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时间:2019-05-12 16:4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示标 :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 1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听录音范读;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3:学生自由朗读; 4:个别学生朗读;5: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三)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3、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 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4、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5、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课堂小结: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本节课主要弄清以下三点:① 理解本诗作者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 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③ 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四)课堂达测:(自我检测)

1、艾青,原名

,浙江金华人,在狱中写成的著名诗作是《

》。他的主要作品有《

》、《

》等。

2、《我爱这土地》一诗的点睛之笔是 一句。写于

,当时的情况是。

3、按原文填写诗句。

我也应该;的土地,的河流,的,的黎明„„

4、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照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它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中,“土地”象征

,“河流、风”象征,“黎明”象征。

5、《我爱这土地》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

6、阅读诗歌,完成练习。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这是我们的奴隶!”

①诗中“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敌人”和“我们”指的是谁? ②“看,这是奴隶!”,包含了什么意味? ③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布置作业 :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六)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艾青)

意象

象征 主题句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

深沉。”

诗人自己 表现诗人爱土地、爱祖国的炽热感情

土地

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

(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教后小记: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xiexiebang推荐)

七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2 体味情感。3赏析课文。4 拓展知识。5 背读课文 二 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三 教学方法

运用穿插手法,扩展学习内容 四 教学过程:

穿插之一:背景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朗读指导: 听朗读录音,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 请同学们各自学读。3 齐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穿插之二:诗朗诵——《煤的对话》(此诗作于1937年奏,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活动二:细腻地感受 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板书: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第二节诗的品读:

你从中感受到了

(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教师小结:

写作特点:A 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B强烈的抒情色彩: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穿插之三:诗朗诵——《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活动四:拓展知识(诗意比较)

1《煤的对话》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人与煤 之间的对话,诗所咏的实质不是煤,而是人;诗赞扬的是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2《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3《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请从人生态度方面写写你受到的启发。(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五 背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下册 《我爱这土地》教案 语文版

我爱这土地

一 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

2、体味情感

3、诗歌比较 二 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写了一首对祖**亲的深情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让我们—起来感受它。二 穿插一:背景资料介绍

艾青出生于1910年,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 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3、小声跟读课文录音。(要求:用沉郁悲壮的调子来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4、齐读课文。

专心

爱心

用心

四 活动二:细腻地体味

初读诗歌我们知道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借助鸟的歌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只鸟歌唱的内容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土地、河流、风、黎明)

请同学们试着用以下格式为诗中意象作旁批

我从“ ”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实际上是在写。

例:我从“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个意象中感受到诗人表面虽是写土地,实际上是在写正受着日本侵略军无耻欺凌和折磨的祖国。板书:

土地——象征国家 对祖国的热爱 河流——象征人民 对人民的赞扬 风——象征斗争 对侵略军的痛恨 黎明——象征前景 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两句诗——直接抒情

教师小结:全诗巧妙地通过多种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从而激励着当时中国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齐读全诗(朗读目标:读出深沉、激昂、悲壮之情)

五 活动三:诗歌的比较《中国的土地》和课文《我爱这土地》

背景介绍:刘湛秋(1935~),安徽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专心

爱心

用心

自由读两至三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2、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六 作业:

古往今来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歌有很多,请同学们从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中找出表达爱国之情的诗句,标出作者和出处,写在积累本上。

专心

爱心

用心 3

第四篇: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

年级下册语文《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而且同学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学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一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训练,培养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同学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掌握诗歌的主题。

3、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同学欣赏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时播放钢琴曲《黄河大合唱》)同学们,大家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吗?

《黄河大合唱》。

师:大家知道它写于哪一时期吗?

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师:说得很对。关于抗日战争,相信大家一定看过一些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能谈一下你的感受吗?

师: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精神的历史。面对山河破碎,国而不国,灾民流离,哀鸿遍野的实际,多少爱国志士“梦寐不安,行愁坐叹”,或“大声疾呼以期上下一心,重现唐虞盛世”,或表示“一息尚存,尚思报国”。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艾青的现代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他那颗真挚的心。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嘉宾。现在请让他做一下自我介绍。

(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一名同学走上台来)

一生扮演:同学们好!我叫艾青,原名叫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我于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后不久我被捕入狱。在狱中我写成了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我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下面,我就给大家朗诵一下我的诗作。

(恍然大悟的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朗诵诗歌)

师:谢谢诗人艾青。确切地说应该是赵壮同学。

师:刚才我们听了这位同学精彩有朗诵。现在就请大家把自身当作是诗人艾青,充溢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吧!

