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

时间:2019-05-12 16:3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

第一篇: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

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

实验学校东校

刘鹏

教学目标:

1.理解葛云飞“知不可奈何而舍生取义”的宝贵品质,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体会本文平实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品读语言,感受葛云飞悲壮的英雄形象,理解作者对以葛云飞为代表的广大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解读文题,初步感知

1.板书课题:碑→丰碑→血染的丰碑

指导学生析读文题,根据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捕捉信息,还原历史

浏览课文,捕捉相关信息,概括第二次定海战役的过程。

二、品读语言,走近人物

1. 自读思考:你认为葛云飞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文中哪些内容得出了这一印象?

预设:忠肝义胆,勇猛过人,不怕牺牲等,集中体现在“忠”“勇”二字

一般而言,学生自读的重点在13—15自然段中对葛云飞壮烈牺牲场面的描写;也会有学生会对前文中葛云飞捐俸、誓师等材料中表现出的忠义等品质感兴趣。

2.朗读交流:请同学们朗读自己找出的语句,注意用朗读来再现人物形象,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葛云飞的忠勇给将士们、百姓带来的感动与振奋,给英军带来的震撼。

3.深入理解:葛云飞如此忠勇,但是第二次定海战役依然悲壮失败,葛云飞的忠勇究竟意义何在?

(1)如此忠勇,军民团结一心,定海战役为何仍然悲壮失败?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原因。

(2)葛云飞是否知道自己的忠勇其实难以换来战争的胜利?

相关链接:

“夷匪一案,未发之前,文武大吏漠不关心;夫事之后,仓皇无措,殊可痛恨!乃迟延日久,群议蜂起,或矜意气,或图便松。既无切中要害之论,并无公忠体国之心。时事至此,殊堪长叹。

弟自上年六月到镇,九月受事。将剿办事宜分析条陈,而当事诸公咸以为难。自后局势屡变,忽剿忽抚,总无定见。现虽收复,而善后事宜更无把握。

弟一武人,仰荷圣明破格起用,惟不畏艰危,务尽我心而已。”

三、整体把握,总结课堂

1.再读文章的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教师赋词,总结课堂

四、布置作业,延伸思考

1.本文选入教材时进行了删改,原文的最后是这样结尾的:

这一仗深深打痛了所有中国心。康乾盛世的天朝中国,从此开始了屈辱的挨打历史。这一仗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睛,从此将目光投向世界,踏上追寻强国富民的探求之路。

竹山门呵,你是耸立在我国近代史上一座血染的划时代的大门!

你认为那一种结尾更恰当?谈谈自己的看法。

2.比较本文与《清史稿》中对此役的记载,具体体会本文作者运用想象进行叙事和描写的方法之表达效果。

云飞以定海三面皆山,前临海无蔽,请於道头筑土城,竹山、晓峰岭增炮台,而道头南五奎山、吉祥门、毛港悉置防为犄角。裕谦以费钜未尽许,则请借三年廉俸兴筑,益忤裕谦。寻至定海,见云飞青布帕首、短衣草履,奔走烈日中;又闻其巡洋捕盗伤臂,夺盗刃刺之,始服其忠勇。迨英兵复来犯,炮击敌舰於竹山门、东港浦,迭卻之,加提督衔。於是云飞屯道头土城,锡朋、国鸿分防晓峰、竹山。云飞独当敌冲,敌连樯进突,登五奎山,炮击红衣夷目,乃退。次日,敌蔽山后发炮仰击,亦隔山应之。夜,敌乘雾至,直逼土城,炮中载药敌船,轰歼甚众。越日,乃肉搏来夺晓峰岭,分攻竹山门,锡朋、国鸿皆战殁,县城遂陷。敌萃攻土城,云飞知不可为,出敕印付营弁,率亲兵二百,持刀步入敌中,转斗二里许,格杀无算。至竹山麓,头面右手被斫,犹血战,身受四十馀创,炮洞胸背,植立崖石而死。定海义勇徐保夜负其尸,浮舟渡海。是役连战六昼夜,毙敌千馀,卒以众寡不敌,三镇同殉。

(摘自《清史稿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

《秋天的怀念》简案

长宁区教育学院

魏新磊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品、读文章,走近作者的心灵。

2、初步掌握一种重要的欣赏方法——对比。

教学难点

语言细微之处的大不同。

教学重点

母亲的“苦”和“我”的“悔”。

教学过程

1、读课文。重点品读第二段母子的短话。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悄悄地”进来或出去,为什么在“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句话中没有用“悄悄地”?

