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时间:2019-05-12 23:3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一篇:《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矩形的概念,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内容解析

有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作基础,教科书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角特殊化得到矩形的概念.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从四边形的要素即边、角、对角线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究矩形的性质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这也是研究其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路.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绕一个端点旋转,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其余三个角也变为直角,对角线由不等变为相等,这样利用图形的变换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演变,通过合情推理得出猜想,之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进行证明,这样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其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学习有借鉴作用.

在探索并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时,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把三角形中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成矩形后,三角形也特殊化成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自然可以通过矩形的性质得到,进一步体现了四边形与三角形间的联系.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矩形特殊性质的发现、证明与初步应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矩形的概念.

2.探索并证明矩形的性质,会用矩形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知道矩形是将一个角特殊化成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从边、角、对角线方面通过合情推理提出性质猜想,并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能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构造矩形理解“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能运用这个结论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小学时,学生对矩形已有初步认识,但是往往只是把矩形当作独立的个体,未将其与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教学时要从图形变换出发,从一般到特殊的角度重新建立起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并从矩形的有关要素方面提出矩形特殊性质的猜想,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之前我们借助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但是平行四边形特殊化成为矩形之后,学生是否意识到三角形已特殊化成为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借助矩形的性质研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矩形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探究.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几何画板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从而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并猜想矩形的特殊性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变换图形,形成概念

对于一类几何图形的研究,我们往往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进行,比如研究三角形时,我们先研究一般三角形,再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特殊化,我们研究了把边特殊化得到的等腰三角形、把角特殊化得到的直角三角形,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进行.

问题1 把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特殊化成直角,我们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这个图形我们小学学过吗?你能从这个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方面给出它的定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将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绕一个端点旋转,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所形成的图形,学生从这个图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方面给出它的定义,教师板书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也就是长方形.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角的变化带来平行四边形的改变,体会矩形与平行四边形间的关系,自然引出概念.

追问1:小学中学习过的长方形是矩形吗?正方形是矩形吗? 追问2:生活中存在这样的图形吗?试举例说明.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举例,教师出示图片补充.

设计意图:建立小学学习的长方形与矩形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生活矩形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性质,深化认知

问题2 生活中有大量的矩形存在,是由于矩形不仅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而且还有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回忆我们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思路,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探究矩形的性质呢?

追问1:如图1,矩形ABCD的边、角、对角线方面是否有不同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你能得出有关性质猜想吗?

师生活动:教师利用几何画板再次演示由平行四边形转化为矩形的过程,学生从边、角、对角线方面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猜想.教师利用几何画板的测量功能,初步验证学生的猜想.

猜想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猜想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设计意图:借助动态演示,学生易于发现边、角、对角线方面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性质,用几何画板进行初步验证,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也激发了进一步求证的欲望.

追问2:你能证明这些猜想吗?

师生活动:猜想1的证明学生结合定义口头完成.猜想2的证明方法较多,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构造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都可进行证明.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证明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完整地体会几何研究的“观察——猜想——证明”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追问3: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追问4:为什么矩形的被子和床单可以反复折叠仍然是矩形?请你用一张矩形纸片做模拟实验,并说明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利用折叠矩形纸片动手感知,并指出两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轴对称方面进一步领会矩形的特殊性.

追问4:在图1的矩形中有哪些三角形?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找出其中的直角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并说出全等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了矩形的性质后对矩形有一个整体感知.

问题3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构造平行四边形,把三角形中的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平行四边形特殊化成矩形后,三角形也特殊化成直角三角形,你能结合图2,发现直角三角形ABC的一些特殊性质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得到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利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研究特殊三角形的策略,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

追问:如图3,在直角三角形草地上修两条互相交叉的小路BO,EF,路口端点处E,F,O分别为三角形草地的三边中点,小路BO,EF的长度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把利用平行四边形研究出的三角形的两个性质放在一起应用,及时巩固新知,同时体会这两个性质的应用价值.

(三)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例1 如图4,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的对角形线的长. ,.求矩形

追问1:你还能得到哪些线段的长度和哪些角的度数?

追问2:若在例1的条件下,过点A作AE⊥BD于点E,求DE的长.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性质,以及形带来的变化.

