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Unit1__第1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进行关于时间的问答练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卡片。(教师可以从“Unit1 单词卡片集”中下载)(2)较大的钟表实物或者模型一个。
(3)Let’s learn部分的音频。(教师可以从“Unit1 Let’s learn单词读音集”中下载)
(4)眼罩一副。
2.学生准备:小钟表或者手工制作的钟表模型一个。教学方法建议
一.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热身
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并亲切地和学生问候,以下问候用语可供教师参考: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Miss / Mr...!T: Long time no see.How are you? Ss: I’m fine.Thank you.What about you? T: Very well.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 /...T: Yes.It’s Monday /...morning now.It’s nine.We have an English class at nine.(2)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之前,留出大约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完成Part A中Warming-up的第一部分Think and draw,让学生在这几分钟之内,初步了解本课时以及本单元将要接触的话题“time”以及与时间密不可分的单词“clock”。教师
/ 4
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英语课堂中:
Part A Warming-up: Think and draw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话题,所以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表,并且进行有引导性的自问自答:
T: What’s this? It’s a clock.What time is it?(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7点)It’s 7 o’clock.然后边讲边画: T: I get up at seven.I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thirty.(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7点30分)I have lunch at twelve.(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12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并引导其作答: T: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 go to school / go to bed? Ss:...(这里由教师来提问,学生能画出时间即可)二.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新课展示Let’s learn 1.教授单词clock(1)T: It’s Monday morning.What time is it, then? Look at the clock.It’s nine.教师拿出所准备的钟表,边向学生展示边教授clock—词。在此,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ck的发音为[k],为淸辅音,并提醒他们在发这个音的时候,不要受汉语的影响在后面加上元音,发出类似“科”的音。
(2)游戏巩固:教师将钟表或者模型上的指针不断地拨到一个个不同的时间,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T: Look at the clock.It’s one.It’s two.It’s eight twenty.It’s twelve....2.教授单词wall(1)在教授完clock一词之后,教师将钟表轻轻地放在教室的某一面墙上,并且进行讲解: T: Look at the clock.Where is the clock? The clock is on the wall.The picture is on the
/ 4
wall.The book is on the wall, too.等等。
(2)教师接着拍打着墙,教授wall—词,让学生明白wall指的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室,借助身边的事物说出:The...is on the wall.(3)拼读拼写单询。教师可借助以前学过的词进行对比教学,如:tall,all,ball等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注意寻找拼读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的能力。3.教授短语come in、be late和sit down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认知、学习这些短语。
(1)教师可先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理解短语。教师走到教室外面,关上门,边敲门边说:May I come in? 然后自己进来,做出请人进屋的动作,并说:Come in, please.在示范完毕后,教师板书并拼读短语:come in,接着教师可以先安排3名学生站到教室外面,示意一名学生敲门,教师和学生们做如下对话: SI: May I come in? T: Come in, please!(教师重复短语come in若干遍)S2: May I come in? T & Ss: Come in.please!(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说)S3: May I come in? Ss: Come in, please!(全班学生一起说)T: You are late.(教师对S1说并引导其作答)SI: Sorry.I’m late.T: He / She is late.(教师指着S1对全班同学说)
其余两名学生的表述均可采用这种人称转换的方式进行,最后引出 be late并带领学生重复几遍。
(2)教师逐一请这些学生坐回到各的座位上,教授短语sit down。这个短语对于已经有英语基础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sit在发音时会出现失去爆破现象。教学小贴士
失去爆破现象:在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中,两个爆破音相遇,前一个爆破音
/ 4
只做出发音的口型、留出发音时间,不把这个音发出来,这种发音现象叫失去爆破。
如:do(c)tor si(t)down wha(t)time eigh(t)twenty 4.教授短语play computer games T: Hey, children, do you play computer games on the weekend?(教师做出玩电脑游戏的动作)Ss: Yes!在此,教师可以顺势带领学生重复几遍短语play computer games,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在教授这个短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本书或者文具盒充当电脑,做出玩电脑游戏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说短语,然后再让学生用各内的书或者文具盒进行模仿。教师可以在班里找出几名动作逼真生动的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跟读该短语。
