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

时间:2019-05-15 01:0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

第一篇: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13.古诗二首(2)

教学目标:1.学习《静夜思》这首诗,能结合诗句填空;

2.认读4个生字,掌握2个生字,认识反文旁; 3.激发学生喜爱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 教学难点:规范地书写生字 课

型:讲读 教

具:投影、卡片 学

具: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背诵《咏华山》。2.口头填空。

举头()近,回首()低。

二、学习新课

1.齐读题目“静夜思”。

教师解题:诗人李白在静静的夜里对着月光想到的。那么,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准音,读通顺。

(2)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举头、低头、明月、故乡、霜、明月光、思

结合诗歌说一说你对这些词语的意思的理解。(3)指名读课文。

3.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

(1)教师范读,注意停顿。

(2)学生试读,同桌之间互相点评。(3)看图思考:你知道李白在想些什么吗?(4)有感情、有语气地读课文。(5)评价。4.指导背诵。(1)学生试背。(2)同桌之间互背。(3)对句练习。5.填空。

()头望()(),()头思()()。6.指名背诵。

7.指导书写生字。

(1)认读生字:低、举、故、静、床、疑、霜(2)认识反文旁,复习单立人旁。

(3)自学笔顺:低、故、乡

(4)说一说你学习并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同桌之间互相交流。(5)书写。

①观察;②教师范写“乡”;③学生描红、临写。

三、小结

学习了这首诗歌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静 夜 思

xiānɡ 低

作业:抄写生字,背诵《静夜思》 教学反思:

第二篇:古诗二首(2018北师大语文五年级下)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同学们,你们等过山吗?谁能谈一谈你当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回忆、谈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诗都是诗人登山后所写的,你想了解他们登山后的感想吗?

(点评:设计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学习两首古诗作铺垫)

二、整体通读,想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读后借助工具书和所查的资料自学。

2、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 有困难的地方作上记号)

(设计自学的环节,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学习、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

3、指名读古诗,听一听,是否读的正确、通顺。

4、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我们平时学得比较多的是唐诗,由于唐诗几乎把所有的艺术领域都挖掘完了,宋朝的诗人只能另辟蹊径,这样他们在让宋词的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在诗歌领域也开创了哲理诗这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的智慧之花。)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的来品悟。(点评: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全盘托出,以初知大意为整合基础,聚焦两首诗的共性,将两首诗巧妙的整合在一起,使学生知人、知时,整体论诗)

三、分步解读,感悟哲理。

(一)学习《登飞来峰》

1、指名朗读《登飞来峰》,然后说说诗意。

2、从哪里看出作者站在最高层站得很高?

(1)品读前两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千寻,言高。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高高的飞来峰上有一座千丈高的塔,听人说早上公鸡鸣啼时,在塔上可以看到旭日初升的奇丽景观。自己放声朗读,进一步想像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过渡:前两句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一个侧面衬写古塔高耸,直入云霄,能听见鸡鸣,这还是写塔高。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2)品读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直抒胸臆,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的极目远眺的视线了,那是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呀。”(仅仅十字,境界全出。)学生质疑,重点解读: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补充诗人的写作背景。)为什么用“不畏”?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不怕困难,相信变法一定能成功。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其实,王安石的言外之意是:只要宋神宗信任他,支持他变法,他就不会害怕朝廷小人刁难、作祟,新法一定能推行,变法一定能成功。体会诗人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和豪情万丈。(3)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谈一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A:观察景物时是站得高看得远,高瞻远瞩

B: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C: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D: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平时要多积累,这样才能有远见卓识。(此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要求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体会出站得高看得远这一道理即可,但是要让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的感染和激励。)

3、带着感悟有感情齐读《登飞来峰》。

第三篇:二年级下语文教案-古诗二首-语文A版

古诗二首(赠汪伦 游子吟)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2.学习古诗《赠汪伦》和《游子吟》,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体会母子之情。理解感受诗的意境。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练习感情朗读古诗。4.学会积累古诗,有背诵古诗的兴趣,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背诵古诗《赠汪伦》《慈母吟》。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母子之情。教学准备:

挂图、录音机、写好的书法作品、李白的诗。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赠汪伦

一、故事引入,激起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录音:

听有关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小故事,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赠汪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检查预习:你在课前了解了哪些有关知识,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自读古诗。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注意“赠”是平舌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板书,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3)出示字卡:乘将踏诗

①指名认读。

②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书写时要注意的地方。

③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

(4)了解诗意: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5)质疑解答,指导朗读:

①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

(指名表演,帮助学生理解。)

②你们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

③你能试着将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④想一想送别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

⑤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

(6)小结:

这首诗用水深比喻情深。是啊!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让我们通过读来理解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师生轮读)

4.小组同学在组内交流:

