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说课稿
一、说教材
《隆中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它的核心部分是诸葛亮对刘备问“计”所作的回答。文中诸葛亮精辟分析当时形势,依据形势提出战略措施并为刘备绘出最终的蓝图,文章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对这篇对策而言。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句子已基本理解。但对这些知识掌握得可能还不够牢固,需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课文重点是“隆中对”,其中设计到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提出的策略及政治目标等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有必要重温,并借此更全面地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这个形象的塑造是逐步深入完成的。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内容,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结构布局清晰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
四、说教法及学法
1.复习巩固本课的知识点,如文学常识、重点字词的读音、重点词语的解释(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等),以提问的形式检查。
2.梳理课文内容,以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课文内容,并能运用所学解答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在基础知识回顾复习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复习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的文言词句。
在课文梳理环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把握课文写作思路,重温隆中对策的内容,巩固刻画人物的方法,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
在练习环节中,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适当的拓展。教学过程:(一)复习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 3.解释词语 4.翻译句子 5.找出成语
(设计意图:扣住重点的字词句进行复习,让学生有的放矢积累和巩固本课的基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
(二)梳理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巩固隆中对策的内容,并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强化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感知他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三)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知识,掌握相应的答题技巧。)
(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扩充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五)作业
(设计意图:继续巩固本课知识点。)
《隆中对》复习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翠红 授课班级:九年级(17)班 授课时间:11月18日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复习巩固作者及作品常识。
(2)进一步巩固重点的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2.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诸葛亮的对策内容,再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手法。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1.复习诸葛亮对策的内容,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2.巩固文言词汇,理清课文内容及思路。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具使用: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1)《隆中对》选自()主编的()一书(2)司马光,字(),()代著名的()(3)“隆中对”中的“对”意思是()
(二)读准字音
乐()毅 由是诣()亮 度()德量力 屏()人 欲信()大义 汉沔()吴会()徐庶()凤雏()遂用猖蹶()民殷()国富 存恤()帝室之胄()戎()越
(三)解释词语
(四)翻译句子
(五)找出成语
二、梳理课文内容
1.“隆中对”中“对”是什么意思?文中写的是谁和谁的对话?刘备问计时说了什么?诸葛亮是怎样献策的?
提问:
(1)诸葛亮在分析天下形势时指出与曹操“不可与争雄”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的原因又是什么?
(2)对于荆州和益州有夺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别是什么?(3)刘备具有哪些优越条件?诸葛亮这样分析刘备的目的是什么?(4)据此天下形势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样的战略方针?(5)诸葛亮替刘备制定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2.你觉得文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
三、巩固练习
四、拓展延伸
五、作业
完成《隆中对》这一课的试卷。板书设计:
第二篇:隆中对说课稿
一、对课本的明白
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
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
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
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
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
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
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
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的谜语,如许将活泼讲堂氛围,引发门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用孔子的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配景简介及解题:
这篇课文距我们这个期间很迢遥,因此有须要对门生举行有关配景的先容,如许有助于门生对课文的明白和意会。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标题解的好,就象交给门生一把意会课文的钥匙,能使门生从团体上掌握课文内容。(板书:隆中对:隆中---诸葛亮的隐居地。对—答复、对策)以上两个内容将用4分钟时间。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这部门将接纳诵读法,以读为主,以读促学,可分为:门生自读,开端感知课文内容;老师范读,进一步明白课文内容;师生共读,挑生朗读,目标是范例字音、句读、语气。这三个关键一环扣一环使门生渐渐加深对课文的明白。这表现了语文课程尺度中对阅读讲授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讲授都要器重朗读。。以造就门生的语感。这部门将用10分钟时间。
