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解决(2)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问题模型特征,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运用线段图分析问题,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分率关系),来建立数学模型,会解决这一类问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解决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今天我们更进一步,来学习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在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一起了解一下本节课的目标。(PPT出示教学目标)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信息,提出问题(PPT出示)
提问:根据题目,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研究题目,得出本题中的数学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有多个,尽量让学生都提出来)
一般提出的问题是:婴儿每分钟跳多少次?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多少次?青少年每分钟比婴儿少跳多少次?
2、探究新知
(1)仔细读题,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抓住“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这一关键句。引导学生完善这句话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多”,让学生找准单位“1”。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
我们能不能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出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如果能,请在草稿本上画出来。
师巡视,请学生上台展示用图示表示的单位“1”,教师在黑板上也画出单位“1”。引导学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 引导学生以自己所画的单位“1”为基准,画出婴儿的心跳次数。师注意巡视,指导。得出的图示如下:
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3)理清思路,列式并计算
怎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如何列式计算? 学生思考,然后抽答。(PPT展示)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两种解法,说一说每一种解法的单位“1”是什么?每一步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根据前面的分析和算式,自由发言。
教师要实时引导学生说出解法1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看作单位“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要求的是婴儿每分钟的心跳次数。解法2也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看作单位“1”,第一步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的次数,然后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学生交流讨论,要求明确“两种方法都是把“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看作单位“1”,都是求75次的几分之几。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问题找到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要求的答案;第二种方法是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是75次的是多少,在求出所求答案。
(5)学生自主解决怎样求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教师集体讲解。(6)引导反思,检验结果
让学生分别说说两个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采用哪些方法。引导学生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三)反馈练习
教材第15页“做一做”,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本题与例9的异同。
(四)小结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问题,首先找准单位“1”,然后找出另一个量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五)新知拓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1、商店运来苹果20筐,每筐15千克,运来的橘子比苹果多。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六)巩固练习
2、张军带了21元钱去买文具,买铅笔用去了所带钱的的橡皮。每块橡皮多少元?,余下的钱正好买6块同样
3、王师傅计划12小时生产零件960个,实际用的时间比计划少零件多少个?
。实际每小时生产
4、五年级学生向希望小学捐书150本,六年级学生比五年级多捐书多少本?,六年级学生捐
5、工程队修一条4千米的路,已经修了,还有多少没修?
6、学校菜园种了1.68公顷的白菜,种的土豆面积比白菜多大?,学校菜园一共有多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习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解决学生还有疑惑的地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我们首先找准单位“1”,然后画出线段图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进而帮助我们找出另一个量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课后习题
教材第16页,第七题。
板书
第二篇:问题解决教学设计
问题解决
(三)教案
大坪小学 邓丽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科教材第29页例3,课堂活动第3题。【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求最多或最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全过程,掌握这类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2.通过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理解稍复杂题意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3.在运用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求最多或最少”的数学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能分析数量关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当总价相同时,什么情况下卖出的物品数量会最多或最少?
【教学准备】 备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感受总价一定时,数量与单价之间的关系。
王阿姨和张阿姨在超市花了同样多的钱买牛奶,王阿姨买到了12盒牛奶,可张阿姨却只买到了4盒牛奶,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单价×数量=总价 越高 越少 不变 越低 越多 不变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总价相同的情况下,如果单价越低,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单价越高,所买到的数量就(越少)。
2.揭示课题
看来,花钱消费里藏着大学问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跟消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1)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影吗?如果你要去电影院看电影,你最关心的是什么?(票价,电影是否好看,时间等)
如果你是电影院的经理,你最关心什么?(电影票的定价,票房收入等。)那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跟什么有关呢?
