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无机化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6:2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级无机化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级无机化学教案》。

第一篇:中级无机化学教案

中级无机化学教案 一 教学重点

重点讲解第一章、第二章、第七章、及第九章,其中第九章因与普通无机化区别较大,在考题中所占比例小,稍微了解即可。二 教学难点

难点主要在于第一章中的分子轨道理论及VSEPR,第七章的晶体场理论,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电子光谱,最后一章的EAN规则及其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引言 介绍本次考试试题结构: 填空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回答问题(共8小题,1-4题每题6分,5-8题每题9分,共60分)2 本次考试重要考察范围为

第一章原子、分子及元素周期性,第二章酸碱和溶剂化学 第 七 章d区过渡元素(I)—配位化合物 第 九 章有机金属化合物 簇合物 其中第九章为补充内容,考察量较少

(二)知识串讲

第一章 原子、分子及元素周期性 要求掌握: Slater规则计算电子的屏蔽常数 了解电负性的几种标度,理解环境对电负性的影响和基团电负性的概念 3 键参数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分子对称性知识 4 单质及其化合物的一些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还要特别注意 掌握周期反常现象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合理解释 一 原子的性质 Slater屏蔽常数规则

 将原子中的电子分组

(1s);(2s,2p);(3s,3p);(3d);(4s,4p);(4d);(4f);(5s,5p);(5d);(5f)等

 位于某小组电子后面的各组,对该组的屏蔽常数=0,近似地可以理解为外层电子对内存电子没有屏蔽作用;

 同组电子间的=0.35(1s例外,1s的=0.30); 对于ns或np上的电子,(n-1)电子层中的电子的屏蔽常数=0.85,小于(n-1)的各层中的电子的屏蔽常数=1.00; 对于nd或nf上的电子,位于它左边的各组电子对它们的屏蔽常数=1.00。电负性

电负性  表示原子形成正负离子的倾向或化合物中原子对成键电子吸引能力的相对大小(并非单独原子的性质, 受分子中所处环境的影响)。有多种不同定义方法,定量标度也各不相同 ① 原子的杂化状态

原子的杂化状态对电负性的影响是因为s电子的钻穿效应比较强,s轨道的能量比较低,有较大的吸引电子的能力。所以杂化轨道中含s成分越多,原子的电负性也就越大。② 键联原子的诱导作用

一个原子的电负性可因受周围原子诱导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在CH3I中的碳的电负性就小于CF3I中碳的电负性。其原因在于,F(3.98)的电负性远大于H(2.2),在F的诱导作用下,CF3I中C的电负性增加,甚至超过了I(2.66)。结果使得在两种化合物中C-I键的极性有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二 共价键分子的成键理论 2.1 几种典型分子轨道

轨道:原子轨道头对头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重叠的电子云呈园柱型对称分布于键轴,s-s、s-p、px-px都可构成重叠。轨道: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构成分子轨道。

分子轨道电子云对称分布于通过分子键轴的平面, py-py和pz-pz都可构成重叠。2.2 几种简单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O2和N2代表了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两种类型。

O2 N2

其中O2和F2属于O2分子轨道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s、pz能量差较大,不会产生s-pz相互作用,此时z的能量低于x和y;

异核双原子分子(CO和NO)1 C原子的2s和一条2p轨道进行sp不等性杂化,O原子的2s和

1条2p轨道也进行sp不等性杂化,各形成2条sp不等性杂化轨道,然后这四条sp杂化轨道再组合成4条分子轨道,即1条成键的4,1条反键的6,2条非键分子轨道3和5。C和O各自未参与杂化的两条p轨道进行肩并肩重叠组合成2条成键的分子轨道和2条反键的分子轨道。结果,在CO分子中形成了一条(4)和2条键(1),键型和N2分子相同。2 N、O两元素的价电子总数为5+6=11,依次填入分子轨道, 显然, 最后一个电子填在反键上, 不成对, 因此, 在NO的分子中有一条键, 一条2电子键, 一条3电子键。

键级=(6-1)/2 =2.5 由于有成单电子,NO分子具有顺磁性, 可以自聚合成为N2O2 双聚分子。而且也可预料, NO易失去一个电子成为NO+,NO+离子有二条2电子键,一条键,键级为3,成键能力显然比NO高。

三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3.1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基本要点为

(1)ABn型分子或基团中,如果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层不含 d电子(或仅含d5或d10时), 则其几何构型完全由价层电子对数所决定.(2)价电子对(VP)包括成键电子对(BP)和孤电子对(LP)VP=BP+LP 其中 BP(成键电子对)=键电子对数(不计键电子)=中心原子周围的配位原子数 LP* =[中心原子的价电子-配位原子的单电子

的总和±离子的电荷(负电荷取+,正

电荷取-)]/2 * 若算得的结果为小数,则进为整数。

(3)由于价电子对之间的库仑斥力和保利斥力,使价电子对之间的距离应保持最远。

因此, 中心原子价电子对数与价电子对的排布有以下关系:

直线 三角形 正四面体 三角双锥 6 7 8 正八面体 单冠八面体 四方反棱柱

(4)根据价电子对的排布确定分子的空间构型(分子的构型是指成键原子的空间几何排布,亦即成键电子对的空间排布)。

(5)如果一个分子有几种可能的结构,则须确定谁是最稳定的结构。

确定稳定结构的原则是:

① 对仅含BP、LP的分子,其斥力顺序是: LP-LP > LP-BP > BP-BP

② 对含有多重键的分子,则

叁-叁>叁-双>双-双>双-单>单-单

③ 在ABn型分子中,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随配位原子B的电负性的增大而减小。随中心原子A的电负性的增大而增大。

④ 中心原子周围在最小角度的位置上斥力大的电子对数目越少其结构越稳定

例 ① XeF4,Xe:价电子数为8,四个 F 各有1个单电子, BP=4,LP=(8-4³1)/2=2,VP=4+2=6,价电子对在空间按八面体排布,分子有两种可能的排布方式:

3.2 影响分子键角大小的因素 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与键角的关系

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要求,有利的成键方向是杂化轨道的空间取向。如果用 b 表示成键的杂化轨道,L表示由孤对电子所占的杂化轨道,则夹角大小顺序为∠L ,L > ∠L ,b > ∠b ,b 2 中心原子孤对电子对的数目

对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对键角的影响的解释:

(1)孤对电子含s电子成分多,其电子云比成键电子对更肥胖;

(2)孤对电子只受中心原子一个核的吸引,它集中在中心原子核的周围。孤对电子对对邻近电子对将产生较大的斥力, 迫使键角变小。受孤对电子排斥使键角减小的其它例子

a sp3d杂化的SF4电子对呈三角双锥排布,有一对孤对电子排在赤道平面, 它排斥其它键, 使平面上的另两个键角不是120°, 而是小于120°, 而上下两键已不再与平面垂直, 夹角小于180°;

b 还有BrF3 , T形分子构型, 由于在电子排布的锥底平面上有两对孤对电子,使上下两键已不再与平面垂直,变成86.5°;c IF5,四方锥,键角也减小。

d 再比较一下NO2+、NO2、NO2-的键角也可以看出,NO2+没有未成键电子,在NO2上有一个未成键电子,NO2-有两个未成键电子,单个未成键电子所产生的斥力比孤对要小,所以它们的键角分别为180°、132°、115°。3 多重键