设计意图:运用矩形的性质解决问题,进一步体会矩形中的角、线段、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四)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矩形的概念是什么?矩形有哪些性质?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2.由矩形的性质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性质?

3.小学我们已接触过矩形(长方形),这节课我们是从哪方面对矩形下定义的?我们是如何探究矩形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问题(1)(2)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问题(3)帮助学生梳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采用属加种差的下定义方法,体会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以及矩形性质的探究角度(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和探究思路(观察——猜想——证明),为后续其他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探究作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53页练习第1,2题;习题18.2第9题.

六、目标检测设计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边形不一定具有的性质是()A.内角和是360度 B.对角相等 C.对边平行且相等 D.对角线相等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的性质,明确矩形与一般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

给其中的三角2.在Rt△ABC中,为 .,AB=5,BC=12,D是AC边上的中点,连接BD,则BD长设计意图:考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性质.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E∥BD,且交CB的延长线于点E.求证: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由于证法不唯一,可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E⊥BD于E,cm.

(1)求∠BOC的度数;(2)求△DOC的周长.

设计意图:主要考查三角形全等,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第二篇:《矩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二)内容解析

矩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一般平行四边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矩形的判定与矩形的性质是互逆命题,其研究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一脉相承,对后面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研究起着示范和指导意义.也是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的基础.在矩形的基本性质中,我们知道了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由此,我们提出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定义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思路,提出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再从矩形的定义出发,证明命题成立从而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的探究与证明.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会探究与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2.能用上述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够从矩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出发提出矩形的判定方法,能够从定义出发分析判定矩形的条件并进行证明.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判定定理判定平行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及一般四边形是否是矩形.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矩形的判定方法有多种,有的是从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有的是从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加条件进行强化,应用时需要从具体已知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四边形为矩形.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问题1 假如你是做窗框的师傅,你有什么方法检验你做的这个窗框成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先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量其中的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教师点评,并指出由定义可以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为矩形.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入矩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定义可以验证,是否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由此引入矩形的判定.(二)类比思考,探究判定

由矩形的定义我们很容易知道,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定义是我们目前进行矩形判定唯一的方法.那我们能不能像探究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简便方法那样,来探究矩形判定的简便方法呢?因此,我们类比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来探究矩形的判定.问题2 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是如何猜想并进行证明的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教师提炼:

设计意图:回顾四边形判定的探究方法,揭示本课的学习方法:类比学习方法.为矩形判定的探究指明了方法.问题3 同样,我们能否通过研究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到判定矩形的方法呢?

追问:矩形性质的性质定理是什么?你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写出它们的逆命题,并交流讨论.教师板书两个逆命题,并画图1和图2.逆命题1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逆命题1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由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出矩形判定猜想.问题4 如何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请结合图1写出已知、求证,并给出证明.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并展示.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设计意图:通过证明,说明逆命题1的正确性,得出判定定理.追问: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判定定理回答,有的学生可能只测量两对角线是否相等,却忽视了平行四边形的检测,之后教师指导.设计意图:运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决问题,强调应用该判定定理时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问题5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图2说明理由.追问1:进一步,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由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入手,得出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再通过简化条件,得到矩形的判定.追问2:由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窗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出此时不需要测边的长度.设计意图:运用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解决实际问题.问题6 你能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矩形判定的三种方法:(1)定义;(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判定的灵活运用作好铺垫.(三)例题讲解,运用新知

例1 如图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D,OAD=50.求OAB的度数.师生活动:学生看图,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分析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教师适时指导.设计意图: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四)综合运用,巩固提高

1.八年级(3)班同学要在广场上布置一个矩形的花坛,计划用红花摆成两条对角线.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38盆红花,还需要从花房运来多少盆红花?为什么?如果一条对角线用了49盆呢?

2.如图4,□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B是等边三角形,且.求□ABCD的面积.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五)反思小结,反思提高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矩形的判定方法?每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什么?

(2)我们是怎样证明判定方法的?(3)你能说一说矩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究思路吗?