讨论,得出:电影院的票房收入跟票价和入场人数有关。下面我们就一起前往小剧院,看看那里的演出收入如何?(2)理解题意
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提醒学生票价的信息不要漏掉了。看完题目中的信息后,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有谁能解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3)分析数量关系
本场票房收入2300元,全场的座位是否卖完了呢?(没有卖完)你怎么知道座位没有卖完?(如果全部票卖完,可以收入10×100+30×50=2500元,而本场收入只有2300元,说明有空位)
这道题要求“本场观众最少多少人?”这里的“最少”是什么意思? 讨论得出:由于两种票价不同,要使人数最少,就是票价高的甲票要全部卖完,然后再卖乙票。
(4)列式解决
要求本场观众最少多少人,你会解答吗?请同学生试着列式解决。反馈学生的做法:
乙票(2300-30×50)÷10=80(张)10×100+30×50=2500(元)80+50=130(人)(2500-2300)÷10=20(张)50+100-20=130(人)学生出示自己的解法,并说出解题思路。集体评价。(5)验算
得出的结果对不对,你可以怎样验算呢?(把人数代入题目中,看卖出甲票所得的钱和卖出乙票所得的钱的总和是不是刚好2300元。)(6)小结
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要使买票人数最少,我们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2.补充例题
(1)如果本场票房收入为2200元,那本场观众最多有多少人呢?(2)理解:人数最多是什么意思?
(3)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帮扶学困生。(4)学生反馈解题思路和方法,集体订正和评价。3.小结反思
刚才解决的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时要注意什么?
当已知总收入的情况下,要解决卖票的张数最少(或最多)的问题,我们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最少”(或最多)进行分析,理清解题思路。解答后还可将答案代入题中进行检验。
三、巩固提升 1.课堂活动第3题。
(1)每天往返一次是什么意思?月票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买月票与买单程票的价格是一样的?
交流后,强调36元按单程票算,可以买9天的。9天以内,买单程票合算;超过9天,买月票合算。
2.补充练习
春苗书屋新进了《上下五千年》精装20套,简装30套。精装80元/套,简装30元/套。王老师为学校图书馆购这种书共花了1540元。他最多买了多少套?
四、课后作业 练习七的第6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时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篇: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基于问题解决设计教学情境
学习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二进制。前一节课,又使学生掌握了域名及管理的一般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理解IP地址的作用、格式、分类、及管理方式,并能利用IP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本课后续内容中子网掩码、网关、DNS服务器等的学习一起到铺垫作用,更为今后学习网路技术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者分析:
学习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已经有很大的发展,他们能从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迁移能力强。IP地址概念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还是一个抽象的新鲜概念。但也有个别同学能利用IP技术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2、理解IP地址的格式与分类。
知道IP地址的管理办法及重要管理机构。教学案例《IP地址及管理》
知识与技能:
1、2、过程与方法:
1、2、体会IP地址在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在观察类比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对IP地址有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践的衔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1、2、加强学生的甄别信息、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重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IP地址格式
教学难点:判断IP地址类别;使用IP地址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措施:采用课件演示、类比方法,使IP地址格式概念尽可能通俗易懂;再安排恰当的课堂练习、实践操作,使学生在运用概念操作、尝试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印象。
教学设计思路:
用“网络故事”引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欲望。课件演示使概念通俗易懂;安排练习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给个别学生增设“能力提升”实践题目。
教学过程:
课前修改教师机的内网IP,并提前设置好学生的内网网关,做好学生基础巩固实践部分的准备。
一、故事引题:(演示)
据《京华时报》报道:2008年1月7日,39岁的刘正在寻找儿子刘星(化名)的路上遭遇车祸,再也没有醒 来。其时,刘星正遨游在《梦幻西游》中。刘星初二时迷上网游。后来旷课越来越多,甚至一个礼拜课 堂上不见身影。刘星一般不按时回家,父亲刘正就一个个网吧去找。问题:如果是你的同学,你会给这位父亲怎样指点呢?