(同学们慷慨激昂地朗读起来)(朗读完毕)

师:你认为这首诗在朗读时应注意什么呢?

朗诵一首诗要注意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和声调,节奏分清,重音读准。本诗感情真挚、丰富,所以节奏要放慢,找准每句话的重点,突出重音。咱们听一遍录音,注意重音和节奏。(师放录音)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遍?

三、小组讨论、互问互答

师:读的非常有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呢?小组内发表一下自身的观点,提出自身不理解的问题,互相讨论研究一下。(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身的看法?

生:(一名同学迫不和待地站了起来)老师,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可诗中为什么要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唱呢?

生: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着苦难,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歌唱还能是欢快、高兴的吗?

生:对,我同意。身心都在受着痛苦的煎熬,何来动人的歌喉。再说,鸟儿的喉咙已经嘶哑了都还在奋力歌唱,可见他对祖国的爱是多么深。

师:非常精彩。正是如此,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歌唱,一方面影射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身对祖国的无比挚爱。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感情急于抒发的心情。(朗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

生:(齐答)土地、河流、风、黎明。

生:我觉得“土地”指的是中国大地,可作者笔下的土地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

生:“土地”是祖国大地的象征,我同意。为什么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呢?因为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摧残百姓,所以这么说。

生:(情绪显得很激动)说得对。当时,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

师:理解得非常好。在诗中“土地”可以看作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示手法叫象征。在本诗中还多次运用,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

师: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残暴至极。虎卧龙盘的南京,三十万条生命,无论是已入暮年,青丝苍苍的老人,还是在母亲怀中嗷嗷待哺的幼儿,统统被杀,无一幸存。“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但是,河流会永远汹涌,风会无止息地吹刮,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会被摧垮的。(朗读)“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大家在朗读这局部时一定要表达出一种慷慨激昂的气势。

(同学们练习朗诵,情绪非常激动,纷纷站起来)

生:中国人民是不会被吓倒的,是不会屈服的。

生:河流和风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顽强斗争,抗争到底,最终战胜它。中国人民也是如此,我们会百折不挠地进行抗争。胜利是属于我们的。

生:河流、风就是中国人民这种反抗精神的象征。

生:我们有这种精神就能战胜一切。

师:是的,胜利将最终属于我们。因为我们已经看见了“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生:对,黎明就是希望。虽然它来自林间,还很微弱。但它是温柔的,重要的是它有活力,充溢生机。

生:我们的游击队,我们的解放区,就在林间。它在不时壮大,就象黎明的曙光,穿过树林,使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光明与希望。

生:黎明已经来到了,光明还会远吗?

师:说的精彩。诗人对胜利充溢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他愿为抗战胜利做出自身的贡献。(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朗读时要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

生: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身最后的一份力量。

生:这是因为鸟儿对土地充溢了依恋。

生:诗人真是善于表达情感。原本鸟儿歌唱、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在诗人笔下,这些行为都成了鸟儿的主动追求,甘于为祖国歌唱,为祖国献身。诗歌真是魅力无穷啊!

师:鸟儿即使喉咙嘶哑,也要去歌唱;即使死去,也希望羽毛腐烂。此时作者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朗读时,要恰当运用颤音,放慢语速,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生:这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由衷的倾吐。

生:诗句一问一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

师:诗人在第二节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他那强烈的感情。

生:(齐读第二节)

师:鸟儿无论生死都眷恋着土地,都挚爱着祖国。诗人在诗中倾注了自身深沉的情感。现在,谁愿意再为大家读一遍全诗?

生:(刚才读的那个同学又站了起来)我再来一遍!(进步非常大)

师:让我们为他的进步喝彩!下面咱们齐读一下。

生:(齐声朗读)

生:(忽然,一个很小的声音传出来)我有一个问题不明白。

师:勇敢的提出你的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站了起来)诗人为什么要用小鸟来比做自身呀?小鸟的力量多弱,声音多小啊!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对呀!把自身比做雄鹰不更好吗?

