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

时间:2019-05-14 21:2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 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 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李白·唐代____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译文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赏析

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篇: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二首”教案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4.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有感悟地朗读、背诵课文。2.图文结合,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赠刘景文》

一、新课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秋天吗?你能用《识字1》当中的一些词语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的景色吗?

从同学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三、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刘、菊、残、君、橙、橘 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3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

四、品味赏析。

1出示:荷尽已无擎雨盖。

(1)想一想,这是描绘什么季节的荷叶的?初夏的荷叶又是怎样的?大家学过杨万里的一首诗吗?里面是怎样描绘初夏的荷叶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到了盛夏,荷叶又是怎样的呢?你们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学生若不知道,老师补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到了秋天,荷花就像诗中描绘的这个样子,指名学生说深秋荷叶的样子。

2出示:菊残犹有傲霜枝。

(1)你们能给“犹有”换个词吗?(还有。)(2)“傲”字是什么意思?指自高自大吗?

(霜给人一种天气寒冷的感觉,菊花凋谢了还有枝条在风霜中傲然挺立,可见菊花有坚强不屈的精神。)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4理解第三、四句。(1)秋天万物凋谢枯黄,但是也是丰收的季节,看到橘园里的橙子和橘子熟了,还记得这个画面吗?我们在《识字1》里面有过形容,是哪个词?(叠翠流金)

(2)“一年好景”是在什么时候?(正是橙黄橘绿时。)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明白了吗?

(3)学生交流,老师小结:秋天瓜果成熟,辛勤劳动的人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这是人们最快乐的收获季节,所以连大诗人苏轼也喜欢这个季节,发出这样的感叹。

(4)指导朗读第三、四句。

(5)大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5翻译句子。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当荷花凋谢后,连遮蔽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已残败,但还有傲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应该记住,一年内最美的时候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季节。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香的时候,那就是秋天。苏轼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本篇虽是经典名篇,却有很多较难的字词,在识字上颇费功夫。不过,在熟识基础上,把握好描写景物与诗人所用多元化色彩,也是调动学习本文乐趣之所在。

六、课后作业。1掌握本课生字生词。

2背诵本诗,并预习下一首新诗。

第2课时

《山行》

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诗人苏轼写的有关秋天的古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你们想不想画一画秋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描写秋天山林的古诗,它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牧所写的一首咏秋的诗。

(板书诗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三、初读古诗。

1老师先范读,然后学生自由诵读。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美感和韵味来。3小组讨论并了解这首古诗的大体意思。

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的深秋的高山上,那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停车只是因为喜爱傍晚的枫林,那经过霜打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4检查古诗诵读情况。

四、诗中有画。(出示图片,欣赏)1诗中画描绘了哪些景物?

(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2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

(1)首先要画上一座山,这是深秋时节的山,给人一种凉意,所以诗中称它为“寒山”。

(2)接着画上什么?(小路)这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呢?(小石子)哦,原来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课文中用了哪个词啊?(石径)但是这是一条怎样的石径呢?是笔直的吗?从哪看出来?(斜)

(3)诗中还提到了什么?(白云、人家)这人家该画到近处还是远处,为什么?(远处,文中提到了“白云生处”)是啊,放眼望去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几户人家。(4)在这寒山上行走,最夺目的要数什么?(枫林)为什么?(红色比较醒目)“红于”在这里表示“比„„更红”,这霜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红,多美啊!

3这时候的枫林像什么?(火海、花海。)

这么美的枫林该怎么读?(读出快乐、欢喜之情。)

4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诗。“坐”是“坐下”的意思吗?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坐”是“因为”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热爱火红的枫叶,热爱秋天的感情。)

5想一想,《赠刘景文》和《山行》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都是先写景,再抒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不同点:两首诗描写的景物不同,《赠刘景文》描写了残荷、菊花、橙子、橘子;《山行》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

6翻译句子。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用石子铺成的弯弯小路,登上了深秋时节的高山,白云缭绕之间,隐约可见有人家居住。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因为喜欢这晚秋的枫林,不时地停车与观赏,经霜染了的红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五、课堂小结。

