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A版
古诗二首(赠汪伦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学习古诗《赠汪伦》和《游子吟》,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体会母子之情。理解感受诗的意境。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练习感情朗读古诗。4.学会积累古诗,有背诵古诗的兴趣,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背诵古诗《赠汪伦》《慈母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母子之情。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汪伦
一、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
听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你在课前了解了哪些有关知识,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自读古诗。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注意“赠”是平舌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板书,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3)出示字卡:乘将踏诗
①指名认读。
②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③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
(4)了解诗意: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5)质疑解答,指导朗读:
①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指名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②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③你能试着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④想一想送别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⑤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6)小结:
这首诗用水深比喻情深。是啊!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让我们通过读来理解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轮读)
4.小组同学在组内交流:
(1)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连起来说说诗意。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朗读感悟,创造理解。
1.注意节奏,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请你把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4.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出示古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作业设计:
1.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2.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附:[内容简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山大川。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第二课时 游子吟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或《好妈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录音机一起唱。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
3.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出示全诗,教者配乐朗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轻读、默读、大声朗读等。
同桌互相检查:在读准、读好的基础上完整地读出古诗。
想想在这首诗中,孟郊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
2.检查交流生字掌握情况。
(1)难读字:临(前鼻音)慈(平舌音)
(2)易错字:吟
3.学习会写字。
出示字卡:郊线迟寸
(1)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内容:想一想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给这些字找个新朋友?
在书写时哪里最容易写错?
(2)小组交流汇报。
(3)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相机强调要注意的地方。
4.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字音,大家当评委。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1.分小组朗读,圈出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试着自读自悟,或让同学、老师帮忙解答。
3.理解诗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
4.联系实际: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你当时心中感受怎样?诗中把母爱比作了什么?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个别读和齐读)
5.小组赛读。
6.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7.学生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四、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出示插图,播放舒缓而深情的音乐。
师: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你们也许都经历过,请联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结合你的经历,就画面放飞想象的翅膀吧!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指名说说想象的内容。
学生描述如有困难,教师在乐声中深情描述以作启示:
一位年轻的学子即将出门求学。想到天气已凉,孩子此去路途遥远,一月、两月,一年、两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老母亲心中一阵惆怅:就让他多带件衣服吧。她拿出针线,就着昏黄的灯光,为儿子缝制起衣服来。衣服上的针脚是那么致密,也许母亲想让儿子的衣服更耐穿、更结实些吧。一阵飞针走线后,看看在身边苦读的儿子,老母亲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发簪,把灯芯拨亮一些,开始穿针引线。望着老母亲眯缝的双眼,布满皱纹的额头,儿子的眼眶湿润了。是啊,正如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温暖,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2.母爱是阳光,母爱是雨露,母爱是海洋,诗人用寥寥几笔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哪句话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对慈母情的歌颂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4.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歌颂母爱的诗歌。请同学们欣赏两首冰心的现代诗:《繁星》《往事》
繁星(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往事
(八)母亲呵!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唱一唱和母亲有关的歌。
六、小结
七、作业:
诗词积累:搜集思亲的古诗或者现代诗。
第三课时
活动:赛诗会
一、宣布活动规则。
1.活动准备:
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2.活动安排:
活动分为个四环节,分别是:我会读、我会说、我知道得真多、我写得真棒。
3.活动总结:
评出“优秀小老师”“智慧星”等奖项。
二、活动。
(一)我会读。
1.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轮流认读教师手中生字卡。
字卡:赠汪将欲踏潭吟郊慈临寸诗乘线迟
(全对加15分,错一个扣1分。)
2.每组派一个代表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一首。(必须是本篇课文中的一首。)
(流利、有感情加10分,符合一项要求得5分。)
3.小组之间互相指名让对方小组一位同学有感情背古诗一首。
(正确,流利有感情加20分,正确得5分,流利得5分,有感情得10分。)
(二)我能说。
1.老师说古诗的前半句或一个字,抢答后面部分。
(1)慈母手中线。
(2)谁言寸草心。
(3)桃花潭水深千尺。
(4)忽闻。
(每按要求回答出来一题,该小组加5分。)
2.小组挑战赛:
按照老师刚才的出题方式,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每按要求回答出一题,该小组加5分,没有回答正确则扣去3分。)
3.教师描绘意境,用古诗来表述。
(1)登上小船将要出发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边打拍子边唱歌的声音。
(2)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
(3)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好友的一片深情。
(每按要求回答出来一题,该小组加5分。)
4.小组挑战:
按照老师刚才的出题方式,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每按要求回答出一题,该小组加5分,没有回答正确则扣去3分。)
(三)我知道得真多。交流搜集到的古诗或者现代诗。
(本环节总分50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意见计分。)
1.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诗。(朗读)
2.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文字)
(四)我写得真棒。
出示本课所学的八个生字,每个生字写2个,展示评比交流。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书写正确,每人加5分,书写错误则不记分。整洁、美观再加5分)
三、活动小结及评奖。
第二篇:(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相思》并背诵.教具准备:
课件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红豆或课件,图片.师讲红豆的特点.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写红豆的诗歌.板书课题:相思
解题:思念.自由读诗
画出生字.读准节奏.相思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二、学习生字
读“此ci”此物,此事,此地.注意与“些”的区别.指导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8 个.组词识记.师进行指导识记.此,客,何,背,尾,房,屋,层
师范写.生书写.三、朗读诗歌《相思》
自由读诗.师引导读诗.(1)大家找找,哪一句写了红豆(红豆生南国)(2)出示红豆(可以是图片)出示地图(长江以南叫南国也叫江南)红豆生长在什么季节,找一找,读出来.(春来发几枝)
出示挂图,红豆树枝繁叶茂,红豆累累.师引导:这红豆美么大家想把这份美读出来么
齐读“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如果你要离开故乡了,会带走故乡的哪些东西
(泥土,水,树叶,红豆)
(3)师:.江南的水,土,叶,豆代表了故乡,所以诗人这样写.愿君多采撷,(希望你多多采摘)
此物最相思.(这东西最会引起人们思念故乡)
挂图了解诗意.红豆生长在江南,春天来了红豆常得十分茂盛.希望大家多多采摘,这东西能引发大家思念故乡.大家想想学过哪些写到思念的诗.(静夜思)
对故乡的思念还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
请一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出红豆树的美.读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大家齐读.背诵古诗.四、,拓展思维
再出示几首有关思念的诗,让学生课余读一读.《静夜思》,《忆江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作业
抄写生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读余下的6 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并背诵.感悟诗歌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回乡偶书》.背诵《回乡偶书》.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识记“此”.听写三个词语.背诵诗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偶(少)鬓衰客何
2,同桌交流读生字.3,容易学的生字不教.重点教以下几个生字.偶(偶然)鬓(鬓毛)衰(衰老)
出示诗句测读.回乡偶书
乡音无改鬓毛衰
笑问客从何处来
初读《回乡偶书》
自由读诗,找出读不懂的词,句.交流.汇报并解决.乡音:故乡的口音.鬓毛衰:鬓角的头发花白了.相识: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笑着问客人从什么地方来.朗读指导.解题:回乡偶书
回到故乡偶然写下的(或有感写下的.)
