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超重和失重》配套说课稿-马参菜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石家庄一中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超重与失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识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和指导,重视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更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同时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具体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主要教学环节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定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超重与失重》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七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二)中一个具体的专题,是牛顿第二定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超重与失重又是生活中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因此,本节课不论从“学以致用”上还是从纠正生活中的错误观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超重失重的现象以及规律,可以利用简单器材设计有趣的实验来亲身体验,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重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利用超重和失重的知识解决一些具体情境下的问题时经常出错,如“一个人在地面可举起50公斤的物体,那么在以一定加速度,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可起多少公斤的物体”,在这类问题上经常出错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于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实质理解不深刻,并且在解题时常常只关心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忽视了加速度的方向。所以我把以下几点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和牛顿定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能力。但同时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并且缺乏在理解问题时的思维变通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
2、教学设计思想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中,本着中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和实例,使学生主动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通过分析、归纳、交流、实验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三、主要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紧接着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一个侧壁开有小孔的塑料杯,在静止状态下不断有水从小孔中流出。这一现象司空见惯,学生也会不以为然,此时顺势提出问题:如果现在把塑料杯从静止自由释放,那么水会从小孔中流出吗?这时学生便会一下子陷入到思考当中。之所以选用这个实验引入,是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面临此类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很多不同的想法和观点,所以这个实验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进来,大胆地猜想。并且我打算把最终的实验现象作为一个悬念放到本节课内容介绍完之后再来演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听课,激发学习的兴趣,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知识来帮助自己更加深刻地认识实验现象。
接下来,展示教学用的台秤,并把若干砝码放在台秤上,学生会观察到台秤指针指示某一示数。此时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台秤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力。那么台秤的示数一定是所称物体重力的大小吗?如果不是,台秤的示数表示的一定是什么?通过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总结出以下两点:
1、台秤的示数表示的是压力的大小,而不总是重力的大小;
2、压力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物体的重力不变。进而给出“视重”和“实重”的概念。这样也就为学生学习后面的重点内容做好打下了基础。
为了再次吸引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是否体会过,在直梯升降的过程中,你对电梯底板的压力有何变化?此时学生会积极地把自己置于乘坐电梯时的情景当中,仔细回忆,然后这时再来播放“在电梯中称重”的实验视频,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跟着视频切身体会坐直梯时的感受,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实验现象的观察上,进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先让学生观察直梯上升的整个过程,然后回答问题。„„„„。对于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教师顺势给出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有了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基本认识后,进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让学生继续观看视频,分别记录下直梯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体重计示数的变化情况,并独立完成给出的表格。然后再次提出问题:试从这一实验中总结出,物体什么时候发生超重现象,什么时候发生失重现象?或者说发生超重现象还是失重现象,其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后,进行小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这一问题。在此期间,教师巡视,掌握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对各小组得出的结论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接下来共同探讨的过程中,使学生中间那些错误的或者不合理的观点充分暴露出来,进而引导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本节课的重点结论。„„„„。这一结论是本节课知识的重点,所以这个环节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预计15分钟。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并使学生不仅能对超失重问题进行定性分析,还能进行定量计算。所以接下来,给出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通过这道习题来强化学生的书写规范,同时也为引入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完全失重做了 铺垫。
之后,为了引出本节课最后一个知识点——完全失重,同时呼应上课一开始时还没有完成的塑料杯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探讨这样三个层层深入的问题。
1、随着直梯向下的加速度变大,视重会如何变化?