母亲一直在关注着我的一举一动,当看到我独自看着落叶出神时,内心不安,急步进来,找话题转移我的注意力。

2、母亲为什么看到我砸玻璃摔东西却悄悄地躲出去?看到我独自看落叶却走进来?而且前者是“悄悄地”,后者是“进来了”(没有“悄悄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我”的话到底该怎么读才能更切近当时的情景?

3、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一向小心翼翼的母亲居然说出“跑”“踩”这样敏感的字眼儿?——母亲太高兴了。

为什么如此高兴?因为母亲多次劝我去北海看花,我都拒绝了。今天原本只是为了把我的注意力从落叶上移开说出的话,居然得到了“我”的响应,意料之外的喜悦。

引出前文: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两句话对比。

4、“我”知道母亲有病吗?21岁的“我”为什么不知道母亲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以上两句话从原文中删去上下文衔接得似乎更紧密更连贯,如何看?

5、全文的语言风格沉痛压抑,但有一处却显然有变化,在哪里?好不好?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对比前文望归雁砸玻璃,为什么是看风景,反应却不同?

幡然醒悟,告慰母亲。是作者走向新生活的宣言。

6、最后再读文章。

《在那颗星子下》教学设计

学校: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梅陇实验学校

学科:语文

课型:基础型

班级:六(3)班

课题:六

在那颗星子下

授课老师:陈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真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和真切教诲,以及“我”对老师的敬爱。

2.品味文中充满诗意、新颖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真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对“我”的良苦用心和真切教诲,以及“我”对老师的敬爱。

难点:品味文中充满诗意、新颖传神的语言,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

1.作者介绍

设计:制作有关舒婷图片的PPT,以时间为顺序,从她的现在到中学时代。

目的:引出课题——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在那颗星子下。

2.学生交流对课题的理解

预设:(1)学生对正副标题的理解,书上P34有相关的知识点。(2)正标题用了比喻,喻指林老师。

目的:对于正标题的理解是关键,由此转入课文点题的句子。

二、研读课文

1.学生讨论:为什么林老师如一颗最亮的星星,永远闪烁在“我”记忆的银河

中?

设计:小组讨论,如果场地限制,那么左右讨论。

目的:把自己的想法梳理一遍,便于更好地在全班面前表达。

2.学生交流

预设:(1)第14小节,林老师要求“我”重考,而后重打分数——47分。林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2)第15小节,林老师递给“我”成绩单仍然是“优”,林老师对“我”真诚的帮助和关心、爱护。(3)第16小节,林老师对“我”说的一段话,对“我”的启发引导,对“我”的良苦用心。(4)第17小节,林

老师把手搁在“我”的肩上,对“我”的信任、充满关切。可与第五课的句子作比较。(5)第10小节,林老师站立在旁边看“我”测试,是个有心之人,一个考前还溜出来看电影的学生究竟考得怎样?

目的: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估计是会从林老师的角度切入,那么这只是对课文初步的理解,当然这也是作者要明确告诉我们的。但是作者花了了很多的笔墨来写中学时代的自己,是隐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当时究竟是个怎样的学生?要深入的是,对于“我”的分析,更容易理解“我”至今难以忘记林老师,把林老师赞誉有加。

3.学生思考:为什么“我”惟独对林老师念念不忘呢?“我”究竟是个怎样的

学生?

