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第1课时)
第八课 掩耳盗铃(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喻、猜、掩、盗”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生字“咣”。
2.掌握重点词语“难免、猜、一举两得、吊”的读法、写法及用法。认读词语“一鸣惊人、一日千里、一心一意、一字之师、三心二意、五光十色”。
3.学习句型。
(1)我们快点儿开始复习吧,要不然时间就来不及了。...
(2)有些成语不知是怎么来的,难免让人不明白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生字的写法、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句型的实际运用。
三、教法与学法
播放录音,查字典,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在全班汇报,教师指导讲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滥竽充数”和“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大家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三)检查预习。
让几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喻、猜、掩、盗、吊、铜、捶、捂、抽、闭”10个生字,并标出声调,全班集体检查并在听写本上纠正错误。
(四)讲授新课。
1.听录音。
播放课文一和课文二录音让学生对课文一和课文二的内容有整体感知,同时对生字、词语有初步认识。让学生边听录音边把不认识的字、词勾出来。
2.学习生字。
(1)喻:意思是说明、告知。例:不可理喻、比喻等。比较:愈、逾、愉
(2)猜:意思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例:猜想、猜测、猜谜等。比较:请、情、清、晴
(3)掩:意思是遮盖、掩蔽。例:掩盖、掩口而笑、掩人耳目。比较:淹、俺
(4)盗:意思是偷。例:盗窃、海盗、强盗等。比较:盘、瓷
3.认读生词。
咣:形容撞击震动的声音。例:咣当等。
4.学习重点词语。
教师出示卡片或课件。老师在讲解词语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图示、情景理解、动作示范、实物展示等。
(1)难免:副词。意思是难以避免、免不了。表示事情发生的机会大。例:难免发生、难免生气等。
例句:你起床晚了,难免会迟到。
(2)猜:动词。意思是根据不明显的线索或凭想象来寻找正确的解答。例:猜测、猜谜语、猜名字等。例句:我猜爸爸给我买了一支钢笔。
(3)改正:动词。表示把错误的改成正确的。例:改正错误、改正缺点等。
例句:我们应该改正自己的缺点。
(4)一举两得:意思是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近义词: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例句:这次出差,我既工作了,又认识了新朋友,真是一举两得。
(5)吊:动词。意思是悬挂。例:吊灯、吊车、吊起来等。
例句:古丽生病了,在医院打吊针。
(6)谦虚:形容词。意思是虚心。反义词:骄傲。例:态度谦虚、谦虚的样子等。例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谦虚请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5.识读词语。
(1)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例句:阿依夏木古丽的出色表现,使她在比赛中一鸣惊人。
(2)一日千里:形容速度很快。
例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真可谓一日千里。
(3)一心一意:表示心思、意念专一。近义词:心无旁骛。
例句:加娜儿在一心一意地复习功课。
(4)一字之师:因为给别人教了一个字而成为老师。
例句:他给我改的字很关键,真是我的一字之师。
(5)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不专心。反义词:一心一意。
例句:你已经决定了,就再不能三心二意。
(6)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样式繁多。
例句:这里的商品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6.学习句型。
(1)我们快点儿开始复习吧,要不然时间就来不及了。...
“要不然”是连词,表示如果不这样。意思相当于“否则”。
例句:你还是吃点吧,要不然会饿肚子的。
(2)有些成语不知是怎么来的,难免让人不明白呀。..
“难免”表示难以避免、免不了,表示事情发生的机会大。做状语,一般用在主句的后面、谓语动词的前面。
例句:老师经常熬夜,身体难免会不舒服。
用替换的方法进行句型训练。
(五)教学方法提示。
每个环节都可以采取四人或两人小组合作方式学习大家互帮互助,共同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六)复习与巩固。
1.回答问题。
(1)你的书还给吐尔逊了吗?(引导学生用“要不然”回答)
(2)你今天按时到校了吗?(引导学生用“难免”回答。)
2.做教材中的相关练习。
(七)小结本节课内容。
先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教师作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1)复习课文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2)背会句型,要求能模仿句型造两个句子。
2.书面作业:(1)课堂作业:本节课学习的每个生字抄写五遍;每个词语抄写五遍。
(2)完成句型练习。
第二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乳源一小 张传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寓言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不能自欺欺人;使得学生懂得真理越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如果做多余的事,就会徒劳无意的道理。教学重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以前学过的寓言图片,回忆寓言故事。
2、了解“寓言”含义。
二、初读寓言
1、揭题,指名读,看图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习生字词,指导书写:盗、铛、零
三、再读课文,感悟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人想(),于是他想到()去偷铃铛,最后()。
2、生答,师板书: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四、理解寓意
1、师:了解课文内容后,回到课题上,课题是“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那课文哪一句可以解释这个成语的意思呢?