教师展示公理化体系的知识框图,并作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疏理探究思路,并对举行判定的判定体系作整体感知.(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第1,3,8,12(1)题.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2.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A=90,有下列说法:①对角线AC,BD互相平分,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②B=C=90,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③对角线AC=BD,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全部填上)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3.已知:如图,在△ABC中,C=90,CD为中线,延长CD 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设计意图:考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4.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相交于点O,1=2.(1)求证:四边形ABCD是矩形;

(2)若BOC=120,AB=4 cm,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设计意图:(1)考查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的运用.(2)考查矩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等的综合运用.

第三篇:矩形教学设计

《18.2.1矩形》教学设计(第2课时)

天津市静海县大邱庄镇大屯学校 杨绪高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教材53页练习后到55页练习(包括练习),是18.2.1矩形的第二课时《矩形的判定》。其具体内容为两个判定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和例2(求角度的题目)以及课后练习(两题)。

(二)内容解析

在矩形这一节中安排两个课时,第一是矩形的性质第二是矩形的判定,从内容上是按照矩形的概念、性质、判定及应用解决问题的形式呈现的,对于矩形,有了一个完成的知识体系。为此矩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对一般平行四边形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在得到矩形的判定的同时发现判定与矩形的性质是互逆命题。此节从内容上对后继学习菱形的判定起着示范和指导意义,也为以后学习正方形和圆等知识做了基础。

在矩形的基本性质中,知道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的性质,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在有一个角是直角。由此,我们提出具备什么条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探索过程中完全类比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的研究过程,以矩形的性质定理为基础,从性质定理的的逆命题出发,提出猜想,发现结论,然后探索证明,在探索过程中都是以矩形的定义为最基础的判定方法进行的。这种提出猜想、探索推理、发现结论、应用解决问题的模式加强了数学自身的逻辑力量,有利的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为后继学习做了方法、技能和能力的奠基。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矩形的两个判定定理的探索与证明。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会探索与证明矩形的判定定理,并运用它们进行证明和计算.2.经历矩形判定定理的探索及相关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培养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通过分析平行四边形与矩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认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够以矩形性质定理为基础,得到其逆命题,并提出矩形的判定方法,借助矩形的定义分析判定矩形的条件而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同时能够运用其进行相关的证明和计算.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积极参与到对矩形判定方法的探索活动中,并能用综合法完成命题的推理论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会用判定定理判定平行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及一般四边形是否是矩形,形成较清楚的知识体系.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从矩形的性质定理得到它的逆命题较容易,由此猜想出矩形的判定方法再借助矩形的定义进行推理论证也易完成。但从对角线的角度上证明矩形时有可能忽略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角的角度上判定又是在四边形的基础上,两者可能发生混淆或记混。为此应用时需要从具体已知条件出发,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来由即由性质定理得逆命题猜想出 判定方法再加以推理论证得到结论,对这一过程可能较模糊,这对用类比法得到矩形的判定定理有难度,为此要做好引导扶持,只要学生有这种判断意识即可。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区分两个定理中的前提条件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另一个是四边形;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四边形为矩形。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技能的要求,为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采用课前复习、预习,课上以学生个体独自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借助现代多媒体设备演示为辅的教学组织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以我创设问题情景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配以具有探究性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论证,在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问题1:假如你是做相框的师傅,你有什么方法检验你做的这个相框成矩形? 师生活动:教师用课件展示相框模型,注意收集学生意见做好评价。

学生回答、倾听。(教师关注)①先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量其中的一个角是否是直角,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②先测两组对边是否分别相等,再量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③度量四个角是否为直角,来检验窗框是否成矩形.教师点评:①是由定义可以判定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否为矩形,操作合理,方案正确;(教师板书定义)②③可以操作,但其正确性有待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入矩形的判定方法.通过定义可以验证,是否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由此引入矩形的判定;再者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丰富生活经验,提高审视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类比思考,探索验证,得到判定

要验证②③的正确性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验证是矩形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矩形的判定。(教师板书课题)我们今天的任务是: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开展学习。

★问题2:我们今天的学习方式与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类似。那么我们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我们经过了什么过程得到其判定定理的?

师生活动: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探索过程,并回答.教师提炼:

【设计意图】回顾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探索方法,揭示本课的学习方法:类比学习方法.为矩形判定的探索指明了方法。

★问题3:我们能否通过研究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到判定矩形的方法呢?