(同学中有摇头反对的,也有点头表示同意的。正当大家深思之时,一名同学自信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知道了。在抗日战争的初期,人民的力量还是很单薄的,所以诗人用一只小鸟作比是很合适的。

生:(抢着说)对。连这样脆弱的小鸟还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甘于献身,足可见当时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

生:我赞成。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把小鸟改成雄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不能深刻地表达出当时全国人民的那种悲愤之情。

师:精彩!有分析有总结。另外,诗人自称是“悲痛诗人”,这样的布置也是诗人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四、总结收获

师: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感情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诗歌中诗人用象征手法赋予了“土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意义。我也要在诗歌创作中注意运用它。我现在就想到了一句:火炬象征光明。怎么样,不错吧。(他露出一脸得意的笑容)

生: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我觉得谁不爱自身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

生:我觉得虽然炮火硝烟的日子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因为牢记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发明未来。

生:说得好。我觉得只有了解自身的祖国,才会对她爱得更深!

生:日本首相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人民极大的心灵伤害。我们一定要让中国更加强大。国强民才不受欺,人强国才更兴盛。

生:我们要做和平年代的雄鹰,展翅高飞,搏斗长空,同样生死依恋祖国。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优美的诗歌不只要欣赏朗读,更要把它熟记于心,能脱口而出,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藏。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已经把艾青的这首诗背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吧!

(师生齐背诗歌)

师:诗歌《我爱这土地》感情真挚又富有哲理,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溢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让我们在歌曲《共和国之恋》中再次重温这份情感吧!(播放歌曲)

五、安排作业

师:爱国之情是绵延不绝的。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爱国方面的诗歌作品,并将自身对祖国的情感投诸笔端,溶入诗句之中。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1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1.将教材作为打开了解动物世界的一扇窗,接触动物世界,激发学生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3.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生生合作空间,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形式亲近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研究,并能形成自己颇有深度的见解;

4.学习观察动物的特点,并能向别人介绍。

5.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积极参加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争做保护动物的爱心使者;

二、设计思路

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是我们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的伙伴。本单元运用了通俗浅显、生动传神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漂亮、驯良、乖巧的松鼠,具有“音乐天赋”的松树金龟子,憨态可掬、温厚活泼的国宝大熊猫,以及庞大而技穷的“黔之驴”。

学习这个单元,应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介绍动物的特点。通过自己的感受,充分认识到:准确生动的介绍来自于平时细心的观察。

在写作单元里,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在保护野生动物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让学生从书本走进自然,亲身体会到: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从而唤起他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他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自觉地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三、课时安排:10课时

《松鼠》 1课时 《松树金龟子》 1课时 《国宝——大熊猫》 1课时 《黔之驴》 1课时 写作 3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 1课时 名著阅读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和形象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教学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像老鼠,眼睛圆,尾巴大,腿矫健,能攀爬,性温顺,特乖巧。2.说说你印象中的松鼠。

3.展示松鼠在林中活动的短片。(要求谈感受。)要点:活泼可爱、腿脚敏捷、头脑聪慧„„ 4.教师小结,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看看作者布丰笔下的“松鼠”和你们说的有哪些异同。

二、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试概括各段的要点:

要领:抓中心句,重点是开头句和结尾句: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 总写松鼠的特点。

2.写松鼠漂亮的外形。(从两方面来写“漂亮”和“最不像四足兽”)

3.写松鼠驯良的习性。((1)活动的范围(2)活动的时间(3)主食及寻食习惯)

4.写松鼠乖巧的个性。(从聪明警觉,轻快敏捷两方面写的。)

5.写松鼠筑窝。(从环境选择,搭窝方法,窝口特点三方面写的。)

6.写松鼠是有用的动物。(从松鼠多产,皮毛的色泽、肉、尾毛和皮的用途三个方面来说明的。)

思考:本文内容安排体现了说明文的哪种顺序:

明确:总分总(逻辑顺序)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提问: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明确:人称首先要改变,用第一人称介绍;然后 介绍自己的“漂亮”,面容 清秀,眼睛 闪闪有光,身体 矫健,四肢 轻快,尾巴 美丽,坐姿和吃相 坐着、用前爪送吃 ;接着介绍自己的“驯良”,活动范围 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的时间 夜晚(不骚扰人类),主要的食物 杏仁、榛子等(不伤害人畜);最后介绍自己的“乖巧”,过水方法 尾巴当帆舵,警觉性强 跑、躲、逃,跑跳敏捷,善于爬树,选址 干净暖和,建造 宽广坚实,居住 舒适安全,盖子 充满灵性。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语言准确:

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语言生动:

例: “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学生在文中做好评析,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迁移写作训练:

依照课文的写法,向你的朋友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要注意抓住这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先口头作文,然后再写成书面作文。

写作思路示例:

题目: 我家的小花猫(小狗)