多重键所包含的电子较多, 斥力较单键大,结果是使分子内包含多重键的夹角增大,单键间的夹角变小,如 OC(NH2)2,sp2杂化,正常为120°,由于双键C=O斥力大,使∠NCO扩大至126°, ∠NCN=108°。4 电负性的影响

在ABn型分子中, 当原子B电负性减小时, A-B间的成键电子将愈来愈偏向A, 从而增加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 键角将增大。5 p-d 键

第二周期元素的氟化物键角小于相应氢化物,其它周期元素则有相反的规律 四 单质及其主族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周期性递变规律 重点在于主族元素化合物的周期性性质 1 氯化物的水解作用

主族金属元素的氯化物, TlCl难溶于水, PbCl2的溶解度较小,其余的二元氯化物都易溶于水。其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氯化物(除LiCl、BeCl2及MgCl2外)溶于水, 在水中完全电离而不发生水解;其他金属及Li、Be、Mg的氯化物会不同程度地发生水解。一般水解是分步进行的,有些金属在水解时生成的碱式盐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可沉淀出来: SnCl2+H2O=Sn(OH)Cl↓+HCl SbCl3+H2O=SbOCl↓+2HCl BiCl3+H2O=BiOCl↓+2HCl 非金属氯化物,除CCl4和NCl3外均强烈水解生成二种酸: SiCl4+4H2O=H4SiO4+4HCl PCl3+3H2O=H3PO3+3HCl NCl3的水解产物是一种酸和一种碱: NCl3+3H2O=NH3+3HOCl CCl4难水解。关于主族元素氯化物的水解大致可归纳出以下几条规律:

① 正离子具有高的电荷和较小的半径,它们对水分子有较强的极化作用,因而易发生水解;反之,低电荷和较大离子半径的离子在水中不易水解。

② 由8(2)、18到18+2电子构型的正离子,离子极化作用依次增强,水解变得容易。

③ 共价型化合物水解的必要条件是中心原子必须要有空轨道或具有孤电子对。④ 温度对水解反应的影响较大,是主要的外因,温度升高时水解加剧。

⑤ 不完全亲核水解的产物为碱式盐[如Sn(OH)Cl、BiOCl],完全亲核水解的产物为氢氧化物[如Al(OH)3]或含水氧化物、含氧酸(如H2SiO3、H3PO4)等,这个产物顺序与正离子的极化作用增强顺序一致。低价金属离子水解其产物一般为碱式盐,高价金属离子水解产物一般为氢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正氧化态的非金属元素的水解产物一般为含氧酸。

⑥ 水解反应也常伴有其他反应,如配合: 3SnCl4+3H2O SnO2·H2O+2H2SnCl6 除碱金属及碱土金属(Be除外)外的大多数主族金属的氯化物皆能与Cl-形成配合物离子。如SnCl62-,PbCl42-,BeCl42-,AlCl4-,AlCl63-,InCl52-,TlCl63-,SnCl3-,PbCl62-,SbCl6-及BiCl52-等。根据水解机理可以判断水解产物

上述SiCl4是中心原子具有空轨道的例子,发生的是亲核水解反应。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上的孤对电子首先进攻中心原子Si的空d轨道,SiCl4作为电子对的接受体接受来自水分子的电子并生成一个配位中间体SiCl4(OH2),其中心原子Si的杂化态由sp3变为sp3d,而后脱去一个HCl分子,变回sp3杂化态;然后再发生类似的亲核水解,逐步脱去氯原子生成Si(OH)4水解产物:亲电水解产物的特征是产物的中心原子直接与氢原子成键NCl3+3H2O=NH3+3HOCl PCl3是中心原子既有空轨道(d轨道, 可以接受孤对电子进攻)又有孤电子对(可以接受质子的亲电进攻),加上PCl3中配位数仅为3,远远未达到第三周期最大的配位数6这一数值,所以PCl3可以同时发生亲核水解和亲电水解反应:PCl3的在第一步发生亲电水解后,不再具有孤对电子,其后只能发生水分子的亲核进攻,其间也发生了构型转变及键的断裂与消去的能量变化过程。PCl3水解的产物是H3PO3。PCl3+3H2O=H3PO3+3HCl CCl4难水解,是因C的价轨道已用于成键且又没有孤电子对之故

NF3的分子结构与NCl3同,其中N原子也是采用sp3杂化轨道成键,其上有一对孤对电子。然而,1 由于F原子的电负性较大,使得NF3的碱性(给电子性)比NCl3小,因而亲电水解很难发生;

由于N是第二周期元素,只有4条价轨道(没有d轨道),不可能有空轨道接受水的亲核进攻;

N-F键的键能比N-Cl键的键能大,不容易断裂。

这些原因决定了NF3不会发生水解作用。

综上可见,在涉及卤化物的水解时,除了要考虑热力学因素外,通常还要注意卤化物中心离子的结构和特征。如

属于第几周期?

最大配位数为几?

有无孤对电子?

有无空轨道?

发生什么机理的水解?

水解过程能量的变化即键能大小?

有无动力学控制因素?等。五 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一种元素的不同氧化态物种按照其氧化态由低到高从左到右的顺序排成图式,并在两种氧化态物种之间标出相应的标准电极电势值。这种表示一种元素各种氧化态之间标准电极电势的图式称为元素电势图,又称拉蒂默图。

(1)判断元素各种氧化态的相对稳定性(判断是否能发生岐化)对某一元素,其不同氧化态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相邻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值。若相邻电对的φθ值符合φ右θ>φ左θ,则处于中间的个体必定是不稳定态,可发生歧化反应,其产物是两相邻的物质。

(2)求未知电对的电极电势

利用Gibbs函数变化的加合性,可以从几个相邻电对的已知电极电势求算任一未知的电对的电极电势。

(3)判断元素处于不同氧化态时的氧化还原能力

根据某一电对的电极电势越大,则氧化态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相应的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弱的原理。

(4)计算歧化反应进行的限度

歧化反应进行的限度可以由反应的平衡常数得到判断。

如,根据碱性介质中氯元素的电势图

可知Cl2可发生歧化反应。歧化产物既可能是ClO-和Cl-,也可能是ClO3-和Cl-。对于反应

Cl2+2OH-=ClO-+Cl-+H2O Eθ=φθ(Cl2/Cl-)-φθ(ClO-/Cl2)=1.358-0.40=0.958(V)根据 lgKθ=nEθ/0.0591

可算出反应的平衡常数 Kθ=1.6³1016 而对于Cl2的另一歧化反应

Cl2+6OH-=ClO3-+5Cl-+3H2O Eθ=φθ(Cl2/Cl-)-φθ(ClO3-/Cl2)=1.358-0.48=0.878(V)Kθ=1.9³1074 说明后一个歧化反应的趋势更大。(5)对氧化还原的产物作分析判断 六周期反常现象(Periodic Anomalies 6.1 氢的不规则性问题 氢的原子序数为1,电子结构1s1,碱金属电子结构ns1,均可作为还原剂。说明氢与碱金属的类似性。

然而,氢与碱金属的差别十分大,这用不着多说。但从获得1个电子就能达到稳定的稀有气体结构看,氢应与卤素类似。确实氢与卤素一样,都可作为氧化剂。若将 H 的电子结构视为价层半满结构,6.2第二周期元素的特殊性