(1)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连起来说说诗意。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出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

三、朗读感悟,创造理解。

1.注意节奏,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请你把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3.哪些同学可以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4.表演诗中描绘的场面,创造性地理解古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以书法作品的形式出示古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五、作业设计:

1.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2.举办一次书法比赛。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写成书法作品,比一比谁写得好。

附:[内容简介]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山大川。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第二课时 游子吟

一、歌曲导入,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或《好妈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录音机一起唱。

2.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妈妈?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

3.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孟郊,他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他要接母亲来溧阳,以尽孝心。此时,孟郊眼前浮现出母亲关爱自己的一幕又一幕,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出示全诗,教者配乐朗诵。)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轻读、默读、大声朗读等。

同桌互相检查:在读准、读好的基础上完整地读出古诗。

想想在这首诗中,孟郊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生活场景?

2.检查交流生字掌握情况。

(1)难读字:临(前鼻音)慈(平舌音)

(2)易错字:吟

3.学习会写字。

出示字卡:郊线迟寸

(1)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内容:想一想你怎么记住这些字?

给这些字找个新朋友?

在书写时哪里最容易写错?

(2)小组交流汇报。

(3)根据实际情况,教师相机强调要注意的地方。

4.指名朗读古诗,检查字音,大家当评委。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1.分小组朗读,圈出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试着自读自悟,或让同学、老师帮忙解答。

3.理解诗意: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

4.联系实际:生活中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你当时心中感受怎样?诗中把母爱比作了什么?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个别读和齐读)

5.小组赛读。

6.教师范读。

学生注意听老师读的语音、语气,体会怎样读更好。

7.学生读。

读后说说自己感觉哪些地方读得最好。

四、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出示插图,播放舒缓而深情的音乐。

师:生活中类似的情景你们也许都经历过,请联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结合你的经历,就画面放飞想象的翅膀吧!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指名说说想象的内容。

学生描述如有困难,教师在乐声中深情描述以作启示:

一位年轻的学子即将出门求学。想到天气已凉,孩子此去路途遥远,一月、两月,一年、两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老母亲心中一阵惆怅:就让他多带件衣服吧。她拿出针线,就着昏黄的灯光,为儿子缝制起衣服来。衣服上的针脚是那么致密,也许母亲想让儿子的衣服更耐穿、更结实些吧。一阵飞针走线后,看看在身边苦读的儿子,老母亲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发簪,把灯芯拨亮一些,开始穿针引线。望着老母亲眯缝的双眼,布满皱纹的额头,儿子的眼眶湿润了。是啊,正如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温暖,儿子的爱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2.母爱是阳光,母爱是雨露,母爱是海洋,诗人用寥寥几笔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哪句话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3.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对慈母情的歌颂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4.试着背一背这首诗。指名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1.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歌颂母爱的诗歌。请同学们欣赏两首冰心的现代诗:《繁星》《往事》

繁星(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往事

(八)母亲呵!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唱一唱和母亲有关的歌。

六、小结

七、作业:

诗词积累:搜集思亲的古诗或者现代诗。

第三课时

活动:赛诗会

一、宣布活动规则。

1.活动准备:

以四个同学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2.活动安排:

活动分为个四环节,分别是:我会读、我会说、我知道得真多、我写得真棒。

3.活动总结:

评出“优秀小老师”“智慧星”等奖项。

二、活动。

(一)我会读。

1.每一小组的每一个同学轮流认读教师手中生字卡。

字卡:赠汪将欲踏潭吟郊慈临寸诗乘线迟

(全对加15分,错一个扣1分。)

2.每组派一个代表有感情地背诵古诗一首。(必须是本篇课文中的一首。)

(流利、有感情加10分,符合一项要求得5分。)

3.小组之间互相指名让对方小组一位同学有感情背古诗一首。

(正确,流利有感情加20分,正确得5分,流利得5分,有感情得10分。)

(二)我能说。

1.老师说古诗的前半句或一个字,抢答后面部分。

(1)慈母手中线。

(2)谁言寸草心。

(3)桃花潭水深千尺。

(4)忽闻。

(每按要求回答出来一题,该小组加5分。)

2.小组挑战赛:

按照老师刚才的出题方式,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每按要求回答出一题,该小组加5分,没有回答正确则扣去3分。)

3.教师描绘意境,用古诗来表述。

(1)登上小船将要出发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边打拍子边唱歌的声音。

(2)母亲为即将离家远游的儿子缝制衣服,透露出母亲的无限慈爱。

(3)桃花潭的水即使有千尺深,也比不上好友的一片深情。

(每按要求回答出来一题,该小组加5分。)

4.小组挑战:

按照老师刚才的出题方式,小组之间互相出题。

(每按要求回答出一题,该小组加5分,没有回答正确则扣去3分。)