开头:先总写小猫的特点,以及我对它的感情。1.写猫美丽的外貌。2.写小猫的生活习性。

3.写小猫的活动以及逗人喜爱的特点。

结尾:再次写我对小猫的感情,突出我对它的喜爱之情。

松树金龟子(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金龟子,激发学生热爱、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

2.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感悟在说明中兼用文艺的笔调,揣摩语言的准确和形象。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演示多媒体)让学生说一说他所见到的图像中的金龟子的形象。2.作者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明确: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本文选自《昆虫世界》。

二、自主学习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法布尔对金龟子有哪些主要发现? 思考 :○明确:第(l一3)段,外貌特征。

第4段,介绍金龟子的生活习性。

第5—7段,介绍金龟子的婚恋生活。

第8一18段,介绍金龟子的唱歌、发音原理、唱歌的原因。

第19、20段,介绍金龟子的死亡与繁衍。

2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发现?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他之所以有这些发现,是他走出实验室的结果,是他走进田野,深入昆虫的生活。进行长期仔细地观察、并认真思考的结果。文中“我抓住机会跟踪她们,观察他们”“要想观察清楚他们”等语句,文中还写到“用食指浸按在玻璃板上来回摩擦发声的方法研究金龟子发音原理”等,这些都是佐证。启发:多观察,多思考。

2.法布尔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被誉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而本文正是选自〈〈昆虫世界〉〉,你能否结合课文内容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例:①松树金龟子长得仪表堂堂,它身披黑色或者棕色外套,外套闪着金属的光泽,上面还点缀着一些白色斑点,显得既朴素又高雅。

②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外套。

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雄虫和雌虫通常停在低矮的树枝上,成双成对,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动物的特征,说明准确,描写生动形象。本文用词的准确与生动与作者细致入微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难怪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学生交流)

3.重点研讨课文第8一13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 选文第8自然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猜想?作者对这个猜想没有作出结论,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态度? ②作者是如何探索松树金龟子的发声原理的?

③“在通常的情况下,双双快乐地生活在松树枝头,它们是有可能一唱一和、夫妻对唱的”一句中,“有可能”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作者猜想松树金龟子是有可能夫妻对唱的。没有作出结论是因为“无法作证”,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 先找到它的发声部位,然后仔细观察,找不到特殊的发声器官,这样就断定是腹部最后一节跟鞘翅的后翼摩擦而发声。

③不能。“有可能”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而非肯定。

三、布置作业

写作: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比较喜欢的或者常见的一种小动物,(也可以是一种植物),用一、二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或动作。(提示:描写动物,除了应该捕捉其形态特征和动作特征之外,还可以描写动物的静态和动态所反映出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描写。)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作品,进行比较,作出点评。

国宝——大熊猫

教学目标:

1.认识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其它成为国宝的原因;

2.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并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3.学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观看以熊猫为主题的录像片断,增强学生对熊猫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些关于熊猫的特点、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描绘一下大熊猫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研读课文

1.从标题入手,初步了解文章所写中心。引导学生看课文标题,引发学生思考:本文用“国宝——大熊猫”作为标题,你觉得有什么含义?其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本文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中的“大熊猫”,表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国宝”一词点明了说明的重点。先说“国宝”,再用表示解释说明的破折号引出被称为国宝的对象“大熊猫”,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突出大熊猫的珍贵;二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2.熟读课文之后,如果让你来介绍大熊猫,你会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可鼓励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上台介绍大熊猫)

明确:外形特点:可爱

生长环境:人烟稀少、泉水丰富、竹类众多

生活习性:喜爱食竹、食量很大、性情孤僻、爱独处

活动范围:随季节交替而改变活动范围

繁殖情况:繁殖力低,大多每胎产一仔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作者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大熊猫的举止神态,突出了它可爱、机警的特点。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根据学情,可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诠释等,以及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不必过细分析。)

2.比较探讨: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象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觉。(《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略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明确:课文对大熊猫的体态、四肢、尾巴作了较为具体的描绘,对毛色黑白的具体分布作了详细的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比《辞海》的介绍更生动,更形象。加上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更突出了大熊猫可爱

3.结合课文以及你所了解的有关情况,请你谈一谈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生活现状:学生可根据有关资料,围绕大熊猫濒临灭绝,阐述自己的观点。)

四、以“如何来保护我们的国宝——大熊猫”为主题,展开专题研究。

1.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纳。

2.以小组为单位,确定研究子课题。

3.分工合作,拟定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

4.交流、汇报。

(不断鼓励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部分可在课余完成,达到学科整合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最近,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新开辟了一条旅游路线,沿途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标语尚未拟写,请各方阵同学帮它拟写。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范读课文(或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综合实践活动 保护野生动物