2、直梯中的体重计是否有可能在某种情况下示数变为零?试通过计算验证你的想法。
3、在上课一开始的实验中,如果让塑料瓶自由下落,水会从小孔中流出吗?对于这一问题,你是否有了新的看法。最终通过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明白了这一道理后,这时再来演示塑料杯实验,这样也就深化了学生对完全失重现象的认识。完全失重的概念是本节课知识的难点,所以在这一环节也应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预计10分钟左右。
至此,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做一小结。
并布置作业:除了相关习题之外,再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通过思考或者查阅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使知识的学习最终回归于生活,并且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您的指导。
第二篇:超重失重说课稿
《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节的内容,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巩固和深化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知识的能力,为高二学习电磁学与力学结合的知识有很大帮助,能更好地解释生活、生产以及航天事业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 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
② 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③ 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2)能力目标
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 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
(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4、教学难点
(1)在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下,物体的重力不变。(2)对完全失重概念的理解。
二、教法和学法(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上,首先由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在新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电脑演示电梯的升降,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层层展开,由浅入深,环节紧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2、学法:
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领会抓住主要因素,建构物理模型。发现问题→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
三、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
1、由一组图片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2、根据前面牛顿第二定律的解题思想复习和引入超重失重的概念
3、讲解例题。以现实生活中的电梯例子来说明超重失重的原理和解题过程,更能吸引学
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板书
超重和失重
1、超重概念
2、失重概念
3、产生条件:
A、当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时,产生超重。(F>G)B、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时,产生失重。(F C、当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且a=g时,产生完全失重。 (F=0) 4、实质:A、重力不变。 B、只是拉力或压力与重力大小的比较。 五、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课本习题1、2题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在上新课之前,和大家先做一个小小的实验:首先,请大家拿出两本书,放在桌面上分页地交叉在一起,可以逐页交叉,也可以两页或三页,好,现在大家站起来水平的用力拉,可以放在桌面上拉。找同学说说感受,不能拉开,拉开了?什么感觉,很费力。 有的同学拉开了,有的没拉开,拉开很费力。那有没有巧妙的办法将其拉开呢? 学生:、、、、、、、、、师,看看这样的办法,下落过程将其拉开。 师:好,为什么下落过程能拉开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研究今天的内容。 二、超重和失重 问题情境:如果给你一个弹簧秤,使用弹簧秤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怎样由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物体挂在弹簧挂钩下,保持物体静止,再来读取弹簧秤的示数。生:这是因为当物体挂在弹簧秤下静止时,物体处于受力平衡状态,重力的大小和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相等,而实际上弹簧秤测量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在这种静止的情况下,拉力的大小是等于重力的. 那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弹簧秤或托盘秤的示数都能显示物体重力的大小呢?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在电梯里称量物体的重量时,遇到了什么问题?观光电梯中摆放着托盘秤,挂着弹簧秤。当电梯静止时指针在这个位置,当指针顺时针偏转时,表示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大,当指针逆时针偏转时表明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小。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秤来观察,同时托盘秤后面有等宽的瓷砖,可以以瓷砖为参考系判断电梯运动情况。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两秤的示数在变化,2,一会变大一会变小。师:大家看到的是不是这样的现象啊? 师:好,我们看到的的确是这种现象,我们发现有时好象物体的重力变大了,有时物体重力好象又变小了,难道物体的重力真的变化了吗? 生: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化 师:那为什么弹簧秤和托盘秤的示数却发生了变化呢? 原因是:当物体随弹簧秤或托盘秤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产生了加速度,此时物体受力不再平衡,拉力或压力的大小不再等于重力,所以秤的示数发生了变化. 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物体的重力是没有变化的,只是拉力或压力发生了变化。我们把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叫做物体的视重,而把物体的真实重力称为实重。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视重等于实重。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视重就不再等于物体的重力,而是比重力大或小. 在物理学中,我们将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的现象叫做超重。而将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的现象叫做失重。感悟生活: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你有没有亲身体验过超重或失重?在哪里体验过?哪位同学说说,什么感觉? 好,和老师的感觉一样。通过刚才的录像我们发现电梯里面的确有超重和失重现象。从指针偏转看有时候超重,有时候失重。热爱求知的人都会这样的习惯只看到现象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透过这个现象看其本质。那么究竟什么时候超重?什么时候失重呢? 也就是说: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就以电梯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来探索发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 首先我们应了解电梯的运动情况,实际上电梯在上升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加速上升、匀速上升、减速上升。电梯下降过程可分为:加速下降、匀速下降、减速下降。 我们知道,观察并记录现象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那现在我就反复播放录像,大家观察。在电梯运行的这六个阶段到底什么时候超重什么时候失重?也就是具体任务是:观察并记录超重或失重现象都发生在电梯运行中的哪些阶段呢?再次提醒同学们呢托盘秤指针顺时针偏转表示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变大,指针逆时针转动表示压力变小。 