4.学生交流

预设:(1)第3小节,写“我”的贪玩,调皮,无所顾忌。关注“究竟是把读书当玩了,还是把玩当作了读书”句式,以后写作有机会可以采用;(2)第4小节,写“我”的桀骜不驯,我行我素,很狡猾的一面。关注“大摇大摆”这个词语。(3)第7小节,写“我”的对林老师的挑衅。(4)第9、10、11小节写“我”凭借小聪明,强记能力英语考试第一名。

目的:这些内容不能单独看,和林老师的举动一起看,就明白“我”当时是个很特别的学生,有头脑,头想法,有自己的所谓主见,叛逆,如果教育不好就有可能这样糊里糊涂下去,而没有长进。而林老师的出现,她所持的态度,她所用的方法,她所说的话,她的出现使“我”的考试一波三折,充满意外,但都是用心良苦之举,这些都敲击到“我”的内心深处。或者说,“我”这么一个特别的学生也只有这位特别的老师调教好了。

三、总结课文

1.知识梳理

2.作业布置

第二篇:《血染的丰碑》扩写练习

一、要求:

运用课文中学到的4字成语或词语,将以下史料改写成具有文学感染力的散文。

二、范例:

【史料】葛云飞被枪弹击中左眼,又被英军劈开面孔,鲜血淋漓,从土城上跌下,英勇捐躯。

【改写】葛云飞身中40余枪,浑身血染,仍倚崖屹立在竹山门上,须发怒张,一目如炬,双手紧握着两把佩刀,仿佛继续在抗击着侵略军。

三、实战演练:

郑国鸿碑记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凤凰厅(今凤凰县)人。出生于行伍家庭。道光

二十年(1840)升为浙江处州镇总兵。1841年2月,与葛云飞、王锡朋等带兵三千人,渡

海收复被英军占领的定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九月,英军再犯定海,郑国鸿死守竹山门,直到枪炮弹药用尽。10月1日,晓峰岭失守,王锡朋阵亡,英军夺道下攻竹山门。面对蜂

拥而至的英军,郑国鸿镇定执旗督战。虽身中两炮,受伤数十处,他仍挥刀作战,杀死杀伤

数名敌人,流尽最后一滴血,壮死在竹山上。

第三篇:血染的实验报告教案

教材简介

《血染的实验报告》是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着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作为代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实验,完成了一份血染的实验报告,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赞颂了施密特博士为了科学事业贡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设计理念

以读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桥梁。引领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去体验、感悟科学家的崇高品格。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老科学家为了科学事业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伟大精神。

3.认识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描写毒蛇动作的词,并能准确运用。

2.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个词语“血染”解释,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2.检查生字 燥热 噪音 花岗石 蜷 捐躯 殷红

读准这些词语,老师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时一定会更加流利。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感悟:

1.看视频,问:想到哪个词?现在就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这种南北洲毒蛇?(指名读)

2.请画出描写毒蛇动作的词语(透、盘、吐、蜷、抬)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蛇这样凶猛,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展示?

5.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做实验的时候,施密特博士不小心被蛇咬伤了。被蛇咬之后,实验室里空无一人,在求救无果的情况下,施密特博士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6.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不”字后的标点符号?表明感情怎么样?(坚定、强烈)

7.那么你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来试一试。(生读)

8.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动物学家,施密特博士当然知道被毒蛇咬伤意味着什么。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懊恼无法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而是要记录这次特殊的实验?你是怎样理解特殊这个词的?

9.默读4—5自然段

要求:用“——”勾画出博士所做的实验记录的内容。再用“ ”画出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记录的,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师:谁来说一说你所画的第一处记录。

生:“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

师:你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发过高烧?什么感觉?

生:发热、头痛、四肢乏力、浑身酸痛,很想睡觉。师:然而施密特博士想到过休息吗?为什么?

(2)博士是在什么情况下继续坚持记录的呢?

课件出示“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但他还是

顽强地记录着

师:能说说读完这段话的感受吗?

师: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老人痛苦的表情,博士一手捂着肚子,一手艰难地记录,汗水不住地往下淌,打湿了实验报告。我们被这一幕感动了。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一部分。(生读)

(3)师:施密特博士忍受着这样的剧痛继续记录着,那么他所做的第二处记录是什么?