《山行》这首诗简单易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但是个别字义还需要老师点拨,读诗时抓住这些关键词,那么古诗的诗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再抓住诗中的几处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学生就很容易抓住古诗的主题,感受到作者对着深秋的赞美与喜爱。再配合多媒体教学,诗情画意,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学习起来既感兴趣又觉得轻松。

链接: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山行》。

2学生欣赏其它《古诗配画》作品,感受诗情画意。3学生自主选择古诗,为古诗配画,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互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不是逐行分析诗意。而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带动了气氛。优美的古诗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我借助录音范读,按其韵律节拍朗读,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让学生从听读中感悟,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第4课《嫦娥》

《诗文与国学教育》六年级上册

第4课《嫦娥》教学设计

【诵读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诵读重点】

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诵读方法】

变换多种形式诵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在我们学习新课之前,先来看一幅图画。这幅图上画的是谁?她的故事你能讲讲吗?(多媒体出示嫦娥图)学生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2.师:故事中的嫦娥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温柔 善良 美丽)

3.师:嫦娥的故事千古流传。那么,在诗人的笔下,嫦娥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名诗《嫦娥》。

二、知人论诗

1.学生简单了解16页【作者简介】

2.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商隐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代表诗人,才学兼具,却多愁善感。二十多岁便考取进士,他原来也有很高的政治抱负,但一生中却被政治派别和感情的痛苦所纠缠,以致于抑郁不得志,而造成他伤感忧郁的性格。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正是唐代牛、李两派排挤倾轧最激烈的时

候,他原依靠牛派的令狐綯考取进士,后与李派的王茂元的女儿结婚,婚后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不久王夫人死了,他非常感伤。政治上的冲突,情感上的失落,使他的诗呈现忧愁悲伤的情调。

三、初读知意

1.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诵读古诗,读出韵律。

2.对照16页【注释】自己译文(学困生可以对照17页【译文在线】整体理解诗意)。

3.合作探究:交流诗意(最好优生差生合理搭配)

四、复读悟情

1.变换多种形式诵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男女对读、寻找读诗高手赛读、师生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仅供参考: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3.尝试有感情诵读全诗,熟读成诵。(诵读建议: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

五、知识延伸

1.借助17页【趣味古诗】,认识一种新的文体—数字诗。

2.请同学们阅读18页【故事林】中的故事《李商隐轶事集锦》,同桌简单交流读后感。

3.飞花令游戏---说说带“月”的诗句。(由于学生知识有限,可把全班分为两组进行)(见【资料库】)

六、课外作业

1.诵读页脚名言警句,会背诵。

2.课外搜集并记忆李商隐《无题》。(见【资料库】)

附【资料库】

一、带月的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2.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1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17.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代)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教案

设计意图: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启发想象,感受意境;反复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预设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擎雨盖、傲霜枝、坐”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出示两幅插图 ]你们猜猜看这两幅图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为什么?

秋天到,大地还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古诗两首。指导书写“首”。

宋朝的苏轼和唐朝的杜牧用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 出示诗句 ]。

二、初读古诗

1、简介作者,解释题意

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赠刘景文》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诗。教学“刘”,指导书写。

2、通古诗。

(1)自由读古诗。

(2)小老师带读生字。[ 出示生字 ](3)再读诗句。(个别读——齐读)[ 出示诗句 ]

3、初步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释疑。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擎雨盖、傲霜枝。

你见过霜吗?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北方秋天气温很低,地面上或草叶上全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就是霜。

4、再次放声朗读全诗。

三、朗读激情

1、边读边想象:你都看到了什么?哪一句诗告诉你的。

2、诗人认为最美的的是什么呢?