4、深入课文,熟习课文内容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将摆设15分钟的时间完成这项使命。新课程尺度要修业生:可以大概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为了变更门生积极到场讲堂学习,我开展:课文翻译角逐运动,对每个门生的翻译,老师要多发明长处,实时表彰和鼓励,这表现当代老师讲授举动的特点:那便是要夸大恭敬和赞赏门生。对门生在翻译历程中出现的疑难,我们师生互动,配合解答疑难。这反应了当代的讲授观: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
5品读课文、明白课文布局
这是课文的难点部门,将占用15分钟的时间,方法是:老师引导,门生讨论,让门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明白,门生讨论,表现了新课程:互助探究的理念。
在老师引导方面,我出示一系列的题目,板书: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目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内修政理,外结好孙权)
依据(须要性-----荆州)
大概性------益州
这三个题目标提出不是根据课文的次序,而是根据由总到分的次序,这切合门生了解事物的纪律。
老师在门生交换总结的底子上对课文布局举行归纳总结,目标是使门生团体掌握课文布局,熟习课文内容。
五、课后延伸:
课后请同砚们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网络与诸葛亮有关的民间传说,如许做的目标是:扩大门生的阅读量,开阔门生的视野。表现新课程:语文的外延和生存的外延相称的大语文讲授观。这部门用1分钟的时间。
第三篇:《隆中对》
《隆中对》1994——2006中考题
编辑整理:李景堂
(甲):《隆中对》(亮躬耕„ 乃见)2006、天津、课改(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伶。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光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候,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扶风:汉朝郡名。(2)、平陵:汉朝县名。(3)、徐县,汉朝县名。(4)永平:汉明帝年号。(5)、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6)校书郎:官名(7)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1)、由是先主遂诣亮:(2)、不耻劳辱: ..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 本文是: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
2、左右皆笑之
3、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
4、①、研 ②、砚
5、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于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面描写。不通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
第四篇:《隆中对》
《隆中对》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
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五篇:隆中对教案
隆中对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四、教学设计: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现在流传着许多与他有关的故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等,透过这些故事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神仙般的人物,那么在史学家眼中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人物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一下《隆中对》。
(二)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四)解释重点实词。
(五)明确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诸葛亮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4)写刘备三顾茅庐,着重写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5)写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
(六)作业:熟读文章。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二)、上节课,我们把《隆中对》这篇文章的基本大意做了一个基本疏通,同学们基本上能了解这篇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隆中对》这篇文章出自史书《三国志》,是《诸葛亮前传》的一部分文字,是节选的,题目是编者加的,有的地方也作《草庐对》
这篇文章是人物传记,这篇塑造了一个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光辉形象:诸葛亮。
要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刘备,当时刘备正在做什么呢?文中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时先主屯新野”同学们现在放飞自己的想象,让我们的心去贴近古人的心,设想研究一下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这个小地方的刘备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明确:“时先主屯新野”这简短的六个字,却含有丰富的内容,我觉得在1700多年前,驻扎在新野的刘备他的心不应该像湖水一样平静,而应像海水一样波澜起伏,我觉得他很伤感、焦急、苦闷。
刘备和其他的割据势力一样也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起家的,他也有兵有将,但他兵少,只几千人,当时他算不上割据势力,为了生存,总依靠别人,他先投靠公孙赞、陶谦、曹操、袁绍、后投靠刘表,刘表不能容纳他,把他派到荆州边塞的小城新野,他的前半生,到处流浪,一筹莫展,所以他很伤感,感叹自己一事无成,有几句诗比较贴切的勾勒了他前半生的经历,同学们听一下,老师读一下:“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做羁旅”他连家都没有了,混到了流浪汉的地步,所以他很伤感。
他也很焦急,心急如焚呀,因为他是有志向的人,曹操评价刘备是“人中之龙”,只是生平“未尝得水”他得志向在本文流露出来了:“欲信大义与天下”也就是要兴复汉室,可当时是是二分天下得形势,他想兴复汉室,希望很茫远。所以他又很苦闷。
他伤感、焦急、苦闷,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壮志难酬,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拜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得一翻言语让刘备豁然开朗,下面我们看诸葛亮说出了怎样得对策?