(4)师:真让人心痛呐!时间啊,你过得快一点,让老人别在忍受这样痛苦;时间啊!你过得慢一点,让老人完成最后的心愿吧。可惜,时间听不到我们的祈求。谁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老人记录的艰难?你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

(5)师:疼痛不断加剧,记录越来越费劲。但是施密特博士没有放弃,他艰难的写下了最后的记录?

师:读完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师:施密特博士,七窍流血,浑身乏力,还不忘写下这最后的感觉。

10.我们回头再看这份珍贵的实验报告。你发现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你能读出什么?

11.在被蛇咬伤五个小时后,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在人生的最后五个小时里,他忍受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克服了我们无法估量的困难。这真是:

四、情感升华:

同学们,这位可敬的老人竟这样离开了人世,他走的是那样匆忙,竟来不及擦去身上淌出的血;他走的又是那样艰难,忍受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此时,凝视着卡尔施密特博士的墓碑,你想说些什么?

师: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如鸿毛。卡尔·施密特博士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重于泰山的真正含义。其实像他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下节课汇报。

第四篇:丰碑教案

29.丰碑

教学目标

1.理解描写军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根据对军需处长表现的认识,写自己的感受。

4.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描写军长和军需处长的语句,体会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质疑导入

师: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上节课还遗留那些问题没有解决? 生: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文中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重点写的是军长的情绪变化呢?这其中有什么关系吗

生:这里的“丰碑”指的是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29课丰碑,一起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精读课文,重点学习

(一)学习1、2自然段,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默读第1、2自然段,画出描写环境的词语,思考这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生:读、画、思考)为下文写红军的艰难做铺垫

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这支装备很差的部队会遇到那些困难呢?(生:四个可能)?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的想象非常合理,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我们的红军战士并没有放弃,依然在继续前进着,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2个自然段(指名读)

(二)学习3——13自然段,了解军长的内心活动,进而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

师: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同学提出的第2个问题,文中的丰碑指的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作者却用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军长呢? 师:描写军长的言行在第几自然段(3——12)

师:现在请你根据自学提示学习2——12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纲:默读3——13自然段,画出描写军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军长的情感变化与军需处长有什么关系,适当的进行批注)

1.当……..时,军长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超前走去 师:此时军长是怎样的心情(情况突然,军长急切的心情)谁能用你的朗读来体现此时军长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2…….军长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师:体会此时军长的表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气,战士的死去而伤心)师:军长到底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令他如此难过、生气?(看到冻僵的老战士)用你的朗读把军长的生气表达出来(指名读)

3.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师:你认为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此时的军长最贴切(愤怒,更加生气)师:军长在生谁的气?(军需处长)为什么?军需处长在部队中是干什么的?(军需处长掌管着部队的被服,而老战士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是军需处长的失职)师: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军长悲痛和气氛的心情(指名读)

(2)如此悲愤的军长是怎么做的呢?(叫军需处长快步过来)师:结合文中的省略号想一想,战士未说完的话可能是什么?

师:了解真相后,军长再看被冻死的军需处长,又能看出什么?文中哪一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军需处长(7自然段)(指名读)()

师:分别画出描写老战士动作、神态、衣着的词(幻灯片出示:倚靠、镇定、安详)

师:老战士被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生: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心里很欣慰。

师:画出“单薄破旧”,从这个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把棉衣给了其他战士,体会出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当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军长的情感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出示12自然段)(齐读)

师:军长情感的变化对表现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有什么作用?(衬托)

(三)解决第3个问题

师:此时的云中山风更狂了,雪更大了,狂风大雪似乎也为军需处长送行来了,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①“丰碑”是什么意思?在这儿指的是什么?(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活伟大的功绩)

②为什么说“大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③生交流,师归纳总结,引导呼喊“丰碑”,升华感情

(a.从形象上说:军需处长在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让我们对着冰雪中的军需处长轻呼一声“丰碑”;

b.从精神上说:他那舍己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更是大家心中的一座晶莹的丰碑;让我们对着心中的军需处长高声地呼喊一声“丰碑”.)