总之, 第二周期元素与同族其他元素在性质上出现变化不连续的现象,却与第三周期斜对角元素相似。这被称为对角线关系或对角线相似

例如:为什么第二周期与第三周期同族元素性质明显差异?探讨其原因,有:(1)第二周期元素在成键时只限于使用s和p轨道(以s-p的杂化轨道成键);第三周期元素还可使用3d轨道(如sp3d、sp3d2、sp3d3„„杂化轨道)成键, 共价数前者最大为4,后者出现5、6、7 „„等

(2)第二周期元素作中心原子时,只以键同其他原子键合,而第三周期元素和更重元素除生成键外,还能生成p-d 键。如 SO42-中,S、O之间除生成S→O外,还因O原子上有2p孤对电子,而中心 S 原子有空 d 轨道,在对称性匹配条件下(如2pz-3dxz)可重叠生成p-d 键,这样,-键的生成使S-O键的键长比正常的单键

6.3第四周期非金属元素(As、Se、Br)最高价态的不稳定性 1 PCl5、SbCl5稳定,AsCl5难制取 2 SO3、TeO3较稳定,SeO3易分解 Br(Ⅶ)的化合物虽已制得,但其氧化性大 Br(Ⅶ)的化合物虽已制得,但其氧化性大于Cl(Ⅶ)和I(Ⅶ)的氧化性

As、Se、Br高价不稳定是由于其电子层中出现了3d电子亚层,3d电子的屏蔽常数为0.93,不能完全屏蔽一个核电荷,从而使这些元素的有效核电荷较大,为达最高氧化态所需激发能不能

被总键能的增加所抵销 6.4 惰性电子对效应

p 区过渡后金属元素,Ga、In、Tl;Ge、Sn、Pb;As、Sb、Bi等中的ns2电子逐渐难以成键,而6s2又更甚。这被称为惰性电子对效应。

第二章 酸碱和溶剂化学

(一)要点掌握 酸碱概念

路易斯电子酸碱理论及HSAB规则 质子酸碱和质子溶剂

溶剂化学

水合焓 非水质子溶剂体系(酸性质子溶剂 碱性质子溶剂、亲核质子溶剂 类水两性溶剂)非质子溶剂体系(van der Waals溶剂 Lewis碱溶剂

离子传递溶剂 熔盐体系)酸碱强度的量度

水溶液中质子酸碱的强度(影响质子酸碱强度的因素

水溶液中质子酸碱的强度 含氧酸的酸性)非水溶剂中的质子酸碱的强度

电子酸碱的强度

超酸

(二)重点: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溶剂体系理论,正负离子理论 《一》

一 酸碱概念

酸和碱不能简单地分别定义为在电离时会产生H+离子和OH-离子的物质。

即使是酸,在水溶液中也不能产生游离的H+离子。

由于H+是一个裸露的原子核,其半径极小,为Li+离子半径的五万分之一,其电荷密度(e/r2)很大(为Li+离子的2.5³109倍),易与水分子的氧生成氢键。换句话说,裸露的原子核在水中是不可能稳定存在的,易被水合。1.1 Lewis(路易斯)电子酸碱理论

Lewis电子酸碱理论是一个广泛的理论,它完全不考虑溶剂,实际上许多Lewis酸碱反应是在气相中进行的。在Liwis酸碱反应中,一种粒子的电子对用来与另一种粒子形成共价键。“供给”电子对的粒子是碱,而“接受”电子对的粒子是酸。反应可以写成: A(酸)+:B(碱)A←B 显然,路易斯酸应该有空的价轨道,这种轨道可以是轨道,也可以是轨道。而路易斯碱应该有多余的电子对,这些电子可以是电子,也可以是电子: 1.2HSAS规则:Pearson提出了软硬酸碱的概念。

把Lewis酸碱分成硬的、交界的和软的酸碱。

软酸、软碱之所以称为软,是形象地表明它们较易变形;

硬酸、硬碱之所以称为硬,是形象地表明它们不易变形。

换句话说,软酸或软碱是其价电子容易被极化或容易失去的酸或碱,而硬酸或硬碱则是其价电子与原子核结合紧密且不容易被极化或不容易失去的酸或碱硬碱中的价电子结合紧密,软碱中的价电子容易被极化。硬亲硬,软亲软,软硬交界就不管。

这被称作软-硬酸碱原理。

二质子理论

2.1质子酸;任何能释放质子的物种都叫作酸,任何能结合质子的物种都叫作碱。因此,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酸失去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做该酸的共轭碱,碱结合一个质子后形成的物种叫该碱的共轭酸。

A(酸)B(碱)+ H+

质子给予体 质子接受体

式中A是B的共轭酸,B是A的共轭碱。2.2质子溶剂

某些溶剂同水一样,也能自身电离放出质子生成去质子后的溶剂阴离子。H2O+H2O H3O++OH- EtOH+EtOH EtOH2++EtO-

HF+2HF H2F++HF2- H2SO4+H2SO4 H3SO4++HSO4-

显然Brosted-Lowry的定义也适合这些溶剂。因此可将这种溶剂称为质子溶剂。

质子溶剂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就是它们的分子中都含有H,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作为质子给予体。三 溶剂化学

一种物种(如B)能使溶剂失去质子成为特征溶剂阴离子, 这样的物种无容置疑一定是碱。

水、乙醇、胺都能使H2SO4失去质子生成其特征阴离子HSO4-, 所以水、乙醇、胺在H2SO4中均为碱。

H2O + H2SO4 → H3O+ + HSO4-

EtOH + 2 H2SO4 → EtHSO4 + H3O++HSO4- CO(NH2)2 + H2SO4 → H2NCONH3+ + HSO4-

在水中,HOAc是弱酸,HNO3是强酸,而在H2SO4中,二者均显示碱性。HOAc + H2SO4 CH3CO2H2+ + HSO4- HNO3+ 2 H2SO4 → NO2++H3O+ + 2HSO4- 根据 HA+HB’(质子溶剂)→ A-+ H2B’+

3.1(溶剂特征阳离子)一种物种(如HA)能使溶剂结合质子成为特征溶剂加质子阳离子,则该物种无疑一定是酸。

在水中为强酸的物质,如HClO4、HBr、H2SO4、HCl、HNO3在HOAc中表现出差异:

HClO4>HBr>H2SO4>HCl>HNO3 导电比值 400 : 160 : 30 : 9 : 1

这些酸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它们表现出相同的酸强度,即它的强度被水“拉平”到水合质子H3O+的强度,即水对强酸具有“拉平效应”(levelling effect)。

而在水中为强酸的物质,却在HOAc中显示出差异,即HOAc将它们的酸性“拉开”,这种效应叫“拉开效应”。

3.2 碱性(非水)质子溶剂(亲核质子溶剂)典型的碱性(非水)质子溶剂是液NH3。

NH3 NH4+ + NH2- K=5³10-27 液NH3在很多方面类似于水,在液NH3中的许多反应都类似于水中的反应: 自电离 2H2O H3O+ + OH- 2NH3 NH4+ + NH2- 中和反应 KOH+HI → KI+H2O KNH2+NH4I → KI+2NH3 两性反应 Zn2++2OH-→Zn(OH)2↓→Zn(OH)42-(OH-过量)Zn2++2NH2-→Zn(NH2)2↓→Zn(NH2)42-(NH2-过量)3.3● 类水两性溶剂

