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标准
艺术系课堂教学标准
艺术系学院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为进一步落实 有关课堂教学质量规章制度要求,规范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结合学院课堂教学实际,特制定本补充细则。
一、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一定学校的学科设置、各门学科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以及各种活动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互相联系,共同反映教学内容。
(一)教师履行教学职责,须获得高校教师资格方可执教,同时要对青 年教师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青年教师任教前,都应进行教风学风、师德修养、教育法和教学法、教学规章制度学习等方面的岗前培训。
(二)新分配或调入到我院的教师(包括外聘教师)除按学院有关规定考 核外,承担教学任务前,要安排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考核。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中有关内容的学习由教研室安排,各院系采取适当 形式组织考核,考核成绩记入教师的教学档案。考核不合格者要重新组织学习,直到考核合格方能进课堂上课。
(三)对到我院首次承担课堂教学的任课教师或上学期教学质量考核末位的任课教师,上讲台授课前,教务处要组织试讲审查。教学试讲要按正式上课的完整教学内容准备。没通过审查的教师必须进行再次试讲,直到合格方允许承担课堂授课任务
二、课堂设计
成功的课程教学离不开好的课堂设计,设计好一堂课,更离不开认真充分的备课。
(一)教师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注重学习本专业、本课程前沿知识和科技动态,积极参与教 科研工作,具备深厚的专业学术底蕴,做到教授学生“一杯水”,教师自 身要储备“一桶水”。
专业课教师要主动了解与本专业、本课程应用相关 的社会生产实践;了解实际案例;熟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应用与最新发展动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2.教师备课、编写教案要研究并吃透该专业培养计划和所讲授课程的 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参考书。熟习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有关教 学内容之间的因果联系。
3.开课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和参考书,熟悉 教材内容和教材知识结构体系,设计好讲授课程内容的基本指导思想。教 师要深入了解课程要求,明确通过本门课程授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理论和 技能,发展哪方面智力和能力,培养哪些思想观点、品质和习惯。4.对授课对象(学生)应有全面的了解。预先通过辅导员或者其他授课老师了解授课所在学院,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思维特点、兴趣爱好 及文化科学基础等情况,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和学生实际,设计针对上课班 学生特点的授课方案,确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取舍,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讲授方法。
(二)编写教案的要求主要是以下五点原则:
1.教师要通过熟悉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善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明确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般了解的理论、原理、定理、法则、公式或规律。从而确定出课程内容中哪些要详讲、哪些可以略讲。
2.教案编写既要紧扣教材,又要适当补充本学科当前发展的新内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3.教案要逐章逐节明确每次课要达到的具体教学目的,写清向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培养什么能力,进行教学的具体步骤,构建好授课基本框架,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等。
4.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收集或制作多媒体课件及有关教学辅助手段等,掌握多媒体课件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好与课堂讲、演、写、画等课堂教学的配合步骤,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5.青年教师的教案必须详细编写,即详案。将教案写得步骤清晰、鲜明、实用。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提纲式”简案。
(三)备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要做到科学组织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学生课堂理解的特点开展教学。课堂活动环节可预先设计几种备选预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课上反映,灵活、从容地组织教学。
2.在我院上课的外聘老师不能简单照搬在其他学院上课的教案。要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我院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特点认真备课,教学方法要适应听课对象的特点;要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考虑学生可接 受的情况,因材施教。
3.一门课程有两名以上教师讲授时,教学班所在教研室要在其中指定课程负责人,对本课程提出统一要求,并负责本课程教学的相关协调工作 和本课程教学质量。一名教师跨学院讲授同一门课程,要照顾专业对课程 内容和培养目标要求的差异性,必须按照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分别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三、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取决 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是否熟悉、组织教学环节是否得当,还与学生听课热情、师生互动、课堂秩序、教师个人魅力等有关系。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
(一)通过课前准备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一堂课预先设 计的结果,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包括:1.知识、技能与技巧的要求;2.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要求;3.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等。每一堂课教学目的的确定,要依据教学大纲、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专业与 基础情况而定。
(二)依据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每一次授课结束后,都 要进行反思,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有新的认识和体会。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对教案进行必要的微调,增删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倡在教学方法上 进行创新,积极使用“做乐赛”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专注、积极、主动、活泼,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课堂授课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活跃 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能力。
(三)教师的讲课用语一定要准确、规范。讲课语速适中,声音洪亮,强调抑扬顿挫和使用普通话授课。语言逻辑性要强,要有思想性、启发性和趣味性,并能恰当地运用表情和手势。要在“讲”和“演”二字上下功 夫,重点内容要重点强调或提示学生,切忌照本宣科。
(四)要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要有计划性,讲与练、演示与实验、讲述与板书等都要严密紧凑,有条不紊,一环扣一环。教师要掌握好授课节奏,充分发挥每分钟的效能,并能科学地分配时间。
(五)每周授课结束,作为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应布置学生认真做好 课后作业和下一次课的预习。为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开始也可适当安排课前提问,达到承上启下,有利于教学单元之间的衔接。
(六)上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要认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1.注重教书育人。课堂上语言要文明,符合党的方针政策要求;以道理说服学生、以爱心帮助学生、以师德感化学生。
2.教师上课要做到衣冠整洁,不穿奇装异服;仪表端正,举止大方。非特殊原因不得坐着讲课。
3.要养成提前到教室内(外)候课的习惯,上课不能迟到和早退。
4.除教案、粉笔等教学用品外,讲台上不放置遮挡和分散学生视线的 其他物品;讲课站位要充分照顾到学生观看黑板板书及其它需要学生观看 的内容(如:写完板书复述板书内容时,站位要让出板书版面让学生便于观看或记录)。黑板板书或电子板书要工整、简繁得当、布置合理、重点突出。
5.讲课过程中随时注意组织教学,维持好课堂秩序,发现问题要及时整顿。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6.课上关闭手机或调成静音,原则上不能接(打)电话,不在课上吸烟,以免干扰课堂教学,分散学生注意力。
