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 古诗二首 教案2 精品
17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杨万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
(一)初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注意断句,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课件出示古诗
3、齐读
(二)理解诗句
1、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
2、诗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毕竟、四时)相机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3、理解后两句诗的大意。出示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绿得充满生机,绿的无边无际。荷花格外红艳,红得另有一种模样)
小结:这“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齐读古诗课件出示
三、体会诗情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致意思。(讨论)
2、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说出作者是通过对西湖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3、齐诵古诗。(创设情境:同学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
四、拓展学习
1、回顾古诗。相机板书:送别诗西湖荷花
2、小组为单位。上网查阅,自主学习
3、交流汇报师生互动
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不但学习了一首新的古诗,还利用网络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多发现,多查找,吸收更多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学习。最后让我们再把这首古诗美美的吟诵一番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绝句》,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绝句》
1、按自学四步骤读一读古诗。2、交流自学所得:
卡片认读生字──说说自己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识字)──扩词──展示读,正音。
三、朗读感悟
1、默读古诗,如果用诗配画的方式学习古诗,你觉得该画哪些画? 2、交流理解,说理由,教师相机简笔画: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在赏画、评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意。3、感悟语言之美:
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语言又什么特色?
如: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学生发现后再让学生拓展。在语言的比较中,让学生明白这首诗对仗工整、朴实自然、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为我们展现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
四、美读成诵 1、自读、小组合作推荐读。2、配乐读。3、背诵。
五、书写指导
书写剩下的字,强调“含”与“岭”,一个不要多点,一个不要漏点,重点指导“窗、柳”。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第二篇: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模版)
1、古诗二首
(1)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
二、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
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
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
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
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这么好的春光,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
2、村子里的孩子也和大家一样喜欢这美妙的春天吗?
3、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防纸鸢。
4、你能读好它吗?自由读古诗第二句。
5、指名读、齐读。
6、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7、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
8、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进诗里读出来吗?
9、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一边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
四、背诵全诗
1、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我相信这一首古诗你一定能背下来。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板书设计:
村居 草——长莺——飞 杨柳——拂堤 春烟——醉
儿童——散学(早归)(忙)趁——东风放——纸鸢
(2)咏柳
教学目标:
1、会认新出现的生字,会写8个字。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拓展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想象古诗描绘的美丽景色。教法: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小组讨论。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虽然春天悄悄地走了,但春天的美景总让我们挥之不去,请看:(出示春景图)看了这美丽的春色,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春天吗?你最喜欢春天的什么?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看老师写(1板书诗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
二、释题
师:谁来读课题?齐读课题,1、学习“咏”(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识忆字形)
2、理解“咏”字。
师:咏字是口字旁,那么咏就是(生尝试说:歌唱、赞美的意思),咏柳就是(生说歌唱、赞美柳树)师:我们来读读课题。(齐读)
三、朗读全诗,初知大意
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让我们在诗中寻找吧!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2)指名分行读(四人一人一句,开火车读)(3)了解似的两种读音
(4)学习绦:正音、识忆字形、理解绦的意思(绦是绞丝旁,那么就是与丝织有关,那绦的意思就是)生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注释是读懂古诗最好的方法。读绿丝绦理解绿丝绦(出示实物)
(5)下面我们来读读古诗,看谁读得正确通顺。齐读古诗
2、读出节奏
听了你们读,老师也想读
听出了老师与你们读得有什么不同吗?
(有节奏)读的有高有低叫韵律,有快有慢叫节奏 好,请你们也用这种节奏读一读自由读
指名朗读、带读齐读古诗。这次老师听出来了,有点像古人读诗了。
四、理解诗意,品读诗句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来。你读完《咏柳》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柳树,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请大家轻轻地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从诗中的哪个词或那句话读出了柳树的美?
1、学习一二句(1)理解一二句意思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出示一二句),说说你从这两句诗中的哪个词读出了柳树的美? 预设:
生:我从碧玉(板书碧玉,解释碧玉就是绿色的玉)读出柳树很绿。师:哦,柳树是那样的绿就像是被(碧玉装扮成的一样)。齐读:(第一句)还读懂了那个词?