甲醇、乙醇等初级醇,尽管本身既不是酸也不是碱,但这些溶剂却都同水一样,可以因诱导而使溶质呈现出酸碱性,而溶剂本身既能作为质子接受体起碱的作用,又能作为质子的给予体起酸的作用。如

NH4+ + EtOH(碱)NH3 + EtOH2+ RNH2 + EtOH(酸)RNH3+ + EtO

《二》酸碱强度

1水溶液中质子弱碱的强度 ①热力学讨论

②诱导效应和负离子的电荷分配性对酸的影响

所谓诱导力是分子间作用力中的一种。诱导效应是指一个分子的固有偶极使另一个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发生相对位移,或是在一个分子内一个部分对另一个部分的诱导现象。

对于后者,以HARn(Hn+1A被n个取代基R取代后的产物)分子为例。如果取代基R的电负性比A大,R对电子的吸引作用比A强,则这种取代基称为吸电子基团。相反,如果R的电负性比A小,R对电子的吸引作用力比A弱,这种取代基团被称为斥电子基团。

由于取代基R的吸电子或斥电子作用,使得邻近化学键的电子密度发生改变。显然这就是一个分子中存在的诱导效应。2度 3超酸

超酸是指酸度大于纯H2SO4酸的酸,即超酸的H0<-11.93。如 HSO3F H0=-15.07 H2S2O7 H0=-14.14 SbF5(900/0mol)与HSO3F(100/0mol)的混合酸,SbF5+2HSO3F [SbF5(SO3F)]-+H2SO3F+ 其H0=-27,该体系特称为魔酸。

H2SO3F+非常容易给出质子甚至可以使链烃先结合质子,然后脱掉1mol H2,生成正碳离子:

R3CH+H2SO3F+ R3CH2+HSO3F R3C++H2+HSO3F

超酸有非常重要的用途:由于超酸具有高强度的酸性,酸度函数在-11.93~-27之间,并且有很高的介电常数,因此它们能使某些非电解质成为电解质,能使一些弱的碱质子化(得到质子),上述烷烃正碳离子的生成就是一个具体的实例。

超酸可以作为良好的催化剂,使一些本来难以进行的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如在饱和烃的裂解、重聚、异构化、烷基化反应中被广泛应用。第 七 章 配位化合物

一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单齿,双齿,多齿配合物配位数不等于配体说 2 常见的配体 3配合物的命名 二几何构型

配合物是通过给予体和接受体的反应而生成的,给予体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它给出孤对电子进入作为配合物中心原子或离子的空轨道,为了接受这些电子对,中心原子的原子轨道首先要进行杂化形成一组新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对称性的等价杂化轨道,再与配体的给予体轨道重叠形成配键。如果中心原子还有合适的孤对电子,而配体又有合适的空轨道,这时中心原子上的

孤对电子将进入配体空轨道从而形成反馈的  配键。配合物的配位数就是中心原子在成键时动用的空轨道数。

根据配合物的磁矩可以计算配合物中成单的电子数并由此确定杂化轨道的类型

配位数与构型可互相判断,牢记课本上的表格 三异构现象

几何异构,旋光异构及其他异构 四 键价理论(VB理论)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的基本思想是: 配合物是通过给予体和接受体的反应而生成的,给予体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它给出孤对电子进入作为配合物中心原子或离子的空轨道,为了接受这些电子对,中心原子的原子轨道首先要进行杂化形成一组新的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对称性的等价杂化轨道,再与配体的给予体轨道重叠形成配键。如果中心原子还有合适的孤对电子,而配体又有合适的空轨道,这时中心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将进入配体空轨道从而形成反馈的  配键。配合物的配位数就是中心原子在成键时动用的空轨道数所谓电价或外轨型配合物是中心离子的电子结构不受配体影响, 保持其自由离子的结构, 给予体电子排布在外层轨道, 中心离子和配体借静电引力结合在一起。而共价或内轨配合物是中心离子的内层d电子重新排布空出部分轨道参与成键, 中心离子和配体借较强的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现在,在过渡元素配位化学中VB理论已逐步为配位场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所代替。五 晶体场理论

晶体场理论是一种静电理论, 它把配合物中中心原子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看作类似于离子晶体中正负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但配体的加入, 使得中心原子原来五重简并的 d 轨道(见图)失去了简并性。在一定对称性的配体静电场作用下, 五重简并的 d 轨道分裂为两组或更多的能级组。

这种分裂将对配合物的性质产生重要影响。一 晶体场中d轨道能级的分裂 1 正八面体场

由于电子的总能量,亦即各轨道总能量保持不变,eg能量的升高总值必然等于t2g轨道能量下降的总值,这就是所谓的重心守恒原理(原来 正四面体场

在正四面体场中,过渡金属离子的五条d轨道同样分裂为两组,一组包括dxy、dxz、dyz三条轨道,用t2表示,这三条轨道的极大值分别指向立方体棱边的中点。距配体较近,受到的排斥作用较强,能级升高,另一组包括dz2和dx2-y2,以e表示,这两条轨道的极大值分别指向立方体的面心,距配体较远,受到的排斥作用较弱,能级下降。二 分裂能和光谱化学序列

分裂能:中心离子的d轨道的简并能级因配位场的影响而分裂成不同组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分裂能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1 配位场

亦即几何构型类型 如△t=(4/9)△o 2 金属离子 3 配体的本性

对同一金属离子,造成△值最大的是CN-离子,最小的是I-离子,通常把CN-、NO2-等离子称作强场配位体,I-、Br-、F-离子称为弱场配位体。三 电子成对能和配合物高低自旋的预言

所谓成对能是电子在配对时为了克服静电场的排斥作用所需的能量, 通俗地讲就是使自旋成对的两个电子占据同一轨道所必须付出的能量, 以P表示。,C≈4B。电子成对能的大小可用描述电子相互作用的Racah 电子排斥参数B和C来表示。对于一个处于某特定配位场中的金属离子, 其电子排布究竟采用高自旋, 还是低自旋的状态, 可以根据成对能和分裂能的相对大小来进行判断:

●当P>△时, 因电子成对需要的能量高, 电子将尽量以单电子排布分占不同的轨道, 取高自旋状态;

d轨道能级在Oh场中的分裂

●当P<△时, 电子成对耗能较少, 此时将取低自旋状态。四 晶体场稳定化能和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在配体静电场的作用下, 中心金属离子的d轨道能级发生分裂, 其上的电子一部分进入分裂后的低能级轨道, 一部分进入高能级轨道。进入低能级轨道使体系能量下降, 进入高能级轨道使体系能量上升。根据能量最低原理, 体系中的电子优先进入低能级轨道。此时,如果下降的能量多于上升的能量, 则体系的总能量下降。这样获得的能量称为晶体场稳定化能。

这种因d轨道分裂和电子填入低能级轨道给配合物带来的额外稳定化作用将产生一种附加的成键作用效应。

1晶体场稳定化能的大小与下列因素有关:

★配合物的几何构型;

★中心原子的d电子的数目;

★配体场的强弱;

