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味经典感受山水之美21古诗两首
品味经典感受山水之美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感受祖国山水的壮美,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2、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一、体验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说说都爬过那些山?(学生开始说)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大自然,这节课我们再次出发,和李白一起去天门山旅游吧!——(师板书)《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想、说、回忆结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利于激发兴趣,为本课学习做铺垫。)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让学生读生字,师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学生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鼓励朗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阅读兴趣。)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对古诗节奏、韵律的把握,学生更能读出情感,读懂内容,读出美景,读出欢乐。)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识记必要的知识,更有助于将来发散学习。)
五、达标检测
根据诗意填空
《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写,古诗描写了()一带的秀丽景色,表达了()
之情。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诗意,实现学习本课的目的。)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天门山旅游结束了,我们再来到一个美丽地方,播放西湖阴晴两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西湖的不同美景,联系到古诗,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敢于表达,勇于说出自己感想,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感受古诗带来的美感,乐感,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给诗配一副画。
(设计意图:诗画可以转化,由诗而画,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古诗的画面感,感受其中的无穷的魅力,从而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楚江
开
(吞吐山河)
碧水
回
(急流回荡)
青山
出
(雄山对峙)
孤帆
来
(江水天来)
祖国河山的壮美
饮湖上初晴后雨
潋滟
好
空蒙
奇
相宜
西湖
西子
西湖 美
第二篇:国画山水:感受水墨之美
国画山水:感受水墨之美
孙鸿庚
孙鸿庚 ,1970年生于河北邢台,现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水墨画院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古人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字画”,有人家居装饰求奢华,满堂金玉,显俗,而且给客人以压迫感,有失亲切,有人装饰则求俭,空洞无物,太寂。
孙鸿庚的山水画《山水六》,整幅作品气势恢宏,空灵飘逸,画面里群山屹立,山脉绵延,被云雾点缀的虚无缥缈好似仙境一般,一条河流缓缓流淌在群山中,安谧的屋宅隐现草木间,悠然自得,风情独具,引人想象万千,颇富艺术感染力。
他的《山水二》,敷色清逸,线条细腻,绘潺潺小溪流经山下,岸边草木葱郁,一间凉亭若隐若现,更添人文气息,整幅作品不难看出他对笔墨与自然的理解,将水墨运用得自如灵活,体现到画面上有着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之感,是透射着造化自然气息的美术精品。
孙鸿庚《山水》,构图和谐,色彩清新,通过对草木,山峰,溪水、雾气的点染描摹,带给人气势恢宏的大自然美感,画中被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几棵绿色的树木,随风舞动着,让人禁不住赞叹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显得整个画面格外地立体生动,也让人得到了艺术的熏陶,十分难得,值得收藏。《山水五》,是山水画的精品。画中,是水流幽谷的场景,远山连绵起伏,呈现苍黑i色,山外和山内都是草原,碧绿,中间有河水流过。一座座房屋建在大山怀抱,房前有着一方清秀山水,美化了主人的生活环境。山顶有积雪,山间有瀑布,树木有的苍翠,有的灰黑,这里的风景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画面多色块交织使用,涂抹了太多的美丽色彩,站在这里,一定感受到山水风韵。拥有这般景致的住宅主人,一定是个幸福的人。来到这里的人,也会深受感染。画作真实自然,表现出诗情画意,给人雄浑辽阔的美感。
《山水一》,画家以极深的功力,展现了国画山水的无穷魅力。画中,山峰陡峭,地形复杂,云彩荡漾,遮住了大山。沧桑的树木,显露大山的幽静,体现了对话——树与山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对话。黑白淡墨的变幻,笔墨细腻至极。纷杂的树木,穿插在山间,使得山间生机勃发。这缤纷的云,容纳和承载了太多的景致,且具有极强的立体感。特别是,多重色彩的交替使用,整体与局部的细致磨合,都赋予了山所独具的神秘感。