追问:矩形性质的性质定理是什么?你能写出它的逆命题吗? 师生活动:学生回顾矩形的性质,交流讨论,写出它们的逆命题。

教师关注学生是否得到正确的你逆命题,板书两个逆命题,并画图1和图2。

逆命题1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逆命题1 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预估:学生可能将性质1的逆命题说成“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处理方式首先让学生间改正;其次讲清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不但相等而且平分,让学生再次修正逆命题。学生可能将性质2的逆命题说成“四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处理方式首先让学生对比矩形的定义,发现条件多余,让学生尝试改正。

【设计意图】由矩形性质的逆命题得出矩形判定猜想。(如出现预估中的现象,纠正澄清了判定定理得条件,利于学生区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问题4:逆命题1的题设条件有几个?结论是什么?

★问题5:如何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请结合导学案结写出证明过程。

师生活动:学生借助导学案独自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证明,并展示。教师做相应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证明,说明逆命题1的正确性,得出判定定理。

★问题6:通过证明命题1为真命题,我们把它做为矩形的判定定理1.你能结合图1用符号语言书写吗?

【设计意图】培养识图能力,增强符号感。★问题7:由“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相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判定定理回答,有的学生可能只测量两对角线是否相等,却忽视了平行四边形的检测,之后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运用“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解决问题,强调应用该判定定理时所必需的两个条件: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

★问题8: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吗?请结合导学案结写出证明过程。师生活动:学生借助导学案独自探究,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证明,并展示。教师做相应的指导。

【设计意图】由性质定理的逆命题入手,通过证明,说明逆命题1的正确性。★问题9:回顾证明过程,你是否用了四个角都是直角或者说有必要用四个角都是直角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通过简化条件,得到矩形的判定2. ★问题10:由“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你能否检验你做的相框成矩形?如何检验?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并指出此时不需要测边的长度. 【设计意图】运用“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11:你能归纳矩形的判定方法吗?

师生活动:学生归纳矩形判定的三种方法:(1)定义;(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3)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判定的灵活运用作好铺垫.

(三)例题精讲,运用新知,规范解题 例1 如图3,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OA=OD,∠OAD=50°.求∠OAB的度数.

师生活动:学生看图,结合题中所给的条件分析交流,解决问题,并展示. 教师视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好问题引导,适时帮扶并做好板书。【设计意图】综合运用矩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规范解题过程。

(四)综合运用,巩固达标,提高能力 教材55页,练习的1、2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相互交流。教师点评学生答案。【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应用知识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形成体系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完善了矩形的判定方法,每种判定方法的条件是什么?(2)对于判定1如果不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该怎样修改?(3)对矩形判定方法的探究经过了什么步骤? 教师展示公理化体系的知识框图,并作简要说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和疏理探索思路,并对举行判定的判定体系作整体感知.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60页习题18.2必做第1,2题 思考3,8选作12(1)题.

【设计意图】有效的运用矩形的判定解题,分层作业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七)板书设计(略)

六、目标检测设计(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2.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A=90°,有下列说法:①对角线AC,BD互相平分,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②∠B=∠C=90°,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③对角线AC=BD,那么四边形ABCD是矩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全部填上)

【设计意图】考查矩形判定方法的运用. 3.已知:如图,在△ABC中,∠C=90°,CD为中线,延长CD 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设计意图】考查“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或“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及直角三角形性质的综合运用.

七、课后反思

20160330在静海区汇才中学八年级四班执教,学生素质很高

1、有的学生在说“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通过回顾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关系,矩形的对角线实际上相等且平分的。而得到“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证明过程中有的孩子用了“等边对等角”在借助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证明了一个角为90度。备课不充分。

2、逆命题2“四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为矩形”引导学生对比定义改为“有四个角为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在预料范围。但在接下来的证明中有的孩子借助了两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证明,为接下来的命题简写提出了新的问题。硬做好预案的准备。