★电子成对能。2 CFSE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

晶体场理论的核心是配位体的静电场与中心离子的作用所引起的d轨道的分裂和d电子进入低能级轨道带来的稳定化能使体系能量下降,从而产生一种附加成键作用效应。五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属于分子光谱,它是分子中电子在不同能级的分子轨道间跃迁而产生的光谱。

根据电子跃迁的机理,可将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光谱分为 三种:  d轨道能级之间的跃迁光谱, 即配位场光谱;

 配位体至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至配位体之间的电荷迁移光谱  配体内部的电子转移光谱 电子光谱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① 为带状光谱

这是因为电子跃迁时伴随有不同振动精细结构能级间的跃迁之故。

② 在可见光区有吸收,但强度不大,但在紫外区,常有强度很大的配位体内部吸收带。

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运动所吸收的辐射能量一般处于可见区或紫外区,所以这种电子光谱通常也称为可见及紫外光谱。当吸收的辐射落在可见区时,物质就显示出颜色。物质所显示的颜色是它吸收最少的那一部分可见光的颜色,或是它的吸收色的补色。

配体分子,可以具有上述一种,也可同时具有两种、三种跃迁方式,但同配位场光谱相比,只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一 大都出现在紫外区;

二 吸收强度大。

第 九 章 有机金属化合物 簇合物 有效原子序数(EAN)规则和金属羰基化合物 类似羰基的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 过渡金属不饱和链烃配合物 过渡金属环多烯化合物 过渡金属的羰基簇化物 过渡金属的卤素簇化物 应用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

和金属原子簇化物的一些催化反应 一金属羰基配合物

金属羰基配位物有三个特点

① 金属与CO之间的化学键很强。如在Ni(CO)4中,Ni-C键能为147 kJ²mol-1,这个键能值差不多与I-I键能(150 kJ²mol-1)和C-O单键键能(142 kJ²mol-1)值相差不多。

② 在这类配合物中,中心原子总是呈现较低的氧化态(通常为0,有时也呈较低的正氧化态或负氧化态)。氧化态低使得有可能电子占满d-MO,从而使M→L的电子转移成为可能。

③ 大多数配合物都服从有效原子序数规则。二 有效原子序数规则(EAN规则)1 EAN规则

EAN规则是说金属的d电子数加上配体所提供的σ电子数之和等于18或等于最邻近的下一个稀有气体原子的价电子数, 或中心金属的总电子数等于下一个稀有气体原子的有效原子序数。

EAN亦称为18电子规则,这个规则实际上是金属原子与配体成键时倾向于尽可能完全使用它的九条价轨道(五条d轨道、一条s、三条p轨道)的表现。举例说明18e规则和如何确定电子的方法:

① 把配合物看成是给体-受体的加合物,配体给予电子,金属接受电子;

② 对于经典单齿配体, 如胺、膦、卤离子、CO、H-、烷基R-和芳基Ar-,都看作是二电子给予体。

如 Fe(CO)4H2 Ni(CO)4 Fe2+ 6 Ni 10

4CO 4³2=8 +)4CO 4³2=8 +)2H- 2³2=4 10+8=18 6+8+4=18 ③ 在配合阴离子或配合阳离子的情况下,规定把离子的电荷算在金属上。如:

Mn(CO)6+: Mn+ 7-1=6, 6CO 6³2=12,6+12=18

Co(CO)4-: Co- 9+1=10, 4CO 4³2=8,10+8=18 EAN规则的应用

① 估计羰基化合物的稳定性

稳定的结构是18或16电子结构,奇数电子的羰基化合物可通过下列三种方式而得到稳定:

a 从还原剂夺得一个电子成为阴离子[M(CO)n]-;

b 与其他含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基团以共价键结合成 HM(CO)n或M(CO)nX; c 彼此结合生成为二聚体。② 估计反应的方向或产物

如: Cr(CO)6+C6H6 → ?

由于一个苯分子是一个6电子给予体,可取代出三个CO分子,因此预期其产物为: [Cr(C6H6)(CO)3]+3CO

又如:Mn2(CO)10+Na → ?

由于Mn2(CO)10 7³2+10³2=34,平均为17,为奇电子体系,可从Na夺得一个电子成为负离子,即产物为:

[Mn(CO)5]- + Na+ ③ 估算多原子分子中存在的M-M键数,并推

测其结构

三 金属羰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可以利用分子轨道理论来说明金属羰基化合物中的成键过程。

在CO的分子中,C和O都是以2s和2p原子轨道参与成键的。

由于C和O原子对称性相同的2s和2px轨道可以混合形成二条spx杂化轨道。在C和

O组成分子时,这四条spx杂化轨道中有两条组成了两条孤对电子轨道,其中一条是氧的spx,另一条是C的spx,剩下两条spx杂化轨道进行组合,一条是CO的成键轨道,一条是反键轨道。

除此之外,还有两条充满的键轨道和两条空的反键轨道, 它们是由py和pz轨道重叠而成, 分别位于xz和xy平面内。2 类羰基配体的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

N2、NO+、CN-等双原分子或基团是CO分子的等电子体。因此它们与过渡金属配位时与CO的情形十分相似,同样是既可作为给予体,又可作为接受体。

分子N2与过渡金属生成配合物时的成键情况也与CO相似,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3g进入过渡金属的空轨道,形成配键;同时过渡金属的非键d 电子进入N2分子的反键1g空轨道,形成反馈键,从而构成-协同配位的结构。

然而同CO相比,N2最高占有轨道的能量比CO低,所以N2是一个较差的电子给予体,它给出电子形成配键的能力远比CO弱;另一方面, N2分子的最低未占据空轨道的能量又比CO的高, 所以N2接受金属d电子形成反馈键的能力也不如CO强。因此,N2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性比金属羰基化合物差,生成的N2分子配合物的数量也远比羰基化合物少。四亚硝酰基配合物

NO比CO多一个电子, 且这个电子处在反键*轨道上(参考CO能级图), 键级为2+1/2=2.5。它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亚硝酰阳离子NO+,NO→NO++e, 电离能为916.6 kJ²mol-1。NO+与CO是等电子体, 键级为3(NO的键级为2.5)。NO的键长为115.1 pm, NO+的键长106.2 pm(正常N-O单键键长为140 pm,N=O键键长为121 pm,N≡O键键长为106 pm)。

CO、N2、NO等配体,均为电子对给予体,所以是路易斯碱。但同时又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反馈电子的能力,因而又都是路易斯酸。类似的配体还有很多,如CN-、AR3-、醇、酰胺等。它们中有许多是以接受电子、形成反馈键为主,据此,人们将这类配位体称为酸配体。由这类配体形成的配合物称为酸配合物。五 环多烯配合物

烯和炔是过渡元素的另一类重要配体,它们以键的电子云来和金属配位,所以通常将生成的配合物叫配合物。该配体,亦即以键电子云去配位的配体称为配体。

此处重点掌握:为什么二茂铁能稳定存在,以及对其他二茂铁类化合物稳定性差异进行分析。六金属有机化合物和簇合物的形成条件

原子簇(Cluster)是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简称,也可称之为簇合物。它是指3个或3个以上的金属原子直接键合而成的化合物(按照这个定义,很显然,硼烷和碳硼烷都不能算在原子簇之内)1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配体为CO的过渡金属簇合物称为过渡金属羰基簇合物。