师:大家读懂了哪一句
师:面对一点都不认识的老人,儿童会说什么请同学们表演一下.朗读全诗.感悟诗歌小结
这首诗中的诗人回到了久别的故乡,他多么高兴啊,可是却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小孩,小孩的问话让老人感慨不已,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现在请大家齐读诗歌,读出诗人回乡的快乐与惊讶,读出小孩的可爱,真诚.作业
背诵古诗.板书设计:
红豆生南国
相思
此物最相思
思乡
小离老回
回乡偶书 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不识
第三篇: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科书中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三层高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远近闻名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鹊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学写“楼”字。
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师范写,生书空。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吧!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出示图片入手,用轻松的言语带孩子们认识鹳雀楼,激发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鹳雀楼的欲望;接着巧妙地引出诗人和诗题,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古诗,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对照拼音,把诗读通顺。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2.检查自读。
逐字落实正读音。大诗人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课堂,要听听我们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
3.孩子们,你们读得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单独认看看!(出示生字词)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示一下。齐读生字词。
4.师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语感节奏。
孩子们都读得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教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大家听听教师是怎样读的。教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在课件里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师生合作,按节奏读。
设计意图:请来了大诗人王之涣,激发了孩子认字识字的兴趣;而让孩子感受教师朗读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感悟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想象画面,理解感悟
1.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1)指名说。教师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黄河入海流”可以怎样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多么壮观啊!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场面吗?(4)看了照片,感觉黄河怎样了?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出示后两行诗句)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査找答案。今天,教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等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同桌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今天你们学得真棒,教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教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 8.回家后,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开想象,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通过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四、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2.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教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五、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静夜思》和《赠汪伦》,引出诗人和诗题。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聊聊数十字,诗人就描绘出一种意境。看到月光就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就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刚才的两首古诗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诗人写的,他是谁?(板:李白)他喜欢游历山水,在美丽的山水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不,他又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秀丽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正音、齐读。读了诗题,你知道什么?
2.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请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齐读。
3.认读生字。读带拼音词语——去掉拼音齐读。4.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红色的生字记住呢?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知识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二、美读感悟
1.(配乐)师介绍庐山美景。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庐山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1)美在瀑布
①你是从诗中的哪一句感受到瀑布的美?请美美地读。
②除了瀑布让你感到美,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2)美在香炉峰(紫烟)
①诗中哪句描绘了这样的美景?质疑、理解“紫烟”。②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③理解“挂”的用法之妙。(示两幅图)请看,这两条瀑布哪一条是挂前川呢?水流从上而下,垂直而落,所以我们用“挂”。引出生字“挂”,师范写,生在田字格中4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写一个。师生共同点评。
④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把壮观的瀑布挂在山前,妆点成一幅巨大的美妙绝伦的山水画。我们不禁赞叹道:遥望瀑布挂前川。
3.说话练习:面对香炉峰上倾斜而下的瀑布,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
4.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瀑布,诗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一起读。5.大家看,这垂落而下的瀑布速度该有多快啊!理解“飞”。
6.面对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见过银河吗?(示图)诗人真的见到了银河吗?理解“疑”在诗中的意思。
7.男女同学合作读这句诗吧。
设计意图: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诗意,读重于解。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立意升华,巩固拓展
1.教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次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一背。
3.庐山瀑布以奇、秀、险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对其吟诗作赋,教师也找了其他诗人给它作的诗。(拓展其他诗句)
4.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运用。
四、板书设计
望 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美
想 九天银河
第四篇: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读熟古诗。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显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 野 敕勒川 风 草 牛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3.开火车认读生字。4.指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课件,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课件,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2.同桌互相背诵。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八、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九、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生紫烟 挂 银河落九天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生字组词,找一形近字并组词。(小组探讨识字方法)
2、由题目猜一猜《宿石邑山中》讲了什么?
3、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诗中谢了哪些事物呢?(有浮云、山、月亮、银河、树木等)
4、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你的画面中至少有两种有关联的事物。(石邑山看起来比云都高;云气围绕着石邑山;月亮飞进了树林里;银河在向西沉,被山峰挡住了)
5、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得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6、小组合作学习。
7、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学习情况。
你想汇报哪句就先读这句,而后说你们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评价。“望转迷”想象山中云气围绕的景象,此时你想四周能看到什么,感觉怎么样?(看山若隐若现,看到太阳、晚霞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看大树颜色有时深有时浅„„ “迷”是分辨不清,你猜到原因了吗?