第三篇: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品味传统文化之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得到腾飞,如今已跃居世界第二,可与之不大相称的是中华文化的没落。我们中国有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神农尝百草,嫦娥奔月,尧舜禅让,秦皇汉武武功烈烈,贞观之治文治煌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有四大发明震惊世界。从《诗经》到白话文,从昆曲到京剧,从甲骨文到现代简化汉字,这期间灿烂的华夏文化贯穿始终,这些文化容不得任何遗失。
汉字篇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划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一首《龙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汉字之美。这美植根于华夏千年历史之中,苍颉造字惊天地,三百千千传古国。历史赋予汉字多变的外形——甲骨文,楷体,草书,行书,宋体……但华夏儿女为它烙上深深地中国印。在生活中我们用汉字思考,用汉字表达思想,用汉字向亲友传递温暖。汉字有厚重的历史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字体横平竖直,有刚直不阿之美;发音平仄四声,有参差错落、婉转悠扬之美;寓意博大精深,有微言大义的简约之美。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一个“问”字告诉我们“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一
个“富”字告戒我们其实富有是“福”“灾”掺半的;一个“思”字告诉我们“勤耕心上田,思想才有丰收的果实”。
可是,传承了五千年的汉字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样说,也许你会笑,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汉字,汉语怎会与我们渐行渐远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如今即使在那些高学历的人群中也有日常用语单调的现象吗;难道你没有发现计算机、手机的频繁使用使提笔忘字的现象比比皆是吗?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汉字拼写大会又有多少字场外的成人书写正确率超过80%?汉字不应该只存在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更应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汉语在中国没落时,全世界却掀起了学汉语的热潮。每年世界都有新的孔子学院开办,汉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如果中国人以后一出手便是“默默无蚊”“钱仆后继”,一张口便是“感谢你八辈祖宗”那么就算中国的GDP在世界排名第一,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语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世界四大古文字有三种已经“死”了,只有汉语还“活”着。而汉语在我们这里又该何去何从?
传统节日篇
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从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祖
先生活的方方面面。春节有爆竹声声辞旧岁的热闹,也有贴窗花,挂红灯笼的喜庆。元宵节有猜灯谜的的乐趣也有人约黄昏后的浪漫;清明,可带上美酒祭先人,也可约三两好友外出踏青;五月端午有激烈的龙舟竞发,也有被苇叶包裹这的香甜的粽子;七夕乞巧星光下,卧看牵牛织女星;八月中秋庆丰收,嫦娥奔月千古传;九九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可这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已经渐渐的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在2005年11月25日,一场声势浩大的中韩端午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正应了那句话,失去才懂得珍惜,当被别人争走了我们才意识到端午节和许多传统节日已被我们遗忘。春节本来是用来庆祝新的一年的开始,和亲朋好友团聚送祝福的,但现在似乎成了炫富的平台,在一桌桌天价的年夜饭,一封封鼓鼓的红包里,春节原有的内涵已经被遗忘的只剩吃了。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尚有此处境,其他节日的境况便可想而知了。
节日在大学校园里就只有情人节与圣诞节,也不知从那里听来平安夜吃苹果寓意平平安安,吃橙子寓意心想事成。结果惹得苹果、橙子价格一路飞涨。只要稍动一下脑子就知道“平安夜”与“苹果”“心想事成”与“橙子”很明显是用了汉语谐音的方法,在西方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更有人美其名曰:西方节日的中国化。倒不如说是为了过洋节而找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戏曲篇
从前几年的“超男快女”再到今年的“我是歌手”流行歌曲占据了休闲娱乐的主流市场,戏曲文化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人听《在梅边》,唱《花田错》,却不知昆曲《牡丹亭》更不晓得京剧《花田错》,在大学校园里若有人说,我喜欢听戏曲,便会引来一阵笑声,这笑中有不屑,有疑惑,更多的是嘲讽。在很多人看来戏曲是一种老掉牙的东西,它配不上像我们这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大学生应该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可我要问,你真的花费一段时间静心的听过、看过戏曲吗,你又真的对戏曲文化了解多少?