由于CO是一个较强的电子给予体和电子接受体,所以羰基簇合物比较稳定,数量也较多。

CO在羰基簇合物中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

羰基簇合物 功 能

单核羰基簇合物 端基配位

双核羰基簇合物 端基+边桥基+半桥基

多核羰基簇合物 端基+边桥基+半桥基+面桥基

在双核和多核羰基簇合物,CO的配位方式或可以同时出现,或出现其中的几种。如 Rh6(CO)12(3-CO)4 Re4(5-C5H5)4(3-CO)4 一般地, 原子越小,越容易形成桥式结构。因此,同一族元素,从上而下非桥式配合物稳定性增加。2卤素簇

卤素簇在数量上远不如羰基族多,由卤素簇的特点可以理解这一点:

① 卤素的电负性较大, 不是一个好的电子给予体,且配体相互间排斥力大, 导致骨架不稳定;

② 卤素的反键*轨道能级太高, 不易同金属生成 d→反馈键,即分散中心金属离子的负电荷累积能力不强;③ 在羰基簇中,金属的 d 轨道大多参与形成 d→反馈键,因而羰基簇的金属与金属间大都为单键,很少有多重键。而在卤素簇中,金属的 d 轨道多用来参与形成金属之间的多重键,只有少数用来参与同配体形成键。如Re2C182-;④ 中心原子的氧化态一般比羰基化合物高, d 轨道紧缩(如果氧化数低, 卤素负离子的配位将使负电荷累积, 相反,如果氧化数高, 则可中和这些负电荷), 不易参与生成d →反馈键;⑤ 由于卤素不能易用*轨道从金属移走负电荷,所以中心金属的负电荷累积造成大多数卤素簇合物不遵守18电子规则。例题:以Re2C182-为例: 2 Re3+=2³(7-3)=8,8 C1-=16,4 M-M=8,总电子数=32,平均每个Re为16e。

然而,对于Mo6C184+,Mo612+=6³6-12=24,8C1-=16,总数=40, 每个Mo为40/6, 这很难用18或16电子规则描述。四 答疑

第二篇:10-10无机化学教案

2-1-1熵

1.熵与熵变

(1)熵:可以看作是体系混乱度(或无序度)的量度。用S表示。(2)热力学第三定律:对于纯物质的晶体,在热力学零度时,熵为零。

(3)熵的定义: 在绝对零度时,任何纯净完整晶态物质的熵等于零,从熵值为零的状态出发,使体系变化到一个大气压和某温度T时熵的改变量称为该物

-1-1质在标准状态下的摩尔绝对熵值,简称为标准熵,用S O m表示,单位: J·mol ·K

(4)规律:

① 凡反应过程中气体计量系数增加的反应,反应ΔS O m > 0;

② 凡反应过程中气体计量系数减少的反应,反应的ΔS O m < 0 ③ 凡反应过程中气体计量系数不变的反应,反应的ΔS O m = 0

④ 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反应中物质总计量系数增加的反应ΔS O m > 0;反应中物质计量系数减少的反应,反应的ΔS O m < 0

2.化学反应中过程熵的计算

ΔrS Om = [∑(S Om生成物)]–[∑(SOm反应物)]

2-1-2自由能与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876年美国科学家Gibbs证明在等温等压下,如果一个反应能被用来作功,则该反应是自发的,反之为非自发。

1.自由能函数的定义

例:

CH4(g)+ 2O2(g)

= CO2(g)+ 2H2O(l)

Zn + Cu2+ = Zn2+ + Cu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

等温可逆条件下:ΔU = Qr + Wmax Qr:可逆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Wmax : 最大功; W’max : 最大有用功; ΔG = W’max

G:定义的新函数,自由能函数,意义:

当ΔG < 0时,W’max < 0, 表明自由能被用来对环境作最大有用功,是自发过程。

当ΔG > 0时,W’max> 0, 表明过程非自发,要使过程进行,必须由环境对体系做功。

2.标准生成自由能ΔfG O m

在热力学标准态下,由处于稳定状态的单质生成1mol纯物质时,反应的自由能变化为该物质的标准生成自由能。

用ΔfG O m

单位:kJ·mol-1

规定:在标准态下,稳定单质的生成自由能ΔfG O m = 0 3.化学反应中过程自由能变ΔfGOm的计算

aA

+

bB

===

cC +

dD ΔrG Om = [∑(ΔfG Om生成物)]–[∑(ΔfGOm反应物)]

4.吉布斯-赫姆霍兹方程

ΔG = ΔHTΔrS Om

5.反应自发性的判断

根据ΔrG大小来判断:

ΔrG < 0, 正向反应自发 ΔrG = 0, 处于平衡状态

ΔrG > 0, 正向反应非自发,逆向反应自发

2-2-1 化学反应速率

2-1-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产物浓度改变的量的绝对值。aA + bB === gG + dD nB:物质B在反应式中的计量系数。对于反应物,取负值,表示减少;对于生成物,取正值,表示增加。

化学反应速率:r =︱ΔnB /Δt︱

对于在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里进行的化学反应,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 增加来表示:

①平均速率r =︱ΔcB / Δt︱ ②瞬时速率 r =︱dcB / dt︱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反应的活化能大小 外因:浓度、温度、催化剂

2.2.2 化学反应活化能

1.碰撞理论(Collision Theory)有效碰撞的条件:

相互碰撞的分子应用合适的碰撞取向,相互碰撞的分子必须有足够的能量,反应速率与碰撞频率Z,分子有效碰撞分数f,以及方位因子p有关

r = Z·P·f Z碰撞因子 P频率因子 f能量因子 2.过渡状态理论

要点:在反应物相互接近时,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形成所谓的活化络合物,活化络合物既可以分解为反应物分子,也可以分解为产物分子。活化络合物和反应物(或生成物)存在能垒,这一能垒被称为正反应(或逆反应)的活化能

讨论:比较过渡态理论的活化能与碰撞理论的活化能 Ea正-Ea逆 = △rH 活化能是决定反应速率的内在因素

2.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基元反应: 对于简单反应,反应物分子在有效碰撞中经过一次化学变化就能转化产物的反应。2.基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可由质量作用定律描述。

k称为反应的数率常数: ①可理解为当反应物浓度都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②k由化学反应本身决定,是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时的特征常数; ③相同条件下,k值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④ k的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3.非基元反应:

反应物分子需经几步反应才能转化为生成物的反应。4.非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不能只根据反应式写出其反应速率方程,必须根据实验测定的结果及验证,推出反应的反应机理复杂的非基元反应 → 分成若干个基元反应 → 反应最慢的一步作为控制步骤最慢的一个反应就控制了该复杂反应的反应速率

5.反应级数

基元反应 aA + bB = gG rB = k(cA)a ·(cB)b

a + b 表示该反应级数。对于物质A是a级反应,对物质B是b级反应。6.反应级数的意义:

①表示了反应速率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②零级反应表示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7.速率常数的单位

零级反应: r = k(cA)0

k的量纲为mol·dm-3·s-1 一级反应:r = kcA;

k的量纲为s-1 二级反应r = k(cA)

2k的量纲为mol-1·dm·s-1三级反应r = k(cA)k的量纲为mol-2·dm2·s-18.气体反应

可用气体分压表示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Arrhenius(阿仑尼乌斯)公式 k = A rxp(-Ea /RT)

A: 反应的频率因子,对确定的化学反应是一常数,A与k同一量纲;