(三)我知道得真多。交流搜集到的古诗或者现代诗。

(本环节总分50分,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意见计分。)

1.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诗。(朗读)

2.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诗。(文字)

(四)我写得真棒。

出示本课所学的八个生字,每个生字写2个,展示评比交流。

(小组中每个成员都书写正确,每人加5分,书写错误则不记分。整洁、美观再加5分)

三、活动小结及评奖。

第四篇:湘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咏春的诗句。4.巧妙记忆生字,有感情地读课文。

5.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教学准备:录音带、课文插图。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本课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孟浩然,“春晓”指春天拂晓的情景。那春天拂晓在作者笔下是 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来学习这些古诗。

二、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1.学生试读古诗,找出课文中的生字。

知 晓 眠 闻 落

2.根据拼音试读生字,学生自己指出在读音时应注意的问题。3.检查认字情况。(从不同层次的学生中抽出学生读。

4.只认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记住字形。在记字形时要讲究方法,同学们有哪些好方法请说出来。

5.记往了这些字形,那就要会写这些字。教师在黑板上写这些字,学生仔细观察。要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以下生字的笔顺要注意:

晓、闻、眠、落、三、朗读指导。

1.这首诗语言、意境皆美,必然通过反复朗读来感悟。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并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进行示范。学生听一次后,请想想你联想到了什么?

2.在朗读时,语速成稍慢,学生跟着朗读诗歌。

四、扩展活动。

永春的诗不少,学完《春晓》后,请再积累几句写春的诗句。

等闲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了一首写春的诗,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唐诗《绝句》。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2.出示课文插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3.学生试读课文,体会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并找出其中的生字。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自学生字。2.检查自学效果。

(1)应特别注意哪几个字的读音?

丽 泥 沙 暖(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的? 3.认读并练写这几个字。4.老师指导在田字格中练写。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刚才同学们从画面上就看出了本首诗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那么就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喜欢、赞美)

2.还要注意诗的节奏。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中写了哪些富有春天特色的景物?

春风 花草、冻土、燕子 2.从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春天的感情

鸳鸯

第五篇: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羁旅辛苦、孤独凄清的况味。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生字组词,找一形近字并组词。(小组探讨识字方法)

2、由题目猜一猜《宿石邑山中》讲了什么?

3、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诗中谢了哪些事物呢?(有浮云、山、月亮、银河、树木等)

4、结合你对诗意的理解,想象画面,你的画面中至少有两种有关联的事物。(石邑山看起来比云都高;云气围绕着石邑山;月亮飞进了树林里;银河在向西沉,被山峰挡住了)

5、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得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6、小组合作学习。

7、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学习情况。

你想汇报哪句就先读这句,而后说你们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或评价。“望转迷”想象山中云气围绕的景象,此时你想四周能看到什么,感觉怎么样?(看山若隐若现,看到太阳、晚霞或浓或淡,或明或暗;看大树颜色有时深有时浅„„ “迷”是分辨不清,你猜到原因了吗?

首先是有云气的原因,其次是天色已晚,天要黑了。这也是作者投宿的原因。月亮怎么会飞进树林?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种现象? 当人走动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说明作者已经出发了,又开始了他的旅程。“飞”说明作者走得很快。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作者很辛苦,没有作伴的也很孤独。

8、想象画面感情朗读《宿石邑山中》。同学评价。

9、想象画面试着背诵古诗。

10、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望洞庭》,理解诗意,感悟诗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望洞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古诗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背诵《宿石邑山中》。

2、学生总结古诗学习方法。

初读古诗——了解诗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熟读成诵

二、学习《望洞庭》

1、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2、小组交流体会。

3、集体交流,不够具体的地方互相进行补充。

作者,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白居易尊称他为“诗豪”。

全诗大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没有一点风,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铜镜,远远望去,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

三、感悟诗境。

1、出示三、四句古诗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思考:诗中是怎样描绘这幅画面的?

3、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

4、反馈:这两行诗句中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5、教师追问:诗中还把洞庭湖比作什么?

6、教师小结,齐读古诗。

三、课堂练习。

1、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高低起伏。

2、生采用多种形式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3、练习说话: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4、写字指导,强调“螺”的结构。

四、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课后搜集整理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进行阅读,开展古诗阅读交流会。

4中秋节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搜集并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秋节的习俗、由来以及与中秋节有关的神话传说。,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

3、培养热爱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象征着美好,寄托着人们的祝福和相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的由来,热爱祖国悠久的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文中蕴涵的情感,懂得圆月象征着团圆。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传说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掌握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全文,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以及有关月亮的传说。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要说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

2、交流:你们家是怎么过中秋节的?

3、揭示课题:《中秋节》

二、自由读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的有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提问:

课文介绍了关于中秋节的哪些知识?

