。他开出了令许多同行震惊的 “古诗词吟诵唱鉴赏”课程,令学生从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轻松学习古诗词,从而让诗词的韵味浸到了骨子里。吟唱资料可以购买或下载。如((古典诗词吟唱曲谱》(附光盘)是一部古代经典诗词的吟唱曲谱,全书收录了众多诗人如孟浩然、李白、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轼、陆游等人的诗词作品,旋律优美动听。另外,网上还能搜索到许多诗歌吟唱的资料及网站,如南京师大陈少松先生的《古诗词文吟诵》,国内叶嘉莹学术网还提供了几位先生吟诵的MP3。一方面要听别人吟唱,一方面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吟唱,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古诗词配的谱曲是否合适或恰当。[⑥]
3、课堂表演。课堂表演容易让学生在视听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堂表演将书面的文字用身体语言、神情体态、情绪变化再现出来,是必须经过一番想象和联想的。
(四)优化诗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
布置一个富有创意的作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之一。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设计趣味型作业,可以寓学于乐。设计探讨型作业,可以寓学于思;设计实践型作业,可以寓学于做。常给学生换新口味:时而抄背时而作文,时而观书时而品人,使学生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扩写诗词类—诗词言简意赅,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因此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诗词补白,把一首诗词扩写成散文或记叙文等。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做课件,力求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可以让学生对对子,了解一点诗歌的平仄知识。可以鼓励学生为诗词谱曲或配画,这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好方法。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的朗读带,上课时让学生猜猜是谁的录音,也较有趣。可以充分利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个特点,布置古典诗歌作业时诗画结合等。内容和形式的多样追求,无非是保持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
【注释】
[①] 于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7页。
[②] 朱孝伟《让诗意流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第41页
[③] 虞黎明《一首诗从什么地方教起》,《中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2期,第46页
[④] 陶有宏《中国古典诗歌教学现状问题研究》,第19页。[⑤] 柳苏琴《刍议比较阅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科学教育》,2011年第1期。
[⑥] 何郁《且吟且唱学语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第54页
第五篇: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
古典诗歌鉴赏复习之边塞诗 【边塞诗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初盛唐边塞诗繁荣,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边塞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他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边塞诗常见术语等】
意象:烽火、狼烟、画角、宝剑、马、铠甲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干戈、吴钩、鸣镝、矛、剑、戟、斧、钺、刀、铩
地名和民族名: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碛qì、轮台、龟兹、夜郎;单于、吐(tǔ)谷(yù)浑(hún)、胡、羌、羯、夷、楼兰、安西 乐器或古曲:如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杨柳:汉横吹曲辞名《杨柳枝》的省称,又名《折杨柳》。唐俗,赠别常以柳枝,取其“丝长”(与“思长”谐音)之意。故《杨柳枝》也多用作送别曲。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见。”语义双关又埋怨杨柳尚未返青]、《落梅花》、《关山月》 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边塞诗特点】
一是浓郁的汉代情结。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二是鲜明的边地风貌。自然景观多是黄沙白云、冰川雪山,地理区域多是塞外、雁门、漠北、玉关、黄河,异域风物多是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人物多是戍卒、将帅、胡人,用典多是投笔、长城(南朝宋的大臣檀道济)、楼兰,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及感情特点】
①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②表现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连年征战的残酷。
③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④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厌恶,归国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⑤边塞风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感情: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愤懑、思念、赞美边塞风光。【边塞诗鉴赏要诀】 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其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既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丑恶现象,也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天山雪后海风寒,军中遍吹行路难”边塞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此反衬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表现出从军将士的洒脱,也抒发了他们心中的无奈;“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既表现出戍边将士深深的乡思之情,也抒发了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
要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王维的《使至塞上》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转应曲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②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③。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指幽州、并州③紫骝:骏马名。(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在景物描写上如何体现这一主题?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分析作者对诗中描写的两类人不同的情感态度。【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下曲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雨雪曲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真题演练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真题演练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1)首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在选择材料上有什么特点? 【真题演练三】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答题。从军行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用简要的语言分析本诗用什么样的方法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试从色彩、动静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展现出来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