[课前准备] 给学生提供资料索引。如书籍可以看《小哥白尼》《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卷)等;网上可以查阅“中国野生动物资源网”等;电视可以看“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等。

学生查找、收集有关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资料,了解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野生动物有更直接、更具体的了解,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3.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提高探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活动使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活动方式] 通过讲、读、听、写、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收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优美的音乐声,仿佛将我们带入自由、欢快的动物王国之中。在那里,物种与物种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哪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会给其他物种带来影响。因此,对每一个物种,不论大小、美丑,我们都应该保护。

课前我们做了一个“关于保护野生动物情况的调查”,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资料交流与展示

(1)说说你用什么方式或从什么途径获取的调查信息?(2)交流与展示,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处于什么样的状况?2.我们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是否强烈?

3.周围有没有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

4.其它 „„

(可以图片、照片、文字或光盘形式呈现资料。)同学们谈了我国及世界野生动物的现状,形势不容乐观。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参与了调查,请同学们看屏幕。(多媒体幻灯片出示,藏羚羊、白鳍豚图片。)

(配音插入语:目前我国野生动物的情况非常严峻,生活在青海可可西里高原的藏羚羊10年前还有几十万只,现在已不足7万只,并且每年还要被猎杀两万只;生活在长江里的白鳍豚20年前还有400头,现在已不足20头。)

一些野生动物甚至濒临灭绝,让我们不禁要追问,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三、讨论与探究

(1)看视频,小组讨论、探究造成这样严峻现实的原因。

下面,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这里以一只小鸟作为所有野生动物的代言人,也许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造成它们生存危机的答案。

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及时指导他们进行分析、归纳。

点拨:看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无知与自私。是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的追求。而动物所面临的生存问题,也正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2)我国政府历来关注生态环境,重视保护野生动物,采取了哪些保护措施?

(3)针对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存在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

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更需要人人自觉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一些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感人故事。

学生说故事。

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FLASH,情景交融,增强感染效果。

四、爱心行动

让我们拿起笔来为保护野生动物写一个小标语,献出一份力所能及的爱。交流,评价。

五、教师小结

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态度,关注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关爱生命,善待动物。不断致力于建设人与动物之间尊重、平等、和谐关系。同享一片蓝天,共建美好家园。

六、好书推荐

最后,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让这个不仅会对动物说话,而且也会对我们的心,对我们的灵魂说话的奇女孩,带领我们去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美妙旅行,尽享大自然的恩赐吧!

写作——抓住特点介绍动物(三课时)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因此,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阅读写作短文,并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1.各种动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注意抓住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与众不同的印象。

2.要准确、生动地介绍动物的特点,必须对动物的形态、动作、习性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如:布丰写松鼠时既有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等静态描写,又有对松鼠的跳跃、追逐、过水、爬树、搭窝等动态描写,还将它的形态、叫声和四足兽、黄鼠狼作了比较。

三、写作要求: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抓住它的特点,用明白、生动的语言,介绍给别人,题目自拟。提示:狗、猫、鸡这些最常见的动物,都有它自身的特点。狗,听觉、嗅觉灵敏,齿锐利,舌长而薄,有散热功能;性机警,易接受训练。猫,性驯良,趾底有脂肪质肉垫,因而行走无声,毛色因品种而异,善捕老鼠。

四、写提纲,然后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五、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

一、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3、学习孙悟空具有蔑视皇权、神通广大、敢于造反等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故事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西游记》,并做笔记,了解故事内容并对人物形象作评析。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我国四大古曲小说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导读小说:

1、简介作者:

吴承恩(约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曾祖父、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到他的父亲以小本生意来维持生计时,家境已十分困窘了。据吴国荣《射阳先生存稿跋》载,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向他“乞言问字者恒相属”。《天启淮安府志》又说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谑,所著杂记几种,名震一时”。但是,这样一个有杰出才华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不得志,科举场上,屡试不第,直至四十多岁才补为岁贡生。后因母老家贫,不得已出任长兴县丞,但由于性格倔强,不合时流,不久便因“耻折腰,遂拂袖而归”。晚年退居张里,致力于诗文的写作,《西游记》大概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一生著述很多,诗、文、词皆备,但多已散佚,现存作品除《西游记》外,还有后人集辑的《射阳光生存稿》四卷。解放后出版了近人刘修业重新辑校的《吴承恩诗文集》。