Ea:反应活化能;R: 8.314 J·mol-1·K-1T: 热力学温度 2.阿仑尼乌斯公式的应用 求出任一温度下该反应的k值 ① 作图法

② 根据二点进行计算

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正催化:加速反应速率;负催化:减慢反应速率 1.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

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不改变反应的自由能,也不改变平衡常数K0;缩短平衡到达的时间,加快平衡的到来。

2.催化类型

化学催化、均相催化、非均相催化;生物催化:生命体中各种酶的催化; 物理催化、光催化、电催化。例如:均相催化

CH3CHO → CH4 + CO

Ea = 190 KJ·mol-1 例如:均相催化

CH3CHO → CH4 + CO

Ea = 190 KJ·mol-1以I2作催化剂

CH3CHO

→ CH4 + CO

Ea = 136 KJ·mol-1CH3CHO + I2 → CH3I + HI + CO CH3I + HI → CH4 + I

2反应活化能大大降低 非均相催化 2N2O === 2N2 + O2

Ea = 250 KJ·mol-1用金粉做催化剂,金粉吸附形成N≡N ××× Au中间体

2N2O === N≡N ¾O××× Au → 2N2 + O2

Ea = 120 kJ·mol-1 3.催化剂的特征

催化活性、选择性、稳定性、再生性 4.催化剂的选择性 C2H5OH =CH3CHO + H2 C2H4 + 1/2O2=CH2 ¾ CH2(Ag催化)

第三篇:化学教案[定稿]

氧气的化学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五.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问题引入】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

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板书】一.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想一想,氧气有味吗?氧气溶于水吗?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板书】

1、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学生活动】自学、划重点(或记笔记。)【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学生】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

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

将木炭加热至红,置于空气中

剧烈燃烧、发红光

2.在将烧红的木炭,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木炭在空气和在氧气中都发生了化学变化,是和同种物质反应吗? 【回答】是,都和氧气反应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板书】(1)碳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碳

(C)

(O2)

(CO2)【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2)铁 +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

(Fe)

(O2)

(Fe3O4)【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提问】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板书】(3)硫 + 氧气 —点燃———二氧化硫

(S)

(O2)

(SO2)【演示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

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蜡烛很快就燃烧完了。集气瓶内壁有小水珠。3.

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了什么?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板书】(4)石蜡 + 氧气 __点燃__水

+

二氧化碳

(混合物)(O2)

(H2O)

(CO2)

这个实验也可知道燃烧物里有碳和氢燃烧之后会变为二氧化碳和水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支持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教师讲述】我们说一种物质的性质决定了他的用途,我门来看一下氧气有哪些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1.

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随堂检测】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 变成无色液体(D)在 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

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

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

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

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课后反思:,学生都很活跃,要适度的把握课堂气氛,很多学生会只是在看热闹,而没有真正认真思考问题,还有在书写文字表达式的时候,学生会忘记写条件,没有认识到条件对化学反应的重要性,做铁丝的燃烧实验时尽量一次成功,最好选用圆珠笔中的弹簧。

推荐理由

;学生接受容易

2;思路清晰。由易到难。3;是县教研室公开课 4;获得县教研室优秀教案

5;是教材编改后的真实体现者。

第四篇:化学教案

(2)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作为原料

诺贝尔奖两次获得者林德斯•波林医生在《如何活得好》一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几点养生术,其中有一条就是“每天喝大量的水”

4.水污染情况:(1)水污染的来源

a.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c.城市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2)防止水污染的主要措施:

a.加强对水的管理和对水质的监测; b.工业三废实行先处理后排放; c.农业上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二、水的组成及性质 1.水的组成

实验:水的电解实验

现象 :1.接通直流电源,看见两管子中都出现气泡,负极和正极中气体的体积比大约为2:1 2.将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电源正极,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

3.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电源负极处,气体被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用一个干冷的烧杯放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说明反应生成了氢气(Hydrogen)

氧气(O2)+ 氢气(H2)点燃——→水(H2O)

解释:水在通电的情况下,被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H2O)通电——→ 氧气(O2)+ 氢气(H2)气体体积比: 1 : 2 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中根据它的组成情况写成H2O 注意:

(1).纯净的水导电性很弱,在做水电解实验时,一般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而硫酸或氢氧化钠本身却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2).因为我们通常使用的是钠玻璃,焰色反应的影响,是反应产生的火焰呈黄色 2.水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boiling point)为0℃,水的凝固点(freezing point)为100℃

水蒸气(vapor)水(water)冰(ice)(3)能够溶解很多物质,是化学常用的溶剂

(4)在1大气压下,4℃时的水密度最大为1.0g/cm,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3.水的化学性质

3(1)通电分解:

水(H2O)通电——→ 氧气(O2)+ 氢气(H2)(2)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水(H2O)+ 二氧化碳(CO2)→ 碳酸(H2CO3)水(H2O)+ 二氧化硫(SO2)→ 亚硫酸(H2SO3)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 磷酸(H3PO4)热水情况下(3)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

水(H2O)+ 氧化钙(CaO)→ 氢氧化钙[Ca(OH)2] 俗称:生石灰 俗称:熟石灰

(4)能与某些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对应的碱和氢气

水(H2O)+ 钠(Na)→ 氢氧化钠(NaOH)+ 氢气(H2)

三、水的净化(要依据用水要求来净化水)

1.过滤: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以将不溶于水的杂质与水分离。

(1)具体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被滤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作用:引流,防止液体溅出

(3)如果水中的杂质颗粒比较小,我们一般加入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4•12H2O)等净水剂,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而沉降。

2.蒸馏: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比较纯净的水,一般认为蒸馏水就是纯净物。

蒸发:通过溶剂挥发获得溶液溶质的方法

具体要求:

(1)蒸发皿中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2/3;

(2)蒸发过程中,玻璃棒要不断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使液体溅出;(3)蒸发结束后,应用坩埚钳将蒸发皿转移是石棉网上;(4)固体冷却后,应用玻璃棒将固体转移至指定容器中;

练习:水受热蒸发与水通电分解是否是同种变化?

回答:水受热蒸发是物理变化,而水通电分解是化学变化

3.软化:石灰岩地区的水含有较多钙、镁等离子,是硬水。不含或含有少量的钙、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1)实验:硬水与肥皂水反应

现象:硬水中泡沫高度很低,而且在溶液中出现大量的絮状白色沉淀 结论:硬水中的成分能与肥皂水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2)硬水的危害:影响加热效率,浪费能源,容易引起锅炉爆炸等

(3)硬水软化的方法:加热煮沸,蒸馏,离子交换法 4.自来水净化

水源→过滤→吸附→消毒→进入家庭

练习:请你设计一个具体的实验,鉴别以下4种无色液体:过氧化氢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纯净水

设计:分别取样。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如果出现大量气泡的试管中为过氧化氢溶液,剩余的3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肥皂水,振荡后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氯化钙溶液,剩余的两液体分别重新取样,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P.S:鉴别氯化钠和纯净水的方法

(1)蒸发:在蒸发皿中出现白色固体的是氯化钠溶液,剩余的没有任何明显现象的纯净水

(2)导电性:用导线将溶液与电源、小电珠连接,电珠亮的是氯化钠溶液(3)密度:用密度计测定液体的密度,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4)溶沸点:测定溶液的溶沸点,较高的是氯化钠溶液

补充练习测试题

(1)有人说,天然水都是混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都是纯净水,你认为对吗?为什么?(2)下列变化哪些是化合反应或分解反应?为什么?