你听过昆曲的一唱三叹,缠绵婉转吗;你见过越剧的唯美、灵气与真切动人吗;你了解黄梅戏的行云流水,委婉清新吗;细心体会就会发现戏曲小小的舞台,简单的道具却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在这里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有张生与崔莺莺历经坎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有杨门虎将不求名利保家卫国的义胆忠肝;这里有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痴情。这里有阿庆嫂的机智;有花木兰的孝顺,有刘三姐的洒脱。
有人感叹电视电影演员技艺高超,殊不知戏曲演员只要一个人就可以让你觉得台上有有锅碗瓢盆,门厅院落。因为他们人人通晓手、眼、身、法,个个精通唱、念、做、打。
戏曲可以给你横笛的悠扬婉转,古琴的典雅含蓄,琵琶的珠落玉盘,二胡的古韵悠存。以及各种管弦丝竹乐器联合奏出的鸾凤和鸣的完美乐章。戏曲还有精美的服装,五色油彩画出的特点鲜明的脸谱,精致细腻,处处入戏的表演。
前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当中国的下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去攻打他们。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根,一个民族没了根,无需别人攻打自己便会倒下。20年前苏联解体,不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崩溃,更是因为西方文化的冲击。
第四篇:文人墨客,山水之美(共)
文人墨客,山水之美
文人墨客 泛指文人、文士。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文人墨客大概是感性太锐敏了之故罢,向来就很娇气,什么也给他说不得,见不得,听不得,想不得。
◎《鲁迅全集·坟》
我心目中的文人墨客大多为或寄情山水
或忧国忧民 或隐居田园 或放浪形骸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或神游于沧海一粟 或漂舟楫于天地之间,思想没有束缚,形体不拘世俗,是真正能够幸福的人。记得海子曾写道:海水点亮我垂死的头颅,此谓之,死生之美,为追求美至极致而幻化达到庄周与蝶的境界,这就是文人墨客。
在此我说一下谢灵运的美丽胡须的传说。
传说,南朝诗文高手谢灵运长了一把很长很帅的胡子,三绺长须飘拂胸前,就跟美髯公关云长似的。谢灵运因被太守孟顗诬告,并遭到孟的女婿刘义康迫害,于元嘉十年十月在广州被处弃市刑。处以极刑之时,监斩官问他临死有何托付,刚好信佛谢灵运说:“死就死了吧,有什么牵挂呢,只可惜了我这一把好胡子!如果你能在我死前,把我的胡子割下来给维摩诘菩萨像做胡子,我就满足了!”南海祗洹寺接受了这位天才诗人的名须后,不敢怠慢,马上塑了一尊维摩诘像,将他的美须粘在上面。
谢灵运是文坛大腕,赫赫有名,他的胡子粘在维摩诘的塑像上,那尊塑像也跟着声名大振起来,香火不断,香客如云。也因此祗洹寺憎人非常爱惜,并代代相传,不曾损毁。
谢灵运大概没想到两百多年后,唐中宗的安乐公主为玩“斗百草”游戏,公主别出心裁,命人驰驿马,竟把他当年名满天下的美须从菩萨塑像上拔下,做了她手中的玩物。又因为怕别人学她的样子,所以,还把剩下的胡须全部剪切。从此以后谢灵运的胡子便从世上消失了。当对方拿出各种名花异草时,她冷不丁就把谢灵运的胡子拿出来,吹嘘道:“这是谢灵运的胡子,你有吗?”。
俗话说物以类聚,我则认为美也以类聚,美丽的是孤独的,总期望找到那位知音,只有那些伯牙子期的情怀还远远不够,美丽也是有灵性的,心灵美丽的人才能发现那特有的美,安乐公主就是谢灵运的知音,虽隔千年又如何,美不怕损坏,因为美在心间,永远不会损坏,那是美的新生,美的另一种形态。
第一篇
山水美的故乡,文人墨客怡情的归宿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山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一个地方如果既无山又无水,那么它一定是呆滞的,没有生气与活力的地方,犹如一个没有灵魂的工艺品,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总是投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怡情悦性、吟哦歌咏。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结合的结果便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山水美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文人墨客而言,梅、兰、竹、菊 本身的自然属性而呈现出的一种自然美,然而在文人的心中不只只是自然美。
自古以来,中国的读书人似乎与山水有着某种亲缘关系。“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川景色确实壮丽,摄人心魄。山多植物和飞禽走兽,水育鱼虾,与人舟楫之便。天地即自然,“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这与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有关。人成全了自然,自然成全了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孔子登上泰山发出的慨叹。老子说“上善若水”,阐明水不仅柔和,且柔中有刚。“昆仑月精,水之灵府”。(郭璞)山和水把宽阔的胸襟敞开。让人们一步步参悟,有丰富感情和求知欲的读书人没有一个不是喜欢山水的。
例如《山居秋暝》中写道: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勾画的是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眼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山水田园隐居这些词汇在文人墨客里最为常见,陶渊明的饮酒二十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描写的亦是如此,最近悠然之时,偶然泛读《叔本华人生哲学》里说的便是最好佐证。