师:哪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观察到的结论? 提问:学生回答,有问题的换同学补充。师:好,那大家同不同意以上几个同学的说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记录显示了电梯运行六个阶段中的超重和失重情况。那同学们你们凭借刚才的观察你猜想:超重和失重到底和电梯运行过程中的什么物理量有关系呢? 生:回答,1,跟加速度有关,师:还有没有其他看法?电梯运行有时加速有时匀速有时有减速,加速度如何变化的呢? 生:跟加速度方向有关系? 师:问,你凭什么说跟加速度有关系,你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生:从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加速或减速时,物体不平衡,说明某方向上有力。还有没有不同观点,讨论一下,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牛顿第二定律即理论上进行分析的,这当然是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验来分析一下。 既然,同学们说跟加速度有关或速度,那你们就将这六个阶段的加速度情况分析出来。师:具体任务是:分析猜测的物理量在这六个阶段的情况,结合表格分析总结寻找得到什么规律呢?大家交流讨论一下。有不明白举手提问。 师:从动力学角度进行了分析,刚才我说,能不能分析这六各阶段的加速度情况?通过表格探究和加速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3、产生条件: (1)超重产生条件 a向上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2)失重产生条件 a向下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师: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呢?我们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来定量计算一下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物体的压力或拉力到底是多少呢?现在我们看题: 以电梯中托盘秤所放物体为研究对象,已知物体的质量为m,升降机加速度的大小为a,根据下列五种情景,求物体对托盘秤压力分别是多少?(重力加速度为g) 情景一:电梯匀加速上升; 情景四:电梯匀减速下降; 对重物受力分析如图:以加速度a加速上升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合 = F — mg = m a 故:F = mg + m a > G因此产生超重 情景二:电梯匀减速上升; 情景三:电梯匀加速下降; 对重物受力分析如图:以加速度a加速下降 F合 = mg — F = m a 故:F = mg — m a <mg 因此产生失重。此时,物体对托盘秤的压力小于自身重力。同学们设想,如果压力逐渐减小,减小到零时,电梯发生了什么? 回答都有道里。缆绳断了,台秤坏了。等等。 实际上此时电梯a=g向上的支持力F=0时,我们把它叫做完全失重状态。那么电梯到底处于什么情况大家可以自己想象了。 师:我们在平时工作学习中哪位同学体验过完全失重所带来的感觉呢?没有。看过没有? 学生:看过,在哪里?没看过。 师:那想想处于完全失重该处于什么样呢? 让我们看一段视频。其实在太空舱里所处状态为完全失重状态,我们看一看我们的宇航员是怎样进行失重训练和在太空工作的。其实在这种完全失重状态下可以进行很多地面上无法进行的实验,如,1985年第一位美籍华人王赣骏在太空舱里研究了微重力环境下液体的状态,发现他是球形。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实验能够证明一下这个状态呢。矿泉水瓶实验。水之所以会流出是因为水对瓶底有压力作用。当矿泉水瓶自由下落时,谁还会流出吗?用刚才所学物理规律判断一下。学生:不会流出。看来,我们用所学的物理规律能够判断出未知的物理现象,那我们看是不是这样呢?注意观察,水平下落很快,顺手拈来的物品做实验也要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这个不太明显。回去自己做一下。 好,这回我们来一个不带水的实验。我们研究研究身边现象,人下蹲过程到底是超重还是失重?站起的过程呢。 学生:失重、观点一样、先失重,平衡,超重。 师,用力传感器研究一下,横坐标时间,纵坐标表示力。怎么研究呢,钩码代表人将钩码和人看成整体,找一位同学,老师教你下蹲就下蹲,站起来就站起来,迅速点。好,出来了这样一条图线,看先是平行线表示什么意思,往下凹曲,向上凸起又是什么意思?最后该同学站起没动,图线平行线又是什么意思?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知道了产生条件当加速度向上时发生超重,加速度向下时发生失重。我们也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了理论分析,知道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超重失重的实质是物体重力没有变只是拉力压力在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明白课前的实验,为什么在下落过程就能将书轻松的拉开了。 作业1,刚在所做图像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作业2,自制土天平,挂上不同质量钩码,不能水平,那将其自由下落时能不能处于水平状态。回去动手做一下,然后在进行理论分析。 板书设计: §4.7超重和失重 1.超重:视重大于实重 条件:a 向上 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分析:F – mg = ma → F = mg + ma 2.失重:视重小于实重 条件:a向下 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分析:mg – F = ma →F = mg-ma 完全失重:a=g 向下 F=0 实质:是物体重力没有变只是拉力压力在变。 我们看,无论超重还是失重向上的拉力的表达式都可表示成 F = m a + mg,我们知道物理规律除了可以用公式表示还可以用直观的图像来表示。在上面的公式中,加速度和力是一次函数关系,这不仅让我们想到数学中的一次函数表达式y=kx+b,这个函数在x-y坐标系中应该是一条直线,画出直线。这条直线和坐标轴有两个交点,说明每个交点的坐标值。力和加速度的关系也是一次函数关系,那我将图像中横轴改为a,纵轴表示F。好,我们借助这个图像进一步分析这条图线和两坐标轴的交点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一二象限的图线表示什么含义?讨论一下;回答;讨论分析。 纵坐标拉力=重力。第一象限的图线大于重力处于超重状态,第二象限图线表明拉力小于重力,处于失重状态。横坐标交点,表明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加速运动。a=g。处于失重状态,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石家庄一中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量定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认识物理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导和指导,重视对学生的物理思维以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更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解决更多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同时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就具体地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主要教学环节这三个方面来说一说我的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和三维目标的确定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知识内容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动量和动量定理》为解决力学中的打击、碰撞等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拓展。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可以利用简单器材设计有趣的实验来亲身体会与其有关的现象,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3、重难点的确定以及依据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上课时对这部分知识接受起来并不困难,但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时经常出现错误,这主要还是在于学生对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不深刻,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常常只注意到矢量的大小,而忽视了矢量的方向。所以我把以下几点确定为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 1、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与存在的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知识,并且在上一节课通过实验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同时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但抽象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高二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自主意识增强的阶段。 