7.课堂提问环节要求:作为主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善于课堂提问,这是平时上课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一种考查方式。提问时要把简单提问和详细提问结合起来,口头回答和书面回答结合起来,对成绩落后的学生要给予关爱,勤提问、多启发和辅导,督促他们勤勉学习。
四、作业布置
8.书面作业要求:布置作业必须有检查、批改和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从作业中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质量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具体 情况给予评分或不给予评分。
五、课程考核
(一)学生每门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占 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60分由三项平时考核给定:1.完成作业情况;2.课堂表现;3.课堂出勤记录。书面成绩的 70 分依据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二)组织好考前复习。考试是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考试还是学生系统复习、进一步深化理解已学过知识,加深记忆、形成完 整知识体系的过程。任课教师要重视学生考前复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做好 考前复习。
(三)考卷出题要求:课程结束考试出题按教务处统一规定。要求出题 类型要符合考试要求,其中既要有理解性的题和记忆性的题,也要有检查 能力的题。既有一般要求的题,也要有联系实际的难度较大的考查智能的 题,试卷出题要有一定的试题量和较大的覆盖面。课程结束考试题目应覆盖考核课程一般知识点的 80%以上,覆盖关键知识点 100%。90分钟的考试,教师控制好出题题量。考查课要考核出不同基础学生理解、记忆主要知识体系的差异,考核形式根据课程内容要求确定。
六、教学模式改革
除了课堂辅导还有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一个任课教师教学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课外辅导的要求。课外辅导在方法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一般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外辅导方式可采取老师与学生、成绩好的 学生与成绩落后的学生、自习课与网上指导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师要与辅 导员配合做好辅导工作。
(二)课外辅导的辅导类型有以下几种: 1.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课外作业。
2.给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因事因病请假的学生补课。
3.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指导,拓宽其知识领域,为发挥其特长创造条件。
4.对全班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上给予指导和教育。
七、论证流程
(一)论证流程是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分 析现象、认识事物规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毕业后工作 或继续深造的重要教学手段。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各类实习、实训教 7 学环节、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职业化教育和读书报告等专业实践 环节。
(二)论证流程实践课教学要按照《山东现代学院实验教学标准》的各项要求备课、上课。任课教师要熟悉实践教学培养计划,熟悉实践教学大纲要求。开课前,任课教师要完成实践课教学教案(或者实践课教学计划)。
(三)论证流程教学准备要充分。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熟悉课上使用的实践教 学设备操作规程,科学合理地组织实践教学程序,对学生实际操作中可能存 在一定危险或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的要严格相关安全操作规则。
(四)论证流程实践课授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逐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 的授课能力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社会和人才培养需要不断在实践 教学科目中更新教学内容,使实践教学更好地贴近社会生产实际,为学生“学以致用”打下良好基础。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或实际课题工作,培养 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毕业论文选题除要满足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培养目标要求外,要着重 开发实践应用价值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要尝试从教学实践基地或 社会实践中选取部分与专业结合比较紧密的课题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此引导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社会实践更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效,推动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走入企业实践开展科研工作。
第二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大连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特征的学习领域。
2、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已基本形成,必修课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规划设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乐于实践和探究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自主应用课是学生应用所学习的技术,进一步学习其他知识,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信息技术课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即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应体现以下三点:⑴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锐性和直觉,能够辨别何时需要信息,何时需要信息技术。⑵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⑶三是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既要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又要把握教学“双主体”中老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只有综合考虑这三方面因素,所做出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合理的。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四个要点是:⑴教学目标的明确性;⑵教学设计的系统性;⑶教学实施的主体性;⑷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6、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我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即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手段、操作水平、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创新意识的培养、能力的拓展与延伸等,同时教师的任务描述、指导反馈、教学机智等也都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
7、判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时,不仅要考虑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的能力,还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两个“量”的变化。一是参与度,二是创新度。
8、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学生表现:⑴学习方法;⑵操作水平及任务达成;⑶合作交流;⑷参与状态;⑸创新意识。
9、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需要关注的教师表现:⑴任务设计(能否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探究学习并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任务。);⑵学法指导;⑶专业知识;⑷教学机智。
10、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总体上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11、教学目标: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教师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班级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有利于体现教学目标,有得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也有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和情感的培养。
