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2分析法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难点:分析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直接证明的方法:综合法、分析法。
(二)、引入新课
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对于解答证明来说,分析法表现为执果索因,综合法表现为由果导因,它们是寻求解题思路的两种基本思考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在很多数学命题的证明中,往往需要综合地运用这两种思维方法。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已知BE,CF分别为△ABC的边AC,AB上的高,G为EF的中点,H为BC的中点.求证:HG⊥EF.证明:考虑待证的结论“HG⊥EF”.根据命题的条件:G为EF的中点,连接EH,HF,只要证明△EHF为等腰三角形,即EH=HF.(四)、小结:综合法与分析法各有其特点.从需求解题思路来看,分析法执果索因,常常根底渐近,有希望成功;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奏效,就表达过程而论,分析法叙述烦琐,文辞冗长;综合法形式简洁,条理清晰.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述.因此,在实际解题时,常常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运用,先以分析法为主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五)、练习:课本练习2.(六)、作业:课本习题1-2: 7、9.
第二篇:分析法教学设计
分析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法证题思想,并掌握其应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证题过程中逻辑语言的使用
知识重点:学会用分析法分析问题的思考方式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入手去探明解题途径,概括地说,就是“从已知,利用性质、定理等,逐步推向未知”,它的思路是从已知条件A出发,得到结论B1,由B1可得到B2,,由Bn可以推出结论B成立。
但是有许多不等式的证明题,已知条件与需证的结论间的关系很隐蔽,运用综合法证明有一定困难。例如
这个不等式若用综合法证明就不知从何处下手,困难在哪?
概念分析
1. 定义:证明不等式,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充分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充分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判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
2. 用分析法论证“若A则B”这个命题的模式是:
要证命题B为真
只需证命题B1为真
只需证命题B2为真
只需证命题A为真
今已知A为真
故B必真
3.逻辑关系为:BB1B2B3BnA
(结论)(步步寻求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已知)
例题解析 【例1】求证:3725 分析法证明:∵370,20 只需证明:()2(25)
2展开得:1022120即: 22110∴ 21
5即:21 < 25(显然成立)∴725
综合法证明:∵21 < 25∴215∴22110
∴1022120∴(37)2(2)2 ∴725
【例2】已知a、b、m均为正数,且a
aam bbm
只需证a(b+m)
原不等式成立。
aam。bbm
要证
【例3】(1)已知a>
1(2)已知a>0,b>0,c>0,求证:log3(a2b2c2)2log3(abc)1分析:(1)用分析法进行两次“平方”
(2)原式即证log3(a2b2c2)12log3(abc)即证3(a2b2c2)(abc)
2【例4】(课本例)证明:通过水管放水,当流速相等时,如果水管截面(指横
截面)的周长相等,那么截面的圆的水管比截面是正方形的水管流量大。
ll证:设截面周长为l,则周长为l的圆的半径为,截面积为,22
ll
周长为l的正方形边长为,截面积为
44
ll
问题只需证:>
42
l2l2
即证:2>
164
两边同乘
411
,得:2
4l
因此只需证:4 > (显然成立)
ll
∴ > 也可用比较法(取商)证,也不困难。
42【例5】设x > 0,y > 0,证明不等式:(xy)(xy)证一:(分析法)所证不等式即:(x2y2)3(x3y3)2
即:x6y63x2y2(x2y2)x6y62x3y3即:3x2y2(x2y2)2x3y3 只需证:x2y2 ∵x2y22xy
32xy 3
xy成立 3
133
∴(xy)(xy)证二:(综合法)
∵(x2y2)3x6y63x2y2(x2y2)x6y66x3y3
x6y62x3y3(x3y3)2
∵x > 0,y > 0,∴(xy)(xy)
课堂小结
(1)分析法常用于比较法,综合法难于入手的题型.