5.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三.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游戏:听声音找卡片
教师每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来戴上眼罩,然后随机拿出一张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卡片,给在座的所有同学看过以后,将卡片藏在教室的某一个地方。当教师藏好卡片后,全班同学开始重复所藏的那个卡片上的单词或者短语,戴眼罩的同学便可摘掉眼罩,并根据班里同学提示的声音来找卡片,声音越大表示离卡片越近,声音越小表示离卡片越远。在此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不可以“打小电话”哦。
/ 4
第二篇:Unit1__第1课时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教案示例
题目:Unit One Hello 教学重点:本部分主要是见面打招呼、自我介绍及道别用语的会话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听懂、会说 Hello./Hi.Goodbye./Bye-Bye.I'm...。
教学难点:自我介绍用语I’m …的发音不容易到位,学习起来较难,教师要适时纠正,切不可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教具准备:
1.教材相关人物的面具或头饰。
2.为Let's play中的击鼓传花游戏准备相应的道具。3.教材相配套的录音带。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1)先给学生播放卡通片,了解所学语言运用的环境。内容为“迪士尼英语”中第一课的片段(Magic English----Hello)学生在他们喜爱的卡通节目中了解、学习打招呼用语Hello./Hi,边看卡通边说英语。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所用的环境,兴趣与语境同时创设,学习与兴趣同时存在。[本部分内容根据各校情况可自行改变,用图片来代替,或直接进入下一环节。](2)通过看卡通片告诉学生“卡通”一词的发音是由英语单词Cartoon一词的发音直接翻译过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许多的类似之处,有时我们甚至直接用英语的单词来代表某物如CD, VCD, DVD等等。
(3)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受英语课的学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采取交谈的方式与学生讨论一下英语的作用以及学习英语的意义。不妨请学生说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了解的英语单词或日常用语。利用教科书开始的蝴蝶页Welcome to English 彩图中呈现的我们生活中学生已经会说或较熟悉的词汇如 CD, VCD, DVD, OK!Hi!Yeah!Wow!Bye!E-mail, Cartoon等词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1)在学生初步了解打招呼用语后,教师播放本课的歌曲 “Hello”的录音,自然引出师生之间的打招呼。
T: Hello, boys and girls.Ss: Hello.(2)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及时向学生介绍自己Hello, I’m …./Hi, I’m ….(3)教师还可带上Sarah的头饰介绍Hello!I’m Sarah./Hi!I’m Sarah.(教师在示范时,一定要用手势语言辅助学生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讲,体态语言和手势语可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手势和动作甚至表情来配合教学。)
(4)给学生带上Sarah, Chen Jie, Mike, Wu Yifan的面具或头饰,扮演这些人物到讲台前说Hello!I’m ….(5)听录音,放投影;或通过录像,VCD来展示Let’s talk部分的教学内容。3.趣味操练(Practice)(1)游戏
玩Let’s 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首先,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教师可有节奏地敲击小鼓,两组学生同时开始传花,当老师的鼓声停止时,两组各有一名学生拿到花,这时,拿到花的学生就说Hello, I’m …./Hi, I’m ….(这个游戏也可用放音乐来代替击鼓,学生可待音乐停止时起立做自我介绍。)在做此游戏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发音,引导学生区分正确、错误的发音。特别是I’m的发音,应为[aim]不能读成[em]或[ai],但要注意,教师不能一味的纠正发音,而挫伤孩子的学习兴趣或打消孩子练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逐步在以后的课时中感受语音,感受发音。
另外,此次练习中,若学生已有英文名字,即可使用,若没有英文名字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若班级学生人数不多,可在此为学生起英文名字。(2)让学生自己说说所学用语的使用环境,并让学生自己拟定一个使用所学用语的场所。结合图片,进一步巩固情景。
为学生出示情景图,让他们自己说说,在此情景中该说些什么? <情景一> 清晨,两个小朋友在校门口相遇,猜猜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情景二>上课了,老师带一名新同学进教室。新生Lily该怎样做自我介绍? <情景三>下课了,有好几名同学与Lily结识,他们是怎样说的呢? <情景四>放学了,同学们相互道别,他们彼此都说了些什么?(3)两到四个人一组练习自我介绍。若学生已有英文名字,即可使用,练习更有真实感。若没有英文名字可先用中文名字代替。在此强调分手时说Goodbye./Bye-Bye。
(4)自由结合或自己下位子了解、结识新伙伴,尤其是了解伙伴的英文名字。再次练习Hello, I’m …/Hi, I’m …Goodbye./Bye-Bye。4.课堂评价(Assessment)
做活动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练习。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英语,而且是第一次做活动手册,教师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
(1)教师与学生讨论本单元获奖的小花数量,由于是第一单元,起点可以稍微低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棕熊或小松鼠的小贴纸为奖励。(2)让学生看书上的图,猜图中人物,想他们在说什么。
(3)教师讲解题目要求并指导做的方法。建议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标记的识别,以便今后遇到相同问题时学生能独立完成。(4)让学生听录音做练习。
(5)再次播放录音,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跟读并相互核对答案,最后通过给小花涂色进行自我评价。5.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1)将制作面具的材料发给学生。教学生如何给面具涂色,将面具剪下并粘在小木棍上。
(2)学生带上面具,互相打招呼并介绍自己,复习本课所学知识。(3)提示学生,注意保留面具,以后教学活动中会用到这些面具。
板书设计:
Unit 1 Hello
[将“清晨,两个小朋友在校门口相遇”的图贴在黑板上,图旁写上Hello/Hi ] [将自我介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写 Hello, I’m….] [将放学时,师生互道再见的情景图贴于黑板,并写 Goodbye.]
第三篇: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平衡(第1课时)