出示“橙黄橘绿”的课件。秋天还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拓展说话,欣赏课件。

3、这么美好的秋天,假如能用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那该多好啊!诵读。

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学生自由练读。——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悟意、生情。)

四、拓展升华

1、古往今来写秋天的诗歌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子夜吴歌》、《灞上秋居》、《秋夕》等等,老师这里有一首《秋夕》请同学们自由读,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是写秋天的?都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 出示《秋夕》 ]

2、学生自由读诗歌

3、交流汇报

4、同学们秋天是金色的,秋天是神秘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喜悦的,让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秋天吧,齐诵《赠刘景文》。[ 出示《赠刘景文》]

5、秋有秋的丰满,春有春的华丽,夏有夏的激情,冬有冬的神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还喜欢哪个季节呢?知道这个季节有哪些诗句吗?[ 出示春、夏、冬诗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五、书写巩固

1、出示要写的字 “枝”、“记”,学生认读。[ 出示田字格 ]

2、观察字形,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

3、老师示范

4、学生练写。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秋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2、挑战小老师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陶醉于宋朝苏轼所赞美的秋色里,领略了秋天果实累累的丰收景象,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秋天,看看唐朝著名诗[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人杜牧是怎样描写秋天的。一起来学习《山行》。《山行》是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上行走时看到深秋的美景而即兴写下的一首赞美了秋天的诗。

三、读通诗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山行》,把古诗读通,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出示《山行》 ]

2、小老师教生字

3、比赛读

4、齐读诗句

四、师生研读

1、边读诗边想象,诗人在山上行走看到哪些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感情是什么?在书本上找出个词来(爱)

2、他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石径,他最爱的是什么?诗人为什么爱这里的霜叶?学习“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理解“坐”。

一片枫叶是火红的,那一树的枫叶像什么?让我们感觉到什么? 一棵的枫叶让你感觉到美,那满山的枫叶让你感觉到什么?我们再来把诗的最后两句读一读。

3、学习第一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个人家看起来怎么样的?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仿佛听到人们的欢歌笑语。把我们的感觉溶入进去读一读。

五、诵读激情

1、整首诗哪一处的景色给你留下印象最深?

2、这么美的景假如能把它读好就更美了。(范读——个别读——配乐朗读)

3、学生背诵——配乐朗诵

六、课外拓展

1、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除了用诗歌来赞美秋天之外还用什么语言来赞美秋天的美景呢?

2、交流收集的资料

3、师出示文章,师生共读。[出示课外资料]

七、书写练习

1、书写生字“于、枫。”

2、完成“我会填”

第五篇: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材料

次北固山下(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4.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好在何处?

5.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理解。(2分)6.颈联历来被人称道,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1.略。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示例: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而开阔。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2.思念故乡

3.“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

4.“平”写出春潮上涌之后江面开阔的景象,因为有“潮平”,才有江面“阔”的景象,二这一“阔”是对潮平景象的概括,更是对壮阔景象的赞叹。“正”和顺的意思。,有风力,帆才能“悬”,笔直高挂,侧面表现了风顺和风和,写出了白帆的形态。

5.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句)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1分),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1分)。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1分),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1分)。(2分)。

6.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②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象征进行强调,“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③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自然的规律不可阻挡。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会学习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

合称“小李杜。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3.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5.周瑜、李商隐

6.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

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3分)

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

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

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2分)

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画面。

11.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12.从所积累的古诗曲的名句中(课内外不限),找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句意相反的来,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作者描写了兰芽溪水、沙路无泥和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塑造了一个清新、洁净、幽雅的境界。(3分)

3.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4分)

4.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幽美、洁净的山林雨景图。(2分)描写了兰牙、溪水、松树、沙路、子规等意象。(1分)

5.不一致。(1分)白居易《醉歌》诗中“唱黄鸡”是“嗟老叹衰之词”,感叹人生苦短,表现了“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2分)苏轼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他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贬谪期间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分)(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6.C。

7.指黄鸡报晓。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8.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9.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0.“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11.句意:(就是下阕的翻译)哲理:人可以青春长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的情感: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胸襟。

12示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他诗词曲中的句子,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参考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2分)

10、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11、第一联是如何扣题的?(或者如何写月光的?)