首先是有云气的原因,其次是天色已晚,天要黑了。这也是作者投宿的原因。月亮怎么会飞进树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种现象? 当人走动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作者已经出发了,又开始了他的旅程。“飞”说明作者走得很快。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作者很辛苦,没有作伴的也很孤独。
8、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宿石邑山中》。同学评价。
9、想象画面试着背诵古诗。
10、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背诵《宿石邑山中》。
2、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4中秋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传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
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揭示课题:《中秋节》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
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
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关键词语
中秋节的时间人们的活动
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习俗
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月亮的诗句
5.再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和文中引用的诗句。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课文重点介绍了中秋节的哪些习俗?
(赏月,家人团聚、品尝月饼)
2、摸读课文,找出叙述中秋节习俗的段落。
3、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中秋节气氛的词语。
其乐融融: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喜悦气氛中。形容一片欢乐融洽的样子。
4、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质疑,集体交流解疑。
5、“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赏月的好时机,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6、指名反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7、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默写生字。
2、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有关月亮的故事以及人们吃月饼、过中秋节的意义。
2、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总结全文,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积累优秀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听写词语。
2、大家收集了哪些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3、根据大家分享的内容,板书诗句进行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继续学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还能说出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吗?
3、过渡语:同学们,中秋节人么不仅赏月,还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过渡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常在月圆之时,思念家人、思念亲人。古代很多诗人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
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诗句,读一读。
6、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7、小结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
8、你还能背诵一首借月抒情的古诗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一背搜集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和诗句。
3、你的亲人又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节的吗?请给他们写几句话。
5母亲的纯净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敢于直面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习课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从读学写。
二、教学重点:
领悟写作方法:从身边小事入手,感悟爱心,选择典型事例反映生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亲近文本。
⒈教师导语: 纯净水——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母亲的纯净水》。看看课文中母亲“纯净水”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写母亲的纯净水的目的又是什么。
⒉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默读课文
1、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事?
(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2)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尽量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
(3)你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吗?“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吗?(4)评价文中的母亲和女儿。
2、小组合作交流
师: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呢?为了不让女儿在班上同学面前丢脸,用凉白开代替了纯净水,然而,女儿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分析女儿心理的前后变化。理清本文是以女儿心理活动为主线的特点。
引出母亲的话,理解穷的意思。
(1)母亲的这段话非常深奥,极富哲理,你能读懂吗?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读3遍(穷只是日子的一种过法,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如看不起自己,那可就真穷了。)
重点理解三个“穷”字的含义。
第一个:物质上、经济上的贫穷、贫困,不宽裕。第二个:思想上、精神上的贫穷,即“看不起自己” 第三个:希望破灭,精神匮乏。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完成补充填空。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看待穷和富?(3)朗读指导:语境、语气、语调。
3.过渡:母亲的话,如春雨一般,默默的滋润着女儿,影响着女儿,最终女儿听懂了母亲的话,引读“那天晚上”,理解“如果„„那么”。
三、思考:女儿长大后,变富了,她为什么还喜欢喝“凉白开”呢?在文中找句子回答。体会母亲的教育,体会“纯净水”的两层含义:(1)凉白开(2)净化心灵的水,质朴、纯洁的思想教育。理解本文结尾“一语双关”的特点。
四、对文中“小女孩”或“母亲”进行评价。
掩上书卷,我们眼前仍然浮现着这位母亲和女儿,这两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听听我是怎么想的);心不穷„„
五、、结束语:一篇《母亲的纯净水》,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爱不会是轰轰烈烈的,它是在平淡中显现出来的。母爱所在的价值,其实蕴含在是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观察、感悟,如果再用上这些方法,我们也一定能将过往事情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写得真切感人,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母亲的纯净水
(爱)——“纯净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