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 张 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邱京莲(修改)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
在 的上面,在 的下面;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将练习转化为在现实空间进行的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辨认、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结合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以及生活经验,明确指向“终点”的方向是“前” ;同时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辨认“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篇: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
“位置” 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
练习:
(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2)看图说一说。
观察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思考: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
(二)课堂设计 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刚刚我们用到的“上下”“前后”是我们描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方位词,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感受它们的作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你认为什么是上、下、前、后呢?
小结:指向天空的一方是上面,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面,面朝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2.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思考1:观察这幅美丽的江上大桥图,各种车辆、船只往来有序,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活动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交通工具,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轮船、火车、汽车的位置。
思考2: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火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
思考3: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谁能把话说得更完整一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认识“前、后”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思考4:观察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
活动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轿车、卡车、大客车的位置关系。
思考5: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卡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思考6:大客车的前面有什么?小轿车的后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大客车的前面有卡车和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有卡车和大客车。【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3)巩固练习①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②练习二第1题
(1)说一说: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2)小组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3)思考: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③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④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这两组位置关系,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在说明位置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课时作业 1.说说信号灯。
(1)交通信号灯有()种颜色,()灯在最下面,()灯在最上面。(2)红灯在绿灯的()面,绿灯在黄灯的()面。答案:(1)3,绿,红。(2)上,下。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上、下”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小动物爬山。
(1)走在最前面的是(),走在最后面的是()。
(2)小猪走在小松鼠的()面,小老鼠走在小松鼠的()面。(3)用“前后”还能说什么?
答案:(1)小老鼠,小狐狸。(2)后,前。(3)略。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前、后”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分房子。
帮小动物分房子。小猫分在第2层,小猪在小猫的下面,小羊在小猫的上面。小猪在第()层。小羊在第()层。
答案: 3,1。
解析:【考查目标1。能运用“上、下”判断出动物住房。】
第三篇:《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方法的基础。通过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探究。
本节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更多运用地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记忆、分析,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将亚洲和其他大洲进行比较,掌握归纳地理位置的方法,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需要强求学习方法的培养,从第一学期的自然环境总论到现在接触区域地理,学生只是对地理事物有总体的了解,而缺乏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课教授他们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生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教师如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更好。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目标】
1.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 6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素材《课前导入:亚洲雄风》
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同学们,知道亚洲在哪里?亚洲有多大吗? 阅读材料: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任务1 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读“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完成下列活动。1.半球位置
(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 6
(2)从南北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练习:半球位置: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和大洲?
(2)读图,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 6
练习: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3.经纬度位置
观察计算亚洲所跨经纬度。
练习:经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26°E ~170°E, 10°S~80°N之间,是南北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总结:地理学中,区域地理位置一般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请你概括出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归纳: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 6
1.半球位置:观察该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2.海陆位置:观察该大洲主体部分所在的大陆,以及濒临的海洋。利用它所在的大陆、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的相对位置来进行描述。
3.纬度位置:查找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纬线,看看它们分别穿过该大洲的哪个部位,以何温度带为主。、任务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阅读教材P3图6.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
1.读“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图,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
2.读图,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北美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北纬10°,经度位置在西经170°至西经20°之间。)
3.读图,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北美洲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
/ 6
河与南美洲为界;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6
第四篇:《位置》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方位词语左右表示的意思,能够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2.通过生活中经验认识自身的左右,以自身的左右为标准,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明确方位词语左右的意思,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位置与顺序的相对性,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左右的标准,左、右标准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准确地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课件、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左右,体会自身存在的左右
(一)谜语引入,激发兴趣
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揭示谜底:双手。
(二)联系左右手,认识左右方位词
1.让学生在小组内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左手可以做什么?右手可以做什么?
2.学生一边汇报想法一边做动作:左手压本,右手写字、右手敬礼、左手扶碗,右手拿筷子吃饭
【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利用生活实例让他们初步区分左右。】
二、利用汉字加深对左、右的理解
1.教师板书汉字:左、右,学生说一说怎样区分两个字。2.教师借助PPT介绍左、右汉字的演变。
左和右,是两个象形字,就像两只伸出来的手形一样。后来,人们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工 字,表示左手,意思是说左手可以辅助做工。在手形下面加一个口字,表示方位名词,与左相对,凡是在左手的一边就叫左边,在右手的一边就叫右边。
【设计意图:追根溯源,了解在文字发展史的基础上来理解表示方位的词左、右。】
三、游戏激趣,区分左右
(一)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左右
1.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大。让学生思考自身是否有这样的一对的好朋友。
学生汇报想法:左右耳朵、左右眼睛、左右手脚、左右胳膊、左右腿
2.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
3.猜一猜:说说你的好朋友左边是谁?右边是谁?让大家猜猜你的朋友是谁。
(二)在摆图中认识左右
1.先摆一个苹果,苹果的左边摆一个西瓜,苹果的右边摆一个桃子,在这三个水果的最右边摆一根香蕉。
2.在这组图的最左边摆上葡萄。
3.观察这五个水果,请学生自由介绍谁在谁的左边还是右边。用左右描述每个图的位置。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事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在二维空间内利用左、右这两个方位词来确定位置。】
四、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一)体会参照物不同,表述物体的位置不同。
1.观察图,由学生介绍苹果的位置。
2.引导学生思考:
就是这个苹果,大家在介绍时为什么一会儿说它在右边,一会儿又说它在左边呢?
教师出示学生的语言:苹果在西瓜的右边;苹果在桃子的左边。能解释一下是什么原因吗?
(二)体会人所占的位置不同,左右也是相对的。
1.在握手中思考都伸的是右手,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
教师组织学生每两个人握手,让学生发现问题: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
2.由学生尝试说明都伸右手,为什么不在一侧的道理。最终让学生认识到:由于
是面对面地站着,一个人的左手对着另一个人的右手。
3.教师小结:当我们面对面时,因为方向相对,所以伸出的右手不在同一侧。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加深对左右的相对性的认识。在活动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会左右的作用。
(一)在行走中辨认左右。
说说在上下楼梯时应该顺着哪个方向走?
由学生现场演示,并由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小结:在生活中由于人面朝的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判断时,应把自己当成走路的人,平时在上下楼或在路上行驶时都应该靠右行,这样有秩序的行驶可以避免发生冲撞。
(二)对比香港和北京的行车规定有什么不同。
(三)辨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说一说这两个标着有什么不同,表示什么意思。
(四)在视图中运用左右。
1.看图回答问题:
小鹿的左边是(),小鹿的右边是()。
小鸭子的右边有()。小蛇的右边有(),左边有()。
2.按照要求找一找。
小帅 咪咪 甜甜 三毛 功夫小子
甜甜的左边是(),右边是()。
三毛在()的左边,在()右边。
在视图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把自己放在图中,把自己变成图中人物,在用自己的左右手进行辨认,这样的答案是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能进入图中,依然用自己左右手进行辨别。
【设计意图:把左右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进行对接,一方面体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左右,同时学会用左右进行辨别。】
五、全课总结
1.生活中按照左右制定的规则的事例有很多,你知道有什么吗?大家按规则行事,生活就变得井然有序了。
2.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做自己孩子的座位,你怎样和家长说坐在那里?我们是五年一班,有两个数字,去掉一个数字可以吗?
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演示课件)
(三)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四)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数对(6,2)
(6,2)
(6,2)
(6,2)
(6,2)
(6,2)
(1,4)
(2,4)
(3,4)
(4,4)
(5,4)
(6,4)
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自己在班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2.练习五第5题。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演示PPT课件)
3.延伸: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