(学生解决思考问题)回答……
设计意图: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用故事引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探索。寻找答案,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危害,从而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概念类比:用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类比引发思考:IP地址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指点”,提出问题:为什么每人只给“姓名”?为随后的域名无法直接找到真正的位置埋下伏笔。思考:
1、域名能否直接找到网络上的主机?
2、怎样找到网络上的主机? 师生共同探讨INTERNET的实质。……
引出IP地址的实质、类型、管理等相关知识……
IP地址的管理
在刚才的学习中,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么多IP地址是由谁来管理的呢?管理方式又是怎样的呢?目前的分配现状如何?(PPT出示思考题)
1、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全球IP地址管理结构图(PPT演示),分级管理,并继续延伸到下一级的ISP,以帮助学生理解IP地址分配不会出现重复,以保证它的唯一性,以及为什么能很快通过IP地址就能找到计算机的物理位置。
2、那么IP地址的分配现状如何呢?全球虽然有这么多IP地址,但这些IP地址并没有合理地分配给各个国家和地区,因为因特网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所以美国在IP地址分配上掌握绝对控制权。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分配到的IP地址大多为C类,A类和B类很少。到目前我国也仅分配到1亿左右的IP地址。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IP地址短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资料。(PPT演示)
课堂总结延伸
好,我们还是回到IP地址的设置窗口,在这儿大家还会发现有一些设置项,这些对于需要上网的计算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来研究。
第四篇: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当代著名数学家P.R.Halmos)。问题解决亦随着时代的演变而有其不同的意义。
自80年代始,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性数学教育的热点及核心问题。美国、英国、日本均已把“问题解决”看作当前数学教育的主流及中心任务。
“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新趋势,已为国内外教育同行所认同。许多数学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正在对问题解决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问题解决”的含义是什么?归纳起来有五种基本看法:
(1)问题解决是心理活动。问题解决“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
(2)问题解决是过程。“问题解决是把前面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和不熟悉的情境中的过程”。
(3)问题解决是教学类型。“问题解决”的活动形式可以看做是教或学的类型,可以考虑将“问题解决”作为课程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问题解决是目的。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问题解决。
(5)问题解决是能力。把数学用于各种情况的能力,叫做问题解决。
上述各种解释,在形式上似乎并不一致,但是我们应看到它们所强调的共同的东西,即“问题解决”不应仅仅理解为一种具体的技能,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中,应该是数学教育所体现的一条主线。
二、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
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定向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关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各种心理学观点对其有不同的解释:行为主义理论认为是连结的激起,而格式塔理论则认为是知觉的重组,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将其看做是一个“探求的过程”,是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运动过程,这个活动包含着一系列指向目标的认知成分的操作。如吉尔福特(Guilford)的智力活动结构说,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初始信息的分类、归类信息的储存和材料的转换三个阶段。
总之,“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也就是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操作,其中包括两个部分: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题,并整体地将问题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跃向结论的倾向,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的能力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三、问题解决的模式
“问题解决”的问题具有如下特征:①它是简单的,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③学生能据此导出其他类似的问题;④问题中包含的数据能组合、分类、制表和分析,并可以借助于模型或图像解决;⑤学生有直接的兴趣或有一个有趣的答案;⑥可以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推广或扩充到各种情形。
具有上述特征的问题如何解决呢?