2、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西游记》全书的内容。②《西游记》的结构。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①《西游记》作书100回,该书主要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伏魔,扫除障碍,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它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最杰出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

②在结构上,《西游记》由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西天取经三大部分组成。前七回为“大闹天宫”。第八回至第十二回为“唐僧出世”,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王八冥”等几个小故事、交代取经缘起,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最后八十回为“西天取经”,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曲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由于它们的主人公都是孙悟空,所以又被紧紧地串联起来,给人以完整连贯的印象。取经本向是宗教活动,但作者赞颂了唐僧师徒为了取真经,百折不回坚持斗争的精神,最后得成正果,是个富有寓意的故事。特殊是作品写孙悟空取经前的经历和他在取经过程中与某些妖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三)小结:

神话小说《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本节课只着重简介这本书的内容及情节。对《西游记》这部名著,我们今天只不过一个初步的了解,更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品味。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原著内容。

四、课外探究练习:

(1)课外重读《西游记》、熟记故事,试分析人物形象。(2)如何正确看待小说中的佛教色彩?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前一节课,我们着重简介《西游记》的内容和情节结构。本节课进一步分析一下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

二、研习作品: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

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①孙悟空原系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破石而出的石猴。他一来到人间,就“目远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显示无比威力,酝酿着对神权统治的挑战。后来,他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做了“美猴王”,率领着众猴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②为了与天地山川齐寿,不生不灭,他学得神通,主动向审权正统进攻,闹龙宫,踏地府。

③孙悟空不做“弼马温”,奋起金箍棒,打出南天门,又偷蟠,盗御酒,窃仙丹,败天兵,一反再反,“打到通明殿里、灵霄殿外,”真“打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踪。”

④孙悟空在“强者为尊”的思想指导下,自称“齐天大圣”,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定要玉帝让出天宫宝座。

⑤在西天取经中上孙悟空遇妖必斗,见魔必诛,有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管是象征官宦和地主豪绅的妖魔鬼怪,还是体现自然力的妖魔鬼怪,他都务求诛杀天绝。他上天入地,探妖巢,入魔窟,不辞辛苦,不畏艰难,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讲究策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即使在生命攸关的时刻,他也从不灰心,仍然保持着旺盛的战斗精神,同妖魔进行始终不懈的顽强斗争,直至胜利。孙悟空在取经途中降妖荡魔的斗争,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无比的勇武。

⑥孙悟空斩妖除怪的斗争实际上是与神佛斗争的继续,是函悟空闹龙宫、地府、天宫战斗的继续,仍然具有反抗神佛正统的积极意义。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孙悟空的形象,在当时寄托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反抗邪恶势力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理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讨论下列问题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2)辨论题(任选一题):

①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辨词怎么说?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1)孙悟空——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是如意金箍棒。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来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降魔斗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他嫉恶如仇,英勇无畏,取经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猪八戒——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原来是玉皇大帝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逐到人间,错投猪胎。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齿钉钯。后被孙悟空收服,一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八戒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但又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美色所迷,难分敌我。他对师兄的话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为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

白骨精——白骨精又叫白骨夫人,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遇见的少有的女妖精,使用双剑,武艺出色,善于变化,诡计多端。她想吃唐僧肉,先变成十六七岁的漂亮少女,再变成一个八十岁的老婆婆,后变成年迈力衰的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使出离间计,迫使唐僧逼走孙悟空,把唐僧捉住。在唐僧险遭杀身之祸时,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多番变化,几经争斗,白骨精终于被打得露出原形。

红孩儿——红孩儿号圣婴大王,住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红孩儿是他的乳名,是牛魔王的儿子,铁扇公主养的小妖怪,使用一杆八丈火尖枪,武功非凡,又在火焰山修练三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里吐火,鼻子喷烟,十分了得,经常与人赤脚打斗。红孩儿听说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用狂风卷走唐僧,用计骗擒八戒。孙悟空战之不胜,请来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后来他做了观音菩萨的善财童子,终成正果。

(2)①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反方: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重点学习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与一切邪恶势力斗争的决心。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语文版(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

    人教版语文九下《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课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3.学习有关象征......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我爱这土地》精品教案 语文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及文常知识;体会诗歌思想情感,理解“土地”含义。 2、分析诗歌“形象”,并理解“形象”与情感的关系;朗读并背诵该诗。 3、诵读全诗,把握主......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艾青......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朗读、背诵诗歌。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13-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刘镇中学 八(3)班 林彩萍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 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