智慧愈高,愈不合群。历代伟人们所期望的千古知音便是具备高度心灵能力的人,为人们也因自己思想获得知音而不曾白活,其他的人虽然也崇拜伟人,但只能算一知半解,道听途说罢了。
我们这样认为,文人墨客自然不喜欢繁琐的俗事,因为那些普通的人不了解他们,大自然永远是最好的知音,也是无法躲避的知音,山水里必然有子期,因为在山水这间心灵空灵,透彻,山水也找到了文人墨客作为知音,这也就达到了庄周与蝶的辩证关系,因为山水之间能够找到那些高度心灵能力的释放,庄周与蝶合二为一,融入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人成全了自然,自然也成全了人,这就是美,互为调和,和谐有序。
谈到这里,我们关注一下文人的生活吧。
第二篇
文人墨客与美食
唐代诗人王翰的那首《凉州曲》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遐想着手举着传说中的夜光杯,在月色妩媚的静夜里,将红葡萄酒倾入酒杯,对月映照,波光粼粼,酒香四溢。那感觉,难道就是天上人间不成?“葡萄美酒夜光杯”,看来,这“葡萄美酒”是一定要有“夜光杯”来相称的。中国人喜欢茅台和二锅头,日本人喜爱清酒,法国人喜欢红酒或是香槟,美国人钟爱热情洋溢的啤酒,而这些醇美佳酿的灿烂光辉都是要有精美容器来承载的,也许有时是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有时是光滑如玉的陶瓷,只有这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会有古老文明美食学和桌上艺术的无限魅力。如此甚多,举几例说明一下:
宋朝苏东坡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江上渔者 宋朝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篇 大美的集成经过
印度诗人泰戈尔有这么一首诗:“我要抛弃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等我,他正朝我走来。
中国文人的精神一旦确立,便成了自己故园的异乡人。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人的一生是生命飘泊、羁旅落寞的一生。因此,寄情于宁静、安谧的村庄、田园,抑或是绮丽跌宕的名山胜水,进而成为安顿生命的重要形式。水隔淡烟修竹寺,路径疏雨落花村,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传达一种万物皆于吾心和健行不息的宇宙生命意识以及诗人的古今茫茫之感。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山水给了诗人们无端的感动和莫名的哀伤,他们对山水的渴求挚恋,即对生命本身的渴求挚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是诗人们自觉人格的理想追求。山水田园,传递了文人墨客的人格精神。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人往往是孤独的,文化人的心灵更是孤独的。一个人永远也无法穷尽另一个人的心理世界,孤独的心灵总是希望找到一个外界的共振与认同,这个外界,对于诗人而言,就是自然山水。当文人士大夫将自然山水看成知音,他们的人格在自然山水之中达到了一种妥帖的认同与共振,这就是人与山水自然的一种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佛教的渐入,释迦的以“虚、静、淡、远、明”为核心的“空明心性”就构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的主脉。文人们放怀山水,去寻找精神的自由解脱,在山水中以期得到一种人格的完善。这其实就说明了山水是文人墨客内在精神的外化。“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诗人最高的精神追求,所谓天,就是道,就是自然,有时也是运命。在他们思想中,人是与万物平等的自然之子,人只有顺应自然,与道沉浮,才能得到心灵与生活的和谐,做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正因为这一思想,中国古典诗人始终把山水田园当成自已最佳的审美对像和最终的精神归所,诗人在山水清音、草木荣枯中领悟自然法则和人生真谛,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了与人类对应的生机和生命意识。同样,文人对生命的感悟,对人生的体悟,通过山水田园而显现出来。
文人墨客,都是具备心灵感悟能力高的人,当然也无法排除那些下三滥的文人下三烂的滥情,总之是因为为寻找知音,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山水,这样一篇篇美的文章呈现在世人面前,陶冶普通人的心灵,顺便也为孤独的自然寻找更好的知音,你能理解吗?
第五篇:感受文字之美
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
与书香为伴,与智慧同行
阅读,与书同行;悦读,与书为友
走进书香乐园,品味多彩生活
畅游书香林,读书伴我行
读书的孩子最美丽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读书每一天,快乐无极限
遨游书海,润泽心灵
人人结书缘,书香满校园
沐浴书香,放飞心灵
品味书香,陶冶心灵
阅读经典,书香罗外
多读好书,丰富人生
博览群书,开拓视野
开卷有益,读书快乐
小小书籍,大大世界
书海泛舟,其乐融融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书香伴随我们成长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无声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