长期以来,许多数学教育家、心理学家以及哲学家,通过分析问题解决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提出了若干模式。其中具有基本意义的解题模式是波利亚提出的“怎样解题”表,其核心思想是: 不断地变化问题,简化问题,把数学解题看成是问题化归的过程。他的“启发式”和“合情推理”,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性总结:当你解题碰到困难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策略。他认为数学解题应分为四个步骤:①理解问题;②拟定计划;③实行计划;④回顾解答。
四、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1.作为教学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自控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十多年来,“问题解决”成为国际上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
许多国家已将“问题解决”的成果与模式,融会于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课程与培养计划。
日本制定的数学教育大纲(学习指导要领),其中重要的一项“课题学习”,即是以问题解决为教学核心,以解决智力型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
在美国,问题解决以实用为目的,以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中心展开,认为数学课程应该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应该发展数学解题的定义和语言,并且扩展到广泛的策略、过程以及包含全部数学应用展现的模式;数学教师应努力创造使问题解决活跃起来的学习环境;应该发展各年级教学问题解决的课程教材等等。
英国已明确提出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为此改革中的SMP有针对性地在高中阶段制定了问题解决专门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有:①如何开展数学探究;②如何组织数学问题;③数学模型化;④数学交流;⑤个案研究;⑥数学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水平测试及考试内容。
问题解决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过去一个定理、一个公式地学习现成数学真理的静态过程不同,它要求学生创造“自己的”数学知识,在和困难作斗争中探究数学真理,因而是动态的。21世纪的劳动力将是善于汲取新思想,能适应各种变化,会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一代人。他们所处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需要巧干的,能适应复杂情境的公民。因此,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将是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都需要的。
2.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提出问题及背景。明确要求教师向学生出示教学问题后,应重点讲解教学问题提出的理论或实际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教学问题的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进入学习状态。
(2)出示问题系列,展开认识活动教师向学生出示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所设计的问题系列,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条件和问题解决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借助教材,通过观察、联想、发现、解决这个学习过程,逐个解决问题系列中的问题。
(3)总结解决过程,系统强化认识过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对问题系列解决的情况,总结问题系列解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理顺问题解决思维通道,并要求学生作出教学问题的学习总结。通过总结,系统强化认识过程,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3.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要求
(1)知识与解题策略准备
授予学生各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并通过不断地应用加以强化,注重其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加强数学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考虑基本的解题策略,选择典型的可以被学生接受的例题,进行相应的解题策略的训练。
(2)情境准备
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许多国家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注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中的有关问题,注重问题的开放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事务、利率、投资、税务等都写进了课本。国外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3)注重教学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以及广泛地应用分析、综合、一般化、特殊化、演绎、归纳、类比、联想等各种思维方法,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成功的解法。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必要时可给一些提示,并适当延长时间。
(4)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解题教学中,通过不断揭示数学的简单性、对称性和统一性等美的特征,提高学生对数学解题的兴趣,注重对注意力、意志力、灵活性、动机、态度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4.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
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主导体现在问题系列的设计和用问题系列引导学生学习上;学生的主体,体现在观察、联想、发现、解决等思维活动中,以及作出学习总结上。②“问题解决教学”体现于学生在数学活动,特别是数学思维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方面。③“问题解决教学”使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具有实践意义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充分认识数学的意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诱思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程序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诱思探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操作的基本程序:创设情境,明确目标→提出问题,指导学习→合作探究,讨论解疑→训练巩固,总结反思。
1、各环节简要说明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具体要求,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对各知识点应掌握的程度,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并向学生作一简要说明,出示目标要求。这是一节课的引入点。