3、课堂上浪费时间的是回顾验证相框问题应该为学生论述,只要学生论述清楚了即可。再者备课中没有备出注入上述方法。

4、注意板书的书写,合理布局,不要出现错误的地方。一是课件中没有强调在“平行四边形中)而直接应用了边等证得了三角形。二是板书例1是写错了字母,而学生发现。

感受:沮丧,不成功。也就是二等奖了。

学生的思路是开阔的,只在低等的学生认可,教师也会变得浅显,不能很好的预估学生的思路。悲哀。。。。

第四篇: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内容标准对比:

教材章节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1.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加以解释。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①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②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③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从内容标准的动词上来看,从初中时期的知道、认识阶段,到必修二认识、了解阶段,再到本章节的探究、解释阶段,可见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中时期学过的溶解度概念是我们研究溶解、结晶平衡的基础;必修二中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初步探究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并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可逆过程,掌握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的特征,描述平衡的建立过程,并能够将可逆过程的平衡状态迁移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活动与探究建议来看,实验探究贯穿三个板块,可见教师在讲授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一定要注重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单元知识类型分析

从化学知识的分类上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四种知识类型。

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概念原理

可逆过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计算

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时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运算

化学实验

蔗糖溶解、结晶平衡,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平衡

四、单元概念图的概念编排顺序及特点

从这一单元的概念图来看,化学平衡是与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同一层级的概念,不同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问题,而化学平衡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化学热力学问题。化学平衡下面是发散出的更加细化的相关的概念,化学平衡是基于可逆反应的平衡,因此可逆反应是下层概念,可逆反应又有自己的下层概念,即它自身具有可逆性和限度。化学平衡的改变带来的就是平衡的移动,因此平衡移动是与可逆反应平行的下层概念,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解释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又是平衡移动的下层概念。化学平衡常数作为衡量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化学平衡的下层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三大因素作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这一概念下的三个平行概念。不难看出,化学反应作为本节的中心概念向外辐射,概念与概念之间层层递进也层层细化。

五、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这一节位于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承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同时也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栏目分析:

先行组织者分析——P25页第一段作为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通过例举了几个学生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提出我们从前没有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然后通过物质的溶解引入溶解平衡这一物理平衡,引导学生在可逆过程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于学生理解,进行知识建构;从哪可逆过程到可逆反应,从简到易,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P25资料卡片——详细讲解了固体溶质的溶解、结晶过程作为可逆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可逆过程以及可逆过程的平衡,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理论。

P26资料卡片——对可逆反应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将反应限度为100%以及为0%的反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那么所有的化学反应就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构化学平衡。

六、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起点状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明确蔗糖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会有结晶析出。

2、了解温度能够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5、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不强。

3、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知道在工业生产(高炉炼铁)中存在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提高转化率。

七、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这一可逆过程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明确可逆反应的表达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可逆过程、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4、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5、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平衡普遍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改变化学平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

重难点确定理论依据:

对于本节内容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化学平衡展开,化学平衡这一节是下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延伸,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对于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平衡又十分抽象,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是教学难点。

九、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可逆过程及平衡

【提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蔗糖能够在水中无限的溶解吗?

【讲解】我们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蔗糖、食盐等固体是不能在水溶液中无限溶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PPT展示】展示一杯饱和蔗糖溶液,杯内仍有没有溶解的蔗糖固体。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当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的时候,溶解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向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继续加入蔗糖晶体,蔗糖晶体的总质量不会再减少,但是如果蔗糖晶体能够在别的地方析出,就能证明蔗糖在析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溶解,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蔗糖在别的地方析出呢?

【PPT展示】播放向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并有蔗糖晶体在棉线析出的视频,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板书】蔗糖溶液

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总结】蔗糖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蔗糖晶体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同。

【提问】既然溶液中一直存在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那在溶液还未达到饱和前,这两种过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过饱和的情况下,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P25资料卡片。

【总结并板书】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思考并回答】

蔗糖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不会无限度的溶解。

【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图片确定自己回答的正确性。

【思考并进行交流】溶解现象可能仍然存在,只不过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速度一样。

【实验设计】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想到向饱和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观察是否有蔗糖晶体析出。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饱和蔗糖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与结晶两个过程,且v溶解=v结晶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回顾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明确蔗糖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限度”的。

温故知新,在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在饱和溶液状态下溶解与结晶达到平衡。

实验设计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插入棉线,其他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预

明确蔗糖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在达到平衡时正过程与逆过程的进行速度一样。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环节二

可逆反应

【导入】我们刚刚研究了蔗糖溶解这一可逆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接触过像蔗糖溶解这样的可逆过程,还接触过可逆反应,比如说在高炉炼铁中存在的焦炭和氧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我们工业上的合成氨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

高炉炼铁:

2C+O2=2CO

工业及合成氨:

2N2+3H2=2NH3

【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举出了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应该用什么特殊的表示符号呢?