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
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内容标准对比:
教材章节
内容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节:溶解度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3.了解结晶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①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②
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认识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性。
2.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①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
1.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理论加以解释。
3.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①实验:温度、浓度对溴离子与铜离子配位平衡的影响。
②讨论:化学反应的趋势和速率。
③讨论:合成氨反应条件选择的依据。
从内容标准的动词上来看,从初中时期的知道、认识阶段,到必修二认识、了解阶段,再到本章节的探究、解释阶段,可见对于化学平衡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初中时期学过的溶解度概念是我们研究溶解、结晶平衡的基础;必修二中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引入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通过实验初步探究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并认识到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而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可逆反应、可逆过程,掌握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的特征,描述平衡的建立过程,并能够将可逆过程的平衡状态迁移到化学平衡状态,能够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活动与探究建议来看,实验探究贯穿三个板块,可见教师在讲授化学平衡这一章节时,一定要注重运用探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单元知识类型分析
从化学知识的分类上来看,本单元主要涉及化学用语、概念原理、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四种知识类型。
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概念原理
可逆过程、可逆反应、化学平衡
化学计算
浓度的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状态时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运算
化学实验
蔗糖溶解、结晶平衡,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的可逆平衡
四、单元概念图的概念编排顺序及特点
从这一单元的概念图来看,化学平衡是与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反应进行的方向同一层级的概念,不同的是,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动力学问题,而化学平衡与反应进行的方向是化学热力学问题。化学平衡下面是发散出的更加细化的相关的概念,化学平衡是基于可逆反应的平衡,因此可逆反应是下层概念,可逆反应又有自己的下层概念,即它自身具有可逆性和限度。化学平衡的改变带来的就是平衡的移动,因此平衡移动是与可逆反应平行的下层概念,而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以及解释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又是平衡移动的下层概念。化学平衡常数作为衡量可逆反应是否到达平衡的有效手段,也是化学平衡的下层概念。影响化学平衡的三大因素作为影响化学平衡因素这一概念下的三个平行概念。不难看出,化学反应作为本节的中心概念向外辐射,概念与概念之间层层递进也层层细化。
五、教材分析
化学平衡这一节位于选修四第二章第二节,承接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同时也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教学的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
栏目分析:
先行组织者分析——P25页第一段作为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通过例举了几个学生之前就已经接触过的化学反应,提出我们从前没有考虑反应的限度问题。然后通过物质的溶解引入溶解平衡这一物理平衡,引导学生在可逆过程平衡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于学生理解,进行知识建构;从哪可逆过程到可逆反应,从简到易,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P25资料卡片——详细讲解了固体溶质的溶解、结晶过程作为可逆过程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可逆过程以及可逆过程的平衡,同时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溶液理论。
P26资料卡片——对可逆反应进行了明确定义,并将反应限度为100%以及为0%的反应作为特殊情况处理,那么所有的化学反应就实现了统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可逆反应的理解,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构化学平衡。
六、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起点状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明确蔗糖在水中不能无限溶解,在过饱和溶液中会有结晶析出。
2、了解温度能够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催化剂与温度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5、对可逆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
1、有一定实验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不强。
3、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控制化学反应速率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知道在工业生产(高炉炼铁)中存在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改变化学反应的限度可以提高转化率。
七、三维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溶解平衡这一可逆过程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的概念,并理解可逆反应,明确可逆反应的表达方式。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科学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对化学平衡概念的理解,归纳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特征。3、能用平衡状态的特征来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过程与方法:
1、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使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究可逆过程、可逆反应以及化学平衡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讨论并归纳出反应达到平衡时所具有的特征。
4、通过适当的练习让学生用已归纳的平衡特征来判断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某种程度时是否达到平衡。
5、通过课下查阅资料,提高搜集信息、筛选信息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化学平衡普遍存在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工业生产中,改变化学平衡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化学平衡的核心内容——动态平衡,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平衡、环保等平衡问题与化学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八、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
重难点确定理论依据:
对于本节内容而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化学平衡展开,化学平衡这一节是下一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选修二“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的延伸,无论在教材中还是在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对于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以及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可逆过程以及可逆反应的认识都比较浅显,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平衡又十分抽象,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因此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是教学难点。
九、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提问法、谈话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
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可逆过程及平衡
【提问】:大家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蔗糖能够在水中无限的溶解吗?
【讲解】我们以前就已经学习过蔗糖、食盐等固体是不能在水溶液中无限溶解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PPT展示】展示一杯饱和蔗糖溶液,杯内仍有没有溶解的蔗糖固体。
【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当蔗糖溶液达到饱和的时候,溶解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存在,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呢?
【教师引导】向饱和蔗糖溶液中加入继续加入蔗糖晶体,蔗糖晶体的总质量不会再减少,但是如果蔗糖晶体能够在别的地方析出,就能证明蔗糖在析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溶解,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度是一定的。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蔗糖在别的地方析出呢?
【PPT展示】播放向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并有蔗糖晶体在棉线析出的视频,验证先前提出的假设。
【板书】蔗糖溶液
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总结】蔗糖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溶液达到饱和时,并非是一个静止的过程,而是蔗糖晶体的溶解速度与析出速度相同。
【提问】既然溶液中一直存在着溶解和结晶的过程,那在溶液还未达到饱和前,这两种过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在过饱和的情况下,这两种过程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阅读P25资料卡片。
【总结并板书】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思考并回答】 蔗糖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因此不会无限度的溶解。 【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图片确定自己回答的正确性。 【思考并进行交流】溶解现象可能仍然存在,只不过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速度一样。 【实验设计】通过回顾初中知识,想到向饱和蔗糖溶液中插入棉线,观察是否有蔗糖晶体析出。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饱和蔗糖溶液中同时存在溶解与结晶两个过程,且v溶解=v结晶的结论。 【思考并回答】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回顾溶解度概念,让学生明确蔗糖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是有一定 “限度”的。 温故知新,在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探究蔗糖的溶解是一个可逆过程,在饱和溶液状态下溶解与结晶达到平衡。 实验设计过程如果学生没有想到插入棉线,其他可行的方案也可以,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干预 明确蔗糖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在达到平衡时正过程与逆过程的进行速度一样。在没有达到饱和前,v溶解>v结晶;在过饱和的情况下v溶解 环节二 可逆反应 【导入】我们刚刚研究了蔗糖溶解这一可逆过程,但是我们不仅接触过像蔗糖溶解这样的可逆过程,还接触过可逆反应,比如说在高炉炼铁中存在的焦炭和氧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以及我们工业上的合成氨反应。 【板书】可逆反应 高炉炼铁: 2C+O2=2CO 工业及合成氨: 2N2+3H2=2NH3 【讨论】我们现在已经举出了几个可逆反应的例子,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可逆反应应该用什么特殊的表示符号呢? 这个反应叫做可逆反应吗? 【总结】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符号来表示。 【回顾】回顾从前学过的可逆反应,以及他们在工业生产的体现。 【交流讨论】可逆反应是正向和逆向均能进行的反应,但是要在同样的条件下,氧气与氢气生成水的过程与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反应条件不一样,所以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要用可逆号而不是等号来表示。 