12、“冷”有几层含义? 参考答案

9、地白 树栖鸦

10、示例一:“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示例二:“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11、“地白”侧面写月光皎洁明亮,“树栖鸦”侧面写夜晚的寂静

12、夜晚的寒冷;内心的惆怅,凄凉和寂寞。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更深一层。“归去”,作者交将那美好皎洁的月亮,看作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却又有些犹豫,“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遐想愈来愈飘渺,而终不忍弃绝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片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和月色描写,写月光移动和月下不眠之人。“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转入抒发怀人之情。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表现了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放达宽慰之语。

1、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水调出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作用是什么。

词前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统领全词。高度概括了作者这个中秋之夜的思想感情经历,表达了他对亲人的真挚怀念。“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阕内容;“兼怀子由”提示下阕内容。总的来看,是述说作词原因,总领全篇。

词的上阕写词人“欢饮”时的想象,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词的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及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里共蝉娟”是词人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的人生慰藉。

3.《水调歌头》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结合,富有人生哲理,也呈现出作者胸怀的超脱开阔。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唯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之遥,也能共同欣赏那天上美丽的月亮。此句表达了作者豪爽旷达的情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试题】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4、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最”“绝”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被奉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其妙处。参考答案: 1.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 2.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热爱”也可)

3、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4、小雨、小草(答出两景给1分,仅答小草或小雨或烟柳不给分)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5、将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早春的景色最可爱。

6、街道上的细细春雨滋润如酥,草色近看无绿,远看却青青一片。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最能抒发丰收在望喜悦心情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明天气变化的句子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表明行路急速,路边避雨的诗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2.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3.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从全词看,是生机勃勃的(人民安居乐业)和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触动了作者。5.这首词上阙写乡村夏夜晴景,下阙写雨景,整首词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悠然闲适的心情。

6.一个“见”字用得妙,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在大雨将至,茅店忽现的心情变化,内心由焦急转为喜悦。

7.细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列对该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词里描写了江南山村的盛夏月台票夜图,上片写晴,下片写雨。B.词中展现的是清新、欢快、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既写景又写人。

C.此词描写了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感受,既有作者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又流露出作者突遭骤雨的懊丧。

D.该词运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既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又从嗅觉、触觉方面写。

8.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9.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首词所描写的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10.唐张继有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辛弃疾这首词中说“明月别枝惊鹊”。请就辛词这句中“别”字的精妙之处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答案:

2、采用了互文修辞,指明亮的月光,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

3、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叫的似乎就是“丰 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于是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而欢唱了。也表现了对农村的热爱。

7、C

8、B

9、写出了作者夏夜行走在黄沙道中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和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流露了作者的欢乐情绪。(“景物”、“景象”占2分。答“„„所见所闻” 只给1分。如只是抄摘辛词中诸如“明月”等词语而不概括,只给1分。“情感”占2分。)

10、“别”字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树 枝上的鸟鹊都惊动起来。写得生动形象,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两层意思各占1分)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 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案: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什么表达方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答: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

5、后两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抒发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

6、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4.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2分)

15.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16.结合诗句分析“杨花”和“子规”在诗中的作用。参看答案:

14.杨花、子规、明月、风(两个即可)

15.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6.点名时间是暮春时节。用杨花的飘零和子规的悲鸣渲染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下载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紫藤萝瀑布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 紫藤萝瀑布(宗璞)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对......

    《书法》五年级上册(第4课) -(5篇)

    《书法》五年级上册 ——欧体楷书部件 一、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通过练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书法学习,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书法指导......

    二年级美术上册第4课《顶天立地》

    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四课《顶天立地》 宜都市清江小学 教材内容:P8-9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用简单线条和夸张构图表现快乐小人。 2. 知 识 与 技 能:探究造型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第4课《初步认识操作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操作系统的种类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 2、了解Windows XP操作界面。 3、学......

    (8)4课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原文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

    第4课文字游戏

    第4课文字游戏 傅瑞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会使用“写字板”,能用“智能ABC输入法”输入词组;了解“定义新词”的方法,了解中文数词的快速输入法。 方法过程目标:能通过自学(看......

    第4课 火把节

    第4课火把节 2009年3月19日 19:35 教学内容 课本第页到第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