生找一找划出来,并读一读。师:注意动作的词,“掩”、“伸手”、“偷”。
1、师:那个人为什么要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呢?两人小组讨论一下,待会我们再交流。
生交流:他把耳朵掩住,以为别人听不到响声了,就可以偷铃了。
师:你是联系文中的语句来理解的。那课文哪一句可以告诉我们这一点呢?“
2、生划出语句:“如果„„不就„„”
3、师:这是一句反问句,把它改为陈述句,读一读吧!在这里运用反问句的好处是什么呢?
生:可看出那人当时得意洋洋的心理。指名读句子,全班再读。
4、师:于是那人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最后怎样了?
生:被人发觉了。
5、师:他的方法为什么不管用呢?
生:因为把自己的耳朵掩住,自己听不到,别人还是会听得到铃响的。
6、师:那他偷铃铛之前,知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课文哪句话可哪儿看出?
7、生:他明明知道„„
师指导朗读:他知道铃铛手一碰会响,而且非常清楚,哪个词可以知道? 生:明明。师:“明明”什么意思?读出肯定的语气。
9、师: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读到这,你想对那人说什么?师引导,课件出示:我想对偷铃人说:“你只知道_,却没想到_,你真_!
师板书:自作聪明
10、师:同学们体会得可真深刻!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有趣的故事吧!
生齐读全文。
11、师:现在老师想请两个同学上台演一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老师当配音。
师:这两个同学真有表演天分,掌声表扬他们!最后老师采访下扮演偷铃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1、师:同学们《掩耳盗铃》这故事令人深思,你们再想想:偷铃人被人发觉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如果他认识到错误会怎么做?如果他没吸取教训又会做些什么事?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吧!
2、生口头编故事。
3、师生评议,后写一写。
五、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能从一个简短的故事得出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收获可真多呀!课后我们再搜集一些寓言再读一读吧!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几则寓言,概括内容并体会寓意。
七、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作聪明)
第三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他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方法;最后说他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他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身害自身。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身欺骗自身的人。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课件出示表示“掩”意思的图片。并做做“掩”的动作——捂、堵。接着字理析解“盗”字,并课件出示“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再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用小朋友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发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与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考虑: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假如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 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沛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考虑、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身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扮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扮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扮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送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扮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剽窃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身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小朋友实际,让小朋友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身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需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干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和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与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他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别和不同学习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习环境)
第四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掩耳盗铃》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寓言。《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当场发觉的故事。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骗自己。教材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短小精炼,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铃铛
三、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四、说辅助手段
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再现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引起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联系实际、教师点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播放动画,激趣导入。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尊重学生爱好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形象直观地动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体会寓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通全文是理解问题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生字的书写,理解并运用词语,能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达到初步感知,理清条理。教师给予及时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学好课文的自信心,从而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三)深入理解,体会寓意。
深入课文,多方式诵读。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初步体会寓言故事所说表达的寓意。并能运用关联词语造句,体会语句之间的关系。学习抓住人物心理,动作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引导体会人物表现出的特点,及时进行朗读指导。明确文章的结构,是按起因、经过、结果的叙述顺序。让学生充分投入到阅读中,把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有所收获。
(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
首先通过创设真实情景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是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中讨论和解决问题,构建了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其次,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之后,通过赏析古文《掩耳盗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激发对中国古文的兴趣,为后继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借助学生对寓言兴趣高涨的机会,向他们推荐相关书籍,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五)、总结收获,作业布置。
总结个人收获,延伸课外练习。通过必选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字词句的掌握,和锻炼复述课文能力。通过自选作业,让学生根据自我能力选择写作练习,发挥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加深对寓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教具准备】:
1、铃铛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看图片说说这些故事的名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寓言故事,都是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响铃声引出课题《掩耳盗铃》(板书)。
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3、看动画,解疑问,说说讲了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提出自学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四、深入理解,体会寓意。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交流汇报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板书:想偷铃铛)
(2)“ 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用“只要„„就”练习说话。体会再读这句话。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学生回答,并板书:掩住耳朵 这是个什么句式?改成陈述句。用“只要„„就 ” 说句子。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板书:被人发觉)
(6)、指导朗读。(我们再配乐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拓展延伸。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
2、对于这个偷铃人,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让他明白一些道理吗?偷铃铛的人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在实际生活中,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学生自由举例。)
5、简短的故事,却蕴藏了深刻的道理。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作者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这部著作涉及政治、军事、教育、文艺、天文等,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让我们一来欣赏一下古文的魅力。
出示原文,师朗读并说明:古代的人写文章语言非常简练,我们读起来感觉不太明白,用现在的话翻译过来就是今天同学们读的故事,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很多的古文,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语言文字的简练、精准之美。
6、推荐书目《伊索寓言》《中国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
六、总结收获,作业布置。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2、作业超市:
必选:(1)抄写生字词语,并造句。
(2)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自选:(1)这个偷铃铛的人后来怎么样了?续写《掩耳盗铃》。
(2)自编语言故事,用一个简短的故事向大家说明一个道理。
(三)板书设计 :
《掩耳盗铃》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作聪明 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成语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我教学从课题切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意思,为下面的教学铺路搭桥。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在深入课文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他们提出的疑问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这样不仅了解了故事的内容,而且通过板书,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前后贯通。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结合,品味感悟。同时,我不忘帮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设计了改变句子的说法,句义不变及两个关联词的造句,将语文课程的词句训练落到实处。