水电解;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蒸发食盐水得到水蒸气和食盐;过滤泥水得到水和泥沙。

(3)某种硬水煮开后,在容器底部出现白色的锅垢。你认为锅垢中可能含有什么元素?(4)有人认为,如果能找到从水中获得氢气的简便方法,就可以从水得到氢气,氢气燃烧获得热能又生成水,从水再得到氢气,如此反复循环,就不会有能源危机了。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第五篇: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不同点: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

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演示】实验2-8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从而引出胶体概念。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胶体按分散剂分为:

液溶胶(溶胶)

气溶胶:云、雾、烟等固溶胶: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了解胶体分类。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学生实验(投影)

1.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2.制取硅酸胶体

3.制取碘化银胶体

【指导实验】强调:1.制备上述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2.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要将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盐酸中,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

会产生硅酸凝胶。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胶体?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10mL1mol/L盐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提问】请学生写出制取三种胶体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然后追问:这个同学书写是否正确?

KI+AgNO3=AgI↓+KNO3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把学生存在的普遍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引起学生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3页。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对照课本找出错误。

但感到疑惑,提出问题。

1.书写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方程式时,中间为什么用“=”,而不用“”。

2.氢氧化铁、碘化银、硅酸是不溶性物质,为什么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小结】就学生谈的收获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A)蔗糖水(B)肥皂水

(C)碘酒(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产生布朗运动(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2)除去碘化银胶体中含有的碘离子;()

(3)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4)从硬脂酸甘油酯经皂化后液体中,分离出硬脂酸钠,先_____,然后_______。

1~2两题

考查胶体的性质。(A级)

3.综合各种分散系的物理性质(B级)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八节胶体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

二、胶体

1.概念: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4.胶体的净化方法:渗析

5.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Na2SiO3+2HCl=2NaCl+H2SiO3(胶体)

KI+AgNO3=AgI+KNO3

附:随堂检测答案

1.(B)(D)

2.(D)

3.(1)萃取(2)渗析(3)过滤(4)盐析、过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力培养:通过胶体性质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叫胶体?它和溶液、浊液有何异同点?2.如何鉴别溶液和胶体? 思考后回答:

要点:1.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相同点:胶体、溶液、浊液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都属分散系的一种。不同点:主要是分散质颗粒大小、液体的均一性及稳定性的不同。

2.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复习巩固上节课所讲内容。

【设问】胶体除有丁达尔现象,还有无其他性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明确研究意图,培养学生好奇心。

【板书】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讲述】日常生活中,如果把花粉悬浮在水里,用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地、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胶体也可作布朗运动,好 情境想像。

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比电影院放映电影时,可看到受光束照射的空气里,尘埃小颗粒作无规则的不停地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体微粒的运动是不停顿地、无规则的运动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

阅读思考得出结论:胶粒受水分子从各方面撞击、推动,每一瞬间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地、无规则地运动。培养思维能力。

【演示】电泳实验(见课本77页)

【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小结】电泳概念: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板书】3.电泳现象

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变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思考、得出结论: 1.通电后,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

2.说明Fe(OH)3胶粒是带正电荷的。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指导阅读】课本第77页第二段至第三段,思考:1.为什么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2.哪些胶体带正电荷?哪些胶体带负电荷? 自学、思考、总结出结论:

1.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带上正电荷。

2.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板书】带正电荷的胶体: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认识胶体所带电荷情况及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讲述】简介电泳原理的应用

1.在陶瓷工业中,借助它来除去粘土中所混杂的氧化铁杂质。简述方法。

2.气溶胶也可发生电泳现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业中,通高压电于含烟尘的气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倾听、思考。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胶体稳定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有针对性地想出办法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呢?

归纳总结,出示探究方案:(投影)

开展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

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1)浑浊

(2)浑浊

(3)产生沉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教材第78页第1行至第16行,思考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胶体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板书】4.胶体的凝聚

方法:(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

阅读、思考,填好上表:

(1)MgSO4=Mg2++SO42-,其中带负电荷的SO2-4离子与带正电荷的Fe(OH)3胶粒发生电性中和而聚集沉淀。

(2)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粒带负电,混合后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凝聚为沉淀而析出。

(3)加热时,胶体微粒受热后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胶体凝聚为沉淀析出。

【练习】解释下列问题(投影)

1.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2.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3.氯化铁和硫酸铝溶于水形成胶体,它们为什么都有净水的作用? 分组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课堂小结】 思考、讨论、回答。

感受学习新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检测】

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一种液体,初滴入时氢氧化铁胶体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滴入,沉淀消失则这种溶液应是()。

(A)0.5molL硫酸镁(B)蒸馏水

(C)0.5molL氯化钾溶液(D)0.5molL盐酸

2.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现把氯化钙溶液、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硫化锑胶体分别加入到硅酸胶体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①_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3.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_______,若换成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其原因是_________。1、2题检测胶粒带电情况及胶体凝聚方法。3题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考查知识应用能力。

【作业】课本第79页习题2、3、4、5题。

板书设计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4.胶体的凝聚

方法:(1)加入电解质溶液(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

附:课堂练习答案

1.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2.豆浆里的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形成凝胶。

3.Fe(OH)3和Al(OH)3胶粒带正电荷,而粘土胶粒带负电荷,相遇而发生凝聚作用。

随堂检测答案1.(D)2.①凝聚②无现象③凝聚④无现象

3.血液是胶体,FeCl3是电解质,可使血液发生凝聚。不能用硫酸铜,因为铜盐有毒,虽然也能使血液凝聚,但不能使用。

您可以访问本网(www.xiexiebang.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数学教案-高中化学教案第一部分化学》相关的文章。

下载中级无机化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级无机化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化学教案

    课题1 金属材料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钢等 作用, 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过程 、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

    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基本反应类型熟练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练习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认识 2. 加强对复分解反应的掌握 三.情......

    化学教案

    4 爱护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辨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2、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3......

    无机材料答案

    无机材料答案 第一单元 1.C 2.加工;有用物件 3.物理学;化学;工程应用 4.水泥;玻璃;陶瓷;橡胶 5.內禀性质;外赋性质 6.材料的內禀性质只决定于材料的组成和晶体结构,而与材料的制备无......

    无机非金属材料

    绪论 1. 在晶体结构上,某结合力主要包括离子键,共价键或离子共价键混合离子。由于这些化学键的特点,例如高的键能和强大的键极性等,赋予了这一大类材料以高熔点,高强度,耐磨损,高硬......

    无机材料复习资料

    1.获得高温的方法:各种高温电阻炉、聚焦炉、闪光放电、等离子体电弧、激光、原子核的分离和聚变、高温粒子。 2.常见高温电炉:电阻炉、感应炉、电弧炉、电子束。 3.高温测温仪......

    无机材料作业

    无机材料工艺教程作业 无机材料作业 B13020906 曲磊 1. 了解一种材料,写出起组成,工艺,结构及性能。 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是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加适量石膏磨细而成,不参加任何......

    新型无机材料[推荐]

    新型无机材料 无机非金属材料是人类最先应用的材料。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传统无机材料体系(如陶瓷、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今......