④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都矗立起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同学们,在你的心中,这座丰碑上写的是什么?(生自由书写碑文)

(四)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再回想一下文章的开头,将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思索着,他似乎怀疑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读到这儿,你认为将军找到答案了吗?(出示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生齐读,体会着感情读

结束语:是的!胜利就属于这样的队伍!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整支革命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革命队伍中还有无数座这样晶莹的丰碑,正是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把这一座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同时也献上我们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意!(敬队礼)

第五篇:丰碑 教案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3.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对军需处长冻死时的神态、动作、外貌及将军的神态描写的学习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外貌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记不记得在第四单元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 ?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精神或者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

2.在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红军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饥寒交加,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用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丰碑》这个故事,感受长征途中红军的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板书“碑”:说说什么叫“碑”。

(用石头做得,刻着文字,用来做纪念和标志,记载一些事情。或者刻着一些历史事件、书法作品,如:西安的碑林)还可以组词为:石碑、墓碑、碑文„„

2.板书“丰”:课文的题目组词为“丰碑”,说说什么叫“丰碑”。丰:容貌好看 风度神采 盛,多,大 ④姓;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3.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先不用着急回答老师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互相交流:过云中山时,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被冻死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1.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人物是谁?(军需处长掌握着这个部队所需的供给的人)那么课文中哪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军需处长呢?(第7自然段)

2.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分别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及外貌的句子,并小组讨论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从“倚靠、坐着”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这个老战士已经筋疲力尽了。为什么这位老战士会被冻僵?军需处长分明掌握着这个部队的衣物,为什么他不为自己添衣?

(2)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老战士又冷又饿又累,冻死了,为什么他的神态却是镇定、安详的?

因为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他是一个关心队友、心系队伍、责任心强的人;他看到战友们在他的帮助下能走出云中山,心里很欣慰,死而无憾。

(3)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分明他是军需处长,为什么他的衣服还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

3.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4.(1)有一位老战士冻死了,将军本来想好好追究军需处长的责任,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眼前冻死的老将军正是军需处长,将军缓缓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为什么呢?(回到军需处长的精神)

(2)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齐读出那沉痛、崇敬心情。

四、首尾联系,升华主题

1.引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在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

(这里的“丰碑”指军需处长的身体,指军需处长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精神。)其实,正正因为红军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抗战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的精神吗?

(丰碑可以指所有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可以是军需处长的舍己为人,可以是金色的鱼钩的老战士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2.这位军需处长为了战友们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能)对,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请把这句话改成陈述句。为什么一定会胜利?(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红军的精神。)让我们带着战士那坚定、必胜的信念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话。

3.正正因为红军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抗战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师上课,用着先进的多媒体和崭新的书本,你想对红军说些什么或者你想怎么做?(感恩、珍惜生活)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了不起的老战士,作者通过动作、神态及外貌三方面详细地描写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同时还详细地描写了谁?(将军)请划出将军神情的句子。

(1)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2)当他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3)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4)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为什么?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他心里无比,因为。

(5)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将军,你向对这位军需处长说什么?

下载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下《血染的丰碑》教案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丰碑教案(精选)

    一、 导语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学生读1、2段。 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在艰难地行进着。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环境是这样的恶劣。战斗也是那样的残酷,敌......

    丰碑教案

    丰 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红军长征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2、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3、正确、流利......

    丰碑教案

    《丰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刻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红军官兵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红军将士舍己为人......

    《丰碑》教案

    教案设计新视角 地址: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孟川小学语文教研组 李志高邮编: 743311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人教版)小学教科书第八册: 《丰碑》教案 教学目的: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

    丰碑教案

    课题:《丰碑》 教学目的: 1、认知:通过字、词练习,理解重点词句,深入理解文章重点,读中感悟,自觉领会中心思想。 2、情感:从字里行间渗透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

    丰碑教案

    丰 碑 (第二课时) 启东市惠丰镇中心小学 蔡娟 一、看录象,情景导入。 1、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不得本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段录像。 (播放长征......

    丰碑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读懂课文,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以及将军动作、神态的前后几次变化,体会出军需处长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崇高精神和红军队伍为人民而奋斗,不怕牺牲......

    《丰碑》(教案)

    《丰碑》(教案)实验小学 韩清梅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懂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按事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