在体会寓意这一环节中,用表演形式切身体会寓言所包含的道理,联系实际生活说说身边类似的事情或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课文故事引出古文原著,欣赏古文之美,也是为后续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以课内拓展到课外,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学无止境,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
西 韩 岭 联 校 马 辛 庄 小 学 四 年 级 语 文
韩 肖 利
第五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重难点]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师:选择发言的一名学生讲讲知道的那则寓言故事。4生: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
二、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认真欣赏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
(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3)选择一个造句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
第二部分(想办法)
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结: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
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六、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给学生几分钟练习时间)找学生表演。
七、作业
续写《掩耳盗铃》 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做人呢?篇二:《掩耳盗铃》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评课搞
寓言《掩耳盗铃》说课稿
说课人: 王开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掩耳盗铃》。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盗铃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当场发觉的故事。教材叙事条理清楚,结构完整,短小精炼,对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出于对本班实情的分析,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故事讽刺了那些自己欺骗自己的人,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骗了自己,骗不了别人,这种人是极可笑的。
2、说教学目标
(1)学习本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4)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在课外已有所了解,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学生好奇心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
2、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交流、教师点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播放动画,兴趣是获取知识的巨大推动力,尊重学生爱好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用阅读期待产生探究的原动力。
(二)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读通全文是理解问题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并给予及时评价,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学好课文的自信心,能自主复述,从而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初读中强化了记忆,树立了条理。
(三)理解内容,揭示寓意。从阅读的阶段目标来看,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把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用多种方式参与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环节中,我先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补充故事的结尾。生活中类似“掩耳盗铃”的事情很多,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这个问题看似平淡,实则是课堂上的又一次小高潮,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相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最终回归生活。
我们学习寓言故事不只是要读懂内容,领会寓意,更主要的是要会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一道填空题,可以说是对本堂课教学目标的反馈,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
2013.9.12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开明
【教学目标】:
1、学习《掩耳盗铃》,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明辨盗铃人的错误做法,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故事来说明生活中某个道理的一种文体。【教学重点】:在读描写人物言行和心理的语句时,要注意读出人物的心情。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通过故事内容,在表演、讲述等活动中,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3、课题中有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你掌握了吗?现在老师板书,谁愿意试着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告诉大家。在学生的提示下,板书“掩耳盗铃”,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1.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①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勾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③在不懂的字词或句子后面做上记号。
④思考题目“掩耳盗铃”的意思。
⑤完成学习任务后同小组交流。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字词投影片检查字词的读音及词语理解。
②指读课文。(正音通句)
③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看《掩耳盗铃》动画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 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自欺欺人)2013.9.12篇三: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罗平九龙小学 秦红 [教材简析]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重难点]学会生字,懂得寓言的寓意,理解成语的意思。[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法] 演示法 讲述法 引导法 鼓励 [学法] 表演、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板书),从课题上同学们就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请看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我们课本把这有趣的故事写了出来,打开书自由地读一读。检查生词的读音。
3、找一找,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4、读课文
(1)、自由读。(2)同桌读。(3)指名读。
5、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四、表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表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五、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六、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及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加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篇四:《掩耳盗铃》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五:掩耳盗铃_教学设计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铃、椎、铿”。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看到在座的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 那你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那该怎么称呼我呢?
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你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的寓言故事即可过关。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师简要介绍 钟:古代的一种乐器)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
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铃”是什么意思? 掩:捂住。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二、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的语言不同,它们都是文言文,你知
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的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是后鼻音;“椎”读chuí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í。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各种形式读通课文。(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a、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除了注释中的字比较难理解,你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的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钟:古代乐器。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铿然:形容声音很响亮。遽:急忙。
难理解的词:者:...的人。欲:想要,将要。以:用。毁:毁掉。(毁)之:钟。恐:害怕,担心。闻:听到。(闻)之:钟声。其:他,他的。
(2)这篇课文大概意思是?(学生自由说)
有一个人偷到了一口钟,想把这口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想用椎子敲碎了再带回家,但椎子一敲,钟就发出响亮的声音。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赶来抢夺这口钟,他就急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4、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四、揭示寓意,启发引导
1、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2、你知道他掩耳盗铃的结果会是怎样?想一想。
3、你觉着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可笑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
4、盗铃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4、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要老实,不能贪小便宜,耍小聪明,更不能自欺欺人,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
六、总结拓展
1、现在,你知道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了吗?(指明回答)
(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
3、带上我们的收获,再一起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七、布置作业 1.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