生:我从绿丝绦(板书丝绦)知道柳条像绿丝带一样漂亮。(出示实物)师:当千万条柳条垂下来就像绿色的丝带一样柔美。齐读(第二句)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读1、2)(2)创设情景读
师:早春二月,春风拂面,柳树展现她迷人的风姿。一行行婀娜多姿的柳树倒映水中,柳树翠绿翠绿的,长长的柳条随风飘舞。(课件出示垂柳图)你们看柳树像什么?(亭亭玉立的少女)刚刚我们知道碧玉是指绿色的玉,但还有另一层意思,想知道吗?老师告诉你们:在古代碧玉是指年轻美貌的女子。这里用年轻美貌的女子来形容什么?如果说柳树像美女,那倒垂下来的柳条又像什么呢?(少女的头发)看到这样的柳树,你心里有什么感受?那我们就美美得读吧? 板书设计:
碧玉、绿丝、细叶、春风——春天 妆成、垂下、裁、剪刀——二月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
最新版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诗人借景抒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颁,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4.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文的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诗文的内容。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准备:图、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望庐山瀑布》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一)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是唐诗。
(二)预习中哪些诗句读懂了,哪些还没读懂,并划下来。
三、读《望庐山瀑布》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庐lu 紫zi 川chuan
四、出示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知诗人。
(二)“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
2017.3.1 最新版
“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的瀑布。
分别查出“庐山”和“瀑布”的意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他在游庐山时观赏了瀑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二步:解诗题。
(三)读一读古诗,弄懂诗句的意思。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三步:明诗意。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
“生”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加以理解。
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
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离瀑布较远。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
“挂”、“前”、“川”各是什么意思?放在一块儿是什么意思?
挂:悬挂。前:前面。川:河流。
挂前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前面的一条大河流。
远远望去,瀑布就像一条悬挂在山峰前面的大河。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
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手法)
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017.3.1 最新版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
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
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疑:怀疑。
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
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5.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四)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是学习古诗的第四步:悟诗情。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师要给学生范读,要读出语气、感情。
(六)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庐”和“炉”是同音字,要区别字形,会应用。
“紫”和“川”的读音要读正。
在学习生字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已去分析、去记忆,培养自学能力。
五、小结
(一)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二)出示挂图,说说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瀑布的?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三)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观察细致?
2017.3.1 最新版
“日照”与“紫烟”的因果关系?
“飞流”、“直下”对流速水势的观察。
“三千尺”、“落九天”是对瀑布的长、大、高的观察。
除观察仔细、细致外,本诗还有什么特点?
丰富奇特的联想,如“挂前川”,“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的写作特点:观察细致有序,联想丰富。
学习古诗的方法:除去上述四步,那就是读、查、究、诵、赏。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绝句》
二、检查“预习”,作者简介
三、读《绝句》
把下面的字音读准:
鸣ming 行hang 泊bo
四、出示第二首古诗《绝句》,理解诗意
(一)提问:这首唐诗是谁写的?
(二)《绝句》是什么意思?因作者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标题,解释“绝句”。
(三)读一读古诗,悟懂诗句的意思。
逐词逐句理解全诗,指导看图。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自鹭上青天。
重点理解:
黄鹂:鸟名,也叫黄莺。鸣:叫。
2017.3.1 最新版
翠柳:翠绿色的柳树。
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
春天。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吃鱼虾。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说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上鸣叫。
(欢唱)一行白鹭飞上蔚蓝色的天空自由飞翔。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重点理解:
窗含:从窗口看到。“含”:包含在里面,存在着。
西岭:指草堂西北的岷山。
千秋雪:指千秋万代积累下来,终年不化的积雪。
千秋:时间很长。泊:停靠。
东吴:指江苏一带。
万里船:船要行万里路。
说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巍巍的岷山上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靠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观察插图,加强对诗意的理解。
1.看插图。图上画的是景物;景物是否都是诗句的内容?这描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色?(生动优美)
2.体会作者用词准确。
说说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现景色的优美,语言的生动?
表示声音的词语:鸣、上。
表示颜色的词语:黄、翠、白、青。
表示动作的词语:鸣、上、含、泊。
诗人写了四个景色,一句一景,写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语言生动、景色秀美。
“鸣”、“上”两个动词写出了黄鹂在柳枝上欢叫和一行白鹭从水面飞上青天的声响。
2017.3.1 最新版
“黄”、“翠”、“白”、“青”四个色彩鲜明的词,写出了草堂前的景色。
这两句写得有声有色,显示出一派春意盎然的优美景象。
“含”、“泊”两个动词具体写出了草堂外的景象,特别是“含”的妙用,把岷山积雪这一远景移至草堂内,使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景色优美的图画。
(五)学习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
眼前的、天边的、窗外的、门前的。
顺序是:由近及远。
2.诗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表达思想感情的?
