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 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英文
If I were a bird I should sing with my husky throat The land which is being hitted by the storm The river which is always filled with our indignation The wind which blows violently forever And the most tenderness dawn which comes from the forest„„ After that I died The feathers corrupted in the earth.2 Why are the tears always in my eyes? That's because I love the land so much„„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八)板书设计 :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黎明 我常含泪水
第二篇: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一泻千里(xiâ)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七)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并对学生的优异表现给予及时肯定的评价。
(八)教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诗。
第2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七)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最终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店前中心学校
胡海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通过品与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内在的学习激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的中国心》
2、这是一位游子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炽烈的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祖国的一山一水,在中华儿女的心中都重达千金!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颗“中国心”,一颗爱祖国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艾青用诗歌传达的爱祖国的心!(板书课题)
二、目标出示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初读诗歌
1、简介作者艾青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2、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听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
3、学生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读出情感。
4、指名朗读诗歌,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四、品读诗歌
(一)与诗人对话:土地
1、用几个词形容一下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诗人深爱的又是片怎样的土地?请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出示PPT,展示描写土地的几句诗)
2、诗人为什么用这些修饰语形容土地呢?(出示本文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3、结合背景,你能谈谈“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点拨:“土地”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象,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4、“土地”具有象征意义,“土地”象征什么?除了“土地”,还有那些意象具有象征意义?
鸟:诗人自己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象征遭践踏的国土)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与希望。歌唱 “土地”,表赤子忠心
5、看写“河流”这句,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悲愤”)用“悲哀”行不行?写“风”的这句呢?(“激怒”)谁被“激怒”?被什么“激怒”?
联系《黄河大合唱》,表现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6、对比读:把“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改为“这永远汹涌着我的悲愤的河流,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好不好?
点拨:“我们”说明是整个民族,是所有的中华儿女的悲愤;“无止息”是表明中华民族永不停息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无休止抗争的赞美。
7、再读这几句用什么语气读?
点拨:语气悲愤、激昂;情感变化:悲愤—赞美
8、我们的民族在不断地抗争,这个民族有希望吗?从哪里看出来?(黎明)此句应该怎样读?
点拨:语气舒缓、柔和;情感:向往
9、小结:黎明来了,光明还会远吗?抗战的胜利还会远吗?让我们用充满向往与希望的语气再次读这两句诗。
(二)与诗人对话:鸟
1、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那他借助什么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点拨:这是一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3、“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如何理解这种情感?
点拨: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4、诗人说“假如我是一只鸟”,可是鸟的力量太薄弱,为什么不改成“一只鹰”呢?
(请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5、感悟鸟的形象。出示文天祥的《金陵驿》,体会悲愤的爱国者形象。
6、在理解了诗人的情感后,再读第一节诗。
7、诗人借小鸟歌唱,为何饱含泪水来唱?这是怎样的泪水?第二节又该如何读?
(让学生感悟后试读,老师点拨)
8、全班齐读,并试背。
9、小结:诗人在**的年代里,用悲愤的声音去歌唱,去反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反抗的力量微不足道,极其薄弱,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时,星星之火就可以成燎原之势,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现在我们的国家安定幸福、繁荣昌盛,就是那一个个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热爱这片土地,更应该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那么21世纪的我们该怎么做?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也是一只鸟,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你是不是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请你用“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六、作业布置 1.背诵本首诗。
2.推荐阅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悲愤—赞美—向往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乡愁》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新)
《乡愁》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并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能够通过赏析诗歌中的字词来体会诗歌的意蕴。3.能够展开联想想象,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愁的画面。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诵读为基础,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乡愁又是中国诗歌史上历久常新的主题。许多诗人都曾表达过那最让人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峰峦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课本上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一番乡愁的韵味。
(看屏幕)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明月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尤其诗中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集中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二、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请大家欣赏配乐朗诵,在欣赏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注意节奏和重读音,并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简介作者
(看屏幕)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成为他诗歌作品中重要的内容。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2.学生先自读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读,师生共评。(在这个环节里,要指出节奏和重音的处理原因)
引出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看屏幕)
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学生个别示范。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评价。当我们的耳畔响起这揪人的旋律时,当我们凝神聆听这声情并茂的朗诵时,我们的心中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
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可是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愁绪呢?我想同学们看了这个背景资料,也许会有所了解。(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8年迁往香港,1950年去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由于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流浪于海外,游子归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课件展示)
1972年,当时的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乡愁》。余光中先生有如此的经历难怪他有此愁绪。
好,有了这样一番体悟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诗歌是不是会有一些不一样呢?(学生齐读)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美中不足,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学生思考:(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而诗要讲究形象性,这首诗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3)全诗共四节,在结构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①“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表示时间的时序语句,不着痕迹的表现时间变化,情感增强。②“乡愁是„„”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③ “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自然显示了空间的隔离,反复使用营造出一种低徊掩抑、如泣如诉的气氛。
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出最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课件展示)
2.如果学生寻找的内容有局限性,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进行引导: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作者是如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表达出来的?(结合意象来谈)(3)请大家注意在这四个名词前都有一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我们把这几个形容词去掉读一读看看好不好?为什么?
(邮票虽小,却承载了母子深情;船票虽窄却联系着夫妻之间浓浓的恋情;矮矮的坟墓盛不下生死离情之痛;海峡虽浅,隔断的思乡哀愁却是如此之深。所以这几个形容词不但不能去掉,读的时候,还应该重读出来。)
(4)海峡是否真的很浅?我们在学习哪首诗歌的时候也讲到了“浅浅”这个词?(《天上的街市》“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宽不宽?这里的海峡宽不宽呢?哪个词能看出来?(“一湾”,写出了宽广,好像绕来绕去,非常曲折,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他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那么怎样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呢?(祖国统一,大陆与台湾不再分离)
一般来说,诗歌的跳跃性比较强,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情感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和望乡的歌声。或许是一朵浮云,或许是一段乐曲,或许是一幅画面,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然后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你细腻、优美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课件展示)教师示范一:
“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教师示范二: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学生结合写作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课件展示)
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崇高的情感。(学生齐读)很好。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课件展示)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第五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我爱这土地》
【课标与教材分析】:
1、《新课标》指出: “学习现代诗,应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学会读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2、《我爱这土地》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
意义;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能有感情,准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教学评价】
诗歌朗诵、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与媒体】: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四、鉴赏熏陶
1.创新支点:比较阅读,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这首诗与课后的《中国的土地》作比较,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一两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的读书笔记。
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3、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配乐诵读《我爱这土地》
2、背诵、默写《乡愁》
附: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我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