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的读音。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关键词语

中秋节的时间人们的活动

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习俗

有关月亮的神话故事有关月亮的诗句

5.再读课文,识记生字新词和文中引用的诗句。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课文重点介绍了中秋节的哪些习俗?

(赏月,家人团聚、品尝月饼)

2、摸读课文,找出叙述中秋节习俗的段落。

3、找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中秋节气氛的词语。

其乐融融:沉浸在欢乐、祥和的喜悦气氛中。形容一片欢乐融洽的样子。

4、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质疑,集体交流解疑。

5、“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赏月的好时机,那么赏月有何历史渊源呢?请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6、指名反馈:读了第三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7、教师小结: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热爱它。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默写生字。

2、收集有关中秋节的诗句和传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有关月亮的故事以及人们吃月饼、过中秋节的意义。

2、联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在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总结全文,积累描写月亮的词语和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积累优秀诗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听写词语。

2、大家收集了哪些与中秋节有关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3、根据大家分享的内容,板书诗句进行赏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二、继续学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说“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还能说出一个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吗?

3、过渡语:同学们,中秋节人么不仅赏月,还一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人们为什么要吃月饼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第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过渡语:每逢佳节倍思亲。人们常在月圆之时,思念家人、思念亲人。古代很多诗人都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

请用横线划出课文中的诗句,读一读。

6、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7、小结和月亮有关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大都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寄托着人们对全家团圆、生活美满的向往之情。

8、你还能背诵一首借月抒情的古诗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一背搜集到的与月亮有关的词语和诗句。

3、你的亲人又远在他乡不能回来过中秋节的吗?请给他们写几句话。

5母亲的纯净水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敢于直面生活的困难与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学习课文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指导从读学写。

二、教学重点:

领悟写作方法:从身边小事入手,感悟爱心,选择典型事例反映生活。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亲近文本。

⒈教师导语: 纯净水——对同学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母亲的纯净水》。看看课文中母亲“纯净水”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写母亲的纯净水的目的又是什么。

⒉板书课题,齐读,释题。

二、默读课文

1、思考:(1)课文写了一件事?

(本文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纯净水”的经过,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2)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我”前后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尽量找出文中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分析。

(3)你知道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吗?“我”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吗?(4)评价文中的母亲和女儿。

2、小组合作交流

师:母亲的纯净水有何特别之处呢?为了不让女儿在班上同学面前丢脸,用凉白开代替了纯净水,然而,女儿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呢?分析女儿心理的前后变化。理清本文是以女儿心理活动为主线的特点。

引出母亲的话,理解穷的意思。

(1)母亲的这段话非常深奥,极富哲理,你能读懂吗?请大家认认真真地把这段话读3遍(穷只是日子的一种过法,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如看不起自己,那可就真穷了。)

重点理解三个“穷”字的含义。

第一个:物质上、经济上的贫穷、贫困,不宽裕。第二个:思想上、精神上的贫穷,即“看不起自己” 第三个:希望破灭,精神匮乏。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完成补充填空。引导学生讨论正确看待穷和富?(3)朗读指导:语境、语气、语调。

3.过渡:母亲的话,如春雨一般,默默的滋润着女儿,影响着女儿,最终女儿听懂了母亲的话,引读“那天晚上”,理解“如果„„那么”。

三、思考:女儿长大后,变富了,她为什么还喜欢喝“凉白开”呢?在文中找句子回答。体会母亲的教育,体会“纯净水”的两层含义:(1)凉白开(2)净化心灵的水,质朴、纯洁的思想教育。理解本文结尾“一语双关”的特点。

四、对文中“小女孩”或“母亲”进行评价。

掩上书卷,我们眼前仍然浮现着这位母亲和女儿,这两位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听听我是怎么想的);心不穷„„

五、、结束语:一篇《母亲的纯净水》,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爱不会是轰轰烈烈的,它是在平淡中显现出来的。母爱所在的价值,其实蕴含在是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心去观察、感悟,如果再用上这些方法,我们也一定能将过往事情中那些感人的故事写得真切感人,生动具体。

板书设计:

母亲的纯净水

(爱)——“纯净水”——(教育)

下载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版语文一年级下13古诗二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案[5篇模版]

    教学目标 1、 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2、 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春晓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春晓》教学反思。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

    古诗二首

    第四单元(课文) 8.古诗二首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主备人:管娟娟 复备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学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3. 读懂古诗,了解《秋浦歌》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积极向上......

    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过分水岭》《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的不同......

    一年级古诗下

    绝句 táng dù fǔ juéjù 唐·杜 甫 jiāng bì niǎo yú bái 江 碧 鸟 逾 白, shān qīng huāyù rán 山 青 花 欲 燃。 jīnchūn kàn yòu guò 今 春 看 又 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