(2)分析法的优点是利于思考,因为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易于掌握,而综合法的优点是易于表述,条理清楚,形式简洁,因而证不等式时常常用分析法寻找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写出证明过程. 练习
1.设a, b, c是的△ABC三边,S是三角形的面积,求证:
133
c2a2b24ab43S
证:正弦、余弦定理代入得:2abcosC4ab23absinC
即证:2cosC2sinC 即:3sinCcosC2
即证:sin(C)1(成立)
2.已知a,bR,且ab,求证:a3b3a2bab2 证法一::(分析法)要证:a3b3a2bab2,即证aba2abb2abab
ab0,只需证明a2abb2ab,即a22abb20,
即ab0,又ab,ab0成立,a3b3a2bab2.证法二:(综合法)
ab,ab0a22abb20a2abb2ab.又ab0,aba2abb2abab,即a3b3a2bab2.课后作业
1.22.已知a
3
3.已知a,b,c都是正实数,且abbcca1。求证:abc。
第三篇:综合法与分析法教学设计
§2.2.1 综合法和分析法教学设计
广州市荔湾区汾水中学-杨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 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加以证明。本节我们将学习两类基本的证明方法: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二)推进新课:
1.综合法
在数学证明中,我们经常从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出发,通过推理推导出所要的结论。例如:
已知a,b>0,求证a(bc)b(ca)4abc
教师活动:给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证明,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教
师最后归结证明方法。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思考,找出以上问题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证明以上问题,引出综合法的定义
证明:因为bc2bc,a0,22222
2所以a(b2c2)2abc。
因为c2a22ac,b0,所以b(c2a2)2abc。
因此 a(b2c2)b(c2a2)4abc。
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表示为:
PQ1(Q1Q2)Q2Q3.....QnQ
综合法的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的一种证明方法。例1.已知a,b,c是不全相等的正数
bcacababc3abc
(综合法)
∵a,b,c R,bacacb∴a与b,a与c,b与c均为正实数且不能同时相等,bacacb 由重要不等式得:a+b>=2,a+c>=2,bc,bccaab三式相加得a+a+b+b+c+c>6,bccaab∴aa1)+(b+b-1)+(c+c-1)>3,b+c-aa+c-ba+b-c即abc 注:证明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变形,合理利用已知条件、定理、公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由因导果!
2.分析法
证明数学命题时,还经常从要证的结论 Q 出发,反推回去,寻求保证 Q 成立的条件,即使Q成立的充分条件P1,为了证明P1成立,再去寻求P1成立的充分条件P2,为了证明P2成立,再去寻求P2成立的充分条件P3,„„ 直到找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
理、定义、公理等)为止。
例如:我们回顾基本不等式
要证 abab(a>0,b>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
2abab,2
只需证ab2ab,只需证ab2ab0,只需证(ab)20 由于(a)20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方法叫做分析法。
分析法可表示为:
QP1(P1P2).....(Pn1Pn)PnP
分析法的特点是:执果索因
例
2、求证725。
分析:从待证不等式不易发现证明的出发点,因此我们直接从待证不等式出发,分析其成立的充分条件。证明:因为7和25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
372,只需明
(37)2(2)2,展开得1022120,只需证215,因为2125成立,所以
(7)2(2)2成立。
在本例中,如果我们从“21〈25”出发,逐步倒推回去,就可以用综合法证出结论。但由于我们很难想到从“21<25”入手,所以用综合法比较困难。
事实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经常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根据条件的结构特点去转化结论,得到中间结论Q;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去转化条件,得到中间结论 P.若由P可以推出Q成立,就可以证明结论成立.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五)课堂练习:
b+c-aa+c-ba+b-c(1)练习:已知a,b,c是互不相等的正实数,求证(分abc
别用综合法与分析法证明)
(2)课堂提升练习: ‘‘‘‘
1.已知a0,b0,ab
1114ab
2.已知a>5,
(3)思考题:如果a>b,ab=1,求证:a2+b2≥22(a-b),并指明该不等式在何时取“=”号.
(六)课堂小结:
综合法和分析法的特点。
(七)布置作业:
课本P89页 1、2
第四篇:综合法与分析法 2
高
(二)数学选修2-2第二章 推理与证明 导学案 课题:综合法与分析法(2)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了解直接证明的两种基本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了解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思考过程、特点。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用分析法证明问题;了解分析法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证明方法.教学方法:探究、精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习内容:
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方法叫做。
【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
1.分析法是合情推理还是演绎推理?
2.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是什么?