从可逆过程过渡到可逆反应,是知识进阶,也是知识迁移的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可逆过程与可逆反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交流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明确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基本特征,能够判断可逆反应。 环节三 化学平衡 【类比探究】我们已经研究过,对于可逆过程,当它达到平衡时,存在v溶解=v结晶的动态平衡,那么可逆反应作为可逆过程的一种,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平衡呢? 【追问】那在达到平衡之前,这个可逆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 【PPT展示】二氧化氮在容器里的反应过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气体颜色。预测达到平衡时的现象。 【继续PPT展示】将刚刚的实验装置进行热水浴操作,气体颜色改变,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讲解】气体颜色的改变意味着v正≠v逆了,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这意味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回顾总结】在到达平衡时,这个体系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归纳并板书】化学平衡 定义: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特征: ①逆:只有可逆反应才有化学平衡 ②等:v正=v逆 ③动: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达到了动态平衡。 ④定:各组分的物质的量浓度都不在改变。 ⑤变:化学平衡是可以改变的。 【思考交流并回答】可逆反应同样存在这样的平衡,在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不再减少,生成物也不再增加。 【回答】在到达平衡之前v正>v逆,,反应物不断减少,生成物不断增加。 【观察并思考】 反应达到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装置里的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思考并回答】NO2变少了N2O2变多了,反应进行的程度加深了一些。 【归纳思考并回答】到达平衡时v正=v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化学平衡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通过类比推理、知识迁移,以及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发掘出可逆反应的平衡特征。 教师引导,通过类比和迁移,自我构建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思考、讨论交流等方式发现化学平衡的特征 通过归纳总结以及教师讲解,在化学平衡建立的基础上掌握化学平衡的特征。 环节四 巩固提升 【习题巩固】 【例1】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C) A.C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A,同时生成3nmolB C.A、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A、B、C的分子数比为1:3:2 【例2】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状态的是(B) A.反应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B.P和S的生成速率相等 C.反应容器内P、Q、R、S四者共存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例3】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C) A.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形成B.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3个H-H键断裂 C.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断裂 D.1个N≡N键断裂的同时,有6个N-H键形成【教师讲解】 【思考作答】 回顾刚刚讲到的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简单运算等方式来确定答案。 【聆听讲解】仔细听教师讲解,审查自己的错误以及思维漏洞。 这是三道均是判断可逆是否达到平衡的题目,但是切入点却不一样,即从不同的方面来判断各组分是否还在变化,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平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他们逻辑推理能力。 环节五 情感升华 【PPT展示】合成氨工业在人类历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合成氨工业,就不会有今天迅猛发展的农业,也就不能养活地球上的七十多亿人口,尽管合成氨工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收益,但事实上反应: 2N2+3H2=2NH3 它的转化率并不高,而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仍然是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如何让反应朝我们希望的方向进行?请大家思考这个问题并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下一节课会讲解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倾听、思考】感受化学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巨大贡献,并结合合成氨工业中的可逆反应,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同时积极思考老师留下的问题并进行资料的查找。 通过讲述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以及贡献,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十一: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三、化学平衡 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当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质量、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标志:各组分浓度都不再改变 实质:v正=v逆 化学平衡特征: 逆、等、动、定、变 主板书 一、可逆过程 在溶液达到饱和时,v溶解=v结晶 未饱和时:v溶解>v结晶 过饱和时:v溶解 二、可逆反应 特点:在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同时从正向和逆向两个方向进行化学的化学反应。 表示:可逆符号 到达平衡:v正=v逆 未达平衡:v正>v逆 副板书 练习题目的一些讲解 十二:教学设计反思 困难: 1.不能准确判断一课时教学具体能够进行到什么地方,因为没有进行过具体授课,因此无法确定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具体需要多长时间。 