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3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
课文:30 端午节的由来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
(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克
知识改变命运
还看今朝。
只识弯弓射
第二篇: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端午节的缘由,通过屈原的言行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并复述端午节的由来。课前准备:
1.课件。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3.齐读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诬陷:诬告陷害。谗言:陷害人的坏话。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2.组内交流。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五、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吃粽子 赛龙舟(纪念屈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2.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3.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边上。
三、自学课文,展示交流。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指名答。(著名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四、拓展延伸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的传统节日,它是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凝结,是维系着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我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在这些节日里有什么风俗? 指名答。
五、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七、板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
忠诚 爱国
不畏权贵
关爱百姓
百姓
十分爱戴
万分悲痛
深深怀念
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端午节的由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三---六自然段
2、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屈原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人们对他的崇敬、爱戴与怀念之情。
3、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屈原的爱国忠心。用自己的话说端午节的由来,会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资料〈怎样复述课文〉
一、谈话入题
上节课我们就开始学《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了。谁来告诉我你通过上节的学习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把握课文脉络
师:端午节是因什么而引起的? 板书:起因:屈原投江
屈原投江后人们主要做了什么事?板书:人们:投食物祭奠 后来呢?(每年五月初五都投放粽子)结果怎么样?板书:结果:形成了端午节
三、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理清了课文的基本线索,我们现在来深刻领会课文的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师注意学生的发音、语气等,并相机指导。)师:独立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A 屈原是个怎样的人 B 他对国对民的贡献
C 遭到权贵诬陷,被楚王流放
D 流放时依然爱国爱民(《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尤能表达屈原对处于苦难生活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哀怜。)分别读出描写这几方面的内容,并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抽小组读后提问:屈原为什么要投江自杀?(抓住“悲愤”来理解。)他因何而悲?(报效祖国无门,自己和祖国同胞都成了可悲的亡国奴。)因何而愤?(为昏庸的楚王和祸国殃民的奸臣权贵们。)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屈原不愿苟且偷生,具有真正忧国忧民的情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表达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决心,因此更加深受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过渡:如此忧国忧民深受人们崇敬爱戴的忠诚之士突然投江自尽,人们有什么反应?
(1)抽生读第4自然段
(2)同桌讨论:屈原自杀后,人们做了什么?
(抓住“放声大哭”、“大声呼唤”、“沿江打捞”、“投”、“祭奠”“祈祷”„„)(3)理解重点词句。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人们怎样的心情?(万分悲痛,崇敬爱戴、怀念„„)(4)小组有感情地读这一自然段,评价.(5)师:后来,人们怎么又往江里投放粽子?默读第六自然段,回答。(6)理解重点词句子看课文后面第三题,比较句子,体会哪句好,为什么? 小结:从中表达了人们热爱屈原的思想感情。
4、端午节的形成
全班齐读“从此„„等习俗”
五、复述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复述课文。1学习资料《怎样复述课文》,掌握复述技巧。2小组练习复述本文。
3上台来复述给大家听。(可以参照课文和资料)
六、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懂得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奇故事,我们应当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才能让这些传统节日过得有意义。)
六、家庭作业
回家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人听。
第四篇:端午节的由来 教案 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端午节的由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有关端午节由来的民间故事很多,课文所选的是流传较广的一种,反映了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爱戴与怀念。
故事首先介绍了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以及端午节的历史与意义;接着重点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悲愤投江,百姓千方百计打捞他的尸体,用各种方法祭奠屈原的凄苦悲壮的故事;最后点明了人们祭奠屈原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今天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
课文结构清楚,语言浅显易懂,是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培植民族精神的好教材。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熟悉端午节这个节日及习俗生活,但不清楚习俗的由来这个矛盾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阅读。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插图有助于学生感受屈原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不朽形象。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反复研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并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是本课的重点,复述课文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30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端午节的由来》。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小结:大家知道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还知道有这么多的端午习俗,可你们能讲出这些习俗的意义吗?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意义。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的什么?
(3)师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默读要求:
(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
(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学情预设及教学策略:
(1)不理解的生词,通过读书或请知道答案的同学给予帮助,当场解决问题。
(2)不了解的历史知识,可归类有关的问题,存疑并集中时间给予解决。
(3)值得阅读探究的、能深入理解文本的问题,如百姓为什么如此爱戴屈原,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四、介绍屈原与时代背景
1.介绍战国时代以及战国七雄。
2.出示战国时期的地图,了解当时七国的处境以及各国的治国策略,以理解屈原改良内政,对外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
3.出示课件,介绍屈原。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怀王信任,官至左徒,是掌管内政、外交的大臣。战国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混乱时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后日益强大,常对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只有楚国和齐国能与之抗衡。鉴于当时形势,屈原主张改良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而侵害了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受秦国贿赂的楚怀王的宠姬郑袖、上官大夫、令尹子椒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把他放逐到汉北,结果楚怀王被秦国骗去当了三年阶下囚,死在异国。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在长期的流放生活中,屈原没有屈服。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决不随波逐流,拿起笔抒写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指斥群小误国,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最伟大、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他的作品为楚辞,代表作是《离骚》。诗中叙述了诗人为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遭受的打击和迫害,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对人民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公元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兵攻破,诗人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眼看国破之际,却又无法施展自己的力量,他忧心如焚,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来到汨罗江,抱石自沉。他死时大约六十二岁,正是农历五月初五。
五、自读课文,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课文并整理笔记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第五篇:端午节由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亦名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民间又俗称“五月节”。有关端午节的由来,民俗中传说较多,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十种:一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闻一多先生《端午考》考证,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二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逝世。据《续齐谐记》记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三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四说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五说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六说认为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载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后汉书》中也写道: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后来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举行各种仪式,以悼念伍子胥。七说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八说是据《会稽典录》一书记载,端午是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九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十说是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在上述这些传说中,端午纪念屈原一说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人格力量及其诗作的深远影响,秦汉以后由楚地逐渐传遍神州,为人们所认同并相沿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