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5篇)

时间:2019-05-12 17: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

第一篇: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

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 第1课 《我爱这土地》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独立完成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能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材分析】

1、《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2、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学情分析】:

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兴趣。

1、学生能够大体理解诗中情感,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2、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4、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1、4

三、交流探究

【活动二】把握象征手法,品味诗句:

1、把握象征手法(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设计意图】为了达成教学目标2、3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我爱这土地》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歌唱:土地

河流

黎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教学反思】

第二篇: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我爱这土地》

【课标与教材分析】:

1、《新课标》指出: “学习现代诗,应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基本特点,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诗歌的内涵,对作品的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让学生学会读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2、《我爱这土地》通过一只小鸟的歌喉抒发了对历经磨难的祖国的挚爱。这首诗文化历史感厚重,但主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教学时可重点介绍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该诗时的沉痛心情;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这首诗的语言特点,重点放在体味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上。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研读诗歌,获得审美体验。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

意义;

能力目标: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能有感情,准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难点】:

1.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教学评价】

诗歌朗诵、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与媒体】: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同时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创设学习情境。2.背景链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3.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2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开始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跟读等形式。2.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1)关于全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喻,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2)关于全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3.诵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 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1)把握语气、语速,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语速应该是沉郁缓慢的。(2)注意节奏和重音。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1)了解象征这种修辞手法。(2)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可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进行评析、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示例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之感,可以把它理解为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

四、鉴赏熏陶

1.创新支点:比较阅读,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这首诗与课后的《中国的土地》作比较,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拓展延伸

1课外阅读一两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的读书笔记。

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3、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配乐诵读《我爱这土地》

2、背诵、默写《乡愁》

附:板书设计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黎明

我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篇:第1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 教学设计

1.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is unit is the tenth unit of the book.In this unit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abilities.To attain”four skills”request of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students’ daily life, so students will feel interested in it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poken English.2.Teahing aims and demands:(1)Knowledge objects: A: Students know how to use the modal verb “can” ,Yes No questions and short answers.B: Students can use the news words “dance, swim, sing, play chess, paint, speak English, play the guitar”.C: Fnish some exercises by themselves.(2)Ability objects: A: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B: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ir abilities of working in pairs and communication by learning the useful structures.(3)Moral objects: Students can be active in class and show themselves to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in Eglish learning.3.Teaching keys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oints:1 To train the students to commmunicate with others.2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study and finish the task in groups and co-operation.Difficult points:Modal word “can” 4.Teaching aids: Flash cards ,tape recorder and test paper.5.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Warm-up

Sing “Good morning” song.Step2: Presentation

T shows the flash cards and teaches the new words one by one.(sing, dance, swim, play chess, paint, play the guitar ,speak English)

After the new words learning T: I can speak English,can you speak English? Student1: Yes, I can.T;How about you? Student2: No, I can’t.T: Can he speak English? Student3: No, he can’t.T: Can she speak English? Student4: Yes, she can.Step 3: Practice First play a game, let the students do the actions and guess the words.Then ask them to play a memory game.Ask four or five students to introduce their abilities, at last, let’s see which students can remember all the students’ abilities.Use the sentence : I can…… He can……

She can……

Then play the tape, finish 1b,2a and 2b.Step 4: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2b and 2c, teacher gives the students some tasks to make similar dialogues without repetion and find out which group will make more dialogues.Group work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and show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front.Student1: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Student2:I want to join the ……club.Student1: Can you ……? Student2:No, I can’t.Student1:Can you……? Student2: Yes I can.Step 5:practice Hand out the five minutes’ test paper.The students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five minutes and teacher checks them.Step 6: Homework: 1.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learned.2.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2c.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 Can you he she sing?(dance, swim, play chess)Yes, I he she can.No, I he she can’t.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I want to join the art club.

第四篇:九下第一单元1课 《乡愁》教学设计1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乡愁》

单位:彩石中学

主备人:商建平复备:刘贞艳 李玉莉

课标及教材分析:

1.《新课标》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余光中的《乡愁》以其丰富的意象,浓厚的家国情思成为广为流传的“乡愁诗”佳作,也是这位“乡愁诗人”的代表作。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将人生每一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使“乡愁”有所寄托。其完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他们的情感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实际也变得日益丰富起来。但是,相对七年级时,他们的情感更趋向内敛,很少直接表达吐露的。又由于学生虽有离家的经历,而只是停留在表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生活阅历,使情感丰厚起来显得很关键。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领会其象征意义。教学方法: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3

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创新支点: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①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⑤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 5

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附学生作品:】

乡 愁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思亲

后来

坟墓

现在 海峡 爱国

第五篇:九下第一单元1课 《乡愁》教学设计1课时

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乡愁》

【课标及教材分析】: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目标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诗歌的教学建议是: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余光中的《乡愁》以其丰富的意象,浓厚的家国情思成为广为流传的“乡愁诗”佳作,也是这位“乡愁诗人”的代表作。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将人生每一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使“乡愁”有所寄托。其完美的形式与丰富的内涵深深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们在七八年级已经学过了几首现代诗歌,对于这一体裁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学生们也有朗诵和背诵诗歌的情趣。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诵读这首诗,达到背诵的程度。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音韵节奏、情感表达均了解不多。所以教学本单元时宜从指导学生掌握诵读现代诗歌的技巧入手,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含的情感及意义,引导他们领悟诗中丰富的人文内涵,逐步激发起他们赏读诗歌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及审美情趣。

4、学困生分析:后1/3的学生想达到当堂背诵还有难度,可以让他们在课上读熟练,背诵放到下一节课,并让他们达到默写的程度。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也不要对他们做过深的要求,只要理解到诗人的爱国情感就行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教学重点】:

诵读。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领会其象征意义。【教学评价】

诗歌朗诵、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1)音画情景;(2)朗读领悟;

(3)诗歌欣赏;(4)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

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创新支点: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

(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①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⑤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⑥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 5

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附学生作品:】

乡 愁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板书设计 :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船票 思亲

坟墓

海峡 爱国

下载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0周第1课时总第39课时九下第一单元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课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思想品德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第1课时教学案总第

    思想品德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第1课时教学案总第_2课时 课题: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 教学目标: 情感:通过感悟、理解、体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与生理协调发展......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

    《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一) 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

    《西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西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大崇中心学校向润芳时间:2017年4月6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说出西亚主要的国......

    Unit1_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 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图案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设计组合图案.数学思考学生应用各种图形变换的特征设计属于自己的图案,在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的同时进行着独立地数......

    第1课时 《生日》教学设计

    第1课时《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