2.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只有习题和口头提问。 3.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准确判断哪一种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解决策略: 1.上网查找一些精品课程,同时学习老师发的一些案例,将一课时教学内容确定在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之前。 2.应该设计导学案对学生进行评价。 3.仔细分析内容标准与活动探究建议,尽量将教学活动设计为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尽量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关。 短文两篇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版权所有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行道树》 一、导入新课: (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贪婪 堕落 点缀 自豪 冉冉 苦熬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多姿多彩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4)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5)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1)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3)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评价”课堂教学设计 科目 地理 设 计 者 杨爱红 学校 薛店一初中 授课班级 七年级 学生人数 428人 课题__ _日本 (一)__________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日期 2016年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日本》这一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分国地理的一般方法,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学情分析: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分组讨论和抢答活动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并且面向全体学生。本节课充分利用地图来了解日本的自然环境,锻炼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并且教师联系我国的国情分析,形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的良好学风。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掌握日本概况、地形和气候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一些防震常识,构建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恰当的任务学习策略,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和成效。学习目标: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简图》。 / 4 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吗?它位于哪个洲?你能说说你知道的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吗?(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师:刚才同学们讲了不少关于日本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学习新课] 板书 一、自然地理环境 学生识图活动:同桌互助,仔细观察《日本地图》,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归纳日本的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势地形、气候特征。 (设计目的:培养识图意识,养成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回答以下问题,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 1、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岛屿组成?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2、主要城市: 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北九州、长崎 练一练: 看谁能快速、准确的记忆日本的四大岛屿和主要城市(教师在板画上指一个学生答一个) (三)地形地势 1、在日本地形图上,日本四大岛的颜色以什么为主?褐色主要分布在哪儿?绿色主要分成在哪儿?地势有何特点? 褐色在岛屿中部、绿色在岛屿四周沿海 (板书)地形:中部山地、丘陵占3/4;周边平原占1/4 地势:中高周低 2、日本最大的平原在哪儿?(关东平原) 3、日本的最高峰在哪儿?(富士山、位于本州、活火山) 4、日本位于哪2个板块之间?(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 4(板书)多火山地震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种不同的场景,让学生结合日本地震防御措的启示,分组讨论地震时,不同场景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防震减灾的意识,教育学生做好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 (四)气候特征 在日本,樱花随处可见,樱花为什么能够在日本生长? 1、日本的气候类型是什么类型呢?(参见P10亚洲气候类型图)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为什么日本的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 提示:纬度跨度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通过地图,从位置范围、国土组成、地形地势、气候特征对日本这个国家进行了信息提取,相信细心的同学还会从中获得更多信息。其实,这也是我们认识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来换个国家试一试,有信心吗? 学生活动: 1、观察《英国》地图,从以上几方面试着说说特征。(可以位置范围为例) 2、日本、英国都是岛国,哪个国家跨越的经纬度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布置作业:完成地理填充图册。板书设计 日本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一)位置范围 1.海陆位置:太平洋与日本海之间 → 岛国 2.纬度位置:250N~450N (二)国土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 (三)地形地势 中部:山地、丘陵占3/4; / 4 周边:平原占1/4 中高周低 (四)气候特征 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 4第四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五篇:《日本》教学设计(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