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不是逐行分析诗意。而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带动了气氛。优美的古诗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我借助录音范读,按其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让学生从听读中感悟,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 ]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出示《山行》 ]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
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
3、学生背诵——配乐朗诵
六、课外拓展
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2、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出示文章,师生共读。[出示课外资料]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2、完成“我会填”
第三篇:新二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教科书中两首诗均配有插图。第一幅配合《登鹳雀楼》的诗意,画的是在山上的古楼,诗人登上最高层,眺望黄河的情景。第二幅画的是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通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背诵古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孩子们,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三层高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座楼的名字。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唐代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写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此以后,这座楼就远近闻名了。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鹊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学写“楼”字。
古时候的楼都是木制结构的,那木当偏旁的时候把捺变成点。楼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作为偏旁时要把木写得小一点,这叫做左窄右宽。师范写,生书空。
4.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吧!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从出示图片入手,用轻松的言语带孩子们认识鹳雀楼,激发孩子们想进一步了解鹳雀楼的欲望;接着巧妙地引出诗人和诗题,设下悬念,让孩子们带着疑惑去学习古诗,激发了求知的兴趣。
二、读文识字
1.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对照拼音,把诗读通顺。我喜欢按自己的速度用心读书的聪明孩子。
2.检查自读。
逐字落实正读音。大诗人王之涣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课堂,要听听我们班选派出来的最优秀的孩子是怎么读他的大作的。读书,尤其是读诗,讲究字正腔圆,把每个字音咬准了哦!谁来试试?
3.孩子们,你们读得都太好了!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吗?单独认看看!(出示生字词)哪些字容易读错?你给大家友情提示一下。齐读生字词。
4.师范读,生轻声跟读,注意语感节奏。
孩子们都读得这么好,王之涣先生很满意!教师也想试试读一读。大家听听教师是怎样读的。教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在课件里标出节奏线。逐句练习,逐句跟读,师生合作,按节奏读。
设计意图:请来了大诗人王之涣,激发了孩子认字识字的兴趣;而让孩子感受教师朗读时的不同之处,从而发现感悟古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三、想象画面,理解感悟
1.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谁能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的?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2.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同桌说一说。
(1)指名说。教师点拨:靠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黄河入海流”可以怎样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多么壮观啊!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2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场面吗?(4)看了照片,感觉黄河怎样了?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出示后两行诗句)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理解:欲穷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故事中有些字很难知道意思,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来査找答案。今天,教师查找资料,知道这些词语的意思(课件出示词语意义)。现在能完整地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自己读读诗,看看字意,试着说说。等会儿,我们全班来交流。
4.诗人说的再登一层,真的是让我们再登一层吗?还记得《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吗?小松树之所以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贴:登高才能望远)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说过类似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现在请同桌合作,把诗人登楼后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说说,好吗?
6.今天你们学得真棒,教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象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教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 8.回家后,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插图,开想象,在学生脑海里黄河的壮观景象会越来越明晰,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通过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四、感悟诗情,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学习了一首美丽的诗,现在我们一起跟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看下这首诗。(播放歌曲)多美丽的景色啊,白日、远山、黄河,组成了一幅壮美的景象,让我们也胸襟大开,想要登高远望,看到千里之外更开阔更高远的地方,真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呀!
2.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在作文中用到它,也有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追求更高的理想。今天教师也想把这首诗送给大家,当我们想要自己变得更优秀时,就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激励自己。当我们遇到困难想要退缩时,我们也对自己说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自己。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这是这首古诗中要阐明的道理。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脑海中“活“起来,从而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
五、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让学生背诵已学的《静夜思》和《赠汪伦》,引出诗人和诗题。
古诗,中华文化的瑰宝。一首古诗,聊聊数十字,诗人就描绘出一种意境。看到月光就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床前明月光„„;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就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刚才的两首古诗是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的诗人写的,他是谁?(板:李白)他喜欢游历山水,在美丽的山水中吸取创作的灵感。这不,他又来到了庐山,被庐山的秀丽风光深深吸引,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正音、齐读。读了诗题,你知道什么?
2.读诗首先要读准,读顺。请打开书,自由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齐读。
3.认读生字。读带拼音词语——去掉拼音齐读。4.你有什么好办法把红色的生字记住呢?
设计意图: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知识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二、美读感悟
1.(配乐)师介绍庐山美景。
2.孩子们,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庐山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1)美在瀑布
①你是从诗中的哪一句感受到瀑布的美?请美美地读。
②除了瀑布让你感到美,还有哪里让你感受到美?(2)美在香炉峰(紫烟)
①诗中哪句描绘了这样的美景?质疑、理解“紫烟”。②谁能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③理解“挂”的用法之妙。(示两幅图)请看,这两条瀑布哪一条是挂前川呢?水流从上而下,垂直而落,所以我们用“挂”。引出生字“挂”,师范写,生在田字格中4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写一个。师生共同点评。
④大自然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它把壮观的瀑布挂在山前,妆点成一幅巨大的美妙绝伦的山水画。我们不禁赞叹道:遥望瀑布挂前川。
3.说话练习:面对香炉峰上倾斜而下的瀑布,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_。
4.面对如此雄伟壮观的瀑布,诗人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一起读。5.大家看,这垂落而下的瀑布速度该有多快啊!理解“飞”。
6.面对如此气势磅礴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见过银河吗?(示图)诗人真的见到了银河吗?理解“疑”在诗中的意思。
7.男女同学合作读这句诗吧。
设计意图: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诗意,读重于解。因此在此教学环节中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想象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三、立意升华,巩固拓展
1.教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再次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尝试着把它背一背。
3.庐山瀑布以奇、秀、险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对其吟诗作赋,教师也找了其他诗人给它作的诗。(拓展其他诗句)
4.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许多乐趣,发现许多秘密。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运用。
四、板书设计
望 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美
想 九天银河
第四篇: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 古诗二首教案
第8课 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第8课 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第五篇: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古诗二首
2.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教学准备:
1.教师:教学挂图、敕勒川草原录像、庐山风光录像。2.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读熟古诗。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2课就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2古诗两首
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这里一直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 齐读课题。
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显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七、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 野 敕勒川 风 草 牛羊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3.开火车认读生字。4.指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师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课件,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课件,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2.同桌互相背诵。3.集体背诵。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八、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
九、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生紫烟 挂 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