(2)提出问题,指导自学:依据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按照知识形成的过程、难点产生的原因,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型和学科的特点,浓缩2-3个关键性的问题,板书到黑板或多媒体打到屏幕上,或通过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景,学生自学。对重、难点知识,教师可适当点拨,但应做到“引而不发,恰到好处”,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分析等活动后,能够自行得到解决。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点。
(3)合作探究,讨论解疑:针对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探究、体验,教师循循诱导。重点是探究,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同伴合作学习。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释疑,主要讲那些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形成知识的网络与框架。这是一节课的着力点。
(4)训练巩固,总结反思:把知识点编成题目,并按不同学生层次进行分层训练。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情况和质量,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归纳、点拨,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这是一节课的落脚点。
2、教学设计应注意的七个问题
(1)要深刻理解课标,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保证设置目标、问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目的性。
(2)要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课型特点灵活运用,不可机械套用,关键要体现的是一种理念。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形成良好的品质,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3)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应始终围绕学生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应充分体现学生经历、体验、探究和感悟,本着“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则走,不能走的拉一把”原则,体现“因材施教”要求,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
(4)要努力追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有效性。
(5)要明确新课程要求理想课堂的标准。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表演的场所。我们要努力使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成的课堂、探究的课堂、发展的课堂”。
(6)要适应新课程教师观的角色转换。课堂教学逐渐将知识的生成、能力的形成、态度的养成三大目标加以整合,让学生感到课堂氛围的愉悦、师生关系的和谐,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7)要树立“重导轻讲、重质轻量”的教学观。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在教师的诱导下,变学为思,变学为悟,这样,学生不仅得到了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策略,并逐渐形成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品质。
第五篇:项目教学教案——同伴冲突问题解决
良好师幼关系的建立——同伴冲突问题解决项目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同伴冲突类型,熟悉幼儿教师处理同伴冲突常用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2.积极参与项目教学活动,愿意独立思考,交流讨论。
3.学会小组学习、辩论学习、评价学习的方式方法,并运用上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
情景案例、项目教学PPT、小组成果展示板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案例
给出在幼儿园实际观察的情景案例,案例与本节课主题和主要知识点相匹配,首先引出情景案例,目的是将学生引入实际情境中,实现学生人物角色的分离,将学生身份转化为幼儿园教师身份,为下一步学生产生疑问以及教师针对情景案例提出关键问题(本项目核心问题)做准备。
“你俩想干什么”
2015年11月5日上午10点20分,建构区。幼儿维维和幼儿芳芳跑到教师面前请老师帮助搬一张小桌子到建构区。教师走过去搬桌子,维维首先跑过去和教师一起搬桌子,芳芳也要和教师一起搬桌子,两人争起来,互不相让...教师要求两人都走开,但没有效果。教师放下桌子,瞪着他们,说:“你俩想干什么?”维维和芳芳见状便停下来。教师走过去把他们拉到一边大声说:“我问你们呢,想干啥?是不是不想玩游戏了?”...(摘自洛阳市S幼儿园2015年11月5日的课题研究观察记录)
(二)生成核心问题
本项目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1.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时间 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案例,独立提出问题,或者对情景案例的主要参与者进行评价。
2.学生讨论时间
找出情景案例的关键问题,即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3.教师引导总结时间
对情景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找出情景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即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三)知识点自主学习
学生:要求学生带着上一步提出的关键问题,独立自主学习本项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鼓励学生采用阅读教材、小组交流讨论、网络检索等多种学习方式。
教师:走进学生学习情境,巡逻指导。学生针对任何有关本项目的知识点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引导解答疑问。
(四)协作学习,探索解决项目关键问题
学生:将学生随机分成6个小组,每组7—9位学生。根据本组成员对知识点和项目关键问题的理解,协作学习,探索解决项目关键问题,即幼儿园教师如何处理同伴冲突?
教师:走进小组探索情景,巡逻引导,但不给予过多干涉。
(五)成果展示,学习评价
1.学习小组展示与评价
6个学习小组分别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某一小组展示探索成果的同时,余下小组分别对展示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将认同的和不认同的步骤、观点、措施等一一罗列出来。
2.小组之间交流讨论
对每个小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整理、分类和汇总,找出普遍被认同的观点和普遍不被认同的观点以及普遍涉及到的观点,对以上观点进行小组之间的辩论,在此期间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参与其中。
(六)问题解决,总结评价
经过上一轮的小组成果展示、学习评价以及小组辩论,基本形成较为成熟的问题解决途径和幼儿教师正确处理同伴冲突的主要观点。教师作为整个项目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此时对学生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价、解疑,形成最科学合理的方案——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合理的处理同伴冲突?
四、活动启示与延伸
要求学生在幼儿园见习期间、日常学习期间、教育资讯和新闻的阅读期间关注实际的情景案例,并积极思考、讨论,找出问题关键,加以探索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