12、教学内容与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要部分,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同知识类型、不同课型的设计等内容。对教学内容与设计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能否根据学科新的课程体系正确理解教材所表达的意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内容是否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教学内容的选编是否富有创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二是教学内容的设计。
13、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递、转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应从这样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过程始终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氛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必要的教学资源与帮助,让学生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操作、思考、发现与创新,从而获取新知,掌握规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最乒,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得到充分的发挥。
14、教师教学能力:教学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要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组织能力,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把握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与节奏。其次,教师能表现出较好的专业技能基本功,教学语言精当,板书规范,示范正确,操作娴熟,能合理和熟练地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此外,作为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应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教学创新,在教学设计、资源运用、教法选择、手段安排等方面都有个人独到的创意,能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表现出个人的教学风格。
15、教学效果: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重点从六个方面去评价:⑴情绪状态;⑵注意状态;⑶参与状态;⑷交往状态;⑸思维状态;⑹生成状态。
16、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分为四种课型:即以识记理解为主的课型、以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型、以规划设计为主的课型、以综合拓展为主的课型。
17、创建情境、激趣导入、讲解示范、快速上手、指导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完善、技能运用、目标实现、全课反思、交流收获。
18对一堂课的评价:
⑴本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活动,在贯彻的时候,教师注意针对性学习内容分解、明确相应的子任务,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调动学生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乐趣。
⑵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掌握带附件的电子邮件的收发及回复、转发邮件等技能,教师采用了引导法、实践法和自学法等教学方式,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核心,使教师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组织者、引导者。
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授课多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学习技术的能力。本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提高学生信息操作技能。
大连市小学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信息技术)
1、评价原则:⑴过程性原则;⑵发展性原则;⑶多元化原则;⑷客观性原则;⑸可操作性原则。
2、知识与技能评价包括:基本信息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编码能力。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有: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以及情景测验等。
3、过程与方法评价包括:解决问题;认知学习;交流合作;规划设计;展示评价;参与状态。常用评价方法有:情景测试、观察、表现性评价、行为核查等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包括:信息意识;信息兴趣;信息习惯;价值取向;意志品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是否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二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体现出信息意识;三是看课堂自律情况是否良好;四是看是否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评价方法有:谈话法、观察法。
5、各年级三维目标概览:
知识与技能:⑴了解、简单操作;⑵独立模仿操作;⑶熟练操作;⑷迁移应用;⑸综合运用;⑹创造性使用。过程与方法:⑴感受、尝试;⑵自主合作学习;⑶探究学习;⑷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⑸规划设计;⑹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对信息技术感兴趣;⑵积极参与信息活动;⑶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⑷具有信息意识;⑸具有负责任地使用网络等信息道德;⑹形成正确的信息价值观。
总而言之,四到六年级应该达到下面各水平标准: 水平一(四年级):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生活中各种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熟练使用鼠标键盘画图,搜集管理信息,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使用习惯。
水平二(五年级):学生达到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根据想法提炼、组织、呈现、交流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支持终身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
水平三(六年级):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生活学习中,能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6、评价方法:根据前面所述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原则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因此建议采用过程性评价、档案袋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观察、情景测验、作品评价、行为记录表、开放性试题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档案,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档案袋包括:每单元一个学生行为记录表、学生作品、作品评价表,期末开放性试题、综合作品及评价表,档案袋展示反思等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研究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本节课重点分析有如下几点:
其一,导入部分,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这节课成功的关键点。
其二,设置“错误陷阱”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通过为老师纠错,学生的兴趣大增,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这堂课达到了一个高潮。
其三、学生的参与,为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正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其四、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在新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创新。在学习了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效果会更好。作为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好学生的操作时间,不到合适的时机不能让学生操作,否则会很难控制教学过程。在请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尽可能挑选程度好的学生,避免浪费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评论:
本案例很具针对性,突出的特点就在于:
其一,结合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根据学生以往使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习惯出发,使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创设情境,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围绕“搜索技巧”这一根本问题,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完成新的搜索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其二、任务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富有趣味,由此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其他学科内容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任务设计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任务主题。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把握得也比较好,避免了以往一味讲透讲精的作法,给学生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余地,也避免了毫无目的的网络漫游,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获得了切实的提高。其他方面知识
1、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两者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2、研究性学习的价值:
⑴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 ⑵丰富学习的体验国;
⑶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⑷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 ⑸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⑹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研究性学习的两种主要方式:
⑴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⑵应用设计的研究性学习。
4、建构主义的认识理论:乔纳森对建构主义理论作如下解释:建构主义认为实在无非是人们的心中之物,是学习者自己构造了实在或至少是按照他的经验解释实在。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由他自己的思想构造的,不存在谁比谁的世界更真实的问题。
5、信息素养:就是指人们应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它是一种对目前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在何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加工信息、如何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进一步把信息素养分解为知识、技术、人际互动、问题解决、评价调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六个部分。)
6、信息素养八个方面的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信息协作;信息免疫。
7、四个层次:
信息意识(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信息知识:(是指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辨别信息的是非,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
8、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
⑴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了解探究的方向
⑵转换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1)师生角色互换
2)引入“小专家”制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⑷拓展教学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建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⑸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⑹师生一同点评,汲取进步的精神营养,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
9、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以其它学科的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拓展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组织教学活动,更好地锻炼学生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10、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加工、存储、传递和反馈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⑴.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的信息的敏感度,能意识到信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大作用,时刻感受到自己对信息的需求,知道什么样的信息能促进教学,具有使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意识,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的教学决策的基础,有迅速有效地发现并把握自己的教学有价值的信息的意识,有把这些有效的信息整合到所教课程的教学当中去的意识。
⑵.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教师对信息学理论的理解以及信息源和信息工具的知识的掌握。教师应具有一般的教育信息理论,掌握教育信息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及传递信息的工具的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掌握不同的信息源在教学的应用的知识,如教材、录像录音、电视、广播、网络、计算机等;高效地使用诸如投影仪、录像机、计算机等电子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的知识;熟练掌握几种教学需要的软件等等。信息知识不仅体现着信息技术教师所具有的信息知识的丰富程度,而且还制约着他们对信息知识的进一步掌握。
⑶.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既包括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组织、加工、存储、运用等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这也是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身处信息时代,如果只是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和丰富的信息常识,而不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还是无法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去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诸要素中的核心,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不然难以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下去。
⑷.信息道德
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能正确地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教学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的这几个要素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技术教师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11、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㈠通过研训方式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包括:
⑴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学中应用基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善于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
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校园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⑶初步掌握最流行的软件技术:Flash、Dramware、PS等。⑷掌握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的基本使用。
⑸掌握适合于自己学科的简易开发的应用性平台软件(Authorware等)
㈡教师自学
㈢在“课程整合”中提高信息素养。
通过三个环节、两种课型,以及四种教学模式上促进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
㈣在教育科研中培养信息素养。
总之,不论是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还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都不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12、以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试述在日常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你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3、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14、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强调学生共同活动本身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自控理论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集体动力理论;课堂教学理论 课堂数学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5、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正相互依赖 ;个人责任;社交技能;小组自评 ;混合编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16、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常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有以下几类:
成果驱动——通过展示优秀或完整的作品,使学生对有关软件、技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加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能出色地吸引并指导学生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情感驱动——出发点主要以某种情景感染学生,让其在心理上对某些事情、问题产生共识,自愿用不同的形式来组织手中的信息资源,用以表达心理及思想。
生活驱动——它围绕生活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本能驱动——是以小学生的本能为驱使出发点的,抓住他们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从一些娱乐(小游戏、动画、智力竞赛等)方面入手的驱使手段。
17、教师应该如何设计任务
要考虑任务的趣味性
要设计任务的限制性和可扩展性 要考虑到任务的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研究学生阶段性的心理和认知规律。 要注意渗透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内容。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要根据教学总目标,结合要学习的各软件的功能,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设计教学任务
18、设计任务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任务要现实有趣; ⑵任务要系统有度; ⑶任务要有事可做; ⑷任务要有果可评; ⑸任务要具有情境性; ⑹任务要具有意义性; ⑺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⑻任务要具有真实性和合理性; ⑼任务要具有阶段性。
19、任务驱动法运用时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⑴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⑵要做到教学相长
⑶教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适时指导 ⑸教师要做适当地效果评价
20、“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有利于实现教学上的直观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14、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15、学生评价方面:
新课程理念倡导一些新的评价理念——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要求关注评价的过程,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优秀课堂教学标准
优秀课堂教学标准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广泛、深入地展开,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论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课程评价改革既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面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导航器、助推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文化等,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我就新课程下,优秀的课堂教学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 本,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是否深透,能否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一些教师忽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倾向。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要做到既实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又有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反对单纯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变化而不追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片面做法。要关注教师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是否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不搞生硬的思想教育,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
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唯一依据和资源,课堂上,教师只是依据教材传授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师在选择和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多方面地开发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教材是一资源,也是最基本的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各种相关的信息,等等,都是教学资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因此,在课堂评价时要关注教师在教学时,是单纯教教材,还是以教材为主线,科学、有机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统整”、“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习已久的教学习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
六、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和理性化程度
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能够反映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和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一般来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越是贴近于课堂教学实际,课堂教学的流畅程度就越好,表现出来的是教师教学的得心应手。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学生的反应亦如水到渠成。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在正常情况下,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与课堂教学设计不相吻合的偶发事件,对这些偶发事件的处理,体现了教师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艺术以及教学调控能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和较好教学应变能力的教师会根据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由此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新的流畅状态。教学过程的理性程度同教学过程的流畅程度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一位教师都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但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要看影响课堂教学诸多因素的组合情况。教师要善于寻找自己课堂教学中出现不理想问题的原因,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使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吻合程度,同时关注教师处理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理性程度,以此评价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平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不仅有甄别、监控、鉴定等功能,更有诊断、导向、激励等作用;故而,教学评价成为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效、促进师生发展、助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所以,重建评价标准、搞好教学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评价客体的复杂性和评价主体所依据的价值的多元性,好课标准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带来课堂评价的众说纷纭、五花八门。但在差异中又有共性,抓住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制定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还是可能的、可行的。
现代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因此,笔者以为,审视课堂优劣,确立评价体系,应主要分析以下四项指标:
一、教学目标
1、科学,即体现课标要求、针对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实际,“三维”有机整合,建立在学生努力可达成的高度。