【精讲释疑】
例题分析:
例:基本不等式
要证
abab,2只需证abab(a>0,b>0)的证明就用了上述方法。2
ab2ab,只需证ab2ab0,只需证(a)20 由于(a)20显然成立,因此原不等式成立。
变式练习: 变式:求证725。
【内化反馈】
1xa+b,B=f(ab),C=f2ab,则A、B、C的大小关系+1.已知函数f(x)=,a、b∈R,A=fa+b22
为()
A.A≤B≤C
C.B≤C≤AB.A≤C≤B D.C≤B≤A
2.对任意的锐角α、β,下列不等式关系中正确的是()
A.sin(α+β)>sinα+sinβ
B.sin(α+β)>cosα+cosβ
C.cos(α+β)>sinα+sinβ
D.cos(α+β) 3.设a、b、c∈R,P=a+b-c,Q=b+c-a,R=c+a-b,则“PQR>0”是“P、Q、R同时大于零”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已知y>x>0,且x+y=1,那么() A.xC.xx+y22 1.给出下列不等式: ①a>b>0,且a+1,则ab>ab; 42b22 2a2+b2②a,b∈R,且ab<02; ab ③a>b>0,m>0,则a+ma> b+mb 4④x≥4(x≠0). x 其中正确不等式的序号为________. 2.已知a、b、c表示△ABC的三边长,m>0,求证: 3.若a,b,c为不全相等的正数,求证:lgaa+mb+mc+mbca+b2+lgb+c2+lgc+a2>lga+lgb+lgc.【小结】: 分析法由要证明的结论Q思考,一步步探求得到Q所需要的已知P1,P2,,直到所有的已知P都成立; 比较好的证法是:用分析法去思考,寻找证题途径,用综合法进行书写;或者联合使用分析法与综合法,即从“欲知”想“需知”(分析),从“已知”推“可知”(综合),双管齐下,两面夹击,逐步缩小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距离,找到沟通已知条件和结论的途径.【作业】: 教材P100 练习2、3题. 机械制图教案 ----------罗雪娜 【课题名称】 形体分析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了解组合体的概念和组合形式;掌握叠加、切割、综合型组合体的形体分析与视图分析。 二、能力目标 会判断各种类型组合体,会进行形体分析与视图分析。 三、素质目标 能利用形体分析法分析综合型组合体组成结构。 四、教学要求 掌握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明确各类组合体组成部分的组合形式。 【教学重难点】 组合体邻接表面关系的分析。【分析学生】 1.组合体的概念与分析,形象直观,知识上不存在多大困难; 2.任何复杂的机器零件,都是由基本几何体组成的组合体。虽本章开头部分,学习难度不大,随时间推移,学习深入,难度会加大,引导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应对。【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练法、归纳法。【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PPT。【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视图? 2.视图分为哪几种? 3.基本视图有几个?在图样上如何配置? 二、导入新课 前几章介绍了基本体的投影视图,本章主要介绍组合体,所以前面所学的内容为本章打下了基础。本章将进一步研究画、看组合体视图的方法以及有关尺寸标注等问题,今天将对形体分析法的方法和步骤作些介绍。 三、新课教学 1.概念 教师讲授组合体的概念,引入组合体的形体分析法。2.分步骤详细讲解形体分析法 (1)假想的将组合体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基本体; 教师使用教学模型举例说明如何将组合体分解。(2)分析形体间的组合形式(叠加、切割、和综合); Ⅰ.让学生观看机械制图网络课程中组合体组合形式的动画,了解各类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Ⅱ.教师使用教学用组合体模型和学生共同分析各个组合体的组合形式。 (3)分析形体间的相对位置(前后、左右、上下、同轴、对称); 教师使用教学模型简单讲解各种位置关系。 (4)分析形体邻接表面的关系(相接、相切和相交)。Ⅰ.两形体以平面的方式相接触叫相接。两形体相接要注意共面与不共面的问题。不共面的相接也叫相错叠加,共面相接也叫平齐叠加。 两基本体表面相错叠加 形体分析:相邻表面A、B两处相错 视图分析:主视图要画分界线 两基本体表面平齐叠加 形体分析:相邻表面A、B两处平齐 视图分析:共面处不画分界线 Ⅱ.两基本体表面相切叠加 形体分析:相邻表面A、B两处相切 视图分析:相切处不画切线投影 Ⅲ.两基本体表面相交叠加 教师用机械制图网络课程讲解,相交要注意交线的画法。注意:相错有线,平齐无线,相切无线,相交有线。 四、小结 简述形体分析法的方法步骤,教师引导学生对一些综合型组合体进行形体分析练习。 五、作业 习题集相关习题。第五篇:形体分析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