这个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吗?

【总结】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回顾】回顾从前学过的可逆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业生产的体现。

【交流讨论】可逆反应是正向和逆向均能进行的反应,但是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过程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反应条件不一样,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而不是等号来表示。

从可逆过程过渡到可逆反应,是知识进阶,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可逆过程与可逆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明确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可逆反应。

环节三

化学平衡

【类比探究】我们已经研究过,对于可逆过程,当它达到平衡时,存在v溶解=v结晶的动态平衡,那么可逆反应作为可逆过程的一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平衡呢?

【追问】那在达到平衡之前,这个可逆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

【PPT展示】二氧化氮在容器里的反应过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体颜色。预测达到平衡时的现象。

【继续PPT展示】将刚刚的实验装置进行热水浴操作,气体颜色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气体颜色的改变意味着v正≠v逆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这意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回顾总结】在到达平衡时,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归纳并板书】化学平衡

定义: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特征:

①逆: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化学平衡

②等:v正=v逆

③动: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④定: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在改变。

⑤变: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交流并回答】可逆反应同样存在这样的平衡,在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回答】在到达平衡之前v正>v逆,,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加。

【观察并思考】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装置里的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思考并回答】NO2变少了N2O2变多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深了一些。

【归纳思考并回答】到达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化学平衡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通过类比推理、知识迁移,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掘出可逆反应的平衡特征。

教师引导,通过类比和迁移,自我构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化学平衡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教师讲解,在化学平衡建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提升

【习题巩固】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C)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教师讲解】

【思考作答】

回顾刚刚讲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简单运算等方式来确定答案。

【聆听讲解】仔细听教师讲解,审查自己的错误以及思维漏洞。

这是三道均是判断可逆是否达到平衡的题目,但是切入点却不一样,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各组分是否还在变化,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五

情感升华

【PPT展示】合成氨工业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成氨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迅猛发展的农业,也就不能养活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尽管合成氨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事实上反应:

2N2+3H2=2NH3

它的转化率并不高,而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仍然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反应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会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倾听、思考】感受化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并结合合成氨工业中的可逆反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并进行资料的查找。

通过讲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贡献,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十一: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三、化学平衡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化学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主板书

一、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二、可逆反应

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

表示:可逆符号

到达平衡:v正=v逆

未达平衡:v正>v逆

副板书

练习题目的一些讲解

十二:教学设计反思

困难:

1.不能准确判断一课时教学具体能够进行到什么地方,因为没有进行过具体授课,因此无法确定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2.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习题和口头提问。

3.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种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解决策略:

1.上网查找一些精品课程,同时学习老师发的一些案例,将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

2.应该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评价。

3.仔细分析内容标准与活动探究建议,尽量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尽量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关。

第五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行道树》

一、导入新课: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下载《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矩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一) 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

    《西亚》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西亚》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执教:大崇中心学校向润芳时间:2017年4月6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说出西亚主要的国......

    Unit1_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 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图案设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变换设计组合图案.数学思考学生应用各种图形变换的特征设计属于自己的图案,在对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再认识的同时进行着独立地数......

    第1课时 《生日》教学设计

    第1课时《生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83-84 教学目标: 1、 通过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

    “杠杆”教学设计(第1课时)

    “杠杆”教学设计(第1时)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工具杠杆谈起,通过学生主动观察、分析、猜想、探究,从而得到杠杆概念及其平衡条。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八课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喻、猜、掩、盗”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咣”。 2.掌握重点词语“难免、猜、一举两得、吊”的读法、写法及用法......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 张 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邱京莲(修改)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