(三)、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诸葛亮对策得核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这个对策得核心是“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策得核心规定了在内政方面应怎样?在外交方面应怎样?在进军路线上应怎样?我们一起分析一下:
在内政方面应“内修政理”;外交上应“外结好孙权”;将来进军路线是:出秦川,向宛、洛。
这些战略方针得非常难得呀,但他得实现必须又一个前提,那就是先找个家呀,先建立自己得根据地,诸葛亮认为这个家应该安在荆州和益州。
诸葛亮这个英明得决策不是随心所欲得异想天开,而是在正确得分析天下形势得情况下做出得,他先分析了四个割据势力,北方的曹操: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 结论“不可与争锋”
江左的孙权:地理优势“国险” 内部团结“民附”和“贤能为之用” 结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荆州的刘表:军事优势: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弱点:其主不能守
益州的刘彰:经济优势:天然的粮仓
地理优势:自古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地势险要。弱点:“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还分析了刘备,政治优势:“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除此之外,一无所有。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北方、东方、荆州、益州都是成就霸业的地方,可是刘备夺取北方兴吗?好象不行,是不是可以发扬一下明知山有虎便向虎山行的英雄主义精神呢?好象那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清醒的诸葛亮意识到了这一点,避其锋芒,击其弱处,先取荆州后取川。隆中对时,诸葛亮才26岁,却准确的把握了当时的形势对未来做出了天才半的预见,后来天下三分局面的出现充分的印证了诸葛亮的英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诸葛亮就没有天下三分的出现,就没有蜀汉政权的建立,隆中对策后来被定为蜀汉的国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政治家的远见和军事家的谋略。
(四)很遗憾后来荆州失手了 镇守荆州的是关羽,他恃才傲物,致使吴蜀关系破裂,在这种情况下他有贸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北击曹操,孙权手下大将吕蒙乘机袭取荆州,荆州失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是个易攻难守的战略要地,夺取较易,而守住比较难,同学们觉得应派什么样的人物去守荆州呢?当时蜀汉有三个很著名的人物:关羽、张飞、赵云,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学生回答。
明确:关羽易骄傲,张飞易急噪,赵云很谨慎,关羽和张飞属于进攻型的人才,而赵云属于防守型的人才,应派赵云去较好。
(五)更大的遗憾是:荆州失守后,刘备伐吴失败,诸葛亮六出祁山北击曹操失败,由于连年征战蜀汉民不聊生,又由于宦官专权,政治腐败,蜀汉出现了人才不继,青黄不接的局面,有一句蜀地俗语反映了这易情况:“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廖化算什么人,三国时连五等将军也算不上,再后来蜀汉灭亡了。
根据老师刚才的介绍,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就是当时蜀汉的当权者,应怎样避免这个悲剧的发生呢?怎样才能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呢?同桌间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学生回答。
明确:下面让我们听一下毛泽东对《隆中对》的一个评价,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于这个问题有益的启示。
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认真听,看能否听的懂。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意思是说:蜀汉灭亡的源头开始于隆中对时诸葛亮二分兵力的战略构想,即北击曹操,一出秦川,一出宛、洛。在当时的条件下,交通很不发达,使两支队伍配合作战是不太可能的,又由于蜀汉本来就很弱小,却分散了兵力,犯了兵家的大忌,怎么能不败呢? 由此我们发现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除了问题,看来只有研究和探索才会发现问题。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外结好孙权”可能长久吗? 同桌间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明确:荆州,战略要地,曹操看着,孙权想着。刘备占据着然后对孙权说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这只是一相情愿的设想,很难实现,鱼和熊掌怎能兼得呢?
诸葛亮是个谨慎的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普通士兵犯点错也要管,他太累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这种作风又抑制了人才得涌现
也许同学们从刚才老师的分析分析中知道怎样才能把蜀汉建设好了。但历史毕竟不能再现,可是历史的经验事值得注意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能够获得很多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对诸葛亮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有一个新的认识。
(六)同学们齐读第四段,思考一下这段文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诸葛亮这个人物的? 明确: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这篇文章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同学们找找? 学生回答。
明确:自比管仲,乐毅,正面描写
徐庶对诸葛亮的评价,侧面描写
(七)叙事简洁,祥略得当 凡三往,乃见
仅五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故事,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叙述这个故事却用了不到两万个字,这个地方之所以简洁主要是因为他与表现诸葛亮的远见卓实关系不大,而与此有关的第四段却写的很详细,文章在叙事上做到了祥略得当,(八)简笔勾勒人物 关羽、张飞不悦 展现了两个人的嫉妒心理 总结
今天陈寿的《隆中对》我们就学习完了,但这篇文章所包含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完的,在以后漫漫的人生路上,希望同学们认真体会这篇文章,它将给你很多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