所以我打算在教学中,本着中学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性原则,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选用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学习材料和实例,使学生主动地感知物理现象,进而通过分析、归纳、交流、探究等过程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从而进行概念的建构。 三、主要教学过程 首先,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应完成的学习任务。 紧接着呈现这样一段新闻材料:近期,美国得州一军用飞机,在飞行训练时撞上一只飞鸟,导致飞机坠毁,人员受伤。同时给出几张以往由于鸟和飞机相撞所造成的事故图片。之所以选用这样一个新闻材料来引入新课,主要是因为在学生看来,鸟类体积小重量轻,与钢筋铁骨的飞机相撞应该是以卵击石的效果,但是没有想到鸟撞飞机,威力竟然如同一枚炮弹。这无形中就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并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这又是一个与现代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所以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学对科技领域的贡献,从而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接下来,学生便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先带着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做的探究实验,然后提出问题:动量这一概念是怎么得来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有关内容,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同时体会前人探索世界的历程和方法。从而得出动量这个很抽象的概念。紧接着再给出这样一个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动量这一物理量的矢量性,并且了解在一维情况下计算动量的变化量时,正方向的规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为学生学习下面的重点内容——动量定理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入手,来自己推导出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之后教师顺势给出动量定理的内容、解题步骤、注意事项、适用范围以及冲量的概念。因为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但非常重要,受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的限制,这一环节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之后为了深刻理解并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我结合上课一开始呈现的新闻材料,布置这样一道课堂练习。…………。通过解答这道习题,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运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深化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在上课一开始时产生的疑问,之所以鸟撞飞机会产生巨大的威力,主要是因为在碰撞过程中,鸟的动量的变化量较大并且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极短。从这道题的数据就可以看出,鸟对飞机的撞击力可以高达几百万牛。以上所有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应留出足够的时间,预计在25分钟左右。 接下来,为了再次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意识到,不仅是在科技领域,还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学习动量定理的知识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从水杯或书下面,分别快速地和缓慢地抽动纸条,观察会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并让学生用学习的动量定理的知识来尝试解释现象。学生独立思考以后,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为了提高学生发散思维的水平,并且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与更多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联系起来,所以我提出最后一个问题:你能想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利用了动量定理的知识吗?其中哪些是通过减小作用时间而增大了作用力;哪些是通过延长作用时间而减小了作用力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小组智慧的力量。并且最后比一比,哪个小组举出的实例既多又好。通过这一环节最终把一些与动量定理知识有关的典型的、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实例呈现出来,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至此,本节课知识内容的学习就完成了,最后结合板书对本节课做一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您的指导。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 说教材: 《超重与失重》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与运动”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1.超重现象;2.失重现象。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以来,人们常谈到超重和失重。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4.能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教学的难点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有关超重和失重问题。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分析分析超重和失重的实质,并利用实例来引导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现象分析。用例题的形式,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其本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例题讲解法,归纳总结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在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能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并利用视频展示:翻滚过山车录像片段。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提出有两个物理现象(超重和失重)与本节课有关。并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教师做课本118页的迷你演示实验,学生注意观察。教师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把实验转化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计算,并比较。引出超重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进而利用119页例题讲解,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教师举例(人在电梯里,电梯上升时;电梯下降时),人有不同的感觉?引导学生分析电梯的上升与下降时,人的受力情况。知道上升时,是超重现象;通过类比方法,来解决电梯下降时,得到人受到的合力比重力小。引出失重现象的概念。并通过例题的讲解来分析、巩固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师总结本节的内容,(有时间的话)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 :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实验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gaoyi/36732.htm第三篇:超重和失重 说课稿
第四篇:《动量和动量定理》配套说课稿-马参菜
第五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