诗人抓住了自然景色来描述,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七)学习有关的生字,教师重点指导。
“鹭”上下结构,要写匀称。
“含”上部今不要加点。
“吴”口天吴。
五、小结
作者写这首诗,先写树上,再写天上“黄、翠、白、青”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勃的图景,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最后写出了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通过对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文的意思。
2017.3.1 最新版
2017.3.1
第四篇:(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二、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生书写.三、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3)师:.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四、,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作业
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余下的6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并背诵.感悟诗歌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回乡偶书》.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识记“此”.听写三个词语.背诵诗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偶(少)鬓衰客何
2,同桌交流读生字.3,容易学的生字不教.重点教以下几个生字.偶(偶然)鬓(鬓毛)衰(衰老)
出示诗句测读.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初读《回乡偶书》
自由读诗,找出读不懂的词,句.交流.汇报并解决.乡音:故乡的口音.鬓毛衰:鬓角的头发花白了.相识: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朗读指导.解题:回乡偶书
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或有感写下的.)
师:大家读懂了哪一句
师:面对一点都不认识的老人,儿童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小结
这首诗中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多么高兴啊,可是却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孩,小孩的问话让老人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现在请大家齐读诗歌,读出诗人回乡的快乐与惊讶,读出小孩的可爱,真诚.作业
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红豆生南国
相思
此物最相思
思乡
小离老回
回乡偶书 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不识
第五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15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15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晓、慈”等生字,会写“湖、莲”等生字。
2.过程与方法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感受大自然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联系图文等方法理解诗意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诗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导入
1.用一个词来形容荷花或荷叶。(课件出示:荷花、荷叶)
2.同学们说得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西湖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荷花视频)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最想做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和你们一样看到那么美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被人们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词义,在诗中识字。
晓出:太阳刚刚升起。“映”是“阳光反照、照射”,所以“晓”“映”是“日”字旁。
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的佛寺。“慈”可以组词“慈爱”“慈母”。
毕竟:到底。“毕”由“比”和“十”组成。“竟”是“镜”去掉偏旁。
4.小组合作学习。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找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我们第一次和这首诗亲密接触,就有不小的收获,再来读读,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5.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指导写字
1.观察“湖”“莲”“穷”“荷”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说说写这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师示范,边写边说出笔顺。
4.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深入研究学习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他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一下。
反馈交流。
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把这首诗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同桌之间试试吧。
3.看着这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4.整首诗写得很美,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
5.大家能背下来吗?试试吧!
自己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大家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课件出示:小池)
2.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西湖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杜甫,唐代诗人,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被平定,人们又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生活。杜甫在四川成都定居下来,心情较好,看到的春景也格外美丽。对此,同学们也有同感,心情好了,花儿会 ,天空会 ,鸟儿会。
二、指导方法,自学古诗
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幅怎样的春景图呢?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读通诗句,读读诗,看看图,想想意思。
2.学生自学古诗。
三、精读古诗,明了诗意,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教师范读。
2.你读懂了什么?作者的心情怎样?(轻快、喜悦)
3.学习生字。
学生自己圈出生字,反复拼读、认读。
同桌互相指读。
用生字卡片抽读。
说说“鸣、鹂、鹭”为什么都是“鸟”字旁,“岭”为什么是“山”字旁,“泊”为什么是“三点水”。
4.你还有什么字词不懂?
联系诗句再读,联系画面读,联系生活读。
5.理解诗意。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窗含西岭千秋雪。”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你透过窗户看到竹子,就可以说;你透过窗户看到房
子,就可以说。
(3)“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从哪来的船?
现在东吴来的船也停泊在诗人门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宁的画面呀!读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6.读整首诗,配上动作,想象画面。
四、布置作业
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写下来,也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春天的画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西湖
莲叶 无穷碧
荷花 别样红 绝 句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动态千秋雪万里船静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注意课内外结合,使学生了解古诗的意思,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力,带领学生遨游诗作的海洋。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增加了。
[不足之处] 整堂课时间比较紧张,准备的其他内容未能展现,比较遗憾。
[再教设计] 古诗具有语言凝练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等特点。古诗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优秀的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尽可能地增加课堂学习密度,可以再学习诗人其他的作品或者同类的古诗,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