2、具体,即采用外显行为目标或绩效表现目标,有可测性。
3、明确,即通过新课导入、课堂小结等途径加以说明。
4、落实,即整个教学过程紧扣目标,并达成这个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应为学生创设有效学习的条件与氛围,切实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情意的积极发展。
1、组织有序。从学生的准备状态出发,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的教学规律,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活动,推进教学发展进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
2、以“问题”为核心,把握学生固有知识、固有态度与新现象、新事物的矛盾,并精心设计追问,引导学生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真正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点拨、讲解或演示、指导的,是带有普遍性且学生无法自行解决的难点,辅助学生跨越障碍,再激发出新的问题。浙江博客网y%x[1]udc?n3x
3、资源充足,利用适宜。
⑴开发素材性资源。
A、陈述性知识以教材为主,恰当调整重组,呈现适切的学习内容:既适应学生基础又兼具挑战性,既适合学生需求又引起强烈兴趣,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贴近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特别是善于捕捉动态生成的资源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生长点”;以结构性知识为主,重视知识网络化。
B、注重程序性知识,教学方式匹配合理,一法为主、兼具多样;恰到好处地融入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习惯。
⑵利用条件性资源。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手段,而首先要选用最方便、最能发挥作用的;媒体的介入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意义。
4、因人施教,关键是能依据学生的种种差异,不断主动地把学生区分为若干或大或小的变化的群体,针对各个群体与个体即时需要,灵活调整教学设计,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5、教学机智,即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数(偶发事件),因势利导,使教学处于一种新的流畅状态;善于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及时采取矫正性措施,实施补偿性教学,使教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妥善处理课堂问题行为,讲究批评艺术。
6、学习评价,采用积极、多样的方式;重在激励、重在引导、重在督促,重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自主发展;在必要时,实施延迟反馈。
7、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把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的学习上;专业素养过硬,尤其是教态亲切、自然,表达明晰、流畅,板书完整、精美。应该指出,考察度量教师的作为要以是否引发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标尺,只要没有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一切作为不必要甚至无价值的。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学习表现,即乐学(能动性)、会学(自主性)、善学(创造性),是观察考量的重点。
1、学生的参与状态
⑴参与的广度:
A、参与的全员性,即大多数学生在投入学习活动。|
B、参与的全程性,即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C、参与的形式。在集体与个别学习中,感知途径多种,学习方式多样,配合默契。
D、参与的时空。有足够的自主支配时间和选择机会,参与学还参与教,不仅课内而且延伸到课外。
⑵参与的深度:
A、提出、探究的问题,是本质的、深层次的,有意义、有价值的。
B、回答问题、发表意见、解题思路,有根据、有创意,切中要害、表述明晰;
C、善于搜集与整理信息、发现知识的规律与联系,能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
⑶参与的品质:
A、活动与计划的自主性。
B、参与的目的性,即对内容或问题感兴趣,而非对活动本身;对学习成果或现实意义感兴趣,而非对通过学习可以得到的奖罚。
C、参与的自觉性,即积极主动参与,而非被动应付;在碰到困难、障碍时,仍能保持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学习的交往状态
A师生、生生之间彼此尊重、相互激励、情感交融,关系民主平等。B师生、生生之间、学生与媒体之间保持多向互动交流,气氛和谐活跃。C积极互助,耐心倾听,善于合作,有明确的分工和愉快的协作。D无论对错或如何选择,都能得到同样的关注与回应。
3、学习的思维状态
A打开思想的闸门、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引发新的思考。
B善于争辩事实,思维碰撞冲击,迸发灵感火花。
C敢于提出设想,进行有意的尝试,多角度、多途径、多方法解决问题。D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提出建议,共同分享见解,产生心灵共鸣。E把猜想和探索而发现的结论作为新的素材,努力寻求新的发现。
4、学习的情意状态
⑴全神贯注,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⑵在思辨、操作、争论、探究中,跃跃欲试、各尽所能、兴致盎然,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⑶活动节奏健康、安全,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
⑷能自我调控,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较好地控制情绪状态、克服不良心理、调节不利的思维定势。
三、教学效能
1、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彻底,得到解决的人数较多。
2、课堂效益。解决问题的策略合理,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以较少的时空、资源的占有,取得较多的收获。
3、促进或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与区别,能用自己的方式再现新的知识技能,对所学及其蕴含的思想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梳理、归纳、表述,成功地“应用”这一学科知识于新的情境中。
4、引发了继续学习的意愿。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对进一步学习充满渴望和信心,出现了课已完,意未尽的感人场面;带来新的实际问题,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四、教学特色
既允许例外也鼓励超越,只要体现出教师的个性特点与风格,有某些创新尝试或灵感火花,与此时此刻实际密切结合,都应该给与鼓励和支持。
温馨提示:任何评价标准都不能全而统之,都不是唯一不变的;因而,应该允许不同的评价标准并存;同一评价标准对于不同的课堂应该有不同的解读;评价标准本身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另外,观课评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包含多种随机变化,在相当程度上要依靠经验、依靠感悟与直觉的工作,只有深入实际,反复尝试,才会作出比较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五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临夏中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用科学的、客观的方法,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评估,有利于获得反馈信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和控制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1.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符合大纲的规定,教学目的明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
2.教材组织处理:教学内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准确,知识点全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思想性和新旧知识之间衔接、过渡、联系;符合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
3.基础知识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对文章的分析、原理的论证方法,提出过程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的讲述应清晰、准确,能揭示内在的联系,所举事例典型、恰当。
4.能力培养:基本技能训练,既要注重量,更应注重质;能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练习和运用;学生能消化并运用当堂教学内容。
5.教学方法:教法选择得当,富有启发性;注意从发展角度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把读、讲、议、练合理地结合起来。
6.上课基本功: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通俗易懂,说普通话,声音洪亮;板书有计划、完整、简练、工整,脉络清楚;教态自然亲切,严肃端庄;教具运用正确规范。
7.课堂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安排得当,课堂气氛和谐;能正确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浪费时间,课容量适度,不拖堂;课堂上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方面反应良好,书面或口头回答正确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